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病端
- 格式:docx
- 大小:13.37 KB
- 文档页数:6
公司管理不善的十二大通病,有5个就完蛋!有这么一类企业,员工累,老板更累,都在为了企业的明天努力,也想了不少新办法,但收效甚微。
传统企业由于其“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一定会因为信息通路不畅导致“老板不知道,员工不敢说”,这就如同生命体暗藏的疾病,久治不愈,挥之不去,让经营者颇为头疼.下面就列举一些常见的问题,企业可以由此而进行比照自检。
1会议效率不高会议是企业解决问题和发布指令的集体活动,但是也是一个高成本的经营活动。
每过一分钟,意味着与会人员总数的分钟数,而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未掌握开会的技巧,都存在“会前无准备,会中无主题,会后无执行,与会无必要,时间无控制,发言无边际"的六无现象.2采购浪费时间曾经有一家企业,在做一个新项目时,项目组每天的运营成本为8万元,可是其在产品上市前夕,采购部门为了采购10万余元的包装,竟然耗费了一周时间,理由是要找价格低廉的供应商以节约采购成本。
整个营销团队因此多等待一周时间无法和客户签约。
而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企业里均存在.一味的追求降低采购的直接成本而忽略了同时并存的“隐形成本”。
当然,降低采购直接成本与本文并无冲突,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企业的采购部门,要站在整体经营的角度综合权衡的各项指标,才能真正控制采购的成本支出.3沟通渠道不畅在大多数企业,你会发现,在同事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严重失真的现象,或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或百人百解……这种现象,说小了,让很多工序成为无效工序,或失去很多重要机会.说大了,有可能因此给企业带来隐患。
4加班成瘾很多老板总认为,员工在下班后“废寝忘食”的“加班"是一种敬业现象。
殊不知,这可能隐含着很高的成本。
理由有三:第一,加班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工作任务太重,而是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加班意味着低效率。
第二,加班耗费更多的员工精力和体力,严重透支员工的健康,长期下去,会让一些重要员工不能长期发挥其效能,并且有为公司带来负担的隐患,比如有的机械操作员工因为长时间加班而导致疲累,造成事故,而企业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中國企業管理十弊病WTO前總幹事莫爾先生說,中國企業的管理相當於30年前的日本,相當於100年前的英國。
導致中國企業的管理落後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1.人性化致命一直以來我們宣揚的人性化,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害了中國企業。
每個人意識的真空,成為中國企業的致命傷。
香港愛朋集團董事長尹德川回憶說,曾經有個日本人對他講,一個中國人可以打敗一個日本人,甚至是三個日本人,但是三個中國人一定打不過一個日本人,因為我們的職業道德不夠。
在日本的新幹線裏,尹德川躺在一節車廂角落裏,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個服務員進來,畢躬畢敬敬個禮,然後說:“歡迎你顧客”。
當時她看不到車廂裏有任何人,而且每一個進來的服務員都是一樣的,完全沒有顧及到車廂裏有沒有人。
這是他們的程式,每個人的頭腦裏有這個意識,一定要這樣做。
中國企業裏面的員工往往認為管理是少數人的事情,而與組織的其他人員無關。
而實際上,管理是包括組織、決策、控制、領導、激勵等基本職能和預測、調研、計畫、策劃、諮詢、協調、溝通、指導、執行、制度、監督、考評、培訓、任用、選拔及競爭、公關、廣告、行銷等主要功能相互結合、相互影響的有機體系和過程,制訂並執行規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外,管理也不是組織中某幾個人的事,而是組織中全體人員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體,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體,只有兩者相互作用和影響,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
2.聰明導致缺陷《細節決定成敗》的作者汪中求認為,全世界最難管的就是中國人,因為中國人都很聰明。
有四個詞很關鍵,也容易模糊:聰明、精明、高明、英明。
聰明就是能正確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於表現自己的聰明,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精明;善於掩飾自己的聰明叫高明;能夠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國企業裏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沒有。
中國企業的員工,往往是聰明的員工,把精力放在分析規則上,去尉找規則的漏洞,去違反規則。
這樣的員工一多起來,企業往往管不下去了。
中国现代企业发展十大病症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和瓶颈。
