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笔墨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对清代“四王”传统笔墨的理解摘要:通过对清代“四王”传统笔墨的剖析,对其严谨的中国传统绘画继承延袭及其升华的意义作肯定的评价。
对现代画的发展方向提出疑问和对策,任何事物都会向前发展,但归根结底不能舍弃本质转向畸形,仅以此小文起警醒作用。
关键词:青代“四王”传统画派当代中国画继承发扬之谐治学态度“四王”画派及明清时期的各地方画派,上承东晋以来历代传统中国绘画之血脉,下传近现代的中国绘画继承发扬之发端,究之若潭,风貌各异。
明清地方画派的研究学习对每一个研究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人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过去虽对“四王”画派有所了解,但谈不上学术的研究,各种文章对他的评价褒贬有之,从而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何“四王”及其绘画会引起如此多的争议?通过对明清地方画派研究的学习,对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从宏观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颇丰。
尤其对其中的“四王”有了日渐清晰的感悟。
“四王”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捍卫者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集大成者,他们的绘画作品蕴含着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和精湛高深的传统笔墨艺术的造诣。
清初的四王画派以传统摹古的画风在画坛独领风骚一百多年后渐趋衰落,原因很复杂,自从主张变法改良的康有为对“四王”打响批判的第一炮后,“五四”运动接踵而来,反帝反封建的浪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陈独秀’“崇尚西学、革文化传统的命等”的主张使“四王”的传统绘画艺术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从此,对“四王”的褒贬之争此起彼伏。
笔者认为艺术界内部对“四王”的态度可分为三种,革新派、传统派、师承派。
其中革新派的批判态度最激烈,主要代表有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
传统派大师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对“四王”的评价不是出于艺术之外的目的做作简单的全盘否定,尽管年轻时对面坛的“四王”习气多为不满,但至老年随着自身的艺术进入化境,对董其昌和四王本身艺术成就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内里行家具体入微的体会对他们的成就给予很高的赞誉师承派主要列举了张之万、吴大微、陆恢、冯超然、吴湖帆、溥濡、林琴南、湖佩衡等。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纸、笔、墨、色为主要工具,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传达出中国人对于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画中,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整幅画面的组织结构,更是展现出画家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下将从构图的角度,简述中国画的一些特点。
第一、注重“虚与实”的协调。
中国画的“虚与实”是相当重要的构图手法之一,从画面的整体构思,到单个物体以及细节的处理,都会运用到这种手法。
所谓“虚”,是指画面中没有实体物体的部分,通常是用线条或墨色勾勒出来的虚空,它使整个画面更加空灵、开阔,也是表现观察者对物象间间隔与距离的感受。
而“实”则是指实实在在的物体,通常是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和形态。
在中国画中,虚实关系的协调,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
第二、强调“以点带面”的表现手法。
中国画中,线和点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而“以点带面”则是中国画线和点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画面中,只要突出描绘物体的要害部位,通过细密的点线与周围联系起来,即可勾勒出其他部位的轮廓,通常还能达到意境的深化。
例如,中国画中山水画经常采用的“点染法”,能够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模糊的意境,强调出山水的变幻和流动,使观者更加能够产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第三、注意整体效果和比例关系。
中国画的构图要求是整体为重,艺术家必须在画面的大小、线条粗细、用色深浅、虚实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整体的效果和比例关系。
对于中国画的长卷而言,结构上主要分为起、中、末三部分,这也是对于整体格局的概括。
艺术家在布置整个画面时,应该从整体格局的角度出发,处理出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起而承接中、终的安排。
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处理,才能使整个画面以独特的韵味呈现出来。
第四、强调线条的笔墨功夫。
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是非常的考究,而线条则是绘画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笔墨运用,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自然的风景、人物和动物形象。
