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制造业行业调查及未来走向预测上

中国制造业行业调查及未来走向预测上

中国制造业行业调查及未来走向预测上
中国制造业行业调查及未来走向预测上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中国制造业行业调查及未来走向预测(上)
10 月 1 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9 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51.1%,较上 月上升 0.1 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升,并且创下自 2012 年 5 月以来 17 个月的最高峰。其中,新订单、生 产和采购量等主要分项指数,继续保持小幅回升,显示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平稳。
10 月 1 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9 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51.1%, 较上月上升 0.1 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升,并且创下自 2012 年 5 月以来 17 个月的最高峰。其中,新订单、 生产和采购量等主要分项指数,继续保持小幅回升,显示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平稳。
产能过剩行业扩张节奏有所控制
国内新订单指数连续 3 个月回升,9 月份达到 52.8%,为去年 5 月份以来的最高值。三季度平均为 51.9%,较二季度回 升 0.6 个百分点,显示国内需求有所启动。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明显,8、9 两月均保持在 50%以上,三季度平均为 50%,较 二季度上升 1.4 个百分点,显示外部需求好转。
产需增长较为均衡,市场供需状况改善。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差距明显缩小。三季度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平均值分 别为 52.6%和 51.9%,差距只有 0.7 个百分点,较二季度的 1.3 个百分点明显缩小。其中,8、9 两月差距缩小到 0.2 个百分点 以内。两指数走势对比,说明在市场需求回升形势下,产能过剩行业生产扩张节奏有所控制,整体来看产需增长态势趋向均衡。
三季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平均为 58.1%,较二季度提升 1.5 个百分点。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三季度平 均值高于二季度 2.1 个百分点。由于预期转好,企业采购量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回升。两指数三季度平均值分别为 51.5%和 48%,较二季度回升 0.5 个百分点以上,说明企业补库意愿有所增强。
需求转暖推动制造业生产连续回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PMI 近 3 个月的回升呈现两大积极特征:一是需求持续回暖,为下一阶段经济回升奠 定较好的基础;二是供需关系改善,显示压缩过剩产能效果明显。
尤其是反映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持续走高,“随着四季度圣诞采购季的临近,可以预期未 来几个月出口形势将继续向好。”蔡进预判。
在需求转暖的推动下,制造业生产同样呈现出连续回升的势头——9 月生产指数为 52.9%,比上月上升 0.3 个百分点, 为 4 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一变化改变了自去年以来一直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
这也与近期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PPI 全面回升相一致。在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看来,上述数据预示短期内企 业盈利水平将继续改善,结合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的增速变化,目前工业企业整体去库存可能接近阶段性终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不少企业积极备产,加大采购力度,拉动了原材料购进价格进一步 上涨,企业对未来市场信心不断增强。
中外机构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德意志银行将今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 GDP 增长预测分别提高至 7.9%和 8.0%。
中金公司也在短短 10 天内两次上调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最终将中国三季度经济增速上调至 7.8%,全年上调至 7.6%。 瑞银、巴克莱均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提高到 7.6%。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更是信心满满:“中国宏观经 济数据全面向好,显示经济增长拐点已经到来。伴随着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的反弹,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实现 7.5%的 目标应无悬念。” 不过,不少专家提醒勿过于乐观。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在持续动态的去产能和去杠杆压力下,经济仍 将呈现出“慢节奏、弱复苏、会反复”的区间震荡状态。“订单类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继续提高,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也 提高,表明企业生产经营仍处于恢复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指出。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各子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走势。 钢铁:行业“冬天”才刚刚开始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近日,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在“2013 冶金企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上表示,钢铁行业的低迷期还要持续 5 年左 右,行业“冬天”才刚刚开始。
中钢协最新数据显示,8 月份,主要用钢行业保持较快发展,拉动钢材价格上升。总体看,尽管钢材市场逐步进入旺季, 但由于供需平衡脆弱,企业盈利能力偏低,钢铁增产有所抬头,后期钢材价格将低位波动运行态势。
