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长江大桥主塔施工技术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芜湖长江大桥正桥10#墩下塔柱施工工艺目录一、工程概述二、工艺流程三、模板工程四、钢筋工程五、砼灌注六、温控及防裂措施七、安全质量要求一、工程概述水中10#墩下塔柱高38.60m(高程-26.60m至+12.00m),其底面平面尺寸为2200cm×1390.2cm,顶面平面尺寸为2200cm×1120.8cm,顺桥向两侧塔柱坡度比均为1:28.655。
下塔柱底部6m段(标高-26.60m至-20.60m)及顶部6m段(标高+6.00m至12.00m)为实体段,中间部分26.6m(标高-20.60m至+6.00m)为空心段,空心部分为两室,其断面尺寸为2×870cm×840cm,四周倒角50cm×50cm。
下塔柱外侧四角由底部各倒角96.5cm×96.5cm过度到顶部倒角为0,详见局设计院“9072-04-21803~4”图。
下塔柱约需浇注C50砼6740立方m,其中下部实体段1790立方m,上部实体段落1490立方m。
钢筋约370吨。
塔柱外侧采用钢模板,柱内空心部分采用木模板下塔柱共分5段进行灌注,均采用泵送砼。
二、工艺流程三、模板工程(一)模板组合1、下塔柱外模塔柱外模钢模板分节分块制造,根据工期要求,共制造4节,分节高度为2×3.6m+2×1.8m(四角变坡模板除外)。
每节共由16块模板组成,模板组装顺序及编号详见图“02-01-203”。
塔柱底段6m实体部分砼一次灌注完成,模板组合为3.6m+2×1.8m。
外设万能杆件桁架支撑模板并传力于围堰内壁,桁架上铺脚手板兼作平台使用,详见“02-01-213”图,标高-20.6m以上空心部分内外模板采用拉杆连接。
外模每次拆除时,为保证新老砼面处接缝良好及接高模板的稳定,顶端一节模板不拆除,每次模板拆除节数见下表。
1.8m高模板共制造2节,其中一节应按设计图钻好拉杆预留孔并在下塔柱6m实体段模板组拼时安装在最上端,其下面一排预留拉杆孔穿预留锚杆。
长江大桥主桥施工方案1. 引言长江大桥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对于加强沿江地区的交通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长江大桥主桥的施工方案进行详细探讨。
2. 工程背景长江大桥主桥位于长江上游,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
由于长江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施工难度较大。
因此,在确定施工方案前,需要充分考虑工程背景和条件。
3. 桥梁类型选择基于长江河道的特点,我们选择了一座双塔斜拉索吊索桥作为主桥的设计方案。
这种桥型能够满足长江大桥的通航需求,且结构稳定性较强。
4. 施工工艺主桥的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桩基施工、主塔施工和桥梁梁段施工。
桩基施工阶段:首先进行桩基的洗凿,消除沉积物和泥沙,以保证承载力和桩基稳定性。
接着进行钻孔和灌注桩,确保桩基的牢固性。
主塔施工阶段:采用预制构件的方式进行主塔的搭建。
首先,将塔柱、塔身和塔顶的预制构件通过吊装等方式进行组装。
然后,进行主塔的施工和混凝土的浇筑,确保主塔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桥梁梁段施工阶段:通过悬挂浮式起重机等设备进行梁段的吊装和安装。
首先,将悬挂浮式起重机悬挂在主塔上方,然后将梁段从一侧用起重机吊装到指定位置。
最后,通过螺栓连接和预应力张拉等方式,确保梁段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5. 施工安全在长江大桥主桥的施工过程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为确保施工安全,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严格遵守施工标准和规范,确保施工符合相关法规和要求。
