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幻象公式
- 格式:docx
- 大小:3.09 KB
- 文档页数:1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余勇可贾。
昨天下午给本专业2005级博士生嘟囔了一下午的精神分析。
无论是嘟囔者还是倾听者,无不累得鼻青脸肿。
汲取了在电影学院座谈时的教训,昨天稍微系统一些。
应约贴在这里,冗长,枯燥,乏味,当心。
】拉康的精神分析属于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的范畴。
1968年前后,法国刮起了“回归风”:拉康要回归弗洛伊德,阿尔都塞要回归马克思(1969)、罗兰·巴特在回归索绪尔(1967)……当时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勃兴,而科学哲学的勃兴又壮大了这股“回归风”。
拉康、阿尔都塞、巴特、列维-斯特劳斯和福柯等当时红极一时的思想家都认为,在任何研究对象下面,都掩藏着深层结构;只有挖出这些深层结构,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为地地道道的科学。
结构主义对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的影响也表现在这里。
当然,除此之外,它还深受法国黑格尔学派的影响。
彼其时也,弗洛伊德著书立说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之久,克莱茵学派的理论(Kleinian theory)、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和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也已出现55至70年之久,而拉康学派相对来说还算年轻。
山头众多,学派林立,各自为学,纷纷“修正”弗洛伊德,指责它犯了生物主义和泛性主义的错误,对这位精神分析的祖师爷敬而远之,拉康学派却要把我们带回古老的源头,颇有点返祖归宗的神圣意味。
但拉康的精神分析吸收了当时的哲学、语言学、社会理论和文学理论;精神分析能在大学里风靡一时,拉康功不可没。
语言学对于拉康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拉康在1968年曾经声称,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结构起来的。
这里所谓的“语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而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
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是整个结构主义运动的圣经,形成于20世纪之初。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张一兵哦也就是你了突然记起哲导老师提起过你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
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转换要件。
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
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以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
一、太虚幻镜中的“我”之诞生1936年8月3日,拉康在墨尔本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提交了最初“镜像阶段”(TheMirrorStage)思想的论文。
拉康直接把矛头指向弗洛伊德的自我说。
更宽泛地说,他自觉地使自己“与所有直接从我思(cogito)而来的哲学截然相对”①,并从心理学科学逻辑中使当代新人本主义的个人主体第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危机。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自认为是哥白尼式革命的弗洛伊德的个人主体理论仍然是肯定性的,虽然他否定和分裂了理性主义的思(意识)之主体,但毕竟又重新确立了以本能原欲为基础的本我现实实现———自我。
在自我和本我的关系中, 自我并非与本我根本脱离,自我虽然是本我与现实对象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结果,但这并没有改变自我的根子仍深埋在本我之中。
这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自我主体总还是自足的功能性关系结构。
“弗洛伊德将自我等同于‘感觉-意识体系’,这个体系是由机体得以适应‘现实原则’和器官的总和所构成的”。
它联结本我,并不断外化为超我。
拉康则直接称晚期弗洛伊德的自我观念为“狂想”。
主体:幻象领域与存在落陷——《致命魔术》的拉康式解读栾鑫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27)006
【摘要】《致命魔术》中两位魔术师的斗争揭示了主体确认自身的艰难过程.主体在镜像阶段被他者侵凌奴役,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起源让位于他人,而在成为被能指所代理的痕迹后,主体的存在与意义成为了无法共存的两个平面.主体为了填补被消去的存在,必须寻找某种替代物,于是,欲望由此催生,但欲望永远是与缺失相联系的,主体之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最终只能在不断追逐中走向灭亡.
