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36 KB
- 文档页数:3
写意花鸟画主要笔墨技法1.执笔方法食指,中指与拇指相对握住笔杆,无名指也小指相叠与后,以无名指第一关节向外砥住笔杆,整体要求是:指实,掌虚,肩松,壁通。
2.运笔方法主要靠指与腕的配合。
无论动作的大小,都要以腕力为主,用笔才能生动。
3.用笔技法笔法分执笔,用锋,用笔。
用笔方法有提,按,转,折,顿,挫,轻,重,快,慢等。
用锋的主要方法:(1)中锋:适用于勾勒,表现厚重实在的物象。
(2)侧锋:痕迹薄而快,适用于画竹叶,翅膀等。
(3)逆锋:适用于画树干,藤蔓和石头等粗糙的东西。
(4)顺锋:适合画草本,花卉的叶,茎等。
(5)散锋:适合表现蓬松的羽毛,树石等。
用笔技法主要有勾,皴,擦,染,点等,是物体的常用主要表现方法。
(1)点染法:要注意的有:转折顿挫,轻重干湿快慢。
以点的各种形态塑造形象(2)勾染法:分先勾后染,先染后勾是以线表现物体的画法。
除了造型的需要外,要要讲究线条的流畅。
(3)衬托法:在矿物性颜料周围以植物行颜料来衬托突出。
(4)立粉法:用矿物性颜料不沾水而干后突出,主要用于高光。
4.用墨技法墨分六色,焦浓重淡轻,注意“计白当黑用墨技法主要有渗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四种。
(1)渗墨法:笔上含水量较大,落笔后渗化出墨晕的效果。
(2)破墨法:第一次墨未干时复加一次墨,可浓破淡,或淡破浓,产生浓淡互渗的效果。
(3)泼墨法:大面积的墨一次性同时运用与纸上,有畅快淋漓之感。
(4)积墨法:第一次墨干后,在加画第二次墨,可层层加叠,先淡后浓。
中国花鸟画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河南临汝出土彩陶中的花鸟画已简练归纳地表现出独特意境,时期的衍变,花鸟画日见规范,五代、宋元以后已渐渐地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画种,特别是文人对绘画的介入,“以意为之”配之于诗文、书印,使花鸟更为完善,意境的表达、笔墨的挥写、写意的花鸟画成了一代新风,今天它愈来愈显示出壮大的生命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写意花鸟画的分类较多,主要有兼工带写、小写意、大写意、水墨写意、没骨写意等,一般在生宣纸上着色落墨,也有在生绢、熟绢、熟纸上纸画。
浅谈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情趣中国画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但无论是哪种题材的绘画,都离不开笔墨情趣的运用。
笔墨情趣是指绘画中墨色的韵味、墨迹的丰富性和单调性、笔致的灵动与呼应、笔画的骨法和用色的技法等,是中国画中最有特色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墨色、笔墨丰富性、灵动笔致、骨法和用色技法等方面,浅谈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情趣。
一、墨色墨色是指墨水的浓淡、润湿与否、厚薄和光亮度等,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在中国画教学中,学生往往从学写大字、中字、小字开始,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大、线条粗细较为明显,学生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变化,尤其是服从笔画的需要,是常常搭配一些常用的线条图,如品字形、黑方形、压点、左短右长等线条,以便学习掌握。
此外,学生打草稿时,建议使用水笔或竹签临摹以观察学习山水画家,从学习别人中提高自己,不断磨砺自己对墨色的把控能力。
二、笔墨丰富性笔墨丰富性是指笔画的多变性和元素的多样性。
它是中国画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之一,是表现画面意境和气氛的重要手段。
笔墨丰富性除了包括汉字笔画中的各种组合,还包括透明度、流畅度、粗细度等多种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可以用来表现不同题材和情绪,还可以体现画家的个性和风格。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授折幅、搜花、掠燕笔法,让学生了解到笔画可以有多种变化,包括粗细、质地、姿态、流畅度等等。
三、灵动笔致灵动笔致是指笔画韵律和姿态的美感,也是中国画中重要的情趣之一。
灵动笔致的运用可以让画面更具韵律感和流动感、呼应各个主题中的元素。
教学中,老师可以注重学生观察自然,根据不同主题的元素,灵活运用笔画,体现韵律美和姿态美。
例如在绘画人物时,注重人物的体态和肌肉,通过草草画出韵律感和生动感。
四、骨法骨法是指笔画的结构和韵律,是中国画中最具有传统特色的审美因素之一。
它强调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联逻辑性和韵律感,以及动与静的统一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传授骨法基本知识和骨法在不同主题下的运用,让学生能结合画面意境在运用时有原则、有技巧,从而生成更具有品质感的作品。
2021/04 No.230“强其骨”—论潘天寿用笔内容提要:中国画用笔已超出技法范畴,是画家修养学识、风格功力的体现。
潘天寿精研画史并付诸艺术实践。
在20世纪“欧化”美术教育激进,中国文化心理优势丧失之时,他担起维护传统的责任,通过深入研习传统来证明传统绘画的价值,提炼出“强其骨”的笔墨语言,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把古老的中国绘画推向现代艺术高峰。
关键词:潘天寿;强其骨;骨法用笔文_袁博生 王鲁闽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积贫积弱带来的内忧外患,使中国的知识阶层对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而这种怀疑随即波及艺术界,并迅速蔓延开来。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出版的《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的第一句中就讲:“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美术革命”的口号,文中说道:“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
