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8
腕管综合征的辨证要点和基本治疗方法有哪些所在栏目:针灸核心内容: 腕管综合征针灸腕管综合征是由于腕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管内受压,以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夜间或清晨较明显,疼痛有时放射到肘;有时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而形成的综合征。
属于中医学的痹证腕痛等范畴。
腕管综合征多因腕部外伤、劳损与风寒湿热侵袭等有关,与手三阴经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是经络阻滞不通。
(一)辨证要点主症患者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
疼痛夜间加剧,寐而痛醒,温度高时疼痛加重,活动或甩手后可减轻;寒冷季节患指发凉、发绀、手指活动不灵敏,拇指外展肌力差;病情严重者患侧大小鱼际肌肉萎缩,甚至出现患指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症状。
外邪侵袭兼见发病前有恶寒、发热等感受外邪病史。
瘀血阻滞有腕部损伤或劳损史,局部压痛明显。
舌暗或可见瘀斑,脉涩。
图:腕管综合征(二)治疗1.基本治疗治则通经活络止痛。
取局部穴位及手三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大陵、鱼际、劳宫、合谷。
配穴外邪侵袭配列缺、外关;瘀血阻滞配膈俞、三阴交。
操作毫针常规针刺。
内关、大陵勿手法过重,刺伤正中神经干。
方义内关、大陵疏通手厥阴经气血;鱼际疏导手太阴经气血;劳宫疏通手厥阴经气血,合谷行气止痛。
2.其他治疗(1)电针取主穴。
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选连续波刺激30min,强度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宜。
每日或隔日1次。
(2)理疗运用TDP神灯,据辨证可照射腕部每次30min,每日1次。
(三)按语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急性期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提重物。
2.对于急性期病情较重患者,应将患臂用硬纸板托住,呈功能位。
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松弛压迫,减少运动。
患者每日可自行活动手部数次,以促进血液循环。
急性期后,疼痛缓解。
嘱患者练习腕伸屈、臂旋转、伸指握拳等,促使肌肉及肌腱的活动,防止失用性萎缩和粘连。
3.患者应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避免用冷水,可经常自行擦热患部。
医药健闻腕管综合征针灸治疗知多少库秀娟 (上海杨浦区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82)上班族因工作缘由,长期高频率使用鼠标,可导致使用鼠标侧手腕部远端部位出现麻木胀痛、活动受限的临床症状,医学上称为腕管综合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劳损性疾病。
腕管综合征的生理解剖结构与病理影响腕管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原因是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到挤压,从而影响到腕管的正常生理状态,限制腕管桡骨、尺骨及被测手臂的关节活动度。
分析病因,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或腕管容积减小,均会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诱发腕管综合征,患者表现为手掌发麻,拇指、食指、中指、环指等功能障碍。
为了更好地了解腕管综合征,需要先了解腕管的解剖结构。
腕管为人体手腕部位的结构,主要由腕骨与腕部韧带软组织形成的半封闭管道,其中包含血管神经等组织。
上肢所有的血液供血与神经反射,均需通过腕管管道实现。
腕管结构的生理价值较为重要,上管中有一条神经名为正中神经,从肘部延伸出直达手指根部。
若正中神经受到压迫,则会出现手指麻木、酸胀疼痛以及抓握力量降低等临床表现。
而导致腕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有骨质增生、软组织增生、韧带水肿等,可压迫正中神经,进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症状。
腕管综合征的出现,使得长期使用鼠标的群体手指处于麻木或疼痛状态,影响工作效率。
由于该病属于劳损性疾病,尚无明确的药物逆转,若病情进展至重度腕管综合征,则需要进行手术来缓解症状。
基于传统中医学理论,可通过中医理疗的方式改善腕管综合征,对促进生理功能的有效优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腕管综合征的中医干预效果腕管综合征在中医学属于“筋伤、筋跳槽”“骨错缝”范畴。
中医认为,筋是连接各个关节、络缀形体的主要器官,人体的肢体活动主要依赖于筋和骨的协同作用。
而腕管综合征主要病因为肝肾亏虚筋、失濡养,长期的腕部过度劳损致使寒凝经脉,郁而成瘀。
所以,中医干预腕管综合征,宜采用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的手法。
伤筋病中医论述一、引言伤筋病是中医学领域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筋膜、韧带的损伤和疼痛。
在我国传统医学的悠久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伤筋病的经验。
本文将对伤筋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及调养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患者和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伤筋病的定义与分类伤筋病是指因外力作用或病理因素导致的肌肉、筋膜、韧带的损伤,主要包括急性筋伤和慢性筋伤。
急性筋伤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慢性筋伤则表现为疼痛、酸楚、僵硬等症状。
三、伤筋病的病因病机1.外邪侵袭:风、寒、湿邪侵犯肌肤,导致筋络拘挛、疼痛。
2.劳损:长时间用力不当、超负荷工作等导致的筋肉损伤。
3.外伤:跌打损伤、扭伤等导致的筋络破损。