杭州尚阳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多年来曾为大型国有企业、民营集团公司、上市公司、家族企业等各种类型的企业管理做深入的咨询服务,虽然各类企业的现实情况各不相同,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但经研究总结,发现这些企业有一些共性的病症。
现将这些共性的病症列举如下,并附上屡试有效的经典药方,希望为更多的企业解困释疑,帮助他们再铸辉煌。
十大重症之一,股权不清;之二,两权不分;之三,战略不明;之四,决策不灵;之五,管理不硬;之六,人才不济;之七,执行不力;之八,素质不高;之九,营销不畅;之十,发展不快。
病症之一,股权不清。
现在有不少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股权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没有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总经理的权限是否可控?还有一些家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由乡镇企业转制或由家庭作坊升级而成的,有的与主管部门关系不清,出现权属之争;有的无形资产归属不明,形成隐患;有的虽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但产权的归属却没有界定。
现有的股权不合法,股权设置不合理,当年共同拼搏的弟兄,常常因为股权和分红而争斗的你死我活。
股权模糊的问题不解决,企业家就失去创业的原动力,公司无法进一步发展。
病症之二,两权不分。
为数不少的企业,公司高层既是股东又是总经理、副总经理,既是所有权者又有经营权者;往往股东会、董事会、办公会混为一谈,导致股东随意干涉经营管理,管理人员缩手缩脚,公司内部矛盾重重。
投资者对经营承担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病症之三,战略不明。
有些企业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拼搏而成长起来的,现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反而不知道如何前进了。
专家称之为“井台蛙”现象和“天花板”经济,原来由于环境和资本的局限,企业家好像是井底的青蛙,只看见头顶的狭小天地,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跳到了井台上,面对着四面八方都是可以捕捉的商机,东南西北都是通联的道路,无所措手足。
中国式管理的10大劣根性中国式管理的劣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的权力文化和组织结构所导致的。
这种管理方式通常以权威为核心,以中央集权的原则来处理问题,忽视了个体发展和参与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中国式管理的10大劣根性,并分析其对组织和个人的负面影响。
1. 官僚主义中国式管理常常表现为官僚主义的现象。
这意味着管理者过度关注程序和规则,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官僚主义使得决策变得缓慢,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
2. 缺乏透明度中国式管理常常缺乏透明度,决策者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组织和员工的权益。
这种缺乏透明度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员工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和决策过程,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的凝聚力。
3. 老板至上中国式管理往往体现为老板至上的原则。
领导者拥有绝对权力和决策权,员工只能被动接受领导者的指示。
这种管理方式压制了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导致员工缺乏主人翁精神,只愿意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4. 缺乏激励机制中国式管理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领导者往往只关注员工的工作量和效率,而忽视员工的发展和成长。
这使得员工缺乏动力和奋斗的目标,只关注自己的待遇和福利。
5. 高度 hierarchies化中国式管理通常采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 hierarchies化的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导致信息传递的滞后和阻碍,决策层面上反应迟缓,无法快速应对变化。
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使得组织的内部沟通和协作面临挑战。
6. 忽视个体差异中国式管理常常忽视个体的差异性,追求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领导者往往不注重员工的个性和发展需求,而是将所有员工都一视同仁地对待。
这使得员工缺乏发展空间和机会,降低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7. 缺乏沟通和合作中国式管理往往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领导者通常独断独行,不注重与员工和团队的沟通交流。
