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限额政策约束下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两级供应链协调
- 格式:doc
- 大小:18.77 KB
- 文档页数:8
既定服务水平下VMI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研究陈志刚【摘要】As market competition intensifies,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among member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a coordination mechanism, vendor-managed inventor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industries. Under a established service level and the stochastic demand related to price and sales effort level, taking a two-stage VMI supply chain system including a single supplier and a single retail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roblem of the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design in VMI supply chain was analyzed. Finally, a further explanation through a numerical example was made. The results were that the contract proposed could achieve better coordination of VMI supply chain, and when revenue-sharing proportion was in a certain range, the profit of VMI supply chain system could be flexibly allocated between the suppliers and the retailes through adjusting the wholesale price.%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同作业变得越来越重要。
非对称信息下三级供应链协调契约模型的构建本文研究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由一个制造商、一个分销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建立了非对称成本信息下基于收益共享的供应链契约协调模型,给出了三级供应链协调的条件,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说明模型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非对称信息三级供应链供应链协调收益共享相关文献概述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销售给最终顾客的所有全独立的参与者即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最终用户、物流服务提供商乃至供应商的供应商、经销商的经销商等形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链状网络结构。
供应链战略的实现,需要供应链中企业的协调,供应链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其中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供应链协调方法。
Cachon G P,Lariviere MA(2005)研究了由批发价格和共享系数两个参数描述的收益共享协调机制模型,并将其与回购、价格折扣以及数量折扣等契约形式进行了比较;Chauhan S S,Proth J M(2005)考虑到零售商与供应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承担的缺货成本,给出两者总体利润最大化下的收益共享契约模型,利润则按照两者的投资金额比例进行分配;晓斌等(2004)研究了市场信息不对称下批发价格与订货量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给出了零售商和供应商分别拥有需求信息下的博弈均衡;谢磊等(2009)研究了非对称成本信息下,多个供应商、多个零售商构成的供应链系统的协调问题;邱若臻等(2007)探讨了零售商边际成本新吸引情况下的供应商最优收入共享策略,并将其同对称信息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郭福利等(2009)综合考虑缺货损失和剩余产品残值与生产成本相关的情况,建立了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模型,并借助报童模型对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
考虑随机需求及返回策略的供应链协调分析摘要:在随机需求情形下,通过返回策略工具,运用stackelberg 非合作博弈理论,分别构建了多供应链竞争下,处于竞争劣势的分散式、集中式及收益共享情形下的供应链eoq和供应链内部协调机制。
供应链协调时,收益共享及集中式供应链eoq、整体利润均大于分散式供应链的情形。
相比分散式供应链情形,收益共享协调机制对供应链整体比较有利,对零售商最为有利。
通过选择恰当共享系数,使返回策略与收益共享契约密切结合,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缺货、剩余及返回数量,进而提高零售商eoq,较大幅度扩大市场销售份额,使供应链的整体收益大于集中式供应链的收益,并同时使供应链内部各成员的收益更加均衡,这为供应链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随机需求;返回策略;收益共享;集中式;分散式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2-0050-051引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定制化的趋势,客户需求也越来越具有随机性,客户随机需求已经成为供应链决策者需要面对的基本环境因素。
客户随机需求容易造成供应链内部成员的不协调和风险分担的不均衡,如何有效处理随机需求问题是供应链决策者和研究者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1,2]。
在供应链研究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的单周期报童模型协调问题是供应链协调的典型问题。
研究这种报童模型下的协调,构成了供应链协调研究的基本元素,学者们认为,返回策略是达成这种协调的一个重要工具[3]。
与此同时,现实中,供应链通常是分散式供应链,各成员的利益相对独立,目标往往不尽不同且相互冲突,在面临客户随机需求等疑难问题时,供应链上的各成员都试图令自身利益最优化、风险最小化,此时,供应链整体利益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出现“双重边际化”等现象[4]。
