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治病菌之(粪)肠球菌研究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70.00 KB
- 文档页数:7
仅限学习使用个人资料整理条件致病菌肠球菌)。
对于肠球摘要:肠球菌不像大多数的乳酸菌一样,它不被认为是“安全可靠”<GRAS菌的安全评价仍存有争议。
虽然肠球菌被认为是“积极“或在奶酪技术中有用,但它的隔离种群已经作为对人类的条件致病菌出现。
因此,这些细菌对发酵乳制品是否有益处于似是而非的地位,以为它存在有潜在的危险。
本篇综述是概述了肠球菌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特性,并举例说明这个菌的具有争议的特性。
根据食品安全评价准则,我们提出对于每个潜在的技术应变逐个进行评估,并且建议肠球菌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前进行个别研究。
简介1.。
群链球菌,这种分类可以追溯到由兰斯菲尔德建立的计划肠球菌最初列为1984D杂交的研究年,肠球菌给予了新的位置被列为肠球菌属,在经过和DNA-RNADNA-DNA种后证明它与链球菌属有较远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32(Schleifer and Kilpper-Balz, 1984>%胆汁盐。
肠球菌种适宜在%氯化钠,年月号已被提议列入肠球菌属4010><2005266.5℃至的环境下生存分钟。
大多数品种也可以在值在,并可以在°且109.6CpH6030。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都是人类消化℃之间生长。
Flahautet al.,1996>45(Moellering,1992在每克消化系道微生物自然存在的菌种,在胃肠道中因为个体差异其含量差异变化很大<82)。
肠球菌通常从食品、植物、水和土壤中分离,可能由于它统内容物中含有和1010。
在牛奶和奶酪制品中的来源是粪便使得他们的天性在恶劣环境中比较耐受(Giraffa,2002>通常会找到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少量的坚忍肠球菌,偶然也会发现小肠肠球菌和铅黄肠),并且它在水球菌。
不同于其他乳酸菌,肠球菌不能被认为是“一般认为安全”<GRAS。
一般认为对于肠球菌的安全评价中检测是作为粪便污染物的指标的(Godfree et al.,1997>程序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状况。
粪肠球菌与口腔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千溪;吴佳益;任彪;黄睿洁
【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49)3
【摘要】口腔微生物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
粪肠球菌是口腔中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当免疫防御机制发生变化时,易引发感染,如难治性根尖周炎等。
粪肠球菌可单独形成生物膜,并可分泌明胶酶和溶细胞素等多种物质导致感染。
粪肠球菌与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放线菌属、链球菌属等常从根尖周炎、牙周炎病灶中共同检出,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通过粪肠球菌与其他口腔的常见口腔致病菌的相互作用促进口腔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牙周炎、根尖周炎等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290-295)
【作者】刘千溪;吴佳益;任彪;黄睿洁
【作者单位】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
【相关文献】
1.微生物类饲料添加剂——粪肠球菌
2.粪肠球菌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3.292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比较
4.饲粮添加粪肠球菌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肠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粪肠球菌在口腔及全身系统性疾病中的致病相关因素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粪肠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及其对小鼠脑组织的影响王蒙蒙;张莉;李慧;汪骁轩;魏殿华;高静雯;高建鹏;张华雷;齐亚银【摘要】为测定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Enterococcusfaecalis)的生长曲线,寻求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方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粪肠球菌数量,并客观评价其毒性强弱及其对小鼠脑组织的影响,试验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OD-Monitor振荡比浊法(Dλ值法)测定粪肠球菌的生长曲线,探究该菌在合适时间段内的吸光值(D600nm)与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的活菌数(CFU)的关系.用粪肠球菌感染小鼠,观察记录小鼠的死亡情况,最后采用Karber法计算粪肠球菌感染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用LD50的剂量感染小鼠,及时采集死亡小鼠脑组织,未死亡的小鼠72h后全部剖杀取脑组织,一部分做涂片染色,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变化;一部分进行培养,用于PCR方法进行细菌的回收鉴定.结果显示,用两种方法测定此株粪肠球菌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在2~8 h生长迅速,为对数生长期,8~14 h生长缓慢,为稳定期,14h之后死亡数增加,进入衰亡期;对12h粪肠球菌D600nm与CFU的关系进行探讨,成功建立回归方程:y=20.769x-1.3422,R2 =0.997;其感染小鼠的LD50为7.77×1011个活菌.以此剂量感染小鼠,脑组织涂片染色和培养染色,均能看到革兰氏阳性球菌;PCR结果显示,均出现了大小为112 bp的条带.对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发现该菌可导致脑组织充血、出血、形成微血栓,脑膜充血.通过生长曲线和其D600nm与CFU关系的建立,可实时监测粪肠球菌数量,为后期更深入研究粪肠球菌穿越血脑屏障的机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8(045)004【总页数】9页(P1041-1049)【关键词】粪肠球菌;Dλ值法;平板菌落计数法;半数致死量【作者】王蒙蒙;张莉;李慧;汪骁轩;魏殿华;高静雯;高建鹏;张华雷;齐亚银【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8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粪肠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之一,其数量仅次于大肠杆菌[1]。
