宜兴紫砂风雅颂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12.50 KB
- 文档页数:5
六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四课壶趣︳湘美版一、课程目标1.教育学生欣赏紫砂壶艺术,了解紫砂壶的制作流程,提高审美能力和手工能力。
2.培养学生的品位意识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制作紫砂壶来体验艺术创造的乐趣。
3.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二、课程内容1. 紫砂壶介绍教师介绍紫砂壶的历史和特点,例如紫砂壶起源于明代,是制作工艺与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等。
2. 紫砂壶欣赏放映与紫砂壶艺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紫砂壶的外形、装饰和造型等,同时指导学生听辨陶艺家的名字及其作品风格。
3. 紫砂壶制作(1) 材料准备•泥料:以南红土为主,拌入一定比例的黄骨粉、紫泥、青花石灰等物。
•木工工具:抛光机、钳子、刮板等。
•其他工具:削刀、勾子、砂纸、陶瓷刀等。
(2) 制作流程1.打胚:割出大小适宜的泥块,按照比例制作出瓶身和盖子。
2.做腰和口:将瓶身做出腰,再为口穿孔。
3.打耳:用陶瓷刀“划疤”,制成壶耳。
4.打钮:用手或者工具打制钮子。
5.捏造壶盖:将泥料捏成壶盖形状,让其与壶嘴衔接。
6.烧制:将制作完成的紫砂壶放入窑中烧制。
4. 紫砂壶作品展示让学生欣赏紫砂壶艺术家的作品,从中感受紫砂壶艺术的魅力。
5. 紫砂壶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制作属于自己的紫砂壶,发挥自己的审美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紫砂壶的历史、文化和制作过程。
2.演示法:教师通过制作紫砂壶的演示来让学生了解制作流程。
3.听辨法:放映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听辨陶艺家的名字及其作品风格。
4.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制作紫砂壶,从中了解制作流程,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紫砂壶的特点和制作流程。
2.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制作紫砂壶的过程。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掌握泥料的处理和壶身的成型。
2.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制作出自己的紫砂壶。
壶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茶壶的种类、材质、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2.掌握茶壶的保养和清洗方法;3.培养学生的茶艺兴趣和品茶能力。
二、教学内容1.茶壶的种类和材质;2.茶壶的制作工艺;3.茶壶的使用方法;4.茶壶的保养和清洗方法。
三、教学过程1. 茶壶的种类和材质茶壶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紫砂壶、铸铁壶、玻璃壶、陶瓷壶等。
不同的茶壶材质适合不同的茶叶,紫砂壶适合泡绿茶、红茶、黑茶等,铸铁壶适合泡红茶、普洱茶等,玻璃壶适合泡花茶、白茶等,陶瓷壶适合泡绿茶、白茶等。
2. 茶壶的制作工艺茶壶的制作工艺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的紫砂壶。
紫砂壶是用宜兴紫砂泥制作而成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挑泥、制泥、成型、雕刻、烧制等多个环节。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因此被誉为“茶具之王”。
3. 茶壶的使用方法茶壶的使用方法也有很多,但是基本的步骤是相同的。
首先,将茶叶放入茶壶中,然后用沸水冲泡茶叶。
冲泡的时间和温度要根据不同的茶叶而定。
最后,将茶水倒入杯子中,享受美味的茶水。
4. 茶壶的保养和清洗方法茶壶的保养和清洗方法也非常重要。
首先,使用茶壶之前要先用开水烫一遍,这样可以去除茶壶内的杂质。
使用完毕后,要及时清洗茶壶,避免茶渍残留。
清洗时,可以用清水冲洗,也可以用茶水清洗。
如果茶壶内有茶渍,可以用软毛刷轻轻刷洗。
清洗完毕后,要将茶壶晾干,避免潮湿。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演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讲授茶壶的种类、材质、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等基本知识。
然后,通过演示茶壶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茶壶。
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泡茶,培养学生的茶艺兴趣和品茶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教案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和实践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的观察和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的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壶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欣赏茶壶这一民间工艺品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中国的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能用泥巴塑造出造型各异的茶壶。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握茶壶的结构特征,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茶壶。
2、难点: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塑造装设茶壶,表现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1、教师:一些茶具,橡皮泥,多媒体课件。
