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防沙治沙典型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赤峰精神表述语备选词条及简释(仅供参考)1、赤诚勤勉开放包容崇文自信勇攀高峰赤诚勤勉“赤诚”最能表现赤峰人内在的良好品质。
“勤勉”是赤峰人行动力特征的鲜明表现。
就像市名“赤峰”一样,赤峰人胸怀一颗赤子之心,火热心肠,真挚坦诚。
待人以礼,示人以诚。
义薄云天,侠肝义胆。
一诺千金,重情重义。
赤峰人由主体民族蒙古族和从山东河南等地来的移民构成。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待人诚恳,以真诚著称;山东等地移民,在关外披荆斩棘顽强地开辟生存的家园,为人真诚守信,性格实在,与蒙古族兄弟以诚相待,和睦相处;赤峰人重礼仪讲信用,曾荣获“中国五十佳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的美誉,足见赤峰人的“赤诚”;赤峰人“赤诚”鲜明秉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层面的“诚信”要求不谋而合。
赤峰人的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不甘人后的劲头,有勤奋进取、吃苦耐劳的品质。
赤峰人踏实做事,勤勉尽责,像老黄牛一样默默地耕耘。
事业中最可依靠的优秀力量都是“勤勤恳恳、不事张扬”的“老实人”。
赤峰人在北方的风沙线上建成“国家卫生城”,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夺得全国防治治沙的十大标兵单位,这些奇迹和壮举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赤峰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生态建设精神,正同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相契合,而且有超前意识,体现了赤峰人行动力。
开放包容赤峰人有着大草原般“兼容并蓄”宽广的胸怀。
开放包容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那就是必须拥有博大的胸襟,兼容并包的气概,气度豁达,坦坦荡荡。
从历史文化上看,赤峰地区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契丹辽文化的开放包容,蒙古族文化的崇尚自然和粗犷热情,山东人的儒家礼仪和厚道,河北移民豪迈仗义,东北人的刚毅坚强……都在赤峰这个地区高度融合,内化成为赤峰独具特色的文化品质。
从地理区位上看,赤峰又是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结合部。
从经济联系上看,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员。
各民族团结合作、改革开放、共同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的实践充分证明,“开放包容”是赤峰人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优秀品格。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B 卷)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资源诅咒”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陕北地区是我国能源富集区,但城镇化水平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
下图示意新常态下“资源诅咒”的规避与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关系。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陕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的原因可能是()A.当前煤炭等能源价格低B.能源的开采量未达到最大值C.工业结构单一D.距能源消费主市场较远2.新常态下,转型期内的陕北地区为规避“资源诅咒”,提高城镇化水平,应该()A.加大能源开采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C.延长能源工业产业链D.改变当地能源消费结构下图为我国某岛西部沙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该岛西部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稀树草原沙漠化地区,该地区曾经广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泥沙。
目前,该地区沙漠化已得到一定的改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西部地区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海浪携带大量的泥沙堆积B.气候异常,风蚀作用强烈C.水土流失,河床泥沙出露D.过度耕作,原有泥沙出露4.图示西部地区防治沙漠化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B.设置草方格沙障工程C.种植适应环境的树种D.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罗讷河流域是法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该河流航运繁忙,水电站建设采用“支流高坝、干流低坝”的开发方案。
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罗讷河通航价值最高的河段是()A.上罗讷河B.下罗讷河C.索恩河D.迪朗斯河6.“干流低坝”方案的主要优点有()①水能资源利用率高②库区的淹没成本低③防灾减灾效益突出④船舶的过坝时间短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桑蚕是以桑叶为食、吐丝结茧的一种经济昆虫,其吐出的蚕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江浙两省级行政区曾为我国重要的桑蚕生产中心。
随着“东蚕西移”工程的不断推进,广西成为我国桑蚕生产较大的省级行政区,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中西部“种桑养蚕”、东部“襟丝织绸”的局面。
养殖畜禽发大财种植大叶速生槐防沙治沙保生态速生槐林见效
快
梁山
【期刊名称】《种植与养殖》
【年(卷),期】2009(35)2
【摘要】@@ 超级速生优质高产饲料--大叶速生槐,适应性和再生能力极强,堪称"
枝叶饲料之王".速生丰产:每亩产鲜茎叶可达10.20吨;营养价值高:干叶含粗蛋白
21-25%,粗脂肪4-5.5%,属高能饲料: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茎叶鲜嫩、质地细软、牛、羊等各类畜禽均喜食,青饲、青贮或制粉制粒均优;抗逆性强:耐寒、耐旱、耐土壤贫瘠,适生地域广,各类坡、荒、沙地均可种植,一次栽植多年利用;生产成本低:栽植简单、扩繁容易、管理粗放,生产成本仅仅是其它牧草的10%左右.