这种缺乏沟通和合作的管理方式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影响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8. 贪污和腐败中国式管理中普遍存在贪污和腐败的问题。
你的企业是否患病——民营企业管理常见十大病症!(老板必修)为何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步履维辛、突破维艰”的状态?也许,这也是一直困扰你的问题,不妨思考阻碍企业发展的十大病症。
一、嫡亲之外,无信任在当前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大多数是家族式的企业,在管理上也是古代时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的亲人才是可靠的,外来的务工人员是不可靠的就算有那也是万分之一。
着实让外来的务工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做什么事情都是束手束脚,有才能也无处发挥,他们如果做错了一件事,老板就会骂他们浪费公司的钱财或开除,就算做好了老板也不会奖励,还是那么一点工资,还不如就做一天就是一天,而公司老板自己的亲戚呢?就大不一样,就算做的不好,老板还说做的好,这让外来的务工者心理很不平衡,反正得不到老板的信任,而兢业之心就少了很多,这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一定阻碍。
所以在民营企业中一定得百脱这种“嫡亲之外无信任”的旧观念。
二、新来和尚好念经,老来和尚没饭吃在当代有些民营企业中公司对老员工的薪资待遇方面有所不公平。
导致老员工因此东混西混,做事在也不象以前那么认真。
有的甚至跳槽到别的公司也去当新员工(新和尚)去了。
看看多好的一个老员工就这样给毁了,就因工资待遇的不平衡造成的结果。
所以说用一句:新来和尚好念经、老来和尚没饭吃,一点不为过。
三、三个领导一个兵在现在有的民营企业中还存在如此一个严重的问题:“三个领导一个兵,这个情况主要原因是他们怕请来的管理人员对公司不忠,就把他们那些所谓的亲戚(高级管理人员)按插在公司里,他们是专门监督管理员和员工的监控器,而每个管理人员有什么建议和一些方案得必须经过他们批准,还得一个一个的请示,而请示的“高级管理”一个人说法又不一样,害得这些管理人员不知道到底应该听谁的好,若听了其中一个的,另外二个就会排斥你,这也让一些有能力的管理人员从此不敢再提任何意见;因为怕他们到老板面前打小报告。
国有企业为什么效益不佳?为什么会走向消亡?笔者从管理的角度概括地作了一下分析,因为国有企业管理上存在十大恶瘤。
下面略作分析:一、企业经营者只负赢,不负亏这是国有企业管理的最大恶瘤,而这个恶瘤本身也可以说是体制问题。
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导人是这个企业事实上的老板,但这种老板和私营企业老板不一样,赢了,他可以大笔大笔地拿年薪、奖金,亏了,并不需要由他承担经济责任,让他掏腰包赔偿。
任何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导人从没有因为经营企业亏损而破家当产跳楼的,即使是由于他的某种原因造成经营决策失误,把企业陷于了困境,也不会要他为这种失误埋单。
只要没有被人抓住的贪污、受贿、挪用资产的犯罪把凭,最严重的处罚也不过就是免职。
所以,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实际上是负盈不负亏,并且至今还没有人想到要通过立法明确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亏损赔偿责任。
二、人际关系,重于企业经济效益这个恶瘤是直接从第一个恶瘤中长出来的。
在国有企业一般都不重视管理,不重视效益,至少重视的程度不够,更重视的是人际关系。
为什么会重视人际关系呢?道理很简单,国有企业的各级主管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朋友一条路,多结交几个朋友,这些朋友总会给他带来某种形式的利益。
而国有企业没有效益,损失仅仅是国家的,并不需要由自己掏腰包赔偿,而由此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在任职时会给他带来好处,离任后仍然会给他带来某种利益。
任何一个没有智障的正常人,都会打这种算盘,国有企业主管也不会因为政治觉悟高,道德修养好而不打这种算盘。
三、规章制度成堆,却难贯彻这个恶瘤是由第二个恶瘤长出来的。
国有企业的制度一摞又一摞,任何一个成规模的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集中起来也有一米多高,不可谓不全面。
可这些规章制度绝大部分都没有贯彻落实,而是一纸空文,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之所以如此,又是因为在国有企业是人际关系占主导,有人违背了规章制度,总会通过某种途径找到一种关系寻求法外施恩,作例外处理。
结果这种法外施恩的例外像水漫过了青石板一样,把规章制度漫过去了。
公司管理不善的十二大通病,有5个就完蛋!有这么一类企业,员工累,老板更累,都在为了企业的明天努力,也想了不少新办法,但收效甚微。
传统企业由于其“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一定会因为信息通路不畅导致“老板不知道,员工不敢说”,这就如同生命体暗藏的疾病,久治不愈,挥之不去,让经营者颇为头疼。
下面就列举一些常见的问题,企业可以由此而进行比照自检。
新年伊始,该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1会议效率不高会议是企业解决问题和发布指令的集体活动,但是也是一个高成本的经营活动。
每过一分钟,意味着与会人员总数的分钟数,而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未掌握开会的技巧,都存在“会前无准备,会中无主题,会后无执行,与会无必要,时间无控制,发言无边际”的六无现象。
