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1. 用药起点过高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存在用药起点过高的问题。
一些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抗菌药物,而在手术后继续使用,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2. 药物选择不当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药物选择不当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没有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特点,而是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3. 用药时机不当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用药时机不当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手术前过早地给予抗菌药物,而在手术后继续使用,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4. 用药持续时间过长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用药持续时间过长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手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对策1. 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药理学、微生物学、感染控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 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指南,明确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和规范。
指南应包括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和药物剂量等方面的内容。
3. 加强监测和评估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监测内容包括药物使用率、药物选择、用药时机和用药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内容。
4. 加强感染控制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措施包括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人员的洗手和穿戴口罩等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总结归纳自查整改报告一、前言抗菌药物是当今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能够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然而,抗菌药物的错误应用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包括药物耐药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因此,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自查整改,以确保临床上合理、规范、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维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促进抗菌药物的可持续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频繁使用广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应用范围广,但如果过度使用,会导致耐药细菌菌株的选择性增殖。
而且,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也会破坏正常菌群平衡,增加真菌和致病菌的感染风险。
2.未进行敏感性测试。
临床中,有些医生在没有获得相关敏感性测试结果的情况下,就会给患者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这样做的风险是很高的,没有敏感性测试的支持,很难判断所选药物是否对细菌感染部位的细菌有效。
3.抗菌药物给药剂量错误。
未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必要的调整,导致抗菌药物给药剂量过高或过低。
4.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在临床实践中,有些医生会将多种抗菌药物合并使用,但联合用药并不一定能提高疗效,反而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5.忽略抗菌药物监测和评估。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缺少对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估,无法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改进措施1.加强医疗团队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如组织培训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推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对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规范性认识。
2.建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度。
制定有关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引和管理制度,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规范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限制非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鼓励适当的敏感性测试,并强调个体化给药剂量。
3.强化监测和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方面的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整改措施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细菌耐药性加剧、医疗费用上升等。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二、整改目标整改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 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控制细菌耐药性发展。
4. 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三、整改措施1.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职责,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规范。
各级医疗机构要制定本机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并严格执行。
2.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
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评估,确保其合理性。
同时,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权的管理,对临床医师的处方权进行分级管理。
3. 加强抗菌药物监测与评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体系,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对存在问题的医疗机构进行整改。
4. 加强抗菌药物培训与教育加强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5. 加强抗菌药物信息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抗菌药物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
加强对抗菌药物信息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合理使用意识。
6.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科研支持支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科研工作,推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研究。
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整改效果评价整改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通过监测和评估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以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
然而,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滥用的问题,引发了耐药菌株的出现。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菌非抗生素药物两大类。
抗生素可进一步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狭谱抗生素,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范围。
广谱抗生素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而狭谱抗生素则只能对特定的细菌效果显著。
2. 抗菌药物的常见临床使用情况(1)抗生素的常见使用场景:- 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炎等。
- 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
- 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 皮肤软组织感染:蜂窝织炎、脓肿等。
(2)抗菌药物的常见使用目的:- 治疗细菌感染:抗菌药物是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可通过杀菌或抑制菌体生长来达到治疗目的。
- 预防细菌感染:手术前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手术感染率。
3. 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未按临床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些患者或医务人员滥用抗菌药物,如未经医生指导擅自服用抗菌药物。
(2)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不合理:某些场景下使用广谱抗生素,而不选择狭谱抗生素,导致多种菌株产生抗药性。
(3)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一些医务人员存在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还容易滋生耐药菌株。
4. 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和影响抗菌药物的滥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危害和影响:(1)导致药物耐药性的提高:滥用抗菌药物易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出现耐药菌株。
这对临床治疗造成困扰,增加治疗难度。
