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第22章微观经济学前沿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不对称信息

获得相关知识的差别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1.隐蔽性行为:委托人、代理人及道德风险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代理人代表委托人完成一些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即是道德风险。代理人是指一个为另一个(称为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委托人是指让另一个人(称为代理人)完成某些行为的人。

(2)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措施

雇主是委托人,而工人是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是工人没有受到充分监督时责任心下降的诱惑。雇主可以用各种方法对这个问题做出反应:

①更好的监督。雇用保姆的父母在自己家里安装隐蔽录像机,以便在父母外出时录下保姆的行为。其目的是抓住不负责的行为。

②高工资。根据效率工资理论,一些雇主会选择向其工人支付高于劳动市场供求均衡水平的工资。赚到这种高于均衡水平工资的工人不太可能会怠工,因为如果他被抓住并被解雇,他就可能无法再找到另一份高工资工作。

③延期支付。企业会延迟支付工人的部分报酬,因此如果工人被抓住怠工并被解雇,他就会遭受较大的惩罚。延期报酬的一个例子是年终奖金。类似地,一个企业可能会选择在工人生命的后期进行支付。因此,工人的工资随着年龄而增加可能不仅仅反映经验带来的利益,也是对道德风险的一种反映。

2.隐蔽性特征:逆向选择和次品问题

(1)逆向选择的含义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指从无信息一方的角度看,无法观察到的特征组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逆向选择是在卖者对所出售物品的特征了解得比买者多的市场上产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买者要承担物品质量低的风险。即从无信息买者的角度看,所出售物品的“选择”可能是“逆向的”。

(2)逆向选择的例子

①逆向选择的经典例子是二手车市场。二手车的卖者知道自己汽车的缺陷,而买者通常并不知道。由于最破旧的二手车的车主比那些拥有最好的二手车的车主更可能出售自己的车,买者就担心得到一个“次品”。结果,许多人都不去二手车市场上买车。这个次品问题

可以解释为什么只使用了几周的二手车比同一种型号的新车卖得低几千美元这个现象。

②逆向选择的第二个例子出现在劳动市场上。根据另一种效率工资理论,工人的能力有差别,而且,他们比雇用自己的企业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当企业降低其支付的工资时,能力较强的工人就会离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能找到其他更好的工作。因此,企业会选择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以此吸引更好的工人组合。

③逆向选择的第三个例子出现在保险市场上。例如,购买医疗保险的人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有较多隐蔽性健康问题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购买医疗保险,因此,医疗保险的价格反映的是病人的成本而不是普通人的成本。结果,高价格可能会阻止正常、健康的人购买医疗保险。

当市场受逆向选择困扰时,看不见的手就不一定能发挥其魔力。在二手车市场上,好的二手车的车主可能选择留下这些车,而不是以持怀疑态度的买者愿意支付的低价格出售;在劳动市场上,工资会处于使供求平衡的水平之上,这就会引起失业;在保险市场上,低风险的买者可能选择不买保险,因为向他们提供的保险单没有反映他们的真实特征。支持政府提供医疗保险的人有时把逆向选择问题作为不相信私人市场能自行提供合适医疗保险数量的一个原因。

3.为传递私人信息发信号

(1)发信号的含义

市场以多种方式对不对称信息问题做出反应,发信号就是其中之一。发信号(signaling)是指有信息的一方仅仅为了获得信任而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所采取的行动。

(2)有效信号的条件

①成本必然是很高昂的。如果信号是免费的,任何人就都可以使用它,它也就传递不了信息。

②对有高质量产品的人来说,信号必须是成本更低或是更有利的。否则,每一个人都有使用信号的同样激励,信号也就不能说明什么了。

(3)广告与教育

广告、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有信息的一方(企业、学生)都用信号让无信息的一方(客户、雇主)相信有信息的一方正在提供高质量的东西。

①企业会花钱做广告,向潜在客户发出它们有高质量产品的信号。有好产品的企业从广告中得到了更大的利益,因为尝试过一次这种产品的客户更可能成为经常性客户。因此,有好产品的企业为信号(广告)付费是理性的,而且,客户把信号作为一条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也是理性的。

②学生通过获得大学学历向潜在雇主发出他们能力强的信号。有能力的人会比没有能力的人更容易从学校毕业。因此,有能力的人为信号(教育)付费是理性的,而且,雇主把信号作为一条有关个人能力的信息也是理性的。

4.引起信息披露的筛选

筛选(screening)是指无信息的一方采取的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私人信息的行动。

(1)例一:一个买二手车的人会要求这辆车在出售之前经过汽车技师的检验。拒绝这个要求的卖者披露了他的车是次品的私人信息。买者会决定出一个低价或去寻找另一辆车。

(2)例二:一个出售汽车保险的企业想向安全驾驶的司机收取较低的保险费,而向爱冒险的司机收取较高的保险费。但司机知道他们自己是习惯安全驾驶的还是爱冒险的,但爱冒险的司机不会承认这一点。虽然司机的历史记录是一种(保险公司实际上在使用的)信息,

但由于汽车事故固有的随机性,历史记录是预期未来风险的一种不完全的指标。

保险公司通过提供能使他们自行甄别的不同保险单来区分两类司机。一种保单保险费较高,但补偿所发生的任何一次事故的全部费用;另一种保单保险费较低,但要扣除1000美元(就是说,司机要对事故的第一个1000美元负责,而保险公司只补偿剩余的风险)。这样,对于爱冒险的司机,有免赔条款的保单会带来更大的负担,因为他们更可能发生事故。在免赔额足够大时,含有免赔条款的低保险费保单将吸引安全驾驶的司机,而没有免赔条款的高保险费保单将吸引爱冒险的司机。