2采购浪费时间曾经有一家企业,在做一个新项目时,项目组每天的运营成本为8万元,可是其在产品上市前夕,采购部门为了采购10万余元的包装,竟然耗费了一周时间,理由是要找价格低廉的供应商以节约采购成本。
整个营销团队因此多等待一周时间无法和客户签约。
而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企业里均存在。
一味的追求降低采购的直接成本而忽略了同时并存的“隐形成本”。
当然,降低采购直接成本与本文并无冲突,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企业的采购部门,要站在整体经营的角度综合权衡的各项指标,才能真正控制采购的成本支出。
3沟通渠道不畅在大多数企业,你会发现,在同事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严重失真的现象,或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或百人百解……这种现象,说小了,让很多工序成为无效工序,或失去很多重要机会。
说大了,有可能因此给企业带来隐患。
4加班成瘾很多老板总认为,员工在下班后“废寝忘食”的“加班”是一种敬业现象。
殊不知,这可能隐含着很高的成本。
理由有三:第一,加班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工作任务太重,而是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加班意味着低效率。
第二,加班耗费更多的员工精力和体力,严重透支员工的健康,长期下去,会让一些重要员工不能长期发挥其效能,并且有为公司带来负担的隐患,比如有的机械操作员工因为长时间加班而导致疲累,造成事故,而企业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1.人性化致命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
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
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明的人基本上没有。
3.挥刀自宫的神功中国的企业非常缺少管理工具和方法,我们企业的制度建设、管理规则非常抽象笼统。
很多企业员工手册的第一条是“热爱××公司”,剩下的也都是些口号和空话。
这是一本没有用的手册,连最基本的做事原则和方法都没有。
4.领导三拍有人形容中国企业的领导三拍搞垮企业: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中国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幼稚的管理阶段,往往是抓到一条大腿当大象。
中国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比如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
当中小型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碰到困难,有的企业把广告看成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往往想通过广告来挽救销售。
广告对短期产品销售确实有拉动力,但是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稳步的,频繁的广告是中小企业绝对做不到的。
中国过程中,领导太多的点子思维、拍脑袋决策。
但是点子思维、雕虫小技都不能使战略得到有效实现。
策略是方法的整合,是系统化的工作。
很多企业策略很多,但成效甚微,是缺乏大智慧、缺少系统化的结果。
5.不会蹲马步基础管理好比是蹲马步。
企业中高层十大死穴第一篇:企业中高层十大死穴企业中高层十大死穴!老板必看!古语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核心层与中层领导能否成为干将,真正独挡一面,成为无数企业头疼的问题。
而干将级的中高层领导也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面对企业核心层各部门之间内耗严重;上下级关系不和谐;中高层领导不主动承担责任,境界低,只会站在自己部门。
1、【执行】中高层执行力差,不身先士卒,导致员工上行下效,执行不下去!2、【交给】中高层没有真正交给企业,不拿自己当干部,占着位置不做事!3、【内耗】中高层之间缺乏凝聚力,部门与部门不能产生合力,缺乏全局思维。
4、【自大】中高层自以为是,不能向下传达企业的远景,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推卸】中高层相互推卸责任,只享受领导的福利和权利,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导致企业管理混乱。
6、【安逸】中高层小富即安,野性丧失,没有企图心,动力不足,没有目标。
7、【自私】过分放大自己及部门利益,不懂得全局思考,不懂得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
8、【敬畏】中高层过分得瑟,太把自己当回事!不敬畏公司,不敬畏领导,不敬畏平台。
