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481.00 KB
- 文档页数:5
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观察及NIHSS评分影响评价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NIHSS评分影响。
方法:选定2017年4月到2019年1月本院收诊的114例脑血栓患者,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57例与对照组(阿司匹林)57例,比较2组NIHSS评分、治疗有效率指标。
结果:治疗结束,观察组NIHSS评分(11.75±2.16)、治疗有效率(98.25%)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方法可有效改善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NIHSS评分;脑血栓;辛伐他汀前言: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即为脑血栓,具有病死率高、起病急等特点[1],常致使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脑出血症状,病情严重时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存状态造成极大影响。
为改善脑血栓患者的疾病症状,目前常采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可在减少患者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进展的同时提升其临床疗效[2]。
本文为系统分析、研究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疗法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阐述。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定2017.04.22-2019.01.05期间本院收诊的脑血栓患者,总计入组114例,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7例)。
观察组中,女22例,男35例;年龄47-79岁,平均为(60.29±5.53)岁;体重44-80kg,平均为(63.37±6.42)kg。
对照组中,女24例,男33例;年龄48-77岁,平均为(60.72±5.68)岁;体重46-79kg,平均为(63.74±6.35)kg。
比较上述一般资料,P>0.05:差异不明显。
【纳入标准】⑴精神正常,均符合脑血栓病况。
⑵114例研究对象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已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⑴治疗期间因故中途退出者。
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于艳【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TG、TC、LDL.-C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的最终下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DL-C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的最终变化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效果显著,缩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降低了血脂,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7(017)012【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脑血栓;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神经功能缺损【作者】于艳【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平顶山4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血栓在临床较为常见,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用口服药物治疗,阿司匹林为其临床常用药物,在抗动脉硬化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最常用且疗效最显著的调脂药物之一,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1]。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
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1.46±1.09)岁;合并症:高血压17例,血脂血糖升高18例,冠心病7例。
·药物与临床·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分析谷晓鸣(平山县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400)0 引言脑血栓属于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多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病理基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脑血栓起病急,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更甚至还会伴有脑出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1]。
临床治疗通常以药物口服为主,以此来延缓病情进展,尤其是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范围广,可显著抗动脉硬化。
辛伐他汀经临床证实具有确切的调脂、降脂作用,可有效稳定斑块。
鉴于此,本文特此对照分析了106例脑血栓患者行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观察对象为53例脑血栓,其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47-83岁,平均(55.8±4.7)岁;常规组观察对象为53例脑血栓,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48-85岁,平均(55.9±4.8)岁。
均为本院于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收治,通过电脑随机法,予以分组对照。
均在知情下进行治疗,已经签署过同意书;头颅CT予以确诊;颈动脉脑梗死发病24 h内。
排除药物过敏史、精神异常、临床资料不全、治疗依从性欠佳的患者。
两组临床资料P>0.05,均衡一致,可分组探讨。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围绕患者具体情况,予以溶栓、抗感染、抗凝、抗血小板、血压调节、优化脑循环以及严控血糖等对症处理措施。
要求患者充分休息、合理饮食、科学运动。
同时注意检查患者身体健康,特别是血循环、颈动脉血流情况以及供血情况等等。
常规组口服阿司匹林(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505),每次70 mg,每日1次。
早餐后30 min口服,连续用药6个月。
研究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68),每次口服辛伐他汀20 mg,每日1次。
早餐后30 min口服,连续用药6个月。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作者:陈璐菡潘涛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6年第23期[摘要] 目的探讨辛伐他丁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8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
根据入组患者的脑血栓症状给予相关常规治疗,此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
随访半年,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差异,采用酶法、肝素-MnCl2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通过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MT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 <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 0.05)。
