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哲学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23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也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
”《形而上学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
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
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怀特海,文学家普鲁斯特,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赏。
柏格森认为,他的思想既不同于经验主义只研究其实在事物,而不研究其实在性;也不同于唯理主义只研究概念,而不研究思想;更不同于实证主义只研究形式,而不研究意识。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只从外部静止的角度去考察事物,而不是从内在的、活动的方面去考察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片面性中。
柏格森围绕着时间——生命问题,以直觉为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不同的新见解。
在哲学的本体论上,他提出创造进化论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他一反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的真实的实在和本原,既非精神,又非物质,而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冲动”,只有它才构成哲学研究的对象,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所谓“生命冲动”则是指内在于生命中的“生命欲”或意志,有了这种冲动,生命就变化、发展,因此,生命的冲动是创造进化的动力,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以生命(心理意识或精神)的冲动为根本动因的,它们的发展、变化都不过是在无限的生命之流中,亦即在一种意识之流中。
柏格森的哲学观点
柏格森的哲学,不仅是法国哲学的现代先行者,而且还是开创整个欧洲哲学现代阶段的先行者之一.(我们读了亨利·柏格森的书后你会感觉到,如读康德一样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异曲之妙)如果不嫌过于夸大,他在欧州哲学史上的地位,竟然可以和近代初期的笛卡尔相媲美.在此我以此回答纪念我国不该遗忘的哲学家,早期引入柏格森思想的张东荪先生.柏格森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他思考致力于批判机械论,反对机械的唯物(Matter-Matiere)主义,提倡一种直接本质的精神(spirit)主义,他以这种立场来理解宇宙万物的创造变化和创生的过程,“时间-绵延”在回应芝诺悖论和康德知识论,从而使这个世界不作为一个死寂冰冷的物质概念的世界,而是作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进化_变化的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时间-绵延”时间作绵延观本身就是自由,就是创造,也就是生命是活的意识是“精神(esprit)”,而不仅仅是理智(intelligence)”理智对于认识外物,认识世界,认识空间中的物体-事物,是很有用的.然而这还不是人类精神的创化,而精神高于理智,理智是空间性的,精神则是时间性的绵延性的.理智为必然,精神则自由. “生命冲动”柏格森认为,“生命本质上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克服物质阻力的冲动,即生命冲动,生命就是生命冲动.”活着就是为了行动,它是一股火山爆发式的冲击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整个世界,冲破物质的防线,奔向人格向上、自由意志的最高境界.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力图征服物质的反抗,以获
得自由意志,而生命一旦衰竭、停滞,就会堕入罪恶的物质之手,堕落成像物质一样的僵死物.生命必须战斗,战斗是生命的生命.。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一、生命哲学概述1、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时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
它把揭示人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以及全部的认识和实践。
换言之,就是说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第一,生命被生命哲学家赋予了本体论意义。
生命在这里不再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性存在,生命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世界就是一个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生命就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第二,生命哲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关注点是世界的本质和本体,在那样的观点之下,世界是孤寂的、静止的和分裂的,哲学所探索的是世界的精神或者物质本原;生命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世界是生命的自由创造,是一个人化的和有价值的世界。
第三,生命哲学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作用。
生命哲学所反对的理性是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理性,反对对生命和世界做机械的分割,而认为生命和世界都是连续不可分的整体,都是有激情的蓬勃发展的绵延的存在。
2、生命哲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生命哲学的研究思潮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当时的西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一系列重要变更,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就成了当时人们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
科学方面的变更主要表现在近代生物科学的产生,它促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着新的探索。
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德国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运动,它发扬和突出了西方思想中强调生命和激情的传统,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在形而上学阴影之下的理性的界限。
3、生命哲学的发展生命哲学的流传主要是在德法两国。
德国的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等。
他们主要是从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出发,来探讨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价值问题,并且把这种探讨作为全部哲学的核心。
与德国生命哲学思考同时,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
说完了基本观点我们来简要梳理一下几个思想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
