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讨报告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3
银行竞争分析报告1. 引言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推动,银行的竞争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当前银行竞争状况的分析,为银行业务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市场概况目前,银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市场规模根据数据统计,我国银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逐年增长。
大型银行在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小型银行也在不断努力迎头赶上,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2.2. 金融科技的崛起金融科技对银行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支付的普及,非银行机构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在金融领域崭露头角。
这些公司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对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2.3. 金融产品多样化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业务的多样化也成为了竞争的焦点。
传统的储蓄、贷款、信用卡等业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银行开始推出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如理财、基金、保险等。
这些新产品进一步增加了银行之间的竞争。
3. 竞争对手分析3.1. 大型国有银行大型国有银行在银行竞争中一直起到主导作用。
这些银行拥有庞大的资金储备和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具备强大的市场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然而,由于其体制性质和管理层次相对较高,这些银行在创新和响应市场变化方面相对较慢,这给了其他竞争对手以机会。
3.2. 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大型国有银行的补充,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
这些银行通常规模较小,更加灵活迅捷,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不过,由于资源有限,城市商业银行在与大型国有银行的竞争中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
3.3. 互联网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这些公司通常采用线上平台进行业务操作,与传统银行相比,它们的运营成本更低,服务更加个性化。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了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仅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体系运转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何评价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探讨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和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方法,为商业银行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概念及特征分析: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及其特征进行分析。
2. 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研究:从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
3.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模型,评价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水平。
4.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研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
四、研究预期结果
1.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概念及特征得出清晰准确的定义和特征。
2. 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 建立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模型,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
4.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的策略,为商业银行提供参考。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制定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
2004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中心■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的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从综合竞争力看,招商、民生、浦发为第一档次;建行、中行、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工行、光大、深发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目前,竞争力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性的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
其中关于竞争力最权威诠释是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事国别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竞争力方程,涉及8个领域(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素质)的近300个指标;其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越来越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认可,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
WEF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为"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不难看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盈利来体现。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创造价值能力也应成为其竞争力表现的核心。
故此,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影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是某一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
根据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这里所谓资产说的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概念,即竞争力现实的表现。
由此可见,竞争力研究主要考察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二是这一存在的进程是怎样实现的。
中国建设银行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评价中国建设银行的竞争力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中国建设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从市场份额、盈利能力、业务增长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其竞争力,为人们对中国建设银行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是衡量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建设银行的市场份额如何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中国建设银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
2017年,中国建设银行的市场份额为15.6%,而到了2021年,其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17.2%。