面对这两种保单,两类司机就会通过选择不同的保险单而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

5.不对称信息与公共政策

不对称信息同样会引起市场失灵。当一些人知道的比另一些人多时,市场也不能使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由于买者担心买到次品,那些拥有高质量二手车的人会在卖车时遇到麻烦。由于保险公司把那些很少生病的人与那些有大病(但隐瞒起来了)的人放在一起,前者将很难得到低成本医疗保险。

尽管不对称信息可以在一些情况下要求政府有所作为,但以下三个事实使这个问题复杂化了:

(1)私人市场有时可以用发信号和筛选组合,从而依靠自己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

(2)政府也并不比私人各方有更多信息。即使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最优的,但它可能是次优的。这就是说,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决策者会发现这很难改善市场所普遍承认的不完美结果。

(3)政府本身也是一种不完善的制度。

二、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也称为公共选择学科,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如何运作。

1.康多塞投票悖论

(1)投票与政府政策

大多数先进的社会依靠民主原则来决定政府政策。有一种简单的选择方法:多数获胜。但是,对大多数政策问题来说,可能的结果往往会超过两个,民主在试图选出最好的结果时会遇到一些问题。

表22-1 康多塞悖论

例如,假设某市的投票有三种可能的结果,分别记为A、B和C,而且有三类具有表22-1所示偏好的选民。市长想把这些个人偏好整合为整个社会的偏好。

首先试着用一种两两投票的方式。在B和C的选择中,类型1和类型2选民将投B的票,B得到了多数票;在A和B的选择中,类型1和类型3选民将投A的票,A得到了多数票。这样A击败了B,B击败了C之后,如果偏好具有传递性的话可以得出A优于C的结论。

但在A和C的选择中,类型2和类型3选民将投C的票,C得到多数票。也就是A击败

了B,B击败了C,而C又击败了A。

(2)康多塞悖论

康多塞悖论(Condorcet paradox)是指多数原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

康多塞悖论的一个含义是,投票的顺序会影响结果。如果市长建议先在A和B中选择,然后将赢家与C相比较,该市最终会选择C。但是,如果选民先在B和C之间选择,然后将赢家与A相比较,该市最终会选择A。而且,如果选民先在A和C之间选择,然后将赢家与B相比较,该市最终会选择B。

从康多塞悖论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①狭义的结论是,当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时,确定议程(也就是决定对事项进行投票的顺序)会对民主选举结果有重大影响。

②广义的结论是,多数投票通过本身并没有告诉社会真正想要什么结果。

2.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1)含义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一个数学结论,它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之下,没有一个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确的社会偏好。

(2)阿罗投票方案的假定

阿罗假设,社会中的个人对各种可能的结果A、B、C等都有偏好,社会想设计出一种能在这些结果中选出满足以下几个特征的结果的投票方案:

①确定性:如果每个人对A的偏好都大于B,那么,A就击败了B。

②传递性:如果A击败了B,B击败了C,那么,A一定击败C 。

③其他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任何两个结果A和B之间的排序不应取决于是否还可以得到某个第三种结果C。

④没有独裁者:无论其他每个人的偏好如何,没有一个人总能获胜。

(3)结论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认为,无论社会在把其成员的偏好加总时采用哪一种方案,作为社会选择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都是有缺陷的。

3.中值选民说了算

中值选民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是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都想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原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

(1)中值选民定理的一个含义是,如果两个政党各自努力使自己当选的机会最大化,它们就要使自己的立场接近中值选民。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两党制下各党是相互类似的,因为它们都向中值选民靠近。

(2)中值选民定理的另一种含义是,少数人的观点不会被过多重视。

4.政治家也是人

当经济学家研究卷入政治活动的人时,他们往往假设政治领导人总是追求整个社会的福利,即他们的目标是效率与平等的最优结合。这也许是最好的,但并不现实。利已是政治活动者的强大动机,正如它是消费者和企业所有者的动机一样。一些政治家的动机是想再次当选,并在加强他们的选民基础时愿意牺牲国家利益。另一些政治家的动机只是贪婪,看看世界上的穷国,在这些国家,政府官员的腐败普遍制约了经济发展。

在考虑经济政策时要记住,这种政策并不是由仁慈的国王制定的,而是由具有所有人类欲望的真实的人所制定的。有时他们的动机是增进国家利益,但有时他们的动机是自己的政治和金钱野心。

三、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是指经济学中将心理学的观点考虑进来的分支学科。

1.人并不总是理性的

(1)在经济学中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作为企业管理者,他们使利润最大化;作为消费者,他们使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在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上选一点)。在他们面对的约束为既定时,他们理性地评价所有成本与收益,并总是选择尽可能好的行为过程。

(2)但现实中人仅仅是“接近理性”:他们可能是健忘的、冲动的、困惑的、有感情的和目光短浅的。对人类决策的研究力图查明人们犯下的系统性错误。下面是几个发现:

①人们过分自信。大多数人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②人们过分重视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细枝末节。

