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明代桃核舟与魏学洢《核舟记》以下是有关《核舟记》的一些资料供同学们参考。
因时间过久,已忘记出处。
明代桃核舟与魏学洢魏学洢《核舟记》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职教中心郑建军大凡读过中学课文《核舟记》的人,无不为中国古代精美绝伦的工艺所折服。
几年前,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
该桃核舟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等专家鉴定,被确认为是明代核雕工艺大师王叔远所的"苏东坡夜游赤壁",核舟是依照桃核天然纹理雕成的,中间高而宽敞者为船舱,刻着用竹篾编成的船篷;两旁各开小窗二扇,精妙的是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
全舟刻有5个人物,画舫左侧船头部那位戴帽长髯者为苏东坡,友人黄庭坚(鲁直)居其右侧。
他们正在共同欣赏书画卷轴。
东坡右手执卷,左手抚黄庭坚背,而黄庭坚则若有所语。
明代微雕桃核舟在宁波的发现,为研究已失传的、代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巨大成就的桃核雕刻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使国内语文学界对魏学洢《核舟记》一文在教学中长期来因缺乏实物而纷争不已的疑点有可能得到最终的澄清,因而,宁波发现桃核舟一时成为国内文物收藏界、中学语文学界的一大新闻。
一、王毅的字与宁波的关联、王叔远的号1、古代文献中的"王叔远"、"王叔明"、"王叔达"实为同一人魏氏《核舟记》载:"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注:"王叔远: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远。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128页"王毅"条载:"明,字叔远,一作叔达,号初平山人,江苏常熟人。
善刻桃核,……按:《中国艺术家征略》疑与叔明为一人。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80页,"王叔明"条:"清,《中国艺术家征略》疑为王叔远(毅)之误。
1. 走近作者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2. 梳理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
(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的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一、分段研读,疏通文意第一段: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 识记文言词语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奇:奇异、罕见。
曰:叫。
为:动词,做。
这里指雕刻。
宫室:宫殿。
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以至:一直到。
罔(wǎng)不:无不、全都。
因:就着,顺着。
象:模仿。
各:各个。
尝:曾经。
贻(yí):赠。
核:果核。
舟一:一(只)船。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大苏:苏轼。
人称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2. 参考译文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的木块,雕刻成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应该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讲解:交代了核舟的来历,介绍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属于总说部分。
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二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原文核舟记伟大的发明家李才臣先生于公元2030年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项创举——核舟。
这艘核舟是他多年科研成果的结晶,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
核舟的主要构造是由一种高科技材料制成的超轻超强合金。
这种合金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强度,而且非常轻盈,能够承受极大的压力和重量。
它的外形设计有点类似于皮划艇,但更长更窄,以适应高速航行的需求。
整艘核舟的长度约为30米,宽度只有2米,非常纤细。
核舟的动力是靠核能驱动的。
它使用了一种先进的核能发动机,可以提供巨大的推力和速度。
据说,核舟的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使其在水上的航行速度远远超过一般的船只。
这种高速的航行速度极大地提高了核舟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核舟不仅具有高速航行的能力,还拥有极强的安全性能。
它配备了先进的防撞系统和自动导航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和规避碰撞的风险。
此外,核舟还装备了舒适而豪华的内部空间,通过空气动力学设计,使船体保持平衡,减少乘客在高速航行时的颠簸感,提供更好的乘坐体验。
核舟的用途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作快速水上交通工具,能够快速运输人员和货物。
同时,核舟还可以用于海上紧急救援和海上巡逻,以提高救援效率和水面安全。
此外,核舟还可以用于科考和海洋研究等领域,为科学家提供一个快速便捷的水上平台。
核舟的研制和应用,标志着航海技术在人类历史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的出现将为人类的水上交通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将为海洋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核舟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核能的使用需要严格的安全控制和管理,以防止核辐射带来的危害。
其次,核舟的大规模制造和推广使用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支持。
所以,在核舟的应用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科学和安全的态度,合理利用核能技术,推动核舟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核舟的出现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大里程碑,它将为人类的航海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核舟的高速航行和强大的载重能力,使其在水上交通和紧急救援方面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江华三中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使用时间: 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制作人:黎良彦 定稿人:王琳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小组:
课题 23 核舟记 苏轼 学、教批注,增补
学习 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
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重点 难点 1、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 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课前朗读课文三遍,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C、品味优美的语句。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学教过程
1、 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
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
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
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
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
“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 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预习案: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课前完成)
在通读课文后,借助工具书等完成下面预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
罔 ( ) 贻 ( )有奇( )黍( )糁( )髯( )褶( )
膝( )楫( )篆( )狭( )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3、收集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4、根据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把翻译不出的词语,句子写在下面。
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完成在翻译过程中仍不明白的词句,教师指导或做重点强调。
小组选代表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课文。
江华三中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使用时间: 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二)重点词汇归纳交流:
1、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
为: 罔不|: 楫: 篆章:
因势象形: 盖: 神态:
尝: 贻: 可: 峨冠:
隐: 诎: 倚: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
4、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
三、课堂检测
1、积累文中倒装句,并翻译出来
(1)尝贻余核舟一
(2)又用篆章一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四、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收获?
学、教批注,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