屎肠球菌形态特征
屎肠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其形态特征包括:
1. 形状:屎肠球菌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菌细胞。
2. 大小:细胞的大小一般在0.5-1.5 微米之间。
3. 细胞壁:屎肠球菌的细胞壁具有一定的厚度,由革兰氏阳性菌特有的多层结构组成。
4. 染色特性:经过革兰氏染色后,屎肠球菌会呈现出紫色或深蓝色,这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征染色结果。
5. 排列方式:在显微镜下观察,屎肠球菌可以呈现出单个细胞存在、成双排列、链状排列或簇状排列等不同的形式。
6. 表面结构:屎肠球菌的表面可能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荚膜、鞭毛等,但这些特征并非所有屎肠球菌都具备。
需要注意的是,屎肠球菌的形态特征可能会受到培养条件、生长阶段和检测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显微镜下的观察只是对屎肠球菌形态的初步描述,更详细的鉴定还需要结合其他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
如果你对屎肠球菌的具体形态特征或其他相关信息有更深入的需求,建议参考微生物学教材、专业文献或咨询微生物学家以获取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同时,在进行微生物的鉴定和研究时,应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健康婴儿粪便中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与体外安全性评价桑微1,李国花1,赵馨1,马雨哲1,钱卫生2,鲁曦1*(1.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1)(2.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室,陕西西安710038)摘要:为筛选出符合安全要求的粪肠球菌,该研究以采集的1月龄健康婴儿粪便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MRS 分离纯化和16S rRNA测序进行菌种鉴定,共鉴定出64株粪肠球菌。
该研究对其中16株菌进行体外安全性评价,分别考察其溶血性、抗生素敏感性和6种毒力基因。
结果发现16株粪肠球菌均未出现β溶血现象;药敏试验发现菌株对四环素(56.25%)、红霉素(43.75%)耐药率较高,青霉素(37.50%)和环丙沙星(31.25%)次之,未发现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受菌株;继上述实验获得的8株相对安全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共检出5种毒力基因:ace、asal、efaA、cylA、gelE,以ace+efaA+gelE+为主要携带模式;综合评价后最终得到4株粪肠球菌候选菌株,编号为:LX29、LX31、LX41、LX50,可为后续的功能性研究和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粪肠球菌;抗生素耐药性;毒力基因文章编号:1673-9078(2024)03-83-9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3.0273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in Vitro Safety Evaluation of Enterococcusfaecalis in the Stool of Healthy InfantsSANG Wei 1, LI Guohua1, ZHAO Xin1, MA Yuzhe1, QIAN Weisheng2, LU Xi1*(1.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2.Tangdu Hospital,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8, China)Abstract: To screen for safe strains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stoo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healthy 1-month-old infants and strains were cultured in MRS medium. A total of 64 E. faecalis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via 16S rRNA sequencing.Among them, 16 were selected for in vitro safety evaluation, and their hemolytic property, antibiotic sensitivity, and six virulence gene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hemolysis results, the 16 strains of E. faecalis did not exhibit β-hemolysis.Further, the antibiotic sensitivity tests revealed that the strains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tetracycline (56.25%) and erythromycin(43.75%), followed by penicillin (37.50%) and ciprofloxacin (31.25%). No vancomycin- and teicoplanin-resistant strainswere found. Eight relatively safe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above experiments, and five virulence genes: ace, asal, efaA, cylA, and gelE, were subsequently determined, with ace+efaA+gelE+ as the dominant mode. Finally, four candidate引文格式:桑微,李国花,赵馨,等.健康婴儿粪便中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与体外安全性评价[J] .现代食品科技,2024,40(3):83-90.SANG Wei, LI Guohua, ZHAO Xin, et al.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in vitro safety evaluation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in the stool of healthy infants [J] .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40(3): 83-90.