- 设立安全防护设施,如搭建防护网和围栏,设置警示标识等,以确保工人和施工设备的安全。
-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对工人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 定期进行施工检查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6. 环境保护在长江大桥主桥的施工过程中,我们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控制施工噪音和震动,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干扰。
- 严禁污水直排,合理处理施工废水,并采取防止污水外泄的措施。
本刊特稿芜湖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上部结构施工关键技术刘爱林,刘幸福,王令侠(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50)摘要:商合杭高铁芜湖长江公铁大桥主桥是主跨为588m的非对称矮塔斜拉桥。
门型高低塔高分别为155.0m、130.5m,桥塔采用液压爬模施工,上横梁与两侧对应塔柱同步采用不落地支架分3层施工,研究采用门型内倾塔柱合龙前塔梁索同步施工以加快施工进度。
1234.6m长联钢梁仅在主跨跨中设合龙口,除2个主塔墩和辅助墩墩顶节段采用浮吊辅助架设外,其余均采用800t变幅式架梁吊机“分层变幅”悬臂架设,跨中合龙段按先铁路、再公路、后斜杆和中竖杆的顺序合龙。
通过软硬牵引结合、研发1600t张拉系统,实现了大规格平行钢丝斜拉索狭小锚固空间挂设、同步对称张拉要求。
关键词:商合杭高铁;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公铁两用桥;斜拉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U448.27;U4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3X(2021)09-0161-06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1.09.1611工程概况商合杭高铁芜湖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99.3+238+ 588+224+85.3)m双塔双索面高低塔箱桁组合梁斜拉桥[1-4](见图1)。
门型高低桥塔,2#塔高155.0m、3#塔高130.5m;上横梁长44m,宽8m,净跨度30.356m,跨中4m范围内为等截面单箱单室结构,两侧渐变段为单箱双室构造,腹板及顶板共配置44束19-φs15.24预应力束,相邻塔柱壁内设有呈“#”字形布置的水平平行钢丝预应力束,竖向最小布置间距为0.3m。
塔柱及上横梁分别采用C55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
索塔锚固区采用钢锚梁拉索锚固体系与平行钢丝环向预应力锚固体系相结合的方式锚固[5]。
主桥钢梁全长1234.6m,采取强箱弱桁结构的钢箱桁组合梁,2片主桁,节间长度14m、桁高15m,上、下层桁中心距分别为33.8m、38.0m;全桥不设横联,只在支点处设板式桥门架。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施工技术改进措施
农代培
【期刊名称】《铁道建筑技术》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芜湖长江大桥是国内首座大跨度公铁两用双层斜拉桥,其主塔结构复杂,工期紧,施工难度大.介绍了施工中应用的主要技术措施,为优质按期建成主塔提供了保障.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农代培