【总页数】1页(P9-9)
【作者】梁山
【作者单位】吉林省集安市北方园艺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4;S288
【相关文献】
1.新疆防沙治沙存在主要的问题与对策——科学发展生态产业,破解防沙治沙困境[J], 李生宇;穆桂金;雷加强;徐新文
2.大叶速生槐——治沙、造纸、饲料、水土保持多功能速生树种 [J], 梁山
3.造林、治沙、饲料、造纸多功能速生树种——大叶速生槐 [J], 梁巍
4.大叶速生槐的种植与高效养殖牛羊技术问答 [J], 梁山
5.坚持不懈防沙治沙努力构建生态屏障——赤峰市防沙治沙工作纪实 [J], 谭靖然;吕景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件1
“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
申报村名: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推荐部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
申请单位联系人:赵亚慧
联系:
申报时刻:二00九年九月
制表单位:中国生态文化协会
二00九年七月
填表说明
本表用于申报“全国生态文化村”。
表中设计了申报时应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料。
申报单位需认真填写,并同时上报其他所要求的申报材料。
具体包括:
1.“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一式三份;通过书面和电子版两种方式同时上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秘书处。
2.封面页上的推荐部门,是指省级生态文化协会或林业主管部门。
3.申请单位,是指“全国生态文化村”候选单位。
4.本表除大体情形外,还应依照《全国生态文化村遴选治理方法(试行)》中的五项遴选条件,即“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隆、人与自然和谐、示范作用突出”作简要概述。
5.本表用A4纸打印。
一、大体情形
五、人与自然和谐情形
六、示范作用情形
七、其他材料
八、相关部门意见。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个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
该地区拥有广泛的乡土树种资源,包括柞树、白杨、沙枣、荆条等多种植物。
这些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及利用措施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柞树柞树是赤峰市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和赤峰山区的低山、丘陵地带。
柞树高大挺拔,叶片宽大,观赏价值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
2.白杨白杨是赤峰市常见的乡土树种,分布广泛,生态适应性强。
白杨可用于风景绿化、生态修复和木材生产等多种用途。
3.沙枣沙枣是沙地的荒漠防护树种,主要分布于赤峰市西部的荒漠地区。
沙枣生长迅速,对于沙区土地改良和风沙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沙枣果实富含营养,在饮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荆条荆条是赤峰市南部山区的常见树种,主要分布于草本植物丛林掩盖的山区,是赤峰市的常见防护林、风景林、水源涵养林和养殖林。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柞树面临着采伐和破坏的风险。
同时,由于柞树生长较为缓慢,生长周期长,柞树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柞树资源,赤峰市加强对柞树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推广种植技术,努力提高柞树种群更新能力和生长速度。
白杨是赤峰市常见且重要的树种,但由于外来入侵种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白杨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白杨资源,赤峰市在白杨相关科研、种植技术推广等方面不断加强,同时增加白杨种植面积,促进白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赤峰市的沙枣分布范围较小,数量也较少,因此沙枣资源保护尤为重要。
赤峰市对于沙枣野生种群的保护、沙枣种植技术推广、沙地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努力保障沙枣的保护和利用。
由于柞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创造柞树种植工业,培育柞树产业发展。
