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
- 格式:ppt
- 大小:5.17 MB
- 文档页数:34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解说【10哲学冯锦亮201031040104】创造进化论是柏格森对进化论的解释和批判,他从研究生命进化的关键——内在生命开始,指出“生命之流”或“生命冲动”是生物总体进化的推动原则和基础,同时又是产生生命的繁多种类和多样性显现方式的源泉。
进化论理论发展的关键人物是达尔文。
他在《五种起源中》提出,既存的所有生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样式演变而来的。
生物的进化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分阶段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而在柏格森那里,生命进化并不总是体现为一种分阶段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而是向不同方向发展,它能战胜僵死物质。
柏格森的这些观点是对机械的和决定论的批判。
柏格森将生命冲动解释为一种创造性力量,它不仅使新的生命形式成为可能,还构成进化过程的源泉,具有直觉的植物和具有智力的动物只不过是生命冲动的不同印记而已。
虽然以工具性行为目标的直觉和智力为解决生命问题提供了两种可能性,但直觉离生命更近,因为智力以分析为基本结构,致使生命停留在僵死、不变和物质的立场上,他不能把握生命的真正本质。
体现生命基本特征的绵延、连续性和变化等以及生命的动力和创造性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
直觉虽然以智力为基础,但他超出了概念的范围和限制,能直接地洞察到生命的冲动和绵延。
关于我们自由的意识,关于我们创造性的意识将成为理解宇宙本性的关键。
宇宙不是封闭的,他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物质是它的堕落,生命则是它创造性向前运动的表现。
柏格森还批评了传统形而上学以及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认为他们误将真正的时间理解为绵延,还误解了生命的创造原则,他指出,只有无限的冲撞、纯粹自由和上帝才是生命的真正原则。
进化基本上不是用适应环境就可以说明的【在达尔文那里,适应就是进化的结果】;适应只能说明进化的迂回曲折,那就好比是一条经过丘陵地通往城镇的道路的迂曲。
但是这个比喻并不十分恰当;在进化所走的道路的尽头没有城镇,没有明确的目标。
中文摘要f时间问题既是哲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
时间在柏格森的哲学中占、———:}着核心地位。
时间、空间与意识状态是柏格森时间哲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
他的空间观是为他的时间观服务的,而意识状态则是一个贯穿其理论始终的主体词。
尽管对康德的时间观颇有微词,笔者认为柏格森继承了康德的空间观,并试图解决康德的时间与自由的矛盾问题。
柏格森完成了时间理论的视角转换:从本来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来理解空间,而不是从机械的空间概念来理解时间。
将时间与生命、意识相联系。
在这一点上,柏格森的时间与奥古斯丁的时间十分相似,二者试图描述时间的相同的性质;时间的神秘性和时间与精神的联系。
在奥古斯丁那里,时间的心灵化还只是觉醒,而且这心灵是上帝的心灵;康德将时间主体化为人的内在感性形式,康德的时间也是人的时间,他发现了时间与自由的矛盾,而柏格森则真正完成了时间的心灵化,并试图以纯绵延(柏格森的时间观)来解释时间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柏格森的时间是人的时间,与传统的客观时间观认为时间是运动的度量不同,在柏格森这里,运动是时间的表达,生命的本质是时间。
马克思主义关于时间的基本观点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体的存在方式。
二者的时间观存在着唯物与唯心的载然对立,但在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的理解上却有相通之处。
I柏格森的时间观是“直觉主义”的,更多基于我们的个人经验,基于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人的生活。
柏格森在传统时间观向现代时间观的转折中起了重要作用,开启了现代时间观的先河。
在评价柏格森的时间时,不能只着眼于他的时间观的缺陷,而要联系其时间观的产生原因与时代局限,同时我们要看到他的时间观对后人的影响,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
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是一个历史中的概念系统。
人们只能选取一个或若干可能的角度来看待它。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试图在哲学史中来还原柏格森的时间,详细考察其理论渊源和历史影响: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来把握其时间理论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和逻辑关系。
㈡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桕整查堑堂的背景:十九世纪末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近代哲学对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抛弃和向主体性的回归。
摘要: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直觉主义,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是很难捉摸的“绵延”,把握绵延只有一个途径――用直觉去认识。
直觉具有知觉性、主客融合性和不可言传性。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对于艺术领域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但直觉认识方式不具有普遍性;直觉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不明白认识的基础、目的、贬低理性认识,使直觉神秘化。
