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 格式:pdf
- 大小:542.49 KB
- 文档页数:5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张 寅 李 锋龙泉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LONGQUAN CELADON INTANGIBLE CUL 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引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1]。
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新型传播方式的普及,人类的体验模式逐渐转向基于视觉和图像的模式,传统媒体在传播非遗方面存在着显著劣势。
信息可视化是一种处理、分类信息的方法,使信息不受限于语言文字的传递形式,让观者更轻松地理解信息,为其带来更高的参与度和更强的愉悦感,将其应用在非遗文化上,可以使非遗信息更加直观易懂、引人入胜,有利于非遗从原始地域进入公众视野,延展到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广泛的共享,并使其传承更具艺术性、交流性、教育性。
一、信息时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双重困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主要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而得以延续[3]。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随着国家决策的公布,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非遗保护和传承问题的重视。
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是密不可分的。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非遗也早已不再固定于某一个地方或特定的民族,它随时代一同呈现出文化的“流动”特质[4]。
非遗要实现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其必须能够被不同层面的受众人群接受,能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非遗信息的传播方法和传播形式则是影响人们对非遗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师造化影响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区域地貌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
山水画的表现对象是自然景观,尽管它不以再现自然为旨归,而是追求“中得心源”之后个人心性的表达,既可以“澄怀”,又可以“含道”,更可以在“卧游”中“畅神”。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即“中得心源”之前的“外师造化”。
“造化”为山水画师法的对象,是素材的来源,也是引发情愫的依赖,因此,山水画创作离不开“外师造化”。
即便如董其昌这样以古法为宗,以笔墨为要旨的南北宗论的倡导者,也提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艺术主张,而“行万里路”正是通过面向自然来扩充眼界、素养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
这一点,自五代到两宋,乃至元明,都是学习山水画的至法。
虽说清代的主流是以“四王”为主的独立笔墨审美的追求者,但这百年间亦不乏以自然造化为取法来源的大家,最为明显者当为石涛,其他如京江画派亦或者金陵八家等,都在践行着“四王”审美之外的山水画创作,也在他们的山水画作品中体现出了地域特征所给予的影响和启示。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情况,即便是同一地域,也有着极为复杂的区域地貌,而这一切都成为新的语言、图式风格的可用之资。
近现代以来,在声讨“四王”的浪潮中,山水画家逐渐地将目光又转向了活生生的自然万物,并借助于写生的方式复归造化,去深入地感知和挖掘造化之源,从中提炼丰富多样的语言、图式,并由此形成了新的风格特征,这一点,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山水画中表现的极为突出。
尽管说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的改造和革新是由于政治推动和社会环境的转变引发的,但它自身也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
因为这种对于创新的追求,对于自然造化的重新关注,并非始于1949年以后,而是在民国年间已经开始了。
比如说岭南的“二高一陈”,借助于日本画的技法和写生的方式,来表现中国的山水实物,还有较早的以旅行写生的方式来表现大西北的赵望云,以及随后的关山月。
这股风潮在民国算是启蒙和尝试,并不成熟,也并未在山水画的革新上建立相对完整的审美及语言体系,在笔墨图式上也并不完整,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尝试性的实验精神。
诗词语境中莲荷意象油画图式语言探析摘要:以莲荷意象为载体,通过“莲荷”视觉文字的隐喻意象与莲荷在油画创作中的图像性语言解读为切入点,以图像的方式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从“视觉符号”图像研究,聚焦莲荷油画创作语言实践。
本文从莲荷意象创作的图文关系,谈文学语言的绘画转换。
围绕艺术创作者、作品、观者三要素,以个人的创作案例,通过创作路径思索文学语言向绘画转换的关键方法论研究,以实现诗歌与绘画意象的跨文化共鸣。
关键词:油画艺术;莲荷意象;诗词语境;图像重构;创作路径一、“莲荷意象”相关概念解读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广义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言、肢体语言、图像语言以及一切人类交流、沟通的符号。
图像,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呈现。
