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再生结节病的CT诊断与鉴别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肝硬化结节患者中CT与核磁共振成像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患有肝硬化结节患者ct与mri(核磁共振)的成像分析比较。
方法:我院收集了2010年3月-2012年6月入住我院患有肝硬化结节患者40例,每个患者均接受ct和mri的检查,通过检查肝实质、肝边缘、肝形态以及门静脉等项目,对比各自的信号特点,分析ct、mri检查肝硬化的效能。
结果:mri显示再生结节的信号和异形增生结节的信号存在较大的差异,而ct检查出来的肝叶比例存在很大的差距,经过ct、mri检查显示的肝边缘、肝形态、肝实质、门静脉等显示出不同结果。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本实验组将40例患者分成ct、mri,mri采用的是双梯度exciarti.5t。
采用常规化的自旋回波序列进行增强(se/fse),检查过程中采用fe成像回波序列,屏气扫描法、脂肪抑制技术等,添加对比剂。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回归性分析,资料对比运用x?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通过ct检查的结果分析,40例肝硬化结节的患者,10例患者肝尾叶比正常肝脏偏大一些,20例尾叶显示偏小,右叶显示正常。
22例被观测到左叶大小相比正常人的肝脏,要小一些,但右尾叶无异常。
6例肝硬化结节右叶前后相比正常肝脏都偏大。
2.2 通过mri检查的结果分析,40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大小处于5.8-19.5mm之间,患有肝硬化再生结节即rn为13例,大小在9.99mm 之内,其中8例t1w1、t2w1信号强度适中,但普遍高于周围的肝实质,5例t1w1信号偏高,t2加权像信号比较低;患有不良结节即dn,6例,大小在2.99-9.99mm之间,显示低信号的为t1加权像,显示高信号的为t2加权像,其中2例后动脉期、门脉期没有发生变化,4例门静脉信号增强。
shcc大小超过10mm的为20例,通过t1、t2加权像显示,t1信号低的为14例,信号相等3例,信号高2例,t2信号低的为1例,信号高的为19例。
·113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Y. 2024, Vol.22, No.5 Total No.175【通讯作者】邓茂松,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腹部影像、职业病影像、应急影像学等。
E-mail:********************Application Value of MSCT Combined with114·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5月 第22卷 第5期 总第175期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可见孕环征等肝癌假包膜。
1.2.2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于患者入院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mL,以10 cm半径和3 000 r/min转速离心10min,分离血清保存于-80℃冰柜。
使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UniCel DxI 800型免疫发光仪使用化学发光法(试剂盒由武汉菲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血清AFP水平,采用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检测血清CCNA2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χ-±s )表示,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差异采用χ2检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eristic curve, ROC)检测MSCT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鉴别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肝癌的应用价值;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肝硬化结节和肝细胞肝癌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征 104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肝硬化结节组69例、肝细胞肝癌组35例。
肝细胞肝癌MSCT显示病灶略低密度类圆形肿块,强化不明显、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多明显均匀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孕环征等肝癌假包膜的表现。
MSCT增强扫描中门静脉期强化消退,呈不均匀低密度影,出现快进快出征象,延迟期显示清晰。
见图1。
肝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肝硬化(Cirrhosis)的形态学定义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
仅有弥漫性肝纤维化而无结节形成(如先天性肝纤维化),或仅有结节形成而无纤维化(如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均不能称为肝硬化。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肝硬化是指上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硷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和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等表现。
从病理学上来看,慢性炎症坏死首先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沉积(纤维化),继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的破环和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实际由肝纤维化向肝硬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在临床上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临床分类临床分类临床分类临床分类1.根据肝脏功能储备情况可分为: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
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
血清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µ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
