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业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13
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3对策建议4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法综述5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前景展望矿山地质论文有关矿山地质的论文关于矿山地质的论文: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无人不知: 矿产的开发利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到2020年国发经济生产总值再翻两翻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无论是开发什么样的矿,都要弄清矿产资源储量的现状以及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这几个先前的开采条件无不大量用运到了地质的堪探与测量的知识.因此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的矿山生态环境;我国是全球矿业大国之一,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个体采矿点约10万个,矿业城市300多个,矿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矿业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3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矿山开采不当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污染、矿震等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签署第44号部令公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明确提出了保证金制度等解决措施;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国家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国矿山环境治理规划,确实保护好矿山地质环境;而我们大学生就有着学好知识义不容辞地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我国较为系统的矿山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较大规模的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则始于新世纪;由于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从总体上看,成绩显著,任务艰巨,问题突出,有喜有忧;近几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主要工作:1完成以省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2积极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建设;3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力度;4推进矿山公园建设工作,保护矿业遗迹;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矿业开发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效应;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五大种类;1占用和损毁土地;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91万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52万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0万公顷,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所占用的土地;2引发地质灾害;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煤、磷等非金属矿床和铁、铜等金属矿床开采中;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有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达几米甚至数十米,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重;全国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边环境;大量未处理合格的矿山废液废水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采矿产生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5破坏地貌景观;我国露天开采矿山数量众多,点多面广;有的矿山开采对山体和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如大量建筑石材露天开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基岩裸露,使得昔日青山绿地成为荒山秃岭,尤其在交通干线和城市周边的露天矿山开采,产生许多负面影响;3对策建议矿山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针对这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签署第44号部令公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规定的出台,王守智表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专项资金不足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为此,规定要求采矿权人应当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中国国土资源报矿山地质环境积重难返,一直是困扰我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者的难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记着了解到,国土资源部正加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立足点是建立长效机制,目前,我国30个省份已建立了保证金制度;有关人士称,今后的关键是要抓落实;保证金不是行政性收费,一律不得挪作他用;保证金的收取要与治理恢复方案相一致;要建立规范收取标准和动态评估机制;4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法综述矿山地质环境预防措施1矿山地质灾害预防: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威胁对象,根据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特征,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合理避让地质灾害、科学处置地下采空区、有效防护露天采场边坡与设置排水系统等;2矿区含水层破坏预防:根据含水层结构及地下水赋存条件,结合采矿工程,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防止含水层破坏;3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预防:采用边开采边治理的方式及时恢复植被,尽量减少山体破损、岩石裸露;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概述1地面塌陷治理:根据地面塌陷的类型、规模、发展变化趋势、危害大小等特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塌陷一般为岩溶塌陷和采矿塌陷,镇江至今尚未有岩溶塌陷,而采矿塌陷则时有发生,如韦岗铁矿和煤矿等地下开采的矿山,防治采矿塌陷的方法一是要尽量选择安全的采矿方法和采矿深度;二是对采空区进行回填及安全柱的科学处理;三是加强采矿区地面沉降监测;四是当地面沉降到一定程度时撤离沉陷区居民;2山体开裂及危岩的防治对策:山体因长期风化剥蚀且岩石本身受构造运动的影响较为破碎,故危岩较多,大多分布在云台山北坡、金山、焦山、北固山等山体,对于此类地质灾害应以监测预报为主;其监测内容为裂缝的发育情况,裂缝的宽度