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1.76 KB
- 文档页数:2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摘要:在国土空间的管理体系中,规划理念的驱动既能够依据非建设空间与建设空间规划的特点,确保整个工作的整体性、多样性以及生态建设价值,也能从宏观层面出发,根据地域地区的气候、地质特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要求,最终达到理想化的规划效果。
为此,本文从国土空间的概念及意义出发,总结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原则,并探析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方向,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引言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土空间的规划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文明成为重中之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土空间规划也成为了政府重点事项,各级领导和民众对生态文明都格外的重视,可虽然如此,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时候也难免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这就需要大家想出办法,并付出行动,在保证生态资源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构建国土空间。
因此,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放在重要位置上,注重国土资源的空间规划,科学、合理的利用相关资源,确保将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成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主动承担碳减排国际义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要不断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本文主要阐述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构建情况和意义,并根据事实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生态理念引领的工业用地转型路径研究--以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规划为例富一凝【摘要】在长期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中心区存留了众多工业用地。
近年来,各城市大多经历了大规模的“退二进三”进程。
梳理了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转型存在的主要路径,着重分析了生态理念引领工业用地的转型路径及其将会带来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效益。
同时,以上海桃浦工业区工业用地转型为例,结合规划实践,探讨以生态理念引领的工业用地转型的规划方法。
希望通过此类生态理念的导入,使诸如桃浦工业区的类似地区在区域功能、产业业态、基础设施、环境品质等方面发生改变,使其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价值,最终带动周边区域的整体转型。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long ru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city retained a lot of industrial lands. In recent years, many cities experienced large-scale "retreat into three" process.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main way to transform industrial land that exist in urban centers. Taking the industrial land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of Shanghai Taopu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gs of how to use ecological idea to play guide and media functions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l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By introducing such a public green area features, Taopu region wil change in industry formats,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al quality, turning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into real value, and ultimately lead the ove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area.【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生态理念;工业用地;转型;桃浦【作者】富一凝【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0 引言中国在经历长期快速发展之后,劳动力优势弱化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中国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
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探究摘要:城乡规划中应用生态位理论与方法,不仅可以保护整体生态环境,协调生态服务功能,还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因此,有必要充分应用生态位理论与方法,明确城镇职能,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协调城乡发展,指导城乡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基于此,文中简要阐述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乡规划中应用必要性,探究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方法;城乡规划;应用引言生态位主要指的是生态系统由无数个子系统组合而成,每个子系统本身都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在这整个系统中,每个子系统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位置上,它们可以将自身功能、特色发挥出来,在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的构建。
党中央领导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让广大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也应积极应用生态位理论和方法,让城市与乡镇生态位处于适宜状态下,促进良性竞争,保持各自功能效率和稳定性,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对此,本文分析探讨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策略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1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乡规划中应用必要性1.1有助于保护整体生态环境城乡规划中应用生态位理论与方法,有助于保护整体生态环境。
生态位理论下,城市和乡镇是一个整体。
加强城乡规划,旨在构建一个系统的生态网络,让城乡处于适宜的生态位,发挥其应有功能,为社会生态建设提供助力。
而在城乡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
通过实施加强绿化带建设、注重环境监督等具体措施,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在城乡规划中有必要充分应用生态位理论和方法。
1.2有助于协调生态服务功能城乡规划中应用生态位理论与方法,有助于协调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设计分析摘要:城乡规划设计作为政府重点指导工作之一,对城市、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产生直接影响。
随着人们生态环保理念不断加深,社会各界与政府相关部门开始更加注重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尤其在城乡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影响下,如何高效开展生态城乡规划设计,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将基于生态理念,对城乡规划设计要点、实现生态城乡规划设计目标有效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加强生态理念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应用效果。
关键词:生态理念;城乡规划设计;设计要点;城乡建设前言:近几年来,我国工业农业生产、经济水平获得大幅提升,然而却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这种问题不仅会制约农业工业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因此,通过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不仅可提升城乡规划设计合理性,还可对生态环境形成全面保护,促进我国城乡规划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一、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设计要点(一)遵循环境友好设计原则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设计主旨为开发生态环境、设计自然环境,因此必须尊重生态自然。
