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疾病处方用药解析_40_
- 格式:pdf
- 大小:55.91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内科疾病处方用药解析(76)葛建国河南鄢陵县人民医院·药物与临床·9 急性中毒9.11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此类药物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等。
当一次剂量达2~4g时,可有急性中毒反应。
由于这类药物有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患者常有心动过速、高热及肠蠕动减慢;对α-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阻滞作用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奎尼丁样膜稳定及心肌抑制作用促使中毒患者有心律失常、心电图PR及QT间期延长,ST段和T波变化。
一次急性过量也可有锥体外系症状。
大剂量中毒后有昏迷、呼吸抑制。
急救措施为尽早用温清水洗胃,然后将药用炭浆(药用炭50g溶于水)吞服或从胃管内注入,以后24h 内每4~6h重复1次。
洗胃后用硫酸钠10~15g导泻。
对重症患者要加强对症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危重患者可行血液净化治疗。
[处方1]纳洛酮注射液0.8mg 静脉注射每1h 1次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醒脑静注射液40ml 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 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 静脉滴注适应证: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昏迷。
分析: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尤其是昏迷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β内啡肽释放增加,从而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纳洛酮为吗啡受体特异性拮抗药,静脉给药能有效拮抗β内啡肽,迅速解除呼吸抑制,发挥催醒作用。
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治疗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
[处方2]纳洛酮注射液0.8mg 静脉注射每1h 1次10%葡萄糖注射液 500ml多巴胺注射液40mg 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 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适应证: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休克。
分析: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对α受体有阻断作用,可舒张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下降,出现休克。
在输液扩容的基础上使用升压药,只能用α受体兴奋剂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不能用具有α、β受体兴奋的药物如肾上腺素,否则会导致血压进一步降低。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内科疾病处方用药解析(54)葛建国(河南鄢陵县人民医院461200)·药物与临床·6.7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处方2]甲巯咪唑(他巴唑)10mg 每天2次口服左甲状腺素25μg 每天1次口服适应证: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减量期。
分析:Graves病患者初治期口服甲巯咪唑,当症状显著减轻,体重增加,心率下降至80~90次/分,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或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接近正常时,可根据病情每2~4周递减药量1次,每次减少甲巯咪唑5mg,在减药过程中,应定期随访临床表现,测基础心率、体重、白细胞以及甲状腺功能。
递减剂量不宜过快,尽量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逐步过渡至维持期,一般需3~4个月。
在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后开始使用左甲状腺素,以稳定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关系,避免甲状腺肿和突眼症状加重,可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和减少甲亢复发率。
每天早上服用左甲状腺素25~50μg。
[处方3]甲巯咪唑10mg 每天1次口服左甲状腺素25μg 每天1次口服适应证:Graves病患者维持期。
分析:维持期甲巯咪唑每日用量为5~10mg,在停药前可再减至2.5~5mg,为期1~1.5年,在不稳定而不愿采用其他方案者,维持阶段可延至2~3年或更长。
在整个疗程中,避免间断服药。
如有感染或精神因素等应激,宜随时酌增药量,待稳定后再进行递减。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停药依据:①症状消失,甲状腺肿缩小,甲状腺血管杂音消失,突眼症状好转或消失;②甲巯咪唑维持量小于5mg/天;③血游离T3、游离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均恢复正常;④血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滴定度明显下降。
药物治疗甲亢的最大缺点是停药后复发率高达50%左右,临床上比较公认的停药后复发危险因素包括;严重甲亢、甲状腺肿大明显、治疗过程中甲状腺肿没有明显缩小、血清T3/T4比值升高、TSH受体抗体(TRAb)升高和TSH低下。
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其合理用药分析心血管内科是一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专业,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在这些治疗手段中,药物治疗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
但是,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身体状况复杂、用药风险高、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药物治疗存在一些常见问题,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解决。
下面,本文将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药物治疗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1.患者忘记服药问题心血管内科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药,而有些患者由于工作忙碌、生活习惯不好等原因,可能会忘记服药。
这种情况下,有些患者会采用自行增加服药量的方式来补救,从而导致药物过量、药物副作用增加甚至毒性反应。
因此,在患者开始药物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使用方法、药效特点和副作用等信息,并告诉患者如何正确地服药。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通过短信、电话或药物应用提示等方式提示患者按时服药。