【作者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南京,2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4
【相关文献】
1.千米级斜拉桥主塔横梁先塔后梁施工技术 [J], 朱晓明;王昌喜
2.独立曲塔双索面斜拉桥主塔施工技术 [J], 陆安;薛振宇
3.斜拉桥\"人\"字型主塔塔冠施工技术 [J], 樊清禄
4.斜拉桥工程中人型主塔塔冠施工技术 [J], 郭应军
5.斜拉桥工程中人型主塔塔冠施工技术 [J], 郭应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1概述芜湖长江大桥是一座公、铁两用的特大型钢桁结合梁桥。
公路在上层,设四车道,桥面宽21.5m;铁路在下层,设双线,桁宽12.5m。
桥位处主航道靠芜湖侧,布置180 +312+180 m 3跨斜拉索加劲连续钢桁粱。
10#、11#墩为斜拉桥主塔墩。
1.1工程概况10#、11#墩基础采用φ3.0m钻孔桩φ30.5m/φ27.7m双壁钢围堰低桩承台型式。
⑴10#墩双壁钢围堰总高52m,共分10节,总重896.6t(含4%焊缝重)。
第一节(底节)高6m,第二至第六节各高5.6m,第七、第八节各高4 m,第九节4.8m,第十节高5.2m。
⑵11#墩双壁钢围堰总高43.2m,共分9节,总重762.3t(含4%焊缝重)。
第一至第五节各高5.2m,第六、第七节各高4 m,第八节5m,第九节高4.2m。
1.2地质情况:⑴10#墩河床面标高为-16.90m (黄海高程,下同),岩面标高为-42.40m,覆盖层为粗砂、中砂、粉细砂,岩层为角岩。
粗砂层:灰黄及黄色、饱和、松散,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透镜体状,厚约2m。
中砂层:灰黄色、饱和、松散,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层状或透镜体状,厚约4m。
细砂层:灰色为主,少量黄色、饱和、中密,成份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粒较匀,局部含腐植物,层状分布,厚约20m。
角岩:灰黑色,角岩结构,块状构造,岩质坚硬。
⑵11#墩河床面标高为-20.1~-25.3m (黄海高程,下同),覆盖层为砾砂、中砂,岩层为角岩。
砾砂层:灰黄色为主,少部分灰色,饱和、松散,分选性较差,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厚约4.5~9.6m。
中砂层:灰黄色、饱和、松散,分选性中等,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厚约2.1~4.7m。
角岩:灰黑色,粒状变晶结构,岩质坚硬,普遍较破碎。
1.3水文情况⑴5—10月间施工设防水位+10.50m,相当于1983年实测最高水位,相应流量为77200m3/s,流速为2.5m/s。
芜湖长江大桥正桥10#墩主塔横梁施工工艺目录一、概述二、横梁施工工艺流程三、横梁支承架及模板工程四、横梁钢筋绑扎及波纹管安装五、横梁砼灌注、养护六、横梁预应力束张拉、压浆、封端七、安全质量要求一、概述10#墩主塔横梁设计为空心的预应力砼结构,横梁高度为:两端4.4m段6m,中间15m段5m,两段之间、塔柱内侧2m范围内为变截面,梁高由5m逐渐过渡至6m。
横梁全长27.8m、宽6m,其顶面标高为+33.3m。
横梁为空腹,内设两室,根据设计需要梁内共设4道横隔墙,其中两道在支承垫石下,厚度0.5m,两道在上下游塔柱内侧,厚度0.9m。
横梁腹板厚0.6m 两边墙厚各为0.9m,顶板厚0.6m,底板厚:两端4.4m段为1.8m,中间15m段为0.8m,两端之间底板厚为1.8m逐渐过渡至0.8m。
两室的段面尺寸为2×3.6m×1.8m,每室四角倒角为0.3m×0.3m。
横梁为预应力砼结构,砼标号为500号,梁内纵向(横桥向)设置31束预应力钢绞线,每束由19股7∮5钢绞线组成。
采用OVM15-19锚具,∮100波纹管成孔。
塔柱内横梁两端与塔柱重合部位有柱内竖向预应力束通过。