这表明中国建设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逐渐稳固,市场份额的增长也意味着其在金融行业中的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二、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中国建设银行的盈利能力在过去几年中如何呢?通过查阅相关财务报表,可以发现中国建设银行的盈利能力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以净利润为例,2017年为2583亿元,到了2021年已经增长至3307亿元。
虽然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盈利能力有所波动,但中国建设银行的盈利能力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也反映了其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
三、业务增长通过市场份额、盈利能力、业务增长等多个方面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建设银行的竞争力处于较高水平,市场份额不断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业务增长势头良好。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建设银行仍然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多家银行的竞争压力,未来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和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行业的格局也将发生改变,中国建设银行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数字化能力,以确保自身在未来金融市场中依然具有竞争力。
中国建设银行的竞争力在不断提升,市场份额稳步增长,盈利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业务增长势头良好。
银行业竞争态势分析报告第一节:行业概况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竞争态势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本报告将围绕着以下六个方面,对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态势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节:机构竞争在中国,银行业的机构竞争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之间展开。
在这个竞争中,国有商业银行凭借着其庞大的规模和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其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在特定领域也有着一定的竞争力。
第三节:产品竞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中国银行业的新兴业态。
各家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线上银行、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产品,以争夺市场份额。
在这个竞争中,创新和个性化的产品往往更受消费者青睐。
第四节:服务竞争银行业的服务竞争主要体现在客户体验和金融创新上。
个性化服务、便捷的操作流程和高效的业务处理成为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此外,金融科技的应用也为银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客服服务。
第五节:风险管理竞争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风险并提升竞争力。
因此,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此外,合规性、透明度和信息安全等因素也影响着银行的竞争能力。
第六节:战略竞争战略竞争是银行业中最为重要、最具挑战性的一环。
银行需要制定出明确的战略规划,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这包括确定目标客户群体、优化产品组合、建立创新机制以及优化内部运营流程等。
只有经过深入研究和全面规划,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结语通过以上对中国银行业竞争态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市场竞争中,机构、产品、服务、风险管理和战略等方面都是银行需要着重关注的领域。
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和经营策略的优化,银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商业银行行业竞争五力分析商业银行行业竞争五力分析一、引言1.1 本文档旨在对商业银行行业进行竞争五力分析,为行业内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二、行业概况2.1 行业定义:商业银行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以经营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等业务为主,为居民、企事业单位等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2.2 行业规模:商业银行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最具规模的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数量众多,总资产较大,业务范围广泛。
三、竞争五力分析3.1 供应商议价能力3.1.1 主要供应商:商业银行的主要供应商包括存款客户、借款人、中央银行等。
3.1.2 方法:供应商对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较弱,因为其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度较高,商业银行相对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压低利率、限制提款等方式进行控制。
3.2 顾客议价能力3.2.1 主要顾客:商业银行的主要顾客包括个人客户、企事业单位等。
3.2.2 方法:顾客对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因为商业银行同质化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多,顾客可以选择其他商业银行提供的更有利条件的金融产品。
3.3 替代品的威胁3.3.1 替代品:商业银行行业的主要替代品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等。
3.3.2 方法: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替代品的威胁逐渐增大。
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抵御替代品的威胁。
3.4 新进入者的威胁3.4.1 新进入者:商业银行行业的新进入者包括新设立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
3.4.2 方法:商业银行行业对新进入者来说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如监管要求、资本实力等。
此外,现有商业银行行业巨头的品牌影响力和客户资源也会对新进入者形成一定的威胁。
3.5 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3.5.1 主要竞争者:商业银行行业的主要竞争者包括各大银行机构。
3.5.2 方法:商业银行行业内竞争激烈,主要体现在利率竞争、产品创新等方面。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摘要:本文以我国国内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其2009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从规模、盈利性、平安性、流动性、市场占有能力和开展能力六方面选取了22个重要财务指标,试图通过这些财务指标量化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构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状况进展了分析评价。
研究结果说明,因子分析法简化了影响因素构造,构造了有效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的结果客观反映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情况。
最后在实证分析的根底上,提出了提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因子分析方法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核心重要的局部,其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指标体系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构造的系统性、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上市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企业和非上市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以与银行经营原则密切相关的“盈利性、平安性、流动性〞为出发点,从规模、盈利性、平安性、流动性、市场占有能力和开展能力六方面,构建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规模指标商业银行规模的大小对其竞争力优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银行规模越大,往往竞争力就越强。