2.药物间相互作用问题心血管内科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而这些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ACEI类药物与利尿剂合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钙通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能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受损。
因此,在给心血管内科患者开具药方时,医护人员必须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特点,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制定用药方案。
同时,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按时、按量使用药物,并告知医护人员任何其他药物的使用情况,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过度治疗问题过度治疗是指对患者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过度使用药物,导致药物副作用增加、疗效降低或产生其他不良后果的行为。
在心血管内科治疗中,过度治疗可能表现为低病情状态患者依然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对症治疗不当,仍持续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或利尿等药物;或是长期使用交叉耐药性强的药物等。
为避免出现过度治疗问题,医护人员应建立完善的用药评估和监护机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使用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内科疾病患者的合理用药指导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内科疾病的治疗越来越依赖于药物。
但是,许多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合理用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为内科疾病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指导。
一、正确用药的重要性内科疾病是指影响人体内脏器官以及身体系统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这些疾病往往需要长期用药进行治疗,而正确用药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确用药的首要原则是遵医嘱。
患者应该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处方药的说明书来使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
同时,患者还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相关信息,以便在用药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二、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用药:不同的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个体化用药。
在选用药物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药物的剂量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进行调整。
一方面,用药剂量过低可能无法发挥治疗效果;另一方面,用药剂量过高可能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因此,患者应该定期复诊,与医生沟通病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3. 遵循药物的使用规范: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该遵循药物的使用规范,如服药时间、服药方式、饮食限制等。
此外,还应注意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风险。
4. 监测用药效果和副作用: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用药效果不佳,应及时向医生反馈,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三、常见内科疾病的用药指导1.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ACE抑制剂等。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血压,避免剧烈运动,同时遵循低盐、低脂的饮食原则。
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阻肺、哮喘等。
2010年1月第17卷第1期内科疾病处方用药解析(35)葛建国 (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 461200)・药物与临床・3.19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HE)又为肝性昏迷,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可分为急性HE和慢性HE,前者由急性肝病所致,后者由慢性肝病或门体分流所致。
门体分流性脑病强调门静脉高压,肝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支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入体循环,是脑病发生的主要机制。
轻微肝性脑病指无明显临床表现,用精细的智力试验或电生理检测可发现异常者。
临床分期: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正常。
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有扑翼样震颤及明显神经体征,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
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可引出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异常。
四期(昏迷期):昏迷,不能唤醒,无扑翼样震颤。
浅昏迷时生理反射可有,肌张力增高;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脑电图明显异常。
轻微肝性脑病:无上述症状和体征,可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但用精细的智力测验可发现反应迟钝,精细操作能力下降。
大多数HE的发病通常可找到诱因,治疗第一步要去除诱因。
部分患者仅通过去除诱因而无需采取进一步措施,便可获得病情改善或HE逆转。
如及时控制消化道出血和清除肠道积血;预防或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积极控制感染;慎用或禁用镇静药,如患者出现烦躁时,应以异丙嗪、氯苯那敏等抗组胺药代替镇静药。
注意防治便秘等。
Ⅲ~Ⅳ期患者应禁止从肠道补充蛋白质。
Ⅰ~Ⅱ期患者开始数日应限制蛋白质,控制在20g/d之内。
随着症状的改善,每2~3天可增加l0~20g蛋白,但以不发生HE为度。
逐渐增加患者对蛋白质摄入的耐受性,直到60~80g/d,以维持患者基本的正氮平衡。
植物蛋白优于动物蛋白,因植物蛋白产氨少;能增加非吸收性纤维含量从而增加粪便细菌对氮的结合和清除;植物蛋白被肠菌酵解产酸有利于氨的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