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练习之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简介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等。
其中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
常用修辞特点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一、知识梳理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1比喻〕(明谕、暗喻、借谕)(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实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协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能够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的赏析要点
1、定义
对偶也叫做“对仗”,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垢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2、作用
(1)形式上,使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音乐感强。
(2)内容上,寥寥数字的对子常常包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容或者揭示出很深的哲理,概括力强。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个对偶句十分鲜明地概括出了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子则活龙活现地勾画出了那种嘴上夸夸其谈,实际没什么真本事的人的形象。
【典型示例】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
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
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的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的赏析。
【理清要点】
要点1:看有没有什么修辞方法。
要点2:看词语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要点3:再综合考虑写出了什么。
答案:
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归来”、“君临”、“不得不”几个字,将春风和秋风的不可抗拒力量表现出来,言简意丰。
【思维激活】
表述形式
修辞修辞的整体作用+关键词语+事物特征。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本篇仅就表现手法进行归纳整理。
一、先积累与表现手法有关的术语(1)修辞类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2)技巧类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写景,对比)、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景写人)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D、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E、艺术技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记叙文阅读一.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二.表达方式1.记叙2.议论3.抒情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5.说明●类型1三、写作手法及作用?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专题04 排比修辞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范例1】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春夜奇遇汤素兰为给父亲扫墓,小林医生在清明节前一天回到了大山里的老家。
父亲老林生前是乡村医生。
在家里开了一家小小的“林氏诊所”。
现在父亲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院门外的墙上。
七八年的风吹雨淋,钢牌上有的地方生了铜锈,有点暗淡了。
小林每打开一道门、推开一扇窗,就好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小时候,父亲总是忙,白天给人看病,晚上也常常要接诊或者出诊。
他记得。
西厢的房子,外间是药房,里间的门大多数时候还挂着锁,父亲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
有一天下午天快黑的时候,小林等父亲走远使偷偷地取出钥匙打开了里间的门。
在昏暗中,小林看见一只长得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脑袋和一只眼睛包着棉纱,扎着绷带。
小林打开门的时候,那个动物显然受了惊吓,发出一声响亮的叫声,一头撞翻小林,逃走了。
父亲去世几天后。
小林终于再次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父亲竟然在这间昏暗的房子里装了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这让小林大吃了一惊。
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
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往。
除了朝南的院门,父亲还在后院的西边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小门装了铜铃,铜铃上系着一根棕绳,棕绳一直拖到地上。
小林不明白原因,他曾问过父亲,父亲说:“万一有从后院来找我看病的呢?他一拉铃,我就能听到。
“拉铃不是得伸出手来吗?谁的个子会这么矮,矮到地上呢?”“以防万一吧。
现代文阅读之品味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一:什么是重点词句?”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三、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四.修辞词语分析1、修辞手法(关注常见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效果(修辞本身的使用效果,突出主体的特点)2、词语、短语运用(关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数词等;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的连续使用,词语+效果(使语言简促有力,抒情酣畅淋漓。
)3、特殊句式(关注短语后置句、反问句、设问句等,本题的句式+效果(起强调、加强语气、引起思考的作用。
)4、表现手法(关注对比、引用、联想、侧面烘托、人物描写、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等)5、感官手法(关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五、范例解析:1.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
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标题的作用,标题的含义,修辞和描写角度赏析
词句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概括文章内容,提供文章线索。
2. 点明文章中心,揭示文章写作对象。
3. 运用修辞,富有韵味;含有象征意义,引起阅读兴趣。
对于标题的含义,通常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去挖掘。
表层含义是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是文章主题,可以结合文章主旨去理解。
赏析词句可以分别从修辞、描写角度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进行。
修辞方面,要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赏析;描写角度主要从描写方法入手,要结合描写方法的作用进行赏析;表达方式主要从抒情方式、叙述、议论、说明几个方面入手,应重点关注抒情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作用。
以上是解答这类题的一般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和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023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常见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一、命题趋势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
其考查方式以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更多地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把它当作一种语言运用的实际演练。
所以,在学习中重点注意把修辞与句子理解、表达效果结合起来的题型。
二、知识清单与知识总结下面的广告是不是别出心裁呢?好在哪里呢?1. 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白丽香皂)2. 我们的香水最能吸引异性,因此随瓶奉送防身手册一本。
(香水)3. 十字路口交通牌:请开慢点吧,我们已经忙不过来了。
(棺材店)4. 本公司负责产品维修的人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洗衣机)5. 一握农行手,永远是朋友!(农业银行)6. 电线杆自卫的时候,也会给汽车和司机带来伤害!(交通安全) 以上这些广告都有一个共同点,你能不能找到呢?修辞手法常见类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引用、借代、互文、双关(一) 比喻定义: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例1: 太阳像个大火球。
例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例3: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比喻的类型: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是乙。
例: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例: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表现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常用修辞方法的基本作用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表意丰富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增强感染力,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1、辨析常见修辞方法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上开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
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
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划线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正确的两项是
A、比拟
B、比喻
C、排比
D、对偶
E、借代
2、理解运用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
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我们习惯了艳遇的邂逅,我们熟悉热闹的表情,我们喜爱虚荣的狂欢,我们热吻时尚的盛宴。
我们满足于坐在摩天大楼的落地玻璃窗后面欣赏街市摩肩接踵的人流,我们愉快地目睹霓虹灯随着夜幕中买醉的俊男靓女的一声声欢歌把明天统统照亮。
我们已经多久没有欣赏过日出的壮观了?猜测下一次雪飘飘的迷乱又会是多么玄奥的幸福。
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理想还能透过那把青春期的木吉它唱出年轻时的浪漫与激情吗?我们大学殿堂的草稿纸还留有纯真的温度,而那支磨损了笔尖的钢笔还能题下爱的允诺与告白吗?我们足以自豪的晓风残月似乎已被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撕碎了,我们漫步凭吊的阳光故道还会有英雄出关的回眸吗?才子死了,佳人也不知流落到何方,只剩伤心的故事还依稀在流传,可堪玩味的心情之物是否也越变越孤独?
文中第三节连用了几个反问句是为了强调
2009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的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
毫不矫饰的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凭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惯性滴落在窗门外,小心翼翼的,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
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
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啦!回家啦!进行描请从修辞角度,分析该段是如何对雨进行描写的,表达效果如何?
当斗牛士的音乐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康定情歌》飘过时,那冉冉的舞影,便是夏日给人小憩的阴凉,我们的心头一片静谧惆怅,就像仰卧在康定草原上看月亮弯弯。
……对划线句进行仿写:
当,那,便是,我们,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