本文选取的规模指标有:1.总资产1X。
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是银行拥有的全部资产,是用货币化形式反映的银行经营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银行的经营实力。
资产规模的大小是银行竞争力最直接的表达,通常,该指标越大,相应的银行竞争力就越强。
2.营业收入2X。
银行的营业收入,是银行在日常经营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是银行的主要经营成果,也是其取得利润的重要保障,营业收入的实现关系到银行经营活动的正常进展。
银行营业收入越多,一般来说,反映出银行的竞争力越强。
〔二〕盈利性指标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经营目标,也是其生存和开展的物质根底及内在动力和源泉。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加入WTO之后的中国银行业,面对跨国金融集团逐步入境的“狼群效应”,如何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原有的市场,维持并发展现有的地位,已成为国内各大银行的当务之急。
本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银行的网络调查,就消费者对各大银行的满意度,需求类型等作了全面的综合调查。
此次调查范围包涵了国内的各大银行以及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参性。
下图为部分调查结果:据调查显示,目前最常光顾的银行排名前四的均为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69.65%的支持率排名第一。
由此可以看出,在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尚未完全取消监管的前三年,国有银行凭借着在国内长久以来建立的营销网络和深入中国消费者心中的信用观念,在外资银行未完全适应中国市场之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更应该看到的是,在今后的几年金融市场逐步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庞大的资金实力,成熟的经营模式,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以及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对国有银行来讲将是强有力的竞争威胁。
消费者经常办理的业务决定着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对潜在需求的开发也是构成银行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
由上图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内地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日常储蓄,生活费用的缴纳及异地汇款上,分别占到84.86%,39.74%和41.92%。
这是传统国有银行建立在经营网点资源基础上的优势,但要看到的是,随着内地市场发育日益成熟,需求结构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金融服务项目在银行的利润空间中所占比例将日趋缩水;相反,信用卡业务,投资性贷款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这些业务的开展较传统业务需要更高的技术及人才储备,而这些恰恰是外资银行在全球扩张的竞争优势,作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应该在看到自身优势的同时,把眼光放到长远的金融发展方向上去,做好与跨国金融集团同台竞争的准备。
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是构成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外资银行强调标准化服务的主要原因,下图是以中国工商银行和汇丰银行为例消费者服务评价的调查:由上图可以看出,客户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服务评价中,有38.93%的人认为等候时间过长,27.83%的人认为便民措施少,24.97%的人认为服务态度生硬,在整个服务评价调查中占了较为突出的地位,从中可以得出国有银行在未来金融服务中急需改进的环节。
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问题研究一、选题的背景、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各商业银行之间群雄逐鹿的竞争局面。
竞争的焦点已从网点布局扩展到人才、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金融市场面临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在此过程中必将面临来自国际具有强大优势的金融巨头的竞争与挑战。
国内“四大行”的垄断“坚冰”将被打破,金融市场的竞争白热化。
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和金融改革的积极作用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的综合实力,但同国有银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虽然我国中小银行在规模上无法与国有大银行直接抗衡,它在产权制度和内部治理结构上的不足也影响了它向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能力。
但中小银行不仅不会是“昨日黄花”,更将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提升我国中小银行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国外关于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动态斯蒂格勒(George J.Stigler)指出:“个人(或集团或国家)之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斯蒂格勒,1986)。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关于竞争给了合理的解释。
他用一组用以对产业和竞争者进行分析的综合性方法和技巧进行论述,进而逐个解析零散化产业,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和全球性产业中的竞争战略,运用纵向整合,业务能力扩展,放弃以及进入新业务的分析技巧。
“核心竞争力”一词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提出。
1990年,以美国密西根大2 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b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为标志,核心竞争力理论正式提出。
核心竞争力是知识、能力的不断积累和有效组合,是一种动态的能力,决定了银行的长期发展趋势和竞争优势.任何企业,如果不能具备自身的独特优势,最终将会被残酷的竞争所淘汰.(英)肯特﹒马修斯在《银行经济学》中以经济学的基础分析工具来考察银行行为,了解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主流趋势,阐释了在多变的微观经济环境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及运作,作者提供了一个以数学为基础,且通俗易懂的微观经济学环境,从中提出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是银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引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关键的议题。
本文将分析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竞争力的策略。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1. 金融产品与服务: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包括贷款、存款、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
具有创新性、差异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全方位的服务能力将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2. 经营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需要拥有高效的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能力,确保自身运营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优质的营销与管理团队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 品牌形象与声誉: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和声誉在市场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优质的服务、诚信的经营和社会责任感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客户选择该银行。