有部分束在梁顶张拉、锚固和接长(共24束)。
横梁一次灌注需C50砼863m3,其中横梁中间19m悬空部分需351m3,两柱体部分需512m3。
其它材料数量:7∮5钢绞线18903公斤,OVM15-19锚具62套,∮100波纹管863m,普通钢筋共约49t。
横梁采用膺架法施工,外模采用钢模,内模和底模均采用木模,螺栓拉杆联接,泵送砼灌注。
二、横梁施工工艺流程三、横梁膺架及模板工程1、横梁膺架拼装下斜腿平衡架兼作横梁膺架使用,主要由万能杆件组装,因其承受荷载较大,故在拼装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
不得使用受损及变形杆件,所有节点处螺栓均应穿满并要拧紧,保证螺杆丝扣露出螺帽二丝左右。
2、平衡架非弹性变形消除平衡架按设计图“02-01-232”拼至设计标高后,需要压重消除其非弹性变形,因压重量很大(约需1000t),压重材料不易解决,故决定在实心段内留预埋件,用滑车组或千斤顶给平衡架施压,总吨位不少于500t,施压时间不少于24小时,施压期间应跟踪测量平衡架的弹性和非弹性变形值,为横梁底模的表高调整提供依据。
芜湖长江大桥正桥10墩3.0m钻孔桩施工工艺一、概述芜湖长江大桥正桥10#墩位于长江主航道内,为大桥主塔墩之一,墩中心里程为DK11+661.200,其下部结构为双壁钢围堰钻孔桩基础,围堰外径为φ30.5m,内径为φ27.7m,壁厚1.4m;桩基础均为φ3.0m的嵌岩钻孔桩,采用KPG—3000型钻机钻岩成孔。
1、桩孔布置及编号10#墩钢围堰内共设置21根桩位,桩中心距为5.0m,其中,正式桩位19根,预留补桩桩位2根,桩孔平面布置及编号见图一(本桩孔编号与设计院“9072—04—11009”图一致)。
2、桩底高程及混凝土数量10#墩施工平台桁梁顶标高均为+13.14m,承台底面(即桩顶)标高为—34.0m(暂定),桩底高程见下表。
钻孔桩混凝土为水下300号,共需灌注水下混凝土约4582m2。
附表各桩桩底高程及混凝土数量墩位处覆盖层以粉细砂为主,上层为粗砂和中砂,厚度一般为27—29m。
由全新世河流冲积物组成。
基岩主要由三叠系铜头尖组角岩及变质程度较低的角岩化泥岩以及极少量后期构造作用形成的构造岩组成。
墩位处岩面平坦,高程一般为-42~-44m,缺失残积层及全风化带,强~弱风化带厚度变化较大,总厚度一般为2~10m,构造带内风化普遍加深;微风化带内占绝对优势的暗灰~灰黑色角岩及浅灰杂淡肉红色黄铁矿化长英角岩,角岩变化程度深,岩质坚硬,两者相间分布,但墩位西部后者明显较多。
变质程度较低的浅灰~淡紫色角岩化泥岩,岩质大多较软,间夹少量变质较高的硬质角岩,此类岩体呈现透镜分布,总体倾向北西,倾角10°左右,局部因构造作用被褶曲或错开,墩位范围内主要分布于里程DK11+657m以东,高程-54.95~-68.24m间,最厚处约7.4m。
通过墩位的三条构造角砾岩带倾角均为80°左右以上,宽度不足1m,风化程度严重,但风化后仍以硬质角砾和碎石为主,少量泥质。
岩体受构造影响较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倾角多为70°以上,许多部位顺层结构面也很显著,钻探取芯易沿结构面破裂,根据岩芯算出的岩体质量指标(RQD)普通较小;物探声波测井结果显示,不同破碎程度的微风化角岩和黄铁矿化长英角岩波速多较高,节理裂隙以密闭型为主,而构造角砾岩带及大部分角岩化泥岩波速较低,岩体强度及完整性差。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施工技术要求一、 概述芜湖长江大桥主航道为180+312+180m 公铁两用斜拉桥,主梁为钢桁架结合梁,主塔为钢筋混凝土塔。
受通航净空和飞行净空的影响,主塔桥面以上部分高度仅为33.3m ,为中跨跨度的1/9.37,较之一般斜拉桥的高跨比要小得多,因此,本桥为矮塔体系的斜拉桥,主塔的设计是基于矮塔体系斜拉桥的特点进行的。
二、 主塔的结构设计1、 主塔的构造主塔塔体均采用500号砼,塔中人行道板采用300号砼。
主塔全高10号墩为112.2m ,11号墩为100.2m ,两塔在高程+50.80m 以下顺桥向变坡,坡度为275∶7880,高程+50.80m 以上为等宽塔柱,宽8.5m ,主塔按位置分五个部分,分别为下塔柱、斜腿、横梁、上塔柱及锚固区。