、深度、长度、裂缝的变形速度,用简便方法设立监测点,在裂缝两侧立固定标尺,定时进行危岩的垂向位移观测,可用某一定点进行对比观测;在雨季应加密观测,对某些规模小的灾害点,可采用人工爆破或人工排除手段清除危岩;对某些危岩可用挡墙或护坡支撑,或用锚杆固定,钻孔灌浆等方法加固,如出现大规模的危岩崩落,则危险区内居民可考虑搬迁撤离;3崩塌、滑坡治理:已经发生过的崩塌或滑坡灾害,可采用清理废土石和危岩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和排水工程防止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潜在的崩塌、滑坡灾害,可采用削坡减荷、锚固、抗滑、支挡、排水、截水等工程措施进行边坡加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4泥石流治理:平时我们要搞好山坡绿化,避免水土流失;对汇水面较大的山坡进行地表排水截水工程;对采矿弃渣、工程建设弃土,不能随意在山坡、沟谷堆放;避免人为因素诱发新的滑坡、滑塌产生;规划建设管理应避免在沟谷山脚建设工业、民用建筑;或建设时在靠山一侧建造挡墙、水沟等排、截水工程;已经发生过的泥石流灾害,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潜在的泥石流隐患可采用疏导、切断或固化泥石流物源,消除引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5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前景展望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态势良好,GDP每年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左右,矿业经济也随之增长;据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矿山环境压力将不断增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国土资源部最近披露,全国已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73个,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一般治理区92个,面积约81万平方公里;当前全国需要部署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212个,治理矿山总数约15000个,其中近期应开展治理矿山约7000个;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国矿山环境治理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则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有可能缓和,生态文明的目标可逐步实现;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是研究对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中的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上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的科学和技术;摘要:毋庸讳言,20余年来地质勘探行业始终未能走出困境;在大多数行业趁改革大潮而欣欣向荣之际,地勘行业的向隅应该不是偶然的,不会是没有深层次原因的;探究原因,对症下药,诚其时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明确地勘单位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其实它并非实物形态产品,而是地质信息;由于它可以给使用者带来经济效益,故可称为地质信息资源,又可划分为原始地质信息资源和演绎地质信息资源两个层次;地质信息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价值量由给使用者带来的收益能力所决定;地质信息的商品化就是要进行地质信息产权交易,而产权界定又是地质信息市场化运行的前提;以地质信息的一个分支即矿产地质信息产权为例,依勘查阶段之不同应有一个循序的演进过程,产权之归属和转移也相应有所界定,如此方能保证地质信息交易之顺畅和有序;地质信息产权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应有产权制度予以保证;地质信息产权的取得制度可以参照专利权取得制度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取得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自身特点来制定;其中的矿产资源地质信息产权与探矿权、采矿权虽有联系但又必须加以明白的区分;实际上探矿权是投资生产地质信息的权力,它是由行政授予的,所谓探矿权转让不过是官权主导下的市场,地勘单位并没有独立处分的权利;当前我国矿业权市场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根源在于混淆了国家所有的矿业权与地勘单位所有的地质信息产权之间的界限,而且前者又鲸吞后者所致;产品不清楚、产权不明晰、市场不公正、法规不完备、地勘业之困境自不待言;只有建立以地勘企业为主导的地质信息产权市场,才能克服当前矿业权之官本市场局面,真正加快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重振地勘事业之生机;地质信息的市场化运作也在呼唤新技术的支持;将地质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将使地勘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赛博地质”;赛博地质观即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和人机互动性之地质观;地质信息在赛博空间中运行,一方面可以获取和演绎地质信息,一方面又可开展地质信息的营销交易活动;赛博地质的建立将导致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包括新的管理体制、新的企业群体、新的科教事业和新的投资体制等等;当前地勘业应积极拓宽服务领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制定地质信息技术标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迎接赛博地质时代的到来;。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成就任课教师:王莎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水文11-2班学号:3110205211姓名:杨秀辉一、摘要及关键字 (1)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三、我国工程地质学取得的成就 (5)四、总结 (7)【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关键字】工程地质学发展成就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本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工程地质工作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同时培养了人材,壮大了工程地质科学队伍。
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给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
由于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不仅使许多建设中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基本上满足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研究成果亦逐日增多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㈠、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
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
石油地质石油勘探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石油地质石油勘探论文第一篇1石油地质分析测试所使用的技术在石油地质分析中所使用的技术主要分为有机地化方面和沉积及储盖层方面的的分析技术,其中在有机地化方面所使用的分析技术主要有:岩石超临界提取技术、烃源岩模拟实验技术、有机岩石学分析测试技术、有机同位素分析技术等,通过以上这些分析技术可以有效的对样本中有机质的烃含量及形成烃的能力等进行分析。