7 月份全国 86 家重点钢企销售利润率上升至 0.77%,但仍在全国工业行业中垫底。“现在的生产经营十分困难,还在亏 损的边缘挣扎;行业必须转型,但不容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表示。
在经济增速下滑和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原材料成本持续高位,钢材价格一路走低,加之环保压力陡增,造成钢铁行业 整体经营形势雪上加霜。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表示,钢铁行业的低迷期还要持续 5 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徐乐江也曾表示,钢铁 行业的困难期要持续到“十三五”末。钢铁行业的“冬天”才刚刚开始。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在经济增速放缓之后,钢铁企业仍然维持以产量为核心的生产组织模式, 造成成本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管理创新,解决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推动钢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 伐的重要基础。
苗长兴认为:在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长期下跌、利润被挤压、外部环境不断恶化时,只有眼睛向内,强化企业管理 机制体制创新,同时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钢铁企业要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
农业机械:令人惊讶的迅猛发展 根据 VDMA 最新出版的《2013 年世界农业机械经济报告》,过去 3 年,农业机械生产经历了令人惊讶的迅猛发展。VDMA 估 计 2012 年全球市场规模为 910 亿欧元,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 12%。中国又一次成为记录保持者,增长了约 25%。
北美和东欧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土耳其是惟一在 2011 年后经历下滑的,然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较高的出口弥补了 较低的国内需求。
2012 年欧洲产值增长 7%,产值超过 280 亿欧元,约占全球总产值的 30%。尽管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主要被中国所抢占), 该地区(主要是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在全球范围仍处于领先地位。去年出现了另外的一些问题,部分国家国内需求疲软,尤其 是意大利,由于家庭市场下滑 10%,使得其高度分散的农机行业没有增长。相反,法国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使其产值增长达到 了 11%,高于平均水平。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欧洲农机行业商业景气情况目前低于平均水平,Agrievolution 协会网络每半年进行一次的全球 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印度、巴西和美国的制造商和分销商的满意程度甚至更高。在这 3 个国家中,超过 50%接 受访问的经理人对目前商业状况的评价为“好”或“非常好”。在西欧,最近只有 1/3 的受访者给出这么高的评价。三年来,日本代 表也第一次认为商业景气好转,日本的农机市场目前在高补贴的帮助下,再次开始增长。另外,日元的大幅贬值促进了出口的 增长。
报告预计今年全球农业机械生产将达到 960 亿欧元,相当于增长 6%。其中中国、北美和南美的增长率将高于平均水平。 只有东欧可能会下滑,主要是因为其存在家庭制造的问题。与此同时,尽管欧盟的生产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但其增长则有可能 停滞。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农机工业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4.3%,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 9.3%的增加值, 也高于汽车、机加工、通用零部件等多数机械制造行业。前 6 个月农机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1640.62 亿元,同比增长 17.98%, 与去年同期的 17.78%基本持平。
船舶:“绿色化”升级换代成为主流
近年来,日韩主要造船集团在市场竞争激烈、船型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凭借强劲的创新研发和建造技术实力, 在节能环保的超大型集装箱船、LNG 船、海洋工程产品等订单承接方面显示出较强的优势。比如,国外船企较早进行 LNG 供 气船的概念设计,改进 SCR 系统使船舶满足美国关于废气排放的要求。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航运企业和船厂等 已组建联合研究小组,在减阻技术、船舶动力技术和复合环保技术等领域进行全面攻关。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而际海事组织(IMO)涉及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控制,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油类、操作废弃物,而且扩展到压载水的 排放、气体排放物的控制、石棉制品的使用限制以及船舶退役后船体和组件都能拆解利用等。在欧洲和美洲还针对 SOX 排放 限制区,实施非常严格的船舶排放标准,且排放标准逐年提升。这些要求进一步催生了船舶“绿色化”升级换代。
所以,今年以来中国骨干船企适应市场结构性变化,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型船舶,在订单承接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些船企 围绕船舶设计、建造重点环节,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技术研究,推广应用低耗能、低物耗、高效自动装备,努力构建绿色环保、 高效节能的先进制造体系。
近一年多来,我国造船业已具备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的自主设计和建造能力,部分产品接近或达到世界 先进水平;船型技术经济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对国际新标准、新规范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骨干船企根据 国际造船新标准、新规范要求,加大节能环保新船型开发力度,优化三大主流船型,全力承接新船订单。