2、学生:塑料垫板、橡皮泥。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一、导入:谜语:一只没脚鸡蹲着不会啼吃水不吃米客来敬个礼打一用品()(课件1)师:茶壶是用来干什么用的?生:(泡茶喝水)师:说的对,茶壶同学们熟悉,可是茶壶在我们国家,不仅仅是饮茶器具,它还是具有鉴赏价值的艺术品。
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茶壶的世界感受茶壶文化的魅力!出示课题《茶趣》(板书1)(课件2、3)。
“自古以来,品茶讲究一壶好水和一把好壶,而品茶之壶首推江苏宜兴紫砂壶。
”(课件4)二、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探究学习:1、出示实物:看一看茶壶的结构?生:壶身、壶嘴等。
师:说得对,茶壶有壶身,壶嘴、壶盖、壶柄四个部分组成(板书2)启发联想:看看茶壶,像什们?它的壶嘴像……生:(壶嘴像鼻子,壶盖像小帽子,壶柄叉着腰)把壶倒过来发现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壶嘴和壶口在一条水平线上,防止壶里的水溢出)2、根据壶柄造型给茶壶分类:侧提型提梁型飞天型 (课件567)3、认识茶壶的造型 (课件89)找一找茶壶有哪些造型?(图片里有多种茶壶的形状)生:正方形、圆形等。
4、装饰茶壶:茶铭装饰图案装饰色块装饰5、小组讨论:如果你有一团泥巴怎样做?它的顺序怎样?①生:搓圆球,捏,把壶身做好再添加壶嘴等。
还可以用盘泥条的方法。
②师:请看图片,了解盘泥条的方法。
(课件10--14)6、回顾方法,交流注意事项(课件15)第二部分创造学习1、欣赏作品。
(课件16、17)2、学生创作(图片滚动,古筝音乐)作业要求:1、美观大方,比例协调2、装饰简洁(课件18)创作过程中放音乐和课件19三、评价1、生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上2、学生自主欣赏评价,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把壶?四、教师总结语:今天同学们表现的很好,用橡皮泥塑造出各种造型的茶壶,老师为你们骄傲!五、欣赏图片,更多的了解茶壶。
湘美标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壶趣》教学设计——做茶壶(活动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茶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
2、使学生了解壶的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茶壶。
2、难点:壶的造型和连接地方的粘合。
三、教法演示法、讲授法、欣赏分析法四、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彩泥茶壶作品2、学生:彩泥、小棒、泥塑工具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展示礼物(彩泥茶壶)教师展示自己用彩泥制作的茶壶作品,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喜欢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你想做一个吗?2、揭示课题---“4壶趣----做茶壶(活动二)”3、板书课题(二)紫砂壶工艺“知识窗”1、简介紫砂壶文化:同学们,你知道全国闻名的制壶工艺在哪里吗?(江苏宜兴紫砂壶全国闻名,紫砂壶艺始于宋朝而成于明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以得天独厚的泥料,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精美绝伦的器物造型、有口皆碑的实用功能,成为中国名陶。
)2、紫砂壶工艺流程简介(教师展示紫砂壶工艺流程图片)(三)方法探究1、展示制壶材料:彩泥、小棒。
2、回顾壶形结构,掌握壶形。
同学们,还记得茶壶的基本结构吗?(底、壶身、壶嘴、壶柄、壶盖)我们制壶就要制作出这五大结构。
3、制作茶壶的示范(观看微课视频)(1)学生观察示范制作视频。
(2)师生共同概括基本步骤:a、压泥板,做壶底。
b、搓泥条,盘壶身。
c、围泥板,做壶嘴。
d、制泥条,做壶柄。
e、捏泥块,做壶盖。
f、装饰整理。
4、分析比较展示三组学生作品,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作品的优缺点。
(1)第一组:评评看:从色彩搭配的角度看,你喜欢哪一幅作品?(2)第二组:评评看:从盘泥条的角度看,你喜欢哪一幅作品?(3)第三组:评评看:从装饰美化的角度看,你喜欢哪一幅作品?5、小提示(小结制作茶壶的要点)(1)注意颜色搭配、制作精良。
诗经中风雅诗的欣赏与鉴赏教案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大量的风、雅、颂等不同风格的古诗。
其中,风雅诗是诗经中的两个主要类型,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深受世人的喜爱和敬仰。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诗经中的风雅诗,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一部分:风雅诗的概述与分类1. 风雅诗的定义风雅诗是古代诗经中的两个重要类型,风指的是描述社会风俗的诗歌,雅则是指叙述宫廷生活与礼仪的诗篇。
风雅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人文和风俗。
2. 风雅诗的分类风雅诗可按照地域、时代、主题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1) 地域分类:根据诗经中诗篇所涉及的地域特点划分,如《邶风》、《唐风》、《齐风》等。
(2) 时代分类:根据创作时代进行分类,如《国风》、《魏颂》、《秦风》等。
(3) 主题分类:根据诗歌表达的主题进行分类,如《风》、《颂》、《雅》等。
第二部分:风雅诗的欣赏与鉴赏1. 风雅诗的艺术特点风雅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字简练凝练:风雅诗追求文字的简练与凝练,通过寥寥几言表达深厚的情感和思想。
(2) 感情真实自然:风雅诗以真实的情感和自然的描写方式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3) 对象明确具体:风雅诗的对象明确具体,常以特定的人物或场景为描写对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 构思独特独到:风雅诗的构思独特,往往通过巧妙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2. 风雅诗的经典之作(1) 风诗经典之作:《关雎》、《蒹葭》、《桃夭》等,这些诗歌通过对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描绘,流露出古代人们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2) 雅诗经典之作:《十月之交》、《商颂》、《邶风·静女》等,这些诗歌以宫廷生活、礼仪等为主题,展现了古代宫廷文化的魅力。