开展生态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掌握水流山川、自然风光、温度变化等特点,遵循环境友好、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开展城乡规划设计。
通过这种方式,加强环境优势利用效果,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真正实现资源利用目标。
与此同时,设计师还应实地调查城乡发展状况、资源分布模式与人口分布规律,确保城乡规划设计方案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
设计师应明白,只有保护好生态自然环境,才可对家园形成全方位保护,故而在生态理念背景下,开展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明确环境友好发展设计目标,例如建设工业、农业污染处理系统,城乡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生态系统保护问题等。
只有通过这样的设计方式,才可凸显当地资源与发展优势,避免城乡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提高城乡规划设计水平[1],促进城乡获得协同、持续发展。
(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作为我国自然资源重要组成内容,为促进城乡规划与建设速度不断提升、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大部分工厂、企业会将业务发展与建设地点设置在农村。
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发展模式、空间布局结构等。
2 生态理念和方法在《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北纬33°35′~35°05′、东经118°08′~112°59′之间。
全市总面积15208.6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
近年来洛阳市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城市发展目标已基本完成,为适应洛阳市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进行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
在编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的贯彻落实、以资源保护为前提,高度关注资源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在城市的功能定位、规划构思、用地评价、空间结构等方面贯穿生态理念和方法。
2.1 洛阳市城市发展条件与特点洛阳市的区位优势是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陇海、焦枝两大干线铁路在洛阳市区呈十字交汇,交通设施系统相对完善;资源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是北方少有的水资生态理念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徐建红1,2 臧艳鸽21、北京林业大学2、洛阳市规划局1 引言目前,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加速、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的加剧,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已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随着全社会环境意识的加强,有关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在我国许多城市积极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将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成果导入已有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中,能够使规划思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向生态化的城市规划方法的转变,延伸现代生态规划理念,加强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融合。
城市总体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政府重要的公共政策,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科学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要重视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在编制的技术创新上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下的需求导向型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供给导向型,即城市资源要素的无限性向城市资源要素的有限性转变,建立符合资源环境条件的发展模式。
浅谈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
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理念的应用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生态理念强调保护自然环境、促
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可以提供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
我们知道,每个地
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植被、动物种群以及地形地貌等。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优先保留或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区域。
在
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保护重要的自然景观和绿色空间,以提高城市居民
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发展之间的差距日益凸显。
生态理念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
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可以将城市和农村的
发展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农村地区可以发展乡村旅游
和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山地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确保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山地地形和水资源特点使得其在水资源规划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探讨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的必要性、方法及实施策略。
二、重庆市水资源概况及挑战重庆市地处山地,地形复杂,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频发。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重庆市的水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水资源规划中融入生态理念,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重庆市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一)规划原则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二是统筹兼顾、综合利用;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四是保护优先、治理与利用并重。
(二)规划方法1.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对重庆市的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价,了解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生态工程措施,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的自然净化能力。
3. 水资源合理配置:根据水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城市发展的同时,满足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
4.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强水环境治理,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
(三)实施策略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技术创新: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4. 部门协同: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水资源管理的合力。
四、重庆市水资源规划的实践与成效近年来,重庆市在水资源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如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湿地保护等,有效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提高了水资源的自然净化能力。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摘要: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对利于区域建设和发展的建设空间规划方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不同规划空间进行把控,并以优化环境为整体工作导向,在生态发展空间规划方面,通过对多维空间的管控,解决环境现有问题,有助于在对应的工作中,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中,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次序,使之朝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更进一步。