4.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筋络,导致疼痛、肿胀。
5.肝肾不足: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导致筋肉萎缩、疼痛。
四、伤筋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1.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辨证方法进行诊断。
2.治疗:(1)药物治疗:运用中药内服、外敷,以达到祛邪、活血、舒筋、止痛的目的。
(2)针灸疗法: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灸,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3)推拿疗法:运用手法按摩、揉捏、拿筋等,缓解疼痛、恢复功能。
(4)康复训练:结合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五、伤筋病的预防与调养1.加强劳动保护,避免长时间用力不当和超负荷工作。
2.注意锻炼,增强体质,提高筋骨功能。
3.防寒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4.受伤后及时就诊,遵循医嘱,合理安排治疗和康复。
5.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充足的休息。
六、结语伤筋病是一种常见病,中医在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患者应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同时注重预防和调养,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腕管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方案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其特征为手掌感觉行径神经受损。
而此病症的发病率相当高,据近期统计显示,个人发病率为4%~5%,且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而年龄大、工作时长和工作强度大的人更容易患上腕管综合征。
本文将从诊断及治疗两个方面来探讨腕管综合征的相关知识。
一、诊断1.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是腕管综合征的重要表现,常见特点是手指麻木、疼痛、酸胀、颤动、麻痹、发苍,而感觉异常则表现为手指皮肤感觉降低或缺失。
此病症常出现在夜间,在清晨起床时尤为明显,因为睡眠时手部镇静后,手持续固定时,压迫神经时间增长,才导致局部缺血和神经休息不良,并可能导致其恢复过程延长。
治疗方案:2.电生理诊断电生理检查是CTS最早采用的一种诊断方法。
科研人员通过通电来激发神经,然后在荧光屏上观察通电后的神经反应,以此评估患者的神经状况。
然而,电生理诊断的过程费时且复杂,虽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一些ICU患者、神经障碍或肌肉障碍患者使用电子设备的限制等壁垒也会导致电生理检查无法进行。
治疗方案:3.超声检测在临床上,高频和超声透视设备的应用显然更为便捷和兼容性、准确性、安全性、无痛性强,有效地评估神经系统受损程度。
无论是以确诊率还是确定严重程度为标准,与其他神经检查方法相比,超声检测手段更为准确,也更适合于初期的CTC患者。
治疗方案:二、治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去炎止痛为主,适合于早期CTS的患者,且也是常见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如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甲氨蝶呤 (MTX),药物可以减轻疼痛,但不能阻止病情发展。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也是CTS治疗的一种较常见的方法。
如冷热水交替温疗、外敷电流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刺激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神经营养,从而减轻病情。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情的CTS患者,尤其是无法通过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见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常规治疗的一项。
伤筋病中医论述
(实用版)
目录
1.伤筋病的定义和症状
2.中医对伤筋病的认识和分类
3.中医治疗伤筋病的方法
4.伤筋病的预防和调理
正文
伤筋病是指因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受到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伤筋病属于“筋伤”范畴,认为其病因主要与外力损伤、气血不足、风邪湿邪等因素有关。
中医对伤筋病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伤筋病的发生与外力损伤、气血不足、风邪湿邪等因素有关。
当人体受到外力冲击或扭伤时,容易导致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受损,从而引发伤筋病。
同时,气血不足、风寒湿邪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筋络的通畅,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
2.分类:中医将伤筋病分为急性伤筋和慢性伤筋。
急性伤筋病程较短,症状明显,常伴有红肿、疼痛等表现。
慢性伤筋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轻,常表现为关节僵硬、肌肉酸痛等。
3.治疗:中医治疗伤筋病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法治疗、针灸等。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如红花、当归、川芎等;手法治疗主要包括按摩、推拿等,通过手法技巧改善筋络气血运行,缓解疼痛、恢复功能;针灸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经络气血畅通,达到治疗伤筋病的目的。
4.预防和调理:预防伤筋病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适量运动、加