作为文化符号交流,是人类主要语言形式之一,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语言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时间过程和空间区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语言有着与生俱来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①诗词则是由一个个不同的意象(实)构成整首诗歌的意境(虚),词断意连,来传递诗人的情感的。
诗人通过词藻将脑海中的意象固定下来,为读者提供联想空间,共同担负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
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对“意象”解释为:“经诗人感情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
”②意象依托于物象,以物象为基础,但不是物象的真实还原。
尽管物象不变,但因融入不同的主体情意,便构成了不同的意象。
莲荷意象在我国古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意象内涵、象征意义和表现手法,如原型意象、自然意象、审美意象等。
本文“莲荷意象”主要指我们主体人的主观情感对客观物象莲荷的情感表达。
通过文字背景资料、深入剖析文字内涵、挖掘独特的地域元素和图式,融合自身的生活感悟,用独有的图像语言进行文本再创造,莲荷作为载体,将莲荷意象、社会背景与“人”相结合,主要从生物的本体———生命底蕴,艺术审美———意象蕴涵来探讨莲荷意象,生成莲荷文化属性。
基于字词句法的传统村落景观叙事性解读作者:袁培双张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2期摘要:采用叙事学的理论,对传统村落的景观叙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以湘西墨戎苗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寻找并提炼其村落中叙事性景观的构建手法,并且从词汇、句子和段落三方面对景观符号的叙事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探索出其背后的故事,为传统村落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字词句法;传统村落景观;景观叙事;墨戎苗寨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湘西地区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路径研究”(21YBQ061)研究成果。
村落是农村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1]。
叙事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通过把事件以一定顺序连接起来讲述故事。
传统村落更要具有讲述历史与故事情节的能力。
在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具体表现形式为字、词语、句子和段落。
同理,传统村落的景观空间叙事结构也是由字、词语、句子、段落组合而成。
景观自身具有可视性,在景观设计中可以用来传达信息,记载当地的文化与风貌。
景观叙事将景观与文学叙事的概念相结合,将景观比作一本可以阅读的书,不同的景观节点采用不同的结构,赋予景观讲故事的元素,使其成为一种传播媒介,从而获取对不同景观场所的诠释[2]。
1998年,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马修·波提格和杰米·普灵顿在所著的《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将叙事概念合理运用至园林设计的新角度,明确了叙事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及运用方法。
景观可以作为故事发展的场景,而故事也可以赋予景观空间文化和历史意义。
一、字词句法字词句法是叙事文本的基本构成要素,在空间叙事中是指具有故事情节的物质或非物质要素。
41第34卷第8期 2021年04月Vol.34 No.8April 2021艺术科技1…中国壁画的历史沿革文化的形成和人类自然的客观性有密切的联系[1]。
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无论是蜉蝣小物还是山河巨蟒,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人文风情有极大的相关性[2]。
壁画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石器工具得到了空前的精炼。
到了先秦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促进了壁画的发展[3]。
进入隋唐时期,壁画题材范畴变得越来越宽泛,场面更加宏伟,色彩更加绮丽。
宋代之后,就全国而言,壁画逐渐式微,但在山西等地,壁画仍保持着较好的发展[4]。
元朝的掌权者对宗教采用操纵庇护的政策,喇嘛教得到尊重,玄门亦有煊赫的地位,寺观规模不断扩大,壁画以可观的速度发展,且在敦煌一带尚有不少遗存。
中国的壁画艺术发展到明清,虽无法与唐宋时期的盛况比拟,但是掌权者仍注重并利用宗教艺术来维持其封建剥削制度,兴修寺观,佛经刻印层出不穷。
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中国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扩大国际视野是传统壁画在当代发展的新方向[6]。
2…敦煌飞天壁画三个代表性时期的特点2.1…十六国这一时期的壁画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动态和身体姿态,展现出人体之美。
壁画的想象力和夸张性更强,而图像的动态变化较小。
在服饰方面,俗人多是接近现实中原汉装,神仙多是保留异域风情的服饰。
色彩明艳动人,极富立体感。
早期的敦煌壁画中,多勾勒出纤细强劲的线条和注重晕染,以赭红为主,用散花图案方式装饰衬底、敦煌壁画的早期绘制就是运用了晕染法的技法,使十六国时期的敦煌壁画出现了色彩层次分明、人物形象立体、效果柔和、色彩运用鲜艳明亮的绘画艺术风格。
绘画步骤分明技术趋于成熟。
第二讲:中国传统印花技艺蜡染扎染的美学思想第二课时:苗族蜡染图案的题材从贵州蜡染纹饰题材的归类上看,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又可分为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
自然纹样中的植物纹有菊花、莲花、桃花、兰花、牡丹、石榴、葫芦、向日葵、鸡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里无名花卉等纹样,动物纹有牛、龙、鸟、虎、狮、象、鹿、狗、兔、鸡、鼠、凤、雉、山雀、猫头鹰、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蛳、龟、虾等纹样。
