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淇奥》及其注解

《淇奥》及其注解

《淇奥》及其注解
《淇奥》及其注解

标题:《淇奥yù》

出自:《诗经·卫风》

【正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yī猗yī。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kuài弁biàn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释】

瞻:远望。淇:淇水。奥:水边弯曲的地方。猗猗:美而茂盛的样子。

匪:通作“斐”fěi,有文采。切:切制。磋:锉平。琢:雕刻。

磨:磨光。都是制造玉器、骨器的工艺,常用以比喻人的修养、学问精深。瑟:仪容庄重,有才华。僴xiàn:宽大貌。赫:威严貌。咺xuān:有威仪貌。谖xuān:忘记。青青:通作“菁菁”,茂盛的样子。

充耳:贵族冠的左右两旁以丝悬挂至耳的玉石。琇:宝石。

会弁kuài biàn:帽子缝合处。缝合之处用玉装饰。

箦:聚积,形容众多。圭:玉器,长方形,上端尖。

璧:圆形玉器,正中有小圆孔。绰:旷达。一说柔和貌。猗:通作“倚”,依靠。重较:车是装饰有曲钩供人挂、靠的横木。

猗重较:指心胸开阔。戏谑:开玩笑。虐:刻薄伤人。粗暴。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

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

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

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

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主题】《淇奥》赞美德才兼并备、宽和幽默的君子,充分展示了男子真正的美在于气质品格,才华修养,表达永远难以忘怀的情感。

语文版必修二《淝水之战》翻译练习

《淝水之战》片段翻译及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将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阵,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知,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秦王符坚与阳平公符融等上寿阳城眺望他们,发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都以为是晋兵,回头看符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惆怅失意开始有恐惧的神色。前秦军队紧靠肥水(也作“淝水”)而摆开阵势,晋军不能渡河。谢玄派遣使臣对平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而布置阵势又逼近水边,这是准备持久作战的打算,不是想要速战的作法。如果移动阵势稍微后退一点儿,让晋国军队得以渡河,以此来决定胜负,不也很好吗?”秦国的众将都说:“我们兵多,他们兵少,不如阻止他们,使他们不能攻上来,可万分安全。”苻坚说:“只是率领军队稍微后退,让他们渡过一半,我们以精锐骑兵逼迫上去杀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苻融也认为可以这样,于是指挥军队让他们撤退。前秦军队就撤退,不能再制止。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军队渡过淝水进击前秦军。符融骑马在阵地上飞跑巡视,想统帅约束那些退却的士兵,战马倒了,被晋兵所杀,前秦军队于是溃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到达青冈。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感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B ) A.见晋兵部将严整 B.至于青冈,秦兵大败 C.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D.皆以为晋兵将至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C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 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 D.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市中,相乐也。 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今译】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 之后荆轲又到了燕国,燕人称他为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耍剑,以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后来秦国讨伐魏国,设置东郡,把卫元君和他的旁系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曾游历经过赵国的榆次,与盖聂一起谈论、较量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瞪眼逼视,荆轲离开了。 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请回来,盖聂说:“过去我和他谈论剑术,意见不一致,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看看吧,我用眼瞪他,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派人到荆轲所寄住的住处去寻找,询问房东,说荆轲已经乘车而去,离开榆次了。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他当然是要走的,我刚才瞪眼震慑了他。” 荆轲到邯郸游历,鲁句践和荆轲博弈,在棋局上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默默地逃走,再也没有见面。 荆轲到了燕国之后,在燕国结交了以杀狗为业的杨屠,以及善长击筑(乐器)的高渐离。

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注释 译文鉴赏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2.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3.坼:分开,裂开。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4.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5.乾坤:此指日月。 6.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7.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8.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9.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10.戎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鉴赏: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练习(1)

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课后练习(1) 1.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B、思知止以安人 C.乐盘游,则三驱以为度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2.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 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尊贤而重士 B、六王毕,四海一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4.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B、沛公奉卮酒为寿 C、谨拜表以闻 D、无以终余年 5.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②欲速则不达。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④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⑤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A.②③ B.③④ C.⑤⑥ D.①⑥ 6.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A.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C.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D.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7.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手像裁缝一样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D.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8.下列句中的“而”字已按意义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⑵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⑶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⑷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村成荫而众鸟息焉⑸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⑹秦军灭滑而还

