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基础知识4时间
- 格式:pptx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24
⾼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知识是青年⼈的最佳的荣誉,⽼年⼈最⼤的慰藉,穷⼈最宝贵的财产,富⼈最珍贵的装饰品。
那么接下来给⼤家分享⼀些关于⾼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地理基本知识点1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的圆,⾚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转⽅向增⼤的是东经,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为北纬,向南增⼤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160°E为西半球。
8.东西⽅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在西经170°的西⾯)9.⽐例尺⼤⼩与图⽰范围:相同图幅,⽐例尺愈⼤,表⽰的范围愈⼩;⽐例尺愈⼩,表⽰的范围愈⼤。
10.地图上⽅向的确定:⼀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经纬⽹地图,经线指⽰南北⽅向,纬线指⽰东西⽅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幅图中等⾼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越⼤;等温线越密,温差越⼤12.等⾼线的凸向与地形:等⾼线向⾼处凸出的地⽅为⼭⾕,向低处凸出的地⽅为⼭脊。
13.等⾼线的凸向与河流:等⾼线凸出⽅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中地理基本知识点21.地球公转:七⽉初,远⽇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线速度最慢;⼀⽉初,近⽇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线速度最快2.正午太阳⾼度:6⽉22⽇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道及南半球达最⼩;12⽉22⽇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道及北半球达最⼩3.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4.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5.⽓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6.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7.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8.我国的降⽔:夏李风影响,降⽔多;冬李风影响,降⽔少9.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温导致冰雪融⽔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部分河流进⼊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部分进⼊枯⽔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10.我国的季风:全国⼤部分地区受来⾃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温多⾬;全国⼤部分地区受来⾃⼤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11.我国的农业⽣产:全国普遍⾼温,农作物进⼊⽣长期,作物熟制⾃南向北由⼀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年⼀熟;北⽅⼤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热带地区⽔热充⾜,可⽣产反季节蔬菜、⽠果12.⽓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台风(表现:强风、暴⾬、风暴潮);寒潮、沙尘暴、⼲旱、暴雪13.地质灾害:滑坡、泥⽯流较多;较少⾼中地理基本知识点3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星、卫星、星际空间的⽓体、尘埃等。
第1篇一、教研时间:2023年10月25日二、教研地点:学校地理教研组办公室三、参与人员: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四、教研主题:高三地理复习策略及备考建议五、教研内容:1.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探讨2. 备考建议及注意事项3. 模拟试题分析及改进措施4. 学生心理辅导及学习方法指导六、教研记录:1.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探讨(1)基础知识巩固:教研组全体教师一致认为,高三地理复习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制作思维导图、开展小组讨论等。
(2)重点难点突破:针对高三地理的难点,如区域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教师应设计针对性强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试题训练与解析:教师应精选历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引导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同时注重试题解析,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4)课堂互动与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 备考建议及注意事项(1)合理安排时间: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各科目均衡复习,避免偏科现象。
(2)注重实战演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模拟考试,熟悉考试流程,提高应试能力。
(3)关注时事热点:教师应关注地理学科的相关时事热点,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调整心态,积极备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高考。
3. 模拟试题分析及改进措施(1)试题质量分析:教研组教师对模拟试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试题难度、题型分布、知识点覆盖等方面。
(2)改进措施:针对模拟试题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试题难度过大、知识点覆盖不全面等,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如调整试题难度、增加知识点覆盖等。
4. 学生心理辅导及学习方法指导(1)心理辅导: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谈心、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整心态。
(2)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好笔记等。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二十四节气知识点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二十四节气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二十四节气知识点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
“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二十四节气知识点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地理初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知识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以自身中心为轴线,进行的日复一日的旋转运动。
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每小时约1670公里。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的一个半球面对太阳时,该半球就会出现白天;而当该半球背向太阳时,就会出现黑夜。
因此,地球上的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时区。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为365.2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由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会有所变化。
地球的公转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夏季的炎热;而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冬季的寒冷。
在公转过程中,地球的倾斜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季节不同。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转造成了昼夜的交替,让我们可以有充足的休息和工作时间;公转造成了季节的变化,让我们能够种植农作物、进行旅游等活动。
