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及其当代传承
- 格式:pdf
- 大小:251.81 KB
- 文档页数:5
2014
年1
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4
第43
卷第1
期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43No.1
■艺术研究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及其当代传承
孙文忠
(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
笔墨问题之所以成为国画研究的老问题,
实因它是国画最本质、
最核心的问题。
它不仅是国画最重要
的表现语言,
是画家审美情趣、
绘画观念的承载体,
也是分析作品、
评论画家的基本尺度。
笔墨随时代的发展而发
展,
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阶段差异显著,
并不断完善和成熟。
当代美术教育工作者将什么样的笔墨观念传授给
学生,
这既与国画教育者对笔墨的认识有关,
与教育者的审美追求、
对中国画的理念相联系,
还与教育者的绘画实
践相关联。
当代中国画笔墨传承应本着开阔的胸襟,
允许多元化的探索,
探求多样化的路径。
具体到教学中应以
理论为指导,
以学生临摹为基础,
以写生作为验证笔墨的途径。
关键词:
中国画;
国画教育;
笔墨;
临摹;
写生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1-0147-05
收稿日期:2013-06-16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K007)
作者简介:
孙文忠,
男,
黑龙江佳木斯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笔墨问题之所以成为国画研究的老问题,
实因它
是国画最本质、
最核心的问题。
仅以当代画坛而言,
人们对笔墨就持有多种态度,
其中“
笔墨等于零”
和
“
无笔墨等于零”
的论争对立就十分鲜明①。
在国画
实践中,
有人守护传统笔墨,
以笔墨为最高追求,
如黄
宾虹、
潘天寿和张大千等;
有人尝试以西方绘画为圭
臬,
探索全新的绘画语言,
如林凤眠、
吴冠中等;
有人
中西兼收,
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改良中国画,
如徐悲
鸿、
蒋兆和等。
与之相关,
在国画的笔墨传承中,
因了
传者认识的不同,
对国画中笔墨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也
各有所异,
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教学传
承体系。[1]129—130
国画专业的师生在多样的认识及教学
实践与探索面前往往不知所从,
不知该当何为,
也在
积极寻找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思
考:
当代美术教育工作者将什么样的笔墨观念传授给
学生,
这既与国画教育者对笔墨的认识有关,
与教育
者的审美追求、
对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相联系,
还与教
育者的绘画实践相关联。
本文不仅仅分析笔墨的丰
富内涵及基本特点,
更在于探究当代笔墨的传承路
径,
这既关乎如何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笔墨体系,
也关乎培养什么样的国画人才。
一
笔墨作为国画最本质的特性及最基本的绘画语
74
1①吴冠中曾提出:“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
其价
值等于零,
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
其价值等于零。”(
吴冠中
《
笔墨等于零》,
见《
关于笔墨的论争》,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年版,
第102
页)
反对一些人孤立地评论笔墨,
致使本末倒置,
使笔墨成为作品优劣的标准。
与之相反,
张仃认为,“
作为一
个以中国画安身立命的从业人员”,“
有责任明确表明我的立
场:
我不能接受吴先生的这一说法。”(
张仃《
守住中国画的底
线》,
见《
关于笔墨的论争》,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年版,
第
106
页)
关山月也提出:“
否定了笔墨,
中国画等于零”,
因为
“
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东西,
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
是中国
画的财富”(
关山月《
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
见《
光明
日报》1999
年4
月28
日)。
与之观点相近的万青力也认为
“
无笔墨等于零”(
万青力《
无笔墨等于零———
虚白斋明清绘
画论稿》,
见其《
画家与画史:
近代美术丛稿》,
中国美术学院
出版社1997
年版,
第80—88
页)。言,
在国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历代画家均视之
为画之魂魄、
精神,
人们赋予它以丰富的内涵。
如明
董其昌认为“
画岂有无笔墨者”[2]72
,
清恽正叔在其
《
南田画学》
中曰:“
有笔有墨谓之画。”[3]22
石涛明确
表示:“
夫画者,
形天地万物者也,
舍笔墨其何以行
之哉?”[4]181
近代黄宾虹提出“