收稿日期:2023-03-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0115);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2NY-030)作者简介:桑微(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益生菌基础与应用,E-mail:通讯作者:鲁曦(198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益生菌资源开发与利用,E-mail:83strains of E. faecalis, namely LX29, LX31, LX41, and LX50, were acquired afte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verall, our finding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functional research and product development.Key words:Enterococcus faecalis; antibiotic resistance; virulence gene肠球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乳酸菌,具有高pH和高盐耐受性,参与营养物质代谢,能产生细菌素抑制病原体生长,在食品发酵、防腐以及动物饲料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 ;同时作为定殖于消化道的共生菌,具有调节人体和动物的免疫系统、维持肠道内稳态等功能,已被推荐作为益生菌食品添加剂和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及其它疾病的备选菌种[2] 。
医学基础与药学研究·94·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比较程 娟 刘 周 姚 杰 陈礼文 周 强 管世鹤【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19)01-0094-03【摘 要】 目的:探讨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临床分离的351例粪肠球菌和294例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率。
结果: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均主要来源于尿液。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临床多分布于泌尿外科、ICU、肾内科。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莫西沙星、红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两者耐药率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屎肠球菌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根据细菌种类和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以及利奈唑胺在临床治疗多重耐药屎肠球菌仍是首选药物。
【关键词】 屎肠球菌 粪肠球菌 耐药性 药物敏感性试验肠球菌是一种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内、女性生殖道的革兰阳性球菌,目前已成为导致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最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
其可引起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腹膜炎、心内膜炎等多脏器感染,病死率极高。
特别是近年来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以及耐利奈唑胺菌株等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加重了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度,使得肠球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受到广泛关注[1]。
因此了解肠球菌的耐药现状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由于肠球菌的分离率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为此现就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所分离的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进行比较,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收集本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分离鉴定的粪肠球菌351株和屎肠球菌294株(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菌株)。
其中中段尿培养细菌数≥105 CFU/mL的肠球菌作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
牦牛肠道粪肠球菌的分离和鉴定周雪雁;刘翊中;陈轶霞;李倬;刘俊林【摘要】In order to obtain an Enterococcus faecalis strain being symbiotic to yak enteric duct, an Enterococcus strain was isolated and cultured from healthy yak dung samples, Gram staining, biochemical testing,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comparison and other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e results have preliminarily proved that the isolated strain to be Enterococcus faecalis. This experiment provided some evidences for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yak intesti-nal flora,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k resistance to hunger, thirsty, and crude feed, the strong adaptability to alpine grasslands and the intestinal flora, and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ak symbiotic E. faecalis and its harms to the host.%试验为获得1株与牦牛肠道共生的粪肠球菌,通过对健康牦牛粪样中的肠球菌进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比对等生物学鉴定,初步证实该分离菌株为粪肠球菌。
