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中的功能及作用--以丽江为例

旅游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中的功能及作用--以丽江为例

旅游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中的功能及作用--以丽江为例
旅游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中的功能及作用--以丽江为例

旅游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中的功能及作用

--以丽江为例

内容摘要

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业相应的产生。

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发展旅游业反过来又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但是从整体上讲,旅游业所影响的积极的一面,要远远大于消极的一面。正确认识旅游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努力抑制旅游业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关键字

旅游; GDP ;经济增长

第一章旅游业

(一)、旅游业概念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型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从国家政策引导上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1978年转换机制,旅游业开始从“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

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

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

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

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三)、旅游业的重要性

旅游业括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个部分。两者由于接待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其性质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一般是从国内旅游业开始,逐步向国际旅游业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经济建设需要外汇,大多是从国际旅游业开始发展的。国内旅游业和国际旅游业是密切相联的统一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能够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丽江旅游业发展状况

(一)、丽江简介

丽江处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市527公里。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仍具有母系氏族特征的摩梭人,玉龙雪山,虎

跳峡……使丽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点。1997年12月4日,丽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丽江境内山河交错、峰奇谷秀,天造地设的山川胜景,让人应接不暇。全区旅游资源覆盖面积为1033平方公里,有开发价值的景点有104处,其中最主要景区有“两山一江一城一湖”,即老君山、玉龙山、长江第一湾、丽江古城、泸沽湖。

(二)、丽江旅游发展现状

在近些个几五期间的发展过程中,从抓观念到抓机遇,再到抓质量,整个丽江市的旅游行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丽江旅游发展状况是主要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十五期间,丽江市政府明确了丽江旅游的创业目标,要将丽江旅游发展状况从粗放型转变为高质量和高效益的方向转变。在明确了整个旅游人数之下,提高旅游的综合效益。近些年丽江政府首先明确了旅游行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带到全市人民共同建设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这个氛围的创立很有助于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在政府的带领之下,全市上下共同打造旅游旗帜,创立旅游品牌,掀起了一波全民发展旅游业的高潮,还有许多个体、集体等一系列企业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建设中来,它们根据自己的实力,提供自己的一分力气,到目前为止,全市一个有二十五家旅行社,其中八家是国际旅行社,有星级酒店一百八十家,全市一共有刘佳旅游汽车公司,五百多辆旅游车,接近三十家旅游购物商店,全市一共有导游资格的人数接近达到五千人,而实际从事导游工作的认识也达到了客观的三千人。整个丽江市直接从事旅游业的员工人数达到了四万人次,而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认识达到了十万人。丽江旅游发展状况还有,丽江政府部门坚持做好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环境和发展旅游业这两者之间是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世界遗产论坛上,丽江模式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赞美。丽江市还创造品牌,创造声誉,扩展丽江旅游业在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影响力。

现在的丽江旅游发展状况是"天雨流芳,梦幻丽江"旅游新潮的一种新景象。丽江旅游业今后发展方向是建设精品旅游胜地,培育世界级的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发挥它的旅游集中地功能。

第三章丽江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作用

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而且对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税收结构,最终促进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方面:

1、可以促进社会的经济繁荣

丽江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丽江旅游业理应成为本地区反贫困战略的主导力量。丽江旅游的社会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更在于能为贫困人口创造提高文化和科技素质的机会和条件。丽江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作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丽江旅游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旅游,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从中直接受益,创造财富,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同时,经营旅游,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同时,具有高度外向性的丽江旅游可以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能动性,产生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资金、商品,打破这些地区的对外封闭状态,变投资的“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2、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提高当地人民的就业

