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本科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2
- 格式:doc
- 大小:30.51 KB
- 文档页数:2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赞科夫、布鲁纳、杜威的教学论思想被视为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
()A.错误B.正确2.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课程()。
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3.第四代教育评价的代表是()。
A.泰勒和史密斯B.斯塔克和斯克里文C.古巴和林肯D.桑代克和麦柯尔4.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后,可以将我国现在的课程方案理解为()。
A.课程计划B.教学计划C.课程标准D.教科书5.()普及化的可能性不高。
A.问卷调查B.访问调查C.实验研究D.参与观察6.下面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
A.科学性B.教育性C.启发性D.正规性7.分组教学制中学生的分组主要有能力分组、()、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差异分组B.年龄分组C.年级分组D.作业分组8.“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它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评价专家是()。
A.斯克里文B.斯太克C.莱斯D.利维9.教学过程在存在哪些矛盾?()A.教师之间的矛盾B.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D.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10.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
()A.错误B.正确11.1956年完成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体系的是()。
A.桑代克B.布卢姆、克拉斯沃尔C.斯克里芬12.()观点认为“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D.超越论13.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
()A.错误B.正确14.夸美纽斯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A.错误B.正确15.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命题。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2024.1-2025.7试题汇总一、选择题1.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B)2024.7A.分组教学制B.道尔顿制C.文纳特卡制D.开放课堂2.引导一发觉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八)-(八)一拟定支配一验证假设一总结提高。
2024.72024.72024.1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B.提出问题、找寻答案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3.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殊留意(B)o2024.7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B.课程与杜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听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4.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D)2024.72024.7A.科学性B.教化性C.启发性D.正规性5.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八)、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2024.72024.1A.实力分组、作业分组B.年级分组、实力分组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D.实力分组、差异分组6.“学习化课程”体现的是(B)2024.1A.融合课程的理念和形式B.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形式C.隐性课程的理念和形式D.选修课程的理念和形式7.教完《竞选州长》,老师设计这样的结束语:马克•吐温实在算得上是一位幽默大肺,他的小说既深刻又好玩,他写的两本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汤姆索娅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令人着迷的书,同学们可以抽时间读一读,这属于(B)。
2024.12024.7A.激励式结课B拓展延长式结课 C.比较式结课 D.悬念式结课8.(C)的课程管理模式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特性,事实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2024.12024.72024.1A.中心集权型B、混合型C地方分权型. D.蛋糕型9.将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作是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认为在教学之前并没有•种完整的、规定好的课程,这是(C)2024.12024.12024.1A.课程实施的忠实观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C、课程实施的参加制定观 D.课程实施的实践观10.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究学问、形成技能、(B)=2024.1A.培育智能、发展思维B、培育智能、发展情感与看法C.培育技能、发展思维D.发展技能、培育感情11.在西方历史上重视教学手段探讨的代表性人物,首推(C)2024.72024.7A.裴斯泰洛齐B.福禄贝尔C.夸美纽斯D.布鲁纳12结课的形式有多种,下列项目中有一种提法,一般是不会采纳的,RP(D)2024.72024.1A.归纳式B.回味式C.拓展延长式D.故事启发式13.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耍着眼于(八),其次,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2024.72024.7A.学生的行为B.社会C.老师的行为D.学科结构14.依据视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或中介,可以把课堂视察分为(C)o2024.7A.参加视察与非参加视察B.有结构视察与无结构视察C、干脆视察与间接视察 D.自然视察与实脸视察15.探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般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D)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突显)健全的价值观的是:()A.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B.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C.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D.“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2.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_________。
A.利维B.泰勒C.布卢姆D.莱斯3.下列关于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主要联系的表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__________。
A.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B.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在方向、性质上是一致的C.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D.教学目标具有终极性意义4.“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__________。
A.一般发展B.自我实现C.全面发展D.情感发展5.“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_________。
A.体验性目标B.行为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6.下述表述中不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_________。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D.教师本位的价值取向7.我国传统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有()A、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B、名不副实的“教育实验”C、理论与实践的脱节D、教师的“平庸化”现象8.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________。
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9.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的教学机器,使学生能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称为___________。
A.机器教学B.程序教学C.强化教学D.编程教学10.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
2020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论述题29题附全答案论述题1、分析说明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
[2]、观察硬度: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3]、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提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研究者能够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点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
[4]、人种学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试述文化和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①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水平。
任何时期、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②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到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的学生对一样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3、论述中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课程设计取向上的特点:①增强课程的知识性;②体现基础性和探究性;③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④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设计体制、模式上的特点:①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②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和,构建了具有广泛参和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③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4、试述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课程设计取向上趋向于多种取向的综合,兼顾系统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三者的关系;课程内容选择上趋向于基础性和时代性,精选能反映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构成课程,使科技新进展、新成果在课程中得到反映;课程实施时注重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实践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评价上体现出过程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体现在评价功能、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________支配。