关键词:直觉主义;柏格森;绵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二战”前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曾以倡导“绵延”和“直觉”风靡世界,曾一度激起“柏格森狂”。
柏格森的理论被视为现代西方整个社会思潮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折的一个路标,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直觉主义。
一、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唯一途径在柏格森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绵延,要把握世界本质只能靠直觉。
绵延究竟是什么东西?柏格森给的解释也有些模糊,他认为要对绵延精确地加以确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
根据柏格森的各个方面的论述绵延可以这样来理解,绵延是指一种“生命之流”,一种生命的冲动。
生命的冲动就是生命的本源冲动,柏格森把生命想象成“一条流”,这条流世代延续、不断更新。
他认为以前的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质当成某种实体性的东西是错误的。
世界的本质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应该是绵延。
柏格森这里的绵延是一种人的深层心理意识。
在解释绵延时,柏格森把人的心理分为表层心理和深层心理,表层心理为第二自我,深层心理位第一自我。
表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人的理智、理性。
深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情绪、灵感等。
柏格森认为第二自我是公共的、共识性的认识,第一自我是个性的、私人的、甚至是不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情感。
“生命之流”的绵延主要是指第一自我,柏格森夸大了第一自我的作用。
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和中世纪哲学都是过分强调人的理性和理智,到了近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非理性领域。
从此哲学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条是继续发展理性主义、另一条是非理性之路。
2023/07 No.257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山水画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审美的绘画形式,自其诞生以来就备受重视。
山水画写生,即艺术家直接观察自然景观,将所见所感表现在画纸上的过程。
山水画写生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再现,也是艺术家对自然景色理解和感知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可以看作艺术家记忆体验的再现和创造。
笔者认为,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记忆”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可以为理解和探索中国山水画写生提供新的独特视角。
柏格森在他的著作《材料与记忆》中详细探讨了记忆的问题。
根据柏格森的观点,记忆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与大脑的生理过程紧密相连,但又不完全依赖于生理过程意识活动的核心,它是“存活下来的以往形象”[1]51。
他认为,记忆的本质在于它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累积,这些经验以时间为主线,贯穿了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
柏格森将记忆分为纯粹记忆、习惯性记忆、历史记忆等多种类型,这些记忆类型在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它们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中的记忆,以及对过去经验的再现和创造,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纯粹记忆在捕捉自然景观中的应用纯粹记忆是柏格森“记忆”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我们对过去独立、完整的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回忆。
柏格森认为,纯粹记忆的储存不依赖大脑的生理结构,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存储在“纯过去”中。
“纯过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个体生命经历的整体,与现实存在的时间相互独立[1]3。
在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纯粹记忆在捕捉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指将过去的经历在心中准确地保留下来[2],使得艺术家能够更好地捕捉自然景观的细节、感知氛围、记录构图、体验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触发灵感及传承经验。
纯粹记忆使艺术家在观察自然景观时能够关注到更多的细节,如山石的结构、水流的动势、植物的形态和阴阳的变化等。
这些细节为山水画写生提供了基础,有助于艺术家更真实地再现自然景观。
四点:生平及著作,主要思想,《笑》,文化现象。
生平及著作柏格森1859年出生于巴黎,所以柏格森是法国人。
父亲是波兰音乐家,母亲是犹太人。
虽然他父亲是音乐家,但是他从小不是特别爱好音乐,喜欢数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最喜欢的是文学。
21岁的时候在法国一所师范学校上学,24岁拿到学士学位,32岁拿到博士学位,33岁就在法兰西学院当教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以学者的身份步入政坛,成为了驻西班牙大使和驻美国大使。