二、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1. 监管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政策和法规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
监管环境的合理性与透明性将影响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和发展空间。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成为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移动支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将提升银行的效率和客户体验。
3. 市场份额与规模: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和规模直接影响其竞争力。
拥有更多的客户和资产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并增加与供应商、业务伙伴的议价能力。
4. 员工素质与能力:银行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对银行的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高素质的员工能够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策略1.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开发满足多样化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例如,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服务,以增加客户粘性。
2.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防控体系,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状况分析中文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我国银行业即面临机遇也面临这严峻的挑战。
竞争机制的引入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活力,同时,现阶段的竞争也给商业银行之间及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少问题。
一个国家中各商业银行的竞争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银行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和运行效率,而且还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间竞争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间市场竞争的发展情形,并提出改善我国商业银行间竞争健康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竞争机制商业银行竞争状况路径Abstract: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s facing opportunities is also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on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o bring energy and vitality,at this stage of competition to the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brought many problems. Competitive status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in a country,not only related to market structure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within the banking industry,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An overview of the status of competition among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on this basis,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and proposed to improve competition among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ath.Key Words:The mechanism of competition; Commercial bank; Competitive conditions; Path一、现代商业银行竞争概述现代商业银行竞争属于市场金融的范畴,银行间的竞争体现了追求质性发展与量性发展的协调统一。
2004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中心 ■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的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 从综合竞争力看,招商、民生、浦发为第一档次;建行、中行、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工行、光大、深发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竞争力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性的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其中关于竞争力最权威诠释是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事国别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竞争力方程,涉及8个领域(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素质)的近300个指标;其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越来越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认可,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 WEF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为"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不难看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盈利来体现。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创造价值能力也应成为其竞争力表现的核心。 故此,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影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是某一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 根据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 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这里所谓资产说的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概念,即竞争力现实的表现。由此可见,竞争力研究主要考察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二是这一存在的进程是怎样实现的。其中存在着因果的分析的过程。我们据此来设计研究框架。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要特别要强调与现有的银行信用评级以及银行绩效评价相区别。 竞争力评价与银行信用评级区别:一是研究目的不一样,银行信用评级是减少投资人与债券发行人信息不对称,对象是投资人,目的是揭示风险、风险管理。竞争力评价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对象是银行,目的是帮银行找问题。二是研究方法也不一样。 竞争力评价与现有的银行绩效评价区别:银行业绩评估只是银行竞争力的外部表现,即银行基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资源,在过去和现在的市场竞争中的结果和地位。主要集中于银行财务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两大类。然而,仅仅这两类指标不可能全面反映银行竞争力的真实内涵。因为财务指标反映的是银行过去和现在的竞争状况和业绩,可以用来分析和评估以前的行为和决策,但银行通过竞争力分析真正需要的是有助于今后更好竞争的战略。显然,除了进行业绩评估外,更需要分析实现这一结果的过程。 并且在财务指标中,有不少指标如市场份额或一般并不一定能正确反映银行业的竞争状况。前者可能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后者也可能是政府政策或地区分割的结果。况且,这些财务指标也不能说明如何实现以后的竞争业绩,也无法反映是基于什么措施和手段而取得目前的竞争地位,这是一种短期行为和分析方法。 