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精选12篇)西安碑林博物馆篇1各位游客、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游览!就在西安市的三学街,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博物馆,它就是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
它利用西安文庙扩建而成,苍松翠柏掩映着它,巍巍城墙护卫着它。
千百年来,它经历了重重的硝烟战火,跨越了慢慢的岁月长河,3万多平方米的深深庭院中,已有藏品1万多件,碑刻3千多方,更有国家级文物134件,它以萃为经典的东方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东方石刻艺术,成为我国最大的碑石博物馆和最为丰富的艺术宝库。
西安文庙来到碑林博物馆,你会被这恢宏壮观的文化丛林所感染,更会被一座座精美绝伦的书法名碑所吸引,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此丰富的碑石和动人的雕刻,是怎样穿过历史的云烟,与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呢?那就让我们从碑林的形成说起吧。
公元874年,爆发了黄巢起义。
战火的硝烟,国力的衰弱,使大唐帝京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战争的灾难也殃及到文化。
矗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的《开成石经》濒临战争的毁坏。
公元920xx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此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区缩小到皇城之内,国子监便处在了城外,《开城石经》等碑石就被遗弃在露天荒野之中。
在许多文人学士、政府官员的竭力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鄩在公元920xx年,陆续将《开城石经》等碑石搬移到城内唐尚书省的西隅,位置在今天西大街广场一带。
可是这里地势低洼潮湿,经常受到雨水侵蚀,碑石容易陷落倾倒。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的精心组织下,又将《开城石经》迁徒到府学的北墉,即西安碑林现址,当然与《开城石经》一同迁入的还有《石台孝经》等一批著名的唐代碑石。
所以,当我们说到碑林的形成时,就会想到《开城石经》,它是碑林的基础,因为它才形成西安碑林今天蔚为大观的3000多方碑石。
了解了碑林这些曲折而艰辛的迁移过程后,我们再看看这里的孔庙旧址。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这里是书法爱好者的圣地,是一座汇聚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瑰宝的艺术殿堂,宛如一座巨大的历史文化宝库,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它依托于孔庙建立而成。
孔庙本就是祭祀孔子等先哲的神圣之地,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而碑林的存在,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
当我们走进碑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红墙环绕,古柏参天,亭、台、楼、阁相得益彰,处处彰显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气息。
这里的每一块砖石仿佛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每一片瓦砾都承载着文化的记忆。
我们先来参观碑林的第一部分——历代碑石。
这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明清时期的众多碑石,它们是碑林的精华所在。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石台孝经。
这块碑刻立于唐天宝四年,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
碑身由四块巨石合成,碑额上雕刻着精美的瑞兽和祥云图案,华丽而庄重。
碑身四面都刻有文字,字体为隶书,书写工整,气势恢宏。
唐玄宗以孝治天下,石台孝经的内容围绕着儒家的孝道展开,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体现。
站在这块碑前,我们仿佛能看到唐玄宗对儒家思想的尊崇,感受到那个时代对道德教化的重视。
另一块举世闻名的碑刻是开成石经。
这是一部大型的石刻经书,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儒家经典。
这些经典在古代是学子们必读之书,开成石经的雕刻历时七年之久,它为古代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标准版本。
这些碑石排列整齐,犹如一部部沉默的史书,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每一块碑石上的文字都刻工精细,字迹清晰,保存相对完好。
在古代没有印刷术的时候,这些石刻经书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这两块具有代表性的碑刻,历代碑石展区还有众多的名碑。
例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此碑是颜真卿早期的代表作。
西安碑林导游词西安碑林导游词篇1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
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石台孝经》修盖的碑亭。
《石台孝经》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
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
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
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
后面是孝经原文。
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
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
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
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50252 1 / 5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
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
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
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
《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西安碑林导游词篇2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文昌门附近,馆内由碑林、石刻艺术等部分组成,其中由历代碑石、墓志组成的碑林是馆内的亮点,其中包括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书法名家的碑刻,还有《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唐代碑刻。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共2篇)第1篇: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往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协助解说,导游词一般是依据实质的旅行景观、依照必定的旅行路线、模拟旅行活动而创作的。
优异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边是我精心整理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仅供参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此刻我们就到达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珍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留唐朝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朝恩所称的石经包含: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这些石经本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减小,以致石经弃于郊野。
在很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以后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日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因为那边地势低洼,所以对保留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边的碑石移到了今日的地点。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朝。
它珍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散布在七个陈设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能够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多数。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设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来拜见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到现在仍到处可见孔庙的印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首创者,向来被封建统治者所尊崇。
汉武帝就曾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依据中国向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倒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原址,依据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双侧,以示对孔子的敬爱。
西安碑林的导游词西安碑林的导游词西安碑林的导游词1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碑林,我是导游员xx.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一同来游览碑林。