旅游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丽江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小等特点,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可利用资源供给有限,加上“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绿”等国家政策的推行,使本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发展旅游业正好可以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据专家测算,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第三世界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旅游业将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缓解社会矛盾的主要产业之一。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劳动力和资源的流动性都很强。旅游业作为劳动力安置的行业,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旅游业是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旅游是一个密度高、链条长、拉动力大的产业,对地方的经济有着快速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发展旅游可以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能较好地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就能带动增加5个就业岗位。旅游业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从传统产业来看,吸收社会就业容量是有限的,而旅游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它能以较少的就业成本广泛吸收社会就业,并带动饭店业、餐饮业、商业、食品加工业等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可以用较少投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县内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调节社会财富在地区的流动引发诱导效应。由于旅游业投入成本少,见效快,旅游地区或城能够依凭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从而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政府又可以用其旅游收入改善旅游环境,发展旅游配套设施,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旅游消费增加刺激经济活动扩大导致收入、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的诱导效应,其作用相当于间接效应的三倍

3、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1)、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随着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拉动力的增强,服务经济日益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源泉,对未来社会经济走向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迫切,尤其是消费占GDP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下降趋势。我们需要有新的消费增长点,而根据国民的消费需求的变化,第三产业就是一个有待培植的消费增长点,它对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2)、可以扩大就业门路,第三产业集劳动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于一体,属于广阔的就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第三产业强调劳动者技能、技巧多样化,而对标准化程度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吸纳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上对就业者需求较宽、能使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的新兴产业。为我国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下,发展第三产业会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过渡产生极为深刻的意义。

(3)、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乡村第三产业,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农业观光游、农村服务业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状况,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文化方面:

1、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丽江旅游的一大特色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这是丽江的魅力所在。然而,大群外来人口在丽江流动,与当地居民在接触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些交流中有对丽江的社会文化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积极方面是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各地区的独特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

真实的表现。在所有的文化交流中,旅游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好途径。

对年轻人而言可以通过旅游来使自己开阔视眼,增长知识和才干在丽江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在包揽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加深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同时,在旅游交往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民的文化、思想、习俗、语言,有助于引进新的、有利的思想,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消极方面是大量的游客来到丽江,干扰了丽江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丽江的居民为了多赚一些钱,使得古城、古镇逐渐商业化,导致原本的当地在生活上的一些习俗,游客无法再看见,也就逐渐失去了她的特色,游客来丽江所追寻的丽江特色,浓郁的民族气息消失不见,同时,游客也就失去了来丽江游玩的追求和向往了,这样就会使得丽江的游客急剧减少。

2、有利于丽江特色文化的传承

丽江的纳西族歌谣文化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主打品牌,在丽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品牌具有很强的优势。将纳西族歌谣文化的宣传纳入对丽江的宣传。从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出发,并非单纯全新塑造一个“纳西族歌谣文化”的新品牌,而是着重于通过纳西族歌谣文化来加强“丽江”这一品牌的内涵和吸引力,强调丽江独特民族文化的底蕴,使丽江产生新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同时,从长远来看,通过丽江的知名度来提升纳西族歌谣文化的知名度,由此促进纳西族歌谣文化的保护、弘扬。

(三)环境方面:

1、旅游对丽江出名的建筑、特色建筑的破坏

首先,由于部分游客的文化修养不高,认识不到文物古迹的珍贵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画或坐卧在文物古迹上拍照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文物古迹不同程度的损耗和破坏。再次,众多游客的脚踏也会损害文物古迹。如丽江古城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游人的行走,造成挤踏破坏,很多地方的砖块已受到严重损害;泸沽湖的原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当年的青山绿水已经不再漂亮了。

2、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风景名胜区,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游客丢弃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垃圾。垃圾污染现已成为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地区的一大祸害,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

我国游客总喜欢将各种食品,如点心、糖果、饮料等带到户外,或是到旅游区附近的土产店、海鲜店里大吃大喝,为当地环境制造出了许多垃圾。某些山地的谷地几乎成为登山游人丢弃杂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难处理,日积月累,臭气熏天。此外,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处理设备要耗电、耗

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设备会产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炉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气),再次威胁环境,甚至损害大众健康。

综上所述:我觉得,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参考文献:

[1]何羽. 2004-2006年西部旅游业发展情况分析[J]. 新西部(下半月),2008,(3).

[2]李亚娟. 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J]. 经济论坛,2008,(16).

[3]齐嘉鹏. 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探讨——以青海旅游业发展为例[J]. 当代经济,2008,(8).

[4]罗正霞. 关于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战略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5]马琴. 论西部民族旅游业的协调发展[J]. 发展,2007,(10).