【总页数】6页(P107-112)
【作者】栾鑫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5
【相关文献】
1.意识形态幻象:填补真实空位的致命诱惑--论齐泽克对拉康欲望幻象理论的社会历史化重释 [J], 赵伟;刘世衡
2.破除“自我”的幻象——简论拉康精神分析学对主体概念的解构 [J], 黄在忠;楼巍
3.他者视域下的自我认同幻象——以拉康"镜像理论"解读电影《塔洛》 [J], 王晓婷
4.自恋幻象与不伦之恋r——《书袋》的拉康式解读 [J], 李岱
5.想象之欺象征之囿实在之伤
——对《长日留痕》主体建构的拉康式解读 [J], 柯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恋幻象与不伦之恋r——《书袋》的拉康式解读
李岱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6)002
【摘要】《书袋》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短篇小说集《啊,国王》中的名篇.以《书袋》为研究范本,尝试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无意识欲望理论对其进行解读,探讨小说中人
物自恋人格的表现及其根源,进而阐释小说男女主人公之间不伦之恋的文学隐喻,认
为小说中代表殖民者形象的哈代姐弟之间的不伦之恋和他们家族的分崩离析,实际
上是英国海外殖民势力衰落溃败的隐喻.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李岱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临沧 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记忆错位与不伦之恋——《洛丽塔》的拉康式解读 [J], 惠芳;师建华
2.他者视域下的自我认同幻象——以拉康"镜像理论"解读电影《塔洛》 [J], 王晓
婷
3.主体:幻象领域与存在落陷——《致命魔术》的拉康式解读 [J], 栾鑫
4.想象之欺象征之囿实在之伤
——对《长日留痕》主体建构的拉康式解读 [J], 柯智
5.《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拉康式解读——艺术向的自我误认、自恋与欲望 [J], 叶梦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拉康: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作者:张一兵原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拉康哲学中的伪欲望理论。
作者首先探讨了拉康的需要-需求-欲望的分层理论,突出解析了以无为对象的不可能的欲望。
其次,论文分析了拉康提出的大写他者的欲望逻辑是阉割式的不可能,这却是欲望最真的内驱力。
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因此,个人主体之“要”永远是伪“我要”。
我们知道,本能之欲望在弗洛伊德的学理逻辑中,是本我的本质。
相对于文化之我和社会之我,欲望之我是居有本真性的。
固然这种欲望会受得阻碍和曲解,但它总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得到满足。
可是,拉康不仅消解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还进而提出,那个作为无意识基础的本能原欲在人的存在层面并不具有合法性。
在拉康的哲学视域中,人的欲望总是虚假的,你以为是自己的需要,而其实从来都是他者的欲望。
人的欲望是一种无意识的“伪我要”。
依拉康的观点,个人主体的欲望从镜像异化以后就不再是主体本己的东西,特别是在进入象征域之后,在能指链的座架之下,我的欲望永远是他者的欲望之欲望。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他就是要让人们揭开意识(文化)的帘子,以发现背后隐匿着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
可是拉康的回答也干脆:“以为欲望的问题不过是个揭开恐惧的面纱的问题的人,就将他指导的人们都蒙在这层裹尸布中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那裹尸布中并没有任何东西。
呵呵,说得多阴毒。
可是,拉康还关心人的欲望,“你到底要什么?”是他心目中的精神分析学所真正想弄清楚的最终问题。
1、本真的需要与异化的要求我们已经知道,弗洛伊德区分了现实的对象性需要和心理性的愿望(欲望)。
但拉康进一步说,欲望(désir)不是希望或愿望(wunsch/wish),弗洛伊德试图在梦中发现欲望,但“梦不是欲望”。
拉康总在与弗洛伊德作对。
在拉康看来,愿望是人有意识追寻的东西,而欲望则是无意识发生的。
请一定注意,这里的无意识要解读为“他者的话语”。
“症候”(sympt?me)这个概念本身不是哲学用语,这个概念更多的是用于医学上,比如我们身体上的头痛发热、咳嗽、流鼻涕、腹痛等都是身体直接显示出来的症候或者症状。
我们知道,大的疾病,我们直接通过肉眼或者感觉的方式是无法诊断出来的,而外在显示出来的身体的各种症状,便成为医生做出判断的标准。
在没有X射线和超声诊断的时代,望闻问切等直接检查人身体上症状的方式是进行医学诊断的主要方式。