A、技术理性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D、理论理性2.“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__________。
A、巴班斯基B、布卢姆C、华虚朋D、瓦根舍因3._________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设计4.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有__________。
A.实践性B.开放性C.自主性D.生成性5.“以校为本”的体现是:()A、校本研究B、校本培训C、校本课程D、校本管理6.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_________。
A.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B.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C.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D.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7.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界定,界定方式为:()A、课程作为学科。
B、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C、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D、课程作为经验。
8.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___________。
A.精确性B.普遍性C.规范性D.模糊性9.下述表述中不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__________。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D、教师本位的价值取向10.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__________。
A、轮形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STS课程11.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概念是___________。
A.附带学习B.附学习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12.敬业精神包括:()A、乐业B、勤业C、创业D、献业13.“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_________。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2考核题目:提出一项工作实践中的课程目标方案,讨论其中涉及的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有哪些?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讨论提纲,将其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提纲应包括:1.自己曾经接触到该课程目标编制的相关实例。
(30分)2.个人对此课程目标方案设计的认识,提出可以提交小组进行讨论的要点。
(30分)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总结,包括说明讨论的情况,自己吸收到的观点,自己对讨论中焦点问题的认识等。
(40分)答案:一、课程目标编制的实例: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Let's read【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两封电子邮件。
2.了解一些有关英语信封的书写知识。
3.能够听懂、会唱歌曲"my pen pal"。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
【课题】Unit 4 I have a pen pal【教学重点】1.阅读let's read部分中的两封电子邮件。
2.了解一些有关英语信封的书写知识。
3.正确书写本课重点句型,并能够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难点】1.本课的难点是能理解、认读句子:My twin sister Ann likes drawing pictures and making kites. We look the same, but we don't like the same things.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2.本课难点是英语信封的书写格式与中文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写反。
【教具准备】1.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录音、课件、动画素材。
2.两个信封,分别用中文格式和英文格式写好。
3.学过的单词短语的卡片。
【教学过程】1、Warm up (热身)活动一:唱一唱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1)教师播放第六单元Let's sing部分歌曲,学生倾听。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以下属于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的有()。
A.教师与学生外在于课程B.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C.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D.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2.新课改中课程结构的调整仍然难以满足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A.错误B.正确3.在既有的课程框架内是很难在教学上有根本突破的。
()A.错误B.正确4.合作学习的要素包括()。
A.积极互赖B.个体责任C.面对面的积极互动D.社交技能E.小组加工5.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知识的传授者C.课堂的管理者D.纪律的保障者6.教师的()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思想观念B.专业才能C.专业精神D.专业人格7.()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强调理解的外在性。
A.创新性学习B.继承性学习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8.生命和人性都具有()。
A.预设性B.可预测性C.非预设性D.不可预测性9.学生考分等效于教学效果。
()A.错误B.正确10.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基础,是生活世界的意义之源。
()A.错误B.正确11.隐形课程具有()性质。
A.公开性B.潜在性C.隐蔽性D.明显性12.“文化人”的基本假设有()。
A.人是文化的产物B.人性就是文化性C.和人打交道就是和他所属的文化打交道D.理解一个人也就意味着理解他所代表的文化13.行为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
A.学生外显出来的行为表现B.能观察到行为表现的条件C.行为表现的程度D.行为表现的公认准则14.()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A.课程结构的综合性B.课程结构的选择性C.课程结构的理性D.课程结构的均衡性15.课程结构的()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界定,界定方式为:()A、课程作为学科。
B、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C、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D、课程作为经验。
2.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B.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C.学生学习的促进者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3.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__________。
A.普遍主义B.唯科学主义C.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4.选择案例的要求有:()A、趣味性B、代表性C、典型性D、针对性5.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_________。
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6.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__________。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D.课时目标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_________。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8.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9.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________。
A、小步子原则B、高速度原则C、高难度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10.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___________。
A.研究性学习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C.劳动与技术服务D.信息技术教育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AD2.参考答案:C3.参考答案:C4.参考答案:BCD5.参考答案:A6.参考答案:C7.参考答案:D8.参考答案:D9.参考答案:D10.参考答案:ABCD。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论述题29题附全答案02020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论述题题929题附全答案论述题1、分析说明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
[2]、观察硬度: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3]、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提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研究者能够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点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
[4]、人种学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试述文化和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①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水平。
