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藏缝网压裂储层改造体积模拟与矿场实践(赵金洲,任岚,林然著)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5.02 KB
- 文档页数:1
水平井体积改造技术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正在起步阶段,与国外差距较大,许多制约我国页岩气开发的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发布对我国页岩气开发的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指出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页岩气产业需要科技攻关的8项任务,这为解决制约我国页岩气综合开发利用问题指明了方向。
本文主要对体积改造技术进行简要阐释,希望能借此推动我国页岩气开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体积改造技术亟需突破页岩气储层具有渗透率超低、厚度大及天然裂缝发育的特点,气体主要以吸附态吸附在有机质表面,常规改造形成单一裂缝很难获得好的增产效果。
因此,必须要对天然裂缝发育和岩石硅质含量高(>35%),脆性系数高的页岩进行体积压裂。
通过水力裂缝沟通天然裂缝,增强渗流能力,从而提高页岩气井的经济效益。
图1 钻式桥塞封隔技术图2 北美不同地区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运用情况与美国相比,我国页岩气藏储层产状有埋藏深度、厚度较薄和多层叠置的特点。
因此,水平井体积改造技术就更为适合我国页岩气藏的开发。
在《规划》中提出的“体积改造技术”,就是采用分段多簇射孔和多段一起压裂的模式,利用缝间干扰,促使裂缝转向,产生复杂缝网,从而增大流动通道。
而“水平井体积改造”则是以分段多簇射孔技术、可钻式桥塞工具和大型滑溜水压裂技术为主。
分段多簇射孔技术是关键分段多簇射孔技术是实现体积改造的技术关键。
其目的是为了压裂形成网状裂缝、提高改造体积,进而减少井筒附近的压力损失,并为压裂时产生的流体提供通道。
其特点是可以实现:一次装弹、电缆传输、液体输送、桥塞脱离、分级引爆。
分段多簇射孔每级分4~6簇进行,每簇长度为0.46~0.77m,射孔枪每簇之间的距离为50m,实际井眼中每簇间距一般为20~30m,每个压裂段控制在100~150m左右,孔密16~20孔/m,孔径13mm,相位角60°或者180°,排量一般为16m3/min,单孔流量0.27m3/min。
收稿日期:20131016;改回日期:201312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研究”(U126210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2011ZX05009)作者简介:王欢(1985-),男,2009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现为该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藏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14.02.002非常规油气藏储层体积改造模拟技术研究进展王欢1,2,廖新维1,2,赵晓亮1,2,赵东锋1,2,廖长霖1,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2.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摘要:目前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已成为国内外能源开发的热点,如致密气、致密油、页岩气和页岩油的开发,此类油气藏的典型特征就是储层渗透率极低,需要采取一定的改造措施才能投产,储层体积改造技术是有效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调研和分析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藏储层体积改造模拟技术,详细地介绍了储层体积改造的广义和狭义概念,以及直井和水平井储层体积改造措施方法;系统总结了储层体积改造压裂裂缝描述及模拟方法,主要有基于单孔介质模型的模拟方法,基于双孔介质模型的模拟方法以及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模拟方法;同时分析了储层体积改造后的渗流规律、井模型及产能特征。
该研究可以为今后中国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藏;储层体积改造;压裂裂缝描述;裂缝网络模拟;渗流规律;产能特征中图分类号:TE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35(2014)02-0008-08引言随着常规油气藏的衰竭,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越来越受重视,“非常规”概念反映的是在当前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条件下的概念[1],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的非常规油气藏也必将成为未来的常规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