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兴紫砂陶
- 格式:pdf
- 大小:100.99 KB
- 文档页数:1
《神灯壶》供春之后,董翰(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时大彬(或淘土,或杂砜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紧栗,妙不可思)、徐友泉(变化式土,仿古尊罍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邵文金(仿时大汉方独绝)、陈仲美(重锼叠刻,细极鬼工,壶像花果,缀以草虫)、沈君用(至尚像诸物,制为器用。
不尚正方圆,而笋缝不苟丝发。
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金石同紧,自幼知名)等各施其能,各得其巧,各具其功,也为宜兴紫砂壶文化能在后世辉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宜兴紫砂壶自明代诞生以来,历朝历代从艺之人无数。
于宜兴紫砂艺人来讲,任何一把紫砂壶都不是物件,而是保藏了他们的全部精力、蕴涵着他们的精神世界的生物,它们是有生命的。
一代又一代的宜兴紫砂艺人,为了让宜兴紫砂壶能茁壮成长,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CERAMICS SCIENCE & ART37CERAMICS SCIENCE & ART38老艺人们常说:“做壶无定法,但壶中有方圆。
”其中“方圆”,指的是壶之规矩,指的是做壶、赏壶的基本原则。
对于做壶,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说:“通理得趣才为上乘之器。
”其“通理”指在造型设计上要以实用为宗旨,要让使用者感觉用得舒适,也就是说,壶的每一个部件,其位置和比例都要得当。
其“得趣”指有情趣、乐趣,要让使用者在用壶的同时能获得性情的陶冶,获得精神享乐。
对于赏壶,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大师说:“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
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辟面相;神,即神韵,一样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
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
”其实,紫砂壶的“方圆”之蕴是与紫砂艺人的修养和情愫息息相关的,我们来看两个例子:其一,明代紫砂艺人时大彬。
宜兴紫砂陶Yixing Zisha Pottery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此项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艺林。
并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
由于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经久不衰。
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日本也以紫砂为珍品而来华学习造壶技术。
此外,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约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为紫砂陶初创时期,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
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
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
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宜兴紫砂的成熟时期,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
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
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明末至清代,为紫砂工艺的繁荣时期。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初期),紫砂工艺向装饰纹样,花样图案造型发展。
明末项圣思所作"桃杯"(现存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细,形象完善,结构纤密,可谓砂器瑰宝。
浅析宜兴紫砂壶的现状和出路浅析宜兴紫砂壶的现状和出路宜兴紫砂壶名闻天下,因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吸热性,是上等的泡茶器具,更是我国传统陶瓷手工艺品的瑰宝。
有诗赞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紫砂壶融合了陶瓷历史学、陶瓷材料学、陶瓷工艺学、美学、字画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不经过系统学习很难入门。
所以客观地说,制壶时间长的人不一定懂壶、卖壶时间长的人也不一定懂壶。
近二十年来紫砂壶内需旺盛,价格节节攀升,吸引了很多没有专业知识的、或对紫砂壶一知半解的人粉墨登场,加入淘金的队伍,结果是泥沙俱下、问题壶、垃圾壶泛滥成灾,可以说宜兴紫砂壶五百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混乱过、这么糟糕过。
2010年全国多家媒体多次曝光后,宜兴化工壶、代工壶、真伪职称等问题终于浮出水面,一石激起千层浪,给持续火爆的市场投下一颗重磅炮弹,给盲目经营者和收藏者浇了一盆冷水。
宜兴紫砂垃圾壶、问题壶最突出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一、原料问题:自从1998年宜兴黄龙山四号井被淹、继而被封后,2005年宜兴市政府又颁布禁采令,好矿料如无源之水,越用越少,一斤上好的砂料被炒到一两百甚至好几百元一斤;于是中低档壶只好选用外地料、化工料,外地料也有不错的,只要沏茶好喝、对人体无害倒也无妨,遗憾的是多数制壶人、经营者守不住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导致坏料垃圾壶充斥市场。
难道说当今宜兴已无矿料可采?不!科学探测发现丁蜀一带地下至今仍有7300万吨的矿石储量,够用几百年!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原料问题,其实很简单。
建议由政府牵头、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投资矿井,开发正宗的紫砂矿料,以适当的价格保障供应,原料危机迎刃而解。
二、人员培训问题:宜兴有一支十万人的紫砂从业大军,可是真正接受正规培训的不足一万人,大多数从业者缺少基础的专业和美学培训,整体素质差,所制茶壶器形古怪、恶俗不堪,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盲目生产器形垃圾壶;还有一些人,其中不乏名人和所谓大师,恶意创新,壶品东拼西凑、不伦不类、低级趣味,经不起推敲,摆不上台面。
浅谈宜兴紫砂与茶文化宜兴,古称荆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县,次年改名“阳羡”。
公元976年,宋太宗定名“宜兴”。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之滨,东濒太湖,南邻浙,皖,平方公里,境内山水相依,地貌丰富,人杰地灵,境内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景色迷人。