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
”此时的潘天寿正在浙江第一师范学习,他师从李叔同、经亨颐,诗、书、画、印得以并进,在新思潮和外来主义充斥整个校园,“欧风”成为中国新兴美术教育的主流时,潘天寿却在“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新文化运动中坚持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为以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纯正、坚实的基础。
1923年的海上之行,潘天寿不仅结识了中国传统绘画大家吴昌硕并得其悉心指点,其间谈诗论画,得益良多。
同年潘天寿作《秋华湿露》甚至《拟缶翁墨荷》,俨然第二个吴昌硕。
潘天寿深知师古人、学法度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面貌的作品。
1910年吴昌硕在其40余岁时刻“强其骨”印章,1926年又在其81岁高龄时书写“强其骨”横披,这是一个文弱书生在战乱年代的精神寄托,也是对强民族之骨的殷切期盼。
我们无从得知潘天寿当时是受吴昌硕这枚“强其骨”印章的启发,还是再次解读并反思了在浙江一师求学时恩师李叔同赠予的手书“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这一偈语,只知道在潘天寿携新作再次拜访吴昌硕时,这位国画大师看着这些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全新作品,感到异常欣喜,他赞叹道:“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我最远,大器也。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解读中国画笔墨语言中的皴法学院: 美术学院专业:中国画姓名:李超鹏指导教师:季颁周松霖牛尽赵雨灏张大庆姜东昭2008年6月5日摘要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同时是笔墨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
所谓的“皴法”指的是:中国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将对山石纹理的观察剖析研究和综合整理后,用笔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达出來的一种技法。
画家把山石的纹理感受,经由毛笔巧妙的传达出來,使观者亦起共鸣的艺术过程,就是山石纹理与笔墨的一种组合。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皴法AbstractCunfa performance techniques of Chinese painting is one of ink at the same time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expression. The so-called "Cunfa" refers to: Ancient Chinese artists in art practice based o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rocks and trees in epidermal state, will rocks texture of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consolidate, with pen and ink to the feelings of the imagery, clever The expression of a technique. Artists feel the texture of the rocks through the brush to convey the ingeniously out so that the response from the guests also the artistic process, that is, rocks texture and a combination of pen and ink.Keywords:Chinese Painting Pen and ink Cunfa目录引言 (3)正文 (4)1.皴法的定义 (4)2.皴法的起源 (4)3.皴法的发展 (4)4.研究皴法的必要性 (5)5.皴法的种类 (5)6.结束语 (7)谢辞 (9)参考文献 (10)附图 (11)引言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精粹。
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作者:王建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2期【摘要】笔墨既是中国画的根骨,也是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笔墨不仅展现了自然景物的轮廓,而且还蕴含了画家的思想情感。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中,笔墨也形成了独特的技法,留下了深厚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2—193—03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山水画的笔墨是最具特色的元素,也是古代艺术家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美术界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笔墨的精妙,其笔墨所创造出的意境美,即便是真山真水也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艺术家通过山水画的笔墨来抒情言志,表现了对人生的兴叹,因此山水画的笔墨所描写的景物,既来自于作家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也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感受,是自然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在描绘景物时,还传达了艺术家多方面的艺术气息和审美追求,具有非常深刻的美学意蕴。