粪肠球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研究粪肠球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
方法对临床分离出的165株粪肠球菌标本检测分析其耐药性。
结果粪肠球菌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泌尿道,对四环素、利福平的耐药率>65% 对红霉素、环丙沙星、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50%。
结论粪肠球菌以呼吸道、泌尿感染为主,对抗生药物具有多重耐药性,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粪肠球菌耐药性抗生素【中图分类号】R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210-01肠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及人与动物的消化道内,粪肠球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肠球菌,可引起群体致病、交叉感染,多表现为心内膜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血症和伤口感染等。
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侵入性治疗机会增加,过量使用抗菌药物,使肠球菌所致感染不断增加,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而且粪肠球菌对大多数抗生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浓度氨基糖苷类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不断增加,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为了解粪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临床分离的165株粪肠球菌,采用10种抗生素对其进行耐药性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 165株粪肠球菌分离自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临床各科就诊患者的痰液、尿液、粪便、血液等各类标本,去除同一患者相同标本分离的重复标本。
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粪肠球菌ATCC29212。
1.2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常规方法鉴定菌株,采用M-H血琼平皿和普通琼脂培养皿对标本进行接种,24小时后观察其特点,在M-H血琼脂平皿上形成灰白色、隆起、细小的菌落,且有e溶血,进一步采用微量生化反应管进行培养,24小时后用API系统进行分析。
把菌株接种于甘露醇和阿拉伯糖微量生化反应管,观察结果,分解出甘化露醇(+),为粪肠球菌。
疑难菌株采用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按操作要求进行鉴定菌株,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肠球菌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2. 熟悉肠球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3. 学习肠球菌的鉴定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触酶实验、发酵实验等。
4. 了解肠球菌的耐药性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人类肠道、生殖道以及环境中。
作为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可引起尿路感染、腹腔感染、败血症等。
本实验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肠球菌,旨在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菌株:疑似肠球菌的纯培养菌液。
2. 培养基:LB培养基、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M-H琼脂平板。
3. 试剂:革兰氏染色液、触酶试剂、糖发酵试剂、抗生素纸片等。
4. 仪器:显微镜、无菌操作台、培养箱、细菌培养皿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离与纯化(1)取疑似肠球菌的纯培养菌液,接种于LB培养基,37℃培养过夜。
(2)挑取单菌落,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37℃培养24小时。
(3)观察菌落特征,选取典型菌落进行纯化。
2. 形态观察(1)将纯化后的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
(2)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3. 触酶实验(1)将纯化后的菌落涂片,加入触酶试剂。
(2)观察菌落是否产生气泡,判断是否为肠球菌。
4. 发酵实验(1)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M-H琼脂平板,加入不同糖类,37℃培养24小时。
(2)观察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判断菌株是否能发酵该糖类。
5. 耐药性测试(1)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M-H琼脂平板,贴上不同抗生素纸片。
(2)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判断菌株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五、实验结果1. 分离与纯化从疑似肠球菌的纯培养菌液中成功分离出纯化菌株。
2. 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呈圆形、卵圆形,成对或短链排列。
3. 触酶实验触酶实验结果显示,菌株产生气泡,表明其为肠球菌。
4. 发酵实验发酵实验结果显示,菌株能发酵葡萄糖、乳糖、果糖等糖类。
饥饿状态下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粪肠球菌是人体肠道中常见的一种细菌,其存在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物膜是一种微生物聚集形成的复杂的膜状结构,其在生物学、医学、环境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饥饿状态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环境因素,其在微生物生命周期中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了解饥饿状态下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将有助于深入探究其对人体肠道健康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饥饿状态下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机制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深入探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2.研究内容(1)饥饿状态下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过程和条件探究。