因此,竞争力研究除了对现实的银行竞争行为和业绩评估外,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如银行体系、治理结构、发展战略、科技、人员素质、环境等,这些对于银行业的竞争力能起到一种转化和支撑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和分析是侧重于多维度、多方位的分析和评价,是绩效评估的又一升华。本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说明一、本次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数据来源为《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4)》、国内知名数据商色诺芬(Sinofin)信息服务与WIND资讯、国际权威Fitch IBCA数据库以及各商业银行公开发布的历年度财务报告,并根据《银行家》银行竞争力评价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对部分数据资料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 二、全国性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现实竞争力指标(包括市场规模、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和安全性、资产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管理能力、国际化业务能力);潜在竞争力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科技能力、金融创新能力、服务竞争力、公司治理及内控机制)现实竞争能力是指银行在当前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代表着该银行在报告期时间点上的竞争力实现结果,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概念,由一个时间剖面的一系列显示性指标集组成,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经营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财务会计指标。而潜在竞争力则代表了实现这一现实竞争力的进程是怎样的,其中包含着因果的分析的过程从其中可以解释银行为什么有竞争力或者为什么缺乏竞争力。换句话说,现实竞争力指标所反映的是当前竞争的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潜在竞争力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力背后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它由一个时间点内银行内部因素影响未来竞争力的隐性指标集组成,即基于对现实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构成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制度性影响因素,如银行的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业务体系和业务创新能力、服务竞争力、人力资源和科技能力等等,以测度竞争力位势的延续能力。(见图1) 三、全国性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生成。AHP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tty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它是处理某些难于完全用定量方法分析复杂问题的一种有力手段。该法突出之点是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若干层次,在比原问题简单得多的层次上逐步分解、分析,并可将人的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用数量形式表达、转换和处理。AHP方法在工业,军事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四、关于服务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根据国际银行服务质量(BSQ)的衡量标准从效率和信任尺度、接待能力尺度、价格尺度、有形资产尺度、服务职责尺度以及可靠性尺度设计了专业化问卷调查(零售业务、公司业务),共回收6378份有效问卷,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形成最终服务竞争力综合评分。 五、2004年银监会对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了风险评级,其中涉及各银行的公司治理以及各内控制度评价。《银行家》银行竞争力评价专家委员会参考监管机构的考评方式及各方面相关资料,对各商业银行这两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评分。 六、本次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以所有银行2003年度的数据资料为基础。2003年12月31日中央政府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中行、建行注资,故此我们根据注资后中行和建行相应指标的变化,做了及时的调整。 七、本次竞争力评价(包括城市商业银行)中使用的资本充足率数据,均采用2004年度银监会颁布的最新资本充足率的核算方式进行调整。 全国性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总体态势分析 从综合竞争力看,呈现清晰的四个等级。 招商、民生、浦发为第一档次 建行、中行、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 工行、光大、深发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广发为第四档次 从现实竞争力看,四个等级也很明显,建行、中行因外汇注资和巨额坏帐剥离,而位列第一档次。 招商、民生、浦发、建行、中行为第一档次 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 工行、光大、深发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广发为第四档次 从潜在竞争力看,三个等级较为明显,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任重道远。 招商、民生高居第一档次 浦发、建行、中行、兴业、华夏、交通、中信、工行、光大、深发展可划归为第二档次,其中浦发、华夏略显突出一些 农行、广发为第三档次(见图2)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速,建行、中行的现实竞争力提升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决定在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并拨出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为银行补充资本金,这一重大决策体现出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和打造"真正商业银行"的坚定决心。本次国务院对商业银行注资意味着我国银行管理方法和货币政策手段的重大变化。国务院向两家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注资,其意义不仅在于充实资本金,更重要的在于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将进入一个加速阶段。 根据银监会颁布的最新的资本充足率的核算方法计算,截至2004年9月30日,建行的资本充足率高达8.19%,在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位列第二(恒丰第一,15.14%),在参评银行中位列第一。中行的资本充足率达7.39%,在参评银行中位列第三。 2004年6月30日,中行、建行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署一个价值2787亿元的不良资产转让协议。这是继450亿美元的外汇注资以来,本届政府为先行股改的中建两家银行第二次提供免费的"最后晚餐".至2004年9月底,建行和中行按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为3.88%和4.55%,分别位列14家参评银行的第7位和第8位。甚至已经大大低于10家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水平6.47%.资本充足率迅速上升以及巨额不良资产的剥离,使得建行和中行的现实竞争力陡然跃升至14家参评银行的第3位和第4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行和中行的潜在竞争力排名并不靠前,分别位列第7位和第11位。故此,我们认为,建行和中行当下的综合竞争力位势是否能得以延续,有赖于其银行潜在竞争力的增强,具体地说,公司治理方面是否会有一些重要改革措施出台,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是否正逐步向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靠拢。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对银行信贷资产实行分类管理,不同风险的资产要求不同的资本充足率。这些都是2005年中国银行业值得期待的。 上市股份制银行竞争力点评 资本充足比较 目前,资本充足率已成为上市银行实现规模扩张的瓶颈,并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盈利能力。2004年半年报显示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8.12%,其他四家银行则均未披露,但估计资本率均未能达标。鉴于次级债券只能部分补充附属资本,上市银行的今后再融资需求已日显迫切。(见表1) 资产质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