结论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缩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降低了血脂,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周皖舒;陶周善【摘要】目的探索阿司匹林(aspirin,ASP)联合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为临床上两者联合使用的可行性提供细胞学基础.方法获取SD大鼠成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ON)、ASP组、SIM组和ASP-SIM组等4组,培养基中分别添加安慰剂、ASP、SIM 和 ASP 联合 SIM 干预,培养7 d 后,通过MTT 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的功能状态,蛋白电泳观察骨钙素( osteocalcin,OCN)及Run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ASP及SIM单独作用于成骨细胞时,都可以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增加ALP活性及矿化能力,同时明显促进OCN及Runx2蛋白的表达;联合使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 ASP及SIM都可以明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且联合使用效果更佳.%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spirin (ASP) combined with Simvastatin (SIM) on osteoblast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to provide a cytological basis for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ation therapy. Methods SD rat osteoblas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control group, ASP group, SIM group and ASP-SIM group. The cell culture was supplemented with placebo, ASP, SIM and ASP combined with SIM. After 7 days of culture, the proliferation of cells was detected by MTT assay. The functional status of cells was observed by ALP and alizarin red staining. The expression of OCN and Runx2 protein were observed by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Results ASP and SIM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osteoblasts, increase the activity and mineralization ability of osteoblasts, and promote theexpression of OCN and Runx2 protein. The effect of combina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single use, which was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 05). Conclusion Both ASP and SIM could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osteoblasts, and the combined effect is better.【期刊名称】《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卷),期】2018(024)002【总页数】5页(P170-173,195)【关键词】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骨质疏松【作者】周皖舒;陶周善【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安徽芜湖241000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创伤骨科,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一个突出性的社会问题,作为与其相关的疾病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骨质疏松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两组均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取安慰剂应用,观察组加用辛伐他汀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
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常规控制血糖、血压水平,应用甘露醇降颅压,依达拉奉静脉滴注进行脑保护,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00mg/次,1次/d。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mg,1次/d,晚上服用;对照组取同剂量安慰剂应用,治疗并观察21d。
1.3 效果评定。
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分(1999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
轻型:神经功能缺损0-15分;中型:缺损16-30分;重型:31-45分。
疗效评估:基本痊愈:病残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91%-100%减少;显著进步:病残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46%-90%减少;进步:生活自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18%-45%减少;无效:评分减少或增加18%或出现死亡事件。
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见表1。
3 讨论急性脑梗死以动脉粥样硬化致血栓形成和管腔狭窄为最常见病因,可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任何部位发生,多见于动脉分叉处,如大脑前后动脉、中动脉起始部,颈内、外动脉与颈总动脉分叉处[2]。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评价【摘要】目的:探析脑血栓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8例脑血栓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44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3±2.3)分,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81.8%、(14.7±2.6)分,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脑血栓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明显减轻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脑血栓;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脑血栓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时可发生不同程度脑出血。
现今,临床多采用药物方法进行治疗,其中阿司匹林较为常用。
有关文献报道,他汀类药物在稳定斑块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为此,本文通过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8例脑血栓患者的分组研究,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8例脑血栓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44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女各25例、19例,年龄55~84(64.5±5.6)岁。
观察组患者中男、女各24例、20例,年龄56~83(64.7±5.5)岁。
对患者上述资料予以统计分析可知,两组比较不具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治疗,即1次/d,70mg次,早餐后30min口服给药,连续服药6个月。
观察组患者予以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即辛伐他汀1次/d,70mg次,早餐后30min口服给药,阿司匹林用量、用法与对照组相同,连续服药6个月。
脑血栓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方案治疗的有效性研究摘要】目的:分析脑血栓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实际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本院在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对象,将86例患者随机和平均分成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43例。