强筋骨锻炼等。
调理方面,可以采用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预防伤筋病的发生。
总之,伤筋病是常见的一类疾病,中医对其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腕管综合征应该如何治疗腕管综合征西医治疗1.非手术治疗对患病早期、症状较轻者,可用小夹板等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1~2周,多数患者有效果。
另外,可采用腕管内皮质类固醇激素封闭治疗。
通常用曲安奈德(曲安西龙、确炎舒松A)0.5g加2%利多卡因1ml局部封闭,每周1次,用3~4周。
封闭方法为:在远侧腕横纹紧靠掌长肌腱(如掌长肌腱缺如就在环指的延长线)尺侧进针,针尖指向中指,针管与皮肤成30°角,缓缓进入腕管约2.5cm。
如果引起感觉异常,则需退出针头重新定位。
有人调查,封闭3次后,81%的患者有缓解,持续1天至40个月不等,但通常2~4个月后复发。
如果第一次封闭后无效,则不能再次封闭。
还有人发现,局部封闭的效果和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局部封闭效果好则手术治疗的效果必然好。
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则必须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
2.手术治疗对症状严重、保守治疗2个月无效者应及早手术治疗。
通常行腕横韧带切开腕管减压术。
手术切口一般采用小鱼际桡侧缘凸向尺侧的弧形切口,并向腕上延长,这样可以避免损伤正中神经掌皮支。
将掌长肌腱及桡侧腕屈肌肌腱分别向两侧牵开后即可暴露正中神经及腕横韧带,沿正中神经的尺侧由近及远切开腕横韧带,以免损伤正中神经回返支,因为有约23%的人正中神经回返支穿过腕横韧带至大鱼际肌(图3)。
切开腕横韧带后,探查腕管内的情况,如正中神经与周围的肌腱滑囊粘连,则小心松解,如腕管内有新生物则手术摘除。
腕横韧带切开后不需重建,止血彻底后缝合伤口。
术后短臂石膏固定手于伸腕位7~9天,以免屈肌腱疝出,然后去掉石膏开始主动活动。
有人建议腕管切开后再在显微镜下行正中神经束组间松解术。
但神经束组间分离可引起神经纤维撕断,术后神经内部或周围大量瘢痕形成,并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还有人研究发现,单纯腕管切开和腕管切开加神经内松解两者的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因而神经内松解无多大意义,现很少应用。
伤筋病中医论述
摘要:
1.伤筋病的概念
2.伤筋病的中医论述
3.伤筋病的病因和症状
4.伤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5.伤筋病的预防与保健
正文:
伤筋病是指因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受到损伤或疾病所致的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伤筋病属于“筋伤”范畴,与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
根据中医理论,伤筋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外力损伤,如扭伤、拉伤等;二是气血不足,导致筋脉失养;三是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阻碍经络气血运行。
因此,在治疗伤筋病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伤筋病的病因和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运动损伤、劳累过度、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等。
症状方面,伤筋病表现为疼痛、肿胀、淤血、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
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
中医治疗伤筋病的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内服、外敷、按摩、针灸等。
治疗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疼痛、肿胀明显的伤筋病,可以使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内服或外敷;对于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的患者,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舒筋活络,恢复关
节功能。
在伤筋病的预防和保健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锻炼,提高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二是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定期休息和活动;三是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四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总之,伤筋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中医在治疗伤筋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通过运用辨证论治、内外兼治等方法,中医能够有效地缓解伤筋病患者的痛苦,恢复其生活质量。
腕管综合征的诊疗及护理
腕管综合征,是指正中神经在腕管内被挤压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
多发生在频繁腕部活动者,40~50岁家庭妇女患病率较高。
【主要表现】
患者感手指活动笨拙,桡侧3个手指感觉迟钝、麻木,活动增多时麻木加重,休息后减轻,反复发作,部分患者手指有烧灼样痛。
病久后可出现大鱼际萎缩,拇指不能对掌。
过度屈曲腕关节,患者感示、中指麻痛,称为屈腕试验阳性。
【治疗与护理】
(1)一般治疗:频繁劳动者,适当休息。
局部可外用伤湿止痛膏、东方活血膏等。
局部热敷有一定效果。
(2)封闭注射:腕管内封闭注射泼尼松龙有效,一般剂量为泼尼松龙12.5~25毫克,加入1%利多卡因1~2毫升,局部封闭注射,每10~14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3)手术治疗:必要时可做腕横韧带切断及部分切除术,解除正中神经受压。