浅谈中国人物画笔墨与造型的关系作者:白瑜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4期【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笔墨与造型的分析,探索两者在人物画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关系。
趣味的笔墨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写实的造型是西方引进的,两者本无天然联系,要使两者统一起来,就必须在塑造准确形象的同时还要体现出笔墨的固有审美价值,这种笔墨与造型的完美结合,是画家经长期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这也是历来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人物画笔墨造型矛盾调和作为中国画的视觉艺术语言,笔墨是传统水墨画的主要语言与技巧方式,是由传统水墨画工具材料性能所规定,笔墨不仅是中国写意画的造型工具,它本身还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①。
而作为造型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可视的静态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艺术形式。
其主要审美特征是直观具象性、瞬间永恒性、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及凝聚的形式美。
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人物画是以线描的形式存在的,早在南北朝,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线条与色彩塑造形象。
谢赫在六法论中也提到“骨法用笔”,这里所说的“骨法用笔”就是线条的表现方式,并把“骨法用笔”排在“应物象形”之前。
这就说明他对中国画在用笔方面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而在笔墨方面的表达提及很少。
直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作了有意义的讨论,他总结了陆探微作一笔画借鉴王子敬的一笔书,张僧繇用笔参照卫夫人笔阵图,吴道子曾“授笔法于张旭”因而得出结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②。
五代两宋时“笔墨”精神大大拓展,荆洁在用笔、用墨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
在创作实践中由山水发展到人物画领域,石恪的《二祖调心图》中,以变形、夸张简化人物形象,以适应水墨特质的充分自由性,以强劲飞动和豪不经意的草草逸笔开了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中国的水墨人物画正是从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开始,人物画的形象就一直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离形得似”这一造型原则。
品味传统巾国画——浅谈传统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笔墨及色彩表现口邢台学院曹顺兴摘要:中国画体现的是一种大美境界。
是艺术家在大自然这个博大无垠、雄奇奥秘的空闻中去探寻“荚”.用绘画来影响和感化人的心灵、性情和品格。
品味传统中国画.需要综合体味国画的文化品味和意境效果。
首先要体会画面的意境表现。
其次须品味笔法、墨法——画面的笔墨效果和传统中国画的独特的色彩和形式效果。
关键词:意境;笔墨;色彩任何形式的艺术、任何时代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受当时的哲学思想影响。
中国画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下。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艺术家在大自然这个博大无垠、雄奇奥秘的空间中去探寻“美的境界”.用绘画作品作为载体来体现影响、感化人的心灵、性情和品格的综合作用。
中国画在绘画上所使用的材料是水、墨,表现的是生命、运动,画面效果讲究气韵生动。
中国画讲画品。
画家需要深谙禅、道.能认知事物的本质规律。
以体现水墨精神品位和艺术内涵。
中国画自古就有画家和画匠之分,画匠追求的是。
工”。
追求的是细致的笔触和现实的再现,他们只能重复前人。
中国画讲逸品是上等的艺术。
逸就是超脱,就是用无拘无束的形式来表现无拘元柬的心灵。
表现的是自由;逸品之画就是要“牵p气活现”。
要有精、气、神,要气韵生动。
这是画家的境界。
品味传统中国画,首先需要看画面是否能“意蕴生动”。
注重画面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一个重要原则.多少个世纪来.中国人都用水墨这种自己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思维方式。
表达着对生活的感受。
追求着对审美理想的完善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下.中国人对“意”的理解和领悟有独特的审美视角,无论是诗词、戏剧、书法,还是绘画,无一不在追求意韵之中得到审美理想的升华。
例如传统京戏(--岔口>的表演,整台戏不用任何的舞台布景,只是简单的一张桌。
一张凳为道具。
通过三个不同角色人物的动作,一招一式将所发生的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
表现的微妙微肖。
其采用的方式就是写意的。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对西方风景画之启示摘要:中国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思维和“因心造境”的艺术创作特点与西方风景画再现视觉真实性和画面空间深度的绘画形式构成鲜明对比。
然而,中国山水画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为西方风景画的意境表达提供了诸多启示。