[6]宋丽娜,尹德涛.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发展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5):33-35

[7]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8]何雨.旅游规划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9]武光,韩渝辉.再论旅游产品概念及其特征[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张辉.旅游经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11]于希贤,黄建军,黄远水等.武夷山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Z].2005

[12]张建光. 21世纪武夷山市旅游业发展战略[J].发展研究,2000.9:36-38

[13]Yang wang and Geoffrey Wall.Administrative arrangements and displacement compensation in top-tourism planning--A case from Hainan Province,China.Tourism Management,V olume 28,Issue 1,February 2007,Pages 70-82

[14]Bendegul Okumus Fevzi Okumus and Bob McKercher.Incorporating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uisines in the marketing of tourism destinations:The case of Hong Kong and Turkey.Tourism Management,V olume 28,Issue 1,February 2007,Pages 253-162

[15]Tham Min-En Aaron.Ken-Air Tours——The volatile tourism market in Singapore. Tourism Management,V olume 27,Issue 6,December 2006,Pages 1371-13.

[16]郭海燕,丁培毅,杨斌. 论西部大开发中石河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7]刘志全. 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J]. 商场现代化,2008,(10).

[18]陈军. 制约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9]纪俊超、李秀英:《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中—海南》·中国旅游出版社.

[20]杨哲昆、李澄怡、赵全鹏:《2005年海南旅游报告书》·海南出版社.

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旅游景区规划 姓名:代玉年级:2010级 学号:1041064115 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 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目录 案例概述 (1) 丽江古城标识、标牌和解说 (1) 丽江古城旅游安全管理 (3) 丽江古城旅游产品管理 (4) 丽江古城旅游营销管理 (6)

旅游景区规划之·云南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 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本文将从旅游标识、标牌和解说,旅游安全管理、旅游产品管理和旅游营销管理四个方面对丽江古城经行分析。 二、丽江古城旅游标识、标牌和解说 一方面,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局专门设有旅游标准化办公室负责丽江古城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在标识、标牌等管理方面主要包括: 一、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整改:由数字化分公司负责完善了单位内部公共信息符等相关工作。如引导标识,在景区内设置了位置合理,指示清楚的规范标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业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 县域乡村旅游产品及其开发探索 摘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推动、旅游需求市场的强劲拉动下,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迎来了又一轮的高潮。衡阳县旅游开发起步不晚,而且已有一定基础,但总体发展不快,发展水平较低。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优势资源、主导产品、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并应对农家乐、观光休闲农业、乡村生态游、节庆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优先开发,重点发展。 关键词:县域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衡阳县 0 引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业的决定》(湘发[2007]13号)文件精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旅游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大力开发农村旅游产品。200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办公厅根据《国务院加快旅游是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精神,又下发了《湖南省农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实施方案》(湘政办涵[2009]127号)。有感于党和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的高度重视,本文仅就以湖南省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奇的衡阳县为例,对县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进行探索。

1 衡阳县农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背景 1.1 乡村旅游产品及其开发的一般认识 关于乡村旅游产品的感念国内外学者对其鉴定的见解很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形成了几个方面的共识,即①乡村旅游产品发生在农村地区;②以特有的农村景观资源对城区居民具有吸引力、魅力;③有自己的独特农村文化内涵;④乡村旅游产品所对应的资源市场主要为城市居民;⑤强调乡村社区和农民参与经营。在此基础上对学者们的各种界定进行归纳和概括。较多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概念;应该是从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以乡村社区为载体,以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乡村产业和乡村文化为媒介,以乡村地区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为手段达到旅游者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达到精神升华的新型旅游产品[1]。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本质上的乡村性、空间分布的独特性、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性,旅游消费的低水平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等特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区设计是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而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而且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社区与农民参与市场主体。择优开发突出特色综合功能,可持续发展,符合标准化原则[2]。 衡阳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配合“纪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开发了船山文化专项旅游项目,为此,修通了从衡阳县城西渡镇至王船山故居曲兰乡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丽江旅游业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经过1996年至1998年三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1998年以后,丽江抓住′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树立丽江旅游品牌。1999年到丽江