(2)生物膜形成与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研究。
(3)饥饿状态下的粪肠球菌生物膜对人体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
3.研究方法(1)采取静态培养法,探究不同时间、营养源、温度等因素对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2)通过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3)采用传输电子显微镜观察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态结构和构成成分。
(4)通过人体肠道模拟器进行in vitro模拟实验,观测饥饿状态下粪肠球菌生物膜对人体肠道健康的影响。
三、预期结果与创新点(1)探究了饥饿状态下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过程、条件和机制,对深入解析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2)揭示了生物膜形成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之间的关联,通过in vitro模拟实验,深化了对饥饿状态下粪肠球菌生物膜对人体肠道健康的影响的认识。
(3)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揭示了饥饿状态下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和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对细菌生物膜和肠道健康的深入认识。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深入探究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加深了对生物膜形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物膜形成提供了指导意义。
同时,对于发现肠道微生态与健康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可为进一步推进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2021年第03期益生菌是调节宿主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微生物,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多项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致病菌繁殖、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腹泻率及促进饲料消化吸收等功能。
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194号公告,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快开发生物饲料、酶制剂、益生菌、植物提取物等抗生素替代产品,促进畜牧业抗生素减量替代,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其中益生菌在畜牧兽医行业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试验用粪肠球菌由仔猪直肠分离得到,经过相关鉴定及试验已确定其为益生菌,通过本次体外耐受性试验,验证其是否耐酸、耐胆盐及耐高温,为进一步研制微生态制剂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DM-F16由大庆市某猪场仔猪直肠内容物分离获得。
LB 固体培养基、LB 肉汤培养基(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猪胆盐(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立式小容量恒温培养摇床(上海世平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洁净工作台(北京东联哈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少量试验菌株于LB 平板培养基上,划线,37℃温箱培养24h ,挑取单一菌落,接种到LB 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平板计数,取用菌液浓度为1.2×108cfu.mL -1。
参考文献方法[7]以下列公式进行计算粪肠球菌体外存活率。
用浓盐酸调节已配制好的LB 肉汤培养基,pH 值分别为2.0、3.0、7.0。
按2%的量接种菌液,37℃,180r.min -1摇床内培养,分别于1h 、2h 和3h 取样100μL 进行平板计数,并计算粪肠球菌体外存活率。
菌种分别接种于含猪胆盐为0.1%、0.2%、0.3%、0.5%LB 肉汤培养基中,接菌量为体积的2%,然后置于180r.min -1摇床内37℃培养,于1h 、2h 、4h 和8h 取样100μL ,平板计数及计算粪肠球菌体外存活率。
屎肠球菌开放分类:健康生活细菌屎肠球菌属肠球菌属,是人及动物肠道中正常菌群的一部分,肠球菌为圆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无芽胞,无鞭毛,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摘要目录1简介2耐药特征3耐药性分析4溶血素形成过程5生物学特性6对抗生素耐药性分析7应用研究8潜在危害性屎肠球菌- 简介屎肠球菌图册屎肠球菌是动物肠道正常菌群中的菌类,因其能产生乳酸,所以归属于乳酸菌类。
屎肠球菌是一种益生菌,对维持动物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幼龄动物的肠道保健和疾病的防疫和治疗上有突出的表现。
许多企业将其制成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但是屎肠球菌的抗逆性较差,在生产加工中不能有效的保持其活性,对屎肠球菌的利用产生了很大的问题。
屎肠球菌,革兰氏阳性,椭圆形或球杆状,无芽孢,无鞭毛。
生长温度为30℃~40℃,适宜pH为5.0~7.5。
最适生长温度为35~38℃。
屎肠球菌是兼性厌氧的乳酸菌,和大多数的乳酸菌一样,其耐酸性耐高温性等抗逆性能差,但是相对于严格厌氧、培养和保存条件都苛刻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来说,屎肠球菌更是便于生产和使用的首选菌种。
常规的乳酸菌必须在动物肠道的特定部位才能产生功效,天然乳酸菌不耐饲料制粒时的高温、胃酸及胆盐的侵蚀。
经饲料制粒后大多数乳酸菌会死亡,在胃里大约30min后也会死亡殆尽,安全到达肠道发挥作用的活菌数非常低,也无法吸附在肠粘膜的适当位置,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屎肠球菌代谢可以产生有机酸、过氧化氢细菌素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抑制病原菌和腐败菌,提高免疫力、改善畜产品品质等生理功效。
其中代谢产生的细菌素可有效治疗养殖场中常见的顽固疾病,如对葡萄球菌、梭状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有拮抗作用,并且不留有药残。
