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试卷试题及标准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378.52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2010-08-07 20:57:18|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在 17 世纪,埘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捕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

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答案: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从理沦上二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

理论基础。

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答案: C.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答案: A.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 C.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

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6、在 1951 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 赫尔巴特

B. 瓦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

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

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A.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_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 B. 华生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其上述观点认为儿童的成长发展只与其生

活的环境有关,与遗传等其他因素无关,故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答案: A.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9、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答案: A.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10、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答案: C. 学校教育在少年儿童的品德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11、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C.共同的生活准则

D.一定的组织结构

答案: A. 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12、“视其所以,观其所南,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 B. 这句话反映了德育的疏导性原则。

13、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班级教学

D.设计教学

答案: C. 班级教学制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地培养学生。

14、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答案: A.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15、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

A.殷周时期

B.秦代

C.唐代

D.明代

答案: A. 我国最早的小学出现于殷周时代。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答案: B. 《论语》中最早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相结合的教

育思想,此语最早由孔子提出。

17、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 d”,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

D.思维能力

答案: A. 小学生容易把“ b”写成“ d”,这说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不够成熟,感知具有

笼统性,精确性比较差。

18、学生的个别差异给教师劳动造成了()。

A. 复杂性

B. 创造性

C. 示范性

D. 长期性

答案: B. 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老师在进行教学是必须要有创造性,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19、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答案: D.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机体的某一部分受损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0、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