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
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µmol/L,ALT 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
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2.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在门静脉高压征。
②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肝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肝硬化(Cirrhosis)的形态学定义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
仅有弥漫性肝纤维化而无结节形成(如先天性肝纤维化),或仅有结节形成而无纤维化(如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均不能称为肝硬化。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肝硬化是指上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硷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和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等表现。
从病理学上来看,慢性炎症坏死首先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沉积(纤维化),继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的破环和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实际由肝纤维化向肝硬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在临床上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临床分类1.根据肝脏功能储备情况可分为: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
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
血清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
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
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
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2.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在门静脉高压征。
②静止性肝硬化 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141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129-129.[5]李芷茹,李超,黄叶才,曾守群,郎锦义.局部晚期宫颈癌基于MRI 图像的三维近距离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9,27(3):456-459.[6]巴志昌,王欣欣,崔万辉,等.MRI 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评估的应用价值[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5,29(6):518-522.[7]黄君文,宋佳成,李燕,等.DCE-MRI 联合ADC 值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37(6):985-988.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我国患病人数逐渐增多,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大多数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晚期,由于肿瘤体积较大,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普遍预后效果不理想[1]。
因此早期准确诊断肝癌、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是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影像学检查因其具有的无创、准确、便捷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尤其对肝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
普美显是一种新型磁共振肝脏检测显影剂,不仅含有肝胆特异性对比剂的的作用,也具备非特异性细胞外对比剂的特点[2]。
本文将对在MR 检测诊断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和肝癌的鉴别诊断中应用普美显的效果展开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以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2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和CT 扫描发现肝硬化中肝内结节,同时排除既往肝脏手术史、肝脏转移瘤、对比剂过敏、磁共振检查禁忌症、妊娠哺乳期妇女等情况。
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0例、2例;年龄在46至72岁之前,平均年龄(58.47±2.29)岁。
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了本研究。
1.2 方法全部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扫描,检查设备为3.0T MRI 扫描仪,选取16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并将线圈中心放置在肝脏处,采取呼吸门控。
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用于鉴别肝硬化结节与结节型肝癌意义目的:探析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用于鉴别肝硬化结节与结节型肝癌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硬化结节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行磁共振平扫以及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并于患者扫描结束后1个月内进行手术或者穿刺活检,对比观察30例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以及影像检查结果。