丽江古城大研镇旅游策划方案

丽江古城大研镇旅游策划方案

丽江古城大研镇——旅游策划方案

【前言】: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以其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丽江古城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该份策划方案经过规划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景点现状分析、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前景分析、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基础设施规划、旅游产品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营销规划来对丽江旅游进行策划。在此同时也发现丽江旅游上一些问题,比如交通、通信、住宿、休闲娱乐场所、引导标识等方面的建设,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满意度。丽江的城市规划现在落入中国千篇一律的那种城市建筑的老套旧窠,看不到建筑物与绿树、绿地和水潭相互掩映的那种园林城市之美,看不到丽江应该有的高山边地城市建筑独特的生态景观之美和个性特征之美。而且城市周围的山林景观中,还有不少明显是过去开山炸石留下的难看疮疤,影响了丽江的市容。我觉得,丽江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名城,从空中鸟瞰,就要追求一种山水园林城市之美,一种人们飞临上空就心驰神往的效果。因此,今后在城市建筑中,空间的

疏朗布局、绿树绿地、河流湖泊与建筑物的间距和相互辉映,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是办公楼、宾馆酒店楼堂馆所等,都要在外观上体现一种本地建筑的特色。 目录 一、规划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二、景点现状分析 三、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前景分析 四、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五、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六、旅游产品规划 七、生态环境保护 八、营销规划

丽江旅游经济

丽江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云南丽江旅游的发展,通过“八五”期间的“抓观念、打基础”、“九五”期间的“抓机遇、促发展”和“十五”期间的“抓质量、促效益”,使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推动丽江经济结构调整、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丽江先后荣获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殊荣。 2008年,丽江市被列入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优势特色经济 解放思想,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快。1978—1988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丽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只有1%,全省倒数第三,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五。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未能找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势特色经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片面发展传统农业,错失了云南省以烟、糖、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拉开了与玉溪、曲靖等地州的差距。不少企业投产之日即为亏损之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有的工业企业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丽江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结合丽江改革开放前10年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开展区情调查研究,认真探索有丽江特色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方面狠抓了“四破除、四树立”:一是破除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的“左”的思想束缚,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树立敢闯、敢干的积极进取观念。二是破除墨守成规、照搬书本或别地经验的僵化观念,树立认清丽江区情、坚持从丽江实际出发、建设有丽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观点。三是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守旧思想,树立全方位开放的广纳观点。四是破除两眼向上、两手向上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自强观念。 在探索丽江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丽江人深刻地认识到:丽江的农业,因为自然条件的立体性、分散性,交通运输不便和农民素质较低等原因,虽为基础产业,但不可能成为主导产

丽江古城大研镇 旅游策划方案

丽江古城大研镇 ——旅游策划方 案

【前言】: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以其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丽江古城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该份策划方案通过规划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景点现状分析、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前景分析、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基础设施规划、旅游产品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营销规划来对丽江旅游进行策划。在此同时也发现丽江旅游上一些问题,比如交通、通信、住宿、休闲娱乐场所、引导标识等方面的建设,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满意度。丽江的城市规划现在落入我国千篇一律的那种城市建筑的老套旧窠,看不到建筑物与绿树、绿地和水潭相互掩映的那种园林城市之美,看不到丽江应该有的高山边地城市建筑独特的生态景观之美和

个性特征之美。而且城市周围的山林景观中,还有不少明显是过去开山炸石留下的难看疮疤,影响了丽江的市容。我觉得,丽江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名城,从空中鸟瞰,就要追求一种山水园林城市之美,一种人们飞临上空就心驰神往的效果。因此,今后在城市建筑中,空间的疏朗布局、绿树绿地、河流湖泊与建筑物的间距和相互辉映,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是办公楼、宾馆酒店楼堂馆所等,都要在外观上体现一种本地建筑的特色。 目录 一、规划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二、景点现状分析 三、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前景分析 四、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五、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六、旅游产品规划