这就需要构建合理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对各方进行约束,收益共享契约可以有效地对上述各方进行约束,能够使分散式供应链的绩效达到集中式供应链的绩效[4],尤其是多供应链竞争下,处于竞争劣势的供应链,由于无定价权,更需要单独或联合使用返回及收益共享等契约来扩大市场份额,改变竞争劣势。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理论的文献综述分析摘要供应商库存管理是指将库存管理引入供应链中,供应链中上游企业根据用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库存信息等管理控制下游用户库存水平[1]。
基于Magee[2]提出供VMI的定义以来,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目前,不少专家和学者基于多个角度对VMI模式分析,在不断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慢慢演化出新的变体,并且截至目前仍处于不断演变、发展和完善中。
在对目前的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中发现,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都不相同,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VMI模式发展阶段概括VMI模式发展阶段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共享、决策分析、协调优化研究以及第三方物流参与的VMI模式。
本文主要针对上述四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
四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2 阶段研究综述2.1 阶段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共享2。
1.1 信息纵向共享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因而在实际运作中供应链整体运营成本和风险都有上升,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统称“牛鞭效应" [3]“牛鞭效应”是指在市场营销过。
程中普遍存在高风险,这种风险直接增加了供应商的供货和库存风险,严重时可以扰乱生产商的计划和管理秩序,使得生产、供应和营销紊乱,解决“牛鞭效应”是确保企业正常的营销管理和通过优质客户服务的关键。
2。
1。
2 信息横向共享当供应链上下游出现两个或多个成员时,就会存在横向信息共享问题.但斌等[4]以生产提前期为变量,建立供货商库存成本模型,通过研究由两个制造商和一个购买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系统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共享生产进度信息有利于增加收益,并且只要其中一个供应商生产提前期发生改变,供应商的最小期望成本都会增加,与是否共享信息无关.2.1。
3 概括在对现有文献的分析过程中发现VMI模式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共享问题集中表现在上下游成员的纵向共享信息。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VMI模式无论是营销理念还是可控性都高于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较好地抑制“牛鞭效应”.在文献的搜集中发现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横向共享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即便有研究也不尽完善。
Coordin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Based on Revenue and Cost Sharing
Contract
作者: 角佩璇[1]
作者机构: [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出版物刊名: 物流技术
页码: 94-9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Stakelberg;闭环供应链;供应链协调;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
摘要:将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纳入闭环供应链协调设计,由一个单一零售商和单一制造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中,零售商负责销售和回收,物流运作顺序是先逆向回收再正向销售,对三种渠道策略:集中模式(合作博弈)、分散模式(非合作博弈)和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模式进行斯坦伯格博弈分析,比较供应链整体渠道利润,并根据不同模式的决策方式观察其利润的变化。
发现在分散决策下系统的利润要低于集中决策下系统的利润。
通过设计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和废旧产品的回收量,供应链成员利润和总利润均得到提高。
最后以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的应用实例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供应链协同研究综述庄亚明 李晏墅 李金生 孙 华内容提要:供应链的价值在于使各个节点企业的密切配合、各程序的无缝对接。
本文首先总结了供应链协同及其产生机理,继而从两方面对影响供应链协同的因素展开全面分析,梳理供应链协同的六大契约机制,最后,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扼要的评述。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 影响因素 契约机制进入21世纪以来,供应链协同已成为业界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
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学者将目光转移到供应链协同问题的研究上来。
为了方便学者对供应链协同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对供应链协同的文献进行了归纳与梳理。
一、供应链协同的产生从供应链管理的产生看,供应链本身就是一条广义的价值链。
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整条供应链上进行合理的价值分割。
如何协调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行为和决策,加强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增加参与者的利润所得,便成为了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即供应链协同。
人们把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密切配合、各程序的无缝对接称之为 协同。
有关供应链协同的思想早在Clark&Scar f (1960)的多级库存分销系统研究中就有体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理念才真正得以迅速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供应链协同不同的定义:Beamon(1998)定义的供应链协同,是指供应链上某成员通过提供某种激励来试图改变另一个成员的行为,从而使最终均衡决策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最优;微软公司将供应链协同定义为改进消费者服务,减少库存,减少供应链成本,提供竞争力,提高消费者忠诚度的一种途径(L.M.Ellram,2002)。