国画精神,
全关笔
墨”[5]121
。
人们这种认识的形成,
基于以下几方面的
原因。
首先,
笔墨是国画的基本工具。
作为书写、
绘画
基本工具的笔与墨,
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孳生新的品
种与样态,
其目的就是使运笔用墨的技法更加丰富
多样,
绘画效果更加独特而出彩,
正可谓“
工欲善其
事,
必先利其器”。
此不细言。
其次,
笔墨关乎国画的技巧与技能。
在技法层
面,“
笔”
通常指钩、
勒、
皴、
擦、
点等笔法。
如谢赫
《
古画品录》
中有“
用笔古梗”、“
笔迹超绝”、“
动笔
新奇”
和“
笔迹利落”
等,
这都是对不同笔法的赞誉。
“
墨”
通常指烘、
染、
破、
泼、
积等墨法。
梁元帝萧绎
的“
信笔妙而墨精”、
郭熙的“
精笔妙墨”,
实指墨法
的超绝。
可以说,
笔法与墨法各不相同:
笔法为主
导,
墨法随笔法而出;
但二者又相互依赖,
不可分割。
一方面,
笔法传达了墨法的不同功能,
造就了画面的
不同样态。
北宋韩拙《
山水纯全集》
所言“
笔以立其
形质,
墨以分其阴阳”
就是对二者差异的区别。
董
其昌《
画旨》
认为:“
但有轮廓而无皴法,
即谓之无
笔;
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
即谓之无墨。”[2]72
可见,
墨法可以表现阴阳面与凹凸面、
深与浅、
远与
近,
还可以表现寒与暖、
晦与明;
不但可以表现云雨
的迷离、
烟雾的空朦,
而且可以表现对象的形与影、
实与虚。
另一方面,
墨法将笔法解放了出来,
让笔法
自由而个性地发展。
在技法上增加了笔法表现的复
杂性,
加强了绘画对象的深刻性和表现力。[6]16
再次,
笔墨具有超乎技法之上的丰富内涵。
有
学者概括曰:“
笔墨最早不过是工具材料的使用法
则,
再进而变成这种工具材料的使用法则,
再进而变
成了中国画的独特语言形式和几乎是最高追求标
准。”[7]
这是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对笔墨内涵的总结。
有人认为:“
中国绘画中的笔墨,
正是构成中国绘画
抽象性表现最重要的手段。”[8]8
这是从中国画区别
于西方绘画的传统、
特征对笔墨的论述。
我们以为,
笔墨发展到今天,
其内涵不断多样
化,
与其功能的多元化相伴随。
一方面,
它是中国绘
画最重要技法的集合体,
又成为国画家思考人生、
描
绘生活和自然、
抒发情怀的人文精神的承载体,
还成
为人们品评、
创作、
学习、
欣赏中国绘画作品、
画家、
画派甚至一个时代绘画的重要标尺。
一旦动了笔墨
的“
奶酪”,
就必然引起学术上的围观、
论战与再探
索。
显然,
笔墨是关于国画的核心与本质问题,
是中
国画传承与教学无法回避的最重要的问题,
教师在国画教学体系建构及课程设置上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
正因为笔墨既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形式,
也是
造型、
状物、
呈现画品的重要载体,
还是画家抒发感
悟的重要手段,
所以清代王学浩在《
山南论画》
中提
出“
作画第一论笔墨”。
对笔墨地位的高度重视,
必
然使不同时代的画家、
学者对笔墨进行不间断的研
究。
这些研究是当代画家和学人了解、
把握笔墨的
又一重要途径,
也是当代笔墨传承中重要的财富与
内容。
概括而言,
这些研究包括:
第一,
对笔墨的类别及运用的探究。
作为20
世
纪画家的典型,
黄宾虹对笔墨的见解尤具代表性。
他在大量览阅、
临摹各代绘画作品的基础上,
总结了
不同时代笔墨语言的各种形式及其变化,
其中以
“
五笔”
及“
七墨”
最具代表性。
他总结“
笔”
的五法
为:“
一曰平,
如锥画沙;
二曰圆,
如折钗股;
三曰留,
如屋漏痕;
四曰重,
如高山坠石;
五曰变,
参差离合,
大小斜正,
肥瘦短长,
俯仰断续,
齐而不齐,
是为内
美。”
可见形象不同,
画家在绘画时使用的笔法自然
应当有别。
他又将墨分为浓墨、
淡墨、
破墨、
积墨、
泼
墨、
焦墨和宿墨等七法。
这些不同的笔法与墨法在
绘画过程中随境而变,
随描绘对象的不同而交相使
用,
各有不同的功用。
其中的“
笔者,
点也,
线也,
骨
骼也;
墨者,
肌体也,
神采也。
笔求其刚,
求其柔,
求
其拙,
求其纵,
在因时制宜。
墨求其苍,
求其老,
求其
润,
求其胰,
随境参酌,
要与笔相水乳”[5]150
。
第二,
对笔墨功能的研究。
中国画要表现出优
美的意境,
画出鲜明的特色、
独特的品格,
必须仰仗
精妙的笔墨。
因为“
物之见出轻重、
向背、
明晦者赖
墨,
表郁勃之气者墨,
壮明秀之容者墨;
笔所以示画
之品格,
墨也未尝不表画之品格;
墨所以见画之丰
神,
笔也未尝不见画之丰神,
精神气息,
初无二
致”[5]150
。
笔墨交融画才可形神兼备,
风采奕奕。
而
要达到妙品的境地,“
画须有笔外之笔,
墨外之墨,
意外之意,
即臻妙谛”[8]79
。
而这正是成就一代画
家、
促使其个人风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
当代
国画教学必须使学生从笔墨入手,
认识国画的笔墨
特性、
掌握国画的笔墨语言。
第三,
对笔墨的优劣进行品评。
由于画家运笔
用墨技法上的差异,
往往形成了不同的绘画状况。
石涛总结说:“
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
有有笔无墨
者,
亦有有墨无笔者。”[3]215
从鉴赏及评论的角度看,
有笔有墨者是人们一致推崇的佳作,
有笔无墨或者
有墨无笔则往往受到人们诟病。
如笪重光曰:“
笔
中用墨者巧,
墨中用笔者能,
墨以笔为筋骨,
笔以墨
为精英,
笔渴时墨焦而屑,
墨晕时笔化而溶。”[10]173
黄
宾虹深谙笔墨的功能,
他也总结云:“
论用笔法,
必
兼用墨,
墨法之妙,
全以笔出。”[5]122
在笔法与墨法之
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