沉积及储盖层方面的分析技术主要有:储层地球化学研究方法、成岩作用于模拟实验技术、油藏地球化学及油藏注入史研究等,以上这些技术通过对油气资源的存储环境以及岩石的地质分析从而得出油气资源存储的重要信息。
2新的石油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应用2.1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通过对勘探样本进行同位素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的得出沉积有机质母质的类型,从而对油气源的分析对比有着重要意义。
在原先的分析中,由于受到时代和技术的限制,造成分析只能局限于烃类及碳类物质的某一方面,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油气运移过程中的物质分异及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可以使得单体烃同位素的分析得到更为广发的应用,同使用此种技术可以极大的提升在油气资源的划分、油气源对比工作中的精度。
而通过使用新技术可以对气态烃的碳同位素特征进行热解模拟实验从而模拟油气资源在地下的存储情况。
2.2轻烃分析测试技术轻烃分析主要是指对于天然气、原油等的轻烃分析,对于轻烃的成因和开采得益于轻烃测试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现今对于轻烃的分析技术已经较为完善,现今已经形成了油—气—源岩三位一体的对比分类研究能力。
其中对于天然气轻烃的指纹分析可以有效的对天然气的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对天然气干气使用低温或吸附的方法来得出轻烃,通过对轻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较普通的天然气烃更为全面的数据。
而对于原油的轻烃指纹分析则主要是通过对原油轻烃的资料进行分类对比,从而可以对烃类的运移进行研究和对油层的连通性进行对比分析。
4000字地质学论文:野火活动论文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各位同学准备的4000字地质学论文。
野火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1],它既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演替,又维持并促进生态环境平衡。
目前许多科学家利用历史记录、现代火记录、火疤木研究以及沉积物中孢粉、炭屑分析等方法,试图恢复过去野火发生的过程。
但文献资料和火疤木时间跨度较短,难以用于探讨更长尺度的生态环境演变和气候动态变化。
反映火灾历史时木炭屑记录要求对完整剖面的沉积物连续取样,以避免多次火灾事件的木炭屑混在一起或某些火灾事件被忽略掉,利用沉积物木炭屑分析探讨长期区域野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其独特优势。
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南部关中盆地周原扶风地区典型剖面木炭屑、磁化率和总有机碳等多项指标,探讨了全新世野火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周原扶风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南部、关中盆地西部,研究区匠阳村剖面位于扶风县北台塬面上,海拔高度685m,出露于约4~5m高的陡坎,临近先周歧邑遗址外围。
该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发育完整连续且层位稳定,界限分明,结合野外观察记录和实验室内分析,可将本剖面全新世地层划分为0~40cm现代表土层(MS)、40~80cm黄土层(L0)、80~160cm上部古土壤层(S10)、160~190cm黄土夹层(Lx)、190~242cm下部古土壤层(S20)、242~265cm过渡层(Lt)和265cm以下典型的马兰黄土层(L1)。
对匠阳村剖面进行详细野外观察并自地表向下每2cm为单位共连续采集190个样品。
根据地层学原理,参考前人在渭南和洛川剖面对全新世底界和黄土层底界界线以及眉县清湫村剖面序列的研究,初步确定匠阳村剖面年代序列。
称取风干样品10g,用研钵研至粒径2mm后用WCL-1型磁化率仪测量其磁化率。
取烘干样品50g,研磨至200目以下取0.15g置于仪器配备的方舟中,加入10 mol/L盐酸3滴,充分反应后采用德国High TOC-2型仪器测定其总有机碳含量。
地质学论文范文地质学是高等教育地质工程和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地质学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体系,还包括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体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质学论文范文一: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摘要:本文拟从石油地质类型的分类出发,分析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石油勘探随着工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石油能源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
我国作为石油资源消费大国,庞大的石油消费需求,使得我们必须加强石油勘探工作,只有提升勘探水平,才能做好石油开采工作。
做好石油勘探必须强化对石油地质的认识。
在石油勘探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了解和弄清楚石油的地质类型。
这项工作对探寻石油存储和开采意义重大。
1石油地质类型分析结合一系列科研结果,以及科学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各个地区的地质都是丰富多样的,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地下运动,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独有的地质状况。
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深藏在地底下的资源,而起分布也有着一定规律性。
所以想要弄清某一地区石油储藏情况,就必须着重研究这一地区的地质条件,通过总结规律,从而形成关于含油区域及生油区域的实质性认知。
1.1生油地质层该层是石油开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岩层。
该层中含有油气资源的部分,通常也被称为生油气岩。
而结合不同岩石特性,又可以分为碳酸盐岩和泥质岩。
这两种岩石都非常适合生物的繁衍生殖,因此该地质层有生油的最佳环境。
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只要发现了这一地质类型,基本都会蕴含着大量能源。
1.2储集地质层该层次分布极为广泛,同时又很集中。
而想要构成储集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
首先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孔隙。
孔隙是储存液体、气体油气资源的前提。
再者还要让油气资源能够在这一层中流动,此外还能对流体进行渗透和有效过滤。
而这一储集层中的岩石主要包括碎屑岩石、变质岩和泥岩等等。
当前发现的陆相油气储存基地,多为碎屑岩储集层,另外一种则是碳酸盐储集层,其主要分为孔隙和裂缝。
土木工程地质论文2900字_土木工程地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土木工程地质论文2900字(一):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地质教学探讨论文摘要:土木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毕业生从事土木工程活动的重要基础,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该文基于新工科背景,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利用互联网、VR等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地质;新工科;信息化;实践教学土木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土木工程与地质学交叉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并合理利用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发现并解决部分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1-2]。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需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地质问题认识和分析的能力[3-4],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工程勘察知识和技术。