手术主要步骤为:腕部“S”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腕掌侧韧带及其下的掌长肌腱,切开腕掌侧韧带,牵开掌长肌腱,显露腕横韧带并切除尺侧缘,松解正中神经周围粘连。
(4)护理措施:适当局部休息,避免原重复动作。
111.腕管综合征怎么治疗?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症,系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或腕部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健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种病症治疗上我建议你采用中医针刀结合针灸,按摩及中药进行治疗,手部按摩治疗腕管综合征应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行气止痛为主.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症,系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或腕部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健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种病症.患者配合下方熏洗,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方药组成:伸筋草,透骨草,红花,防风,荆芥,桂枝,川芎各30克,煎水熏洗患部,每天早晚各正次,每次30分钟腕管综合征,系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或腕部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健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种病症.本病好发于职业性搬运,托举,扭拧,捏拿等工作的人群中.本病的主要症状如下:患者挠侧3个半手指麻木或刺痛,夜间加剧,寐而痛醒,温度高时疼痛加重,活动或甩手后可减轻;寒冷季节患指发凉,发绀,手指活动不灵敏,拇指外展肌力差;病情严重者患侧大小鱼际肌肉萎缩,皮肤发亮,指甲增厚,甚至出现患指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症状.建议按摩治疗,以下是方法手部按摩治疗腕管综合征应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行气止痛为主.【按摩选穴】经穴和经外奇穴:大陵,内关,外关,阳溪,阳池,列缺,鱼际,劳宫,合谷等.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肺,颈肩区等.反应点:踝点,运动点,颈项点,肩点,痉挛刺激点,止痛点等.全息穴:颈肩穴,足穴等. 按摩方法按揉大陵100次,其余经穴和经外奇穴每次选用2-3个,每穴按揉30-50次;推按各反射区1OO次;点按各反射点200次;掐按各全息穴300次.每天按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以上述穴位为重点。
伤筋病中医论述摘要:一、伤筋病的概念与病因1.伤筋病的定义2.病因及发病机制二、伤筋病的症状与诊断1.症状表现2.诊断方法三、伤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原则2.常见治疗方法四、伤筋病的预防与调养1.预防措施2.生活调养正文:伤筋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筋脉损伤、疼痛、拘挛、功能障碍等症状。
伤筋病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伤筋病的概念、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预防和调养。
一、伤筋病的概念与病因伤筋病是指筋脉受到损伤,导致疼痛、拘挛、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筋脉是人体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结构,起着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作用。
筋脉损伤常见于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尤其是一些重复性动作的职业,如打字员、钢琴家等。
病因主要包括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
二、伤筋病的症状与诊断伤筋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拘挛、功能障碍等。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酸痛、钝痛、刺痛等,疼痛程度会因损伤程度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拘挛则表现为肌肉紧张、收缩,活动受限。
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动作不灵活、力量减弱等。
诊断伤筋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检等方法。
三、伤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伤筋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为舒筋活络、祛瘀止痛、强壮筋骨。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
中药疗法可以使用具有舒筋活络、祛瘀止痛、强壮筋骨作用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独活寄生汤等。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舒筋活络、止痛的目的。
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物理疗法也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四、伤筋病的预防与调养预防伤筋病要注意劳动保护,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筋骨的抗损伤能力。