代谢产生大量乳酸,可以显著降低动物肠道pH,保持肠道的酸性环境,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对致病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弯曲杆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拮抗作用。
过氧化氢能抑制和杀死革兰氏阴性菌和过氧化氢阳性菌如假单胞菌属、大肠杆菌类、沙门氏菌属。
根管治疗后疾病中粪肠球菌的致病性和检测及清除粪肠球菌是根管治疗后疾病最常见的细菌,在再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为24%-77%。
粪肠球菌的致病性与其形成的生物膜高度相关,而其耐药性也与其致病性密不可分,是引发根管内慢性感染的关键。
粪肠球菌的检测以细菌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为主,而PCR用于检测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较细菌培养更为敏感。
根管治疗后疾病中粪肠球菌的清除方法多种多样,结果各不相同。
有研究显示抑菌率,质量分数2%的氯己定为100%,10%的盐酸氯丙嗪为88.8%,4%的利多卡因凝胶为76.4%和5%的盐酸阿米洛利为71.4%;有研究则显示,混合物一四环素-异构体-酸-去污剂、QMiX和次氯酸钠皆较2%氯己定更有效。
还有研究显示,铒:钇-铝石榴石激光对粪肠球菌生物膜有清除作用。
标签:根管治疗后疾病;粪肠球菌;再感染根管;致病性;检测;清除根管治疗后疾病(post-treatment endodontic disease,PED)是指根管治疗后患牙的根尖周病变未愈合或出现新的根尖周病变,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根尖周炎症。
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是引起PED的重要因素,而粪肠球菌是顽固性和继发性根管感染中最常见的菌种。
粪肠球菌在再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为24%~77%,再感染根管中粪肠球菌检测和清除有助于提高根管再治疗的成功率。
1.PED中粪肠球菌的致病性粪肠球菌为革兰阳性兼性厌氧的条件致病菌,一般栖居在人和动物的上呼吸道和肠道,初次或再次感染根管内均可检出。
粪肠球菌是导致PED的重要原因之一。
牛卫东等收集需根管再治疗的患牙108颗,记录其症状和体征,采集根管内细菌样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定性检测粪肠球菌,其检出率为47.2%;在有症状、有体征以及既有症状又有体征的三组病例中,粪肠球菌检出率分别为52.6%、57.9%和62.5%。
他们认为再治疗根管内的粪肠球菌与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相关,可见该菌与PED关系密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肠球菌的分离与培养方法。
2. 掌握肠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
3. 提高微生物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肠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动物体内和人类肠道中。
肠球菌对多种抗生素有抵抗力,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本实验通过分离培养肠球菌,观察其形态、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以鉴定其种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肠道内容物- 生理盐水- 0.1%氯化钠溶液- 1%氢氧化钠溶液- 5%硫酸铜溶液- 10%氯化钠溶液- 2.5%碘酊- 生理盐水- 水浴锅- 培养皿- 移液器- 显微镜- 细菌培养箱-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高压蒸汽灭菌器- 离心机- 培养箱- 移液器- 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样品处理:- 取适量肠道内容物,加入生理盐水,充分混匀。
- 将混合液进行10倍稀释,取适量稀释液加入0.1%氯化钠溶液中,制成悬液。
2. 分离培养:- 将悬液涂布于含有0.1%氯化钠溶液的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 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典型菌落进行进一步鉴定。
3. 形态观察:- 将菌落制成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
4. 培养特性:- 将挑取的菌落接种于生理盐水、0.1%氯化钠溶液、5%硫酸铜溶液、10%氯化钠溶液、2.5%碘酊等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5. 生化反应:- 对挑取的菌落进行触酶试验、氧化酶试验、葡萄糖发酵试验、乳糖发酵试验等生化反应,以鉴定其种类。
6. 肠球菌鉴定:- 使用ELISA试剂盒对分离得到的菌进行肠球菌检测。
五、实验结果1. 样品处理:肠道内容物悬液呈均匀乳白色。
2. 分离培养:平板上出现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白色、直径约为1mm的菌落。
3. 形态观察:菌体呈球形,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4. 培养特性:在生理盐水、0.1%氯化钠溶液、5%硫酸铜溶液、10%氯化钠溶液、2.5%碘酊等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条件致病菌肠球菌摘要:肠球菌不像大多数的乳酸菌一样,它不被认为是“安全可靠”(GRAS)。
对于肠球菌的安全评价仍存有争议。
虽然肠球菌被认为是“积极“或在奶酪技术中有用,但它的隔离种群已经作为对人类的条件致病菌出现。
因此,这些细菌对发酵乳制品是否有益处于似是而非的地位,以为它存在有潜在的危险。
本篇综述是概述了肠球菌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特性,并举例说明这个菌的具有争议的特性。
根据食品安全评价准则,我们提出对于每个潜在的技术应变逐个进行评估,并且建议肠球菌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前进行个别研究。
1.简介肠球菌最初列为D群链球菌,这种分类可以追溯到由兰斯菲尔德建立的计划。
1984年,肠球菌给予了新的位置被列为肠球菌属,在经过DNA-DNA和DNA-RNA杂交的研究后证明它与链球菌属有较远的关系(Schleifer and Kilpper-Balz, 1984)。
到目前为止32种已被提议列入肠球菌属(2005年10月26号)。
肠球菌种适宜在6.5%氯化钠,40%胆汁盐且pH值在9.6,并可以在60°C的环境下生存30分钟。
大多数品种也可以在10℃至45℃之间生长(Moellering,1992;Flahautet al.,1996)。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都是人类消化道微生物自然存在的菌种,在胃肠道中因为个体差异其含量差异变化很大(在每克消化系统内容物中含有102和108)。