柞树的树皮可以提取柞蚕丝,柞蚕丝被称为“土丝之王”,因此在柞树种植区,可以创办柞蚕丝、柞紫色素等相关加工企业,提高当地柞树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赤峰市农牧业概况近年来,赤峰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向好,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现代农牧业建设初见成效。
全市始终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牧业产业化,以打造大园区、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基地、创建大品牌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已形成粮、肉、菜、草、乳五大主导产业,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赤峰市全市总土地面积为90021.22平方公里,耕地为2108.7万亩,主要分布在老哈河、教来河、乌尔吉沐沦河、西拉沐沦河流域的沿河两岸阶地、黄土丘陵地、中低山山地坡脚。
种植结构:赤峰市农作物种植分三大类:一是粮食作物,包括小麦、水稻、谷子、玉米、高粱、荞麦、糜子、黍子和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二是经济作物,包括油料作物(向日葵、芝麻)、糖料作物(甜菜)、蔬菜、瓜类、药材,还有麻类、烟叶等。
三是其他作物,主要是青饲料。
20世纪80年代初,赤峰市农业生产始终坚持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以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
1982年,全市粮经饲比例为86.8 :8.7 : 4.5。
“七五”期末,在努力提高粮食产量水平的同时,加大经济作物、饲用作物的种植面积,促进农作物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赤峰地区主要以种植普通农作物品种为主。
2002年以后,为适应农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压缩谷子、小麦、高粱等普通品种种植,大力发展支撑本市粮食总产的玉米等优质专用农产品。
21世纪初,逐步发展药材、烤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全市已形成优质玉米、水稻、杂粮杂豆、蔬菜、葵花、甜菜、药材、烤烟等农产品生产基地。
2016年,全市有耕地2108.7万亩,粮食产量103.2亿斤;牧业年度家畜存栏2231万头只。
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蒙都羊业、草原兴发、塞飞亚、东方万旗、草原万旗),自治区级龙头企业91家。
第一章概述一、树下经济的概念林下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农林业生产方式与经济现象。
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目前处在蓬勃发展阶段。
农林复合经营的理念是林下经济产生的科学基础,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林下经济产生的前提,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农民的增收致富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
目前关于林下经济的概念尚未有科学准确的定义。
有研究者认为,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选择适合林地资源利用的种植、养殖形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是一种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以科技为支撑,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也有研究者认为,所谓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郭奕秋认为,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橡胶林、防护林、公益林等林下经济资源发展种植、养殖业或其他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经济。
.李金海等研究认为,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等理论为基本理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借助林地的生态环• 境,在林冠下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生产与经营系统。
二、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我国林业立体经营形式出现较早,但其发展重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我国林业理论探索最活跃的时期。
随着林业生态经济理论的逐渐发展,系统林业思想逐步形成,林业的多功能和多目标特点得到认识和体现。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林业“三定”政策落实以后,随着个体林业的兴起,农林复合经营得到一定发展。