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中国书法的艺术,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有着“石质书库”和“书法故乡”之称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大家都知道碑林是由于碑石耸立如林而得名的,那么我们西安碑林是在中国古代文庙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从1087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900多年的历史。
收藏的碑石有3000多方,所以在全国来说是一个最大的碑石博物馆了。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孔庙。
站在孔庙当中,最先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这座高大的牌楼了。
它叫做“太和元气坊”。
在上方还有非常精美的双龙戏珠图。
整个太和元气坊,我们可以用,高大而又不失精巧来形容它。
在太和元气坊的底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水池,叫做泮池。
中间有一座非常窄的小桥称泮桥。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在泮池里洗笔,并且走过泮桥。
走过泮桥之后,出现在我们眼前非常古朴独特的门就叫做“棂星门”。
在门的中间可以看到两个大字“文庙”。
左边有“德被天地”,右边有“道贯古今”,这两句话、八个字都是出自于《论语》。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穿越棂星门,我们即将跨越的第二道门叫“戟门”。
在古代,想要祭拜孔子,文人走到这个地方要下轿,武官走到这个地方要下马,在两边的房子整理衣冠,才可以拜见孔子的。
穿过戟门之后,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匹石马,它就是大夏石马了它的雕刻风格属于圆雕形式线条粗旷简洁给人一种古朴与凝重的感觉,大家都知道马的四蹄应该是直接立在地上的,可是大家看这匹马的前面和后面之间都有一定石头的处理,为什么呢?就是为了防止战马倒塌,大家仔细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六年”等字样,这匹战马是唯一的有大夏纪年的文物,所以非常珍贵,属于国宝级文物.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下对面的另一件国宝级文物--景云钟,我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口钟的钟声。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创建于____年。
它是在具有 ____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丰富,包括历代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画像石等石刻文物和书法、绘画、碑拓等其它文物,尤以碑刻墓志、历代拓本为具有特色的馆藏品。
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较多,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____多年。
馆区由孔庙、碑林、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展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____平方米。
____五以来,新建成以“长安佛韵”为主题展陈的石刻艺术馆,并荣获____优质工程“鲁班奖”与“十大精品”陈列奖,形成“一轴两翼”的展陈格局。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2)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博物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背景。
西安碑林博物馆始建于碑林寺,是中国最早的全面整理、保管碑刻的专门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古代书法雕刻艺术博物馆之一。
它由馆内的“碑林”二字得名,寓意着成群的碑刻,如同林木一般,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馆内的几个重要展区。
首先是碑林广场。
广场上有一座高达12米的韩愈和班固二位文学巨匠巨型纪念像,寓意着古往今来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广场上还有玄奘像、慧洁像,这两位都是碑林寺的著名高僧,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亲切感。
接下来是碑廊。
碑廊是馆内最重要的陈列区域之一,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大量的碑刻,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精华。
碑刻的内容涵盖了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古代文化的传承,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紧接着是展馆。
馆内共设有6个展厅,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碑林博物馆保存的宝贵文物。
其中一厅展示的是有关古代碑刻史和碑林博物馆历史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碑林的发展和变迁。
陕西西安碑林导游词(精选15篇)陕西西安碑林篇1西安碑林座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
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
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
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
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
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
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
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
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我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
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明德受纪碑》上刻有“大顺”、“永昌”字样。
这是明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遗物,记载着当时陕西大旱,粮价昂贵,“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景象;清刻《张化龙碑》,颂扬了当时领导陕西扶风、歧山一带农民反抗官府的张化龙;清刻《荒负歌》等,也记录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刘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碑》等,均从不同方面记录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清末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事实。
碑林导游词碑林导游词范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碑林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碑林导游词范文: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
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
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
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
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
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
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
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
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
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
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
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历史名城西安的碑林博物馆,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博物馆的文化与历史。
一、碑林博物馆简介位于西安市长安路西端的碑林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碑刻陈列馆,创建于碑林最早的唐代。
博物馆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
博物馆内有石刻文物约11000多块,其中藏品最早者追溯到隋文帝时期,最晚者可追溯到清代。
二、碑林博物馆的历史碑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碑刻陈列馆,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玄宗时期,为了保存和研究历代碑刻,玄宗下令将碑刻搬来集中陈列,形成了碑林。
唐代以后,碑林逐渐扩大规模,成为了保存中国古代碑刻最为完善的地方,并于1988年相继对外开放。
三、碑林博物馆的陈列1、大雁塔位于博物馆中央的大雁塔是碑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雁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2、碑刻陈列博物馆内的碑刻陈列以黄石为主,包括了从唐代到清代的许多名碑。
这些碑刻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文化风貌,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3、文物陈列除了碑刻陈列,博物馆内还有大量的文物陈列,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文物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四、博物馆内的重要文物1、《孔子序碑》这是博物馆内最重要的碑刻之一,它是唐代文学家颜之推创作的,以楷书书写,全篇文字1700多字,是记载孔子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