在桥面高度处主塔设置人行道,人行道从主塔外侧绕行,人行道板在主塔处加宽,以改善主塔处人行道的通行状况,避免急转弯现象。
2、 主塔的预应力布置主塔横梁设置横向预应力束,采用19-7ф5钢绞线,OVM 锚具,两端张拉;主塔在高程+10.00至+50.80范围内设置竖向预应力束,采用19-7ф5钢绞线,OVM 锚具,竖向预应力束均为一端张拉,联结器接长。
钢绞线的标准强度为R j y = 1860MP a ,张拉控制应力为锚下бk =0.72 R jy 。
主塔锚固区设置环形预应筋,由高强钢丝和ф32精轧螺纹钢筋组成,高强钢丝为18ф7一束,镦头锚,两端张拉,精轧螺纹钢筋材质为K4OSi 2MnV,级别为735/935,螺帽锚具。
3、 主塔普通钢筋布置主塔竖向受力钢筋直径25mm ,间距15cm ,沿塔柱周围布置。
主塔箍筋直径16mm ,在塔身高度范围内,根据受力大小,间距在15cm 和30cm 之间。
横梁受力钢筋直径16m 。
塔上受力钢筋材质为20MnSi ,其他非受力钢筋采用A 3钢。
三、 主塔施工中的注意事项主塔构造复杂,施工中应精心组织,合理按排。
长江大桥主塔施工工艺施工工艺长江大桥主塔施工工艺长江大桥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连接了华东和西南地区。
主塔施工是这座大桥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详细描述长江大桥主塔施工的工艺流程。
一、背景介绍长江大桥是一座悬索桥,主跨塔高300米,跨度1400米。
主塔施工对于确保大桥的安全和牢固非常重要。
以下将介绍主塔施工的各个环节。
二、基础施工主塔的基础施工是最基础的步骤,其稳固性直接影响整个主塔的安全性。
在基础施工时,首先需要在河床上进行测量并确定基础位置。
接下来,采用钻孔的方式将混凝土灌注到河床中,形成牢固的基础。
三、主塔支撑体搭设主塔支撑体的搭设是为了保证主塔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
首先,需要在基础上建立支撑体,并使用钢材进行加固。
支撑体的搭设需要考虑塔身倾斜度、外形和结构的稳定性等因素。
四、主塔形成主塔形成是主塔施工的重要步骤。
通过使用钢骨架和模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主塔的浇筑。
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和密实性,以及模板的准确性。
另外,主塔的形成也需要考虑施工设备的安全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五、主塔竣工装饰主塔竣工装饰是为了提升整座大桥的美观性。
在主塔施工完成后,会进行表面修饰和涂装工作,以保护主塔免受风吹雨淋和日晒的侵蚀。
这一环节需要特别注意选用环保型的涂料,以确保不对长江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六、总结长江大桥主塔施工工艺的顺利进行对整座大桥的安全和可靠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包括基础施工、主塔支撑体搭设、主塔形成和主塔竣工装饰等步骤,可以保证主塔的稳固性和美观性,为长江大桥的建设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施工工艺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调整。
】。
芜湖长江大桥11#墩主塔(+12.0~+84.2)测量工艺工艺-05大桥二处三县洲闽江大桥项目经理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11#墩主塔施工测量芜湖长江大桥正桥11#墩为斜拉桥主塔墩。
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
为保证施工的质量,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和施工工艺,特制定如下测量方法。
