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及原油降解地球化学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5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石油烃微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分解石油中的有机化合物。
石油烃是指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石油烃在自然界中会受到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的处理和修复中。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吸附、生物降解和代谢。
首先,石油烃会与微生物表面产生物理吸附作用,使其附着在微生物细胞表面。
然后,微生物通过分泌特定的酶来降解石油烃分子,将其分解为更小的化合物,如醇、醛、酸等。
最后,微生物利用这些降解产物作为能源和碳源进行代谢活动,完成对石油烃的降解过程。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类:氧化降解和还原降解。
氧化降解是指微生物利用氧气作为氧化剂,将石油烃分子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这种降解途径需要有氧环境的存在,因此主要发生在土壤和水体中。
还原降解是指微生物利用电子受体,如硝酸盐、硫酸盐和铁离子等,将石油烃分子还原为低碳化合物,如甲烷和乙烷。
这种降解途径主要发生在缺氧的环境中,如深海沉积物和油藏中。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等。
细菌是最常见且最重要的降解微生物,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革兰氏阳性菌主要通过产生外源酶来降解石油烃,而革兰氏阴性菌则通过胞内酶来完成降解过程。
真菌能够分泌多种酶来降解石油烃,其中真菌属于白色腐朽菌的能力最强。
藻类则主要通过吸附和利用石油烃进行光合作用来完成降解过程。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降解速度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酶的产生。
pH值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适宜的pH值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水分含量、氧气浓度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也会对降解速度产生影响。
此外,石油烃的种类和浓度也会对降解速度造成影响,某些石油烃分子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降解活性。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在环境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石油烃降解菌对环己烷及环己酮的降解作用陈莉;苏莹;陈赢男;刘兆普;郑青松【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08(017)003【摘要】原油中的环烷烃难以被微生物利用,能长期存在被污染的环境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持久的污染.针对环烷烃的污染问题,就微生物降解环己烷,环己酮的特性进行了研究.从胜利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够分别以环己烷、环己酮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A-1,经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和16 SrDNA的全序列测序分析,初步鉴定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通过摇瓶试验得出其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5 ℃,pH 7.0.当盐质量浓度在1020 g·L-1,环己烷体积分数在0.15 0.35 μL·mL-1,环己酮体积分数在0.200.30 μL·mL-1时,菌株A-1处于最佳生长状态.通过GC-MS分析,菌株A-1还能利用原油中C36C39的链烃,此外还能降解丙酮,辛烷,甲苯等链烃和芳烃.菌株A-1的生长条件和比较宽的底物利用范围的这一研究,为其更广泛的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总页数】6页(P944-949)【作者】陈莉;苏莹;陈赢男;刘兆普;郑青松【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2【相关文献】1.两种石油烃降解菌的鉴定及其对石油烃底物的降解 [J], 刘虹;杨元元;刘娜;宋清泉;温钢;付净;翦英红2.3种石油烃降解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及其细胞表面疏水性 [J], 刘虹;刘娜;吕静;温钢;付净3.海洋微生物对石油烃降解研究Ⅱ.石油烃降解细菌对正烷烃的降解作用 [J], 史君贤;陈忠元;胡锡钢;叶新荣4.海洋石油烃降解菌的固定化及其石油降解性能研究 [J], 刘志敏;赵倩倩;王傲;乔文竹;宋东辉5.嗜盐石油烃降解菌Halomonas sp.1-3降解石油烃特性研究 [J], 翟栓丽;侯心然;张强;李琪;李天元;邢颖娜;傅晓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本文概述了影响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修复处理的多种因素,对石油污染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菌种的影响,菌种在不同的环境中和对不同碳链长度的碳氢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降解效率;石油物质本身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如石油物质在水体或土壤中的浓度以及石油的粘度、沸点、折射率等特性;生存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接种入高效率的降解菌或利用土著微生物进行降解时,降解率受到生存环境中各种条件的影响,如表面活性剂、光照条件、吸附剂的利用、营养盐、共代谢底物、氧气、温度、盐度等。