而从认识论层面探讨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方向,对区域地区的非建设空间进行精准规划,从而补齐城市化进程中的短板问题,也承担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能够在区域范围内,补齐传统方法的短板,也能随之建立体系化的工作流程,解决传统规划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土空间;规划1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依据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当前阶段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依据,才能依靠对规划体系的构建研究,对本地区的非建设空间规划方式进行模拟,从而基于本区域地势高低起伏的地形特点,以及区县总量,从整体层面出发,通过对非建设空间的规划,逐步建设出利于区域生态发展的规划模型。
除此之外,为了在非建设空间的规划中,确保农业空间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完整,应以空间保障为规划重心,采取区域协同规划的技术,发挥出整体规划工作的优势,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落实。
因此,需要依据图1所示的实践研究流程,根据传统国土空间规划方式的流程,配合对协同规划理念的研究,对所有地势高低起伏不平的地方进行规划,并结合本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也确保水肥能够沿着地形变化排出,精确且等量的完成工作作业,有助于实现均匀灌溉的目标。
这是在工业发展时期,保障国土农耕面积以及达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基本方案。
有助于确保农业资源的保有量,也能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出发,使乡村与自然融合,城镇与乡村得到衔接。
2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策略2.1 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当今社会,经济的的飞速发展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近年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一系列的保护环境的政策,这让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也让一些企业和机构意识到在生产过程中自己所带来的对环境不好的影响,并做出了降低影响的改正。
基于生态低碳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以洛阳市龙门山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张有才;李矿辉【摘要】近年来,生态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普遍共识.规划业界针对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于规划的编制之中作了许多尝试.该文以洛阳环龙门山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通过GIS生态敏感性评价、GIS生态旅游适宜度分析建立生态本底;结合保护与开发的理念,确定规划方案;接着采用将碳氧平衡法量化评估确定规划方案;最终划定生态调控单元,实现区域内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全域控制,保证规划方案的落实.【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5页(P127-131)【关键词】生态;低碳;城市边缘区;生态调控单元【作者】张有才;李矿辉【作者单位】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5龙门山处于洛阳市南端城市边缘区,它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出现的城市与乡村的过渡交接地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边缘区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的最前沿区,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最关键区,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地区。
可以预见,伴随着洛阳市的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这一地带将成为城乡建设中最敏感、规划管理最薄弱的地区。
如何保护好城市这一天然的绿色屏障,做好保护与利用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洛阳环龙门山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积极探讨了如何将生态低碳理念:量化、法则化,最终落实到城市规划的编制中。
图1 区域位置图1 生态低碳城市研究进展生态、低碳是近年来城市规划领域关注的热点,生态城市与低碳的共同之处在于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1]。
而区别在于生态城市关注的是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方面,在城市的建设中引入生态的理念,更强调城市空间的多样性、紧凑性与共生性。
而低碳城市更多强调减少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从碳排放的角度来处理城市与环境的关系[2]。
绿色生态理念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作用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涉及新时期新征程的国土空间规划发展要求,包括引导空间重组、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生态文明等,绿色生态理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此,简单分析绿色生态理念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作用,并深入探讨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生态理念;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
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贯彻绿色生态理念,有利于减少城乡一体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发挥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提高城乡规划水平。
1.绿色生态理念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作用1.1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绿色生态理念,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具体表现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在绿色生态理念支持下,可保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可持续。
通过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再确定合理利用的方式,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改变,合理的设计和利用自然资源,即可真正建设美丽国土空间。
而通过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有效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推动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快速积累,则能够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通过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提升城乡建设质量效益等措施,可促进城乡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协调。
1.2有利于协调城乡发展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收入与乡村经济收入有很大差距,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包括在医疗水平、教育资源、就业环境等方面优于乡村。
为了进一步缩短城乡发展差距,乡村地区大力发展经济,例如扩大农作物生产规模,满足城市市场需求,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用大量农药化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城市也存在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一些工厂搬迁到乡村地区,虽然这些工厂让流失的农村劳动力重返乡村,但乡村地区缺乏科学规划,工业与农业混杂,工业发展占用大量耕地,工业垃圾肆意排放,污染水源、大气、土壤。
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01T10:39:55.2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陆碗丽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出现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使人地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使生态环境受到保护,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安全产生直接影响。