关键词:意境跟随;写实;笔墨之间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91-02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不外乎笔法与墨法的综合运用,山水画重写意,不计较一笔一墨的得失,中国山水画自古追求“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境界。
相比之下,西方风景画,重在写实,强调虚实冷暖的对比与空间的刻画。
西方风景画从古典的超写实,到现实主义,再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都在探求绘画的造型与色彩的写实表现。
从早期追寻绘画的真实,到中晚期追求绘画中光的运用,再到探索色彩的综合运用......这些都充分说明,东西方风景画从起初就确立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前者臻于绘画意境,强调写意的塑造,后者,探寻造型,透视,光,色彩等的表现与绘画的写实。
然而,随着近代东西方在绘画上交流的增强,像郎世宁,徐悲鸿这样,兼修东西方绘画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发现,西方风景画可以有针对性的借鉴东方山水画在绘画意境表达方面的成就,尤其是笔墨之间的意境跟随。
南朝的谢赫在他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尤为精辟,成为后来中国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一、时空形态的表达之启示(一)意境时空观讲到时空在图像中的表达,必然会考虑到绘画中透视法的运用,古代埃及在绘画中使用的正面率、中国画中使用的散点透视,西方的焦点透视,都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空间的有效方法。
正面率,又称为侧身正面率,是埃及绘画和浮雕表现中经典的形式。
中国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将意境的表达推向极致,这种意境的表达从早期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宋朝被称为“米氏云山”的米芾父子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意境的高远。
ˉArtPan
艺术理论ˉ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论,认
为“得心源”重在画家自身的感悟。
作为最后的艺
术创作阶段,唯物唯心参半,创新笔墨语言,再加
上人生沧桑机缘淬炼,心志为源,不得不画。
画家
得禅悟道,物我两忘,我为自然,心志为笔墨,是
最高的艺术追求。
作为笔墨语言的最高境界,得心源要有前期的
厚重积淀,又要有自身修为的参悟,更要经过人生
特殊的磨砺。
典型的大家早有徐渭、朱耷,都经风
经雨,冰火磨砺,精神的宣泄加上笔墨的功力,才
有惊世骇俗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画历史上的经
典。
吴昌硕称赞徐渭“青藤画中圣”,郑板桥刻章自
称“青藤门下走狗”,大家如此称谓可见一斑。
后有
近代“北齐南黄”之黄宾虹,年近七十参悟山水而
得其法,故人言“不长寿,就没有黄宾虹”。
李可染
先生有两方印“废画三千”和“所要者魂”,高度概
括了中国艺术的探求之路,只有在遵循艺术创作的
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积极创新,终将悟
得“非常道”,作品自然随性,物象万千溶于法度,
气质浑显而笔墨力道自然,铸造笔墨语言。
浅谈中国画创作中笔墨语言的归纳与提炼文ˉ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ˉ姜
灵[内容摘要]中国画笔墨语言须要在外修物象、内化心源的基础上加以整合,综合外因和内因,并且努力寻求吻合自身艺术气质的元素,归纳与提炼,三位一体,天人
合一,达到语言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笔墨语言修物象内化心源语言创新。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语言作者:赵胤刘艳萍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7期摘要:中国画的用笔与用墨,在于“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笔随墨到,有笔必有墨。
二者皆不可分。
有时我们在评价一幅画也称其墨韵佳笔力欠蹄,就是表明笔墨两者不能尽善尽美。
由于国画中对笔墨的极端重视,而笔墨两者,实际上却又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古今在论述笔墨技法的时候,通常予以分别对待。
为便以掌握用笔用墨的要领,在此亦按惯例加以叙述。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76-01笔墨作为中国画学使用重建现代中国画笔墨语言体系的理论基本框架。
频率如此高的语词,从过去到现在并没有一个人把它全面、系统、深入和直接地阐述清楚。
人们都在说笔墨,其实每个人所说的笔墨并不都是指的一种东西,有些人张口必说笔墨,其实也不过是行使“话语霸权”而已。
本文力图完成两项任务:第一,探究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性质与意义;第二,在总结传统笔墨的基础上,重建现代中国画笔墨语言体系的理论基本框架。
一、笔墨的概念国画中的技法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笔墨,评定一幅国画的好坏、优劣,价值的高低及鉴定的真假,都与笔墨分不开。
国画家也是通过笔墨才能画出所表达的事物来。
笔墨掌握越好,所表达的事物越能“神似”和“突出”。
只有掌握了笔墨的技巧,想画什么才能够像什么。
所以说,笔墨是国画的生命,也是国画的灵魂。
第一,笔墨形成历史的两重性导致了中国画绘画语言的两重性。
最初中国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与画面形态的实际界线是清晰的,当用笔意识植入墨线之后,笔墨之间的亲合优势导致笔墨二者的超常发育,致使色彩营养不良而萎缩,最终造成了画面语言形态既是墨痕点画形态又是使笔用墨方法的两重性现状:笔墨一方面是中国画工具的名称,一方面又是画面点画形态的名称,笔墨成为工具性与语言性的统一。