柏格森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往往纯粹用理性来处理生命问题,这样不能真正的把握生命,提出建立新的形而上学,他从生命入手!柏格森哲学的核心内容——生命。
他提出生命冲动是生命形成和进化的动力。
他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时间,时间(也就是绵延)是柏格森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哲学是以绵延为根基建立起来的,绵延的核心也就是生命冲动。
而直觉又是认识和把握生命的手段和方法。
知觉是生命进化的结果,而记忆是其出现形式,知觉利用记忆来实践。
他认为道德和宗教都源于生命冲动但有服务于生命冲动的进化,所以他提出用“道德和宗教”来约束人类实践。
Bertrand Russell (who publishes an article entitled “The Philosophy in Bergson”in The Monist in 1912) objected that Bergson wants to turn us into bees with the notion of intuition. Russell also noted that any attempt at classifying Bergson would fail, as his philosophy cuts across all divisions, whether empiricist, realist or idealist (Soulez et Worms 2002, p. 124).罗素(他在1912年发表了《“伯格森哲学”中的一元论》为题的文章)反对伯格森,认为伯格森的直觉概念将人变成了蜜蜂。
罗素还指出,任何试图对伯格森哲学进行划分都是徒劳的,因为他的哲学跨越了所有领域,他既不是经验主义者,也不是唯识论者或理念论者。
(Soulez et Worms 2002, p. 124)Bergson published his reflections on Einstein as Duration and Simultaneity伯格森通过反思与爱因斯坦的辩论,出版了《共时性与历时性》一、多样性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ultiplicity has two fat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rgsonism and phenomenology (Deleuze, 1991, pp. 115–118). In phenomenology, the multiplicity of phenomena is always related to a unified consciousness. In Bergsonism, “the immediate data of consciousness”(les données immédiatesde la conscience) are a multiplicity.在20世纪多样性概念有两个主张:伯格森主义和现象学。
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2011-06-18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beautiful life!~~相信自己是优秀的,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一、柏格森的生平及哲学概况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界影响最大的人物,对现代哲学、科学、文学与宗教都有广泛的影响。
柏格森出身于一个音乐家的家庭,早年曾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毕业后一度在外省中学任教。
1889年出版第一部哲学著:作《意识的直接材料》(英译本名为《时间与自由意志》)使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896年《物质与记忆》一书使他一举成名。
1900年至1924年任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最著:名的《创造进化论》(1907),提出生命冲动的学说,途写了《笑的研究》(1900)和《形而上学导言》等著作。
柏格森对数学、心理学、文学和一般科学理论如达尔文进论、细胞学说等都比较熟悉,也研究过贝克莱、休谟以及英、法实证主义者的学说。
在任法兰西学院教授期间,他的讲课非常常成功,吸引了许多人包括巴黎的一些上流社会人物前去听讲,这使他声名大振,一度在法国出现"柏格森狂"。
1914年柏格森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他发表了《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至此他的哲学兴趣逐渐转向道德和宗教方面,他晚年接近天主教会,但并未正式成为天主教徒。
1941年:月4日他在巴黎去世,时年82岁。
柏格森哲学公开举起非理性的旗帜,围绕时间-生命问题,提出一系列与当时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相左的新见解。
这些见解既吸收、利用了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又试图超越科学和理性,达到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它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时间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包罗与人有关的一切理论领域。
处在世纪之交,柏格森哲学同时具有两个思想时代的特征:一方面,他承诺了19世纪哲学家们研究的中心问题,仍致力于寻求绝对、实在和唯一不可辩驳的真理,而这个真理在他看来就是纯粹绵延的理论;他的《物质与记忆》一书专门讨论身心二元论,也表明他仍在寻求解决传统哲学问题方法。
第六讲生命哲学之柏格森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前言生命哲学概述一、生命哲学的精神1.生命的本体论意义。
哲学思考只有服务于生命(生活)才是有价值的。
2.从存在到生成。
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是存在和本质,生命哲学的核心则是生成和创造。
二、生命哲学的准备1.叔本华的生命意志2.尼采的权力意志三、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1.柏格森:对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反叛。
2.狄尔泰:对精神科学独特性的辩护。
3.齐美尔:从社会学角度丰富生命哲学。
四、生命哲学的影响舍勒、海德格尔和胡塞尔一、生命及其进化(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特点1.传统哲学的错误:把意识与物质混为一谈。
古代科学和哲学:把意识赋予物质,即“万物有灵论”。
近代科学和哲学:把思想同化为物体,把时间“客观化”为空间。
在柏格森看来,“把不占空间的东西非法地变为占空间的东西,把质量非法地变为数量”,“以抽象的时间代替具体的绵延”,构成了哲学上大多数错误的根源。
2.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使命:破除近代科学和哲学对人的生命、人的意识的“宰割”,维护人、人的意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维护人的自由。
(二)创造的进化1.生命和物质一样源始。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明显的进化论特征。
但他不满于达尔文“机械的”进化论,不认为生命出现之前宇宙中只存在所谓的原始物质,而生命是后来额外添加上去的东西。
相反,他认为“物质与生命是共存并互为依存的。
”2.生命冲动。
与物质共存的生命首先表现为一种“冲动”即“生命冲动”(vital impetus),它充溢于整个宇宙,并支配着进化过程。
进化的核心概念不是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而是生命冲动。
3.生命与意识。
生命是意识的同义词。
“我们称之为一般的意识,它应当与一般的生命是同外延的。
”所谓无生命物质就是“无意识的”。
“没有什么东西妨碍我将无意识的领域弄得特别宽广:我认为它不仅存在于心理生活中,而且还存在于一般的宇宙万物之中”。
无机物质由不变的部分构成,其特征是可重复性、非时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