③人们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人们倾向于用证据来坚定自己已有的信念。

(3)虽然经济学建立理性人的假设不是完全真实的,也仍然相当接近于真实。例如,当研究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之间的差别时,企业理性的利润最大化假设就得出了许多重要而适用的观点。经济学家经常假设理性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经济学家本身也不是理性最大化者。与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也过分自信,而且他们也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他们在可供选择的人类行为理论中做出的选择也表现出巨大的惯性。而且经济学家也会满足于并不完美但足够好的理论。理性人模型可能是使社会科学家满意的选择理论。

2.人关注公正

最后通牒游戏:两位志愿者(互不认识)被告知,他们将要去玩游戏并可以赚到100美元。游戏从掷硬币开始,硬币用来确定充当玩家A和玩家B角色的志愿者。玩家A的工作是在他自己和玩家B之间分100美元奖金。在玩家A提出他的建议后,玩家B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如果他接受了,两个玩家根据这个建议得到钱。如果玩家B拒绝了建议,两家都空手走出去。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游戏都结束了。

传统的经济理论假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理性的财富最大化者。因此无论A提出什么建议,比如给他1美元,只要能得到点什么,玩家B就应该接受这个建议。此外,由于玩家A知道,接受建议符合玩家B的利益,所以,玩家A就没有理由给他的钱多于1美元。用博弈论的语言说,99-1分配是纳什均衡。

但是,现实的人玩最后通牒游戏时,充当玩家B角色的人通常拒绝只给他1美元或类似的少量钱的建议。由于预料到这一点,扮演玩家A角色的人通常建议给玩家B的钱远远多于1美元。一些人将提出50-50的分法,但更经常的是玩家A建议给玩家B 30或40美元这样的量,并把大部分留给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玩家B通常会接受建议。

这说明人们部分受朴素的公正观念的驱使。99-1的分法在许多人看来如此之不公正,即使自己一无所获也要拒绝。与此相反,70-30的分法虽然仍不公正,但没有不公正到使人们放弃正常的利己。

劳动供求如何决定工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应该把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可观察到的公正性也包括在内。因此,当企业某一年获利特别丰厚时,尽管标准的均衡没有表示出,但工人(和玩家B一样)也可以指望得到一份公正的奖金。企业(和玩家 A一样)也会由

于担心工人会用降低效率、罢工或恶意破坏来惩罚企业而决定向工人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3.人有时是矛盾的

生活中人们经常为自己制订计划,但他们并没有遵守计划。即时满足的欲望使他们放弃了自己过去的计划。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消费—储蓄决策是人们总是表现出这种不一致性的重要例子。对许多人来说,支出提供了即时满足。储蓄,要求为遥远未来的报酬而做出现时的牺牲。而且,许多消费者希望自己储蓄得更多。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6版 微观经济学分册 第10章 课后习题答案P219-P221

第四篇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十章外部性 复习题 1.举出一个负外部性的例子和一个正外部性的例子。 答:负外部性的例子:化工厂排放的化学废气,污染了环境,但它却不必承担污染的全部成本。正外部性的例子:在临街的自家院子里种花,既美化了自己家的环境,又使邻居和路人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具有正外部性。 2.用供求图解释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负外部性的影响。 图10-1 存在负外部性的供求图 答:生产中的外部性使该物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最适量小于其均衡数量,即市场量。 3.专利制用什么方法帮助社会解决了一个外部性问题? 答:专利制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专利发明者可以在一定时期排他性的使用自己的发明的权利,激励发明者更多地进行新技术研究,科技发明的正外部性内在化。 4.什么是矫正税?为什么就保护环境免受污染的方法而言,经济学家对矫正税的偏好大于管制? 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被称为矫正税。这种税也被称为庇古税。作为解决污染的方法,经济学家对矫正税的偏爱通常大于管制,因为税收可以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减少污染。首先是因为税收减少污染更有效率。矫正税实际上规定了污染权的价格,并把污染权分配给那些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工厂。无论环境保护机构选择的污染水平是多少,它都可以通过税收以最

低的总成本达到这个目标。其次,矫正税对环境更有利。在管制政策下,企业被动地减少污染,一旦达到了管制的要求,它就没有理由再减少排污。税收激励工厂主动减少污染,以尽力减少不得不为此支付的税收量。 5.列出不用政府干预时也可以解决外部性引起的问题的一些方法。 答:私人解决外部性所引起的问题的方法有:(1)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2)慈善行为;(3)通过依靠有关各方的私利来解决外部性问题;(4)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6.设想你与一个吸烟者同住一间房,但你不吸烟。根据科斯定理,什么因素决定了你的室友是否在房间里吸烟?这个结果有效率吗?你和你室友如何达成这种解决方法? 答:根据科斯定理,如果我被迫吸烟所承受的成本大于我的室友吸烟所获得的收益,我的室友就不应该在房间里吸烟。如果我的成本小于室友的收益,她就可以在房间里吸烟。只要交易成本不阻止协议的达成,结果就是有效的。我和室友协商达成解决办法:我们中的一个补偿另一个吸烟或者不吸烟的损失。如我给室友买一些糖果以缓解她不能吸烟的痛苦,来与她达成协议——她以后不在房间里吸烟。 问题与应用 1.有两种方法保护你的汽车不被偷窃:防盗杠杆使偷汽车者难以偷走你的汽车;报警器使得在你的车被偷以后,警察可以轻而易举地抓得小偷。以上哪一种类型的保护会给其他车主带来负外部性?哪一种带来正外部性?你认为你的分析有什么政策含义吗? 答:(1)防盗杠杆的保护给其他车主带来负外部性,因为防盗杠杆的使用使偷汽车者难以偷走我的汽车,但偷车者会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汽车,多偷那些没有安装防盗杠杆的汽车。(2)报警器给其他车主带来正外部性,因为偷汽车者并不知道哪些汽车装了报警器,为避免被抓,他们会减少偷任何一辆车的概率。 (3)这一分析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对使用防盗杠杆的汽车所有者征税,对装报警器的汽车所有者给予补贴。 2.你同意下列说法吗?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 A.“必须根据矫正税引起的无谓损失来评价庇古税作为减少污染方法的收益。” 答:不同意。矫正税与其他大多数税不同,它是存在负外部性时的正确激励,从而使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矫正税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增加了社会福利。 B.“当决定是否向消费者或者生产者征收矫正税时,政府应该把税加载引起外部性的市场一方身上。”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曼昆版 经济学原理第七版 课后题及答案