3. 风雅诗的欣赏技巧(1) 把握诗歌情感:通过仔细品读诗歌,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紫砂方器手工工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紫砂方器手工工艺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108 学分:6.5适用专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紫砂工艺中方器的制作能力。
它以宜兴特有的紫砂为原料,以紫砂圆器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采用专门的制作工具,运用泥片镶接的成型方法,按照传统造型的要求进行制作,为综合设计制作课程打下基础。
紫砂方器的制作是陶都宜兴特有的茶壶制作工艺,也是其他陶瓷产区在泥料和制作工艺上无法替代的。
1.2设计思路紫砂方器手工成型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紫砂壶制作的重要环节。
紫砂方器的成型工艺较为复杂,而且造型形态丰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从事紫砂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和成型工艺知识。
紫砂方器手工成型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方器造型与其他紫砂造型不同的制作方法,了解所需紫砂工具与造型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制作工具的能力、对泥料干湿度的掌握能力、对传统紫砂方器的分析能力、对紫砂方器造型的审美能力以及紫砂方器的全手工制作能力。
这些都是紫砂壶制作岗位较为重要和基本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在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传统的陶艺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学生的技能训练进行的。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结合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真正做到学用结合,从而发展职业能力。
经过与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讨论分析,本课程按实际需要及由简入繁的原则,最终确定了以下三个项目:传统紫砂方器临摹制作、紫砂方器造型设计、紫砂方器造型制作。
教学方案以传统紫砂方器造型形态作为载体,因为传统紫砂方器造型形态既有在企业实际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含义,又有能最为有效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最终达到本课程的目标。
课题:开模 一、教学目标:
问题解决:了解开模的步骤。 创意物化:初步掌握开模过程,安全取出坯体。 价值体认: 1.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同学团结协作的意识2.培养学生安全、卫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开模过程 2、教学难点:壶体的取出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 1. 实验探究法:重点和难点部分,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及录像演示三者相结合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2. 小循环、多反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采用小循环、多反馈的 方法,及时总结、纠正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巩固操作要求。 (二)学法: 1. 操作实践法: 学生在独立操作及小组合作中通过实践练习,可以更快、更好的掌握技巧,形成技能。 2. 复习法: 在课程开始环节,复习本课程学习的总体学习要求。 3. 归纳法: 每一个小的环节结束时,由学生归纳出操作要求。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展示图片,激兴导入新课 (约 2 分钟) 课件展示多把精美的紫砂壶,配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加深民 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简介本课程学习过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兴趣。环节二、学习—— 实践(约 34 分钟)
一、师生共同回顾本课程学习总要求,静、稳、轻、慢,引领本节课学 习。提出本节课开模的总体要求:把坯体安全取出。二、项目一:探究开模步骤(约 17 分钟) 要求:把坯体安全地从模具中取出,并总结出开模步骤。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尝试。
2、由 4 名学生分别尝试打开壶盖模具的方法(操作实践法),教师
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正确的开模要求(归纳法),老师进行板书。 3、学生进行壶盖开模实践,教师适时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在
实践时要耐心细致,不急于求成。及时地对学生操作做出评价,防止学生在这个环节,开模损坏坯体。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情况及时用白板进行 投屏展示、讲评。 三、项目二:探究壶体开模(约 15 分钟)。 要求:按照开模步骤,把壶体安全从模具中取出。 1、师生共同复习壶盖开模要求(复习法),老师鼓励学生勇敢尝试,自己在壶盖开模的基础上探索壶体开模的方法; 2、分组实践,每组尝试先开一个壶体,交流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实验探究法)。 3、小组展示自己的开模方法(小循环,多反馈)。 4、教师展示操作录像(归纳总结法)。 学生进行壶体开模实践,教师适时指导,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用白板进行投屏展示、讲评,并对学生的尝试进行鼓励表扬。
1、课件展示多张茶壶的实物图片。
2、学生讨论:茶壶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分别有什么形状?