这些订单向国际海事界充分展示了中国骨干船企在绿色船舶方面的技术能力。例如,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 10 艘 5 万吨成品油船订单。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推出的“绿色海豚(GREEN DOLPHIN)”型 3.88 万载重吨散货船大受市场青 睐。在节能降耗方面,有关企业针对船型主要开展了降低船舶阻力、优化主机和布置、废热回收、降低辅机能耗等工作。例如, 安装导管改善艉部伴流场,提高螺旋桨效率,在船舶设计吃水状态下,可以达到节能效果。采用废热回收系统,增加的投资成 本可在短期内收回。
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方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了 6 艘 17.4 万立方米双燃料电力推进型液化天然气 (LNG)船订单,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了具有 C 型液货舱和双燃料主机推进系统的 28000 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 船订单。在清洁能源使用上,骨干船企采用 LNG 双燃料动力装置,可大幅度减少排放,特别是 SOX 的排放,可满足排放限制 区(ECA)的排放标准要求,并降低燃料成本。
针对绿色航运的发展趋势,船企大力进行环境友好船型的开发和建造。目前,部分船型装备了燃油快速回收系统(FORS), 通过优化船上的系统布置,可在事故发生后,利用打捞船上的设备直接从失事船舶中快速回收泄漏的燃油,避免燃油外泄,减 少事故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降低回收海面漏油的费用。此外,国内不少船企、科研院所、设计公司已经启动了无压载水舱船舶 相关的基础研究。
目前,国内船企在节能环保船舶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日韩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船舶的快 速性、空船重量、营运经济性、设计理念等方面。具有同样方形系数的船,我国船速偏低,油耗高。部分船型不能准确反映船 东使用要求和航行港口的运行特点。除了研发能力和精细化设计能力的欠缺,还存在配套能力的影响,例如我国建造的船舶空 船重量重的问题,主要是国产船用钢材一般都是正公差,国产配套设备重,宽板及高强度钢使用比例低这些原因所致。
同时,长远来看,国内沿海、内河、城市港口水域出台类似于国外 ECA 水域排放标准只是时间的问题。在减排现状方面, 我国远洋船舶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但内河船舶的差距逐渐拉大。目前,城市港口水域、内河水域和沿海海域的排放标准、相 应的分级实施计划和实施时间表等工作进展缓慢,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提速。内河、沿海船舶电动、LNG 燃料 动力设计、安装、改装、检验和应用缺少法规和规范的指导,相关规范、技术标准还有待完善。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使全球航运业一时还难以走出低迷状态,造船业今后几年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 巨大的。
加快行业节能降耗标准制定和评估体系建设,有利于营造节能降耗的环境。要针对不同的船型,建立低碳环保船舶经济 性评价体系,提出能反映当前船东对船舶订单需求的经济性指标。这样才能从技术角度为船舶的设计、建造、检验、营运等提 出方向,在规范标准等方面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推动绿色船舶技术的发展。
航空:未来 20 年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2013 北京航展”期间发布“2013—2032 年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称,考虑到运量增长和退役的替换 需求,未来 20 年我国需新增民用客机 5288 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 4396 架,支线飞机 892 架。
截至 2012 年年底,我国民用机队规模达到 1941 架,其中客机 1841 架,货机 100 架。中航工业预计,到 2032 年年末, 中国民用飞机的机队规模将达到 6691 架,是 2012 年机队规模的 3.4 倍;其中客机 5893 架,货机 798 架。鉴于中国航线网络 结构的特性,未来机队仍将以单通道干线飞机为主,但宽体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比例会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该预测考虑了今年以来我国航空市场呈现出的一些特点:2013 年,中国民航局正逐步放开航空公司的筹 建许可,预计将有更多的航空公司进入市场;国外航空公司加大对中国二线城市的市场培育力度,大型航空公司亦开始探索低
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成本航空的运营模式;为促进支线航空发展,中国民航局继续对支线机场和支线航空提供补贴;尽管航空货运市场依然低迷, 但我国航空快递业务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民营的快递公司加快了筹建货运航空公司的步伐,“长期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城 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升级等因素将有利于航空运输持续发展;但飞行员短缺、机场和航路拥挤、高铁竞争等因素将在一段 时间内给中国航空运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高油价和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得航空公司加快了老旧飞机退役。”年报指出。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航空运输业保持了年均 13.4%的快速增长。中航工业认为,未来 20 年中国航空运输市场仍将继续保 持较快速度发展,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速为 7.8%,货邮周转量年均增速为 10%。
机械通用零部件 “虽然上行乏力,但行业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要比之前预计的好,已经企稳止跌了。”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常务副理 事长兼秘书长王长明透露:根据上半年协会对一二十家企业调研走访的情况来看,停工破产的很少。
对于下半年的行业走势,王长明很谨慎地表示,“不会更差”,但仍将处于“弱势增长”,通用零部件行业已进入了中低速增 长期。
由于金融危机阴影未散,今年以来,全球的经济发展一直呈现着危机此起彼伏的态势,主机装备市场发展低迷,对配套 件需求不旺,再加上国外反倾销等的影响,上半年机械通用零部件行业产品订单大幅减少,增长缓慢。
据王长明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机械通用零部件行业的总产值为 1550 亿元,同比增长了 2.64%。
行业内的六个专业发展并不平衡,其中齿轮专业的发展情况相对较好,而紧固件、链条、弹簧、粉末冶金、传动联结件 专业上半年的发展情况一般,基本维持在去年同期水平。