笔墨不仅具有自身的美学意蕴,还不断与时俱进,很多近现代画家把中国山水画与西洋素描和油画结合起来,可以弥补中国山水画在色彩上的单一性,更加突出中国山水画的美感。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进行探究,以期充分认识中国山水画笔墨的精华。
一、山水画笔墨本体的美学特征(一)笔法的意蕴中国山水画的笔法,有中、侧、逆锋等变化处理。
其中中锋用笔本身源自书法,在明朝中后期时被山水画借鉴过来,具有鲜明的美学内涵。
中锋用笔的特色是笔力雄厚,体现了艺术家求真务实的态度。
在线条上讲究沉着、浑圆、饱满,不倡导尖、飘、浅,这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笔墨的独特审美标准。
中锋用笔几乎集合了所有笔法的优点,相比来说侧锋具有浑厚、凝重、简洁、洗练的特点,虽然变化比较多,但是更注重巧妙性,有时候笔力会显得飘薄,因此部分艺术家不提倡此种笔法。
一些大师级的艺术家,认为中锋是正宗的笔法,体现了中庸和正大的儒家审美规范。
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与笔墨语境——李宝林艺术工作室陈半文一、中国山水画产生的文化背景中国山水画荫芽于晋,成于五代而大盛于宋。
魏晋时期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存在,魏晋以前社会意识形态和儒家思想的盛行,中国画担负着“成教化,助人伦”和“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社会作用。
歌颂明君功臣、表彰孝子贤后,需要的是人物画,而山水画用以戒世示后、传播忠孝等不如人物画直接明了。
因此山水画较之人物画形成和成熟要晚。
直到东汉以后,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大盛。
“自然、无为、清净、虚淡”的思想更适应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精神需要。
尽管人们崇尚老庄思想的诣趣不尽相同,然而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知足逍遥”、“不遣是非”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尤其是士大夫。
《庄子》中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自得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
”大自然的山水林泉,非常符合老庄的清静自然的哲理,当时的名士、士大夫“登山临水,竞日忘归”,归隐于山林的记载很多。
随着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越趋激烈,名将宿儒、忠臣义士、高人名士以及传统礼俗等不仅不以重视,甚至生死无常、朝不保夕,更不用说还有绘画来表彰歌颂了。
士大夫们看透了仕途的坎坷和官场的残酷,一时乎,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退隐和半退隐、亦官亦隐的风气非常盛行,“裂冠毁冕相携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归隐山水林泉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魏晋直至两宋、士大夫、文人墨客对山水林泉的眷恋达到了“不归”、“不倦”、“忘返”的地步,把自己融进了大自然。
随着大量的文人加入了绘画的队伍,田园诗、山水诗、山水文学也在发展成熟,于是人们更加喜爱以高人逸士与山水林泉相结合的绘画题材。
而高人逸士只是理想中的人物,山水林泉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人们向往的精神境地。
中国山水画就是在这种文化历史背景下,从人物画的附属背景脱离了出来,成为了中国画的一种独立画科。
二、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意义中国山水画是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土壤里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解析中国画论之笔墨于山水画中的运用作者:田可只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1期TEXT / 田可只一、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笔墨所谓的中国画论,是根据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对中国画的创作、批评、思潮等加以总结与升华,概括出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一定的有内在联系的原理原则。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辨别美丑的标准和方法。
如:孔子的“绘事后素”,庄子学派的“解衣褩礴”,《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韩非子的“鬼魅易画,犬马难作”,都从侧面反映了对绘画的认识。
汉代的王充则在《淮南子》中提出“君形”说,则更加强调了对绘画写实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画家们,在许多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总结出许多审美经验和绘画技法。