(2)增加医疗成本:当大量的抗菌药物被滥用时,不仅会使医疗机构的药物成本增加,还可能增加治疗费用,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
(3)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滥用抗菌药物会扰乱人体内健康的菌群平衡,容易引发其他传染病和肠胃问题。
学号:2013007 姓名:陈熙
基层医疗机构在抗菌药物临床运用管理
——常遇到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前言
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一个需要系统治理的工程,包括医师、药师、护理人员等固然是“直接责任人”,但是由于它牵涉社会的各方面、各阶层,所以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府机构、药监部门、医药销售部门、新闻导向、公民素质、医院管理等都可能在其中起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一、抗菌药物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的缺陷;
(1)抗菌药物无指征应用
(2)过大剂量使用和过小剂量使用
(3)溶媒选择,浓度与滴注速度
(4)长时间使用与序贯疗法
2.药剂人员没有参与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
3.药事委员会没有充分行使职能;
4.医院管理缺乏有效监管措施;
5.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6.药监部门把关不严;
7.医德医风不良;
二、对解决问题的建议
1、国家出台相应的药政法规
2、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建立抗菌药物干预小组
3.核心的、主动的干预措施:
4.不定期对医药、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5、持续评估和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是建立在医务人员良好的处方行为上的,管理者、医生在抗菌药物的管理上应该达成共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小结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等。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进行小结,以期为今后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1. 抗菌药物品种繁多,覆盖范围广泛。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抗菌药物品种繁多,涵盖了各类细菌感染的治疗。
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但也增加了抗菌药物滥用的风险。
2. 抗菌药物使用量逐年上升。
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者增多以及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抗菌药物的使用量逐年上升。
然而,部分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3. 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无指征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
这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4. 抗菌药物管理逐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如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处方权管理制度等。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1. 抗菌药物使用率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限制了一线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降低了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
2. 细菌耐药性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随着抗菌药物使用政策的调整,细菌耐药性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3. 医生抗菌药物知识水平提高。
通过开展抗菌药物培训、宣传等活动,提高了医生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识。
4. 患者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加强,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1. 部分医生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识不足。
部分医生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的实际应用情况应用背景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对细菌感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已经导致了临床上出现了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不合理的抗菌药物开具、不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的使用剂量和疗程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多种严重的后果,包括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等。
因此,解决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对于维护患者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过程抗菌药物开具不合理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开具抗菌药物的处方,包括对患者的过度担心、患者的要求以及对病情的误判等。
这种不合理的抗菌药物开具行为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必要的药物暴露,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加强医师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师对于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建立良好的患者沟通机制。
医院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医师的抗菌药物开具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以减少不合理的抗菌药物开具。
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可能会因为个人经验和习惯,或者受到患者的要求等因素的影响,选择不合理的抗菌药物。
这种不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医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强对于抗菌药物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建立多学科的抗菌药物治疗团队,通过团队的协作和讨论,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策略。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不合理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可能会因为对病情的误判或者其他原因,选择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
这种不合理的使用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加强医师的药物治疗知识培训,提高医师对于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建立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对医师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
应用效果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达到以下效果:1.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自查报告随着个人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一听到写报告立刻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自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自查报告1一、我中心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1、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率过高。
抗菌药物使用应依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到达感染部位的浓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险时,可依据感染的部位及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特征等进行阅历治疗。
阅历性的治疗方案是以各种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目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基础制定的,并非个人阅历。
单纯的病毒感染、非感染所致的发热不应选用抗菌药物。
然而,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率过高的现象比比皆是。
我中心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掌握,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旧达到40%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肯定差距。
2、无指征和预防用药过多。
临床工作中,都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的现象,医师把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有的甚至缺乏应用指征,抗菌药物被滥用。
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觉患者有发热现象,便开头应用抗生素,既不查询发热缘由,也不做相应病原检查。
事实上,这不但违反临床诊疗常规,也违反了合理用药原则。
3、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便性和盲目性。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
目前我中心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特别不合理。
在使用剂量方面,大剂量、超剂量现象屡见不鲜,大剂量、超剂量的使用,不仅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会给患者身体带来严峻的危害。