上半年通用零部件行业的进出口也呈缓慢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为 141.41 亿美元,同比增幅为 1.89%。其中出口额为 57.94 亿美元,同比增幅为 3.16%。
而行业内的六个专业中,齿轮产品的出口形势较好,总额达 24.44 亿美元,占据行业总出口额的 42.18%,同比增幅为 8.86%。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在行业内出口排第一位的紧固件专业有所下滑,出口市场缩减。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紧固件 23.05 亿美元,占行业总出口额的 39.7%,同比负增长,为-0.33%。”王长明提醒说。
据紧固件分会秘书处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紧固件全行业的总产量估计达 315 万吨,销售额达到 305 亿元,行业 累计出口紧固件 124.43 万吨。该分会表示,由于国际市场收缩,再加上日趋严重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的影响,紧固件企业的 外贸压力很大。此外,链条专业上半年出口 6.74 亿美元,占行业总出口额的 11.6%,同比也为负增长,为-6.27%;弹簧专业 上半年出口金额为 1.5 亿美元,虽然数额不大,但其同比增幅达到 17.71%。
上半年通用零部件行业进口额为 83.47 亿美元,同比增幅为 3.16%。其中,齿轮的进口额为 62.03 亿美元,占据行业总 进口额的 74.3%,同比增长 2.89%;进口紧固件数量达到 12.58 万吨,同比增长-0.11%,金额为 14.75 亿美元,同比增长-3.38%。
“总体上看,今年上半年,由于高铁、核电、汽车等项目的恢复、发展,以及国际上新兴市场的崛起等,拉动了机械通用 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王长明分析说:原材料尤其是钢材价格的下降,也使得企业的成本压力减轻了不少。
与此同时,由于市场收缩、利润空间减小,相关企业大都在调整产品结构、强化管理、新品研发上下了不少功夫,还创 新了销售模式。
以紧固件行业为例:今年上半年加强了新产品研发力度,产量和附加值都有明显上升。据统计资料显示,该行业新产品 销售额和产量同比分别增长了 57.6%和 81.4%,大部分企业都在新产品投入和产出上有所突破。
根据链传动分会长期跟踪统计的企业上半年度数据来看,超亿元规模企业中有 50%的企业同比有增长;2000 万元至 1 亿元规模企业中有 75%的企业有增长;然而规模以下企业只有 43%的企业有增长。“说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主 要麻烦是资金筹集,“想贷款,却贷不到,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轨道交通:未来发展巨大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的日益严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2013~2017 年中国城市轨道交 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轨道交通相关产业链规模可达数千亿元,涉及相关行业达 20 多个,包括土 建、机械、电气、电子及通讯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4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目前轨道交通建设北京、上海遥遥领先,其余深圳、广州等城市虽有线路但里程很短,下一步该类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 度会增加,而除深圳、广州外,重庆、成都、西安、昆明等城市也将成为轨道建设热门地区。 中国的轨道交通从第一次大提速开始,到 2011 年完成的第八次提速,中国轨道交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而高速的实 现,离不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装备。
在轨道加工和高速铁路轨枕加工方面,提速和高速轨道的建设以及改造需要新型提速道岔,对数控道岔铣床、道岔磨床 的需求不断上升。高速轨道铺设在完全不同于枕木的轨道板上,需要专用数控轨道板磨床,大约每 100km 就需要配置一套。
在车辆零部件的制造方面,动力部分、电力机车和电传动内燃机车对机床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电力机车加工重点是电 机定子、转子和电机轴等,而电传动的内燃机车加工重点是柴油机、发电机以及传动件。车体部分,不同机车车辆的车体基本 上是一个钢制框梁结构,需要进行局部面和孔的加工。
总体来说,这些加工属于一般性机械制造和柴油机制造的范围,通用性机床和专用机床需求较多,如大型立卧加工中心、 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镗铣床、数控立车、数控精密磨床以及曲轴车等。而在铁路日常维修服务领域,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保障 车轮和车轴的完好,对磨损的车轮、轴承进行及时的修复和更换,并在更换轴承时对车轴进行修理。因此,数控车轮车床、数 控不落轮对车床以及外圆磨床等都是必备设备。
同时,随着铁路部门的改革深入和列车跨局长途运行,维修工作量将大幅增加,维护维修工作将越来越集中到枢纽地区 的机务段和车辆段,以门式车轮车床为核心的包括超声波探伤和磨耗测量并自动回复原型最小切削量的生产线,将成为未来发 展的方向。
5页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引言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3 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

3 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知识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贸易领域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能力目标 探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同时体会国际贸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在贸易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和问题,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收集带“洋”子物品的相关资料;利用多种渠道调查中国(包括本地)产品出口情况,在地图上找到所销往的国家或地区;彩笔;收集关于广交会和世博会的资料。 教师准备: 制作CAI、世界地图、红旗标签;每组发一张小型世界地图、白纸; 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并制作近年中国的有关进口和出口商品一展表;广交会和世博会的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14-P15页内容,话题为《从“洋”货到“中国制造”》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16页内容,话题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17-P18,话题为《从广交会到世博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洋”名字的来历 1.情境导入:《曾祖奶奶的“洋胰子”》 你还知道哪些带“洋”字的物品?学生交流找到的物品名,教师将写有物