一、所需仪器设备1.全站仪(TC2002) 1台2.经纬仪(T2)+弯管目镜 1台套3.水准仪 2台4.检定钢尺 3把5.自制垂球(15kg) 2个二、精度要求1.轴线精度≤±10mm2.截面精度≤±15mm3.塔柱倾斜度≤H/25004.塔柱标高≤±10mm5.锚固区索道管平面位置≤±3mm倾角≤±5″三、测量方法主塔的施工测量包括平面位置测量和高程测量。
根据施工设计图确定二个基准面。
第一个基准面是标高+12米的平台,第二个基准面为横梁顶,标高为+33.3米。
在施工过程中分别在这两个基准面上建立平面控制点,再利用三维坐档平移法进行测量。
1.第一个基准面上的测量(1)平面控制①首先在+12米的平台上予埋一个平面控制点和四个高程控制点。
平面控制点为墩中心点,其位置由全站仪经后方交会精密测定,再由墩中心点及桥轴线控制点DQ7,DQ8放出墩中心十字线,设立塔柱中法线控制点。
②在塔柱的施工过程中,由于要将劲性骨架作为测量导架,因此,将每节劲性骨架分中,作为测量基准点。
检查各节分中点的连线应在一条直线上。
③放出塔柱斜腿中心的十字线,放出斜腿内外立模位置,并测出斜腿立模位置的标高。
用于调整模板底口高度。
④检查斜腿内予埋的劲性骨架的平面位置和倾斜度,并将其调整到设计值。
⑤塔柱分节施工,按每节高度计算放样数据,编制放样图表。
放样采用经纬仪建立平行于墩中线和桥轴线的平行控制线。
再配合弯管目镜把平行控制线投到劲性骨架上。
调整模板顶口位置至设计位置处。
(2)高程控制① +12m平台上的高程控制点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由全站仪传递。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施工技术要求
一、 概述
芜湖长江大桥主航道为180+312+180m 公铁两用斜拉桥,主梁为钢桁架结合梁,主塔为钢筋混凝土塔。
受通航净空和飞行净空的影响,主塔桥面以上部分高度仅为33.3m ,为中跨跨度的1/9.37,较之一般斜拉桥的高跨比要小得多,因此,本桥为矮塔体系的斜拉桥,主塔的设计是基于矮塔体系斜拉桥的特点进行的。
二、 主塔的结构设计
1、 主塔的构造
主塔塔体均采用500号砼,塔中人行道板采用300号砼。
主塔全高10号墩为112.2m ,11号墩为100.2m ,两塔在高程+50.80m 以下顺桥向变坡,坡度为275∶7880,高程+50.80m 以上为等宽塔柱,宽8.5m ,主塔按位置分五个部分,分别为下塔柱、斜腿、横梁、上塔柱及锚固区。
在桥面高度处主塔设置人行道,人行道从主塔外侧绕行,人行道板在主塔处加宽,以改善主塔处人行道的通行状况,避免急转弯现象。
2、 主塔的预应力布置
主塔横梁设置横向预应力束,采用19-7ф5钢绞线,OVM 锚具,两端张拉;主塔在高程+10.00至+50.80范围内设置竖向预应力束,采用19-7ф5钢绞线,OVM 锚具,竖向预应力束均为一端张拉,联结器接长。
钢绞线的标准强度为R j y = 1860MP a ,张拉控制应力为锚下бk =0.72 R j
y 。
主塔锚固区设置环形预应筋,由高强钢丝和ф32精轧螺纹钢筋组成,高强钢丝为18ф7一束,镦头锚,两端张拉,精轧螺纹钢筋材质为K4OSi 2MnV,级别为735/935,螺帽锚具。
3、 主塔普通钢筋布置
主塔竖向受力钢筋直径25mm ,间距15cm ,沿塔柱周围布置。
主塔箍筋直径16mm ,在塔身高度范围内,根据受力大小,间距在15cm 和30cm 之间。
横梁受力钢筋直径16m 。
塔上受力钢筋材质为20MnSi ,其他非受力钢筋采用A 3钢。
三、 主塔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主塔构造复杂,施工中应精心组织,合理按排。
施工中应严格要求按照《铁路桥涵施工规范》、《公路桥涵施工规范》及设计图中的要求进行。
1、混凝土的浇注:
1.1主塔下塔柱体积较大,塔柱上、下两端还有6m 实体,施工中应注意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过大的问题,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降低水化热,主塔在高程—3。