美国联邦法规第49部运输正文

子部分A—概述 192.1 本部分范围 (a)本部分依据外部大陆架陆地法案(美国联邦法典第43部第1331部分)所定义的术语规定的管道设施和天然气运输的最低安全要求,包括外大陆架范围内的管道设施和天然气的运输。 (b)本部分不适用于: (1)开采碳氢化合物或把开采的碳氢化合物进行初次分离,脱水,或对其进行其它处理的每 座出口法兰上游的海洋管道,下游更远的设施为先。 (2)下列区域以外的天然气的陆上采集。 ①任何城市,城镇或乡村结合部或非结合部界线以内的区域。 ②指定的任何住宅区或商业区,如小区、商业或购物中心、或社区开发地界。 (3)墨西哥湾入海口内的天然气的陆上采集。第192.612 款规定的情况除外。 (4)只把石油天然气或石油天然气/空气混合物输送到下列位置的所有管道系统。 ①少于10个用户,如果系统任何部分均不位于公共场所内;或 ②仅有一个用户,如果系统完全位于该用户的土地上(无论该系统的某个部分是否位于公 共场所内)。 (5)外大陆架上游的某个点,天然气开采商的运营责任正是从此点开始移交给管道运输商的。192.3 定义 以下为在本部分所用相关词的定义。 “局长”指研究和特殊计划局局长,或运输部部长委派其为代表,授权其处理有关事宜的任何人。 “配气管道”指管道,而不是集气管道或输送管道。 “暴露的管道”指管顶凸出于水深不到15 ft(4.6 m)的海床之上(按平均落潮水位测定值)。 “气体”指天然气、易燃气体、或有毒或腐蚀性气体。 “集气管道”指从当前的开采设施,向输送管道或干线运输天然气的管道。 “墨西哥湾及其入海口”指从墨西哥湾海岸和其朝向大海的入海口的平均高水位标志的水域(不包括河流、潮汐滩涂、湖泊和运河),包括水深达15 ft(4.6 m)的领海和外大陆架(按平均落潮水位测定值)。 “对航行造成危胁”,按本部分之目的,指埋设在水深不到15 ft(4.6 m)的海床之下的、管顶覆盖层小于12 inch(305 mm)的管道(按平均落潮水位测定值)。 “高压配气系统”指在某个配气系统中,干线管道内的气体压力高于向用户送气的压力。 “管段”指在毗连压缩机站之间、在压缩机站和储气设施之间、在压缩机站和截断阀之间、或在毗连截断阀之间连续运行的输送管道。 “列出的规范”指在本部分附录B第一部分中列出的规范。 “低压配气系统”指在某个配气系统中,干线管道内的气体压力与向用户送气的压力实际相等。 “干线”指作为一条普通供气源,为一条以上的送气管道供应天然气的配气管道。 “最大实际运行压力”指正常运行超过1年期间所生成的最高压力。 “最大允许工作压力(MAOP)”指管道或管段可以在本部分规定的压力下来工作的最高压力值。 “自治区”指某个州的某座城市、县城、或任何其他政治区划。 “海上”指沿美国海岸部分一般落潮水位线以外,该部分直接与公海相接壤,以及内陆水域朝海界限标记线以外。 “运营商”指某个专门从事天然气运输的人。 “外大陆架”指下沉陆地法案(美国联邦法典第43部第1301部分)第II部分所定义的、位于朝海方向的所有下沉陆地,和位于适航水域之下、陆地区域以外的所有下沉陆地。这些陆地的下层土壤及海床属美国所有,并受美国所管辖和控制。 229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司马光《淝水之战》原文及译文

司马光《淝水之战》原文及译文 太元八年,秋,七月。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坚默然。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垂曰:“然。非汝,谁与成之!”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郧城。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融驰使白秦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

_原文译文与注释

18、《孟子》两章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①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补充注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②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人心所向,团结一致。④不如:比不上。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①环: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①池:护城河。 ②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zh òu ,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补充注释——是:指示代词,这。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①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②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zh èn 慑sh è 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补充注释——以:凭借,依靠。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① 至:极点。 ②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③畔:通“叛”。 补充注释——道:王道,仁政。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①顺,归顺,服从。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补充注释——有:或,或者,要么。 战必胜矣。 战就一定胜利。