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的转变

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的转变 “上帝要惩罚谁,就让他去做制造业好了。”这是流传在中国制造业老板圈子里的口头禅。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做实业的人几乎都成了茫然的“夜奔人”:焦虑、恐慌、活着、死去……5月27日,吴晓波通过严密的历史推演,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开掘出了一点光亮——2016,中国制造迎来黄金五年。 未来五年,中国的产业经济是面临总崩溃的悲惨命运?还是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型,所有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历史:四次转型制造业最苦 我们国家的制造业最辛苦,从1978年到今天,我们经历了4次大的转型。第一次转型从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1978年之前是以中国军工业为重点的国家,以军工优先。78年以后邓小平讲改革开放,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能爆发了,要搞民生建设,要发展轻工业。78年中国的制造业非常落后,当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1/3,我们在一个非常低的起点上开始第一次转型,1978-1992年,当时完成了中国第一次转型的主力军,不是我们的国有企业,而是乡镇企业。我们现在不谈乡镇企业,而是谈民营企业。 那一段时间,中国有4年的时间是乡镇企业的转型,特别是轻小集加,轻工业,小企业,集体经济,加工业。在军工重化的体系以外,这些基本上是做钮扣,编制袋,做衬衫,做电缆,做铁锅,自行车,印染等等。这些企业慢慢的崛起,然后把国有企业的工程师挖走,把国有企业的设备也挖走。当年广州有一个广交会,一年两次,建国以后搞的,中国建国以后历史最悠久的商品交易会。当年这些轻小集加的企业跑到广州来,他们是没有资格进入到广交会。在1985年之前中国的乡镇企业里面,不允许有大学生,没有一个大学生,大学全部是国家分配。 1986年以后中国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到杭州调研,万象集团,万象集团的老总1940 年出生的,现在还在。宋健对他说,你对国家有什么要求?他说也没有什么要求,给我个大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往年高考满分作文:工匠精神

往年高考满分作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 理念。小编收集了工匠精神 作文 ,欢迎阅读。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将技艺变技术,成为“大国工匠”。他 凭借着专注、认真、坚持,把技艺发挥到极致,达到较高的境界。不是在简单 地做重复劳动,而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忠于它,发现其中的规律, 在将“活计”做向完美的境界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孔子自述生平:“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就是将“教书匠”做到极致,终成“万世师表”的人。 我们总想在做事时胸有成竹,其实胸有成竹是在画竹前,认真专 注地观察竹子,日积月累后,在心里有了深刻的印象,等到画竹时,自然 一挥而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就需要有专注、认真和坚持的工匠精神。这种精 神是自信的来源。不仅画竹如此,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也该有工匠精神。 日本有一家1965年创立的寿司店,只卖寿司,门面不起眼,只有10个座位。但他的主人限定客人用餐时间15分钟,座位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尽管如此,,食客们依然坚持去吃这个“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因为这取决于这个 店89岁的创始人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寿司店自创建以来,直到他70岁以前,一定是亲自去市场挑选食材,会在柜台后重复着看似简单的寿司制作,几十年 如一日,练就了魔术般的娴熟手法,制作出一个个看似普通却有着独特匠心的 寿司,成就一个小却极有竞争力的品牌。而这娴熟的技法需要多年的反复练习。正如他所说:“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 的工作,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小野不是单纯地在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吴晓波)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吴晓波在2014年至2015年的演讲中表示,中国制造业正在在发生着一场非常有趣的变化,一次重大的创新。但是很可能在很长时间里面,中国的这些制造业的转型是走入了一个误区,被马云同志带到沟里面去了。 来源:A股那些事 以下为演讲内容摘录: 大家好,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其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马克在战壕里对另外一个人讲,我们这一代人是否比上一代人更值得信任。一代人重要的使命就是把上一代人干掉,只是干掉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分配到一家全国最大的一家通讯社,里面有两位我的前辈,一位是离休干部,一位是50年左右的人,我上班第一天领导就给了我一个热水瓶,上班的时候,你到传达室,每个人排队,拿自己的水瓶上去写稿采访,下班的时候再把水瓶拎下来。所以我觉得不能这么过,记得工作没几年就买了一台电脑,电脑这个事在整个大院里面就变成特别大的新闻。我们的单位特别好,他分配你所有的东西,除了你老婆以外,然后买台电脑回去,当时我输入的是中文之星输入,我那两个前辈跟我讲说,单位什么都发给你,你干吗还要用电脑呢?后来他们知道了,因为我有了电脑,我写的更快,赚的钱就多,还可以保存很多东西。1998年以后房地产起来了,我买了商品房,他们又疯了,单位分你房子了,你还买另外一个房子,你要包二奶吗。 房地产起来后我们很多的煤炭、钢筋、电力,整个能源产业赚很多的钱,当能源行业起来的时候,中国经济由一个吃穿用的产业经济机构向重型化进行。然后我每年买一套房,跟着泡沫一直涨到今天。 