肠球菌通常从食品、植物、水和土壤中分离,可能由于它的来源是粪便使得他们的天性在恶劣环境中比较耐受(Giraffa,2002)。
在牛奶和奶酪制品中通常会找到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少量的坚忍肠球菌,偶然也会发现小肠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
不同于其他乳酸菌,肠球菌不能被认为是“一般认为安全”(GRAS),并且它在水中检测是作为粪便污染物的指标的(Godfree et al.,1997)。
一般认为对于肠球菌的安全评价程序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状况。
一方面,肠球菌在作为奶酪技术中作为发酵培养物被认为是由积极作用的(Giraffa,2003);另一方面,它们被认为是新兴的人类病原体(Moellering,1992)。
肠道基础菌-乳酸菌之粪肠球菌摘要:粪肠球菌是生物体的正常菌群,直接参与宿主的生理代谢活动,是宿主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生肠球菌必须具备某种特性如安全、黏附、竞争排斥、占位和产生抑制物等,才能在微环境中保持优势。
高等动物的胚胎通常是无菌的,出生后数小时内,便可在胎儿的肠道中检出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棒状杆菌、酵母菌等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随后厌氧菌逐渐取代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最终占肠道细菌总数的90%,甚至99%以上。
各种动物建立起较稳定和完善的正常菌群所需的时间不等,与各种动物发育的特点及饲养管理密切相关,通常至断奶一段时间才完成。
正常菌群一旦建立,虽然不同生态区内细胞的种类和数量会随着食物的不同和年龄的增长等生理因素而有所改变。
但正常菌群的种类,每种细菌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不同细菌所定居的部位等在每一种动物则是相对稳定的。
正常菌群中的各种细菌依据其特性及其与宿主形成的适应性,定位于不同生态多系统的环境、微环境中,形成各自的群落。
有的细菌经常能从宿主体内分离到,而且数量较多,被称为常住菌。
反之,不能经常从动物和人体分离出来,称为过路菌(外籍菌)。
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的细菌数量不同:胃内的菌落数低于每克103个(内容物),小肠约在每克104-107个(内容物),大肠约为每克1011-1012个。
动物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①帮助消化:肠道微生物群的主要作用是将上消化道未消化的物质发酵并转化为能量。
如肠球菌、乳杆菌能产生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同时乳酸菌能够产生乳酸,降低肠道pH值,增加蛋白酶的活性,孢杆菌能产生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可将不溶性蛋白、脂肪和糖等变为可溶性。
②合成维生素:有益细菌可产生B族维生素例如生物素等,从而加强动物体的营养代谢。
③合成短链:脂肪酸是细菌发酵的主要产物,包括乙酸、丙酸、丁酸。
合成短链脂肪酸可在肠道被迅速吸收,提供给机体能量,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条件致病菌肠球菌摘要:肠球菌不像大多数的乳酸菌一样,它不被认为是“安全可靠”(GRAS)。
对于肠球菌的安全评价仍存有争议。
虽然肠球菌被认为是“积极“或在奶酪技术中有用,但它的隔离种群已经作为对人类的条件致病菌出现。
因此,这些细菌对发酵乳制品是否有益处于似是而非的地位,以为它存在有潜在的危险。
本篇综述是概述了肠球菌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特性,并举例说明这个菌的具有争议的特性。
根据食品安全评价准则,我们提出对于每个潜在的技术应变逐个进行评估,并且建议肠球菌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前进行个别研究。
1.简介肠球菌最初列为D群链球菌,这种分类可以追溯到由兰斯菲尔德建立的计划。
1984年,肠球菌给予了新的位置被列为肠球菌属,在经过DNA-DNA和DNA-RNA杂交的研究后证明它与链球菌属有较远的关系(Schleifer and Kilpper-Balz, 1984)。
到目前为止32种已被提议列入肠球菌属(2005年10月26号)。
肠球菌种适宜在6.5%氯化钠,40%胆汁盐且pH值在9.6,并可以在60°C的环境下生存30分钟。
大多数品种也可以在10℃至45℃之间生长(Moellering,1992;Flahautet al.,1996)。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都是人类消化道微生物自然存在的菌种,在胃肠道中因为个体差异其含量差异变化很大(在每克消化系统内容物中含有102和108)。
肠球菌通常从食品、植物、水和土壤中分离,可能由于它的来源是粪便使得他们的天性在恶劣环境中比较耐受(Giraffa,2002)。
在牛奶和奶酪制品中通常会找到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少量的坚忍肠球菌,偶然也会发现小肠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
不同于其他乳酸菌,肠球菌不能被认为是“一般认为安全”(GRAS),并且它在水中检测是作为粪便污染物的指标的(Godfree et al.,1997)。
一般认为对于肠球菌的安全评价程序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状况。
一方面,肠球菌在作为奶酪技术中作为发酵培养物被认为是由积极作用的(Giraffa,2003);另一方面,它们被认为是新兴的人类病原体(Moellering,1992)。
这篇综述主要是根据现有知识总结了肠球菌的积极和消极的性状,来强调这种菌属的争议性。
食品安全准则着重强调了对抗生素耐药性和毒力的因素,这样使我们建议在发酵食品中使用肠球菌前应对这几项进行研究。
2.分类和鉴定由于肠球菌的表型多样性,这使得肠球菌种的生理测试鉴定一直存在问题(Devriese et al.,1993;Park et al.,1999)。
此外,物种鉴定的常规实验往往需要很长的培养时间(Facklam et al.,2002)。
使用16S和23S rDNA基因的基因型鉴定方法更加的准确,虽然它们还不能区分所有肠球菌的物种(例如鹑鸡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有99.8%的16S rDNA的同源性)。
这种方法已经成功的在应用:1)rRNA基因间隔区的特异PCR扩增技术(Naimi et al.,1997),ddl和van基因(Satake et al.,1997;Kariyama et al.,2000),ace 基因(Duh et al.,2001),sodA 基因(Jackson et al.,2004),2)转录调控基因Ef0027的扩增(Liu et al.,2005),3)ddl 基因(Ozawa et al.,2000),cpn60 基因(Goh et al.,2000)和atpA 基因(Naser et al.,2005)的测序,和4)利用5‘端引物(GTG)的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技术(Svec et al.,2005)。
有许多人试图区分从人分离的菌株和从食物分离的菌株,大部分主要关注的DNA指纹图谱。