通常医生简单地通过一个症候或症状来对病人的具体病情下判断,而是通过一种症候群的方式才能得出病人可能的病症是什么。
弗洛伊德很自然地将“症候”的概念沿用到精神分析上,在它的《精神分析引论》中,专门讨论“症候”的意义。
弗洛伊德指出他的精神分析就是以“症候”为起点的,“我承认我自己向来很重视对于神经病症候的解释,因为这些症候视为占据病人心内的‘无意识观念’的表示。
”[1]熟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人不难理解,无意识--作为弗洛伊德的核心概念,受到了意识的压抑,只有在意识的控制松动的时候,无意识才能以“症候”的形式显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那里,最典型的症候就是人的梦境,他喜欢从梦所展现出来的看似无意义的东西出来,分析出对象的精神状态。
那么,和医学上的症候一样,弗洛伊德的“症候”仍然是其临床诊断的一个入口,即通过症候的表象,我们理解被分析对象的实际的精神状况。
问题在于,阿尔都塞这里所使用的“症候”究竟与精神分析是否有关联。
对于晚期的阿尔都塞,其中的关联是显著的。
他对法国精神分析的宗师拉康的讲座非常关心,甚至不惜派出他自己的两个弟子(巴迪欧和让-雅克·米勒,后者成为了拉康的女婿)去聆听拉康的讲座,阿尔都塞自己也不甘寂寞,在他那篇著名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论文中,他就公开使用了拉康的理论和重要概念,如询唤(interpeller)。
此外,晚期也曾撰写过一本《精神分析论文集:弗洛伊德与拉康》(?crits sur la psychanalyse:Freud et Lacan)的作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10.3拉康书目摘要:1,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年版目录:序言导论: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第l章拉康的学术渊源1.1 语言、言语与能指:索绪尔1.2 象征:列维一斯特劳斯和马塞尔·毛斯1.3 欲望与历史的辩证法:科耶夫的黑格尔第2章主体的颠覆或者自我的本质2.1 镜子阶段2.2 自恋与侵凌2.3 菲勒斯的意义2.4谁在说话?第3章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3.1 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3.2 原始压抑与无意识的产生3.3 意识语言与无意识语言:锚定点3.4 隐喻和换喻:无意识的形成机制第4章欲望的辩证法4.1 异化与分裂4.2 需要、要求和欲望4.3 欲望之因:对象a4.4 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第5章拉康的三维世界5.1 想象的诱惑5.2 象征与文化5.3 不可能的实在第6章精神分析的终结6.1 精神分析的形势及其基本原则6.2 移情与抗拒6.3 精神分析的结束拉康主要术语英语、法语、汉语对照表参考文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包括拉康的学术渊源、主体的颠覆或者自我的本质、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欲望的辩证法、拉康的三维世界、精神分析的终结共六章内容。
2,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目录:前言:拉康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一、拉康学说的历史地位与意义二、主要学术活动和论著三、后现代的文化心理学第一章镜子阶段与自我认证一、镜子概念与自我二、自我意识的历史三、自我认证的意义第二章无意识的语言结构一、无意识之网与语言之网二、隐喻、换喻与无意识的运作三、他人与他人的话语四、语言与心理间的历史索解第三章三个级别的划分一、想象级二、符号级三、现实级第四章基本范畴的再造一、“本能”新论二、再造“无意识”三、“压抑”与相关范畴四、关于“移情”第五章后精神分析文本阐释一、后精神分析再解《哈姆雷特》之谜二、菲勒斯中心主义:阐释《被窃的信》主要参考文献内容提要:本书包括镜子阶段与自我认证、无意识的语言结构、三个级别的划分、基本范畴的再造、后精神分析文本阐释共5章内容。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拉康式解读作者:周霞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7期周霞内容摘要:本文以拉康主体心理学的“镜像”和“欲望”理论为视角,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主要人物阿里萨,以此来证明爱情是一种幻象,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漂浮的能指,爱情是一个永远无法抵达的缺席的在场。
关键词:镜像欲望阿里萨《霍乱时期的爱情》文学评论家安东尼奥·卡瓦耶罗认为, 这部小说“展示了所有的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表现、手段、痛苦、愉快、折磨和幸福。
它堪称是一部充满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的爱情教科书。