同时,为了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强调在人才培养中以互联网+、大数据、VR等高科技手段[5],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该文拟以土木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为抓手,探讨在当前的新工科背景下,如何使学生能够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结合现场实习实践教学,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工程人才。
1当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存在的问题1.1课时少,教学手段单调土木工程地质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土木工程本科培养中的地位不高,受到学分、课时压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课程总学时为32个,部分高校将课程总学时减少到24个。
由于教学内容和章节较多,在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疲于讲授知识点,突出教学重点,难以将更生动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等方法使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则忙于机械的接受这些信息,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地质力学论文15篇地质力学论文摘要:煤岩体地质力学参数是一切工程研究、设计及施工的基础,采用小孔径多参数耦合地质力学快速测试系统对五里堠煤业进行了测试。
测试表明测试区域应力场类型为σH>σh>σv型,即水平应力控制型,量级上属于中等偏低应力区;顶板岩层结构及强度存在差异,第一测点顶板较为坚硬,第二测点相对软弱;顶板结构相对稳定,部分层位存在破碎段及裂隙。
关键词地质力学力学论文力学地质力学论文:大型地下水电站厂房洞群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摘要:本文对拟建的超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作了综合介绍,包括采用离散化多主应力面加载和控制系统,解决了复杂三维初始应力场的模拟难题;采用机械臂和步进微型掘进机技术、微型高精度位移量测技术、声波测试技术、光纤测量及内窥摄影技术等,解决了三维试验中的隐蔽开挖模拟及内部量测等关键技术问题。
试验结果表明拟建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的总体布置、洞型设计、洞室间距是合理的,推荐的支护方案对洞室整体性的加强有明显的作用,对设计方案起到有力的支持和验证作用。
关键词: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岩体稳定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工程类比法、地质结构分析法、数值模拟仿真分析法和地质力学物理模型试验法等[1,2]。
对于中小型工程,一般只采用前几种方法进行研究,但对于大型或超大型工程,地质力学物理模型试验则是必要的。
模型试验尤其是三维模型试验与数值方法相比有它的弱点,如尺寸效应、试验难度大、费用高。
然而,物理模型则由于是真实的物理实体,在基本满足相似原理的条件下,则更能真实地反映地质构造和工程结构的空间关系,更准确地模拟施工过程和影响。
试验结果能给人以更直观的感觉,使人更容易从全局上把握岩体工程整体力学特征、变形趋势和稳定性特点,以及各洞室或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
其次,也可以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各种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验证。
地质工程导论论文地质工程导论论文【文章导读】地质工程专业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地质工程导论论文,供您参考和借鉴。
摘要: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兴的热门专业。
本文根据物联网本身的技术特点,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讨论了物联网工程导论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及教学方法,其教学目标是使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对自己今后要学习的主要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和熟悉本专业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方法一、引言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再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载体,再经过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智能处理[1]。
2011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教育部公布了140个高校新设本科专业,重点培养与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
其中,“物联网”专业排名居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或准备开设物联网专业。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从物联网的技术构成上来看,主要包含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2][3]因此,物联网专业涉及多个专业方向,其基础教学体系的建立也需要多个专业的汇聚。
对于不同的大专院校,由于自身的情况、特点以及优势不同,可以建立不同的具有各自特点的理论课程以及实训课程。
物联网工程专业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以培养从事物联网专业领域的研发、设计、工程及制造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地质专业英语论文LTcollapsibility, mine disasters such a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The eastern plain and coastal and continental shelf, gently rolling landscape, humid climate and abundant precipitation, the main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ground deformation, collapse, slide, flow, and disasters, coastal disasters, salinization, cold soak field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From north to south, the Yinshan Mountains, Tianshan, Kunlun Mountains, Qinling Mountains, and other great mountain ranges across the Chinese mainland, along these mountains, landslide, sliding, flow, soil erosion, geological disaster.Their interphase region, land desertification, salinization, and soil erosion of loess collapsibility, ground deformation and collapse, slide, flow, karst collapse and severe geological disasters.China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Asia, the Pacific Ocean, monsoon climate significantly, has