两组患者均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加用辛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
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效果更佳,P<0.05;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更低,P<0.05;联合组患者Barthel指数更高,P<0.05。
结论:为脑血栓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血栓;阿司匹林;辛伐他汀;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065-02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脑血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老年人群是脑血栓的高发人群。
脑血栓具有后遗症率高、死亡率高、发病急等特点,并且在病情严重时,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脑出血,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
临床中多以延缓动脉硬化作为主要治疗目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但伴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辛伐他汀被逐渐应用到脑血栓治疗中。
为了明确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这一治疗方案的实际效果,本研究共计选择86例患者作为对象。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本院在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所有脑血栓患者中随机选择8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通过单双号抽签分组的方法,将86例患者平均分成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43例。
常规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3:20,患者年龄区间在45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84±7.8)岁。
联合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2:21,患者年龄区间在46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03±7.9)岁。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9月第20卷第11期效促进痉挛肌与拮抗肌的平衡,协调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6]。
此锻炼方式通过抑制技术能够强化患肢运动功能,降低脑卒中后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促进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创建,可显著改善病患肢体运动功能。
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中医历史中,古医学家发现上肢肌张力增高大都由脑卒中所致,但并未对该病做出详细的论述与定义,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主要因素在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
因此,可采取中医针刺方式刺激穴位进行治疗[7]。
低频电针治疗通过刺激患者百会穴,能健脑益智、镇静安神;内关穴能疏通血气、安养心神;阴陵泉穴、三阴交能活血通络、强健脾胃。
通过针刺活血通络之法,帮助患者调整阴阳平衡,缓解肌肉痉挛等临床症状[8]。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可促进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联系,降低肌张力,因此,通过低频电刺可实现交互抑制的作用,有效松弛痉挛肌。
神经促进技术诊治联合低频电针的综合康复治疗充分结合了运动训练的高效性与无副作用的优势,加强患者抗痉挛作用,有效降低肌张力,促进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疗效、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治疗效果优于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1]冯茜,周鸿飞.针刺阴阳经穴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9,35(8):37-38.[2]陶琳,傅勤慧,裴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配穴规律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3(4):23-27,47.[3]张婷,陈克军,李家蓉,等.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31):80-83.[4]曾铄淇.观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5):75-77.[5]高海龙.分析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7):57.[6]杨沫.头针丛刺结合康复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D].云南: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7]王晓颖,张海峰.电针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对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11):46-49.[8]唐国华.眼针联合中药蜡疗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 %%%%%%%%%%%%%%%%%%%%%%%%%%%%%%%%%%%%%%%%%%%%%%%%%%%%%%%%%%%%%%%%%(收稿日期:2020-04-20)培元通脑胶囊联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王保周(河南省林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内科林州456550)摘要:目的:探讨培元通脑胶囊联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刘碧婷;薛泽臻;陈赞嫦【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21(14)11【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脑血栓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脂指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9.55%(χ_(2)=5.091,P=0.024)。
治疗后,2组患者斑块面积、IMT、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
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1或P <0.05);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
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血液黏稠状态,使患者的血脂指标恢复正常,提升患者神经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总页数】3页(P15-17)【作者】刘碧婷;薛泽臻;陈赞嫦【作者单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剂科;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ICU 【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2.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3.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4.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分析5.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他汀+阿司匹林:好搭档作者: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06期他汀的主要作用是降脂、稳定斑块。