由于上古时期地质的自然变迁,形成了宜兴境内复杂的地质地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陶土,极适合陶瓷烧制。
在世界的版图上,究竟有一种什么土能和金玉媲美?“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这一丸土”就是宜兴的紫砂!紫玉金砂是对宜兴紫砂最珍贵的比喻。
宜兴是陶都,紫砂、均陶、精陶、彩陶、青瓷被誉为宜兴“五朵金花”,其中紫砂陶为陶中瑰宝。
长久以来宜兴一直是陶瓷行业中的一颗明珠,特有的天然矿土——紫砂蜚声中外,这里也是世界紫砂文化源远流长的发祥地。
中国和陶瓷在西方字典里,是同一个单词“CHINA”,陶瓷,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最初的窗口之一。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17世纪,紫砂壶通过海路运往西方,被欧洲人称为“红色瓷器”,并仿制成了欧洲第一批茶用陶器。
在一系列世界博览会中,紫砂壶屡获金奖,陶都的美名誉满乾坤。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
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
紫砂,见证着中华文明不断地发展。
从普遍的文化意义上说,宜兴紫砂壶艺是文化的结晶。
宜兴紫砂壶艺由泥做成,自然具有物质的形态;壶艺的形态设计、所用颜色及浓淡,寄寓着制作人的情思,又不能不带上时代的烙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风格。
要揭开中华文化之谜 ,“天人合一”就是钥匙。
紫砂是上天赐给宜兴的神物 ,经能工巧匠之手而完成 ,蕴涵天地之灵气。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上说 ,宜兴紫砂壶艺包孕着中国文化的基本因子:土、水、火、人。
因而说宜兴紫砂壶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在是恰如其分。
宜兴紫砂壶艺是泥土的杰作。
2020-09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鉴赏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范育君(江苏省宜兴市范育君工作室,江苏宜兴214200)摘要:宜兴紫砂的产生在社会中有着较长的历史,其开采和使用早在封建初期就已经有所展现。
在历经几十个王朝的更替流转,在几千年的岁月年轮里,宜兴紫砂无论是艺术创作上还是制作技术上都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许多出色的紫砂艺术品经过代代相传,至今仍广为流传,比如紫砂壶在现代社会里受到许多人的使用以及收藏。
宜兴紫砂给人以美的感受,仿佛它在无形中就有给人赏心悦目的魔力,因此,对宜兴紫砂艺术创作进行研究,帮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它的面容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艺术创作;宜兴紫砂;问题;路径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1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10宜兴紫砂的艺术创作具有广泛多元的结构要求,用风格迥异、形态万千加以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进行紫砂艺术创作时,首先要求创作者具有娴熟的工艺技术,自身对紫砂艺术有极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创作者有较高审美能力和独到见解,其次要挑选适合的创作环境,具备完整齐全的创作工具,最后要善于借助自然的丰富多彩融入紫砂艺术创作之中,充分发挥出紫砂的美感[1]。
本文主要从宜兴紫砂艺术创作的基本信息,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方面进行浅层次分析。
一、宜兴紫砂艺术创作的基本信息(一)宜兴紫砂的历史渊源宜兴紫砂在封建社会早期时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宫廷之中,尽管在这一时期其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都还处于低级阶段,但宜兴紫砂艺术创作在那时便产生了萌芽。
随着时代的更迭,在几十个朝代的升华和传承中,宜兴紫砂在艺术创作上不断获得进步和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制作技术和审美取向。
宜兴紫砂能够在历史的风雨中经受住摧残和消磨,甚至在有些方面做到经久不衰,以一种民间艺术文化的形式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作材料紫砂泥,这种泥土与普通土壤有所区别,是宜兴所特有的,融合着宜兴独特的地理因素和水质环境,泥土中包含着特殊组成元素,正是这种特殊土质为宜兴紫砂地艺术创作带来与众不同的的优势,促进着人们对宜兴紫砂的喜爱与弘扬。
浅谈宜兴紫砂文化作者:徐萍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2期摘要:紫砂艺术的独有的陶文化面目出现,具有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工艺美术品的鉴赏和收藏本身是“智者常乐”、“爱者如宝”之事。
大度的爱大度挺拔;清秀的爱清秀细雅,古朴的爱古拙生辉;巧趣的更爱趣味耐寻。
关键词:紫砂;艺术;文化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6-0158-01宜兴紫砂陶艺术自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
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观问题。
众所周知,宜兴紫砂具有它的独特性,如泥原料的蕴藏占尽地利;成型技法以泥片镶接及拍打身筒为主要的成型方法,区别于其它陶瓷行业的各种成型法则。
并联系到装饰上的文化层次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宜兴紫砂工艺所已具备的审美因素。
从传统的造型来分析,在每件器形的结构中,使对象(器皿或壶)蕴含着丰富的美感。
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宜兴紫砂》姚迁等编着,页20,紫砂制器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但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找不到确切的记述。
现在能从书本上看到的只是诗文描写: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
其二、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砂罂”、“紫瓯”等都指的紫砂茶具,可见紫砂茶具已为饮茶珍品,而得到名人的赞赏了。
鉴别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应从它的泥料、做工、款等几个方面来入手。
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紫砂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的劣质壶,一类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