obvious latitude and longitude zonation, coupled with a vast plex terrain, with various climate types, therefore such as rain, flooding and drought, hail, frost and temperature in many adverse climate factors often become varied geological disaster inducing factors.In the northwest, North and northeast, climate drought little rain, years with great difference, wind erosion and desertification, violent, desertification, desertification, land freezing disaster development seriously.In the warm and humid Eastern, southern region, especially in the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 rainfall and concentrated, collapse, slip flow, frequent occurrence of disasters.In the eastern plain area, soil salinization, swamp,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Cold Waterlogged fields.From the aspect of time: China is the 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world, thousands of years of human activity, the history without stop war, especially in the last decades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rate, the natural demands are increas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interference.The irrational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also make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creasing.Inthe East, mid area,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extraction of groundwater and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leading to groundwater resources balance condition damage and rock tectonic stress state changes, induce and exacerbate the ground settlement, ground subsidence, ground fissure, saline land, swamp, landslide, sliding, flow, mine disasters such a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harm.In the west, due to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land, grassland, forest and water resources, accelerate soil erosion,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other disasters, development,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 also subsequently grow in quantity.In all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addition to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landslide, sliding, flow disaster is the most serious, with its wide distribution, occurrence and damage resistance, has the nature of concealment and easy chain disaster features, each year caused enormous economic losses and casualties.In addition, land desertification, land subsidence and soil and water loss in gradual geological disaster development is rapid, harm is more and more big, become worrisome geological disaster.翻译: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
⼯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录第⼀章绪论 (3)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 (3)1.2滑坡研究国内、外现状 (4)1.2.1国内研究现状 (4)1.2.2国外研究现状 (5)1.2.3滑坡的常⽤治理⽅法 (6)1.3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9)1.3.1研究内容 (9)1.3.2研究思路 (10)1.4 滑坡防治技术理论 (10)第⼆章熊家梁1#隧道左线出⼝段滑坡⼯程概况 (12)2.1⼯程简介 (12)2.2场地条件 (12)2.2.1 区域⾃然地理、地质条件 (12)2.2.2⾏政地理位置、公⾥桩号位置 (13)2.2.3 ⽓象、⽔⽂ (13)2.2.4 地形地貌 (14)2.2.5地层及岩性 (14)2.2.6地质构造 (15)2.2.7地震 (15)2.2.8⽔⽂地质条件 (16)2.3滑坡形成条件 (19)2.3.1 滑坡特征 (19)2.3.2 滑坡成因 (21)2.3.3滑坡的滑动机理 (22)2.3.4 滑坡危害性 (23)第三章滑坡稳定性计算 (24)3.1稳定性定性评价 (24)3.2极限平衡法计算稳定性 (24)第四章⽀挡结构设计 (36)4.1 设计原则 (36)4.2 设计标准 (36)4.3滑坡推⼒计算 (36)第五章结论 (37)致谢 (38)主要参考资料 (38)第⼀章绪论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滑坡是⼀定地质地形条件下,斜坡部分岩、⼟在⾃重作⽤下,受⾃然因素或⼈为因素影响失去稳定,沿着内部某⼀软弱⾯(或带)产⽣滑动变形的现象。
滑坡是在⼭区兴建公路、铁路、⽔利、矿⼭和⼯⼚时经常遇到的⼀种⼭坡变形现象,它威胁着各种⼯程的顺利建成。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较严重的国家之⼀,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三分之⼆的国⼟为⼭地,从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有⼤量的⾃然滑坡。
因此每年⾬季我国都会发⽣若⼲滑坡,它⼏乎遍布各省区,特别在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更为频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度,如⽔电⼯程、⼤型矿⼭、铁路、公路交通⼯程等向复杂环境、复杂地质条件推进,与之相关的滑坡稳定问题变的愈发突出,这些滑坡的稳定性将会对⼯程的可⾏性决策起到控制性的作⽤,并在很⼤程度上影响到⼯程的投资和经济效益,同时滑坡的稳定性与崩塌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重⼤损失,甚⾄危及⼈民的⽣命和财产安全。