阿司匹林则通过与血小板外膜上的受体结合,起到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即使斑块发生了破裂,也不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减少血栓性血管事件的发生。
如果将阿司匹林与他汀联合使用,则既能降血脂、稳定斑块,又能防止血栓形成,相当于给心血管疾病患者“双重保险”,能最大程度地预防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心梗风险。
那么,哪些人应该联合使用他汀和阿司匹林呢?一是,已经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已经发生过心梗的患者)。
这类人群应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及他汀,预防血栓、稳定斑块,防止心血管狭窄进一步加重。
二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二级预防或10年ASCVD事件风险超过10%的人,应在医生评估下合理服用他汀及阿司匹林。
例如,高血压患者,年龄>50岁,同时存在一个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病家族遗传史、肥胖、抽烟等。
但是否需要联合用药,如何用药,具体请遵医嘱。
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
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要注意监测出血风险,尤其是消化道出血。
一般来说,开始服药的前12个月出血风险较大,应格外注意。
本身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保护胃肠的药。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如果转氨酶升高3倍以上,伴胆红素升高,可能預示肝损伤;如果服药期间出现肌肉疼痛,需检查肌酸激酶,警惕横纹肌溶解症;此外,他汀对血糖有一定影响,还应注意监测血糖水平。
注意监测血脂用药期间,还需注意监测血脂,如果血脂控制不达标,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但如果血脂控制得不错,也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服药剂量。
因为随意减少用药量可能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重新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总而言之,一切调整都应该遵医嘱。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MCV 增加值、CVR显著高于对照组,P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在脑血栓治疗中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脑血管储备能力,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脑血栓【中图分类号】R74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225-02脑血栓多发于老年群体,是一种临床血管类疾病,致病原因为患者脑部出现斑块,造成脑部的粥样硬化,储存血液的能力以及血液畅通性受到阻碍,出现血管阻滞造成的脑部组织大面积的坏死。
该病发病急,病情发展非常快速,如不能及时对病情进行控制,致死率极高,并且在治疗后存在并发症,严重时出现脑出血等情况,因此需要对该病进行及时的治疗以及控制。
常规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整体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对治疗方法进行改进,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方式,提升治整体的治疗效果[1]。
本文对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观察进行研究,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汇报: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男55例,女35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为(64.89±4.21)岁;观察组男58例,女32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为(65.21±3.98)岁。
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颈动脉斑块以及对其他动脉硬化临床表现影响的前瞻性研究九江市石化医院332004 2011-09-09[摘要]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对颈动脉斑块预后的影响,寻找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二级预防措施。
方法将1000名60∽70岁经颈动脉超声发现有斑块的120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6年内两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的差异。
结果研究组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与15%,P<0.01)。
结论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阻止其发展和稳定作用,值得对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无症状患者使用。
[关键词] 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Abstrac 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imvastatin and aspirin on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looking on two grade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Methods 1000 people for 60 ~ 70 years old by carotid ultrasound was found 120 cases to have lesions carotid arter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 of 6 years in two groups of atherosclerosis incidence differences.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trok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6% versus 15%, P < 0.01 ). Conclusion simvastatin and aspirin could have prevented progress of atherosclerosis and have stabilized plaques, They are worth to be used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for carotid plaque .[Key words] simvastatin;aspirin;atherosclerosis;carotid plaque近3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发病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心脑血管病在日见增加,且有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
给人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动脉按其大小分为微动脉、小动脉、中动脉、大动脉。
糖尿病主要影响微动脉;高血压病主要影响小动脉;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中等和大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当增厚的斑块到达一定的厚度时,可以减少或阻断病变部位的血流造成靶器官心、脑、肾、四肢、肠系膜动脉的病变和相应部位的症状。
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
形成全程动脉病变。
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全身各部位都有大、中动脉,一旦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常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
如脑动脉硬化出现脑血管病;眼底动脉硬化出现老花眼;冠状动脉硬化出现冠心病;主动脉硬化出现收缩期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出现肾功能障碍;肠系膜动脉硬化出现腹痛;四肢动脉硬化出现活动迟缓等等。
问题是动脉硬化斑块显然已经形成,但尚未达到血管腔的50%或更多时并不产生临床症状。