二十三章 1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C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 A.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答: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B.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 答: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C.福特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 答:福利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会减少现期GDP中的投资,因为销售中间物品存货时,企业的存货投资是负的,因而减少了当期的GDP。 C.你买了一个比萨饼。 答:我买了一个比萨饼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因为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非耐用品类中。 D.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答: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E.你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答:我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F.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 答: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NX增加 2.GDP组成部分中的“政府购买”并不包括用于社会保障这类转移支付的支出。想想GDP 的定义,解释为什么转移支付不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答:因为转移支付并不是要交换现在生产的物品或劳务,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转移支付就像税收和回扣一样。转移支付和税收一样改变了家庭收入,但并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由于GDP是要衡量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从物品与劳务的生产中得到的收入,所以,不把转移支付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6.考虑以下美国GDP的数据: A.1996年到1997年间名义收入增长率是多少?(注意:增长率是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百分比的变动。 答:1996年到1997年间名义收入增长率是5.86%。 B.1996年到1997年间,GDP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是多少? 答:1996年到1997年间,GDP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是1.8%。 C.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6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答: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6年的实际收入是69654.5亿元。 D.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7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答: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7年的实际收入是72419.7亿元。

曼昆-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第八章答案

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 复习题 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会发生什么变动?与税收收入相比较,消 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动?解释原因。 答: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都会减少。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的增加。税收扭曲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激励,引起市场配置资源时的无效率。 2?画出有物品销售税的供求图。在图上标注无谓损失,标明税收收入。 答:如P163图8— 3所示,对一种物品征税减少了消费者剩余(面积B+C表示减少量)和生产者剩余(面积D+E表示减少量)。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税收收入(用面积B+D表示),税收引起了无谓损失(用面积C+E表示)。 3?供给与需求弹性如何影响税收的无谓损失?为什么有这种影响? 答: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大;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小,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小。因为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决定了税收扭曲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变动。 4?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有什么变动? 答: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增加,并且无谓损失的增加要快于税收规模的增加。税收增加时,税收收入先增加,然后随着税收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收缩非常之大,以至于税收收入开始减少。 问题与应用 1 ?比萨饼市场的特征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A画出竞争市场均衡图。标出价格、数量、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存在无谓损失吗?解释原因。答:没有无谓损失。自由竞争市场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点,在均衡状态下,总剩余达到最大,如图8 — 2。 图8—2比萨饼市场均衡图 B. 假设政府令每个比萨饼店每卖出一个比萨饼交纳1美元税。说明这种比萨饼税的影响, 确定并标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政府收入以及无谓损失。每块面积与税前相比有何变动? 答:这种比萨饼税使卖者得到的价格降低,买者支付的价格增加,销售量从Q1减少到Q2。 消费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A+B+E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 A;生产者剩余由税收前的面积 C+D+F减少为税收后的面积 D。税收收入为面积 B+Co无谓损失为面积 E+F。税收前没有税收收人和无谓损失(见图8— 3)。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6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章课后习题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 6 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第 6 章课后 习题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 6 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 章课后习题答案P132-P134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复习题 1(举出一个价格上限的例子和一个价格下限的例子。 答: 为了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国家对城镇居民中的安居工程售房制定最高限价。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的国家合同定购部分收购时制定最低限价,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 2(什么引起了一种物品的短缺, 是价格上限还是价格下限?用图形证明你的答案。 答: 当价格上限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短缺。当价格下限高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过剩。 3( 当不允许一种物品的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配置资源的机制是什么? 答: 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卖者必然在大量买者中配置稀缺物品。这时的配给机制可能是排长队,或者是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配给物品。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时,就产生了过剩。过剩会引起一些不合意的配给机制,例如那些也许由于种族或家族之故而受买者青睐的卖者能比那些没有受到青睐的卖者更好地出售自己的物品。 4( 解释为什么经济学家通常总是反对价格控制? 答: 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起着调节作用。如果人为的控制价格,往往会造成某种物品的过剩或短缺,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伤害,破坏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5( 假设政府取消向一种物品的买者征税,而向这种物品的卖者征同样的税。税收政策的这种变动如何影响买者为这种物品向卖者支付的价格、买者所支付的包括税在内的货币量、卖者扣除税收得到的货币量以及销售量, 答: 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它们都不产生影响。因为税收的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而不取决于向买者征税还是向卖者征税。 6( 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买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的价格,以及销售量答:一种物品的税收使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卖者得到的价格下降,销售量下降。 7( 什么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分摊?为什么? 答: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分摊。税收负担将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弹性实际上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当对某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合适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问题与应用 1(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说服了国会实行每张门票40 美元的价格上限。这种政策 使听古典音乐会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答:如果40 美元高于门票的市场价格,对市场没有影响,听古典音乐会的人数不会改变。如果40 美元的价格上限低于门票市场价格,会有更多的人想购票去听音乐会。但是,在40 美元的价格下,古典音乐会的举办者所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音乐会门票数量比实行价格上限之前下降,市场上形成了短缺。这种价格控制政策使听音乐会的人少了。2( 政府确信奶酪自由市场的价格太低了。 A(假设政府对奶酪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用供求图说明,这种政策对奶酪价格和奶酪销售量的影响。是存在奶酪的短缺还是过剩? 答: 从图中看,存在奶酪的过剩曼昆《经济学原理》第 6 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 章课后习题答案P132-P134 图6,1 奶酪市场供求图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 答: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4.平等(equity) 答:平等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

