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指导_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4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审题立意详解(原创)2019.6.7梁山现代高中张继全备受瞩目的全国高考于今天上午9点拉开了帷幕,语文考完后,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了作文上。
本次作文注重写作与人生体验的结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现了高考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和追求。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体会针对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及构思做一个详细的解析。
一、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精细审题1.审叙述材料叙述材料即第一自然段。
本段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前两句话为第一部分,后面的内容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由两个名句及对名句的解析构成。
第一句引用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在说明劳动可创造财富,可获得幸福。
第二句引用了“夙兴夜寐,洒扫庭内”,意在说明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二部分由四个观点组成:①自己劳动耽误学习;②自己的劳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③可以花钱找别人替自己劳动;④劳动不值得尊重。
分析至此,出题人的意图已不言自明了。
2.审写作要求写作的要求为材料的第三自然段。
通过审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要求:①面向复兴中学师生写一篇演讲稿;②演讲主旨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③要体现考生的独特认识、思考,提出希望与建议;④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年高考作文指导: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
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立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近年来高考试题及各地模拟测试卷,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五种类型及审题方法,实践证明还是有针对性的,其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遵循三大原则
l1.整体性原则。
即审题立意时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材料的意旨。
最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立意成文。
l2.多向性原则。
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
l3.最佳性原则。
选准角度,选取最佳角度立意成文。
选取最佳立意,遵循以下原则
l1.题目要求限定的角度;
l2.能触及材料主旨的角度;
l3.具有新颖性的角度;
l4.最适合自己的角度。
2019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解题立意及2篇范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人文底蕴:人文关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责任担当: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责任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
写作内容必须限定在青年人勇于担当爱国、建国、报国、强国的责任背景之下。
作文材料中“国”是个热词,第一段材料共162字,其中9次提到“国”,分别为“中国青年”“爱国革命运动”“中国人”“新中国青年”“祖国”“报国”“青春中国”“强国”“中国青年”。
另外,材料中的“中华民族”也和“国”相关,所以,“国”就是材料中的关键词,所写内容必须在“国”之内。
“国”与材料任务中祖国建设发展的五个关键时间点,共同构成了材料的主要框架,突出了高考语文“新时代”的特点。
作为国家事业接班人的高三学子,将来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所以了解关心祖国形势发展与明确个人未来价值取向十分必要。
2.写作对象和阅读对象限制。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1、【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材料】从前,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
他在出差住旅馆时,总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
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
”最后,洛克菲勒还指定他为自己的继任者,成为公司的第二任董事长。
【分析】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只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谁都可以做得到,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
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的才华与能力在他之上,可最后只有他接了洛克菲勒的班。
可立意为:有些人常常不屑去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然而事实上,做好不起眼的小事,体现了敬业精神,这正是筑起大厦的基础。
二、抓关键词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在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但受资源所限,会出现物种间的生态位竞争。
是坚守生态位,还是寻求生态位的新发展,这是每个物种都无法回避的选择。
以上材料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启示意义。
请以“生态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首先对“生态位”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指出它是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的关系和作用。
接着提到由于资源有限会有生态位竞争,然后引出物种面临坚守或寻求新生态位发展的选择。
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我们可以将“生态位”类比为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角色、职业等,以及社会群体在发展中的定位和方向。
在审题时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如何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生态位”?2.是坚守现有的“生态位”,充分发挥其优势,还是在竞争中寻求新的“生态位”?3.选择坚守或寻求新发展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4.人的“生态位”选择与社会环境、资源等因素有怎样的关系?【参考立意】个人层面:1.探讨个人如何在社会中找到并坚守自己的生态位,实现个人价值。
2.讨论个人在面临资源限制和竞争时,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态位以适应环境变化。
3.分析个人坚守生态位与寻求生态位的新发展之间的平衡。
社会层面:1.分析社会中不同群体、组织如何合理竞争和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
2.探讨社会变迁中,组织和个人如何适应新环境,寻求新的生态位发展。