怎样发现一定人群中的动脉硬化是一个亟待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冠状动脉造影有一定的风险且费用高;头颅CT或MRI也因为费用高而不能普及。
颈动脉表浅,B超方便、安全、费用低等优点,不失为目前判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可靠的无创的观察其他动脉的窗口检查方法。
对象与方法1 病例选择:2005年1月至4月对我厂社区1000名年龄在60∽70岁的居民进行了全面体检,除一般检查外,还进行了胸部摄片;B超肝、胆、脾、胰、肾、颈动脉;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肾功、血尿酸、血脂、血糖等。
对发现有颈动脉斑块200例的人群进行筛选,将其中有肝、肾、心、肿瘤病、高血压、肥胖症、血脂异常、严重的全身感染、外科手术、外伤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史、有明显心脑梗死遗传家族史、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有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类药物、血常规化验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异常、颈动脉狭窄≥70%以上者排除在外,对后者要求使用他汀类药物使其LDL-C 降至1.07mmol/L以下,同时要求看血管外科,争取做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动脉血管成形术(PTA)。
其余的120人的TC3.5Ommol/L(135mg/dl)∽5.18mmol/L(200mg/dl);LDL-C 2.07mmol/L(80mg/dl)∽3.37mmol/L(130mgdl);TG 1.3 mmol/L(100 mg/dl)∽1.70 mmol/L(150 mg/dl)进行研究。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采用SEQUOIA-512型二维彩超,探头频率为10MHz。
;颈动脉斑块的判断标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 mm 为内膜增厚,IMT>1.2 mm视为斑块形成。
120例IMT在1.2∽2.0mm之间。
斑块数在1∽4不等。
单侧或双侧分布。
血流方面正常,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未见紊乱的血流信号。
频谱图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未见明显异常[1]。
2处理方法:除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等措施外,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天,不能耐受者服用氯吡格雷(clopidogrel)75mg/天;辛伐他汀(simvastatin)10mg/每晚。
一月后其中58人不配合治疗,其中2例发生肌肉疼痛,2例肝功能受损,退出研究。
其余62人坚持治疗。
随机形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两组间在年龄、性别、血糖、血脂、血压、颈动脉斑块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3.要求:至2011年6月共计6年。
每2月至6月复查肝功和血脂。
调整辛伐他汀剂量在5mg∽20mg之间。
使TC<3.5Ommol/L(135mg/dl);LDL-C<1.07mmol/L(40mg/dl);TG<1.3 mmol/L(100 mg/dl)[2]。
结果现将62人作为研究组和58人作为对照组在6年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总结余下:研究组(例) 对照组(例)颈动脉斑块增厚增多0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0 1脑梗塞0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0 1心绞痛 1 1心肌梗塞0 1下肢动脉梗塞0 1人数62 58病变总计(例) 1 9% 1.6 15P <0.01讨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全身性疾病,全身各肌性动脉如颈动脉、冠状动脉等常同时受累,从而相应地引起心、脑、肾、主动脉、肢体、肠系膜的缺血性改变。
近年研究表明血管壁内中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而斑块形成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它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动脉粥样硬化(AS)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其中血脂异常虽然不是唯一因素,但是一个重要因素。
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AS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3]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狭窄示意图[3]颈动脉是较粗大的血管,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颈内动脉为脑组织提供血和氧,颈外动脉为耳、鼻、口腔等五官供给血和氧。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提供一种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的方法。
目前认为正常IMT值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
三个年龄段颈动脉不同部位内中膜厚度(IMT)( mm)[4]40-49 岁50-59岁60-70岁左颈总动脉男0.600.680.77女0.540.620.71左分岔部男0.680.830.96女0.610.730.85左颈内动脉男0.560.660.74女0.500.580.64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
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
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对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别是吸烟者,每年应进行一次颈动脉的超声检查。
它是窥测其他动脉病变的窗口。
也就是说,颈动脉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常常预示着其他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无创伤,价格低廉。
由于高频体表探头的应用,其声像图更为清晰,能显示出病人颈动脉血管壁及管腔结构的变化,最小能显示出1毫米的粥样硬化斑块,是检测颈动脉有无硬化及硬化程度的有力武器。
[3]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药物方面有通过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脂起到治疗作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
辛伐他汀为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为血脂调节剂。
文献资料表明,有降低高脂血症家兔血清、肝脏、主动脉中胆固醇(TC)的含量,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作用。
另外,辛伐他汀可降低甘油三酯(TG),并升高HDL-C。
此外,他汀类还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与动脉硬化事件减少有关。
近二十年来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是当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
它可以:(1)减少死亡的危险性。
(2)减少冠心病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3)减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的危险性。
(4)减少心肌血管再通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及经皮气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危险性。
(5)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包括新病灶及全堵塞的发生。
辛伐他汀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药品,但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建议医师详细了解辛伐他汀的禁忌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相互作用等安全性信息,在处方辛伐他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和联合用药情况,认真与患者交流辛伐他汀的治疗效益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