这一阶段,除一般的林粮间作之外,比较典型的有南方的林渔、林鸭、桑基鱼塘,北方的林参、林蛙、林菌等复合经营模式。
这一时期的林下经济开发规模较小,仅仅是一般的林下经营活动,尚谈不上产业化。
第二阶段,1998〜2003年。
M丨西部环境X 本文为内蒙古党校2019年度理论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内蒙古治沙精神70年传承探索欧阳丽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摘 要】 本文对内蒙古治沙精神70年的传承历程进行梳理,提出了内蒙古治沙精神传承模式的创新举措:拓展治沙精神传承路径;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发展壮大治沙精神传承主体。
【关键词】 内蒙古;治沙精神;传承历程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严重。
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在这片土地上长期从事着艰苦的治沙工作,为内蒙古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首治沙民谣一直传承:“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21世纪,产业治沙奔小康。
”一、内蒙古治沙精神70年传承历程20世纪50年代至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群众始终没有放弃治沙,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展现出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尊重科学、创新进取的治沙精神。
1、艰苦创业、不屈不挠、众志成诚、敢叫日月换新天(1949年至1966年)1950年,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开始植树造林工作,拉开内蒙古70年治沙历程的帷幕。
1958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乌兰夫同志强调:“结合农牧林业生产,改造沙漠,封沙于草,营造防沙林带,散播防沙植物,7年内基本上固定流沙”。
在各盟、旗、县和大部分人民公社建立治沙委员会,并建立社办林场、专业队、苗圃等达到345处,固定专业劳动力4800多人,同时还新建国营治沙站和国营林场51处。
磴口县的第一任书记杨力生和县委班子带领着群众吃住在造林地,睡在沙窝里,步行几公里外背水浇地,种下的树被沙暴拔起就接着再种,凭着一股子韧劲造出防沙林带。
乌审召治沙英雄宝日勒岱,带领着社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二十里外的地方,向沙漠深处背沙蒿和沙柳,吃得干馍馍住在沙荒上,她说:“只要我们艰苦奋斗,坚持到底,毛乌素沙漠一定会在我们手下被改造”。
赤峰市防沙治沙典型模式研究作者:李显玉赵鸥段磊阿拉坦图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01期摘要:荒漠化土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而中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基于赤峰市几十年防沙治沙实践经验与研究基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防沙治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工作,全面梳理了赤峰市防沙治沙技术集成,提炼了机械沙障治沙、复合沙障治沙、封育基础上人工促进修复、人工造林种草治沙、沙生植被可持续经营五种模式,对于优化和指导沙地治理,促进沙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关键词:赤峰市;防沙治沙技术;模式研究中图分类号:S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1-0066-041 引言土地荒漠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之一.涉及各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大约20亿人口受到危害,荒漠化土地已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极大威胁.中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化土地总面积173.11万km2,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5省(自治区),是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集中分布区.在防治荒漠化的进程中,中国经过70年的探索和奋斗,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中,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防治荒漠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份可靠而又可复制的生态修复样本.