像宗炳的《画山水序》、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谢赫的《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等,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以来,画论不断地出现和完善。
笔墨的问题,历来是论述很多的问题,而关于笔墨的争议也一直是滔滔不绝,不是很简单就可以解释。
当然,笔墨同时也是中国美术理论中最具有民族风格的一对范畴。
笔墨不仅仅涉及美术创作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形式美感。
关于笔墨在历代画论中都是有叙述和讨论的,这样便反映出了深刻的审美内涵。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夫,也是中国画中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
历代的画家、评论家都给与了笔墨很大的重视:董其昌说:“画岂有无笔墨者”;“笔墨是什么?就是完成表现画面的东西”(刘海粟语);“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可染语)。
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
“笔”是随着专门画论的出现而出现的,晋时顾恺之首先在画论中论述了用笔的意义,顾恺之在《摹拓妙法》中这样论述到:“若轻物宜利其笔,重以陈其迹,各以全其想。
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
用笔或好婉,则于折棱不隽;或多曲取,则于婉者增折。
不兼之累,难以言悉,轮扁而已矣。
一、春秋至两汉1、《左传》记载青铜器理论:“昔夏至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就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是中国绘画理论的最早“功能说”。
2、庄子由人生的修养经验,提炼出具有某种艺术性质、或某种性格的境界(美),大致可概括为“纯素”或“朴素”,直接影响于中国水墨艺术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3、《淮南子》论画有:君形及谨毛失冒之说。
“君形”即主张传神,强调“神似”应为绘画创作的核心。
“谨毛失貌”指不能谨细微毛而失其大冒。
作画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孔子提出“绘事后素”5、王充认为绘画功能不如文字著作。
6蔡邕首次把书、画、文结合在一起。
二、魏晋南北朝1、西晋陆机所提出的“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理论,首次指出了绘画艺术的特点。
西晋陆机把绘画与文学看得一样高:“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并从文艺题材和分类上指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大于画。
”东晋南朝,中国山水画日趋独立。
在此时期,山水画于山水诗同时出现,表明了人对自然世界的新认识。
2、东晋顾恺之在《画论》、《魏晋圣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中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论。
顾恺之画论的主要观点:以形写神顾恺之画论——以“写神”为中心;迁想妙得;悟对通神;通过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显示巧思,如以背景来衬托人物。
等等。
顾恺之“迁想妙得”,涉及艺术创作的心里活动,——讲究以情感体验为途径老观察,或者,主体之神通过想象与客体之神相互交融,以获得对象之“神”及其艺术表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迁想——画之前,观察、研究、体会所描绘的对象,椯摩对象之情态。
妙得——了解、掌握了对象的精神特征后,分析、提炼而获得艺术构思。
3、南朝宗炳写了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提出山水“畅神”论,在其论山水功能时,首先谈到的是山水的“仁智之乐”。
提出了山水画“以形眉道”的主体构造,“澄怀味象”、“应目会心”的观照方式,以及“畅神”的体验和审美功能。
试论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摘要:20世纪以来,中国画由原来的一统中华画苑的地位变为与诸多外来绘画形态共存的局面,而作为中国画唯美审定标准之一的笔墨,其价值地位的争议也日趋激烈。
作为中国画坛中的一道独特而奇丽的风景,黄宾虹在艺术上坚守本土文化立场,坚持从传统的内部寻找超越的动力,并努力延拓传统文人画的价值精神,发掘笔墨语言的超常渗透力,这使他与同时代那些乞灵借鉴外力的所谓融合派画家拉开了距离。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语言黑白中图分类号:j222.7 文献标识码:a何为“笔墨”?近年来,有关笔墨的论争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
但是,笔墨的深厚度和精微性从上世纪以来便不断流失,在现代作品中尤甚,以致出现非笔墨语言论证和“笔墨等于零”的诘问。
作为一个集传统文化和传统笔墨于一身的艺术大师,黄宾虹说:“笔墨之于画,譬诸细胞之于生物,世间万象,物态物情,胥赖笔墨以外观。
六法言骨法用笔,画家莫不习勾勒皴擦,皆笔墨之谓也。
无笔墨即无画。
”“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中无以见。
”这是黄宾虹对笔墨的坚持原则。
一笔墨在中国画的地位中国画的唯美审定标准:一是“笔”,二是“墨”……不能离开“笔墨”来谈中国画的发展,更不能舍“笔墨”而为中国画。
笔墨是中国画的标志性特征,没有笔墨,中国画无从谈起。
但是,笔墨只能是作画的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
在黄宾虹看来,笔墨只是描绘自然山川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本质。
