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临床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对照研究邢 专(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广东 罗定 527200)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有可比性的两组,其中传统组60例,给与常规开腹手术,腔镜组70例,给与腹腔镜手术。
结果 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传统组,而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止痛药用量明显少于传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组,以上比较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略低于传统组,而5年生存率则略高于传统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是安全而有效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图分类号:R 735.3 文献标识码:B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占人类恶性肿瘤的1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明显,治疗多采取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甚至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1]。
本研究通过对70例结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取得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30例,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腔镜组70例,男50例,女20例;年龄(41-69)岁,平均(52.57±15.70)岁;Dukes分期A期8例,B期34例,C期28例;其中直肠癌25例,升结肠癌23例,降结肠癌及乙状结肠癌各18例,横结肠癌4例。
传统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42-67)岁,平均(53.06±15.65)岁;Dukes 分期A期6例,B期31例,C期23例;其中直肠癌24例,升结肠癌17例,降结肠癌9例,乙状结肠癌8例,横结肠癌2例。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对比研究【摘要】目的观察并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治疗结肠癌上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31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6例与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的方式,治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等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发现,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于对照组,但两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患者无手术史;肿瘤直径小于5cm;无广泛腹腔转移或脑转移。
1.3 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多源发癌和asa分级大于ⅲ级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的方式,方法依据《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卷》进行;治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行气管插管及全身静脉复合麻醉;常规消毒,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乙状结肠患者取头低足高截石位,降结肠患者取头低足高右倾位,升结肠部患者取头低足高左倾位,横结肠癌患者取头高足低截石位。
建立气腹,脐上置观察孔,建立3个操作孔,置入腹腔镜、超声刀及操作钳。
探查腹腔,确认病灶位置及大小,判断是否有肿瘤转移或种植情况,判断淋巴结清扫范围,明确是否需采用根治性切除。
采用超声刀切开后腹膜、肠系膜,离断肿瘤主要供血血管,行切除肿瘤,切口吻合,清扫淋巴结等操作,对血管根据行结肠,整块肿瘤切除。
冲洗腹腔,放置引流,观察患者出血情况,缝合切口。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等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近、远期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的治疗手段及腹腔镜根治术与开腹手术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7年4月,在我院行根治手术的直肠癌患者120例。
其中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各60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无瘤生存和总生存情况。
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恢复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率分别为120.72±57.65ml、2.98±0.84d、11.02±4.36d和21.66%,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68.33%,与开腹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远期无瘤生存和总生存时间与开腹手术相当,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开腹手术。
【关键词】结直肠癌;腹腔镜;开腹手术;远期疗效【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42-02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发生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的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
手术治疗是目前根治结直结癌的最有效的方法,凡适合手术的患者,应及早行手术切除治疗[1]。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7年4月,在我院行根治手术的直肠癌患者120例,观察和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以期为结直肠癌的根治手术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参考,现特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分析2006年3月-2007年4月,在我院行根治手术的直肠癌患者120例。
其中男性66例,女性54例,年龄32-78岁,平均62.4±5.6岁,肿瘤大小在1-5cm,平均3.5±1.1cm。
其中,直肠癌64例,结肠癌56例。
tnm分期ⅰ期43例、ⅱ期35例、ⅲ期32例。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临床疗效及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防治效果[摘要] 目的分析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发病率、发病原因。
方法选择在我科治疗的直肠癌患者403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200例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203例采用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早期肠梗阻的发病情况以及防治结果。
结果腹腔镜组的切口长度(4.1±1.2)cm,小于开腹组,平均术中出血量(90.1±16.4)ml,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40.2±6.8)h,早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腹腔镜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开腹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开腹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讨论结肠癌是指结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800万人,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0%~15%。
结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发病原因与遗传、结肠腺瘤、息肉病、慢性炎症性病变、少纤维、高脂肪饮食习惯等有一定关系。
结肠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较慢,出现明显的症状时大多已到了中晚期,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肝癌,占我国恶性肿瘤第3位。
直肠癌是由直肠组织细胞发生恶变而形成。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直肠癌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其发病与社会环境、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
直肠息肉也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目前基本公认的是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高,食物纤维摄入不足是直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4]。
腹腔镜手术就是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进行的手术:使用冷光源提供照明,将腹腔镜镜头(直径为3~10mm)插入腹腔内,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并且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