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2009年内蒙古沙化土地面积与2004年相比,5年间沙化土地减少了1253km2,年均减少251km2;赤峰市1994~2009年15年间,全市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76.4万hm2,下降率为28.7%,平均每年减少5.09万hm2.通过多年的努力,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的指导下,充分借鉴位于半干旱区的赤峰市几十年防沙治沙实践经验与研究基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防沙治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工作,全面梳理了赤峰市防沙治沙技术集成,提炼了治沙模式;对于优化沙地治理途径,指导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及相似地区沙地治理,促进沙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全球环境保护具有实践意义.2 研究地区概况2.1 基本情况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地处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介于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之间,南北最长457.5km,东西最宽375km,总面积90021.22km2.地貌特征是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大风;年降水量300~500mm;年日照时数为2700~3100h.截至2017年底,林业用地面积425.19万hm2,森林面积302.6万hm2,森林覆盖率35.72%.2.2 防沙治沙概况赤峰市荒漠化主要类型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其中89.7%为风蚀荒漠化.目前境内沙化土地面积188.69万hm2,其中科尔沁沙地面积127.27万hm2,浑善达克沙地面积61.42万hm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96.68万hm2,其中科尔沁沙地82.47万hm2,浑善达克沙地14.21万hm2;赤峰市1994~2009年15年间,全市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76.4万hm2,下降率为28.7%,平均每年减少5.09万hm2.3 典型模式研究结果立足于“因沙而宜,以水定策,经济适用,易于推广”原则,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经过多年研究,提炼了机械沙障治沙、复合沙障治沙、封育基础上人工促进修复、人工造林治沙、沙生植被可持续经营五种模式.3.1 机械沙障治沙模式3.1.1 示范区情况该模式在赤峰地区应用较多,具有较大面积分布区,以翁牛特旗乌丹镇-响浩线公路布设样地为例,北纬43°6′44.43″,东经119°6′50.00″附近,海拔约为580m流动沙地,2015年施工,草方格2×2m,格内1株黄柳,2018年9月调查,黄柳平均高度112cm,冠幅95×94cm,草本有沙蒿和稗草,沙障依稀可见,已成为固定沙地,覆盖度为33%.3.1.2 主要技術措施以稻草、柳条、秸秆、芦苇、枯枝、PVC等非活体材料;在哪单向风沙区可设置成行式沙障,沙障垂直于主风向;多向风沙区或流动沙丘面积较大的区域,设置成网格式沙障,规格因风害大小确定;沙障建设成外露高度20cm,可在入冬前或早春进行.草方格沙障:在春季或秋季,利用麦秸、玉米秸等作物秸秆在流动沙地上埋设网格式或行式沙障.单向风沙区可设置成行式沙障,沙障垂直于主风向;多向风沙区或流动沙丘面积较大区域,设置网格式沙障.网格大小为2~4×2~4m,秸秆埋深30~40cm,地上部分20cm左右.春季扦插造林插穗3月前割下,用湿沙埋藏;秋季造林随割随栽,插穗长40cm.栽植时,先清除干沙层再挖土穴,穴深应使插穗扦插后顶端与地面相平.纱网沙障:材料为聚乙烯(Polyethylene)抗老化防虫网,即PE抗老化防虫网,网孔尺寸1.0~2.0mm,纱网宽50~60cm.根据需要治理流动沙地(丘)坡度情况,铺设形式为2~6m带状或大小不同的网格.在流动沙地(丘)表面放线,然后将纱网平铺在放线位置上,用长方形平底铁锹在纱网中心部位下压,下压深度10~15cm,使平铺网片两端翘起直立,形成高度10cm左右的沙障.如是平缓流动沙地,则全部铺设此沙障;如是流动沙丘坡度小于10°,在流动沙丘中下部(约沙丘2/3以下范围)铺障即可,流动沙丘顶部不设置沙障.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主要是由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淀粉等生物质原料,经微生物发酵生成小分子乳酸后,再经缩聚、熔融纺成长丝,机织制成的一种新型高分子圆筒管状沙障材料,是一种可完全降解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取聚乳酸纤维筒状织物约15m套在直径63mm(或75mm)、长度约70cm的PVC塑料管的外侧,末端处打结.