二、对策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地掌握感染,避开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必需加强以下工作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熟识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2、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扬教育与学问培训,让医师把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学问;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3、加大媒体宣扬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使用率过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范围广、时间长、起点高,存在选择不合理及忽视特殊人群用药等问题,导致耐药菌增加、毒副反应增加。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耐药性
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化学制剂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等)是目前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品。
自从1935年第一个磺胺药应用于临床和1994年青霉素问世以来,抗菌药物至今已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虽然抗菌药物曾治愈并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其在应用过程却出现了毒副作用、过敏反应及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而抗菌药物的滥用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1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
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是否正确、合理,首先应看患者有无明确的用药指征。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率过高的现象比比皆是。
如某医院982例住院患者中,有714例应用了抗菌药,应用率高达72.7%,其中治疗用药占59.26%,预防用药占36.8%[1];某医院1 519例住院患者中,应用抗生素的有1 090人,占71.8%,其中治疗用药为330例,仅占30.3%,预防用药的为720例,占66.1%,患者应用抗生素的平均天数达10.3[2];某医院1 131例住院患者中,814例应用了抗生素,应用率达72%[3];某医院422份病历中,有325份应用了抗生素,应用率达77.01%[4]。
以上4家医院均为三级医院,而卫生部曾明确规定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率应低于50%。
由此,不难看出,这些医院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
2.1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范围过广手术可分为污染手术、清洁、污染手术(半污染手术)和清洁手术3种情况。
围手术期应根据术野有无污染或污染可能,以决定是否需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对于清洁手术,术野无污染,通常无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而对于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多的手术,以及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手术,则需考虑适当应用抗菌药物。
但是,目前国内各
级医疗单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范围过大,且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问题异常突出。
据宋娟报道[5],其所在科室的104例手术患者曾全部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和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比例分别为10.6%和100%,术后抗生素二联应用率高达37%,三联、四联应用抗生素的病例也分别达到了24%和15%;广东某医院1 235例外科、妇科、眼科无菌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100%,抗菌药物二联应用率高达94.4%[6];北京某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也达到了100%[7]。
2.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通常,需要抗菌药
物预防手术感染的危险期不超过24h,只要在手术开始至缝合完毕这段时间人体的抗菌药物血浓度达到有效范围,就可抵御术后可能因细菌引起的感染[6]。
目前,国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普遍偏长,据宋娟报道[5],清洁手术患者应用抗生素的时间平均为4.9d,污染手术应用抗生素的时间平均为7.7d;张丽辉报道[6],术后应用抗菌药物超过5d者占57.1%。
而实际上,那种“术前提前用药,术后用药天数越多越保险”的认识是错误的;并且,围手术期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切口的感染率[8]。
2.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起点高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起点高,是目前国内抗菌药物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二重感染的发生,据报道[7、9、10],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应用频度较高的药品中,三代头孢菌素类占3~5种,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克污等,以及头孢菌素类与β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甚至在没有任何严重感染指征的情况下,还用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3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尤其是对于住院病人,应在开始实施抗菌治疗前预先留取相应标本,及时送往细菌培养室进行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只有在获知具体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结果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用药和调整给药方案,然而,目前国内抗菌药物的选择多根据临床经验,细菌培养送检率很低,仅为16.24%[1]或22.28%[2]。
4忽视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
针对不同的患者须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尤其如此,如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应根据其肝、肾功能损伤程度确定可用、慎用或禁用的抗生素品种,并确定是否按正常剂量或降低剂量应用。
这些问题往往很容易被某些临床医师忽视,如给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万古霉素造成肾功能衰竭,应用大剂量头孢噻肟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或给肝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异烟肼、阿奇霉素造成肝功能衰竭等[2]。
小儿易受药物伤害,在用药时尤应谨慎,对于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毒性、肾毒性的抗生素,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只有当临床提供了明确的用药指征且无其它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择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且在治疗过程中须随时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有报道[11]显示,广州某医院小儿烧伤病例中,抗感染药物应用率居首为奈替米星。
尽管奈替米星用于烧伤后致病菌感染符合病原学要求,但大范围应用明显对“小儿”这一特殊群体的用药特点考虑不周。
另一类特殊群体是老年人,因其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改变,免疫功能减退,故在用药时也应予以充分注意,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蓄积,血药浓度增高,很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在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且宜选用毒性低和具有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尽可能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目前,国内老年病人因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病例比例高居不下[12]。
随着大量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其不合理应用产生了多种危害:①耐药菌增
加。
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影响了临床医疗和病人安全。
有资料显示,目前对各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丁文[13]曾报道,临床分离菌株对7种常用抗生素药敏试验显示2003年与1996年相比,细菌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很可能与这几种药物被广泛且不合理应用有关;浙江省相关部门的一项调查也发现,一些细菌的耐药率己从1997年的14%上升到了2000年的44.3%;②毒副反应增加。
某些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引发人体出现变态反应,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将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尤其是那些具有耳毒性、肾毒性或肝毒性的抗菌药物,应用不当更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
据报道,我国每年因不恰当应用耳毒性药物造成耳聋的儿童多达上万名,其中95%以上为氨基糖苷类药物。
一项对药源性死亡病例的分析结果显示,在225例药源性死亡事件中,由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引起的为97例,占43.1%。
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应用抗生素,极可能造成人体正常菌群失调,引发二重感染;
③加重患者负担,造成资源浪费。
据统计,仅不合理应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一项,就使我国每年浪费掉了7亿元的卫生资源。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是我国各医疗单位普遍存在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与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原则供医师遵循有关。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和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于2004年10月9日联合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相信随着该《指导原则》的出台,对控制当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将起到积极的遏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