关键词: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影响因素;降解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各种途径所造成的石油污染也日趋严重如工业废水排放、船舶排水、油船的泄漏等。
石油进入水中,造成水体污染,改变局部水生态环境使水生生物死亡,给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养殖、旅游业带来巨大损失[1]。
自1989年Alaska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后,人们对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3]。
生物修复即利用微生物能降解石油的特性达到修复石油污染的目的。
相对于物理化学处理,微生物修复有很多优点:经济花费少,仅为传统化学、物理修复的30%-50%;对环境影响很小,不产生二次污染;污染物可在原地被降解清除;修复时间较短;处理操作简便[4]。
在实际的土壤石油污染和水体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应用中,已有大量研究肯定了其可行性。
本文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对影响石油生物修复的重要因素的研究概况,从石油生物修复过程理论上,探讨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加速石油生物修复的因素。
1 生物因素——微生物的选种自然界存在大量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至少有8属细菌、6属放线菌、6属酵母和6属霉菌[5],Yamaguchi 等人发现一些微藻也能降解石油物质[6]。
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的分布,在海洋中细菌较多,在土壤中以真菌较多[7]。
不同种属的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能力不同,有研究[8]对细菌和霉菌的石油降解能力进行比较,发现细菌Acinetobacter calcoaeticus和Serratia marcescens分别能降解C22-C30和C20-C28的石油物质,霉菌Candida tropicalis能降解C12-C32的石油物质,Serratia marcescens对石油有较大的吸附能力,而Acinetobacter calcoacelicus和Candida tropicalis对石油有强的乳化作用。
石油污染土壤中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基因筛选秦薇;梁玉婷;刘勇俊;刘雨佳;赵远【摘要】为了得到高效的石油降解菌,以原油为唯一碳源配制培养基,从金南油田油污染土壤中选取4处样品富集培养,纯化出14株细菌,8株放线菌,9株真菌;通过生理生化反应以及16S rDNA鉴定,确定了C-1和H-1菌株均为芽孢杆菌属;通过降解性能实验和优化实验,初步绘制了C-1和H-1的生长曲线并确定了最佳生长条件和降解率;经查询相关文献,设计了6对降解基因引物,应用PCR的方法对所筛选出的降解菌进行基因克隆,确定C-1与H-1菌中含有可降解芳香族化合物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基因.%In order to get high degradation of oil bacteria, this study used oil as the only carbon source, chose samples from four places in the soil polluted by oil of Jinna oil field and purified the 14 strains of bacteria, 8 strains of actinomyces, and 9 strains of fungi. Through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16S rDNA, the C— 1 and H—1 strains were determined to belong to the genus bacillus. After degrading performance and optimization experiments, C—1 and H —1 growth curves were drawn and the best growth conditions and degradation rate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design of 6 pairs of primers of degradation genes and the PCR method for cloning genes after referring to the relevant references, C—1 and H —1 bacteria were found out to contain genes of glutathione S—shift enzyme (GSTs) that can degrade biodegradable aromatic compounds.【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4)004【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石油烃降解菌;分离鉴定;生物降解;基因【作者】秦薇;梁玉婷;刘勇俊;刘雨佳;赵远【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2石油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能源,被称作工业的血液、黑色的金子[1]。