七、生态环境保护 八、营销规划 一、规划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目的:为了真正把丽江城打造成国际休闲度假、会议和商务旅游基地,实现休闲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丽江高原和农业、文化原生态、多样性的资源优势,满足中高端旅游者对旅游的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丽江旅游发展中定向时权式原生态旅游文化度假村建设的理念 (三)原则:提升丽江游客的档次,同时达到旅游中的保护,保护原则中的体验 二、景点现状分析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

发展旅游业的思考与建议论文

对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思考 与对策建议

对我国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专业学生学号 关键词:发展回顾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一、导言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优势逐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中国旅游业得到迅猛的发展,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在接待人数、外汇收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的开放与保护、旅游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中国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占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旅游开始起步;“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而到了2011年,中国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基本途径,制定发布了《中国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完成了《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二)取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需求快速增长,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到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再到2010年,我国累计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376.22万人次;从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完整版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

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经过1996年至1998年三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1998年以后,丽江抓住′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树立丽江旅游品牌。1999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达到了28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7亿元,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八五”打基础、创品牌,“九五”抓机遇、图发展,实现数量扩张和规模发展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促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2001年9月,丽江市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丽江旅游要实现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在保持游客数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并围绕提质增效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首先实行了旅游行业自律管理,以行业协会为主,通过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充分发挥行业协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 展研究论文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

能。对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1)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定义: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随着人们出游频

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4篇

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4篇An example of tour guide words of Lijiang ancient city i n Yunnan Province 编订:JinTai College

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云南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 2、篇章2:丽江古城导游词文档 3、篇章3:丽江古城导游词文档 4、篇章4:丽江古城导游词文档 篇章1: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 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今天小泰为大家带来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云南丽江古城旅游导游词范文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丽江古城,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赵。今天,大家可以跟随着我去丽江古城。在云南丽江,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无限风光在丽江,丽江古城在东方,历经九百年不毁,丽江风景数它美。这是夸赞丽江古城风光美、历史久。现在,我就带你们走进这丽江古城去看一看吧! 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来到了仙境般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环境相得益彰,到处都显示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游客们,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去看看吧!注意不要乱扔垃圾并注意安全。 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丽江古城有名的“三眼井”,它从高到低分三级地势流淌,周围用石条分别砌成三到围栏。第一眼井日常饮用,第二眼井洗菜,第三眼井洗衣。因三眼井依地势而成,下塘水不会污染上塘水,既节约又环保。 当夜晚降临,月亮清亮地俯视着古城。古城的过道边上挂满红灯笼的酒吧和店铺,大家可以挑选靠窗的座位,细细体会它的意境。这时,被岁月磨得全无棱角的青石板,此时此刻似乎也有了生命。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定稿版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丽江旅游业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经过1996年至1998年三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1998年以后,丽江抓住′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树立丽江旅游品牌。1999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达到了28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7亿元,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八五”打基础、创品牌,“九五”抓机遇、图发展,实现数量扩张和规模发展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促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2001年9月,丽江市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丽江旅游要实现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在保持游客数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并围绕提质增效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首先实行了旅游行业自律管理,以行业协会为主,通过政府和行

旅游业发展论文 旅游业经济论文

旅游业发展论文旅游业经济论文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条路径 摘要:依靠政府规制和产权明晰下的市场交易一直被看作是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引起的旅游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等外部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伴随着发达国家近年来日益涌现的越来越多的由旅游企业自发采取的环境保护战略行动使人们看到了依靠产业界自发合作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与制造业企业相比,以主要提供观赏和休闲娱乐等体验型服务产品的旅游企业在面临环境问题的战略行为选择时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文章分析了旅游企业采取自愿环保战略的决策动机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激励对策,为寻求解决伴随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提供更好的治理方式。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自愿环保战略 一、引言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涌现的越来越多的由旅游企业自发采取的环境保护战略行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如一些著名的目的地个体旅游经营商自愿申请加入ISO 14001和EMAS环境标准认证和管理组织,或者通过多边的旅游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共同形成维护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集体解决方案等(Bramwell & Lane,2000)。这些无需政府和法律介入的自愿环保行为节约了大量的外部行政干预和市场交易