经济学原理曼昆第七版第章消费者选择理论多选题答案

第21章消费者选择理论 1. Emilio购买价格为10美元的比萨饼和价格为2美元的苏打水。他的收入为100美元。如果以下哪一个事件出现,他的预算约束线就会平行向外移动? A. 比萨饼的价格下降到5美元,苏打水大学价格下降到1美元,而他的收入减少为50美元。 B. 比萨饼的价格上升到20美元,苏打水大学价格上升到4美元,而他的收入仍保持不变。 C. 比萨饼的价格下降到8美元,苏打水大学价格下降到1美元,而他的收入增加为120美元。 D. 比萨饼的价格上升到20美元,苏打水大学价格上升到4美元,而他的收入增加到400美元。 【答案】D 【解析】预算约束线:10x+2y=100 对于A:5x+y=50,此预算线和原预算线是同一条曲线。 对于D:20x+4y=400,预算线平行向外移动。 2. 在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该曲线的斜率衡量消费者的__________. A. 收入 B. 用一种物品换另一种物品的意愿 C. 对两种物品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的认知 D. 需求弹性 【答案】B 【解析】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替代率。 3. Mathew和Susan是衬衫和帽子市场上的两个追求最优化的消费者,他们用100美元买一件衬衫,用50美元买一顶帽子。Mathew买了4件衬衫和6顶帽子,而Susan 买了6件衬衫和12顶帽子。从这些信息,我们推断,Mathew的边际替代率是每件衬衫__________顶帽子,而Susan是每件衬衫_______顶帽子。 A. 2, 1 B. 2, 2 C. 4, 1 D. 4, 2 【答案】B 【解析】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替代率。MRS=MUx/MUy=Px/Py. 对于两个消费者,其预算线分别是100x+5y=700;100x+5y=1200。 4. Charlie只购买牛奶和早餐麦片,牛奶是正常物品,而早餐麦片是低档物品,当牛奶价格上升时,Charlie购买的__________. A. 两种物品都更少 B. 牛奶更多,早餐麦片更少 C. 牛奶更少,早餐麦片更多 D. 牛奶更少,但对早餐麦片的影响并不清楚 【答案】C 【解析】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综合影响。

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六版第六章答案0001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复习题 1 ?举出一个价格上限的例子和一个价格下限的例子。 答:为了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国家对城镇居民中的安居工程售房制定最 高限价。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的国家合同定购部分收购时制定最低限价,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2?什么引起了一种物品的短缺?是价格上限还是价格下限?用图形证明你的答案。 答:当价格上限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短缺。当价格下限高于市场均衡 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过剩。 3?当不允许一种物品的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配置资源的机制是什么? 答: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卖者必然在大量 买者中配置稀缺物品。这时的配给机制可能是排长队,或者是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配给物品。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时,就产生了过剩。过剩会引起一些不合意的配 给机制,例如那些也许由于种族或家族之故而受买者青睐的卖者能比那些没有受到青睐的卖者更好地出售自己的物品。 4 ?解释为什么经济学家通常总是反对价格控制? 答: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起着调节作用。如果人为的控制价格,往往会 造成某种物品的过剩或短缺,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伤害,破坏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5?假设政府取消向一种物品的买者征税,而向这种物品的卖者征同样的税。税收政策的这种变动如何影响买者为这种物品向卖者支付的价格、买者所支付的包括税在内的货币量、卖者扣除税收得到的货币量以及销售量? 答: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它们都不产生影响。因为税收的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而不取决于向买者征税还是向卖者征税。 6 .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买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的价格,以及销售量? 答:一种物品的税收使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卖者得到的价格下降,销售量下降。 7.什么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分摊?为什么? 答: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分摊。税收负担将更多地 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弹性实际上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 场的意愿。当对某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合适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问题与应用 1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说服了国会实行每张门票40美元的价格上限。这种政策使听古典音乐 会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答:如果40美元高于门票的市场价格,对市场没有影响,听古典音乐会的人数不会改变。如果40美元的价格上限低于门票市场价格,会有更多的人想购票去听音乐会。但是,在40美元的价格下,古典音乐会的举办者所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音乐会门票数量比实行价格上限之前下降,市场上形成了短缺。这种价格控制政策使听音乐会的人少了。 2 ?政府确信奶酪自由市场的价格太低了。 A ?假设政府对奶酪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用供求图说明,这种政策对奶酪价格和奶酪销售量的影响。是存在奶酪的短缺还是过剩? 答:从图中看,存在奶酪的过剩。 图6—1奶酪市场供求图 B ?农民抱怨价格下限减少了他们的总收益。这种情况可能吗?解释原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新选.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概念题 1.稀缺性 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 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 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 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 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