2011年6月第30卷第3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etroleum Geology and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June,2011Vol.30No.3 收稿日期:2010⁃11⁃04 改回日期:2010⁃12⁃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生物降解稠油油藏本源微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降解作用”(40972100)资助㊂ 作者简介:陶 文,女,1983年生,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石油微生物方面的研究㊂ E⁃mail:taowen507@DOI :10.3969/J.ISSN.1000⁃3754.2011.03.033两株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及原油降解地球化学特征陶 文1,2 向廷生1,2 刘文涛3 齐立刚4(1.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荆州 434023;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000;4.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创业集团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要:为研究在自然界条件下内源微生物降解原油的机理,从辽河原油中发现具有较强原油降解能力的混合菌种,进行分离纯化,选择3#和9#菌株进行原油降解实验研究㊂通过微生物降解模拟实验㊁降解后液体表面张力测定和原油降解前后饱和烃㊁芳烃GC⁃MS 定量分析,将两菌株对原油不同组分的降解效果进行对比㊂结果表明,两菌株虽然不具备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但具有较强降解饱和烃的能力,且较易降解正构烷烃,同时发现9#菌株具更强的降解正构烷烃及姥鲛烷和植烷的能力,而3#菌株对三环萜烷和甾烷系列的降解能力较好㊂3#和9#菌株对萘系列和菲系列的降解效果均不明显,且对萘和菲系列的芳香烃化合物的降解有选择性㊂研究结果可为MEOR 矿场试验及微生物修复提供依据㊂关键词:微生物降解;族组分;GC⁃MS;生物标志化合物中图分类号:TE35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54(2011)03⁃0154⁃05ISOLATION OF TWO PETROLEUM HYDROCARBON DEGRADINGBACTERIA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CRUDE OIL DEGRADATIONTAO Wen 1,2,XIANG Tingsheng 1,2,LIU Wentao 3,QI Ligang 4(1.MOE Key Laboratory in Oil &Gas Resources and Exploration Technique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China ;2.Geochemistry Department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China ;3.No .1Oil Production Company of 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 .,Daqing 163000,China ;4.Pioneer CompanyGroup of 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Daqing 163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crude oil degradation by indigenous microbes in the natural condi⁃tion ,the mixed strains with relatively strong degradation ability towards crude oil is discovered in Liaohe crude oil.After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3#and 9#strains are selected to carry out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crude oil degra⁃dation.Through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simulating experiments ,the measurement of liquid surface tension after degradation and the GC⁃M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and aromatic hydrocarbon before and after crude oil degradation ,the degradation effects of these two strains towards the different crude