成本,并且由于是旅游企业自主权衡的结果,因此在实施中更重视收益和成本的控制而更有利于提高环保投资的效率。 那么促使部分旅游企业打破其关于自然环境资源这一“旅游公共品”开发经营中固有的机会主义行为逻辑的动机是什么?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主动采取提供有益于公众的第三方环境公益品的行为决策呢?政府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使这种自愿环保行为推广为众多目的地旅游经营企业的战略常态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除了传统的政府强制干预外,解决旅游负外部性内部化问题的其他可行途径。 二、旅游企业自愿环保战略决策的内在动机 1. 获取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由于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有关面对公共环境资源个体采取自愿环保行为的内在激励动机不足的研究结论主要来自于制造业行业的实证分析,如King & Lenox(2002)、Rennings et al.(2006)等,将其直接推广到生产过程和产品属性与制造业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的旅游企业的行为决策预期上难免会导致理论猜想严重偏离实际的情况。事实上,对于以提供观赏、休闲娱乐等生理和精神上舒适体验的旅游企业来说,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资源不仅是其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投入品,而且也构成了其吸引和提供给旅游者的综合性服务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丽江旅游市场SWOT分析

丽江旅游市场SWOT分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丽江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抓住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建设小康社会等历史机遇,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丽江旅游面向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推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旅游业二次创业,把丽江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当然那也是因为丽江旅游市场存在着很大的优势(Strengths):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丽江位于著名的滇川藏大三角文化交汇地,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和今天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圈的重要门户,所以丽江多种文化交融并存、多种民族和睦相处,构成了地缘优势突出、文脉特征明显的旅游资源禀赋。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两山、一城、一江、一湖、一文化、一风情”是丽江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两山是指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重点展示区丽江老君山和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区玉龙雪山;一城是指集大研古镇、束河古镇、白沙古镇于一体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一江是指含括万里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宝山石头城等景观于一线的金沙江;一湖是指母系社会文化活形态遗存地高原淡水湖泸沽湖;一文化是指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社会百科全书东巴古籍文献;一风情是指至今保留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的摩梭风情。

三、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丽江市政府、云南省政府等都对丽江开发旅游业大力的支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使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当然,中央对于丽江市旅游开发给给予很大的支持,使丽江旅游在国际中知名度不断上升。 四、丽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 近年来,丽江当地政府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丽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和易达性。丽江机场目前已开通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地的航线,已成为云南省内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丽江到大理、丽江到香格里拉都有一级公路连接,大丽(大理到丽江)铁路已于2009年9月28日建成通车,新建的丽江火车站是云南第二大火车客运站。大理至丽江的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已于2007年正式启动,预计2010年底建成通车。丽江区内各著名景点玉龙雪山、虎跳峡、黎明老君山、泸沽湖之间也都实现了高等级公路贯通。交通的便利使得丽江旅游变得更为舒适、快捷、安全、方便,增加了丽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与此同时,丽江旅游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Weakness):一、基础设施的薄弱。 丽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饭店业、旅行社等相关产业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但是医疗,教育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尤其是医疗设施还

旅游业论文

武汉商学院 客源国概况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客源国概况 专业年级:13级旅游英语1班学号: 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谈韩国旅游业

谈韩国旅游业 第一部分:导入语 在当今旅游业被公认为朝阳工业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旅游课题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中韩两国一衣带水,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广泛合作,两国的旅游业也乘势蓬勃发展。本文探讨中国游客赴韩国旅游这一课题,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了解英国,了解这个国家独特的人文资源特征。 第二部分:韩国政府的旅游战略 为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韩国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战略产业,始终维护良好形象,努力营造吸引游客的旅游环境。韩国旅游界人士指出,举国一致树形象、上下齐心搞促销,是发展韩国旅游业的真实写照。韩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国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教育国民懂得提高国民素质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国民素质提升,人人保护历史文化,也为韩国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韩国政府要求本国的旅游业不断创新,努力发展体现韩国特色的旅游项目。韩国旅游部门在努力发掘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将旅游与节日、民俗、饮食等结合起来,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现在韩国每年新推出的特色旅游项目达800个,其中包括吸引百万游客的庆州文化博览会、河回国际面具节等。这些富有浓郁韩国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韩国政府的应策 1.)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韩国工业旅游的开发,必须将近期效益和长远目标、数量与质量协调平衡,对韩国工业旅游资源综合分析,制定整体规划,对工业景点进行循序渐进地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既能够保证游人充分领略和体会工业旅游的底蕴,获得心理满足,又不能对工业企业的生产和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生产旅游两不误。所以说工业旅游如若开发得当,将取得“双赢”乃至“多赢”效应。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1.丽江古城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起源于唐代的三赕城,历史上是多元文化角逐的重要场所,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丽江古城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多因素渗透、互动的过程。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优势: 丽江古城拥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古城建筑集汉、藏、白等各民族之大成,并具纳西族独特风格,是中国现存古城中极为罕见,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选址和布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和黑龙潭水系。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成为古城的一大特色。 纳西文化,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