笔墨是中国画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特征。
它不仅是艺术家进行绘画创作的工具和材料,还是绘画造型的艺术语言。
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美、结构美,能映射出画家精神世界的审美理想。
黄宾虹认为,要保持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就要以笔墨为中心,以保持这一体系的特色与优势。
二笔墨之始——太极图例黄宾虹,字朴存,号宾虹, 50岁前主要是临习古人,之后饱游名山大川,以真山为师,并结合中国笔墨传统再经自己的反复实践,形成了自己的面貌;70岁后,他对山水画笔墨的理解已达到了极为纯熟的阶段。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方式、审美观念、技法和语言符号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其中就包括其独具特色的笔墨情趣。
笔墨情趣既是中国画的一种审美特征,也是一种文化精神。
笔墨情趣是什么?笔墨情趣是指用笔、墨、纸等传统绘画工具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它是一种文化与美学的融合,通过具体的绘画实践和对艺术内涵的诠释,可以传递深刻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艺术思想。
笔墨情趣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风格,它强调笔墨气韵,注重形神兼备,追求形象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
笔墨情趣可以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评价一个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认识笔墨情趣的内涵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其内涵:1. 线意线意是指画中的线条所表现的意境和思维感受。
在中国画中,线条并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段,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
线条的粗细、卧扭、跌宕起伏、断续连贯等都可以传递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2. 墨意墨意是指用墨所表达的意境和感受。
中国画中,墨的运用非常重要,因为它既可以表现自然界的万物,也可以表现人们精神世界的内涵。
而“淡墨浓彩”则可以表现出画家对于自然界的理解和审美认识。
3. 形神形神是指画面所表现的形象物象与精神锁感。
中国画注重散点结合,以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
作品的形象和形态必须真实而准确,精神感受则要灵敏而丰富。
4. 气韵气韵是指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感和情调氛围。
中国画作品非常注重其气韵,它涵盖了画面中的纵深与透视,同时也包括了作品的调子、氛围和意境等。
这种气韵可以感染观者,使人沉醉其中。
笔墨情趣的艺术特色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具有多种艺术特色,并且其特点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下面简单地介绍几种常见的艺术特色:1. 颜色简约中国画追求的是用墨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形态和情感,因此很少使用大量的颜色。
中国画的颜色简洁明快,基本上只以黑、白、灰、绿、黄、红、蓝等7种颜色进行表达。
2. 线条使用中国画中主要是使用硬质笔、软质笔、竹蘸毛笔等不同种类的笔。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
114www.sjgzzs.cn
浅谈龚贤的绘画语言及对当代中国画的启示马英杰(辽宁传媒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摘 要:内容提要: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精髓,从古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了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它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要求和高度,但是不管怎么发展怎么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有着国画所特有的审美标准,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传统笔墨的继承和掌握,通过不断的实践作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笔墨。关键词:传统;笔墨;当代
导言:笔墨,是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的。在绘画中,概括的说,笔墨是对外界景物的高度提炼,以便于画家形象地表达的物象。而笔墨作为中国画必不可少的一员,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民族风格。而画家们也是在不断地对笔墨的运用上进行深挖掘,这个深挖掘指的不仅是对古人高超笔墨的继承,还有对现实写生实践中笔墨的运用、发展和变化。毕竟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继承者、个人爱好等这些都不同,所以用出来的笔墨自然也是不同的,相同的只是对笔墨高超的技巧的追求。第一章 略谈笔墨的发展谈到笔墨,陶器上的陶纹,后期发展的壁画,战国时期的帛画,秦朝的画像砖、画像石及帛画等,虽然都用到了笔,有了线,甚至还用到了墨,但是这些时期主要是对精神上的表达,比如对天地的敬畏,对自然景物的摹画等,还不是绘画意义上语言的独立。