这些题材都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而是做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艺术处理。
这种变化和夸张既准确地传达了物象的特征,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
苗族蜡染布鱼鸟纹鸟是蜡染工艺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尤其在贵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区,几乎每一张蜡染民族工艺品都离不开鸟,造型千姿百态。
鱼纹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形态各不相同。
革家的鱼纹造型饱满、工整精细;丹寨的鱼纹多与鸟纹、花卉纹互变共生,活泼生动;织金蜡染民族工艺品的鱼纹则已演化成抽象繁杂的曲线造型。
榕江蜡染中,鱼更是被赋予了神秘色彩。
在鼓藏节第三天,全氏族的男女老少,须身挂麻丝和干鱼跳“米汤舞”,苗家认为鱼命大多子,而麻割后复生,以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子孙像鱼崽,富贵如涨潮。
苗族婚礼中也有捉喜鱼的仪式,是企望子孙繁衍像鱼那样迅速和众多。
几何纹样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尤其是贵州西部的六枝、黔西、织金等苗族蜡染工艺品中更为常见。
几何纹样包含有十字纹、万字纹、太阳纹、星辰纹、井字纹、水波纹、漩涡纹、铜鼓纹、八角花、牛角纹、回纹以及各方式方形纹等自然物象几何化的纹样,多是他们祖先留传下来的。
这些纹样都有古老的传说,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按习俗,这类蜡染图案是不能随意改动的。
尽管几何纹只是由点和线组成,苗族妇女们却能指着这些抽象纹样解释它们描绘的是什么。
既有单独图案的明确含义,又有组合图案的象征解释。
先民们为生存而采集、耕作,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无比强大,于是产生自然崇拜。
湖南油画风景本土化形成因素分析【内容摘要】湖南油画风景在近10年得到质的提高,地域文化的影响使这一画种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章从几个方面阐述地域文化对湖南油画风景本土化的影响和本土化的形成因素,并做出分析,以期望对湖南油画风景的创新带来启示。
【关键词】湖南油画风景地域文化影响西方风景画独立成科大约在14世纪末和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从宗教艺术独立出来,历时600年。
经过17世纪巴洛克风格,18世纪洛可可风格,19世纪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以及20世纪现代派的发展,优秀作品、人才辈出。
在油画传入中国近400年历史发展中,许多优秀的油画艺术家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地,不断探索、实验,寻找新的途径,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要求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图式。
不同的地域地貌造就形态迥异的山水景观、生态环境和人文精神。
在湖湘大地,西部崇山峻岭,中部丘陵平原,南部的群山,北部湖泊水港,东部宽阔湿地,湖湘油画家们植根本土、接天地灵气,用他们辛勤的画笔描绘着这里的秀美山川。
一、地域性差异对湖南油画风景本土化的影响(一)红土丘陵温润玉树在湖南油画界不能不提陈和西先生,他的作品”中西融合”,“湘情乡景”。
湖湘大地的红土地令他抒怀畅神,在其作品《山地》《田园》《山花》《水连花影》《前坡》《坡田》《山塘》《山冲》《山坡》《秋色》等中对红土地和绿树的诠释达到极致,真性情地表达湘楚之子对家乡的热爱。
湖南油画界的前辈萧沛苍先生,在湖南沅江赤山岛写生中对沅江边丘陵山地的红土地描绘,仿佛象一个天真的孩童,不加雕饰。
油画家曾传兴也在沅江画过类似的红土地,戴士和先生、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孙浩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龙金先生、广西艺术学院的雷务武先生来湖南写生也曾画过类似橙红色的红土地丘陵风景。
在湖南年轻的油画家中,吴忠光、张卫平、粟多辉、彭慧、段湘华、许亮等都曾钟情红土丘陵的描绘,对看似平淡无奇的田园景色用各自不同的视觉感受,主观地描绘心灵深处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都像朝圣者,在祖先耕耘过的土地上用画笔表述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宣泄,表达他们对新的桃源世界的认同,画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图式和意境,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格语言。
186作者简介:王益武(1974.10-),男,湖南安化县人,现为怀化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
课题名称:地域性山水画创作研究——以张家界山水题材为例。
立项编号:18C0983。
张家界地域性山水画创作研究王益武 怀化学院美术学院摘要:张家界奇峰林立,云峦变幻,风景独特,在艺术创作领域有着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尽管如此,致力于表现张家界山水特征的画作却相对较少,文章立足于实践,在发现其创作价值的同时,通过对代表性画作的解读,探讨张家界地域性山水对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影响以及在创作视角所体现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地域性;张家界;山水画创作考察当代艺术不可避免的要谈到地域性问题,其中的人文因素和风景图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