工程地质职称论文工程地质勘察是完成工程地质学在经济建设中“防灾”这一总任务的具体实践过程,其任务从总体上来说是为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职称论文,仅供参考!工程地质职称论文篇一浅论工程地质勘查【摘要】工程地质勘察是完成工程地质学在经济建设中“防灾”这一总任务的具体实践过程,其任务从总体上来说是为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以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和地质条件,避开或改造不利的地质因素,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有关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查质量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引言工程地质学早在21世纪30年代就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期的研究成果更是高深至运用非线性科学研究其复杂性问题。
地质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因区域、地区、场地而各异。
在各类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中,为保证其安全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技术条件:①地基强度条件,即保证地基稳定性,不发生剪切破坏或滑动破坏;②地基变形条件,即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都不超过地基容许变形值。
地质勘察报告是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满足上述两个技术条件的必备资料。
科学的地质勘察报告不仅能提高建筑设计质量,还可节省工程量,减少投资,从而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近些年来,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已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地质工程建设的左右手。
地质勘察是对地质工程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岩石、地层、构造、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确定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及参数。
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将会决定出不同的投资投入和施工管理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案决定不同的工程质量。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建筑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大建筑物地基,有时通过详细勘察尚不能全部查明情况或取得全部所需资料时,则需进行施工勘察。
当前在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够地质勘察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揭示地质构成,二是提供土体的力学指标;地质构成决定基础处理方案的选择,力学指标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
地质灾害论文以下是关于地质灾害的一篇论文的示例:标题: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风险管理措施摘要:地质灾害是全球范围内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论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定量分析,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首先,本论文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和定量分析。
基于历史灾害数据和现有的灾害模型,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定量化评估,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通过分析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分布特征,我们得出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威胁程度。
其次,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往往会导致土壤侵蚀、地貌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我们探讨了这些环境问题对城市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如土壤保持、植被恢复和补给水资源等。
接下来,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地质灾害常常导致建筑物损毁、基础设施瘫痪和生产力损失等经济问题。
我们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案例分析,评估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损失,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如风险投保、抗震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维护等。
最后,本论文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居民流离失所和社会紧张等社会问题。
我们分析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社会管理措施,如灾害救援、安置重建和心理疏导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环境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以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这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
采矿论文8篇采矿过程中地质灾害论文采矿论文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下,采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在不断完善。
采矿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也在不断变化,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学习型企业等,这些都是我国采矿企业所要考虑的。
总之,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采矿企业想要求得生存空间,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采矿论文采矿采矿论文:采矿过程中地质灾害论文一、矿山地质灾害的几大类型1岩土体变形灾害(1)岩爆是极易发生在采矿区的一种常见事故,通常在地下井巷开采作业是造成是地面坍塌高频发生的区域2。
在采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采空区,在这样的区域尤其要注意,要保留足够的矿柱,因为矿柱提供了主要的支撑力。
很简单的例子在一些采煤的矿区,经常会由于开采过程出现的问题造成开采区坍塌的现象。
在开采作业进行过程中,要时刻分析采矿区的现况,在矿体较深的采矿区,作业者要求要能够及时回填开采区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在某些程度上减小大面积坍塌的事故发生。
(2)采矿过程中采矿区边缘容易出现滑坡和岩崩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合理的开采矿山所造成的,不合理的开采会使边坡的角度发生严重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一些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易见。
(3)矿山冲击主要是因为采矿区矿坑周围和一些底板围岩,在受到地壳运动过程中的应力所造成的,在受到应力的时候其会受到强烈的压缩,在采矿过程中岩石由于受到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岩石一下子就会破损成碎片,同时大量的喷射会直接喷向坑内,是非常危险的。
(4)采矿过程中极易引发地震,发生在采矿过程中的地震往往危害是非常大的,小级别的地震都有可能引发矿井之内和地表层发生严重的损坏。
(5)在采矿过程中的矿尾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一旦矿尾发生崩塌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回事泥石流的出现。