美国统一继承法典

《美国统一继承法典》概述 周强刘晓星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法律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即联邦颁布的法律和各州颁布的法律。由于诸多原因,各州所颁布的法律极不统一,因而常常引起相互间的法律冲突。为了克服这种现象,自本世纪初以来,美国一些非官方机构在致力于统一美国各州法律的问题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迄今为止,已制定了大量的统一法律规范供名洲采角或立法参考,其中有些法律规范已为各州采用或修改采用,‘发生法律效力。一九六八年八月美国州法律全国统一委员会和美国律师协会批准的《美国统一继承法典》(以下简称法典)就是在统一美国各州继承法律制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一部示范性的法典。该法典的特点是:内容详尽,立法精巧,实体法与程序法紧密结合,法典既保留了各州原来实行的普通法中的一些继承制度,又兼收了罗马法的一些原则。所以,自该法典获批准以来,巳有十几个州采用或在不同程度上修改后采用。 法典共有三百零四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无遗嘱继承。 无遗嘱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未立遗嘱,其遗产依无遗嘱继承的法律规定转移给无遗嘱继承人。 l、无遗嘱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法典规定,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均为无遗嘱法定继承人..对配偶、子女、父母的定义,法典又作了特殊的规定。对配偶的规定中指出,凡与被继承人离婚或与被继承人的婚姻宣告无效的人,得到或同意在本州尚未被承认有效的与被继承人离婚或宣告他们婚姻无效的最终判决的人,同意法院依被继承人提议作出的离婚或宣告他们婚姻无效的判决的人,均不属于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是指有权根据法律规定通过无遗嘱继承从与其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处取得遗产的一切子女。但继子女和非婚生子女不包括在内。父母是指在子女无遗嘱死亡时,有权根据无遗嘱继承从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已亡子女处取得财产的人。但继父母不包括在内。 由此可见,法典真接规定的无遗嘱继承人的范围,要比原来各州所规定的范围小得多。由此法典规定,无遗嘱继承人的继承顺序是:(1)子女、(2)父毋、(3)兄弟姐妹、(4)祖父母、外祖父母。被继承人的配偶未列入任何具体的顺序,由法律另行单独规定继承权。 2、遗产继承份额.法典采用法定份额和同一继承人均分遗产的混合制度。所谓法定应继份额,是指法律对某些继承人的应继遗产份额直接作出规定。相同顺序继承人均分制,是指享有法定份额以外的其他同一顺序继承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平等地分配遗产。 享有法定份额的人,包括配偶和未成年的子女以及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配偶的法定遗产份额,是在被继承人没有第一、第二顺序无遗嘱继承人的情况下,继承全部遗产,如在被继承人留有父母的情况下,先继承五万美元的遗产后,再继承剩余遗产的二分之一,如在被继承人留有子女的情况下,先继承五万美元的遗产后,再继承剩余遗产的二分之一卜在被继承人留有亲生子女,但该子女并非与生存配偶所生的子女时,则生存配偶只能继承遗产 的二分之一。此外,法典还废除了某些州实行的寡妇产和鳏夫产制度,而赋予生存配偶选择权和取得宅园特留份、

(文言文阅读题)《谢安,字安石》阅读答案及翻译

《谢安,字安石》阅读答案及翻译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谢安,字安石。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善行书。少有重名。 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许询、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风转急,安徐曰:如此将何归邪?舟人承言即回。众咸服其雅量。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 简文帝疾笃,崩,温入赴山陵①,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

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②,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学之。 (选自《晋书谢安传》,有删改) 注:①山陵:皇帝的陵墓。②户限:门槛。 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生平,欢笑竟日竟:从头至尾B.安从容就席,坐定就:靠近,趋向 C.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虞:忧患D.已别有旨旨:皇上的旨意 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安常棋劣于玄多于南亩之农夫B.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不觉屐齿之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其矫情镇物如此其皆出于此乎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4、掌握通假字:淬、决、卒; 5、掌握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3、掌握通假字:淬、决、卒; 4、掌握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介绍《战国策》,导入新课 1.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人物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明确”,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3、正音正字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4.讨论难以理解的词句。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

(十七)杞人忧天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杞人忧天) 词语注释: ⑶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⑵崩坠:崩塌,坠落。 ⑶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通"无"。寄,依附,依托。 ⑷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⑸晓:开导。⑹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⑺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⑻果:如果。 ⑼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⑽只使:即使。⑾中(zhòng)伤:打中击伤。⑿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⒀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⒁四虚:四方。 ⒂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⒃行止:行动和停止。⒄奈何:为什么。⒅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作品鉴赏:这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是一则非常有名的古代寓言。它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答案和原文翻 译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

“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选自《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注】①岁镇守斗:岁,木星;镇,土星;斗,星宿名。斗宿的分野在吴地(东晋占据吴地,吴即东晋)。《汉书·天文志》:“岁星所在,国不可伐。”下文“福德在吴”也是此意。 7.对下列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臣辑睦辑:和睦 B.以待其衅衅:罪过 C.吾虽未为令主令:敬辞