3.讨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如何组织与引导个体和群体合理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写出一篇关于“生态位”的文章,阐述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在文章中,既要分析生态位的概念和竞争现象,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论述生态位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立意剖析及例文【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
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
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
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
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引擎】:今年全国ⅱ卷的高考作文,没有在作文题型的变化上折腾学生,保持了题型的相对稳定,仍然是材料作文。
这道试题涉及的材料有三则,审题时必须捕捉到材料的共同点,如果单从一则材料出发,确定立意,则难免会使之偏颇,也就是说偏题。
那么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所以考生必须捕捉到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即一级信息:第一则材料中,道尔顿意外发现自己自己色觉有问题,应该说他遇到了人生的危机,但,他面对危机,却没有气馁,潜心研究,得出了色盲症一说,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第二则材料,注意捕捉到关键词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
”“破产”,是安藤百福人生的危机,但他却能及时转化危机,使之变成了机遇。
第三则材料,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应该说,他也遇到了人生的危机,然而正是这场危机,使他获得了改变人生的机遇。
高考引语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典题+审题立意+范文)【典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做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 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是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搅月,下五洋捉鳖”的骄人成绩;海岛边境,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 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近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你认为青春应该是怎样的模样?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指导】本题为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述了青年快递员、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守边战士谱写中国故事和中国成就的艰辛付出,说明伟大中国故事的背后其实是一代代青春工作者的脚步和汗水,宏大中国大厦的支撑者就是这一群群普通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年轻人。
正如快递小哥织就世界第一大快递网;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向高新技术发起冲锋;青年战士巡逻队守卫着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等等。
材料的重点在于讴歌中国成就、中国故事背后的青年姿态。
“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这句话引导考生必须从青年的责任、担当、使命等角度来谈青春的定义,及与祖国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我辈青年要学习他们勇于担当的力量,指引自己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写作时,考生必须紧紧围绕青年如何度过青春,如何处理好自己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从中国故事、中国成就等角度探讨青年的职责与使命,号召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意识到时代与个人的紧密联系,培养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对此,第一部分(开篇)可转述材料,提出观点:在伟大时代建设中,青年建设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汗水,用奋斗拼搏,给时代做了最好的注脚。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指导及训练【精彩8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篇一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
在区分这些关键性语句时,要注意联合复句、偏正复句或联合句群、偏正句群的辨识。
例1: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①在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
②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③十几年后,鹿群由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
④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
⑤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⑥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蓬勃生机。
这是个叙述性材料。
纵观全段文字,⑤⑥两句是关键性语句,句⑤从反面说明错误做法导致的不良结果,句⑥用转折复句从正面指出恢复生态平衡所收到的不错效果,由此不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例2【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
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多则材料的作文,由于它具有容量大、条件多、组合关系复杂等特点,所以在审题上,较之单则材料难度要大得多;而在方法上,和单则材料也有较大的不同.对于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应注意以下几点:1.求同分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点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何者?水土异也.③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地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也.解析】我们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第一则材料比喻说明客观环境会使人发生变化;第二则材料指出水土等客观条件可以使植物生长发生变化,比喻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第三则材料是说环境对学语言的影响.共同点可归纳为:客观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便是这组材料的立论点.2.求异分析法此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作文立意的所在.为下列一组材料,提炼观点或主旨.①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个人都节省一根火柴的价值给我,那么我就是拥有几十万元的富翁了.②有人想,如果我能给全国每个人都做出一根火柴的价值的贡献,那么我的一生就是最有价值的了.【解析】第一则材料的内涵是揭露一些人只想向别人索取的贪欲;第二则材料则是赞扬那种把奉献当作人生的最大价值的精神境界.一则是索取,一则是奉献,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可将它作对比立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3】思维流程仔细读材料——求异:分析各则材料的意义(方法,如审单则材料一样)——求同:找出材料的共同点,即共同话题——设立中心论点——在前边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分论点。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潜)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一、评价过程中要紧抓任务指令:1.“以两、三句为基础”,多或少都要降类。
