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多媒体课件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闻传播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认为,新闻传播应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应该具有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特点,应该注重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期,他们提出了“人民报刊”和“无产阶级革命报刊”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应该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了“党的报刊”和“人民的报刊”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党的领导和人民服务。
提出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党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利益服务。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传播应该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应该基于事实,不应该有任何虚假报道或主观臆断。
2、新闻传播应该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
新闻报道应该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应该反映他们的利益和呼声。
3、新闻传播应该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新闻报道应该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新闻传播应该具有政治性和党的领导。
新闻报道应该为党的领导服务,应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进行新闻报道。
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它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双方就________项目的设备技术服务,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乙方接受甲方委托,在下列第______项为甲方提供设备技术服务:外部设施及特殊装具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等;开始工作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结束工作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甲乙双方参照订货合同价另行签署设备技术服务协议进行结算。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学说《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思想的发展为经,按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初步发展——列宁,继承创新——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发展为序,依次展开大师们的新闻观点;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述及经典论著的内容分析为纬,简明介绍这些新闻经典的写作时代、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主体:马克思创始人及其经典作家。
研究客体:人类一切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事业,其中以工人报刊活动和党的新闻事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新闻传播活动(学术渊源)→新闻学(理论描述)新闻活动是最基本的一个概念。
新闻传播活动源于人类社会交往,以新闻信息的传递与收受为主要目的和内容,人类特有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新闻学则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建立在新闻活动实践基础上。
当代新闻活动以新闻从业人员为主所进行的采制与传播新闻信息的职务性活动。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
1.气味。
2.发光。
3.超声波。
4.动作。
5.声音。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
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人类语言: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手段向语言过渡,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不朽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1.关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国家的性质决定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国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
2. 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根据其所处时代实际斗争的需要,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科学概括与总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反映和体现。
3.新闻的四种属性?新闻的基本属性是政治属性、文化属性、信息属性和商品属性。
其中,政治是四个属性中最重要的、领导一切的属性,无论文化的、信息的还是商品的内容,都必须服从政治方向。
新闻要讲政治,但新闻的本质不是政治,而是信息。
从新闻角度来看,新闻是‚事实‛的传播,不会抽象地宣传政治理念,而是通过传播政治事件的信息来完成的。
因此,新闻所反映的政治主要是政治事件,是以事喻人,以事明理。
4.刘少奇关于新闻传播的基本观点?⑴.‚报纸存在一个很大危险性‛⑵.‚要根据群众的实际去考察政策‛⑶.‚新华社还是当老百姓好‛⑷.‛让人民知道世界上有骂我们的人‛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的第一次改版(基本情况)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是党的新闻事业的第二次改革、共和国新闻事业的首次改革。
《人民日报》创刊八年多以后,着重从三个方面改进工作:第一,扩大报道范围。
改为八版,新闻数量增加一倍半左右,,题材范围也尽量扩大。
第二,开展自由讨论。
第三,改进文风。
废除党八股,把文章写得有条理,有兴味,议论风生,文情并茂。
毛泽东批示支持《人民日报》改版6.经济基础以上层建筑互动规律对新闻思想的影响?①.就新闻传播事业在社会结构的地位及其主要社会功能来考察,新闻传播事业是一种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新闻传播事业不是政治上层建筑即国家机器,而是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形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新闻活动马克思1818.5.5—1883.3.14恩格斯1820.11.28-1895.8.5《莱茵报》,马克思参与创办,后期是实际上的主编(1842-1843年),恩格斯是该报通讯员。
《新莱茵报》,马恩创办,马为主编(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马恩为之撰稿(1851-1862年)他们为200多家报刊撰稿,论著中提到的报刊约1500种,其中《泰晤士报》提到约1000次。
创办或主编、编辑的报刊12家。
二、马恩的传播与新闻思想1,“世界交往”的观念A.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社会生产结构将以信息和服务业为主;劳动力结构将以智力劳动(即白领)为主;社会资源结构将以信息、知识为主;居于社会中心位置的将是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不再是行政权力)。
(参见《全集》46卷下册218-223页)B.对电子媒体(当时仅有电报)本质的认识:用时间消灭空间。
(参见《全集》46卷下册16-33页)“电报已经把整个欧洲变成了一个证券交易所;铁路和轮船已经把交往手段和交换的可能性扩大了100倍。
” (马克思,全集10卷653页)“由于交往手段的持久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
”(恩格斯,全集22卷554页)C.对民族交往的认识:以全人类的发展为衡量标准。
恩格斯论“精力充沛的美国佬”与“毫无作为的墨西哥人”(参见《全集》4卷513页和6卷326页)2,对新闻的认识A.变动产生新闻。
B.新闻的层次变化。
C.新闻时效。
马克思:“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120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D.对新闻真实性特点的认识:“报纸的有机运动”。
(同上,第211页)E.“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马克思1862年提出,《全集》第48卷12页)3.党报思想“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考察人类社会交往的必要性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人们对自然界和世间许多问题的基本认识,都是一定的哲学理念为依据和出发点。
马克思新闻学不例外,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认识工具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在不断地新闻传播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真理性,克服片面性,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深入,从而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和巨大战斗力。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人与人之间精神交往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宇宙是各种事物相互间普遍联系的总体。
人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个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
人类首先离不开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交往活动。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物。
必须以空间上诸多个体的连续活动为条件。
这种社会个体活动的互动性和连续性,正是事物有机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反映。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人们的精神交往激活了社会新闻信息的流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不仅人生活其中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且人本身也是交互作用的结果。
不能简单地把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仅仅理解为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的反映,它是每个人意识到同他人交往的必要性而采取的共同的自觉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们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交往,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产物。
马克思有过这样的分析“两个人都需要呼吸,空气对他们两个人来说都是作为大气而存在;这一切都不会使他们发生任何社会接触。
作为呼吸着的个人,他们是作为自然物,而不是作为人格相互发生关系。
”。
所以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之间自觉的精神交往才得以出现,并持之以恒。
第二节从存在决定意识规律认识新闻传播的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