任何时期、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②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到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的学生对一样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3、论述中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课程设计取向上的特点:①增强课程的知识性;②体现基础性和探究性;③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④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设计体制、模式上的特点:①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②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和,构建了具有广泛参和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③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4、试述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课程设计取向上趋向于多种取向的综合,兼顾系统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三者的关系;课程内容选择上趋向于基础性和时代性,精选能反映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构成课程,使科技新进展、新成果在课程中得到反映;课程实施时注重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实践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评价上体现出过程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体现在评价功能、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
学历类《自考》自考专业(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1、“科学”在我国现今的含义最早由“格物致知”来指称,指的是( )A 、能力B 、智慧C 、知识D 、实践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2、情境教学中,各种事件或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些事件或问题的探究,建构出每一个主体对自己的意义。
这种教学被称为( )A 、随机访问教学B 、认知弹性教学C 、支架式教学D 、抛锚式教学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3、下列关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走向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我国正探索一种“均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B 、我国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C 、课程改革就是改教材D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4、课程研究的方法论的未来走势是( )A 、量的研究占主导B 、质的研究占主导C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D 、理论研究占主导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5、本质上受“解放理性”支配的课程评价取向是( )A、目标取向的评价B、过程取向的评价C、主体取向的评价D、行为取向的评价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6、以“判断”作为评价本质的是()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7、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是()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内部人员评价D、外部人员评价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解析8、在课程创生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的主体是()A、专家B、教师C、学生D、教师和学生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解析9、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教育过程。
此处的“教育”指的是()A、知识教育B、体育教育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0、下列关于帕里斯的课程变革的情景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A、课程变革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组织程序B、教师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其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C、教学是对所有人都共同的静态的真理D、教师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解析11、当教师按原先的计划来执行课程变革的时候,课程实施是成功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____ 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一为具体——层面上的课程设计。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一和一——原则。
4.CIPP模式中的____评价,即要——、解释和——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
5.新课程改革要注重学生发展,贴近---------实际,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方式。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2.“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 )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
3.将课程的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认识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调适,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
这是:( )
A.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C.课程实施的参与观
D.课程实施的生成观
4.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____——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 )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 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
5.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是:( )
A.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B.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
c.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过程D.上述三者的统一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4.简述测验编制与实施中“试测”的含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2.请谈一谈对于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的认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
题目: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体会。
试运用生成性目标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教学行为,减少无效教学行为,为此我作了些尝试:如教45-30时,生1用摆小棒算,生2拨计算器算,生3想30 +15 - 45,生4想40-30-10,生6上车数一数,生7用妈教的竖式算……我及时抓住生3的想法,讲清“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抓住生4的算法来教例题,用板书写清楚,并训练学生说算理,再重点加以训练。
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能促进思维的数学。
试想,那些原始的、低价值的、千奇百怪的算法,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吗?
试卷代号:1 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年级
2.价值技术
3.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4.成果测量评判
5.生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A 2.B 3.B 4.A 5.D
三、筒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统筹规划,集中管理;转变观念,注重体验;师一师合作,有效指导。
2.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包括: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3.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有:(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4.为保证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中需要进行试测,即:将初步
设计出的题目,在与将来受测对象近似的群体中预先使用,取得有关参数,以此了解测验品质。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题1评分参考]
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5分)
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与学生平等相处;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加强师生互动。
(五项各计2分) [题2评分参考]
在简述自己体会到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现实问题基础上(3分),分析下述策略: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施;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指导,及时评估,稳步推进实验研究。
(四项各计3分)
五、实例分析题(30分)[评分参考]
生成性目标,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运用这个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我们可以体验到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双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0分)
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以生成性目标指导安排教学活动的好处。
从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角度,该老师反思了只是简单教会学会各种算法,其实并不是有价值的教学。
在他的实践中,有意将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训练”、“教学”与“引导”相结合,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相互借鉴并给予指导,学生在这种教学中能够实现得到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随时发现新的教学问题和实施教学的机遇,对我们教学改革是有启发的。
(15分)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内含于各科教学中的根本问题。
在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观点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发掘教学价值,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追求。
这方面的探索永无止境。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