结果:30例患者行磁共振平扫以及常规三期增强扫描后,共检出肝内结节84个,初诊为癌灶者22例;采用普美显增强特异期扫描后,共检出癌灶27个,最终病理诊断结果提示癌灶共27个,与病理诊断相比,磁共振平扫相符者19例(70.370k),普美显增强成像相符者25例(92.59%),两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e 结论:在临床诊断鉴别中采用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扫描成像,有利于对肝硬化结节与结节型肝癌进行准确鉴别,为临床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标签: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肝硬化结节;结节型肝癌;鉴别近年来,我国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由于肝细胞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就医确诊时多以发展为癌症晚期,使得体内瘤体过大,进而增大手术治疗难度,不仅降低手术治疗效果,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1]。
因此,早期确诊对于肝癌患者的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临床多采用影像学方式进行检查诊断,具有无创无痛、简单方便等优势,在肝病筛查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2]。
普美显是一种新型磁共振肝脏检测显影剂,成像质量较佳,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次研究对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扫描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与结节型肝癌的临床鉴别中的应用意义进行对比观察,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硬化且存在肝内结节患者30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2月~2018年2月,其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龄区间50~74岁,平均年龄(61.29±3.08)岁;纳入标准:纳入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就诊后均通过CT扫描或者彩色多普勒发现肝硬化并存在肝内结节;排除标准:排除存在肝脏手术史者,排除肝脏转移瘤患者。
超声、CT及MRI诊断肝硬化的比较目的比较超声、CT以及MRI在肝硬化的筛查中的不同。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被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超声、CT和MRI的检测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并分析不同诊断方式的预测指标,诊断的优势和劣势。
结果超声检出肝硬化28例,检出率为87.5%,CT和MRI检出率均为93.8%(30/32),不同影像学检测方法的检出率的比较无显著差异,且P>0.05。
结论超声、CT和MRI在肝硬化的诊断过程中,其诊断准确性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但他们各自的预测指标不同,诊断优势也不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检测方法共同进行判断。
标签:超声;CT;MRI;肝硬化;临床诊断本文就最常使用的超声、CT和MRI检测方法进行肝硬化的诊断,分析三种不同方法的影像学特征,并对其不同的预测指标进行分析和筛选。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被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肝硬化的相关诊断标准[1]。
32例患者中,男26例,女6例;根据ChildPugh的肝功能分级法[2]对患者的肝功能状况进行分级,其中A 级10例,B级15例,C级7例。
1.2方法超声诊断方法:使用ALOKA -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诊断,接受检查之前,患者需禁食禁饮12h[3],设定探头频率为3.5MHz,取样容积为2mm。
对患者的左右肝进行横切面、纵切面和斜切面等多切面扫查,分别对患者的胆囊厚度以及脾静脉、门静脉内径进行测量,并观察这些部位的血流变化,测量静脉血流速度。
CT诊断方法:选择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前需要禁食12h,对患者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参数设置为:层厚与层距均为5.0mm,矩阵512×512,管电流350mA,管电压120KV,扫描时间和重建时间均为0.5s。
CT诊断与鉴别诊断肝内小结节病变徐吕翔,王占梅,白 波(哈尔滨市第四医院CT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20)摘要:目的 分析肝内小结节病变的CT征象,评价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肝内小结节病变的CT征象,并讨论其诊断价值。
结果 本组26例中,小肝癌5例,小血管瘤8例,小囊肿11例,肝转移瘤2例。
结论 根据肝内小结节病变CT表现,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临床诊断学;螺旋CT;鉴别诊断;强化;肝脏3期增强扫描学科分类代码:32011140 中图分类号:R445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775(2004)06-0454-01 随着我院螺旋CT投入使用后,笔者收集了26例肝内小结节病变的病例,并对其CT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临床资料本组共26例,男性19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为2171∶1。
年龄43~71岁,平均62岁。
112 方法扫描前空腹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 m L后,采用东芝Asteion全身亚秒螺旋CT机扫描。
平扫时一般选用层厚5mm,增强扫描时,用高压注射器将100m L60%造影剂经静脉注入,速度为3 m L/s,注射开始让患者屏气,进行肝脏螺旋3期扫描(注入造影剂后,20~25s进行肝动脉期扫描,55~60s门静脉期扫描,延迟5~10min后进行平衡期扫描)。
2 结果211 小肝癌CT表现本组5例小肝癌平扫时肝内可见小结节状低密度影,被膜显示不清,增强扫描时肝动脉期病灶呈多结节样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再度呈低密度征象,其周围被膜环形强化。
212 小血管瘤CT表现本组8例小血管瘤平扫时见小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开始强化,然后进一步向中央强化,延迟5~10min后,病灶呈等密度充填。
213 肝小囊肿CT表现本组11例肝小囊肿平扫可见边界清晰光滑的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接近0,增强扫描无强化。