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对于已经患有伤筋病的人来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损伤部位,同时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伤筋病中医论述摘要:1.伤筋病的概念2.伤筋病的病因和症状3.伤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4.预防伤筋病的方法正文:伤筋病是中医学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指筋脉受到损伤,导致疼痛、麻木、拘挛等症状。
伤筋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尤其常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
本文将详细介绍伤筋病的中医论述,包括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伤筋病的概念伤筋病,又称筋伤,是指筋脉受到外力损伤,导致经络阻塞、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疼痛、麻木、拘挛等症状。
筋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连接脏腑、关节、肌肉的作用。
伤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
二、伤筋病的病因和症状1.病因(1) 外伤:跌打损伤、扭伤、骨折等外力作用导致的筋脉损伤。
(2) 劳损: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部位的肌肉、关节,导致筋脉疲劳损伤。
(3) 风寒湿邪:外邪侵袭人体,导致筋脉拘挛、气血不畅。
2.症状伤筋病的症状主要包括:(1) 疼痛:局部疼痛、酸痛、钝痛等。
(2) 麻木:感觉迟钝、皮肤感觉减退等。
(3) 拘挛:肌肉紧张、痉挛、活动受限等。
(4) 肿胀:受伤部位肿胀、瘀血等。
三、伤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止痛、舒筋活络的目的。
2.推拿按摩:运用手法,对受伤部位进行按摩、推拿,缓解肌肉紧张、消除疼痛、恢复功能。
3.中药疗法:运用中药的药性,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瘀,达到治疗筋伤的目的。
4.拔罐:通过吸附在皮肤上的真空罐,促使局部气血畅通,达到止痛、消肿、散寒的目的。
四、预防伤筋病的方法1.加强锻炼:增强肌肉、关节的柔韧性和力量,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注意劳动姿势:保持正确的劳动姿势,避免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部位。
3.避免风寒湿邪:注意保暖,避免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
4.合理安排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伤筋病是中医学上常见的一种疾病,通过了解其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腕管综合征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041699)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症;鼠标手。
系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健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或刺痛,夜间加剧,寐而痛醒,寒冷季节患指发凉、发绀、手指活动不灵敏,拇指外展肌力差,温度高时疼痛加重,活动或甩手后可减轻。
病情严重者患侧大小鱼际肌肉萎缩、皮肤发亮、指甲增厚,甚至出现患指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的一种病症。
好发于职业性搬运、托举、扭拧、捏拿、电脑等工作的人群中。
出现临床症状结合腕部Tinel征、屈腕试验检查很容易确诊。
需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雷诺病、炎症或不明显的外伤相鉴别。
腕管综合征属中医学“筋伤”;“筋跳槽”;“骨错缝”范畴。
筋的主要功能是联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
《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中对于筋的功能论述较为详细透彻,指出:“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
故曰:‘筋者,肝之合。
’”骨为奇恒之腑,为肾所主。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扼要地指出了骨的作用,不但为立身之骨干,还内藏骨髓,与人的站立、行走等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人体的肢体运动有赖于筋和骨,而筋和骨的强劲有力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养、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统一,特别是筋和骨为肝与肾之外合,故筋骨与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故而中医学认为诱发腕管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机乃肝肾亏虚,筋失濡养,再加腕部过度劳损,寒凝经脉,郁而成瘀。
治宜补肝肾,强筋骨,活血络。
穴取大陵、合谷、三阴交。
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并常规消毒,沿骨缝毫针直刺大陵穴0.5至0.8寸以患者自觉有麻电感放射到中指、食指为度,不做任何手法。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毫针刺合谷穴时针尖向有症状部位透刺,也就是说拇指麻木疼痛、大鱼际萎缩者针尖向鱼际方向透刺;食指麻木疼痛者针尖向三间方向透刺;中指麻木疼痛者针尖向劳宫方向透刺,施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有麻胀感向患部方向为佳。
伤筋病中医论述
摘要:
1.伤筋病的概念与病因
2.伤筋病的症状与诊断
3.伤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4.伤筋病的预防与调养
正文:
伤筋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指筋脉受到外力损伤,导致经络阻塞、气血不畅的一类疾病。