今天,如果我们有计划做一个时光穿梭机回到1998年的时候,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买房子来不及了,你干的第一件事应该是跑到山西去找一个小煤窑签一个协议,做煤老板,这个就是红利问题,从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型,从内贸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 2015年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很困难,房地产不行了,外贸又出了问题,我们还能看到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吗?看不到了,说明今天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产业经济的转型点。 我在中国见过40后出生的企业家,这两年也碰到一些老朋友,我不愿意和他们喝茶,因为看到他们心情很差,见到他们唉声叹气的,他们都说自己很困难,原来所有的赚钱模式变了,这些世界不再属于他们了。 李宁 大家认识这个人吗?这个是1949年后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2008年我们办奥运会,全国找人点火炬就请了李先生,他1990年就创业了,他是中国第一个做个人品牌营销的人。1990年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做成一个品牌,品牌营销最早的人。 我有一个出版公司叫蓝狮子,2005年开始我们为中国公司写专辑。2010年的时候,李宁创业20周年要写一本书,我派了两个研究员去写,书写完之后我去北京见张志勇(李宁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1 天车制造行业定义及统计标准 1.1.1 天车制造行业定义 (1)天车制造行业定义 1.4.1 行业融资环境分析 1.4.2 行业融资租赁渗透情况 1.5 天车制造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5.1 行业专利申请数量分析 1.5.2 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

1.5.3 行业热门技术发展分析 第2章:中国天车制造行业上游市场分析 2.1 钢材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1.1 钢材行业供需分析 (1)钢材产量分析 (2)减速机产销规模分析 (3)减速机产销衔接分析 2.2.2 减速机行业竞争分析 2.2.3 减速机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2.2.4 减速机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3 电动机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 3.1 电动机行业产销分析 (1)电动机产量分析 (2)电动机销售规模分析 (3)电动机产销衔接分析 3.2.1 天车制造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3.2.2 天车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3.2.3 天车制造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3.2.4 天车制造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3.2.5 天车制造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3.3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3.3.1 行业主要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3.3.2 天车制造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3.4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3. 4.1 天车制造行业整体供给情况分析 3.5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进出口分析 3.5.1 天车制造行业出口分析 (1)行业出口整体情况 (2)行业出口产品结构 3.5.2 天车制造行业进口分析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过题库

单选题 1.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是(D )。(单选 题3分)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2.最早提出服务科学并将其定位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国家是( D )。 A.日本 B.法国 C.中国 D.美国 3.工业软件指专门为工业部门使用的软件,下列软件中属于工业软件的是 ( B )。(单选题3分) A.计算机操作系统 B.照相机内的嵌入软件 C.微 软的办公软件 D.通用数据库系统 4.M2M涵盖了所有实现在(D )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单选题3分) A.动物、植物 B.设备、数据 C.工人、农民 D.人、机器、系统 5.在全球制造业第一次大分工中,中国成为(B )。(单选题3分) A.世界设计中心 B.世界制造工厂 C.世界维修中心 D.世界服务中心 6.从技术带动角度分,第三次工业革命由(B )带动的。(单选题3分) A.机械技术 B.信息技术 C.化学技术 D.电气技术 7.关于我国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单选题3分) A.高端嵌入式芯片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外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B.嵌入式系统在国内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C.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垄断,这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挑 战 D.嵌入式系统是提高我国装备、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技术含量的重要技术 手段 8.根据2007年对德国200家机床制造企业的统计,在围绕产品的服务所产生的利润中,利润率最大的是( B)。(单选题3分) A.二手设备 B.备品备件 C.金融服务 D.故障维修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华盛顿邮报所列的驱动未来经济的颠覆性技术的(A )。 A.核动力航母 B.云计算 C.高级机器人 D.移动互联网 1.(A )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单选题3分) A.信息技术 B.材料技术 C.生物技术 D.冶金技术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导读:本文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蔡恩泽 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从复苏、崛起、亢奋到冷静,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道路,也背上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包袱。