盛取干沙层的沙子从未打结一端装入,双手握紧PVC管抬起盛沙端使管内的干沙滑落到筒状织物(圆筒管状外层材料)打结端内,确认滑落的干沙填充紧实后平铺于沙表面,重复盛取、填充和平铺动作,至纤维筒状织物全部填充紧实,即完成铺设.3.1.3 小结该模式适用于流动、半流动沙地,利用麦秸、玉米秸等作物秸秆在流动沙地上埋设网格式或行式沙障,沙障网格内可造林种草.沙障设置3年后,沙障材料腐烂后形成肥料,为植被生长提供营养;网格内林草植被得到恢复,将固定流沙、防止沙丘压埋草地、农田、基础设施等,降低风蚀,改善生态环境,固沙治沙效果明显.3.2 复合沙障治沙模式3.2.1 示范区情况以翁牛特旗乌兰敖都嘎查布设样地为例,北纬42°59′19.75″,东经119°36′24.95″附近,海拔约为500m半流动沙地,2012年施工,草方格4×4m,中部扦插是黄柳和踏郎,上部是锦鸡儿和黄柳,疏透度0.2-0.3.2018年9月调查,山中部黄柳平均高度92cm,冠幅125×116cm;踏郎平均高度98.6cm,冠幅119×114cm;锦鸡儿平均高度72cm,冠幅38×34cm;沙障需仔细寻找可见,无草本生长空间.3.2.2 主要技术措施树种选择:选择踏郎、黄柳等萌芽生根力强的再生沙生灌木树种,黄柳选用1~2a生枝条,基径0.8cm以上,踏郎选用1a生枝条,水浸处理,时间不低于24h.沙障规格:网格规格根据沙地起伏程度、沙丘高度、风速等因素确定.高大流动沙丘规格为4×4m或4×5m,起伏不大的平缓沙地为5×5m或5×6m.在流动沙丘迎风坡,主带扦插黄柳,副带扦插踏郎,黄柳埋深80cm,踏郎埋深60cm,外露高度为20cm,株距50~100cm,株间用沙蒿、枝柴埋充,通风系数0.2~0.3为宜.沙障建设:选择在9月末至11月初(封冻前)或次年春季3月作业根据就近取材原则,采取机械沙障+再生沙障(活沙障)的复合沙障模式,再辅以人为的生物措施固定沙地.在准备好种条和沙障材料后,采取倒土法施工,即先按定点方向挂线,沿线清理地表干沙层后,挖30cm深沟,再在沟内挖30~50cm的栽植坑,将种条靠壁置于坑内,每坑2~3株,用另一个栽植坑的湿沙回填此坑,分两层踩实后,在沟内放置填充料,最后回填湿沙踩实.注意插条保湿,尽可能随采随造,形成疏透度为0.2~0.3的矮立式紧密结构沙障.沙障设置前3年进行全面封育,3年后可以对踏郎、黄柳进行割条利用,5年后可带状平茬利用.3.2.3 小结该模式在中德财政合作赤峰市治沙造林项目应用较多,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治理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是利用植物具有再生能力的特性,通过采取浸泡、截梢、深埋、踩实、加填充料等技术措施在沙丘迎风坡埋设沙障,促使灌木成活,达到持久性植物固定沙地的目的;解决了流动沙丘治理难、固定难、利用难等问题,能够快速恢复和保护植被,达到一次治理、一次成型、一次固定的治沙效果,是一项成本低、防治速度快、效果好、操作简便易行,可再生、可持续、经济实用的防沙治沙模式.3.3 封育基础上人工促进修复模式3.3.1 示范区情况以巴林右旗宝力格嘎查布设样地为例,北纬43°27′44.38″,东经118°36′0.93″附近,海拔约为690m平缓沙地,2004年施工,带宽3m,4行;间隔1m,机械行带式播种.2018年9月调查,锦鸡儿平均高度138cm,冠幅154×154cm;灌木盖度为14.7%,草本有10种植物,盖度为11.37%.3.3.2 主要技术措施封育技术:在荒沙上有残存种源植被(包括有一定数量的母树或具有萌发力的植物根系)的情况下实施封禁,依靠天然下种或根系萌发,并辅以人工、补植、抚育、管护等干预措施达到恢复沙生植被的目的.根据封闭方式,分为全封、半封、轮封;根据封育方法分为人工看护、设置围栏.人工播种修复技术:将播种材料按一定数量和方式,实时播入一定深度土层中的作业活动.选择抗风蚀、耐沙埋、遇水发芽、扎根快、适应性强的物种,如锦鸡儿、踏郎等.锦鸡儿种子在雨季直播要求30℃左右的温水浸种12~24h,7月底结束;踏郎6月播种,每亩111穴,多采用行带式机械直播,带状整地,带宽1.5m,间隔带宽2.5m,每带4行;在流動沙地踏郎可撒播、穴播和条播,播种量6kg/hm2.人工植苗修复技术:选择耐旱、具有固沙能力的踏郎、锦鸡儿、小叶锦鸡儿等1~2a生裸根灌木苗;樟子松、杨树、沙枣等1~4a生裸根或容器苗;扦插造林治沙插穗选用2~3a生小头直径大于0.7cm的健壮枝条,长度60~80cm.注意起苗前灌足水,起苗后用湿土覆盖或假植,运前沾浆,封车保湿;苗木运到后深埋假植;栽前苗木打浆,采用深栽法,栽植湿沙层上,灌木可每丛植苗2~4株;早春、雨季栽植,踏郎、锦鸡儿雨季栽植时可随起随造.加强抚育管理,结合平茬、间伐抚育措施及病虫害防治等活动.飞机播种修复技术:播种前应做好踏查、规划和设计,规划出接近于平行主风方向的航播带,埋设入航、出航的标桩,绘制飞播作业图(1:10000)和播区位置图(1:200000),编制设计说明书.选择籽蒿、沙打旺、踏郎、花棒、草木樨等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沙生植物拌多效复合剂的包衣种子.5月下旬~6月中旬可飞播作业,播带方向与当地主风向一致,避开东、西航向.播带长以一架次最大装种量可播完数条播带为原则.播幅控制在50~100m,单位面积落种粒数不低于设计的50%,落种准确率大于85%.每条播幅两侧各有15%的重叠区.结合实际经验,每亩播种踏郎0.225kg、小叶锦鸡儿0.225kg、沙蒿0.3kg,混播比为3:3:4.封禁5年,专人管护,补植补播,移密补稀.恢复好的作业区,7年后可平茬利用.3.3.3 小结选择有植物生长基本条件的地段实施网围栏围封,通过人工播种、植苗及飞播手段,结合人工措施,禁止外来因素破坏,给沙区植被以恢复生长的机会,促进植被“休养生息”.