”[1]p1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和“欲望”理论,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主要人物阿里萨,以此来证明爱情是一种幻象,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漂浮的能指,爱情是一个永远无法抵达的缺席的在场。
主体理论和欲望学说是拉康式精神分析学的根本支柱。
拉康的主体心理结构由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构成。
本文主要运用了想象界和象征界,故实在界不再赘述。
“拉康认为自我产生于镜像阶段,在镜像阶段中,婴儿在镜前把自身与自己的镜像同一起来,最终确立了同一性身份。
实际上,婴儿认同的镜像只是他的身体的一个影像,是一个虚幻的存在。
因而婴儿的自我仅仅是自我的理想,婴儿在镜像前沉迷于他的映象这一现象乃是一种典型的想象关系”。
[2]p194其次,在拉康的“主体心理结构中,象征界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象征界即符号的世界,它是支配着主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秩序,主体在其间通过语言同现有的文化体系相联系,同他者建立关系”[2]p195。
“主体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其他主体对他的认识或认可。
”[2]p1951.想象界:爱情是一种想象“在拉康看来,主体意识是人类自恋的表现:无法看到自己全貌的人通过镜子打量自己,从而在一种格式塔式的美感中产生强烈的误指和自恋。
换句话说,爱情起源于个体自我探寻的欲望,其始终是自我的迷恋、顾影自怜。
”[3]p2“作为自我欲望唤醒的投射对象来说,爱情始终是一种缺席的状态。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拉康在《被窃的信》研讨班中应用三界说做了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实践。
他将充满误认的想象界、符号主导下的象征界与不可知的实在界分别与盲目自信的王后/大臣、识破符号象征价值的大臣/迪潘和无序无知的国王/警察相对应, 在文本内搭建起文学场域内的三界, 从而揭示出真正的主体正是那封信。
关键词:拉康; 三界说; 《被窃的信》;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作者简介:杨洪霖(1993-) , 女, 山东淄博人, 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8-10-24Lacans Three Orders and Literary CriticismYANG Hong-li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Abstract:Lacan applied the three order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urloined Letter,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riticism.In this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he has related the misrecognized Imaginary, symbol-dominated Symbolic and unknowable Real respectively to the over-confident Queen/Minister, the well-informed Minister/Dupin and the ignorant King/police.Through the comparison, Lacan has built up a literary three orders within the text, thus revealing that the letter is the real subject.Keyword:Lacan; The Three Orders; The Purloined Letter; Psychoanalytic Literary Criticism;Received:2018-10-24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 是自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以来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
★文学艺术★基于齐泽克后拉康思想的希区柯克电影解读冯抒琴(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1756)【摘要】齐泽克基于后拉康思想,重新解读了拉康"性关系是不存在”的经典命题,论证了作为大写的女人是实在界快感的实体,而她在象征界并不存在,她赋予象征界男人存在的一致性,她是男人的"征兆”。
象征界和谐的性关系不存在,因为性关系在实在界之不可能,它是无法调和的内在对抗,是象征界本体论的"裂隙”。
从《蝴蝶梦》到《艳贼》,希区柯克几乎所有电影,都是这一实在界硬核在象征界的凸显。