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时期,中国制造业前景如何? 在珠江东岸,有一个小城镇叫东莞,3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侨乡。沧海桑田,30多年里,这里成为了“世界工厂”的缩影,之后又遇到金融危机,从沉寂到喧闹,再从喧闹归于平静,蕞尔之地的东莞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1 发展历程 1.1复苏时代(1978-1987)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10年,中国制造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启蒙,逐渐觉醒,为第二个10年的崛起作了铺垫。 7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已迅速走上发展道路。而此时,中国内地虽说模仿苏联,依靠计划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

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但生产力还很低下,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物资供应匮乏,轻工产品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还要凭票供应。 80年代初期,中国制造业开始复苏,电子产品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比如,打造出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的小天鹅,试图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外生产线的洗衣厂对抗。牡丹电视机厂从日本松下引进了彩电生产线,在凭票供应的时代,取得了50%以上惊人的市场占有率,成为绝对的业内龙头。燕舞收录机以其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领行业风气之先,“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的广告词在大江南北口口相传,电视广告又带来惊人的销量和利润。到了1984年,联想从一间小平房开始起步。它是一代科技知识分子从计划体制内的研究走向市场应用的代表性企业,彻底改变了中国科技界的观念。联想也是中关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典型,为日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东莞,来了一拨一拨戴着墨镜、穿着西装的香港人,他们的穿戴在内地人眼中有着很明显的辨识度。霍英东来过,李嘉诚来过,更多的是香港的中小企业主,他们都是为建立制造业基础而来。从此,东莞这片宁静的土地开始喧闹起来。 1.2崛起时代(1988-1997) 这个10年的关键词是“民营”、“外资”和“民工潮”,广东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而江浙的民营经济也开始崛起。国家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凭借他们灵活的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莀上海海事大学 膆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蒂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膃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腿班级:材料132 芆姓名: 袃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蚀指导老师: 袇二〇一六年五月 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芃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莂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羀关键词: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Tr e n d o f C h i n e s e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 y 蒆T 蚄CollegeofOceanScienceandEngineering,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

螀XXXXXXXXX 虿 Abstract:Thediscussionwasexpandedfromthebasicviewthatmanufacturingindustryplaysanessentialroleint henationaleconomy.Thesubjectwasanalyzedunderthefoursubtitles,thecurrentsituation,theencounteringbottl enecks,thedevelopmenttrendsofChinesemanufacturingindustryandthewarningsofitsevolution.Especially,th eissueofconceptualizingreformintheChinesemanufacturingindustrywasmentioned. 蒆Keywords:Chinesemanufacturingindustrythedevelopmenttrendwarning 肅引言 薂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作等的系统工程,机械制造不仅是衡量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所以深入研究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预测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同时,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大国。随着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演变,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供给短缺,环境承载压力逐步加强,种种困境迫使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有所改变,制造业必须由依靠要素驱动和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转向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环境友好型发展轨道。