2.“合理引用”,不引用者降类,引用生硬者酌情扣分。
二、题目要求分析诗句或名言来源不同,含义也各异,题目要求是以两三句为基础立意,要合理引用。
首先,数量上,要采用两句或三句,不能只用一句,或超出三句,否则就是不按要求作文,是要降档给分的。
其次,不能两三句孤立使用,各写两三段凑字数,内容上没多少关系,行文上没有连贯性。
引用的两三句必须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或一个确定的论点。
这就要求我们对诗句或名言进行分类组合。
要进行分类组合,就要对几个材料各自的含义有比较准确的理解。
含义可以是诗句在原诗中的意思,也可不拘泥于原诗含义,而作更大范围的解说。
理解了意思,就可分类组合来确定立意了。
如何分类?基本方法就是前面说的“求同存异”法。
所谓“求同”,就是把内涵相同相近、可适用于相同话题的两三句名句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个相同的观点,这叫近义组合法。
所谓“求异”,就是把内涵不同甚至对立的两三句名句组合在一起,但是这些名句还是必须适用于相同的话题,这叫做“反义”组合法。
反义组合应当注意对立的意思或观点适用的不同情境,要符合对立统一、辩证统一、中心统一原则,做到水乳交融,否则就造成了“分家”甚至真正成了互相对立,使文章没有了统一的中心,成了孤立地引用诗句。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的立意解读与示范作者:张进影来源:《求学·素材版》2019年第08期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卷作文题原文出自已故音乐评论家辛丰年先生的评论文章《耐人寻味的中国味》。
原句:“如果不是倾听了西方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可能自己也就不会对音乐的中国味发生兴趣,从此有意识地‘寻味’。
”在这篇文章里,辛丰年先生把西方音乐、异域音调和富有中国味的音乐进行对比,详细阐述了《听雨》《瓶花》《阳关三叠》《二泉映月》等传统音乐的中国味,通过音乐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中流露了辛丰年先生对富有中国味的音乐的由衷喜爱,也表达了其对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从辛丰年先生的评论文章来看,其主旨在于引导读者去挖掘和寻味中国音乐和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读者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
明白了题目的出处和原文旨意,对题目的审题立意就会容易很多。
但是命题者却在题目要求中明确表示:“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因此题目的立意,不局限于文化的认同与弘扬,还在于启发考生,要在实践和比较之中认识事物。
仔细阅读题目,抓住“不同国家的音乐”“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音乐的‘中国味’”“寻找‘中国味’”等关键词句,理解题目的任务导向:在对比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音调之后,挖掘和品味带有“中国味”的音乐,在倾听、接触不同的文化之后,深刻感受和寻找“中国昧”的文化。
作文要求中有句关键的提示“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意思是通过题目材料阐述的现象和道理,能启发我们怎么认识事物,并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如何认识事物?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认真研读和辨析之后,我们有这样的启发:第一是倾听和接触,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只有去倾听和接触了,才能有感性认识,之后才能提升为理性认知:第二是对比分析,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比较音乐、文化的差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己知彼,加深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材料作文不确定的等待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沈从文在小说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纯真的翠翠就在不可预知的未来,执拗孤寂地等待傩送,等待爱情的归来。
有人说,等待是美丽的坚持,只要等待就有希望;也有人说,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结果,放弃等待是对彼此的成全。
对于翠翠的等待,你有怎样的建议?请联系现实生活,给翠翠写一封信,告诉她如何才能获得美好幸福的未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书信格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范文1、放弃等待,追寻未来纯真的翠翠:你好!翠翠,等待是种美丽的坚持,但也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好的结果,世间万物皆无定,何况是虚无的等待呢!等不到就放弃吧,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
翠翠,面对虚无的等待,请你放弃吧!翠翠,时间如水逝去,有些等待历经时空而无果。
生命短暂,朝菌等不来来月,蟪蛄等不到来年,它们永远不知道更久远的时间是何模样;唐明皇请来临邛道士,上穷碧落下黄泉,终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历史的车轮碾过,时间无情,等待无果;鱼玄机等不来李亿,也等不来温庭筠,李白等不来令狐兰,不是所有的等待都可与良人共良辰,也不是所有的爱慕都可有回应。
大多数的等待都是竹蓝打水,世间之事常十有八九不如意,更何况这一虚无的等待,所以,翠翠,你一定要有勇气去放弃。
翠翠,与其等待虚无缥缈的结果,毋宁放弃。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未来不可预知,也许你能和傩送厮守白头,也许他至死不归。
而你执拗的等待,连那个人会不会回来都不可知,为什么还要等呢?世间等待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虚无的等待永无结果,像朱安,等不到鲁迅的爱也决不放弃,那又如何,一生等待,一生凉薄,岁月渐长,生命中拥有的是不可承受之痛,值么?翠翠,放弃吧,你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去追寻未来。
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大海为何不可以是人海?茫茫人海,换个人去爱,也许时光会更美好。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作文立意技巧导语:对题目中关键词句的寓意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审题立意。
命题作文,所命之题就是审题的关键,立意的关键。
材料作文为突出中心,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重要的词语、开头句、对话句、结语句等),抓住这些词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高考作文立意技巧一、审题的原则----“三性”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三性四清”。
“三性”为审题的原则,“四清”为审题的方法。
1.整体性原则:新出来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服从材料的整体; 观点可能比较新颖; 自己有话可说。
二、审题的方法----“四清”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高考作文立意技巧1、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