封育不仅可以固定流沙,还可以恢复大面积因植被破坏而衰退的林草地,形成的林地是由多种乔灌草组成的复层林或多种灌草组成的天然植被,结构比较稳定,能培育目的树种,加快成林,增加林草植被,有利于保护珍稀物种资源,还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病虫害蔓延,改善生态,在恢复建设植被方面有重要意义.3.4 人工造林种草治沙模式3.4.1 示范区情况以敖汉旗三义井林场布设样地为例,纬度42°35′18″,东经120°24′12″附近,海拔约为480m固定沙地,2006年施工,2×5m混交林,2行杨树、2行樟子松,栽植时苗木规格杨树1a 苗,樟子松3a营养钵苗.2019年3月调查,杨树平均高度5.79m,胸径10.2cm,冠幅219×196cm;樟子松平均高度4.45m,胸径6.2cm,冠幅192×185cm.3.4.2 主要技术措施人工造林治沙技术:造林原则以防风固沙林为主,应用该技术的树种多数是针阔叶树,采用穴状整地或机械开沟整地,可根据当地各季害风情况、林带有效防护距离以及选择树种的平均成林高度确定,春季4~5月栽植裸根人工栽植、裸根机械栽植和容器苗造林,雨季栽植容器苗,沟内定点,挖50×50×50cm的栽植穴.裸根人工栽植主要用于杨树、榆树等阔叶树种.灌木树种要丛植,每丛植苗2~4株,多采用座水覆膜造林技术.机械植苗造林适用于平缓沙地,开沟、栽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达到苗木栽的深、湿土不离沟、保湿好、压的实.沙地容器苗造林适用于针叶树和部分沙生灌木.栽植采用深坑深埋或穴施保水剂等实用技术.栽时铲除沙面干土,随取保湿剂蘸根处理的苗木,随栽植,苗木直立穴中保持根系舒展,回填湿土.栽后立即灌透水,扶正苗木,填平陷穴,踏实穴内土壤,然后覆膜.人工种草治沙技术:选择紫花苜蓿、杂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细叶胡枝子、踏郎、驼绒黎等优良品种,需精细整地,耕深20~30cm即可,耙平、耱碎、镇压、保墒.有灌溉条件的可4月末~5月初春播,或7月中旬完成雨季播种.多采用条播、单播、混播,也可采用灌草、粮草间作.其播种量为紫花苜蓿0.5~1.5kg/亩、沙打旺0.25~0.5kg/亩、草木樨0.5~1.0kg/亩.掺沙子或炒熟谷子均匀下种,播后鎮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及时中耕,有条件的地区浇水施肥,注意防治病虫害.3.4.3 小结适用于固定沙地、平缓沙地、潜在沙化土地,其技术路线是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播种、植苗造林方式,通过低温贮藏等雨造林、座水覆膜造林、容器苗造林、深坑深埋覆土造林等技术措施,形成兼顾经济林、薪炭林、饲料林、用材林的“带、网、片”状的防风固沙林,形成农牧交错区具有特色的沙地治理模式,既提高了植被盖度,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3.5 沙生植被可持续经营模式3.5.1 示范区情况以巴林右旗查干沐沦嘎查布设样地为例,北纬43°41′7″,东经118°24′59″附近,海拔约为760m固定沙地,2012年机械行带式播种锦鸡儿,带宽1.5m,4行,间隔带2.5m;2016年组织实施可持续经营,在叶子未掉落时进行刈割.2019年6月调查,锦鸡儿平均生长势表现为2016刈割高度129.3cm,冠幅90×69cm;2017年刈割高度71.2cm,冠幅72×51cm;2018年刈割高度23cm,冠幅36×32cm.3.5.2 主要技术措施在能满足当今人类对植物资源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的需要,实现植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利用:刈割灌木:按当地主风向垂直的方向实施带状刈割,初次刈割5m,间隔10m,第二年刈割时按上一年刈割带再向同一侧刈割5m,以此类推,三年平茬1次.叶子未掉落时收割,可与青贮玉米同步.齐地面收割,用揉切机加工两遍;揉丝机加工一遍,既成饲料;可单独制作青贮饲料,也可与玉米混贮.还可压缩成密度为0.8g/cm3的成型生物质燃料.也可以作为肥料压青还沙.改造提质:针对沙区低效林开展嫁接改造及集约管理等,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树势,实现防风固沙、生态涵养、经济等多功能兼用目的.有序更新:通过渐伐、择伐等方式对片林、带网状林有计划营造接班林,实现梯度更新,达到防风固沙功能的永续利用.草田轮作:对接近老龄草田,划出一定范围,实行带状轮作.景观利用:依据沙区生态景观,有序开发利用,打造观赏、休闲、娱乐、度假等综合旅游区.3.5.3 小结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灌木草场,进行有序加工利用,基本解决当前草畜矛盾,又能促进天然、有机食品的生产,还能加工固体成型生物质燃料.