[1]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依然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未来发展将会遇到更多风险和挑战,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顺利实现制造业“新型化”,带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主要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薅1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膂1.1从经济数据方面来看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 差距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很快,它将如何发展,以下主要从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综合素质、技术黑洞、生产环境、市场等方面的现状给以认真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技、国防提供技术装备,是整个工业、经济与科技、国防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动力源,是现代文明的支柱。 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现有的生产制造系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为迎接制造环境变化的挑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制定跨世纪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和生产模式,提出了诸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世界级制造系统等一系列新型制造系统思想和管理模式,并根据具体国情,制订了及时向新型制造系统转移的战略和行动日程。毫无疑问,现在集中精力加速向新系统转移的那些国家,将成为全球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 建国以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在生产、技术、管理、对外贸易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很大,而且差距缩小速度缓慢。只有深入到机械制造业中去分析,才能清晰地看到症结所在,从而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之路。 1.制造业的管理体制 中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源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业管理实行的是部门管理。部门管理是以直接行政性管理、强制指令性管理为手段,以单一所有制下的企业即国有企业为对象,以条块分割为特征,将企业按规模和产品分别归属于各级政府的专业部门。 这种部门管理体制,在中国初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管理体制暴露出许多难以避免的弊端,最突出的,一是政企不分,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生产车间”没有经营自主权,活力匮乏;二是国有资产实际上被地方和部门分割,存量资产难以跨地区、跨部门流动,产业结构难以有效调整,生产要素难以优化配置;三是部门对企业只管直属的,不管它属的,全行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屡禁不止。

国内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外来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正如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概念,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应该考虑如何能够长远提升中国创造的能力以及产业投资、经营环境,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早期代工阶段。 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更为关键的是,大部分企业和政府部门基于中国市场的薪资水平,来为是否选用机器人做成本核算,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周边国家及地区“竞争对手”的人力成本。其实,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升级制造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减少流水线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因为除了精准、高效、可适应恶劣生产环境等优势,机器人可以给制造业带来“高水平制造工艺”和“制造高水平产品”。 观察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加重视以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出现生产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等趋势,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日见端倪,与之相伴的是制造业从新兴经济体回流发达国家。 一些迹象表明,美国一些大企业如通用电气、卡特彼勒、福特正在觉醒,开始在本土大规模投资先进制造业,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增长势头在2012年已显露疲态。 对于中国来说,开展国际投资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智能类新型制造业兴起,其特点是个性化“按需定制”,生产地点必须靠近使用地点。这样一来,原来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的制造业将“回流”。一旦“智能制造”开始普及,加上美国能源成本持续降低,那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竞争力。 产能过剩成我国制造业的一大硬伤 发布时间:2015-06-17 资讯内容 分享到:1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年年创新高,不断刷新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份额比例,但在这中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过于快速扩张带来的“底盘不稳”,科技含量低、行业规范缺失以及产能过剩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制造业要想脱胎换骨,还有许多必须经历的阵痛。 10余年时间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逆市向上。2010年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正是在这两年,“盛世”景象之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