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劣势: 丽江古城旅游产业相对较单一,丽江古城的景点就只有古城、古镇、黑龙潭公园,而且,丽江古城商业化较严重,使古城的环境压力增大,不利于古城的维护,有的地方拥有比较完整的纳西原始民居,但是,由于开发的不到位短期旅游的游客并不能完整的游览整个古城。 基础设施还不是那么的健全有待改善,如丽江的公交路线还不是那么的合理,对相关的服务从业人员的管理还不是那么的完善。旅游旺季的接待能力也不是那么的好。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机会: 随着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旅游业来说,,国家准备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对于丽江来说是个提升和完善丽江的绝佳旅游胜地的机会,丽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许多可以开发而尚未开发和完善的景区景点,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依托丽江古城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如:老君山的开发。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威胁: 随着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引起物价的上涨;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文化的不良“示范效应”如:良莠不齐,崇洋媚外;干扰当地的居民的正常生活;传统文化被不正当的商品化;增加污染源,降低环境质量;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间狭小;危及历

丽江旅游现状及对策分析

丽江旅游现状及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上的消费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受欢迎,而精神上的放松成为了人们的一个追求,于是旅游业作为一种放松与陶冶自我的行业开始兴起,但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丽江旅游业现状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9年1至10月,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638.63万人次,同比增长22.47%,其中海外游客44.1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国内游客594.52万人次,同比增长23 %。旅游业总收入7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4779.05万美元,同比增长17.92%,国内旅游收入62.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11%。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接待地。首先,旅游业带来的正面影响是不容否认的,如: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等。其次。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重性一样,旅游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给当地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旅游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较之对自然环境的影

响更为广泛、更加深入,进而将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受到我们的更多关注。 丽江开发过程中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折木损花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物。保护区内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 二.游客进入带来文化冲击 1、传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 在旅游市场上,因片面追求旅游效益,而不顾当地社会人文资源的特性,进行完全趋从于旅游者口味的运作,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传统的舞台艺术化、商品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虽然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 2、生活环境及方式的改变

旅游业论文范文

旅游业论文范文 洱海,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苍山洱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又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具有自然保护、景观旅游、城市用水以及气候调节和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是大理州乃至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 一、湖泊旅游开发的环境问题 湖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湖泊水体的污染、森林植被的破坏、湖滨湿地的侵占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有陆林,虞虎认为湖泊旅游开发会影响水质条件、造成土质破坏。赵敏燕,蒙睿等(2004)认为湖泊水体污染、流域森林资源的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云南高原湖泊旅游开发的瓶颈。 [2]高文荣(2001)在对抚仙湖旅游开发研究时,发现其重建轻管,服务设施和人造景观开发比例不合理,区域环境问题突出,过度开发导致环境负效应问题、污染问题严重。[3] 二、环洱海旅游开发对洱海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环洱海旅游开发对洱海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 本文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洱海生态问题。对于大理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发展旅游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国外学者Green、国内学者陆林等采用特尔菲法对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促进废弃建筑物的更新利用、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改善当地的环境。环洱海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促使当地政府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打造一个生态和谐的洱海。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这个矛盾统一体告诉我们,洱海旅游+生态环境+经济效益是洱海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