不但给周围人们日常的生活引来极大地麻烦,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以及破坏的程度是不容小觑的。
工程地质论文摘要:一般来说,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
正文: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相关概念节理:节理是当岩层、岩体发生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显著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它是野外常见的构造现象,一般成群、成族出现。
断层:是岩体发生较明显位移的破裂带或破裂面。
断层是地壳中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形态各异,规模不一。
断层深度可达数千米,断层延伸最长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千米。
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地壳又是地震的母体,要想了解和掌握地壳运动的规律,就要尽量收集到更多的来自地壳深处的信息。
含水层:含水层是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岩体。
这类含水的岩体大都呈层状,所以称为含水层,如砂层、砾石层等。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摘要 (1)1绪言 (2)1.1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2)1.2选题研究意义 (2)2区域地质特征 (3)2.1区域构造演化 (3)2.2区域地层 (3)2.3岩浆活动 (5)2.4区域成矿特征 (6)3矿区地质特征 (7)3.1矿区地层 (7)3.2矿区构造 (7)3.3岩浆岩 (8)3.4围岩变蚀 (9)4矿化特征 (11)4.1矿体特征 (11)4.2矿石的物质成分 (11)4.3矿石结构构造 (12)4.4成矿期次划分 (13)5结论 (15)摘要吉如铜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中西部,东西各临冲江、朱诺斑岩铜矿区,是一个斑岩铜矿。
矿区大致圈出了3个含矿斑岩体,岩性以花岗斑岩为主,包括花岗斑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岩脉)等。
根据地表的转石及钻孔编录结果,共圈出三个矿体,分别标为Ⅰ、Ⅱ、Ⅲ、号矿体。
矿区斑岩型矿化主要分布在花岗斑岩体内及其与黑云二长花岗岩的接触带附近,呈细脉状、浸染状分布,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青磐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黑云母化及少量高岭石化等;矿石矿物有黄铜矿、自然铜、黄铁矿、辉钼矿、蓝铜矿、孔雀石、磁铁矿等,矿石结构有结晶结构、交代结构(穿插结构和溶蚀状结构)等.吉如斑岩铜矿床成矿期次划分为二期三阶段,即岩浆期后热液期、及表生期,其中岩浆期后热液期又可分为硅酸盐-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
关键词:斑岩铜矿,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期次划分,吉如,西藏1绪言1.1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矿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
行政区划隶属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秋木乡境内,地理极值坐标为:东经88°51′00″-88°57′30″北纬29°37′45″-29°42′15″。
矿区向东有简易公路约26km至南木林县城,南木县城南行有二级公路约40km至艾玛大桥与拉(拉萨)日(日喀则)公路相接。
地质类毕业论文地质类毕业论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历史、地球物质及其构造、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质现象的学科。
在地质学领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成果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质类毕业论文的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和意义。
主题选择是地质类毕业论文的第一步。
在选择主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领域进行选择,也可以参考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
例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生可以选择研究气候变化对地质构造、地质灾害或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此外,地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学生可以选择研究某一种地质资源的分布、形成机制和开采技术。
无论选择何种主题,学生都需要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研究打下基础。
研究方法是地质类毕业论文的核心。
地质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因此,研究方法需要以实地调查和实验为基础。
学生可以选择在特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并进行分析。
例如,如果学生选择研究某一种地质现象的形成机制,他们可以前往该地区进行现场考察,采集地质样品,并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
例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地下构造,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地表形态。
通过合理选择研究方法,学生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和结论,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增加说服力。
地质类毕业论文的意义在于推动地质学的发展。
地质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毕业论文的研究,学生可以为地质学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做出贡献。
例如,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为地质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学生的研究成果还可以用于资源勘探与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毕业论文的研究,学生可以为地质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奠定基础。
总之,地质类毕业论文的选择、研究方法和意义都需要学生充分考虑。
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地质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是每个地质学研究生的目标。
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冻融循环作用的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冻融循环作用的研究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地区的工程设施常常遭受冻融循环作用的损害。
为了保障地下工程设施的安全和稳定性,本文研究了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冻融循环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明确了研究目的和问题,接着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步骤和结果,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和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1. 研究背景和意义冻土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其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地区的工程设施常常遭受冻融循环作用的损害。