审视张家界地区所形成的奇峰、险山、秀水、幽峡等独具特色的风景景观,具有多元价值。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其在图式、色彩、技法等方面的价值对中国山水画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其所在的武陵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诸多神话传说和人文艺术作品等赋予了这一地域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深厚的精神内涵。
一、张家界山水的地域特征概述从自然角度看,张家界在长期复杂的地质运动中形成了以石英砂岩峰林为独特面貌的山石结构。
同时沉积岩类型,使得其岩层不易塌滑,且岩面具有柔性,并且在长期的风化和自然重力作用下,呈垂直节理发育状态,因此其层次纹理呈横向走势,而错落不同的峰形所形成的落差在奇险峻秀中透露着清丽秀俊,在浑厚阳刚中显现着阴柔奇巧。
从人文角度看,张家界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如古庸国文化、土司文化和卫所文化为代表的多种民族文化类型。
此外,张家界山水的独特魅力也体现在其主体民族土家族的民族理念当中,如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是其特有的家庭手工织锦,其在色彩、风格、材质、题材等方面均与张家界山水息息相关,表现着土家族人对张家界山水的独特情感,可见张家界山水所承载的历史人文底蕴十分深厚,将会提升张家界山水画创作中的精神内涵。
白族的民居书画装饰艺术文化趣味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符号,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民居,就是一幅该民族文化概貌的图示。
正如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所言:“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1]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民族之一,而大理白族是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建筑文化的发展较之其它少数民族更为成熟,更重要的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的细致、精美程度也是云南其它少数民族建筑难以相比的。
装饰作为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性。
因而考察和研究大理白族民居的装饰艺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白族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和所蕴涵的思想。
一、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艺术的研究现状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就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上的彩绘和题字。
他们都是画师用颜料、油漆在白族民居建筑的墙壁、照壁、山墙、房檐、屋梁、斗拱、天花、大门、窗户等处彩绘和题字。
彩绘指的是淡墨画、彩画和泥塑三种;题字要么是单独在墙壁、照壁上题字、要么是结合彩绘图案题字。
到目前为止已有专家、学者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艺术做过研究,但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发表的文章不多,论著更是少之又少。
绝大部分文章只是涉及白族民居装饰绘画,或只是涉及白族民居装饰书法。
我们知道,书画艺术只是艺术研究的一个小部分,这样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早在1963年云南省建筑工程厅设计院编著的《少数民族民居调查之三云南白族民居调查报告》中装饰就已作为一个专门研究,但其中所提到的彩画装饰种类却没有作为该调查报告的专章专节来介绍。
该调查报告在门头、照壁、墙面、门窗、天花、隔断、梁柱、地坪八个装饰部位的分节论述中,除了梁柱和地坪没有提到书画装饰外,其他六个方面均写到白族的书画民居装饰。
在装饰这一部分结尾还特别提到白族的书画民居装饰:“喜洲某宅的两重院,单就内外墙面、门窗、和廊子天花上面的书画,统计已近千幅之多,相当于一个中型的书画展览会”[2]。
延川县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研究延川县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景观破坏、文化衰败等。
本研究旨在对延川县传统村落进行地方性知识图谱的构建研究,希望通过重建地方性村落知识体系,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引言: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构建地方性知识图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归纳与分析延川县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众多的传统村落。
本研究首先对延川县的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归纳了其景观特征。
延川县的传统村落多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村落布局独特,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此外,延川县传统村落还保留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如木匠、石匠等。
二、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的整理与归纳本研究通过对延川县传统村落的调查,对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进行了整理与归纳。
这些地方性知识包括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村落布局、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技术等。