把笔墨真正提出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用线的“春蚕吐丝”、“高古游丝描”。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骨法用笔。南北朝时期王微在《叙画》中还提到了书法用笔与绘画的关系。唐朝是用笔和线描迅速发展的时期。画圣吴道子的“醇菜条”线描,尉迟已僧的“铁线描”,曹不兴的“曹衣出水”,张萱、周昉的“琴弦描”等这些画家各自的用线都有各自的特点。画家龚贤,则在绘画的道路上独自前行,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中,把传统、自然、和内心三者结合起来,慢慢探索、尝试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最终走上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来。第二章 龚贤的生平龚贤,(1618——1689),字半千,别号柴丈,江苏昆山人,常住南京,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生活的环境很动荡,处在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阶级的斗争、政治的腐败等两个年代更迭的时期。而在他弱冠时,父母就已双亡,生活环境的恶劣,加上亲人的离去,对于龚贤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创伤,所以龚贤选择了孤独,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在经历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巨大打击后,龚贤选择了以书画作为他精神上的依托,来表达他的内心世界,而从他的作品中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了他的内心:孤舟、屋舍、草亭、整个山脉或树木寂静无人,而笔墨也是用苍浑厚重来表达。 第三章 龚贤笔墨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一)“白龚”时期的风貌特征龚贤绘画早期,即“白龚时期”,大约是在他30到34岁,从那时的作品来看,用笔多以中锋用笔,所以线显得很平实,多以干笔勾线,皴檫也很少,比较淡雅简洁。我们从《疏林茅屋图》就可以看到,画中构图极简,其中的房屋、树木都以单线勾勒,没用复笔再勾,树的形象都是从树的顶部开始画,树叶用浓墨,而树干留白,是以树叶的黑挤树干的白,虽然用干笔但积合起来却一点都不焦,所以可以推测他的用笔速度应该比较合适,并且中锋用笔,笔很有力度,能留住形。这个时期画面上的笔墨虽然很少,却给人一种很朴拙的感受。他在1656年完成了《自藏山水册》,是他“白龚”时期的成熟之作品,和他之前的作品相比,无论是勾线还是皴染上都开始有所增加。白龚时期主要是指在四十岁之前对笔法和画理的探索,他在这个时期可能受到董其昌、邹之麟等人的影响较大,吸收了董其昌提出的“书画本来同”[3]的理念,非常重视笔墨的运用。(二)“灰龚”时期的风貌特征从《山水册》中,我们可以看到灰龚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与“白龚”时期最大的不同在于增加了皴擦点染,《山水册》中大多的景物都是先勾,勾完之后,再用干笔略加皴擦点染,最终呈现出一种幽静萧索的气象。十二页的山水画册画的大都是小景,基本上都是由山峦、树木、小亭子组成。这时候的用笔和之前相比,用笔已经更放的开了。树的画法也开始出现变化,上下的体态更加的均衡,不是之前树木呈现的下圆上尖的体态。“灰龚”时期是“白龚”和“黑龚”的过渡时期,而“白龚”是龚贤在笔墨、画面等地方的继承、学习阶段。保持下来了白龚时期的用线的流畅性,并开始对画面的处理增增减减了,皴擦点染在画面上的运用明显的增加,比如在(三)“黑龚”时期的风貌特征龚贤之前的摸索,令他发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随着一点点的改进,我们可以从他黑龚时期的画中看到,他模仿别人的影子渐渐没了,全部融合到了他自己的体系中。在黑文化研究115视界观.2021.11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画理论知识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国画理论知识(一)中国画自古以来,许多有成就的画家,对于用水都有过深入的研究。
扬州八怪中的李鱓就曾言:“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及凝于神”,“笔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
他充分地领会到作画要传神,笔墨是基础,而关键在于用水得法,“作画无水、如舟搁滩、划不得一桨”,说明一件成功的作品,要达到神情横溢的艺术效果,都取决于用水得法,不然无法作画。
明代唐伯虎对作画用水也作过一番精心研究,他说:“作画破墨不宜有井水,性冷凝故也、温汤水或河水皆可。
洗研磨墨,况笔压开,饱浸水气,然后蘸墨,则吸均畅,若先蘸墨然后蘸水,被冲散不能运动也”。
现代傅抱石、黄宾虹、汤文选先生对水法的研究更有自己独到之处,黄宾虹总结自己用水用墨分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均是指水与墨相融而产生的画面效果。
傅抱石破笔渲染法,更是运用大量的水产生水晕墨章、水色淋漓的艺术效果。
在当代写意花鸟画创新中,人们在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技法的同时,更加重视水的作用,视水为花鸟画创作最活跃的因素。
充分调动这一因素,对加强作品的现代审美情趣有很大的潜力。
写意花鸟画讲求笔法、墨法,其实还有水法。
在创作中,水的表现发挥着独特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事实,水墨画可分为十四法。
(一) 水调墨中国画是线的艺术,花鸟画也不例外。
线条是构成中国画的骨架,未有骨架,画是立不起来的。
所以作画前,必须先着墨,墨得靠水调制方能用。
古时用墨须得研磨,研磨离水不行。
而现在有成型的墨汁,但作画时,也得用水调制,使用起来才方便,否则胶粘过大,行笔困难。
花鸟画如画梅花先得立枝、干,树枝的干枝得有浓淡之分、阳背之向。