这些研究使用了多种分子分型方法,如扩增rDNA限制性分析(ARDRA)(Ulrich and Muller,1998),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DNA宏观限制模式(Deschee-maeker et al.,1997;Gambarotto et al.,2001;Vancanneyt et al.,2002),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PCR检测(Cocconcelli et al.,1995;Descheemaeker et al.,1997;Andrighetto et al.,2001;Cosentino et al.,2004;Martin et al.,2005)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Antonishyn et al.,2000;Willems et al.,2000;Vancanneyt et al.,2002)。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已成功地用于表现临床和食品株之间的差异,以及从家禽和住院患者分离的菌株的差异(van den Braak et al.,1998;Lemcke and Bulte,2000)。
虽然电泳是区分肠球菌属菌株的黄金标准方法,但是它比较昂贵且耗时和比较复杂。
最近,有两种方法被证明比PFGE更有辨识力,一种是基于管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另有一种是基于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的多位变量分析(MLVA)(Homan et al.,2002, Top et al., 2004, Titze-de-Almeida et al., 2004)。
例如,411株屎肠球菌的种群结构(来自于不同大洲和生态位),通过这种方法分析表明,大多数源自医院的万古霉素抗药性肠球菌被叫做C17复合体都是单一无性系(Willems et al., 2005)。
MLSA是屎肠球菌株的流行病学分析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它与MLVA都能很好的替代PFGE。
尽管肠球菌的分子分型方法在很大范围内都有效,并且MLST的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都是很有效的方法,但它们仍然难以明确区分食品株系和临床株系。
3. 肠球菌在乳制品中的作用奶酪中肠球菌的使用备受争议。
在南欧国家中肠球菌对于奶酪风味的影响是必要的因素(表1),但在北欧大多数国家中对这持否定的态度。
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仅仅是由于文化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乳品株肠球菌对于传统奶酪成熟具有积极的作用(Franz et al., 1999; Giraffa, 2003;FoulquieMoreno et al., 2006)。
肠球菌污染牛奶要么是直接来自于动物粪便,要么是间接的来自污染的水源,挤奶设备或者是散装的储存罐(Giraffa, 2003)。
在地中海式奶酪凝乳中肠球菌的范围从104到106CFU/g,而在完全成熟的奶酪菌落数达到105到107CFU/g(Macedo et al., 1995; Bouton et al., 1998; Centeno et al., 1999)。
在牛奶制品中经常课分离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Franz et al., 1999; Gelsomino et al., 2001)。
坚忍肠球菌也经常在奶制品中分离出来(Suzzi et al., 2000; Andrighetto et al., 2001; Cosentino et al., 2004),但往往被低估,它过去可能是一种错误的鉴别。
肠球菌对于奶酪的成熟和香气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切达干酪、羊乳酪、Water-buffalo、Mozarella、Cebreiro、Venaco和Hispanico都是由于他们蛋白水解和酯水解和他们通过柠檬酸盐的新陈代谢产生的双乙酰产品(Centeno et al.,1999; Tsakalidou et al., 1993; Centeno et al., 1999)。
除了他们的工艺性能,许多的肠球菌株(主要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生产的细菌素能够抑制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霍乱弧菌(Giraffa et al., 1994; Maisnier-Patin et al., 1996;Nunez et al., 1997; Simonetta et al., 1997; Ennahar et al., 2001;Laukova and Czikkova, 2001; Sarantinopoulos et al., 2002b;Leroy et al., 2003)。
由于他们在奶酪成熟、风味形成和细菌素的生产的作用,表明了这个具有理想的技术和代谢特点的肠球菌可以用做各种奶酪的发酵剂培养物(Villani and Coppola, 1994; Giraffa, 1995; Centeno et al., 1999; Sarantinopoulos et al., 2002a)。
对于肠球菌在奶酪的消极作用可能是由于它们能够生产生物胺。
在生产奶酪和发酵香肠时产生的生物胺中一些肠球菌株被定义为有害的(Gardin et al., 2001; Connil et al., 2002;Giraffa, 2002)。
鉴于其共生的状态,肠球菌也被用来作为人或家畜的益生菌(Tannock and Cook,2002)。
益生菌发酵乳商业上称为Gaio,这里面包含有是肠球菌菌株,在丹麦已经商业化(Tamime, 2002)。
肠球菌SF68已被用来治疗腹泻,并可以替代抗生素的治疗(Bellomo et al., 1980)。
另一种肠球菌的益生菌的使用是CausidoR培养,它包括嗜热链球菌和粪肠球菌两种菌株。
然而,作为一种益生菌肠球菌或作为奶酪的起始发酵的使用仍存在争议,这是因为它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对人类仍有风险(Franz et al., 2003)。
2004年,加拿大禁止了益生菌肠球菌的使用。
4.肠球菌和人类的健康4.1肠球菌为条件致病菌虽然肠球菌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并没有明确地把它作为剧毒的有机体。
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全球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Murray and Weinstock, 1999)。
在美国肠球菌是引起医院血液感染的第三大最常见原因(Wisplinghoff et al., 2004),在欧洲排第四。
肠球菌的感染主要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引起的,其中临床菌株分别高达80%和20%(Huycke et al., 1998; Reynolds et al.,2004; Coque et al., 2005)。
最近的研究表明,屎肠球菌感染的比例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表1 与肠球菌有关的奶酪产品(表中不太详尽)对抗生素有抗药性的肠球菌株越来越多(Bhavnani et al., 2000;Jones et al., 2004; Coque et al., 2005; Treitman et al.,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