美国法典

美国法典 第42卷公众健康与福利 第55章国家环境政策法 (1969年制定) 第4321条国会的目的宣言 本法的目的在于:宣示国家政策,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充分和谐;努力提倡防止或者减少对环境与自然生命物的伤害,增进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充分了解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资源对国家的重要性;设立环境质量委员会。 第4322条至第4330条(原文略) 第一节政策与目标 第4331条国会国家环境政策宣言 鉴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一切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人口增长、高度集中的都市化、工业发展、资源开发以及技术日益进步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鉴于恢复和保持环境质量对于全人类的福利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国会特宣布:联邦政府将与各州、地方政府以及有关公共和私人团体合作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财政和技术上的援助,发展和增进一般福利,创造和保持人类与自然得以共处与和谐中生存的各种条件,满足当代国民及其子孙后代对于社会、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 为执行本法规定的政策,联邦政府有责任采取一切切实可行、并与国家政策的其他基本考虑相一致的措施,改进并协调联邦的计划、职能、方案和资源,以达到如下目的,即国家应当:1.履行每一代人都作为子孙后代的环境保管人的责任; 2.保证为全体国民创造安全、健康、富有生命力并符合美学和文化上的优美的环境; 3. 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环境,不得使其恶化或者对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引起其他不良的和不应有的后果; 4 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重要遗产,并尽可能保持一种能为每个人提供丰富与多样选择的环境; 5谋求人口与资源的利用达到平衡,促使国民享受高度的生活水平和广泛舒适的生活; 6.提高可更新资源的质量,使易枯竭资源达到最高程度的再循环。国会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参与对环境改善与保护。 第4332条机构合作报告;提供资讯;建议;国际与国内的合作国会授权并命令国家机构,应当尽一切可能实现: 1.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以及公法解释与执行均应当与本法的规定相一致。 2.所有联邦政府的机关均应当: (1)在进行可能对人类环境产生影响的规划和决定时,应当采用足以确保综合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环境设计工艺的系统性和多学科的方法。 (2)与依本法第二节规定而设立的环境质量委员会进行磋商,确定并开发各种方法与程序,确保在做出决定时使得当前尚不符合要求的环境舒适和环境价值。能与经济和技术问题一并得到适当的考虑。 (3)对人类环境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各项提案或法律草案、建议报告以及其他重大联邦行为,均应当由负责经办的官员提供一份包括下列事项的详细说明: ①拟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②提案行为付诸实施对环境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不良影响; ③提案行为的各种替代方案; ④对人类环境的区域性短期使用与维持和加强长期生命力之间的关系; ⑤提案行为付诸实施时可能产生的无法恢复和无法补救的资源耗损。在制作详细说明之前,联邦

《史记刺客列传》阅读答案.doc

《史记刺客列传》阅读答案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 : “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 : “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 : “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 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 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 诸侯之人。 (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 : 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 : 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 : 东家,主人。④矐其目 : 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坐 / 客皆惊 / 下与抗礼以为上 / 客使击筑而歌 / 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 / 下与抗礼 / 以为上客 / 使击筑而歌 / 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 / 下与抗 / 礼以为上 / 客使击筑而歌 / 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 / 客皆惊 / 下与抗礼 / 以为上客 / 使击筑而歌 / 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 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 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 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为政》原文注释译文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2?2 子曰:“《诗》三百⑴,一言以蔽⑵之,曰:‘思无邪⑶’。” 【注释】 ⑴《诗》三百:指《诗经》的篇数,实际为三百零五篇。 ⑵蔽:概括。 ⑶思无邪: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原文】2?3 子曰:“道⑴之以政⑵,齐⑶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⑸。” 【注释】 ⑴道:通导。引导、疏导。 ⑵政:政令、政法。 ⑶齐:规范、统制。 ⑷民免而无耻: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免:幸免。 ⑸格:纠正。含有归服、归化之意。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人们,用刑罚来统制人们,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仪来规范人们,老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⑵,三十而立⑶,四十而不惑⑷,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⑹。 【注释】 ⑴有:又。 ⑵学:学问。 ⑶立:站稳脚跟。引申为说话做事有把握。 ⑷不惑:不迷惑、有主见。 ⑸耳顺:听人说话,能判明是非。 ⑹不逾矩:不会超越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懂得礼仪,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时遇事有主见而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人生的命运,六十岁时听人说话能明辨是非,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2?5 孟懿子⑴问孝。子曰:“无违⑵。”樊迟⑶御⑷,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⑸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⑴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何忌,“懿”是号。