配的特性。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 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 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 7.边际变动 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 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 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 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

经济学原理曼昆第七版 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 多选题答案

经济学原理(曼昆)第七版--第9章--应用:国际贸易--多选题答案. 第9章应用:国际贸易 快速多选: 1.如果一个不允许钢铁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的国内价格低于世界价格,那么:A.该国在生产钢铁中有比较优势,如果开放贸易会成为钢铁出口国。

B.该国在生产钢铁中有比较优势,如果开放贸易会成为钢铁进口国。 C.该国在生产钢铁中没有比较优势,如果开放贸易会成为钢铁出口国。D.该国在生产钢铁中没有比较优势,如果开放贸易会成为钢铁进口国。 【答案】A 【解析】由于该国的国内钢铁价格低于世界价格,说明该国在生产钢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该国将成为出口国。 2. 当Ectenia国在咖啡豆方面对世界开放贸易时,国内咖啡豆价格下降。以下哪一个选项说明了这种情况? A.国内咖啡产量增加,而且Ectenia变成了咖啡进口国。 B.国内咖啡产量增加,而且Ectenia变成了咖啡出口国。 C.国内咖啡产量减少,而且Ectenia变成了咖啡进口国。 D.国内咖啡产量减少,而且Ectenia变成了咖啡出口国。 【答案】C 【解析】首先,由国内咖啡豆价格下降知,贸易使得Ectenia过总供给增加(国内市场上,总供给>总需求),则该国为咖啡豆的进口国。由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知,该国是咖啡的进口国。并且,大量进口导致国内咖啡产业受冲击,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坏了。此题也可以用排除法。 3. 当一国开放一种产品的贸易并成为一个进口国时,将带来哪种结果? A. 生产者剩余减少,但消费者剩余和总剩余增加。 B. 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增加,而进口对总剩余的影响不确定。 C. 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都增加,但消费者剩余减少。 D. 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总剩余都增加。 【答案】A 【解析】由书上结果知,当一国开放一种产品的贸易并成为一个进口国时,消费者剩余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总剩余增加。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6版-微观经济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3章课后习题答案P63-P66 ■复习题 1.在什么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直线,而不是外凸的? 【重要级别】☆☆☆【难度级别】☆☆☆ 【考查要点】生产可能性边界定义 【参考答案】当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为常数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直线而不是外凸的。 2.解释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有什么不同。 【重要级别】☆☆☆☆【难度级别】☆☆☆ 【考查要点】绝对优势定义;比较优势定义 【参考答案】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都是用于衡量不同生产者生产效率差异的概念,绝对优势以生产效率为评价标准,比较优势以机会成本为评价标准。同一生产者可能同时在两种物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不可能同时在两种物品上都拥有比较优势。绝对优势反映了生产率的高低,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的高低。 3.举例说明一个人在做某件事上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人有比较优势。 【重要级别】☆☆☆【难度级别】☆☆ 【考查要点】绝对优势应用;比较优势应用 【参考答案】工程师A每小时的工资为500元,一个小时可以把自己的家打扫干净。B每小时的工资为50元,两个小时可以把与A相同面积的房屋打扫干净。在此例中,无论是赚钱还是打扫房间,A都拥有绝对优势。但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打扫A的家,A的机会成本是500元,而B的机会成本是100元,所以B在打扫房间上具有比较优势。