同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为地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
和探索地球这个宇宙中的家园。
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现象,它们对人类的生活和地理科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转造成了昼夜的交替,公转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我们应该珍惜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保护环境,共同呵护地球的未来。
各主要季节间日出、日落时间大体换算方法根据农历二、八月昼夜平(这仅是粗略的说法。
实际上不同纬度,昼夜时间不完全均等)这一基本时间,可将我们这一带主要季节之间日出、日落的大体时间用各时期的换算公式予以粗略测定。
现以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计算的济南地区的日出、日落时间为基础予以说明。
济南地区在“春分”时日出6:15,日落18:24,在此粗略各取6点钟。
1、“春分”──“夏至”期间日出、日落时间的大体测定y=6±n·1 '20 "(式中6为六点钟,n为这一期间的某一“日序”,y为某一日序时当日的日落、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为“+”,日出时间为“-”。
0≤n≤92)。
例:①当n=0,即代表3月21日“春分”这一天。
式中y=6±0,表示这一天为太阳六点钟出,下午六点钟落下。
②当n=(最大值)92时,即到“夏至”这一天时,y=6±92×1 '20 "为6±122 '即6±2:02 '≈(8:02 ',3:58 '),即“夏至”日时,日出为早上4点钟,日落为晚上8点钟。
③试问4月14日几点钟日出、日落?根据上述公式n=24(24为“春分”后3月份内有10天加上4月份1~14日的14天两数之和),代入公式后,y=6±24×1 '20 "=6±32 ',即4月14日这一天日出为5点28 ',日落为下午6点32 '。
同理,可求得这一期间任意一天的日出、日落的时间。
2、“夏至”──“秋分”期间日出、日落时间的大体(实际情况是“夏至”时,济南4:53日出,19:34 '日落)测定y1=3:58 '+n·1 '20 ",y2=8:02 '-n·1 '20 "(0≤n≤94)当n=0时,即夏至日时,y1=3:58 '(日出),y2=8:02 '(日落),n=(最大值)94时,y1=3:58 '+2:05 '≈6,y2=8:02 '-2:05≈6,即至秋分时,日出、日落均在早、晚6点钟。
地理时间篇⼀:⾼中地理时间计算专题 时间计算专题 ⼀、地⽅时 1、地⽅时只与经线(经度)有关,同⼀条经线地⽅时相同 2、地⽅时计算 T求=T已知±经度差*4分钟/1度 (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反之⽤“-”) 经度每差15°,时间相差1⼩时 例:已知我国最西端(73°E)为某⽇8点,求我国最东端(135°E)地⽅时为多少? ⼆、区时 1、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2、求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数*15° 3、时区范围=中央经线的度数±7.5° 4、相邻时区时间相差⼀⼩时 5、区时计算 T求=T已知±时区差 (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反之⽤“-”) 三、国际⽇期变更线 1、国际⽇期变更线180°(⾃西向东过180⽇期减⼀天) 2、两天分界线 从0点所在经线沿地球⾃转⽅向到国际⽇期变更线180°为今天。
从国际⽇期变更线180°沿地球⾃转⽅向到0点所在经线为昨天 四、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采⽤东⼋区区时,也是东经1200地⽅时。
五、太阳光照图时间判断: 1、不管是剖⾯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有出现⾚道,晨线与⾚道交点的地⽅时为6时,昏线与⾚道交点的地⽅时为18时。
2、平分⽩昼的哪条经线为12时,平分⿊夜的哪条经线为0时。
A K 时间计算相关规律总结 1.经度相同,地⽅时相同;时区相同,区时相同; 2.经度相差1度,时间差4分钟,东早西迟;区时东加西减,需注意⽇期变更; 3.昼半球中央经线是直射点所在经线,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时12时。
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时0时或24时; 4.晨线与⾚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时为6时。
昏线与⾚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时为18时; 5.⽇出时间为:夜长,⽇落时间=24-夜长; 6.地球上新旧⽇期分界线:地⽅时0时所在经线、180度经线(国际⽇期变更线),但注意理论⽇界线与实际⽇界线不完全重合; 7.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午线(0度经线)的地⽅时; 8.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点的昼长等于另⼀点的夜长; 9.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午线(0度经线)的地⽅时; 10.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点的昼长等于另⼀点的夜长; ⾼考计算题归纳 ⼀、由经度差计算地⽅时或地⽅时 例1(2004年北京卷):读图1回答1—2题 1.2002年11⽉20⽇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区的区时为 A.19⽇19时B.20⽇5时 C.19⽇21时D.20⽇21时 2.9⽉23⽇,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出。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全4册初中地理的必考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运动、地图与地理工具、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四个方面。
以下是每个方面的主要知识点:一、地球与地球运动1.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地球是椭球形,证据包括地平线的弯曲和船只的消失等。
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公转一周需要365.25天。
3.地球的倾斜轴与季节变化:地球的倾斜轴导致太阳照射地球的面积不同,形成季节变化。
4.昼夜与不同地区的时间:经线与经度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
5.地球分带和时区:地球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大气候带,时区分为东经和西经各15度区域。
二、地图与地理工具1.地图的表示方法和要素:地图的表示方法包括平面地图和球面地图,地图要素包括比例尺、图例、经纬网等。
2.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GIS是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系统,遥感技术是利用航天器或卫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3.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了解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的基本要素,如地理位置、大小比例等。
三、自然地理1.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了解陆地、水域和大气等基本概念,并能正确划分。
2.大地形:了解大陆、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等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气候与气象:了解气候带、气候要素和气象要素,并能解释不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水文和水循环:了解水的分布、供应和利用,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
5.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人文地理1.人口与人口分布:了解人口的概念和组成,掌握人口分布规律和人口增长的原因。
2.城市与乡村: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和区别,并能解释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经济地理: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模式,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4.交通与通讯: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作用,以及通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区域发展: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优势,以及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地理高一第4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划分。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而地理划分则涉及到地理经线、地理纬线以及地理区划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就形成了地球的昼夜变化。