3、教师归纳总结: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粗可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
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是高度位置持平的,都具备“雅”、“朴”、“简”的特点。
三、尝试体验探讨研究
1、参观宜兴紫砂壶制作工厂,了解制壶的各种方法和各道工序。
2、师生合作,采用盘泥条方法,尝试制作一把茶壶。
3、师生共同总结制作方法和步骤
(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
(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
(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
(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需牢固;
(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
(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
四、设计构思
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协调,装饰简洁创作表现美观。
2、两人为一小组,分工又合作制作一把茶壶。
教师巡回指导。
五、观摩交流相互评析
1、学生相互欣赏、评价作品
2、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
六、课后拓展布置作业
1、倾听专家分析紫砂壶的历史、工艺、造型、材质、功能。
2、将作品上釉、烧制,教师统一收藏、展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诗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
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习《蒹葭》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优课展示教学设计
宜 兴 紫 砂 风雅 颂
教学指导:无锡市美术教研室 周正强
教学设计:江苏宜兴宜城中学 陈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校本教材《宜兴紫砂风雅颂》,自古以来,宜兴紫砂陶因为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
在世界陶瓷中独树一帜。历代陶工和文人一起钻研紫砂陶的泥料、造型、装饰才把紫砂陶发
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本课着重于紫砂陶表面装饰,向学生介绍“大拇指堆花”的装饰手法,
由“紫玉金砂”、“文人梦境”、“代代传承”三个部分组成,在了解紫砂泥的特性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民间艺人与历代文人是如何联袂创作,才使紫砂陶成为艺术品。并且重点学习了紫
砂陶表面装饰的手法之一:“大拇指堆花”,组织学生动手创作,感受泥性,提高艺术表现力,
得到情感的升华。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美术造型表现和赏析能力。并且,很多学生
家长就从事紫砂工作,学生对课程比较熟悉,所以在此基础上把赏析、表现、设计、探索相
结合是本课的重点试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紫砂陶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掌握“大拇指堆花”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量图片,观看录象,动手练习切实感受“大拇指堆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宜兴紫砂陶,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让学生在诗意的赏析与实
践中,感受家乡特色,得到情感的升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人梦境”为本课重点,着重介绍民间艺人与历代文人的联袂创作,才使紫砂陶
成为艺术品。
难点:“代代传承”是本课的难点,重点学习了紫砂陶表面装饰的手法“大拇指堆花”,
并且组织学生动手创作,感受泥性,提高艺术表现力,得到情感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与模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营造法)
设疑提问,大胆探索(疑问展开法)
引导感受,体验名家(观察比较法)
录象演示,实践演练(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展示评价,交流拓展(展示法、欣赏激励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黏土、直径20厘米的圆形泥饼
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美丽的传说导入新课:
师生配合讲述富贵土的传说:教师点击大屏幕上的图案,学生描述画面,共同完成故事
介绍:中国的江南宜兴,一直是天下文人的梦境。太湖的水流到这里,如一阕柔软绵长
的滩簧古唱,婉约柔韧,这里的山不高,却天生一派妩媚,我们的故事就从这“古阳羡”
(宜兴最早名为“阳羡”)说起:远古时代,古阳羡来了一位形貌怪异的云游僧人,边走
边喊:“卖富贵土,卖富贵土!”村上人好奇,纷纷驻足观望。僧人见人们踌躇不前,又
高喊到:“贵不欲买,买富如何?”人们更加不知究竟,这个仿佛从天而降的破和尚到底
要干什么,那异僧却越走越快,村上几位长者觉得奇怪,便跟随其后,一路来到了青龙
山、黄龙山方向而去,异僧突然不见了,天边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老人们四下张望,
见坡前有个土坑,里面全是五颜六色的泥土,老人们把这些泥土带回村里,捣炼烧制,
竟出现与从前迥别的色彩效果,于是后人纷纷效仿,一种世界独有的紫砂陶由此雄踞一
方,享誉九州。
同时提出问题:通过传说,你了解紫砂陶的哪些知识点?回答:1、宜兴的紫砂陶有着十
分悠久的历史;2、紫砂泥在宜兴并非遍地都是,只有在青龙山、黄龙山一带拥有;3、
紫砂陶在烧制后会出现与原来迥别的效果,也就是窑变。由此引出下面的内容“紫玉金
砂”。
(二)、设疑提问,大胆探索:
紫玉金砂,感受紫砂独特的肌理之美,欣赏它水色如玉的韵味。
教学过程:实地拍摄一些黄龙山紫砂泥矿层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找出哪些是
紫砂泥?接着介绍紫砂泥的特性:紫砂,贵在有“砂”,那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独特材质,
由于“砂”的作用,烧成后的外观便呈现出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
黄龙山 紫砂泥矿层 紫砂泥在烧成后色彩效果
赏析紫砂泥在烧成后美轮美奂的色彩效果:有的如葡萄般的绀紫;有的似橘柚一样的黄
郁;有的像新桐抽出了嫩绿;有的如宝石滴翠;有的如带露向阳之葵,漂浮着玉粟的暗
香;有的如泥沙上撒金屑,像美味的梨子使人垂涎欲滴;有的胎骨青且坚实,如黔黑的
包浆发着幽明之光。
同时告诉学生,经过长期的泡养和把玩,紫砂陶吸收了茶水的色泽更显沉稳,”火气”渐
消,水色如玉。
(三)、引导感受,体验名作:
文人梦境,看似与紫砂陶无关,其实是历代的文人给紫砂陶注入了精神,历代文人聚集
于此,品茗清谈,击节高歌,提壶铭志。正是由于古代文人
与紫砂艺人的联袂创作,使紫砂摆脱了工匠气,进入艺术品
的行列。(本课重点)
展示东坡书院的图片资料。引入资料记载的话句:“吾来阳
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从此买田阳羡、
种橘品茶而吾将老矣” 宜兴人喜欢用一种叫“东坡提梁壶”的款式,上镌“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之句。提出问题,文人是怎样参与紫砂创作的?有什么推动作用?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造型变化,壶面装饰来介入紫砂陶的。文人参与紫砂,使原本粗拙的紫砂因
此文通气贯,风流韵畅,逐渐提升品位,也使紫砂产品摆脱工匠气,从而进入艺术品的
行列。
赏析大量艺术名家的紫砂壶作品,并且说出用什么方法进行陶的表面装饰的,鼻祖开山
供春壶,手工捏出大型,不做修边粗矿大方,;时大彬:与鼎结合,三足圆壶;李仲芳:
变化泥料,细腻光泽,如出水芙蓉;陈鸣远:壶面印章馔文,一壶风月,诗情画意;邵
大亨:造型变化,鱼化龙壶,铁骨柔肠;陈曼生:合欢壶,撰写高雅壶铭,提升紫砂文
学意蕴,杨彭年井栏壶,融会儒、道、佛家思想;顾景舟:壶外功夫,古文、书法、陶
艺、考古都是制壶秘笈;蒋蓉:静水深流,在自然中寻找创新题材;裴石民:风雅颂一
体的“松段”壶;吴云根:以竹入壶,自成一家;王寅春:菊花入壶,气韵生动,大美
无痕。
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陶面装饰手法:馔写文字、刻画图案、模具印纹样、表面堆砌,并
且配上作品。同时指出本课重点要探究的是表面堆砌的手法。
(四)、录象演示,动手实践:
代代相传,探访民间作坊,感受“大拇指堆花”的手法。(本课难点)
图片展示在宜兴丁蜀的大街小巷,只要稍加留意,便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各式紫砂陶器,
一些普通的门楣,寻常宅第,推门进去,也许就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紫砂艺术世界。
在丁蜀东面的一个村围里,我们寻找到一座明代保存下来的紫砂窑,形状宛如一条匍匐
在山坡上的苍龙。走近探访,发现窑火正旺,周围堆着许多的紫砂大缸,缸面有许多或
朴素或精美的图案。莫非这里另有乾坤?通过和周围村民的交谈,发现:明代留存的“龙
窑”至今窑火不熄。紫砂大缸全部在龙窑烧成。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最纯粹的拍身筒
制缸技法和独特的“大拇指堆花法”。
龙窑 紫砂大缸 大拇指堆花
观看录象,了解手工打身筒,手握泥答子和芦苇编制的蒲团,人绕缸拍打,让泥片成型。
学习什么是“大拇指堆花”,看录象,怎样进行“大拇指堆花”的,得出方法:先用指甲
勾勒物体的基本形状,搓大泥条堆出大的轮廓,搓小泥条堆一些细小环节,搓细的泥条
做装饰,也可借助竹刀来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