通过整理和归纳这些地方性知识,可以重建传统村落的知识体系,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三、基于地方性知识图谱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研究在整理和归纳了延川县传统村落的地方性知识后,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地方性知识图谱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可以实现对传统村落的知识集成、查询和分析。
同时,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建立和传递,能够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四、实践案例研究:延川县传统村落知识图谱构建为了验证基于地方性知识图谱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选择了延川县的某一传统村落进行实践案例研究。
通过构建传统村落的地方性知识图谱,并应用于实际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延川县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的构建研究,探索了一种有效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通过建立地方性知识图谱,可以实现对传统村落知识的整合和传递,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灵璧钟馗画的寓意特色及审美特征
陈一笑
【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灵璧钟馗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年而不衰,深受百姓的喜爱。
它以唐代吴道子所创作的“钟馗样”为粉本,经过众多画师的摹写与创新,逐渐形成了极具地
域特色的民间绘画图式,是中华民间艺术的瑰宝。
灵璧钟馗画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宗教、仕人文化和民风习俗的共同滋养下,展示出多样化的文化表达,蕴藏着
丰富的寓意内涵。
文章通过对灵璧钟馗画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出构图经营意象、形象塑造程式、色彩传达共情、技法语言多样的图像表征,总结在传统文化语境下
形成的审美特征,挖掘灵璧钟馗画的艺术魅力,让传统民间绘画重新焕发艺术活力,促进地域性文化的发展。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陈一笑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11
【相关文献】
1.厚民风成教化——安徽灵璧钟馗画寓意探究
2.灵璧钟馗画与朱仙镇木版钟馗画
比较3.浅谈钟馗及灵璧钟馗画4.钟馗画乡话钟馗谈灵璧钟馗画的起源发展与传承
保护5.宅门纳福神祇画探析
——以天长天官画和灵璧钟馗画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OGO 是具有象征意义和内涵的视觉符号和图形。
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
它代表着特定事物或机构,是这些特定内容和其精神、实质的象征性表现,是整个视觉形象精髓的抽象表征。
在古老的中国,追溯LOGO 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的吉祥符号,都对现代LOGO 设计具有极高的借鉴性。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便用简单的图形在岩石、彩陶上记载下他们对自然生活的原始冲动、愿望和理想,用来传达他们思想和感情的交流。
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半坡彩陶上出现的鱼纹、鹿纹、蛙纹是人们最初勾画出的对大自然理解的情绪符号及对大自然膜拜意识。
在48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器物上的简单图形以及山东大汶口文化出土器物上的刻划符号;商代青铜器上狞厉恐怖的饕餮纹。
春秋战国的蝌蚪纹、凤鸟纹等。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的符牌,这种符牌是皇帝在军情紧急时派出的特使所用,如传达诏令、抽调兵马、征调物资等。
汉代漆器出现的碟形纹样,华贵的宝相花纹、卷草纹和画像砖以及唐宋时期的幌子、酒帘,各种各样商铺的招牌,更贴近现在的LOGO ,其发挥了作为识别性的作用。
可见从古代开始,LOGO 就有了原始的雏形,它的初始形态说明文化传承对古代LOGO 设计的影响。
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研究现代LOGO ,就要对传统LOGO 和现代LOGO 作一些比较。
首先从时间定义上来说,随着信息工业的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国际间交往更加频繁、密切和快捷。
在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时代的背景下,LOGO 同样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潮流,也深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开始向民族化、多元化、个性化转变,现代LOGO 经历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设计理念随之变化,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对我们影响颇大,但始终是站在地域上,立足我们的本土来完成设计的。
从传统中发展现代LOGO 设计已经成为探讨的热点。
响农作物的光照和生长,又有效抵御风沙的侵害。
我国北方的杨树、南方的水杉等都是此类植物的代表。
另外,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公共性生产空间会形成诸如以榕树、皂荚、金合欢等为中心的集会空间,兼顾服务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功能。
3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与规划设计——以江南生态园为例从风景园林的地方性来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本质体现。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景观的调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之一。