oil components are compared.The result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two strains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of generating surfactants ,they have the relatively strong ability of degrading saturated hydrocarbon and tend to degrade normal paraffin hydrocarbonmore easily.Meanwhile,it is found that9#strain has the relatively stronger ability of degrading normal paraffin hy⁃drocarbon,pristane and phytane,however,3#strain has the relatively better ability of degrading tricyclic terpane and gonane.Both3#and9#strains do not have an obvious degradation effect towards naphthalene and phenan⁃threne series,but they have selectivity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of naphthalene and phenanthrene series.This research result can provide evidences for MEOR field test and microbial restoration.Key words:microbial degradation;group component;GC⁃MS;biomarker 已知自然界中,存在许多能够以石油或其化工产品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据统计,已经发现能够降解石油的微生物有200多种[1]㊂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成分有不同的降解能力,或者在降解中起到不同的作用㊂许多学者就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2],发现微生物利用石油烃的能力主要依赖于烃类混合物中各化合物的性质,发现有些细菌只能降解C22 C30和C20 C28的石油物质,有些能降解C12 C32的石油物质,其中有些对石油有较大的吸附能力,还有些细菌有较大的乳化石油的能力㊂大量研究证明微生物可以将长链烷烃降解成碳链较短的烷烃,改变石油的组成,实现石油化学品的生物转化,获得优质汽油等[3]㊂与从自然界(如含油污泥)中分离筛选的微生物注入地层的外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相比,内源微生物不存在菌种适应问题,工艺简单㊁成本低;但因油藏本微生物种类有限,且有利用价值的细菌和有害的细菌并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4⁃7]㊂进一步研究降解效果较好的混合本源菌,分析降解后培养液表面张力变化以及原油气相色谱⁃质谱图中原油降解后相关地球化学参数,从而获得对原油不同组分降解效果更好的纯菌种㊂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油样:辽河油田原油㊂菌种:辽河油田冷46原油中的本源微生物㊂培养基:MgSO4㊃7H2O0.4 g/L,CaCl2㊃2H2O0.02g/L,KH2PO41g/L, K2HPO41g/L,NH4NO31g/L,酵母膏1g/L,蒸馏水1L,微量元素液(按地层水离子浓度及总矿化度配制)0.5%,FeCl30.05g/L,pH7.0~7.2,原油为惟一碳源,在摇床120r/min㊁37℃培养7d㊂1.2菌种的分离与纯化对冷46原油本源菌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依次稀释到10-6㊁10-7㊁10-8,于120r/min㊁37.5℃摇床培养2~3d,用移液枪取3种不同浓度的菌液0.1mL涂布于平板培养基上,每个浓度接种5~6个平行样,以确保能将此本源菌的每个单菌落都能分离培养出来㊂选择不同颜色及形态的单菌落,划线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到试管斜面培养, 4℃保存㊂1.3原油降解实验配制菌种活化培养基200mL,分装于2个锥形瓶中,高压蒸汽灭菌(121℃㊁20min),用接种环接种3#和9#菌苔进行活化培养,于120r/min㊁37℃摇床培养2~3d㊂配制烃降解菌培养基300mL,按100mL分装于锥形瓶中,高压蒸汽灭菌(121℃㊁20min),按4%体积比接种3#和9#活化菌液4mL,再加入灭过菌的冷46原油0.2mL,于120r/min㊁37℃摇床培养7d[8⁃10]㊂1.4降解后培养液表面张力测定利用BZY⁃1全自动表面张力仪测定降解后培养液的表面张力㊂1.5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将对照样油样㊁3#菌株和9#菌株降解7d后的油样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㊂(1)色谱⁃质谱条件㊂仪器为DSQ单四级杆气相色谱⁃质谱仪㊂其中,正构烷烃的标样是C24D50,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标样为5α⁃雄甾烷,芳烃的标样为1,1’⁃Binophlthyl㊂(2)饱和烃升温程序㊂50℃恒温1min,从50℃至100℃的升温速率为20℃/min,100℃至310℃升温速率为3℃/min,310℃恒温10min㊂进样器温度300℃,载气为氮气,流速1.04mL/min,扫描范围50~550u㊂检测方式为全扫描和单扫描㊂电离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㊂(3)芳烃升温程序㊂60℃恒温4min,从60℃至150℃的升温速率为4℃/min,150℃至300℃升温速率为3℃/min,300℃恒温20min㊂进样器温度300℃,载气为氮气,流速1.04mL/min,扫描范围50~550u㊂检测方式为全扫描㊂电离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㊂㊃2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1年2结果与分析2.1菌种的分离与纯化从冷46原油中分离出的3#和9#本源菌株的菌落形态如图1所示㊂2.2降解后培养液表面张力变化由测定结果(表1)可知,3#和9#菌株培养液表面张力为57.7mN /m 和57.1mN /m,相对于对照样下降不明显,表明两菌株几乎不产生物表面活性剂㊂表1 降解前后液体表面张力Table 1Liquid surface tension before and after degradation培养液样品表面张力/(mN㊃m -1)蒸馏水72.6对照样66.73#菌株57.79#菌株57.12.3微生物作用前后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将微生物反应前后的油样进行族组分分离㊂首先,把原油在正己烷中沉淀(过夜),然后进行过滤,得到沥青质可溶有机质,然后将可溶有机质用氧化铝/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得到饱和烃㊁芳烃和非烃㊂依次对饱和烃㊁芳烃和非烃干燥定量,确定其含量㊂对饱和烃和芳烃做GC⁃MS 分析㊂2.3.1原油样品微生物作用前后族组成特征对照样油样㊁3#和9#菌株降解的原油油样的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如图2所示㊂图2中显示该原油样品为正常原油,被微生物作用后,正构烷烃含量大幅度降低,9#菌株降解作用效果较为明显㊂由图3可以看出,经过微生物作用以后,其饱和烃㊁芳香烃㊁非烃和沥青质的相对含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㊂饱和烃相对含量明显降低,芳香烃㊁非烃和沥青质的相对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饱芳比降低,这也是微生物降解原油的特征㊂说明微生物优先降解饱和烃,从而造成了饱和烃相对含量降低,而其他组分相对含量升高㊂2.3.2饱和烃的定量分析2.3.2.1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特征对照油样㊁3#和9#菌株降解油样中部分饱和烃绝对含量分析数据表明,原油经3#和9#菌株降解后,与对照样相比,各正构烷烃含量均有明显下降,相对于高碳数正构烷烃而言,低碳数正构烷烃㊃3㊃第30卷 第3期 陶文 等:两株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及原油降解地球化学特征含量下降的幅度更大㊂而且9#菌株降解后的正构烷烃含量均明显低于3#菌株,这表明9#菌株比3#菌株具有更强的降解原油正构烷烃的能力㊂经两菌株降解后,Pr 和Ph 的含量均明显下降(表2)㊂其中9#菌株降解后,Pr 的质量分数下降到0.0300×10-3,Ph 的质量分数下降到0.0484×10-3,两者下降幅度均比3#菌株大,表明9#菌株具有更好的降解Pr 和Ph 的能力㊂两菌株降解油样∑nC 21-/∑nC 22+值均减小,表明相比于nC 22+,碳链稍短的nC 21-更容易被菌株降解,这与文献[11]中的结论一致,而且9#菌株降解功能强于3#菌株;Pr /Ph 值经生物降解作用表2原油饱和烃相关地球化学参数Table 2Related geochemical parameter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in crude oil名称w (Pr)w (Ph)∑nC 21-/∑nC 22+Pr /PhPr /nC 17Ph /nC 18碳数峰形对照样1.9206×10-33.5927×10-31.01190.53460.48160.6316nC 13 nC 35单3#油样0.8119×10-30.8829×10-30.49890.91968.09981.5921nC 13 nC 35双9#油样0.0300×10-30.0484×10-30.21810.61971.11161.4049nC 13 nC 35双 注:Pr 姥鲛烷,Ph 植烷㊂后均有所增加,表明3#和9#菌株从某种意义上更容易降解Ph,但是微生物降解作用对Pr /Ph 值是有影响的,在进行与生物降解有关的地球化学分析时应注意到这一点[12,13]㊂Pr /nC 17和Ph /nC 18,两菌株降解后的值相对于对照样而言是升高的,表明对于相同碳数的正构和异构烷烃,两菌株更容易降解正构烷烃㊂而且经微生物降解后单峰均变为双峰㊂2.3.2.2饱和烃分子标志物特征 萜类由图4可以看出,C 19TT (C 19TT 为C 19三环萜烷,其他名称照此类推)在微生物作用后含量略有升高,而C 20+的三环萜烷系列含量均降低㊂表明两菌株对三环萜烷都具有降解作用,而C 19三环萜烷却呈升高趋势,可能是C 20+的三环萜烷经微生物降解后生成了部分C 19三环萜烷的原因㊂另外,3#菌株对三环萜烷的降解能力比9#菌株强㊂2.3.2.3饱和烃分子标志物特征 甾类由图5可以看出,该油样品中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很低㊂甾烷系列均随微生物降解含量变低,尤其是3#菌的降解效果十分明显㊂同时计算孕甾烷与升孕甾烷的比值,对照样㊁3#和9#的比值分别为3.22㊁1.71和2.03,这个比值有明显下降趋势,表明孕甾烷含量下降得比升孕甾烷快,即3#和9#菌株可能优先降解孕甾烷㊂同样对于规则甾烷与重排甾烷的比值,三者的比值分别为4.62㊁2.44和2.65,也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两菌株对规则甾烷的降解能力高于重排甾烷㊂这种降解特征也与其分子结构特征吻合,分子结构稳定的较难被降解㊂2.3.3芳香烃的定量分析萘㊁菲等是常见的多环芳烃化合物,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多环芳烃主要通过生物降解途径从环境中缓慢消失,因此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受到广泛关注[14⁃16]㊂㊃4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1年2.3.3.1萘系列在此原油中三甲基萘含量最高,其次是四甲基萘,萘含量较低㊂就降解趋势而言,萘随微生物降解含量降低,甲基萘和乙基萘也呈降低趋势,但乙基萘减少程度低于萘和甲基萘,二甲基萘㊁三甲基萘和四甲基萘在微生物作用后相对含量都略有升高,这是由于萘㊁甲基萘和乙基萘的含量降低,使得没有被降解的组分所占比例升高㊂总体上看,9#和3#菌对萘系列的降解效果均不明显(图6)㊂2.3.3.2菲系列在菲系列中,降解效果与萘系列相似,但总体降解程度低于萘系列㊂菲系列中只有菲的相对含量在微生物作用后呈现出降低趋势,而其他物质的相对含量无明显变化㊂从而可以看出微生物优先降解菲,然后才降解其甲基取代化合物,且多甲基取代的菲系列比少甲基取代的菲要更加稳定,更加不易被微生物作用降解㊂3结 