然后医生通过监视器屏幕上所显示患者器官不同角度的图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并且运用特殊的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
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临床效果对比研究作者:曹树平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13期[摘要] 目的研究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
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12年11月于本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36例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腹腔镜根治术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结肠癌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除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P < 0.05)。
结论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结肠癌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以作为结肠癌手术的一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预后恢复有很大的帮助,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根治术;开腹手术;结肠癌;疗效[中图分类号] R735.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a)-0033-02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原因不明确,且起病比较隐匿,不易发现,一旦症状明显就诊时,通常病情已经接近晚期。
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及远期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目前结肠癌的治疗方式仍以手术为主[1-2],本院对近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分别行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具体研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1月于本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36例结肠癌患者。
所有患者术前结合相关临床症状,腹腔镜检查及送检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癌。
同时排除伴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以及有腹部手术史患者。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比较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本院2010
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分别接受两种术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所缓解,其中,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镇痛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技术治疗结肠癌具有预后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手术创伤小等特征,因而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标签:腹腔镜;开腹手术;结肠癌;疗效
随着我国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项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其应用价值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由于临床上对于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因而其临床应用范围仍需进一步探讨。
笔者对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30~70岁,平均(50.0±7.5)岁。
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不尽感、黏液血便、腹痛和腹胀等临床症状,经过活检和纤维结肠镜等常规临床检查,均确诊为结肠癌。
患者的Dukes临床分期结果为:A期20例,B期15例,C期5例;组织学分型:低分化8例,中分化20例,高分化12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每组2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开腹手术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的常规结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
腹腔镜手术组:降结肠癌患者取足高头低的右倾位,乙状结肠癌和横结肠癌患者取足高头低的截石位,升结肠癌患者取足高头低的左倾位,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
建立气腹,并将气腹控制在12~14 mm Hg。
分别在左右麦氏点和对应位置行3个操作孔,脐上行观察孔,将操作钳、超声刀及腹腔镜置入腹腔。
常规进腹检查腹腔内脏器情况,找到肿瘤的准确位置,检查是否发生转移。
使用纱带扎紧肿瘤近端的系膜和肠管,肠系膜和后腹膜使用超声刀切开,肠系膜血管充分分离至根部。
降结肠癌和横结肠癌患者于腹部适当位置上行3~5 cm长的手术切口,将肠段提出游离,在肿瘤处腹腔外10 cm左右处将肠段切除,吻合两断端肠
管后,将其重新放回腹腔。
乙状结肠癌患者在肿瘤上端10~15 cm,将乙状结肠系膜用超声刀分离至肠系膜下血管周围,并将其完全离断,锐性清扫盆腔,注意输尿管的保护,穿刺入直肠间隙,在腹腔镜直视下,将骶前筋膜前方锐性分离,直至肿瘤下方3~5 cm。
在拖出腹腔前,用无菌塑料袋保护肠段所有病变部位的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种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时间,肠段切除长度和淋巴结切除数以及患者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 0.05)。
见表1。
3 讨论
结肠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微创技术的推广,腹腔镜手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结肠癌的临床治疗中[1]。
结肠癌患者能否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生物学特征,包括癌外表现、激素分泌和肿瘤标志物等;(2)分化程度;(3)浸润深度;(4)肿瘤范围,包括远处有无转移、肿瘤位置和大小等[2]。
结肠癌肿瘤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受到术后综合治疗、术中无瘤操作规范、手术切除范围、病理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3]。
腹腔镜手术的实施要遵循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原则,即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疗效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否能够严格执行临床治疗原则。
主要包括:(1)预防切口种植以及隔离肠管与切口的措施[4];(2)淋巴结的彻底清除,系膜的切除范围应大于累及肠管的淋巴引流范围;(3)癌肿远、近端肠管的切除长度要重组,肿瘤与结肠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10 cm以上;(4)肿瘤切除中的无菌操作技术;(5)整块切除肿瘤和附近组织[5]。
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结肠肿瘤标本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都能够为充分切除正常的肠管长度提供保证。
两组患者血管根部和肠系膜淋巴结清除数量也表明,腹腔镜手术技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更加理想,证明腹腔镜手术能够彻底根除结肠肿瘤。
要达到这一结果,需要手术医师能在传统肿瘤根治术的基础上,掌握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且具有齐全的手术操作器械。
同时,在实施腹腔镜手术时,需要有深部组织准确的操作技术、放大效应及良好照明,从而为清扫淋巴结和病灶的彻底切除提供保证[6-7]。
综上所述,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具有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速度快、术中失血量少等显著的优势,且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因而是结肠癌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秦毅敏.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疗效对比[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6):1279-1280.
[2] 蒋磊.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5(30):871-872.
[3] 胡伟文,陈星明,刘俊林,等.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1,9(14):117-118.
[4] 周纲,陆逸庭.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比较[J]. 肿瘤学杂志,2012,11(6):241-242.
[5] 尹国庆.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D]. 中国医科大学,2008.
[6] 陈建刚. 腹腔镜与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老年人乙状结肠癌及直肠癌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2011,18(3):344-345.
[7] 何应新,林树文,郭黎. 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