00处设置直径10cm 的进水孔,塔柱外侧及内隔墙均须设置。
1.2下斜腿及横梁施工
下斜腿施工中应采用劲性骨架和平衡架。
下斜腿分两端施工,第一阶段从高程+12.00至+20.00共8m,第二段从+20.00至+27.30共7.3m 。
下斜腿内布置有竖向预应力束,应注意预埋在下塔柱内。
预应力束应采用可靠措施定位,以保证位置准确。
对预应力束的接长部分,接长器的外罩与前一束的锚垫板可靠密
封以防止漏浆,管道的接长部应可靠焊接。
周边焊合防止漏浆。
若预应力束与劲性骨架局部相碰,可待砼浇注完达到强度后,局部割除劲性骨架以方便预应力束张拉。
下斜腿的普通竖向钢筋应预埋在下塔柱内。
1.3横梁施工
主塔与横梁相接的6m范围内与横梁同时浇注,横梁一次浇注,但须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收缩量,横梁的内模采用重量较轻的木模板,内模可以不取出。
横梁顶面设置支座垫石,垫石顶上预留锚栓孔,支座底面与垫石顶面预留3cm砂浆找平层。
横梁顶面布置弹性索锚固件。
采用精扎螺纹钢筋对弹性索锚固件进行锚固,横梁局部开槽,槽口部分普通钢筋适当移动。
横梁封锚槽口在横梁预应力束张拉完后,外侧竖向预应力束张拉前封锚。
1.4上塔柱的施工
上塔柱施工可以采用常规方式进行,须注意竖向预应力束的定位和接长。
上塔柱内有两道横隔板,高程+50.80处的横隔板可以后期浇注,钢筋按正规方式连接,高程+69.00处的横隔板必须随上塔柱一次完成,上塔柱设两道进人孔。
1.5锚固区的施工
主塔锚固区构造复杂,内部各种预埋件很多,施工中应合理安排工序避免构造物相互干扰而无法安装的现象.锚固区布置环形预应力筋,必须采用可靠措施定位。
锚固区斜拉索预埋管定位要精确。
采用定位架定位。
当预埋管角度调整到位后,应将预埋管与定位架焊牢。
以防浇注砼时影响预埋管的角度,锚固区柱头部分若有必要可以后期浇注。
1.6主塔上人行道板的施工
主塔上人行道板后期浇筑,浇筑前应对柱塔接缝面凿毛,清除表面浮浆。
主塔上塔柱施工时应注意预留人行道板预埋钢筋,人行道板上小纵梁采用工厂预制、栓合发送。
2.预应力束的施工
2.1主塔竖向预应力束及横梁预应力束
主塔竖向预应力束的张拉须在砼强度达到设计值的80%后进行,张拉时须对称进行,同一阶段张拉的预应力束下端两两设置三通管,预应力束张拉完后即进行孔道压浆。
竖向预应力束的张拉顺序须严格按图中要求进行,特别是对横梁与主塔相接位置的预应力束。
横梁预应力束两端张拉,应遵循先直束后弯束的张拉顺序,张拉完后即压浆并在外侧竖向预应力束张拉前先封锚。
竖向预应力束及横梁预应力束锚下张拉控制力为356.18吨,张拉时须考虑锚圈口摩阻损失。
2.2主塔锚固区环形预应力筋
主塔锚固区纵、横向预应力筋(束)交错不止,施工中应精确定位,以避免纵横向预应力束相互碰撞并防止与预埋管相互干扰,纵横向预应力筋(束)必须设置压浆管道及出气孔。
纵横向预应力筋(束)的张拉必须落后主塔施工顶面一个索距的距离,张拉时纵横向交错进行,张拉完后进行孔道压浆并进行封锚砼的浇注。
3.附属结构的施工
主塔内设置了养桥人员上下主塔的人梯、休息平台及斜拉索张拉的工作平台,各种附属结构的预埋件随主塔施工时预埋,并保证位置准确,主塔进人孔铁门采用不锈钢板,塔顶设施采用不锈钢管,其他材料采用A3刚,暴露在大气中的构件必须做防绣处理。
塔内照明及塔顶避雷针,航空障碍灯的设置另见有关图纸。
相关工艺
芜湖长江大桥正桥10、11号墩下斜腿施工工艺.doc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墩预应力施工工艺.doc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横梁施工工艺.doc
芜湖长江大桥正桥10号墩上塔柱施工工艺.doc 芜湖长江大桥主塔下塔柱施工工艺.doc
武汉二桥塔柱、上横梁施工工艺.doc
宜昌夷陵长江大桥下塔柱施工工艺.doc
宜昌夷陵长江大桥中塔柱横梁施工工艺.doc 返回
..\斜拉桥施工工艺.doc
..\..\..\施工工艺资料库结构及检索图.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