2、《真迹洪武南京开封书》这是明代官员王钦敬创作的,文字流畅,用六种不同字体书写,是研究明代书法的重要资料。
3、佛教石刻博物馆内还收藏了大量的佛教石刻,包括佛像、浮雕和石几等,这些佛教石刻展示了古代佛教艺术的繁荣与特色。
五、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与门票1、开放时间:每天上午8:30-18:00(15:30停止入馆)。
2、门票价格:成人票30元/人,学生票半价,小学生以下儿童免费。
周一为闭馆日,节假日除外。
六、参观须知1、请勿触碰文物,注意保护博物馆内的文物。
2、请保持安静,不要喧哗,以免影响其他游客。
西安碑林导游词解说导游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的碑林博物馆。
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解说
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中心,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四大石刻艺术
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内保存了大量的碑碣石刻,包括唐代碑刻、宋代碑刻等,展示了
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卓越成就。
首先,我们来到“棣华碑”。
这是唐代留下的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唐玄宗命举行棣华
妃葬。
这块石碑是对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所作的纪念,是中国历史上石刻艺术的瑰宝
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到“颖川大胜碑”。
这是北宋时期的一块石碑,纪念北宋将领李常勇在
抗击辽朝入侵时的大捷。
这块石碑刻有详细的战斗过程和胜利纪念,展示了中国古代
武力的强大。
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其他有名的碑刻,如唐代文化名人王韬的《弘法精舍碑》、宋代
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石亭记碑》等等。
这些碑刻文字精美,内容丰富,展示了中国古
代的文化底蕴和思想。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碑刻艺术的魅力,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碑刻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希望大家在这次参观中能够有所收获,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谢谢大家!。
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 ",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
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
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
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
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
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
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
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
那么,碑林也不例外。
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
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
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
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
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
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
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
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
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
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
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
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
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
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
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
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
《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
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
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
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
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
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
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
"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
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
"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
"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
《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
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
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
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
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
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
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
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
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
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
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
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
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
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
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
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
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
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
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
"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
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
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
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
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
1907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制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
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的复制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
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
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
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
合兵20万,有力地牵制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
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
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
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
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
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
《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争座位稿》是他55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
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
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