病因多由外伤、劳累、风寒湿邪侵袭等引起。
伤筋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尤其以青壮年较为多见。
伤筋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拘挛、功能障碍等。
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钝痛等,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在诊断伤筋病时,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以明确病因、病机、病位。
针对伤筋病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法治疗、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其中,手法治疗是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推拿、按摩、整骨等,旨在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方剂,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位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祛邪扶正、调和气血的目的。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拔罐疗法和刮痧疗法则是通过物理刺激,以达到活血化瘀、排毒养颜的效果。
预防伤筋病的关键在于加强锻炼,提高筋骨的柔韧性和强度;注意劳动保
护,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重复同一动作;防止风寒湿邪侵袭,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在调养方面,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损伤部位,适当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康复。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和焦虑,有利于病情恢复。
腕管综合征原因、症状及治疗1.常见原因微创导致的腕管综合征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
手腕或手指屈肌经常受到张力的赛艇运动员很容易遭受这种损伤。
腕管综合征也可能在扭伤后发生,因为少量肿胀会增加压迫。
2.识别方法当正中神经在手腕的手掌侧受到压迫时,就会发生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是控制手功能以及拇指和食指感觉的两条主要神经之一。
这条神经从狭窄的空间通过,任何炎症都可以压迫到它。
在腕管综合征的初始阶段,手会出现疼痛和麻木感,通常是在拇指、食指和中指。
某些姿势和动作可能会增加不适感,比如紧攥一个物体和屈曲或伸展手腕。
手腕的重复动作也可能增加疼痛。
如果轻轻拍打手腕(手掌侧)将产生电击感,并且辐射到指尖,这可能是腕管综合征的症状之一。
麻木常发生在夜间睡觉手腕长时间屈曲或处于局促姿势时。
在腕管综合征的更高级阶段,运动员的手可能拿不稳东西,拇指无力,疼痛增加。
3.治疗方法在腕管综合征的初始阶段,用垫靠夹板防止手腕过度活动,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手腕的屈曲和伸展。
由于神经在该位置非常敏感,所以冰敷不适用。
夜间使用夹板能有效减少手腕的活动。
一旦神经周围的炎症消退,疼痛就会自行消失。
如果垫靠夹板不根除症状,应该让医生评估手腕。
医生可以开甾体类消炎注射剂,这应该能在未来几天逐步减轻症状。
一些运动员服用维生素B6也有用(每天50~100毫克,服用一个月),它作为一种利尿剂,也有助于减轻腕管部位的炎症。
通过休息和夹板来帮助痊愈。
电诊法(EMG)可以评估正中神经的状况,而且是量化正中神经及其所控制肌肉的损伤程度的有效手段。
即使电诊法的结果为阴性,腕管综合征仍然可能存在;只是电诊法未能检出它。
如果电诊法的结果为阳性,则一定是腕管综合征。
如果腕管综合征进入高级阶段,或者如果注射剂没有效果,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来创建更大的空间让神经通过。
在手术后应使用夹板固定手,让切口愈合2周;之后可以逐渐开始活动。
按摩加中药熏洗治疗腕管综合征关键词:腕管综合征按摩治疗中药熏洗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性腱鞘炎、正中神经挤压症等。
是由于各种劳损外伤导致软组织慢性炎症性改变和骨性管道的狭窄,使韧带增厚,肌腱增粗,神经水肿,造成正中神经受到挤压而引起的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综合征。
本病好发于职业性搬运、托举、扭拧、捏拿等工作的人群[1]。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或刺痛,夜间加剧,寐而痛醒,温度高时疼痛加重,有时活动或甩手后可减轻;寒冷季节患指发凉、发绀、手指活动不灵敏,拇指外展肌力差;病情严重者患侧大小鱼际肌肉萎缩、皮肤发亮、指甲增厚,甚至出现患指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症状。
笔者采用按摩加中药熏洗的方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019年收治腕管综合症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56岁;病程最短的六天,最长的两个月。
2 检查与诊断(1)手指麻木、疼痛,疼痛呈刺痛或灼痛,大多表现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过甚活动则疼痛尤重。
睡觉醒后手指疼痛、麻木感觉更加明显,疼痛有时向肩、肘部放射。
甚则手指僵硬,拇、食、中三指及无名指指桡侧感觉减退。
(2)拇对掌肌,拇外展肌肌力时有减弱,甚至不能对掌,大鱼际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病程长者,可见皮肤干燥,指甲脆变等现象。
(3)①屈腕试验阳性:即屈腕90度持续一分钟,疼痛和麻木感加重,并向食、中指放射。
②叩击试验阳性:即轻叩腕管正中神经,则正中神经分布的手指可有触电样刺痛感。
(4)X线摄片可显示桡腕关节陈旧性骨折或骨关节炎现象。
(5)肌电图检查可发现大鱼际及正中神经变性改变[2]。
3 治疗方法3、1 按摩治疗(1)病人取座位,患肢掌心朝上置于桌上,在下垫一小枕,医师坐于患侧。
施一指禅推法或四指推法于前臂掌侧及腕横纹周围,3到5分钟。
(2)施大拇指点按法于大陵、太渊、内关、鱼际、合谷等穴,每穴1分钟。