63多岁以后还担任过法国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委员,66岁的时候又担任了国际文化委员会的主席。
一辈子写了很多书,不能算著作等身,也算功德圆满了。
主要的书有《时间与自由意志》《笑的研究》(这是我要讲的一本书)《形而上学导论》(主要讲“直觉主义”),还有就是《道德与意识》《生命与宗教的两个起源》主要思想柏格森一生的成就跟他的兴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比方说由于柏格森这个人对生物学很感兴趣,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当中有一种思想叫做“生命哲学”。
他认为万物的起源万物的本质来源于“生命之流”。
那么什么叫“生命之流”呢?他的解释是,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类似于河流的在时间上永无休止的时间流,他把这种时间流称作“绵延”,他认为万物的起源就源自于这么一种生命绵延。
而又因为他对心理学很感兴趣。
所以他又认为刚才提到的那种“生命之流”从心理角度来看,就是“自我”。
所以他也就始终坚持“自我”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所以他对“上帝”的理解也与一般人不同,在他眼中,上帝就是生命。
然后也正是由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学说,才帮助他创造了“直觉主义”思想。
他始终认为,直觉是认清这个世界最可靠的手段。
这跟常人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因为从亚里士多德以后,我们都认为认清这个世界手段是理性而不是直觉。
那么他的那些著作主要就是为了证明他的这些思想。
然后柏格森的社会学说是非常有意思的。
因为他始终坚持认为“直觉”是认识社会的最可靠的工具。
所以他就将这个社会分成了“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他的评判标准就是看这个社会是否扼杀了直觉是否扼杀了天性。
Bertrand Russell (who publishes an article entitled “The Philosophy in Bergson”in The Monist in 1912) objected that Bergson wants to turn us into bees with the notion of intuition. Russell also noted that any attempt at classifying Bergson would fail, as his philosophy cuts across all divisions, whether empiricist, realist or idealist (Soulez et Worms 2002, p. 124).罗素(他在1912年发表了《“伯格森哲学”中的一元论》为题的文章)反对伯格森,认为伯格森的直觉概念将人变成了蜜蜂。
罗素还指出,任何试图对伯格森哲学进行划分都是徒劳的,因为他的哲学跨越了所有领域,他既不是经验主义者,也不是唯识论者或理念论者。
(Soulez et Worms 2002, p. 124)Bergson published his reflections on Einstein as Duration and Simultaneity伯格森通过反思与爱因斯坦的辩论,出版了《共时性与历时性》一、多样性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ultiplicity has two fat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rgsonism and phenomenology (Deleuze, 1991, pp. 115–118). In phenomenology, the multiplicity of phenomena is always related to a unified consciousness. In Bergsonism, “the immediate data of consciousness”(les données immédiatesde la conscience) are a multiplicity.在20世纪多样性概念有两个主张:伯格森主义和现象学。
《时间与自由意志》[法]柏格森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时间与自由意志》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重要著作,深入探讨了时间的本质、自由意志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此书,让我对时间、自由意志以及生命哲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柏格森认为,时间是流动的、创造的,而非静态的、均匀的。
他提出了“绵延”的概念,用以描述时间的流动特性。
绵延是时间的一种内在特质,是生命冲动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柏格森探讨了自由意志的问题。
他认为,自由意志并非完全自主的选择,而是源于生命的内在冲动。
在这种内在冲动的驱使下,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书中有一段原文:“生命冲动是创世的火,是推动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观。
他认为,生命冲动是创造一切的源泉,是推动人类自由意志发展的关键。
柏格森在书中还批判了理性主义对自由意志的束缚。
他认为,理性主义过于强调逻辑和分析,忽略了生命的直觉和创造。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往往难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为此,他提倡直觉主义,强调通过直觉来认识世界,实现自由意志的发展。
在书中,柏格森还以丰富的实例说明了时间与自由意志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把握时间的流动,利用自由意志来实现创意。
同时,时间与自由意志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总结,我认为《时间与自由意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哲学名著。
柏格森的观点独到,论述深刻,让人耳目一新。