要想充分表现梅花枝干其质感。
2020·11中国山水画主要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也有房屋、小桥、人物在画面中,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独立,北宋趋于成熟,是中国画中一门重要的画科,传统上而言按画法风格分类较多。
在南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是整个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专论,他提出“畅神”这一观念,即观赏者在欣赏山水画的过程中引发精神愉悦,从而进入超然境界。
这一观念的达成基于画面笔墨展现出的感官效果和画中所传达的意趣。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指出立意与笔墨的主从关系;北宋韩拙的《山水纯全集》提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将笔和墨的关系区分开来;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强调有笔有墨,两者之间关系紧密,分量等重,不可偏颇。
一、从古代山水画中感受笔墨情趣水墨山水以山为德、以水为性,通过浓、淡、焦、干、湿五种墨色来描绘。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主要是以墨线勾勒出山石的形体和结构,再施以青绿,当时还无皴这一笔墨技法,朴拙而真切地表现自然景色。
唐代王维所用“破墨法”,是将浓墨、淡墨融合,在画面上将墨和水进行调和,使其有干湿浓淡的变化,从而表现自然景物的远近枯润,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
“泼墨山水”,即在山水画创作中运用“破墨法”,对原来的墨色进行渗透,根据画面需求丰富画面层次,突出笔墨之间的韵味,而非单一墨色深浅的对比。
“破墨”这一技法迅速升华了当时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北宋许道宁《渔父图》用直条的笔墨皴染来表现山涧溪水奔流断续汇成大河的景致,采用相对简约的笔墨来展现江边的山光水色,值得深思与借鉴。
宋初,米芾、米友仁父子另辟蹊径,独创“米氏云山”,父子俩通过水墨云山点染山水,不求工细,自称为“墨戏”,强调自身的笔墨意趣以及情景相融,用水墨淋漓来表现江南风光。
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一)
内容摘要:中国画讲究用笔用墨,也就是说笔墨是否精到,是评价一幅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
中国山水画自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始,笔墨技巧得到了不断发展,而黄宾虹则是历代山水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开创了宋元以来山水画史上的又一巅峰。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语言黄宾虹山水画
中国画由于笔、墨、纸、砚的工具材料,确定了它不同于西洋画的特点,而且中国画尤其强调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笔墨语言。
“笔与墨之间,本来是紧密结合不能分割的。
作画时,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迹必须以墨色显现,墨色必须随笔迹而出现。
所谓‘笔者墨之帅,墨者笔之充也’。
两者的分别在于作用的大小,勾勒线条、皴擦点口,以笔为主;渲染托晕却以墨为主。
笔主形象之骨,墨主形象之肉。
”①因此,笔墨是否精到,是评价一幅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
中国画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山水画中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体现着东方的崇高审美理想。
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的作品称为‘山水画’,而不叫做‘风景画’是有其独特含义的。
在许多情况下,‘河山’‘江山’‘山河’是‘祖国’的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
”②近代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一种不甚讨人喜欢,且无法迎合大众口味的画,更非雅俗共赏的艺术,而是曲高和寡,难为人解的高品位的纯正艺术。
他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追求中,经过长期的艰辛磨练,终于逐渐形成了浑厚华滋、沉雄博大的艺术风格,登上了笔墨与丘壑兼胜、人格与画风融合的境地,成为自宋元以来山水画史上的又一巅峰。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成功与否,其关键之一在于丘壑内营。
山水画并不要求机械地去描绘实景,而是以心接物,借物写心,不为自然景物所圃,是借笔墨抒发满怀情意。
这丘壑内营又实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结果。
“对中国山水画来说,自然美需融化于意境中,并通过丘壑内营,以创造出艺术美来;至于艺术美,则需要凭借意境指导下的笔墨(亦即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美),方能体现在生动、丰富的形象中。
这里最具体、最生动地表现意与笔的主从关系的,就是这个作为艺术形式美的,并紧密结合情思意境的了。
中国山水画家正是依照这个程序,来运用自然美以塑造艺术美”(伍蠡甫语)。
一、笔墨墨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黄宾虹的山水画具有古拙奇趣、浑厚华滋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动弥溢的气韵。
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著名“五笔法”。