3.1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思路3.1.1依托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内涵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多元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深入研究和把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形式是地方性设计的重要途径。
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分解为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物质空间3个方面,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必然性。
其中,地方性物质空间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点,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生活模式4个方面为核心和设计切入点,将各自的特征通过设计语言进行提纯和归纳,并综合反映到新的地方性设计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地方性特点中。
打破传统设计中只关注建筑特色的传承,而忽视其他3个方面设计的不完整现象。
全面、系统、综合传承地方性精神的景观要素”…。
3.1.2依托传统居住模式图式设计地方性景观组合的典型性虽然地方性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都是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关键,但只有将三者在特定空间中结合所形成的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产和生活居住空间才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最高体现。
传统居住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同一个文化区域的不同环境中又可以形成更加多样性的居住模式,是地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深入反映。
因此,只有对居住模式的研究,才能将各个地域文化景观要素进行有机综合,进一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传承地方性景观图示,强化和传递居住模式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3.1.3依托不同尺度景观特征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的复合性尺度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也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尺度不同,生态过程和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决定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不同”“。
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开展尺度特征的研究与比较,将尺度特征对应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将不同尺度下的地方性融入相应的规划设计中,才能够形成景观特征的有效复合和综合《图1)。
只有多尺度的地方性组合和多种物质景观的地方性传承,才能设计出更加本质性和综合性的地方性景观。
3.2江南生态园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3.2.1项目来源与规划区现状江南生态园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破碎与孤岛化现象及形成机理”的案例研究项目。
选择既具有江南水乡的典型特质,又受到城市化严重冲击的昆山地区,通过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演变机理的研究,探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与继承的基本途径。
江南生态园地处昆山--II;'交B,占地300hm2,场地内水资源丰富,图1江南水乡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肌理60%以上土地为鱼塘和水体。
区域景观具有较高的均匀性,景观斑块具有高度破碎化特征,并以水为中心,构成江南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高度地方性特征和以古镇为灵魂形成区域景观体系的核心。
3.2.2聚落形态与居住环境的继承江南水乡聚落形态分为2种,一是规模较大的集中型聚落【图2(b)】,二是规模较小的分散型聚落【图2(c)J。
在聚落规模较小时,房屋面南与东西向水系平行而与南北向水系垂直,呈现小规模集聚特征。
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在沿水系向外扩张的同时,依托水网形成网状格局,临水面房屋门面狭窄,进深较大,并逐步以房屋和庭院的形式填充水网围成的街区,最终形成较大规模的江南传统村镇。
从聚落环境来看,河流、坑塘、湖泊构成水环境聚落,水环境构成江南水乡重要的生活空间。
在聚落外围形成由不同形态用地构成的生产空间,主要由农田(水稻、油菜)、鱼塘和菜地相问分布,构成江南水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特征。
3.2.3土地形态与生产空间江南水乡的传统生产空间主要有农用耕地、水塘养殖和草坡地养殖3种类型,其中耕地【图2(f)】和鱼塘【图2(e)】占据土地利用主体。
江南水乡土地利用形态可以从2个尺度空间上进行认识,一是在水面和陆地交错相间分布的格局,由于地形的高低起伏和破碎,导致土地利用景观呈现出高度破碎化特征,陆地形态呈现出岛状或半岛状特征,并呈现出细胞状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图1(a)、图2(g)】。
二是在每一个细胞状的土地单元内部,生产单元以耕地和鱼塘为主,形成了形态规则和高度集约的土地利用形态[图1《b)、图2】。
3.2.4乡村景观环境的空间组合江南水乡典型的景观环境空间组合并不是著名的各个江南古镇,而是具有初始形态特征的村落【图2(d)】。
它由3个基本空间构成:1)生活空间。
以水系为主轴的村落结构特征;2)生产空间。