我国学者邹辉霞(2007)认为,供应链协同是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为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而共同制订相关计划、实施策略和运作规则,并共同约定承担相应责任,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协调同步,各环节无缝对接。
因此,供应链协同管理是指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管理方法,集成供应链上分布的各种资源,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协调同步运作和无缝对接实施动态管理,以抑制和减弱供应链上的不良涨落,激励和放大其良性涨落,实现供应链的价值创新。
碳限额政策约束下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两级供应链协调一、引言近三十年来,世界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资源的迅速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不断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结构性失调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各国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关注的重点。
供应链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但在供应链的实施对象和内容中,并不涉及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环节,也没有考虑经济活动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
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以供应链为主导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理念被广泛应用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进一步导致了人们生活环境的污染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碳减排政策的陆续出台,尤其是碳限额政策的出台,在此政策下,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产生的碳排放量不能超过政府规定的强制限额,供应链面临的减碳外部压力增大,成为了供应链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必要约束条件。
因此,供应链企业如何在新的外部环境下实现供应链协调,促进供应链的合理构建和高效运营、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二、文献综述在碳排放限制政策下的企业供应策略研究方面,Penkuhn[10](1997)讨论了企业面临碳限制政策下的生产计划模型,通过建立利润模型得出了企业在此限制下的最优生产计划。
近几年,随着碳排放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开始研究在碳限制政策下的生产计划。
其中,Letmathe (2005)通过建立分析模型,研究了考虑环境约束下的企业最优产品组合问题。
Benjaafa(2010)也是较早关注此类问题的国际知名学者之一,他将碳排放因素纳入到企业运营层面,建立了严格的碳排放限额情形下的生产模型,并得到了在此政策下的最优生产决策。
张靖江(2010)等考虑了在排放权许可情况下的企业最优生产问题。
Song(2011)从单周期问题的角度对在碳限制政策下的企业生产计划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在此政策下的最优产量不大于无限制条件下最优产量的结论和政府设定的碳排放量限额应略小于企业无限制情况下的最优产量。
收益共享契约的研究最早出现于美国的CD租赁行业,Mortimer对收益共享契约在音像行业应用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用该契约可以提高系统绩效约7%左右的结论。
Giannoccaro等考察了分散式系统下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表明通过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调。
Cachon等研究了收益共享契约的一般形式,得出了该契约可确保系统协调和协调利润可任意分割的结论。
同时也指出当销售商收益受其他销售商订购量和定价决策影响时,收益共享契约将不再适用。
柳建、马士华(2004)的研究表明收益共享契约是对批发价格契约的一个改进,并且相对于传统的供应链协调机制能更有效地协调供应链。
吴庆、但斌(2009)指出在收益共享契约条件下,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可以使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能更为有效的协调供应链。
综上所述,众多的研究者基于实证研究一致认为收益共享契约可以有效地协调供应链,实现供应链高效运营。
但鲜有学者在碳限额为外部限制条件下,对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进行了研究。
因此,本文采用博弈论、报童模型等研究方法对以碳限额为外部条件下的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进行了研究,对现有的国内外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进行拓展和有益的补充。
三、问题描述与假设本文考虑由一个生产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系统,在碳限额政策下,供应链中的生产商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产生的碳排放量不能超过政府规定的强制限额K。
供应链面临的市场需求是随机的,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产品销售价格、需求分布和库存成本等参数是完全对称的。
同时,在政府碳限额情形下的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决策行为符合Stackelberg动态博弈过程,生产商在销售周期开始之前确定在碳限额情形下的批发价格W和零售商收益保留比例δ,零售商根据生产商的参数来确定它在碳限额限制下的最优订货量,生产商则根据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改进收益共享契约中的是批发价和零售商保留收益比例,使得自身收益最大化。
由于商品的采购提前期较长,零售商在整个销售周期中只存在一次订货机会。
销售期结束时,剩余库存会按照残值进行处理。
―生产商在分散系统下的期望收益;T―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转移支付。
四、模型建立本章节通过合理的假设,建立了收益共享契约的两级供应链协调模型和考虑碳限额情形的两级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模型,对两种情形下收益契约当中的批发价格和零售商利润保留比例进行了比较与讨论。