平果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广西百色市 531499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出现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使人地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使生态环境受到保护,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安全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加强改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阐述了现行土地利用对总体规划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的保护措施,为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理念;生态规划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与日俱增的是土地生态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冲突。
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使土地生态问题遭到了严重破坏。
因此,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是势在必行的,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
是合理利用土地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合理使用的经济措施。
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科学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安全。
所以,我国必须充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土地规划机制,提高土地规划的合理性和健康性。
1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和扩张,水资源和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地下水位下降、道路和水管网渗透性下降、雨水蒸发量减少,从而使地下水流经减小,地表流量增大。
工业化的建设导致大量工厂如春笋般涌现出来,许多工厂对废气污水的处理不达标,里面含着大量的化学药品成分,这些污水只接的排放,对江河湖泊形成了严重污染,造成许多物种的灭亡,破坏了生态平衡,给农业灌溉和食用水带来了严重影响。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更加合理地使用土地,改变地下水位、减少污水污染,从而改变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的总体质量。
1.2 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个区域活动的整体建设,土地规划造成的生态系统的改变是不可逆的,所谓破坏容易建设难就是这个道理。
近些年来,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和乡镇的改革,很多规划不合理和未规划的农用地和未利用用土地被强行转变为建设用地,破坏了自然和谐的生物生态系统,使原本生长茂盛的草原、森林、湖泊生态系统被转变为建筑物、道路,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分割,很多生活在这些生态系统的物种失去了生活环境,逐渐走向灭亡,最值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1.3 对植被的影响
伴随着土地规划的实施,地皮的价值成倍地增长,未利用的荒地、林地、草地也被纳入到了土地规划当中,地表覆盖植被严重破坏,覆盖率迅速降低,多样想的物种也逐渐被单一物种所取代。
此外,人们对自然的资源掠夺也是疯狂的,人们疯狂地汲取着大自然给与人们宝贵的财富,却不知道对自然予以回报。
人们对地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过后,没有进行规划整治,矿区植被被严重破坏,地下水干涸,很多植物没有水分的供给迅速枯萎死亡,植被的多样性迅速减少。
1.4 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塘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近年来,土壤结构、土壤沃力都严重下降,土壤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了污染、退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森林、草地被迫变为耕地和用来建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没有了植被对土壤的抓取和滋养,土塘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开始出现沙化、盐化、风化等现象,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土地变得僵硬一方面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地下水储量减少,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气候,人们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土地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1.5 对大气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的想象造成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地表植被的破坏、生态系统的失衡进一步影响了大气环境的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太阳在地表辐射的重新分配,地表大气环境受到的阳光、温度、湿度等都开始变化,影响了自然气候的变化,降雨量、风速、风量等都受到影响。
地表没有了植被的覆盖,土地对眼光的反射率增加,使得更多热量反射到大气中,对大气生态系统也进行了改变,空气中对流温度增加,再遇冷空气就会形成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全球温度也开始增加,南北极的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逐渐升高。
2 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保护的措施
2.1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充分运用生态保护
新时代下的土地规划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将生态保护列入到土地规划中的一部分中来,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土地规划的首要因素,改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确定以人口和环境为核心的多目标规划模式,遵循生态平衡,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断建立完善符合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规划方针,将生态环境区域加以保护,避免遭到破坏,合理、健康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2 加强规划编制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新时代下的土地利用规划应当加强规划编制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通过对规划的土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土地规划后生态系统的变化状况和生态趋势,明确土地规划是否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危害。
如果土地规划岁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应当及时调整土地规划进行重新规划,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条件进行土地结构的重新布局。
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规避土地规划破坏生态环境,及时调整规划方针,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2.3 建立完善透明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
合理的土地规划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的落实,避免在实行土地规划时偏离轨道。
对土地进行规划是短暂的,但在土地规划的实施却是长期的,规划能够有效的落实,需要管理体系的监管。
因此,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剔除徇私枉法的社会毒瘤,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结构,加强民主建设,依法行政,将土地管理变得透明化、合法化,让人民群
众成为土地规划的监督者,切实落实后土地规划的目的,消除土地规划中的不合理现象。
3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规划必须基于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不能以牺牲生态平衡来满足经济的发展,破坏容易治理难。
因此,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落实土地规划的执行方针,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统一协调,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保证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秦趣,冯维波,代稳,杨洪.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05):138-149.
[2]陶陶.我国生态用地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04):126-130+167.
[3]王向东,刘卫东,蒋国航.中国土地利用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综述[J].国土资源情报,2012,(08):36-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