4.对贸易来说,是绝对优势重要还是比较优势重要?以你对上一道题的答案为例来解释你的推理。 【重要级别】☆☆☆☆【难度级别】☆☆ 【考查要点】绝对优势应用;比较优势应用 【参考答案】对贸易而言,比较优势重要。如果按照绝对优势,A和B之间没有从事贸易的可能。但是如果从比较优势来看,A专门工作而B专门打扫房间,在相同的时间内,A和B都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这样双方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5.一国是倾向于出口还是进口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解释原因。 【重要级别】☆☆☆☆【难度级别】☆☆ 【考查要点】比较优势应用 【参考答案】倾向于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因为在该国的生产效率和资源禀赋不变的条件下,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口自己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组合。 6.为什么经济学家反对限制各国之间贸易的政策? 【重要级别】☆☆【难度级别】☆ 【考查要点】比较优势应用 【参考答案】各国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每个国家在不同的劳务或物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各国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会增加世界劳务或产品的总量,而贸易既是各国专业化分工的前提,也是各国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如果限制各国之间的贸易,那么基于分工的优势就会减弱,所以经济学家反对限制各国之间贸易的政策。 ■问题与应用 1.Maria每小时可以读20页经济学著作,也可以每小时读50页社会学著作。她每天学习5小时。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篇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10章外部性 10.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影响,但并不为此承担相应成本或获得相应收益。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好的影响,但并没有获得相应收益;负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并没有为此承担相应成本。 2.外部性与经济效率 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效率。负外部性使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所以社会供给曲线位于市场供给曲线之上,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该产品的生产出现过剩。正外部性使生产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所以社会价值曲线位于市场需求曲线之上,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该产品的生产出现短缺。 3.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1)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其内容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斯定理在于说明,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市场势力就足够大,从而外部性问题总能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2)私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①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 ②慈善行为; ③通过依靠有关各方的私利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④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私人经济主体可能通过以上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但在现实中,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使得私人主体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外部性引起的问题。比如交易成本可能很昂贵;各方都可能竭力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谈判破裂;或者因为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太多,要协调各方利益不太可能。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性内在化,进而达到帕累托最优。 (3)政府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①征收庇古税(矫正税) 庇古税是用于纠正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按照庇古的观点,当企业的活动具有外部性时,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6版 微观经济学分册 第6章 课后习题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6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章课后 习题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6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章课后习题答案P132-P134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复习题 1(举出一个价格上限的例子和一个价格下限的例子。 答:为了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国家对城镇居民中的安居工程售 房制定最高限价。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的国家合同定购部分收购时制定最低限价,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2(什么引起了一种物品的短缺,是价格上限还是价格下限?用图形证明你的答 案。 答:当价格上限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短缺。当价格下限高于 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引起一种物品的过剩。 3(当不允许一种物品的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配置资源的机制是什么? 答: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卖者必 然在大量买者中配置稀缺物品。这时的配给机制可能是排长队,或者是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配给物品。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时,就产生了过剩。过剩会引起一些不合意的配给机制,例如那些也许由于种族或家族之故而受买者青睐的卖者能比那些没有受到青睐的卖者更好地出售自己的物品。 4(解释为什么经济学家通常总是反对价格控制? 答: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起着调节作用。如果人为的控制价 格,往往会造成某种物品的过剩或短缺,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伤害,破坏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5(假设政府取消向一种物品的买者征税,而向这种物品的卖者征同样的税。税收政策的这种变动如何影响买者为这种物品向卖者支付的价格、买者所支付的包括税在内的货币量、卖者扣除税收得到的货币量以及销售量, 答: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它们都不产生影响。因为税收的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而不取决于向买者征税还是向卖者征税。 6(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买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的价格,以及销售量? 答:一种物品的税收使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卖者得到的价格下降,销售量下降。 7(什么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分摊?为什么? 答: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分摊。税收负担将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弹性实际上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当对某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合适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问题与应用 1(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说服了国会实行每张门票40美元的价格上限。这种政策使听古典音乐会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答:如果40 美元高于门票的市场价格,对市场没有影响,听古典音乐会的人数不会改变。如果40美元的价格上限低于门票市场价格,会有更多的人想购票去听音乐会。但是,在40 美元的价格下,古典音乐会的举办者所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音乐会门票数量比实行价格上限之前下降,市场上形成了短缺。这种价格控制政策使听音乐会的人少了。 2(政府确信奶酪自由市场的价格太低了。 A(假设政府对奶酪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下限。用供求图说明,这种政策对奶酪价格和奶酪销售量的影响。是存在奶酪的短缺还是过剩? 答:从图中看,存在奶酪的过剩。

经济学原理(曼昆)第七版--第9章应用:国际贸易多选题答案

第9章应用:国际贸易 快速多选: 1. 如果一个不允许钢铁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的国内价格低于世界价格, 那么: A ?该国在生产钢铁中有比较优势,如果开放贸易会成为钢铁出口国。 B. 该国在生产钢铁中有比较优势,如果开放贸易会成为钢铁进口国。 C. 该国在生产钢铁中没有比较优势,如果开放贸易会成为钢铁出口国。 D. 该国在生产钢铁中没有比较优势,如果开放贸易会成为钢铁进口国。 【答案】A 【解析】由于该国的国内钢铁价格低于世界价格,说明该国在生产钢铁上具 有比较优势,因此该国将成为出口国。 2. 当ECtenia 国在咖啡豆方面对世界开放贸易时,国内咖啡豆价格下降。以 下哪一个选项说明了这种情况? 【答案】C 【解析】首先,由国内咖啡豆价格下降知,贸易使得ECtenia 过总供给增加 (国内市场上,总供给>总需求),贝U 该国为咖啡豆的进口国。由一国允许贸易并 成为一种物品的 进口者时,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知,该国是咖啡的进口国。 并且,大量进口导致国内咖啡产业受冲击,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坏了。 此题也可以用排除法。 3. 当一国开放一种产品的贸易并成为一个进口国时,将带来哪种结果? A. 生产者剩余减少,但消费者剩余和总剩余增加。 B. 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增加,而进口对总剩余的影响不确定 C. 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都增加,但消费者剩余减少。 D. 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总剩余都增加。 【答案】A 【解析】由书上结果知,当一国开放一种产品的贸易并成为一个进口国时, 消费者剩余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总剩余增加。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进口一种产品的国家征收关税,这就会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A. 国内需求量 B. 国内供给量 C. 从国外的进口量 D. 以上全部 A ?国内咖啡产量增加,而且 B. 国内咖啡产量增加,而且 C. 国内咖啡产量减少,而且 D. 国内咖啡产量减少,而且 ECte nia 变成了咖啡进口国 ECte nia 变成了咖啡出口国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6版-微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答案-第10章