1.无碳限额情形下的两级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模型分析与研究在收益共享契约下,生产商向零售商收取单位批发价格W,在销售期末,零售商将一定比例的销售收入支付给供应商,残值部分也在供应链企业间共享。
令δ为零售商保留销售收入比例,则1-δ为生产商获得的销售收入比例。
若零售商的订购量为Q,那么供应链在集中决策下的供应链期望利润为:当δ=1时,可得w*=c,此时的收益共享契约与批发价格契约等同,生产商获得的利润为0。
又因为δ∈[0,1],所以,只有当δ*<1时,供应链才能实现协调。
定理1表明在考虑收益共享契约的两级供应链协调下,一定存在一个比成本更低的批发价,此时,生产商的利润全部来自于销售商的收益共享中。
另一方面,零售商保留收益比例δ来调整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利润分配,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协调。
2.碳限额情形下的两级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模型分析与研究在碳限额政策下,政府规定一个最大碳排放量K,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产生的碳排放量不能超过政府规定的强制限额。
若零售商在碳限额情形下的最优订购量为Qa,那么供应链在集中决策下的供应链期望利润为:五、结束语近年来,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多,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给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不利影响,实施碳限额政策以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对碳限额政策下的供应链协调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合理假设,通过报童模型、博弈论等理论建立了收益共享契约的两级供应链协调模型和考虑碳限额情形的两级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模型,对两种情形下收益契约当中的批发价格和零售商利润保留比例进行了比较与讨论。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到了如下结论:1. 表明在考虑收益共享契约的两级供应链协调下,一定存在一个比成本更低的批发价,此时,生产商的利润全部来自于销售商的收益共享中。
2.由于政府碳限额的存在,生产商在碳限额条件下的产品最优供应量小于在非约束条件下的最优供应量。
3.碳限额情形下收益共享契约当中的最优批发价格和零售商收益保留比例一定高于无限额情形下的最优批发价格和零售商收益保留比例。
本文得到的有益结论能为供应链企业在新的外部环境下实现供应链协调,有利于促进供应链的合理构建和高效运营、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同时,将进一步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对现有的国内外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很好的拓展和有益的补充。
但是本研究的某些假设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有出入,只是考虑在信息完全对称下的两级供应链协调问题。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放松某些假设条件,探讨在三级供应链环境下,制定最优的收益共享契约实现供应链协调,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1] E?brawn,D?wield. Regulation As a Means for 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 [J].Technology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1994(3):[2] 陈艳莹,原毅军.收益的不确定性与绿色技术采纳的后动优势[J].管理科学,2005(4):92- 97.[3] 余淑均.对绿色技术内涵与类别的再思考]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9):40-42[4] 陈艳莹,游闽.技术的互补性与绿色技术扩散的低效率[J].科学学研究,2009(4):541-545[5] 潘家华,庄贵阳.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38-43[6] Laffont,J. and J. Tirole. Pollution permits and compliance strategie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6,32:85-125.[7] Dobos,I.. The effects of emissions trading o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ies in theArrow-Karlin model[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93-94:301-308.[8] Dobos,I.,Tradeable permits andproduction-inventory strategies of the fi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8:329-333.[9] Subramanian,R .S. Gupta and B. Talbot. ComplianceStrategies under Permits for Emissions[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16(6):763-779.[10] Benjaafar,Yanzhi Li and Mark Daskin. 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s:Insights from Simple Models. Working Paper,2010.[11]Chaabane,A.,Ramudhin,A.,and Paquet,M. (2012). Design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under the emission trading schem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35(1),37-49.[12]Hong,Z.,Chu, C.,and Yu,Y. (2012). Optimization of production planning for green manufacturing. 9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Sensing and Control (ICNSC),April11-14,Paris,Frances,193-196.[13]Hua,G.,Han,Q.,and Li,J. (2011). Optimal order lot sizing and pricing with carbon trade,Working Paper. (http:///10.2139/ ssrn.179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