通过希区柯克的电影解读,齐泽克重申了后拉康思想的关键性思想:无论象征界如何试图用幻象来遮蔽这一实在界的深渊,但是创伤性的实在界入侵已然不可避免。
【关键词】齐泽克实在界征兆希区柯克【中图分类号】J94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784(2019)02-54-4斯洛文尼亚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2izek,1949-)是当今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盛赞他是“欧洲大陆近几十年来最杰出的文化理论家”o齐泽克以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欧美电影、文学、艺术和大众文化进行独到的解读而享誉学术界。
齐泽克对拉康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主要集中拉康后期的思想,也即其重心转移至实在界和象征界的关系。
在齐泽克看来,象征界,即符号界,内在地分裂,而这个“在喉之鳗”正是实在界,它绊倒了象征界每一次符号化的努力。
本文将围绕齐泽克对拉康著名的性化公式“性关系是不存在”的解读,对希区柯克的电影做例证式分析。
一、性关系不存在“性关系不存在”是拉康饱受诟病的〜命题,与之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女人不存在”和“女人是男人的征兆”。
这些命题,从字面上理解,确实很容易被打上男性沙文主义的标签。
所以齐泽克对于这一系列性化公式的拉康式解读,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正本清源。
齐泽克认为,拉康的命题恰恰证明了他对于女性主体之推崇,并充分体现了拉康在其理论发展的晚期对于实在界和象征界之间关系的思考。
拉康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逝去以后的精神分析遍地开花,难以统一,众说纷纭之下的拉康派却是一枝独秀,一股强大的后期势力。
拉康以其传奇般的学术生涯拓展了精神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他整合了语言学与哲学,融入了数学思维,他是公认的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高峰。
在精神分析的领地中建立新王国,免不了党同伐异,溯本清源。
拉康的“回到弗洛伊德”就像“反清复明”一样,讨伐自我心理学猛于炮火,批评客体关系是“部分的真理”。
但是大家知道,即便是把清反了,也不是简单的回到明,而是完全成立了新朝,于是就有了“回到弗洛伊德的拉康派”。
阅读拉康是最难的,其文风诡谲怪异,在他那里词语被拧成了麻花。
不仅表达方式是复杂的,而且他所运用的知识背景广博坚深,阅读前需要的准备工作甚至超过阅读他。
他生前唯一出版的文集国内有翻译:《拉康选集》,读来并不通畅,难以通过这本书理清整个思想体系。
目前又出了中文版的《雅克拉康研讨班七》,这是著名的延续了三十年的研讨班的讲演录,可读性很强。
理解拉康是离不开研究者的论述的,它们就像是注经般的大量的总结和二次思考。
镜像阶段拉康最初是研究精神病学的,后来志向转到精神分析。
在一篇论文中,拉康研究了妄想症的问题。
就像安娜O启发了弗洛伊德,拉康遇到了妄想症“艾梅”,对艾梅案例的研究导向了镜像阶段概念的产生。
艾梅攻击了作为自己“理想自我”的女明星,因为女明星占据了艾梅梦寐以求的位置。
“自己的位置被别人占据”引发的是被迫害般的感受,对方是邪恶的,带着奸笑的,“针对当事人的”。
这种敌对的妄想关系深处又隐含了矛盾的“爱”的情感(强烈的认同),就像是俗语说的“羡慕-嫉妒-恨”。
这种关系的问题在于竞争的激烈程度,妄想关系导致生死斗争。
艾梅要杀掉对方以夺回“自我”,攻击对方构成的犯罪又带给她“自我惩罚”的效果,她的攻击向着受罚而去。
(毕竟受罚是对于继续发疯的一种遏制)。
新闻报道中杀戮自我镜像的案例也常常如此,杀了嫉妒对象以后犯罪者内心已经空空如也,于是就但求一死。
拉康幻象公式
拉康幻象公式是法国心理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解释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主体的欲望构成。
这个公式可以写成:$$ \\boxed{\\frac{\\textbf{Image}}{\\textbf{Object a}}} $$
其中:
- **Image**代表主体对他者的幻象或想象。
这是主体投射到他者身上的一种理想化形象,而非真实存在的他者本身。
- **Object a**代表主体的欲望对象,也称为'阿会'对象。
这是一种无法捕捉和符号化的"残余",是欲望的真正原因。
拉康认为,人的欲望并不是直接指向具体的对象,而是围绕着一个真空或缺口运转。
Object a作为这个缺口的代表,是主体欲望的原动力,但永远无法被完全满足。
主体试图通过Image来填补这个缺口,将自己的理想投射到他者身上,从而试图获得完满。
但是,Image始终与现实有差距,Object a也无法被彻底获得,因此欲望的循环永无止境。
拉康幻象公式揭示了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张力关系,也体现了欲望的矛盾本质。
它对探索主体性、人际关系和无意识动力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