9、【单干】中高层是做事高手,个人能力超强,但不懂得带团队,不愿意培养人才,缺乏成就下属之心,导致企业人才梯队缺乏!10、【封闭】中高层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不愿改变,缺乏上进心,没有创新力,没有进取心,狂妄自大!必死无疑!第二篇:企业中高层培训高培中心,是进行高层管理者培训的专门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以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优秀的教师资源为基础,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根据个体和组织的知识需要,提供相应的补充性知识和前瞻性知识,传授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思维、经营理念及运营经验,为企业成长提供发展动力,为社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关于企业内训中国很多企业家先后走进了商学院,接受了系统的MBA与EMBA 教育。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行业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企业领导者普遍认识到仅依靠个人管理能力的局限性,都在思考如何更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病端
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
导致中国企业的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
1.人性化致命一直以来我们宣扬的人性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害了中国企业。
每个人意识的真空,成为中国企业的致命伤。
香港爱朋集团董事长尹德川回忆说,曾经有个日本人对他讲,一个中国人可以打败一个日本人,甚至是三个日本人,但是三个中国人一定打不过一个日本人,因为我们的职业道德不够。
在日本的新干线里,尹德川躺在一节车厢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服务员进来,毕躬毕敬敬个礼,然后说:“欢迎你顾客”。
当时她看不到车厢里有任何人,而且每一个进来的服务员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顾及到车厢里有没有人。
这是他们的程序,每个人的头脑里有这个意识,一定要这样做。
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
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
《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
聪明。
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没有。
中国企业的员工,往往是聪明的员工,把精力放在分析规则上,去寻找规则的漏洞,去违反规则。
这样的员工一多起来,企业往往管不下去了。
3.挥刀自宫的神功
很多的中国企业认为管理主要靠经验和实践,管理是“无师自通”或“存乎一心”的事,轻视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既不注重学习新知,也不注意及时将经验升华为理论,造成管理粗放、经营短视,多凭主观决策、靠运气行事。
往往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绩效不佳。
中国的企业非常缺少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我们企业的制度建设、管理规则,非常抽象笼统。
很多企业员工手册的第一条是“热爱××公司”,剩下的也都是些口号和空话。
这是一本没有用的手册,连最基本的做事原则和方法都没有。
而企业中这样的薄弱环节不胜枚举。
4.领导三拍
有人形容中国企业的领导三拍搞垮企业: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
中国企业只有十来年的历史,还没有真正掌握企业管理。
中国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幼稚的管理阶段,往往是抓到一条大腿当大象。
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把必
要条件当充分条件,比如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
当中小型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碰到困难,有的企业把广告看成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往往想通过广告来挽救销售。
广告对短期产品销售确实有拉动力,但是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稳步的,频繁的广告是中小企业绝对做不到的。
中国企业管理过程中,领导太多的点子思维、拍脑袋决策。
但是点子思维、雕虫小技都不能使战略得到有效实现。
策略是方法的整合,是系统化的工作。
很多企业策略很多,但成效甚微,是缺乏大智慧、缺少系统化的结果。
5.不会蹲马步
基础管理好比是蹲马步。
中国企业的管理的基础还没有做好,甚至连经理人自身的岗位职责,要做什么事都说不清楚。
企业在制定很多决策时,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真实的市场信息,有的是靠一两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凭借想象力来的。
这样的决策,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问题重重,难以解决。
一时一个政策,计划没有变化快,企业朝令夕改。
这样的企业很难做长久。
一个企业的供应商拖了一车原材料,一车硫酸输到仓库里面。
输了一半,仓管员就签字让车开走了,车到附近的一个小镇住了一晚,第二天拉过来再把另一半输进去,结果就算两车。
这种基础管理的薄弱在中国企业许多环节都是存在的。
6.不许随地大小便!