(3)施弹拨法于屈指深浅肌腱和拇长屈肌腱15~20次。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采用《中医骨伤科学》[1]中“伤筋篇”的诊断依据(1)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
(2)手部麻木,以桡侧三指为主,抓车把、捏筷子无力。
(3)夜间、阴雨天、麻木较重,严重者可放射至前臂。
(4)甩手或活动手部可缓解。
(5)肌电图检查可见大鱼际等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有失神经改变。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针刀医学》[2]中“周围神经疾病篇”的诊断依据,拟定标准如下:(1)主诉: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和(或)麻木,抓握无力。
(2)查体: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对掌活动差,拇短展肌可见萎缩。
晚期可有大鱼际肌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
(3)诱发诊断:屈腕试验(Phalen试验)患则屈腕1分钟后手指麻木加重为阳性,神经叩击试验(Tinel氏试验)用手指叩击腕掌部出现沿正中神经分布区异常感觉为阳性有利于帮助诊断。
(4)辅助检查: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传导速减慢,拇短展肌收缩力减弱。
(二)证候诊断标准[3]1.气滞血瘀证:由劳损所致,轻者手部麻木,甩手后缓解,重者麻木可放射至前臂,有夜间麻醒史。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2.气血两虚证:局部皮肤发白,发凉,或皮肤干燥,漫肿。
手部桡侧三指麻木,对掌活动差,拇短展肌萎缩。
晚期大鱼际肌可有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针刀闭合手术(或以针刀为治疗手段、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治疗方法)1.针刀闭合手术治疗原则:疏通气血,松解粘连,解除卡压。
2.操作方法⑴腕横韧带松解术[4]①体位:仰卧位,患肢掌心向上,握拳屈腕,腕下垫以薄枕。
②体表定位:让患者用力握拳向掌侧屈腕,在腕部掌侧可见三条走行于皮下的隆起,中间者为掌长肌腱,桡侧的为桡侧屈腕肌腱,尺侧的为尺侧腕屈肌腱。
定进针刀四点:Ⅰ在远侧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
Ⅱ自尺侧腕屈肌的内侧缘与远侧腕横纹交叉点向远端移1.5cm~2cm。
Ⅲ在远侧腕横纹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
Ⅳ自桡侧腕屈肌腱与远侧腕横纹交叉点向远端移动1.5cm~2cm。
③消毒局麻:碘伏消毒3遍后铺无菌洞巾;用0.5%-1%利多卡因每点处注射1ml。
④施术方法:Ⅰ I型4号针刀沿两侧屈肌腱内侧缘将腕横韧带分别松解。
Ⅱ进针刀角度,上四点刀口线一律和肌腱平行,针体和腕平面成90°角。
Ⅲ量学规定,缓慢进针达腕横韧带(手下有韧性阻力感,稍加用力进针有突破感)然后垂直提插前移进针刀,幅度0.2cm~0.3cm,纵向长度0.8 cm~1.6cm。
Ⅳ术毕,局部压迫止血3~5分钟后,创可贴覆盖针眼。
Ⅴ针刀治疗间隔7天~10天。
⑵腕管出口松解术[5]②位:坐位。
②定点:正中神经叩击试验阳性点。
③消毒局麻:碘伏消毒3遍后铺无菌洞巾。
用0.5%-1%利多卡因每点处注射1ml。
④施术方法:Ⅰ I型4号斜刃针刀,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按进针刀四步规程,在定点处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刺入。
Ⅱ刀下有坚韧感、落空感时,即到达腕横韧带近端。
Ⅲ此时将针刀体与腕横韧带平行松解部分腕管远端的腕横韧带约0.5cm。
Ⅳ术毕,局部压迫止血3~5分钟后,创可贴覆盖针眼。
Ⅴ针刀治疗间隔7天~10天。
⑶腕部正中神经触激术[6]①体位:患者仰卧,前臂外展,掌心向上。
②定点:桡骨茎突水平近侧腕横纹,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之间定为进针刀点。
③消毒局麻:碘伏消毒3遍后铺无菌洞巾。
0.5%利多卡因定点处注射1ml。
④施术方法:Ⅰ左手拇指在定点部位用力下压以分离神经及血管置拇指后。
Ⅱ右手持I型4号针刀紧贴左拇指指甲刀口线与血管走行平行垂直刺入。
Ⅲ量学规定,进针刀深度0.5cm~1.0cm,出现向手掌桡侧放射的酸、麻、胀感后小幅度纵向、横向摆动针刀各3次,以病人耐受为度。
Ⅳ术毕,局部压迫止血3~5分钟,创可贴覆盖针眼。
Ⅴ针刀治疗间隔7天~10天。
(二) 辨证论治1.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推荐方药:治宜祛风活血通络,小活络丹加减,制天南星、制川乌、制草乌、地龙、乳香、没药、加当归、川芎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补血,舒筋散结推荐方药:黄耆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耆、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加、川芎、地黄、川当归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三)特色疗法1.手法治疗:[7](1)以传统推拿手法与现代关节松动术相结合,运用推法、按法、弹拔法等疏理经筋,松解腕管周围软组织,滑利关节。
行桡腕关节、拇指的掌腕关节牵引及滑动技术,最后顺肌腱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用擦法放松。
力量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度。
(2)先在外关、阳溪、鱼际、合谷、劳宫及痛点等穴位处,施以按压、揉摩手法。
(3)然后将患手轻度拔伸下缓缓旋转、并屈伸腕关节3~5次。
接着左手握于患手腕上,右手拇、示指捏住患手拇、示、中、环指远节,向远心端迅速拔伸,以发出弹响为佳。
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4)患者仰卧,前臂外展,掌心向上。
于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画一横线该线与肱动脉交叉点内侧0.5cm处弹拔正中神经每次弹拔5~10下,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2.针灸治疗:取阳溪、外关,合谷、劳宫等穴,得气后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