当地球自转的一个半球面接近太阳时,这一半球面就会发生白天,而另一半球面则是黑夜。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地理经线是指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也称为经度。
最重要的地理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
地理纬线是指连接地球东西两侧的线,也称为纬度。
最重要的地理纬线是赤道,位于地球正中间,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三、地理区划地理区划是指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便于研究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我们通常将地球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
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理区划还可以按照气候类型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带状区域。
寒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之间,气候寒冷;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适中;热带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炎热。
另外,地理区划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进行划分,如高山地带、平原地带、河流地带和湖泊地带等。
总结: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划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地球自转、公转、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这个家园。
中招考试最后60天学习计划第一天至第十五天第一天至第五天,每天安排6小时的学习时间,主要复习初中英语和数学基础知识。
每天的学习内容以解题技巧和题型拓展为主,每个科目的基础知识梳理和总结将占2小时,然后再安排4小时的时间进行专项题型强化训练,例如英语的阅读理解和数学的应用题。
每天结束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休息和放松,然后对当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总结。
第六天至第十五天,主要集中复习初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基础知识。
每天安排6小时的学习时间,首先进行2小时的基础知识梳理和总结,然后再安排4小时的时间进行专项题型强化训练,例如物理的力学和化学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每天结束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休息和放松,然后对当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总结。
第十六天至第三十天第十六天至第二十天,主要复习初中历史和地理基础知识。
每天安排6小时的学习时间,首先进行2小时的基础知识梳理和总结,然后再安排4小时的时间进行专项题型强化训练,例如历史的历史事件和地理的地理真题。
每天结束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休息和放松,然后对当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总结。
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五天,主要集中复习初中政治基础知识。
每天安排6小时的学习时间,首先进行2小时的基础知识梳理和总结,然后再安排4小时的时间进行专项题型强化训练,例如政治的历史真题和重要事件。
每天结束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休息和放松,然后对当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总结。
第二十六天至第三十天,每天安排8小时的学习时间,主要复习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全科综合强化。
安排4小时的时间进行真题模拟考试,重点检测每个科目的强化情况,然后进行2小时的错题集中强化训练,最后进行2小时的知识概念和解题技巧的复习。
第三十一天至第四十五天第三十一天至第三十六天,每天安排8小时的学习时间,主要复习初中数学和英语综合强化。
安排4小时的时间进行真题模拟考试,重点检测数学和英语的强化情况,然后进行2小时的错题集中强化训练,最后进行2小时的知识概念和解题技巧的复习。
初一上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来揭示地球上的各种规律和现象。
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为了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在初一上学期的地理课中,我们学习了第四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地球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地球的大气环境。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运动和季节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它自身西自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它使得太阳的东升西落变成了昼夜的交替。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它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季节的产生。
3. 季节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使得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变化导致的。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4. 地区季节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的季节,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影响的结果。
例如,南半球的夏季和北半球的冬季是同时进行的。
二、地球的组成与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乎等径的椭球体,它的赤道稍扁,两极稍尖。
地球的形状对地球自转和对地理现象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2.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发生的地方。
3. 地幔和地核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金属铁和镍构成。
地幔和地核的作用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三、地球的大气环境1. 大气的构成和特征大气是包围地球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汽、稀有气体和杂质组成。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不同层次的大气特征和气象现象存在差异。
2. 大气循环和气象要素大气循环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和能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和流动。
大气循环是各种气象要素的结果,例如气温、降水、风力、湿度等。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一、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二、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以及地球表面风向、海洋洋流、水平气压分布等现象的生成。
1. 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即地球上的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2. 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大约是每小时1667公里,即一天自转一周,也即24小时。
3. 效应:地球自转产生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导致了各地经度的时间差以及时间带的划分。
三、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导致了季节变化和年份的生成。
1. 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也即从北半球看,太阳运行轨迹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
2. 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5天,约合一年。
3. 偏心率: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形,其偏心率为0.0167。