第二,笔与墨的两重性。
浅谈中国画笔墨
王千
中国画能够独秀于世界画坛,除了它的收敛众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
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丰富多彩、诡谲变幻的笔墨语言表达出独有的画面效果。笔墨,
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
“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本文认为笔墨主
要有技法和精神气韵两个层面,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对于笔墨来
讲,意象是第一位的,笔墨从属于意象。笔墨是中国式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写
意画独特风格的命脉。无论是写意花鸟画笔墨发展的历程或是中国画家个人笔墨
的修炼过程,也都体现着笔墨精神的重要性。经过历代画家对中国画的研究,尤
其是笔墨书法化、绘画的终极境界便不再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展现逼真的造型
对象,而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抒写适意的主体精神。
笔墨是传统水墨画的主要技巧方式。它原出于对媒介材料的把握,在历史过
程中积淀为高度成熟的视觉“语言”。它具有灵活的结构性,稳定的程式性,丰富
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笔墨不同于“肌理”。笔墨受制于造型又超乎造
型之外,是手段亦是目的。画史上,笔墨高于并重于色彩。笔墨有高下优劣之分,
其衡量标准是有传统共识的。不同的笔墨形态、风格与不同的艺术品位和精神(人
格)品位相关联。由这种关联体现的笔墨品质被称为“格调”。它是一种价值判断,
也是对笔墨的最高要求。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
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
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
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
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游”
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
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
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
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
“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
形象。而笔墨之得失,亦本乎于“游”。“笔墨当随时代”,然观乎笔墨之现状,觉
得确实令现代人深思。现代中国画出新,关键在于一种全新的理解,解释和实践!
当以“游”之,游则动嘛!
新世纪水墨画坛更加开放,不管油画、水墨及其他,我们的艺术表达可以不
择手段,但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焦点,目前集中在"笔墨"问题上。写意画通过
笔墨塑造意象形象来表现,有强烈情感诉求意向的主题,笔墨表现是写意画意象
造型的价值核心,是写意画传情达意的关键所在。写意画的笔墨表现受情感因素
的影响,情感的融注而入,突出了笔墨表现形态的典型性和表意性特征。情感的
强化可以避免因循守旧和僵化地表现对象,而力求情感的表达与笔墨表现方法的
高度统一。在山水、花鸟、人物写意画创作中,丰富的情感运用使写意画成为画
家个性化的情志襟怀的展现,并使作品呈现不同的笔墨表现特征和风格。
理解中国画笔墨化象中的意象特征可以认识中国画造型思维特征,也有助于
中国画论概念程式的认识转换,笔墨是中国画的标志语言,笔墨意识的形成源于
古典文人思想的时代观照——儒、道、释文化的意识基础,但其中潜映着独特的
“物”“我”逻辑——“以形写神”“得意忘形”。因此通过笔墨强调“神韵”表现就成为中
国画意象表现的终极目标。线条就是笔墨的形式元素。中国画的笔墨意象也即中
国绘画线条意识的形式表示和线条造型的思维显示。
龚贤在山水画皆以萧疏洒脱为尚的时风中,“扫除蹊径,独出幽异”。从传统
中广泛吸取营养,把笔墨同自然、己心有机联系起来,创造了独立千古的笔墨形
式。在人们重新审视古人笔墨的今天,龚贤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自由而具有无限创
造性的笔墨表现空间。
画家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之说,引发了二十世纪末最大的水墨文化大论
辩,至今未息;他称得上一位中华民族的“孝子”,他的艺术根基是西学,他是以
“西体中用论”的世界眼光看待水墨文化中的“笔墨”;如果“笔墨等于零”的初衷是为
了水墨艺术发展而进行的呐喊,则是一剂开错了的药方,只能是画家创作中的一
种感受;当我们对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之说进行文化批判时,有必要对论
辩的自身效果进行反思,倘若以“文明多极论”的世界眼光看水墨,对于传统中国
画、现代水墨画,以及笔墨问题的研究,视野会越来越宽,探讨也会随之深入。
无论是"笔墨等于零"论,还是"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论,都各有其偏执的地
方。而对于现代中国画来说,"笔墨"的地位和价值,主要是其形式意义。通过对
"笔墨"的工具属性、技法属性、形式属性的逐层分析,给中国画"笔墨"的本质属
性以明确的定位。认清"笔墨"属性,是我们如何对待"笔墨",并进而思考中国画"
出路"的一个重要前提。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
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