书中对时间、自由意志以及生命哲学的探讨,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不断吸收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人生境界。
第二篇范文《时间与自由意志》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重要著作,深入探讨了时间的本质、自由意志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份对人类生活本质的深入剖析。
柏格森认为,时间是流动的、创造的,而非静态的、均匀的。
他提出了“绵延”的概念,用以描述时间的流动特性。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文学活动的启示朱全国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Y 53)。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0以生命作为其基本概念,改变了近代哲学对/生命0的认识,把生命从笛卡尔以来的/我思0转向/生活0,对生命的本质不再从思维而是从生活上加以确定,认为生命是一个精神和身体的和谐整体。
从此,/自然也不再被看做是一种静止的事实,没有转变和生成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自然;而没有时间的延续,也就没有转变和生成。
这一观点成了-生命哲学.的核心逻辑。
0[1]223/生命哲学0以生命整体突破了启蒙主义的二元对立,改变了浪漫主义的主观任意性,使生命在他那里获得了本体的地位。
就柏格森而言,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流。
作为具体人的存在就是生命之河流的具体体现,生命冲动存在于自身,也存在于他人,人们对生命冲动的体验/绵延0不止,不论是对自身还是其他体验,本身就是直观或直觉的存在。
柏格森在论述时间、空间、绵延、生命及直觉的同时很自然地展示出了他的艺术理论,如/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直接面对实在本身0[2],艺术的超功利性、直觉性、真诚性、独特性以及对于悲剧、喜剧和笑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但柏格森的思想对于美学和艺术的启示远不止于此,其思想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构成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作为形式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就形式本身而言,从古至今的哲学家、美学家做了相当深入的探讨,但是意见仍未能得到最终的统一,文学作品的形式问题也同样如此。
有一种观点得到人们较为广泛的认同,即/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且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
0[3]这个定义展示出如下的意义: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形态;语言材料是作品的形式之一;各种艺术手段及有机结合而成的作品内在结构也是构成作品的形式。
这就说明,形式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单纯地分析作品内部形式的构成是不完整的,也无法真正地揭示形式的构成。
1 【1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概况直觉主义是20 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n 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此外,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精神的真正实在,以梦为被压抑的本我得以被发泄的主要场所的理论,以及威廉·詹姆斯以流喻意识而强调其绵延不断的心理哲学,也是意识流的主要理论支柱所在。
理论一、直觉主义:柏格森 1 .艺术非功利,艺术是直觉。
2.绵延说,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 ,是真正的时间。
二、意识流: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方法。
1 .意识流理论:威廉·詹姆斯2.意识流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评价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现” 说的差别:从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斯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则更使人想起了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二、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优点: 1 。
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 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缺点:l、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 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三、意识流优缺点:优点:用意识流手法的创造和实验,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推动,其代表作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柏格森“绵延”学说思想浅析摘要〕1781 年,卡尔?菲利普?莫里兹在其著作《生命哲学论文》中第一次使用“生命哲学”一词。
至此,在此指导下的生命美学作为一股美学流派登上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历史舞台。
生命美学作为一个美学流派,是19 世纪初到20 世纪在西方美学史上逐渐形成的,他们都以“生命”作为认识世界和人自身的起点,同时也是哲学和美学认识的出发点。
柏格森就是生命美学思想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同时,其提出的“绵延”思想成为生命美学的代表理论之一。