四、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的椭圆轨道导致了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变化,进而引起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 气候变化: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风向、水平气压分布的生成,进而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3. 时间差:地球自转的速度导致了各地经度的时间差异,从而实现了各个地区的标准时间的划分。
五、结语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以上就是关于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地理四个节气时间轴
立春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通常
在每年2月3日或4日出现。
此时阳气始生,大地渐回生气,万物开始复苏。
人们过了立春,就意味着春天真正到来,农事将有收获的希望。
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5月
5日左右。
此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大地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立夏时节,万物生长旺盛,正值农作物生长的旺季。
人们在这个时候,开始繁忙起来,忙着播种和耕作。
立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8月
7日或8日。
此时暑去凉来,天气渐凉,秋风渐起,暑气开始消退。
立秋之后,白露、秋分、寒露等节气相继而至,标志着秋天的开始。
立冬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11月
7日或8日。
此时冷空气开始南下,天气逐渐变冷。
立冬之后,小雪、大雪等节气接踵而至,寒冷的季节正式来临。
立冬时节,人们开始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天做准备,开始取暖和储备冬季食物。
以上是地理四个节气时间轴的概括,这四个节气标志着一
年的四季轮回,记录着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
愿随着节气的变迁,我们的生活也能如四季交替般充满活力与希望。
地理时间计算及应用练习题一、时区计算题1. 将北京时间(UTC+8)转换为伦敦时间(UTC+0)。
2. 若某城市的标准时间为UTC+3,夏令时间为UTC+4,求该城市在夏令时间时的UTC标准时间偏移量。
3. 假设某国家的夏令时调整规则为每年4月第一个周日的凌晨2点开始,每年10月最后一个周日凌晨2点结束。
该国家标准时间为UTC+9,夏令时间为UTC+10。
求该国家在夏令时间开始与结束的日期和具体时间。
二、太阳高度角计算题4. 根据给定的经纬度和日期时间,计算太阳在该地区的高度角。
假设地球是完全球形,不考虑地理障碍。
5. 某地区的纬度为40°N,日期为6月21日,时间为12:00。
请计算该地区在当时太阳的高度角。
三、时间带计算题6. 给定某城市的经度为120°E,求该城市所在的时间带。
7. 若某城市所属的时间带为UTC+5,该城市的经度范围为100°E-110°E,求该城市的具体经度。
四、航线时间计算题8. 某航班从伦敦(UTC+0)出发,飞抵悉尼(UTC+10)的飞行时间为22小时,求该航班的飞行速度。
9. 某商务人员从纽约(UTC-5)飞往上海(UTC+8),航班时间为14小时,求该商务人员在出发地上午10:00起飞后,抵达目的地的具体日期和时间。
五、季节计算题10. 若某城市的春分日为3月21日,列举该城市未来三年中的春分日。
11. 已知某城市的冬至日为12月22日,列举该城市未来五年中的冬至日。
六、地球自转计算题12. 已知某地生活中午12:00的标准时间为13:00,求该地所在的经度。
13. 若某地区的标准时间为UTC-2,该地的夏令时间为UTC-1,求该地的具体经度范围。
七、地球公转计算题14. 已知某卫星的公转周期为27.32天,求该卫星绕地球旋转的平均速度。
15. 若某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224.7地球日,求该行星公转周期为多少地球年。
初中地理知识点口诀(四)一、月相的变化:“上上西西,下下东东”。
“上上西西”是指上弦月(农历初七、八)出现在上半夜的西天,月面朝西。
“下下东东”是指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日)出现在下半夜的东天,月面朝东。
二、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球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三、地球的公转速度:“近快远慢,近冬远夏”。
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越近,公转的速度越快;离太阳越远,公转的速度越慢。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此时属于我国的冬季;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此时属于我国的夏季。
四、地球自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赤道不偏”。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
在北半球向左偏,在南半球向右偏,在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五、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求出时差,东加西减”。
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时刻要更早一些。
计算的方法分两步:(1)根据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时间相差4分钟,求出两地的时间差;(2)未知时间=已知时间±时差。
若未知时间在已知时间的东面,则相加;若未知时间在已知时间的西面,则相减。
六、气压高低的比较:“上低下高,高高低低”。
垂直方向气压高低的比较,符合“上低下高”原则,即越往上,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越往下,气压越高。
水平方向气压高低的比较,看等压面的弯曲状况,符合“高高低低”原则,即等压面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向低处弯曲为低压。
七、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两个8字,上逆下顺”。
全球大洋环流分为两大环流:一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环流,二是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环流。
高中地理前四节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探讨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科,旨在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文化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主要围绕地球形成与构造、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地球资源与环境以及地理实践等内容展开。
下面将对高中地理前四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节:地球地理环境总论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它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地球地理环境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和构造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形成于46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构造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的形成和构造直接影响了地球的地理环境,比如地球的形状、地表的地形和地质构造等。
通过对地球的形成和构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现象,包括陆地、水域和生态系统。
陆地包括各种地形地貌,比如山地、平原和高原等。
水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水资源。
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群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对其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第四节:地球的人文地理环境地球的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等方面。
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农业化也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地球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地理素养,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居住的地球,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的资源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