冻融循环作用是指,在冬季冻结和夏季融化的反复作用下,地下工程设施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设施的破坏。
因此,研究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冻融循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和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冻融循环作用规律,为地下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本文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冻融循环对地下工程设施的损害机制是什么?(2)冻融循环对地下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是什么?(3)如何评估和预测冻融循环对地下工程设施的影响?(4)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冻融循环对地下工程设施的损害?3. 研究方法和技术本文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冻融循环作用进行研究。
实验方面,本文采集了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土样,进行了冻融循环实验,测量土样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变化。
数值模拟方面,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冻融循环作用的数值模型,模拟了冻融循环过程中地下工程设施的应力和变形情况。
4. 研究步骤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采集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土样,进行土质分析;(2)设计冻融循环实验,测量土样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变化;(3)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冻融循环作用的数值模型;(4)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和敏感性分析;(5)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基本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项目所在区域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上更新统飞机坝组、中更新统对河寺和双
槽门组、下更新统文家祠组;上第三系上统马拉墩组、下第三系上统红土坡组;
侏罗纪下统八宝山组、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侏倭组、中统杂谷脑组、下统日拉
沟组、菠茨沟组;二叠系上统萨彦沟组、大石包组、下统三道桥组、东大河组;
石炭系上统石喇嘛组、乱石窖组、下统长岩窝组;泥盆系上统河心群组、下统棒
塔群组;志留系上统茂县群第四组、中统茂县群第三、二组、下统茂县群第一组;
奥陶系上统宝塔组、下统陈家坝群组;寒武系下统油房组;震旦系上统水晶组、
蜈蚣口组、下统阴平组。其岩性特征简述如下:
地层层序 表5—1
界 系 统 组 厚度(米)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0~10
上更新统 飞机坝组 0~10
中更新统 对河寺和双槽门组 10~20
下更新统 文家祠组 20~数百
上第三系 上统 马拉墩组 186~384
下第三系 上统 红土坡组 135~963
中生界
侏罗系
下统 八宝山组 1500~3000
三叠系
上统 新都桥组、侏倭组
1600~8100
中统 杂谷脑组 300~1550
下统 日拉沟组、菠茨沟组
132~300
上古生界 二叠系 上统 萨彦沟组、大石包组 5~3567 下统 三道桥组、东大河组 45~1637 石炭系
上统 石喇嘛组、乱石窖组
21~432
下统 长岩窝组
46~367
泥盆系
上统 河心群组
112~1154
下统 棒塔群组
164~3232
下古生界
志留系 上统 茂县群第四组 100~734 中统 茂县群第三、二组 487~3296
下统
茂县群第一组 60~2894
奥陶系
中统
宝塔组 396~460
下统 陈家坝群组
255
寒武系 下统 油房组 201
上元古界 震旦系
上统 水晶组、蜈蚣口组
60~998
下统 阴平组
0~3536
1、第四系
①上更新统飞机坝组
虾拉沱黄土和恰叫砾石层、飞机坝组主要岩性成分:泥质粉砂、粘土、砂砾
层,厚度分布为0~10米。
②中更新统对河寺和双槽门组
塞塞龙黄土、炉霍砾石层及腊日砾石层,对河寺组和双槽门组主要岩性成分:
含砂砾质粘土、细砂、砂砾层。厚度分布10~20米。
③下更新统文家祠组
文家祠组上部为黄土层、下部为砾石层,厚度20~数百米。
2、上第三系
①上统马拉墩组
主要分布砾岩、粉砂岩、粘土岩、泥灰岩夹褐煤层,含植物。厚度分布为
186~384米。
3、下第三系
①上统红土坡组
主要分布砾岩、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厚度为135~963米。
4、侏罗系
①下统八宝山组
含煤碎屑岩、火山岩地层,厚度1500~3000米。
5、三叠系
①上统新都桥、侏倭组
上部板岩、砂岩互层夹火山岩,下部砂岩、粉砂岩、板岩。厚度1600~8100
米。
②中统杂谷脑组
砂岩夹板岩、灰岩、细砾岩,厚度300~1550米
③下统日拉沟组、菠茨沟组
板岩、粉砂岩、灰岩,厚度132~300米。
6、二叠系
①上统萨彦沟组、大石包组
砂岩、粉砂岩、千枚岩、板岩、基性火山岩夹片岩、大理岩。厚度5~3567
米。
②下统三道桥组、东大河组
砂岩、板岩、基性火山岩,或灰岩、砂岩、板岩、千枚岩。厚度45~1637
米。
7、石炭系
①上统石喇嘛组、乱石窖组
灰岩、大理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砂岩。厚度21~432米。
②下统长岩窝组
灰岩、生物灰岩夹板岩、硅质岩,或大理岩、千枚岩、片岩、变粒岩夹砂岩、
灰岩。厚度46~367米。
8、泥盆系
①上统河心群组
大理岩、白云岩,或千枚岩夹灰岩,底为变质砂岩。厚度112~1154米。
②下统棒塔群组
灰岩、白云岩、大理岩、千枚岩夹砂岩、板岩、中基性火山岩。厚度164~
3232米。
9、志留系
①上统茂县群第四组
板岩、千枚岩、或石英岩、片岩。厚度100~734米。
②中统茂县群第三、二组
灰岩、板岩、千枚岩、片岩。厚度487~3296米。
③下统茂县群第一组
板岩、千枚岩夹砂岩、灰岩,或片岩、大理岩。厚度60~2894米。
(2)地质构造
该地区的岩石圈自上而下分为上、中、下部地层和上地幔顶部层(如下图所
示)
沿龙门山地带是岩石圈层的变异带。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推算的莫霍面深度:
四川东部盆地为40km左右,向西过龙门山至甘孜、理塘一带增至60km左右,平
均每公里加深0.04km。项目所在区域四川西部(松潘—甘孜地区)为大陆边缘
海环境,发育了以康定、木里为结点的“Y”字型裂谷系,制约了沉积、火山活
动。晚二叠世—三叠纪裂谷迅速强烈伸张,有的已具初始洋壳性质。印支运动是
本地区极为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西部裂谷封闭,固结且隆升为陆地。
本地区断裂带发育,主要断裂带的密集带以康定、木里为结点呈“Y”字形
展布。断裂带密集带、断裂交叉点常是地震多发地带。自印支阶段以来,本地区
受到由W或NW向E或SE方向的推挤,上部地壳层沿基底面或塑性层挤压、滑脱,
形成众多的推覆构造。主要褶皱构造介绍如下:
构造单元图
由构造单元图可知,项目所在地的褶皱主要是Ⅱ8(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
其上级单元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Ⅰ2,位于扬子准地台以西和以北,金沙江
以东,秦岭—昆仑山以南的广阔区域。自古生代开始发生,逐渐扩展,古生代及
三叠纪有复杂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三叠纪时期,地槽快速扩张快速堆积,沉积了
厚度巨大分布广阔的西康群(巴颜喀拉群)和义敦群,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地槽
回返褶皱,形成了地球上最宏伟的印支造山带。
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东南紧邻扬子准地台,北边与秦岭地槽褶皱系毗邻,
西边以甘孜理塘断裂带与沙鲁里山优地槽相隔,整体为“倒三角状”。该地带最
大特点是地槽型的三叠系西康群厚度巨大,广泛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