〔关键词〕生命美学柏格森绵延1 “绵延”之本体思想伯格森的整个生命哲学和美学都是以其提出的“绵延”概念为基础的,因此只有首先了解清楚“绵延”的概念才能准确且全面地把握柏格森的生命美学。
“绵延”是柏格森所认为的世界之本原,其他的一切对象,诸如物质、时间等都是由“绵延”通过不同的形式转化而成的,所以柏格森说:“宇宙是绵延的,每个分离的意识是绵延的,同样,活生生的有机体也是绵延的。
”绵延产生于人的内在意识状态之中,是意识状态的持久表现形式,因而也可以将绵延理解为“内在的绵延”,这种内在的绵延强调的是一种状态,既然是一种状态,因而是不能被量化的。
“内在”是柏格森绵延概念最本质的特点。
因为万物的存在有空间和时间两种形式。
柏格森首先从人们的固有习惯中看到了空间这种存在形式,因为要看见或触及物质存在的可能性就需要依靠空间此种形式,因而空间是一种实在的东西,是能够用数目来计算的。
既然能用数目来衡量空间,从构成空间的角度,数目之间是没有内在的连续性的,同时空间之中各物,以各自的方式存在,相互之间在内在形式上是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差别,并且构不成陆续出现的关系,因而柏格森认定空间没有一种总体上的性质,“空间是跟有关性质的辨别原则不相同的一种辨别原则,因而空间是没有性质的一种实在”,即使空间中各物性质相同,但仍彼此有别,柏格森认为此种情况也只能被称作“纯一空间”,而不是别的什么。
另一方面,柏格森指出,当意识的心理状态以视觉或触觉等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只是通过象征放在了空间之中,同样不具有一种内在的陆续出现。
柏格森时间绵延理论柏格森的时间绵延理论和他的记忆理论有密切关联。
按照这种理论,记住的事物残留在记忆中,从而和现在的事物渗透在一起:过去和现在并非相互外在的,而是在意识的整体中融混起来。
他说,构成为存在的是行动;但是数学时间只是一个被动的受容器,它什么也不做,因此什么也不是。
他讲,过去即不再行动者,而现在即正在行动者。
但是在这句话中,其实在他对绵延的全部讲法中都一样,柏格森不自觉地假定了普通的数学时间;离了数学时间,他的话是无意义的。
说"过去根本是不再行动者"(他原加的重点),除了指过去就是其行动已过去者而外还指什么意思呢?"不再"一语是表现过去的话;对一个不具有把过去当作现在以外的某种东西这个普通过去概念的人来说,这话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他的定义前后循环。
他所说的实际上等于"过去就是其行动在过去者"。
作为一个定义而论,不能认为这是一个得意杰作。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现在。
据他讲,现在即"正在行动者"(他原加的重点)。
但是"正在"二字恰恰引入了要下定义的那个现在观念。
现在是和曾在行动或将在行动者相对的正在行动者。
那就是说,现在即其行动不在过去、不在未来而在现在者。
这个定义又是前后循环的。
同页上前面的一段话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谬误。
他说:"构成为我们的纯粹知觉者,就是我们的方开始的行动……我们的知觉的现实性因而在于知觉的能动性,在于延长知觉的那些运动,而不在于知觉的较大的强度:过去只是观念,现在是观念运动性的。
"由这段话看来十分清楚:柏格森谈到过去,他所指的并不是过去,而是我们现在对过去的记忆。
过去当它存在的时候和现在在目前同样有能动性;假使柏格森的讲法是正确的,现时刻就应该是全部世界历史上包含着能动性的唯一时刻了。
在从前的时候,曾有过一些其他知觉,在当时和我们现在的知觉同样有能动性、同样现实;过去在当时决不仅仅是观念,按内在性质来讲同现在在目前是一样的东西。
柏格森的时间理论在当今社会高度竞争的时代,节省时间及合理利用时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柏格森的时间理论,也就是柏格森效应,是一套保持管理者、员工生产力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柏格森效应来源于美国管理学家霍尔登柏格森(Harold J. Parker)1959所发表的《时间的管理》。
柏格森的时间理论以工作时间的有效分配为前提,指出管理者以及员工从事的每份工作,都应分配合理的时间,并且要尽力做到每份工作尽善尽美的完成,而不是集中于仅仅完成任务本身,因此,就柏格森的时间理论而言,思想是贯穿于每一份工作的,就是即使实现了生产目标,但作为管理者或员工,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或者没有完美的完成这份工作,那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一般来说,柏格森的时间理论蕴含着四个基本原则:(1)计划(2)组织(3)分析(4)优化。
第一,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指出,每一项工作都应该有明确的计划,给予自己一个目标和限定的时间,使得自己的工作行为与任务目标和限定的时间相一致,这样就可以减少分心的可能性,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每个人的效率和积极性。
第二,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指出,在时间规划上,要尽量避免重复及繁琐的工作,从而提高时间的效率。
对于管理者来说,要尽量把工作部署给最专业的人员,并以表决制做决定,而不是由任何人做任何决定,以此来消除冗余的过程。
第三,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指出,应该将不同的工作分解为子单元,并采用详细的步骤来完成任务,将任务更明确的分割时间段,以此来确定每一步骤的完成时间,保证时间管理的有效性。
最后,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指出,每一段工作完成之后,要有效地反思它,以确定它给人们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以此调整计划和行动,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可以说,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者及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让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当管理者把柏格森的时间理论用于日常管理时,必须要打破以往企业所认为的一种专家知识的内涵,去探索一种快速的变革,以更佳的时间管理和更好的品质,达到柏格森效应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