我们的管理规则往往不完善。
海尔初期把禁止随地大小便都写进企业文化是非常有道理的。
管理规则对中国企业最为迫切。
规则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程序,一个是制度。
程序就
是教员工作正确的事,而制度是防止员工做错事。
形象地讲,程序是假设员工是傻瓜,制度假设员工是坏蛋。
中国企业现在程序的东西太少了。
程序要多加以训练,制度作为惩戒的标准暂时不需要。
程序就是企业工作的路线图。
马上就行动当然会提高企业效率,但也会带来执行面上的盲目。
我们的企业缺乏一种素质,即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把路线图上的各个环节制约因素都想得很透彻。
预测未来虽然很难,但对于管理者而言,却十分必要。
7.质量胆小鬼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全公司一起的,QCC从下到上,从安装工人开始,从一线工人做起。
质量作不好是对个人的一种羞辱,这和日本战败以后努力要向上的忧患意识有很大关系。
日本在质量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餐厅、家庭等场合搞全民质量管理。
可是中国的企业在质量管理面前却是胆小鬼。
尹德川上个月在东北参观大连重型机械厂,大重在十大重中已经超越一重、二重、上重等传统龙头企业。
大重的厂房设备非常好,位置也选择在大连良港,成本比日本着名的IHI便宜40%,但是没有出口。
就是因为质量不好,追究下来是因为员工没有心态、没有意愿搞好质量管理。
8.不懂123
在日本乘火车买票、看电影买票,都会很有秩序的排队。
在工厂、买东西的窗口很自觉的排队。
自行车的摆放,汽车停车都整整齐齐。
日本非常重视秩序,日本的工厂里不需要管工,做了很严重的错误,以前要切腹自杀,现在不自杀了,但是精神还在,我们只要
管工不在,就开溜了。
中国企业的销售员没拿单子回来,会找很多理由,讲“非战之罪也”。
日本人要的是结果,中国人喜欢找理由。
每天日本人都会写报告,相互研讨报告。
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都是阳奉阴违,领导告诉这样干,底下干自己的。
中国人很聪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日本执行之前也会争论,但是争论之后就会很认真的执行。
9.国企命系MBO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彭烨认为,国有企业的最大问题是体制问题。
一年做到盈利3个亿,企业家的动力是靠什么呢?这个收益不是个人的,是国家的。
企业家可以按最低标准增长,只要保证企业的盈利,保证企业的增长,保证上级领导的认可就可以了。
但是国企的老总努力在做,能得到什么呢?企业老总靠个人觉悟和对事业的追求,拿的是一个比较低的基本工资,奖金也比较少,而象专机等很多福利待遇退休就没有了。
这样的企业家奋斗是有后顾之忧的.
10.创业短命!
彭烨认为民营企业的问题是领导人的素质问题。
国有企业过分民主,民营企业过分专制。
最开始的民营企业家,是因为在国有企业做不下去,或者是个性问题出去做的。
青岛最大的木地板企业家,具有天才一样的市场敏锐感觉。
但是本身在管理上有很大缺陷,总的素质不如国有企业家。
企业发展经过创业阶段之后,都遇到人才发展的瓶颈。
作为民营企业应当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成长阶梯,让员工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看到美好的未来,培训员工。
使企业员工与企业一块成长。
多提拔企业内部有上进心的、有
能力的员工,这样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会越来越高,这就是企业凝聚力。
强大的凝聚力是企业的希望,企业不是靠一两个人来指点迷津就能搞好,它需要的是一支优秀的团队,是一群有责任、有能力、有知识、有上进心的对企业忠心耿耿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