第十章外部性 复习题 1.举出一个负外部性的例子和一个正外部性的例子。 答:负外部性的例子:化工厂排放的化学废气,污染了环境,但它却不必承担污染的全部成本。正外部性的例子:在临街的自家院子里种花,既美化了自己家的环境,又使邻居和路人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具有正外部性。 2.用供求图解释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负外部性的影响。 图10-1 存在负外部性的供求图 答:生产中的外部性使该物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最适量小于其均衡数量,即市场量。 3.专利制用什么方法帮助社会解决了一个外部性问题? 答:专利制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专利发明者可以在一定时期排他性的使用自己的发明的权利,激励发明者更多地进行新技术研究,科技发明的正外部性内在化。 4.什么是矫正税?为什么就保护环境免受污染的方法而言,经济学家对矫正税的偏好大于管制? 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被称为矫正税。这种税也被称为庇古税。作为解决污染的方法,经济学家对矫正税的偏爱通常大于管制,因为税收可以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减少污染。首先是因为税收减少污染更有效率。矫正税实际上规定了污染权的价格,并把污染权分配给那些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工厂。无论环境保护机构选择的污染水平是多少,它都可以通过税收以最低的总成本达到这个目标。其次,矫正税对环境更有利。在管制政策下,企业被动地减少污染,一旦达到了管制的要求,它就没有理由再减少排污。税收激励工厂主动减少污染,以尽

力减少不得不为此支付的税收量。 5.列出不用政府干预时也可以解决外部性引起的问题的一些方法。 答:私人解决外部性所引起的问题的方法有:(1)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2)慈善行为;(3)通过依靠有关各方的私利来解决外部性问题;(4)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6.设想你与一个吸烟者同住一间房,但你不吸烟。根据科斯定理,什么因素决定了你的室友是否在房间里吸烟?这个结果有效率吗?你和你室友如何达成这种解决方法? 答:根据科斯定理,如果我被迫吸烟所承受的成本大于我的室友吸烟所获得的收益,我的室友就不应该在房间里吸烟。如果我的成本小于室友的收益,她就可以在房间里吸烟。只要交易成本不阻止协议的达成,结果就是有效的。我和室友协商达成解决办法:我们中的一个补偿另一个吸烟或者不吸烟的损失。如我给室友买一些糖果以缓解她不能吸烟的痛苦,来与她达成协议——她以后不在房间里吸烟。 问题与应用 1.有两种方法保护你的汽车不被偷窃:防盗杠杆使偷汽车者难以偷走你的汽车;报警器使得在你的车被偷以后,警察可以轻而易举地抓得小偷。以上哪一种类型的保护会给其他车主带来负外部性?哪一种带来正外部性?你认为你的分析有什么政策含义吗? 答:(1)防盗杠杆的保护给其他车主带来负外部性,因为防盗杠杆的使用使偷汽车者难以偷走我的汽车,但偷车者会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汽车,多偷那些没有安装防盗杠杆的汽车。(2)报警器给其他车主带来正外部性,因为偷汽车者并不知道哪些汽车装了报警器,为避免被抓,他们会减少偷任何一辆车的概率。 (3)这一分析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对使用防盗杠杆的汽车所有者征税,对装报警器的汽车所有者给予补贴。 2.你同意下列说法吗?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 A.“必须根据矫正税引起的无谓损失来评价庇古税作为减少污染方法的收益。” 答:不同意。矫正税与其他大多数税不同,它是存在负外部性时的正确激励,从而使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矫正税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增加了社会福利。 B.“当决定是否向消费者或者生产者征收矫正税时,政府应该把税加载引起外部性的市场一方身上。” 答:不同意。无论向谁征税,税收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外部性是由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造成的,向消费者或者生产者征税会导致同样的数量下降以及消费者支付和生产者收入的价

曼昆微观经济学第六版书后练习答案-8

Chapter 8 1. a. The statement, "If the government taxes land, wealthy landowners will pass the tax on to their poorer renters," is incorrect. With a tax on land, landowners can not pass the tax on. Since the supply curve of land is perfectly inelastic, landowners bear the entire burden of the tax. Renters will not be affected at all. b. The statement, "If the government taxes apartment buildings, wealthy landowners will pass the tax on to their poorer renters," is partially correct. With a tax on apartment buildings, landowners can pass the tax on more easily, though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do this depends on the elasticities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this case, the tax is a direct addition to the cost of rental units, so the supply curve will shift up by the amount of the tax. The tax will be shared by renters and landowners, depending on the elasticities of demand and supply. 2. a. The statement, "A tax that has no deadweight loss cannot raise any revenue for the government," is incorrect. An example is the case of a tax when either supply or demand is perfectly inelastic. The tax has neither an effect on quantity nor any deadweight loss, but it does raise revenue. b. The statement, "A tax that raises no revenue for the government cannot have any deadweight loss," is incorrect. An example is the case of a 100 percent tax imposed on sellers. With a 100 percent tax on their sales of the good, sellers won't supply any of the good, so the tax will raise no revenue. Yet the tax has a large deadweight loss, since it reduces the quantity sold to zero. 3. Since the demand for food is inelastic, a tax on food is a good way to raise revenue because it does not lead to much of a deadweight loss; thus taxing food is less inefficient than taxing other things. But it is not a good way to raise revenue from an equity point of view, since poorer people spen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ir income on food, so the tax would hit them harder than it would hit wealthier people. 6. a. Setting quantity supplied equal to quantity demanded gives 2P = 300 –P. Adding P to both sides of the equation gives 3P = 300. Dividing both sides by 3 gives P = 100. Plugging P = 100 back into either equation for quantity demanded or supplied gives Q = 200. b. Now P is the price received by sellers and P+T is the price paid by buyers. Equating quantity demanded to quantity supplied gives 2P = 300 - (P+T). Adding P to both sides of the equation gives 3P = 300 –T. Dividing both sides by 3 gives P = 100 - T/3. This is the price received by sellers. The buyers pay a price equal to the price received by sellers plus the tax (P+T = 100 + 2T/3). The quantity sold is now Q = 2P = 200 – 2T/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