3.电针治疗:选取主穴曲池、内关,配穴手三里、臂中、合谷,主配穴得气后各接电极一端,每次通电20~30分钟,用断续波,强度以出现肌肉抽动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中药泡手针刀术后3天,可应用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双手浸泡在温药汤中,温度保持40°,每天1次,每次20分钟。
10次为1疗程。
5.康复训练:(1)腕关节活动训练向前轻柔的弯曲腕关节(屈曲),在最屈曲的位置坚持5秒钟。
轻柔的向手背侧弯曲腕关节(背伸),在最背伸的位置上坚持5秒钟。
向手腕的桡侧和尺侧轻柔的活动腕关节,在最桡偏和尺偏的位置上各坚持5秒钟,每天3组,每组10次,每次每个位置各坚持5秒,10次为一疗程。
(2)腕关节拉伸练习①用健侧手帮助练习患侧腕关节进行拉伸练习。
②先压住患侧手背使腕关节尽量屈曲,维持姿势不动。
③再搬住患侧手掌或手指使腕关节尽量背伸,维持姿势不动。
④注意保持患侧肘关节处在伸直位。
⑤每天3组,每组3次,每次每个位置坚持15~30秒钟;10次为11疗程。
(3)屈指肌腱滑动练习①手掌打开,五指并拢。
②缓慢将近节指间关节屈曲,使四指屈曲指向手掌,并维持姿势不动。
③每天3组,每组3次,每次坚持5秒;10次为1疗程。
(4)肩胛骨挤压练习①坐位或站立位,手臂下垂,双肩自然放松。
②肩背部用力,将双侧肩胛骨向中间挤压,尽力使肩胛骨内缘汇合。
③在双侧肩胛骨最接近的位置上维持姿势不动,然后缓慢放松回到原位。
④注意保持躯干挺直。
⑤每天3组,每组10次,每次坚持5秒钟;10次为1疗程。
(5)腕关节背伸练习①掌心向下,手握一听饮料或哑铃。
②匀速向上用力使腕关节背伸,然后缓慢放松回到原位。
③根据自己练习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哑铃重量。
④每次3组,每组10次;10次为1疗程。
(6)握力练习①手握住橡皮球或橡皮圈。
②用力抓紧,并维持姿势不动。
③每天3组,每组10次,每次坚持5秒钟;10次为1疗程。
(四)其他外治法1.局部封闭治疗:醋酸泼尼松龙25mg、2%利多卡因1ml加生理盐水1ml混合均匀后于腕横韧带近侧缘向腕管内注射。
2.物理治疗:根据患者在进行功能训练中出现的不同症状给予中频脉冲、超短波等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松解粘连。
(五)西医治疗1.西药治疗:(1)对于感觉异常和(或)麻木明显者必要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
(2)对于伴有明显疼痛者必要时给予非甾类镇痛消炎药,解痉镇痛。
2.外科开放式手术治疗外科开放式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1)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疑有新生肿物压迫者。
(3)骨折脱位有骨块突出于腕管内者。
手术方式有:腕横韧带纵行切开或部分切除减压;正中神经外膜切除行神经外膜松解术;内镜及显微手术治疗。
如有其他占位性肿物,需一并切除。
(六)调护:1.采用二级护理。
2.伤口观察:施术部位加压包扎不应超过30分钟。
注意观察患者手术部位的末梢循环,监测患者施术部位的感觉活动及肢端颜色、温度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
3.疼痛的评估:术后及时评估疼痛程度,了解患者疼痛的原因,因静脉淤积引起,则抬高手术部位,根据情况适当放松包扎,疼痛较重者也可以考虑给适当的止痛剂。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考戴国华.《神经病针灸治疗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3-70。
治愈:鱼际肌没有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恢复。
手腕和手掌内侧无疼痛、麻木,腕部活动自如,拇指活动正常,舌质红润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好转:气滞血瘀证,患手活动或抓握较久时出现酸、胀不适、休息后消失,麻木减轻无前臂放射感。
气血两虚证者局部皮肤发白,发凉,或皮肤干燥,漫肿或见皮肤发亮变薄,指甲失泽变脆明显改善,对掌功能活动好转,拇短展肌无明显萎缩。
未愈:症状未改善,大鱼际肌,尚有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
手腕和手掌内侧乃疼痛、麻木,腕部活动受限,拇指活动受限。
参照2000年3月26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召开的全国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专题研讨会发布的试运行标准。
[8]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尺神经评定标准注:优 l0—12分,良7—9分,可4~6分,差≤3分。
(二)评价方法[9]腕管综合征疾病评分表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诊断手部感觉恢复程度的分级:S0 感觉缺失S1 仅存在深压痛觉S1+ 表面痛觉恢复S2 表面痛和触觉恢复S2+ 与S2相似但有感觉过敏S3 痛觉和触觉恢复并且静态2PD15mmS3+ 与S3相似,静态2PD在7~15mm之间S4 痛觉和触觉静态2PD大于7mm参考文献[1]赵文海,张俐,温建民.《中医骨伤科学》[M]. 科学出版社,2017.“伤筋篇”P300-302页。
[2]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针刀医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周围神经疾病篇”P334-337页。
[3] 戴国华.神经病针灸治疗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P63-70页。
[4]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P173-176页。
[5] 吴绪平.针刀医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P334-337页。
[6] 任月林,任旭飞.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P245-246页。
[7] 赵文海,张俐,温建民.《中医骨伤科学》[M]. 科学出版社,2017.“伤筋篇”P301页。
[8] 顾玉东,腕管综合征与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的现状和建议,中华微创骨科杂志[J],2011,1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