这无疑为他以后的画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浓、破、泼、淡、焦、积、宿”七墨法,着重在用墨上追求层次的变化,以表现山川的浑厚之气,达求法备气至、元气淋漓的境界。
晚期将“五笔法”与“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溃墨法等技法,并创章法之真。
黄宾虹山水画的突出特点,表现在画夜山与画雨景这两种具体的画法上。
黄宾虹所画夜山,多为晚年之作。
这类夜山图,笔墨层层叠加,在积染数十遍的同时,巧妙地将多年积聚的各种墨法——破墨、宿墨、浓墨、淡墨、泼墨、焦墨,尤其是积墨法,运用得自然天成、浑然化一。
在那浓重黝黑,林立氤氲,乱而不乱,齐而不齐,歪歪斜斜,斑驳陆离的笔墨挥洒中,映现出一个苍茫莫测、浑厚华滋的宇宙天幕,展示了一个颇具抽象意味的现代艺术境象。
黄宾虹在总结了前人笔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中国画用笔用墨的“五笔法”和“七墨法”,可谓“笔精墨妙;神韵贯通”。
他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达到了“尽其灵而足其神”之境地。
他的用笔沉厚凝重,刚健劲遒,自然天成,极呈光鲜之气,并在千变万化的笔墨运转中,透逸出物象自然及主体心境浑然一体的境界。
在黄宾虹看来,中国画的笔墨并不全是技法,实是包含了情景、个性、学养、思想的集合体,是人格化的表
现。
因此,笔墨就需强调力,气韵就需有气接,这“力”,这“气”,又全在于画家本人,在于画家自身的整体素质。
从笔墨技巧来看,黄宾虹已集中国画笔墨之大成,而最终形成了他自己的笔墨,是前人从未有过的笔墨,也是他努力探索表现自然精神之魂,从搜尽奇峰打草稿中不断演变而成,更是他心灵的外化,与自然精神实质的异化及主客观融合的结果。
而这种笔墨技巧上的娴熟精到,并没有限制他的个性,反而驱使他的笔墨振起了感情抒发的翅膀,达到了挥洒自如的极点。
正是这纯正的笔墨、纯正的高品位、纯正的山水画,形成了黄宾虹艺术特有的精神内涵,从而构成了他那完美的审美形式结构。
对现代中国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
笔墨是中国画关于点、线、面的一门学问,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是画学精神的体现者。
在黄宾虹画学中,画品自下而上分三个等级,分别是:“有虚有实”,“将变未变”;“实而能虚”,“虚而能实”,“变有未极”;“无实而非虚,无虚而非实”,“虚空粉碎,极尽变化之事”。
莫不是以笔墨分优劣的。
他的笔墨观主要体现在众所周知的“五笔七墨”中。
所谓“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五法;所谓“七墨”,即‘浓、淡、破、泼、焦、宿、溃’七法。
在黄宾虹笔墨观中,“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笔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笔”中的前四法纯系从传统书法学拈来加以阐发的。
中国画中关于点、线、面的学问全部囊括在里面了。
黄宾虹在《画学臆谈》中说:“中锋之说,不必纯取把笔端正,要使笔尖锋芒八面生出,有藏有露,藏者为中,露者为侧,皆是用笔,则落笔圆浑自然,不为板滞。
”主张用笔不可有弱笔,贵乎有力。
在著作与书信中,黄宾虹一再强调笔力的重要性:“气关笔力,韵由墨生;笔有力而后能用墨,墨可有韵,有气韵而后生动;有笔力然后可观水墨之干湿浓淡,以笔法之强,能使墨法变化从心;青绿用笔亦贵乎有力。
诸如一点之中有锋、有腰、有根,一点墨中有干湿互用之笔;有分明而融洽,含刚劲而婀娜;从火车远观似缓近观急速悟用笔:静’字诀;用笔似刀的‘辣’字诀;悟自行车泥淖的转笔法;不工者,工之极;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都呈现一派造化在手的恢弘气象。
“七墨’所归纳的墨法,同样是黄宾虹探索的热点。
如同笔法探索一样,他的阐述充满了新意。
从1920年的“浓、干、黑、淡、湿、白”到“七墨”是很大的转换,黄宾虹晚年对墨法的阐述仍然超越了七种墨法的范围。
如溃墨法——黄宾虹晚期的作品中使用得得心应手,便不在《画法要旨》“七墨”之列。
诸如对“七墨”中“有青绿色之宝光”效果的宿墨法,浓淡墨之间运以渴笔产生“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效果的焦墨法的阐发,都突破了前贤之说。
然而,“墨法贵在淋漓而不臃肿”却是他最重大的收获。
墨法所贵的“淋漓”在水。
水墨神化,其妙在水。
他那段“善画者,筑基在笔,建勋与墨,而能使笔墨变化与无穷者,再蘸水”的话,是这一收获最简赅的表述。
所谓“蘸水”之法,见于1935年《黄宾虹语录》:先以笔蘸浓墨,再将笔略蘸清水,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绵里藏针是驾驭水墨神化的关捩,笔与墨,谁缺了谁都不行。
用笔用墨的阐发构筑成黄宾虹画学思想最精彩最显眼的组成部分。
这种情况很容易授人以唯笔墨论的错觉,掩盖其高扬着的具有现代理念的“笔墨精神”。
在黄宾虹高扬着的笔墨精神中,尤为精彩的是关于“不整齐中求整齐”和“不齐弧三角”的阐发,前者来自对书法“拔蹬法”——以骑手两足跨蹬不即不离喻用笔不粘不脱的悟通和引申。
黄宾虹说:“整齐非方正,宜于极不整齐中求整齐乃为得之。
如观篆隶魏碑,其布白处处排得不粘不脱。
此虚实兼到之妙。
处处排匀,一种馆阁字体,反成匠笔”。
到了《国画之民学》演讲时,他将“于极不整齐中求整齐”的大篆、无波隶、六朝字作为现代美术追求内美精神的例证。
不齐弧三角之说,是黄宾虹从欧洲“拿来”而加以大而化之的。
同一演讲中,他说:“凡是天生的东西,没有绝对方或圆,拆开来看,都是有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的。
三角的形状多,变化大,所以美;一个整整齐齐的三角形,也不会美。
天生的东西决不会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才是美”。
③由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引申而来的“无虚
而非实,无实而非虚”的笔墨观是黄宾虹画学的精华,也是解读黄宾虹艺术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