肝硬化再生结节病的CT诊断与鉴别摘要:目的:研究与探索肝硬化再生结节病ct的鉴别与诊断,改善其鉴别能力,提高其鉴别水平。
方法:这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再生结节病的120例的患者,采用ct平扫与图像加强的方法对结节病的病理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
结果:从图像中可以看到,其再生结节以圆形为主,直径大约在5毫米与55毫米之间;弥漫性结节1例,多发结节81例,单发结节6例;ct平扫显示大多数结节具有密度高的特点,结节的分型来定出结节的分布。
结论:查出再生结节的ct诊断,鉴别出肝癌与肝血肿瘤。
关键词:肝硬化再生结节肝血肿瘤肝癌肝硬化ct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cirrhosis renewable sarcoidosis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54-02
肝硬化是如今较为常见的疾病,再生结节性肝硬化是其一大分支,它的形成是由大量坏死的干细胞再生。
肝占位性病变与大的再生结节表现相似。
如果光用ct平扫,有可能鉴别结果与肝癌一样。
现在我们将进行一次回顾性分析,就确诊的120例病例有关肝硬化的再生结节病。
这样有利于大家对肝硬化结节的了解,增强自我的医疗意识,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肝病,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弥漫形成的弥漫性损害,研究此课题有助于彻底了解其病状,治标治本。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肝硬化患者,把肝硬化再生结节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肝硬化再生结节病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
其中男69例,女51例。
年龄为37~88岁,平均年龄为44.2±9.6岁。
在120例患者中,有4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5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10例为酒精肝硬化患者,剩余14例腹水。
1.2 方法。
1.2.1 运用2002年从美国引进的ge—ct/e扫描,其矩阵为512×512,层厚5±0.02至10±0.02mm,电压为100kv,电流为78ma时间为3.2秒,先经过平扫再增强。
1.2.2 抽样调查。
选取我院的120例病患,进行全方位跟踪分析,研究其平扫以及增强图像。
1.2.3 运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耗时长,研究透彻,先进的仪器,专业的医疗团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逻辑性。
1.2.4 采用生物细胞疗法技术。
许多欧美国家已长期临床应用此类方法,我院通过几年的精心学习和研究掌握了部分生物细胞疗法技术,并在临床试验中取得很大反响。
生物细胞疗法采用了以下治疗原理:选取符合条件的骨髓,提取其中的msc细胞,并在无菌环境下培养一周然后筛选出品质最优良的msc细胞。
通过介入的手段输送到肝硬化所在部位,在温度、湿度等一系列合适的环境下分化出新的肝细胞,然后修复重构受到破坏的结构,充分改善肝脏的功能,
使得肝脏重新运转。
2 结果
2.1 肝硬化结节病理。
58例显示为早期肝硬化,主要特点是纤维增生活跃,形成大小不一的纤维束,但再生结节不均匀,仅少数假小叶形成,62例为晚期肝硬化肝体积缩小,表面不平,质硬。
纤维隔充满,有较大的多小叶性再生结节形成,肝细胞辐射状排列的小叶不复可见,假小叶广布肝实质。
2.2 肝硬化结节位置与分布。
分为弥漫性结节,单发结节,多发结节三种。
具体数据如下:分布在人体整个肝脏中的弥漫性结节有1例,分布在人体整个肝脏中的多发结节有81例之多,而分布在肝右叶的仅有仅有18例,11例为多发结节和7例单发结节,在7例单发结节中,位于肝右叶的有4例,分布于肝左叶的有1例,还有1例特殊的分布在尾页。
2.3 肝硬化结节大小。
最大直径为47毫米,最小直径为4毫米。
2.4 肝硬化结节数量。
主要为多发结节,少数为单发结节。
120例中105例为多发,15例为单发。
2.5 肝硬化结节轮廓。
一般轮廓不规则的为大结节,小结节一般情况为规则轮廓。
2.6 肝脏形态变化与合并症。
在这选取的120例肝硬化的再生结节中出现轮廓不整,伴有腹水,以及肝裂增宽现象的有114例:脾大并且脾门静态迂回为87例,形态结构正常的肝脏为少数的6例,然而有34例为合并肝癌者。
3 讨论
3.1 肝硬化结节ct与b超的诊断对比。
ct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b超是患者在就诊时经常接触到的医疗检查项目。
在临床上,它被广泛应用于心内科、消化内科、泌尿科和妇产科疾病的诊断。
作为一名辅助科室的医生,笔者发现患者对b超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现在笔者就和大家谈一下有关腹部“b超”检查的小常识。
大量坏死的干细胞由于肥大再生,由此形成肝硬化结节,同时小叶结构混乱导致肝脏收缩,它的体积变小,表面出现高低不平。
肝内广泛纤维化,结节再生,脂肪变性,严重的坏死等诸多病理改变常常会导致肝脏的密度出现高低不均。
选取的120例确诊的肝硬化再生结节全部是先通过严格的b超检查,然后第二步进行ct平扫和增强图像,与此同时还要穿刺活检。
通过b超诊断出来的有75例为肝硬化,1例为腺瘤,8例为血管瘤,36例为肝癌。
两种方法吻合度超过60%。
在临床应用中我院还是采用ct与病理的确诊。
b超与ct各有千秋,虽然ct有着密度分辨率高的特点,但肝硬化结节有等密度的特点,不宜被ct检测出。
两者必须相互补充,因为结节密度有高中低之分。
3.2 据资料表明,小肝癌手术治疗后5年以上的存活率为82.5%,所以,对小肝癌的早诊断就显得意义重大。
ct组采取手术治疗29例,术中发现1例ct诊断为单发病灶的实为3个病灶,1例诊断为单发病灶的实为2个病灶。
2组采取保守治疗全部作肝穿刺活组织病检,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肝细胞癌。
医技科室设有放射、ct、检验、病理、药剂、供应室、功能检查、麻醉手术科和康复理疗。
参考文献
[1]constantinou m a,theoeharis s e,mikros
e.toxic01.appl.pharmacol,2008,218(1):1—19
[2]孟令平,陈丽英.超低场强mri对肝硬化大结节诊断问题的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4):294—295
[3]陈敏华,戴莹,严昆,等.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116一120
[4]王知力,唐杰,鲁通,等.肝局灶惟病变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及其在定性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8):576—579
[5]何炜,李瑞珍,周平,等.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观察肝硬化癌变过程滋养血流的变化[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055—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