论(1)由表面张力测定结果可知,3#和9#菌株表面张力下降不明显,表明两菌株可能不产生物表面活性剂㊂(2)经过微生物作用以后,油样中饱和烃㊁芳香烃㊁非烃和沥青质的相对含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显示出微生物降解具有选择性㊂3#和9#菌株均优先降解低碳数饱和烃,但对于相同碳数的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两菌株更易降解正构烷烃,同时还发现9#菌株比3#菌株具有更强的降解原油正构烷烃及Pr 和Ph 的能力㊂(3)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中,三环萜烷和甾烷系列均能被两菌株降解,含量降低幅度不大,但3#菌对三环萜烷和甾烷系列的降解能力比9#菌株强,同样也呈现出微生物降解的选择性㊂(4)芳香烃化合物中,萘系列萘㊁甲基萘和乙基萘随微生物降解含量降低,乙基萘减少程度低于萘和甲基萘;菲系列只有菲的相对含量在微生物作用后降低㊂总体上看,3#和9#菌株对萘和菲系列的降解效果均不明显,而且萘和菲系列的芳香烃化合物降解有选择性,优先降解无甲基取代或少甲基取代的,多甲基取代的得到较好的保存㊂参考文献:[1]王凤兰,王志瑶,王晓冬.朝50区块微生物驱先导性试验效果及认识[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3):102⁃105.[2]佘跃惠,何正国,杨柳岸,等.油砂山油田本源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初步调查[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5):82⁃85.[3]袁红莉,杨金水,王占生,等.降解石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降解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3,23(2):157⁃161.[4]周金葵,王大威,廖明清,等.一株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性能评价[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6):119⁃123.[5]王培荣,张大江,肖廷荣,等.江汉盆地原油轻烃的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3):45⁃47.[6]Hideaki M,Mao U,Hiroshi K,et al .Intrinsic Biodegradation ofHeavy Oil from Nakhodka and the Effect of Exogenous Fertilization at a Coastal Area of the Sea of Japan [J].Water,Air and Soil Pollu⁃tion,2003,145(1):123⁃138.[7]石梅.聚合物驱后利用微生物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2):56⁃58.[8]栾传振,袁长忠,段传慧,等.内源微生物在模拟油藏条件下的生长代谢规律[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l):44⁃47.[9]井生文.微生物吞吐增产渗流规律和预测方法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4):117⁃119.[10]孔祥平,包木太,汪卫东,等.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1):37⁃42.[11]杨天红,王学武,苑刚,等.吉林油田两个产聚合物菌区块连续注入试验效果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1):80⁃81.[12]向廷生,黑花丽.原油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及其定量化评价[J].现代地质,2010,24(2):259⁃267.[13]张杰,刘永生,孟玲,等.多环芳烃降解菌筛选及其降解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783⁃1786.[14]仉磊,袁红莉.一株菲降解细菌的分离及其特性[J].环境科学,2005,26(1):159⁃163.[15]包建平,朱俊章,朱翠山,等.原油生物降解模拟实验[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1):43⁃47.[16]郝春雷,刘永建,王大威,等.驱油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固体润湿性和原油物性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5):98⁃101.编辑:刘桂玲㊃5㊃第30卷 第3期 陶文 等:两株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及原油降解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