淝水之战练习题

淝水之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左仆射.(yè)兖.州(yǎn)郧.城(yún) B.左衽.(rèn)硖.石(xiá)趣.洛涧(qū) C.勍.敌(jīng)怃.然(wǔ)蹙.而杀之(chù) D.麾.兵(huī)重.以饥冻(chóng)壶飧.(sūn) 答案:C 提示:“勍”,应读“qíng”;“蹙”,应读“c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摄书仇雠草木皆兵潸然流涕 B.军实屐齿风生鹤唳悬军深入 C.崩溃富绕亲朋必集草行露宿 D.陛下谄谀蹈籍乘胜追击 答案:A 提示:B项,“生”应为“声”;C项,“必”应为“毕”;D项,“籍”应为“藉”。 3.下列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年二十已.下 B.不闲.军旅 C.兵甲无阙. D.悔.无及也 答案:D 提示:A项,“已”通“以”;B项,“闲”通“娴”;C项,“阙”通“缺”。 4.下列语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为晋兵所杀 B.知秦已败 C.胡彬闻寿阳陷 D.此乃持久计 答案:D 提示: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与把握能力。A、B、C三项是被动句,A项,用“为……所……”表示被动,是有标志的被动句。B、C两项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属于意念上的被动句。B项中“已败”是“已经被打败”的意思,C项中“寿阳陷”是“寿阳被攻陷”的意思。D项是判断句,用“乃”表示判断。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家子劝.之劝:鼓励,鼓动。 B.安夷然 ..夷然:平坦的样子。 C.安遂游陟 ..游陟:登山游玩。 D.融驰骑略.陈略:巡视。 答案:B 提示: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词义的理解能力。是高考文言文的一个典型题目。B项中,“夷然”应该是“平静的样子”。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吾今复何面目 ..治天下乎 B.栅.淮以遏东兵 C.欲不战以老.秦兵 D.草.引露.宿 答案:A 提示:B项,栅:名词用作动词,设置栅栏。C项,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D项,草、露:名词作状语。 7.下列句子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 B.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 C.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 D.为晋兵所杀 答案:D 提示:D项,“为”是介词,被;其余句中的“为”是动词,担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座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

美国证据法新解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证据和证据法的定义 一、证据 二、证据法 第二节美国证据法的法典化过程 一、早期法典 二、《示范证据法典》 三、《统一证据法规则》 四、《联邦证据规则》 第三节美国证据法的法律渊源 一、成文法 二、普通法 第四节证据法的目的 一、查明事实真相 二、促进诉讼效率 三、促进公共政策 四、保证诉讼程序公正 第五节《联邦证据规则》的适用范围 一、《适用联邦证据规则》的法庭 二、《适用联邦证据规则》的程序 三、不《适用联邦证据规则》的程序 第二章举证责任和假定 第一节举证责任 一、出示证据的责任 二、说服的责任 第二节假定 一、假定和推理 二、规定假定的理由 三、假定的法律后果 四、刑事案件中的假定 第三节对前提事实的确定 一、由陪审团决定的前提事实 二、由法官决定的前提事实 第三章司法确认 第一节概述 一、司法确认的定义 二、对司法事实进行司法确认 三、对法律本身进行司法确认 四、立法事实 五、背景事实 第二节对事实的司法确认

一、可以对哪些事实进行司法确认 二、与司法确认有关的程序问题 第四章证据的相关性 第一节证据可以被采纳的最低要求 一、重要性 二、相关性 三、有证明能力(不违反证据排除规则) 四、相关性证据 五、证据的有限采纳 第二节证据的种类和形式 一、证据种类: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二、证据形式:证人证言、书证、物证以及演示证据 第三节相关性证据 一、《联邦证据规则》关于证据相关性的定义 二、为什么要确定证据的相关性 三、如何确定证据的相关性 第四节相关性证据的排除 一、相关性证据可以依据法律规定被排除 二、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原因而被排除的相关性证据 三、因为公共政策原因而被排除的相关性证据 第五章性格作为证据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性格证据 二、性格作为证据的一般前提 第二节民事案件中的性格证据 一、一般规则 二、例外情况 第三节刑事案件中的性格证据 一、一般规则 二、例外情况 第四节反强奸条例 一、一般规定 二、例外情况 第五节特定的不当行为 一、一般规定 二、例外情况 三、性骚扰案件及骚扰儿童案件 第六节习惯作为证据 第六章言词证据 第一节证人的作证能力 一、作为证人的基本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