通过实施改造提质、有序更新等措施,既保持防风固沙的效能,又兼顾经济效益的提升,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群众治理沙地的积极性,加速沙地治理、生态恢复的速度,实现沙区的青山常在,永续经营.4 推动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的建议4.1 制定沙地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依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在对赤峰地区进行全面系统地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区域性综合防治规划,实行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4.2 防沙治沙与管沙用沙结合沙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抓好防沙治沙的同时,更应突出管沙用沙,把发展林沙产业与防沙治沙、生态保护建设、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沙区农牧民的转移安置等农牧区经济政策有机结合,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沙区光、热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精深加工业及沙地旅游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变沙患为沙利,让人民群众逐步成为沙区生态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和积极参与者.4.3 树立并践行可持续经营理念防沙治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要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农林水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立足旱区实际,大力发展节水型林业,以水定林,适地适树适草.以可持续经营理念指导沙区编制区域经营方案,着力解决沙地固定后,沙生植被群落的稳定与持续发挥防护效力的技术问题,加强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结合实际,继续研究探索一系列防沙治沙模式和适用技术,并大力推广和应用.用沙地综合效益补偿沙地治理成果巩固,使沙海上的绿洲青山常在.4.4 提高沙产业扶持力度沙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建议在沙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出台相应的融资政策,充分调动农牧民及非公主体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发展林沙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4.5 加大沙地治理投入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在落实和稳定现有渠道投资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立荒漠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防沙治沙奖励补助等政策,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4.6 加强依法治沙依法健全护林网络.加强封育禁牧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生态建设成果、防止土地潜在沙化退化.参考文獻:〔1〕闫德仁.内蒙古防沙治沙技术与模式简述[J].内蒙古林业,2018(10):14-16.〔2〕朴起亨.几种不同材料机械沙障防风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3〕孙荣华,刘玉山,刘志和,宋维嘉,牛月英.沙质荒漠化土地生物沙障结构与配置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01):125-128.〔4〕周丹丹.生物可降解聚乳酸(PLA)材料在防沙治沙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5〕朴起亨.几种不同材料机械沙障防风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6〕张瑞麟.浑善达克沙地黄柳活沙障的设置及防风固沙作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7〕李显玉,刘忠友.沙区的曙光——敖汉旗利用植物再生沙障治理流动沙地纪实[J].内蒙古林业,2000(06):14-1.〔8〕马世威,马玉明,等.沙漠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9〕孙洪祥.干旱区造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84-95.〔10〕方亮.内蒙古造林技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11〕雷加富.中国防沙治沙实用技术与模式[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2〕焦树仁.彰武沙地改良与利用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13〕李显玉,李晓明,等.推广植物再生沙障技术实践[J].内蒙古林业,20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