以农田、鱼塘、沟渠、菜地构成的生产空间环绕周围;3)生态空间。
以水渠或河流为廊型空间形成的生态走廊由村落前通过。
伴随草坡地和树木茂密、局部起伏的岗地成为村落的背景依托I图2(a)】。
3.2.5多样化生境与群落设计江南水乡独特的地方性环境决定了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和特征,为景观多样化和生态设计奠定了基础。
在江南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中,划分为3大类生境:林地生境、草地生境、湿地生境。
其中林地生境分为图2江南生态园地方性物质空间语汇的应用坡地林生境、平地林生境和洼地林生境,草地生境又分为纯草地生境和砾石草地生境,湿地生境又分为仿天然湿地生境和人工湿地生境,其中仿天然湿地生境又分为湖泊生境、灌丛沼泽生境,人工湿地生境在这里主要指农业用途湿地生境,此类生境又可分为农田生境、养殖塘生境,其中养殖塘生境又分为农作物塘生境和鱼塘生境。
根据生境的差异构建以防蚊虫为主的群落、抗污染为主的群落、保健作用为主的群落、调节和改善小气候为主的群落、文化环境型为主的群落构成江南生态园独特的群落生态系统。
4结论与讨论地方性是保持风景园林多样性和文化性的重要属性,地方性园林就是文化园林,是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大成。
风景园林的地方性设计更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和营建可持续景观的核心。
在传统地方性认知中大多存在以建筑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忽视传统地域景观在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上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因而在传统村镇保护过程中就形成了对建筑和村镇保护体系,忽视了对周边与生活空间紧密联系的生产空间的景观延续,更忽视了土地利用景观、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展现的文化地方性、景观地方性和综合特征的保护。
以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为切入点,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建立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示语言体系,系统展现风景园林的地方性,将成为未来生态景观和可持续景观营造的重要方式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SauerC0.丁hemorphologyoflandscape[MJCaliforniaPress.1974:210—241.12】UNESCO.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Z】.2003.【3】AntropM.Whylandscapesofthepastfuture?[J1.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5(70)CA:UniversityofimpoRantforthe21—34.【41KellyR.MacinnesL,ThackrayD.Theculturallandscape:planningforsustatnablepartnershiDbetweenpeopleandplace【M】London:ICOMOS—UK,2000:31—37.【5】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冲国园林,2005(6):16—24.【6】王云才,郭焕成,陈田.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6):708—712.【7】黄晓鸾中国园林学科的奠基人.汪菊渊院士生卒【J】.中国园林,2006(1):11—15.【8】王云才,李飞,陈田.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1.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6)700—703.旧】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l中国园林,2008(1).12—15.110】孙筱祥.风景园林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和地球表层规戈lJ[J1.中国园林,2002(4):7—12.【11l刘大平,李晓霁.中国建筑史与文化地理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6):68—70【12l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J】.中国园林,2005(3):24—27.【13】王云才,刘滨谊.中国乡村景观与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114】刘滨谊,王云才.论乡村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IJ】.中国园林,2002(5):76-79.【15】王云才,石忆邵,陈田.江南古镇商业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f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49—54.f16】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65-172作者简介:王云才门967年生/男/陕西勉县人/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上海200092)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作者:王云才, WANG Yun-cai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上海,200092刊名:中国园林英文刊名: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年,卷(期):2009,25(10)被引用次数:1次1.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8(01)2.王云才;李飞;陈田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06)3.黄晓鸾中国园林学科的奠基人.汪菊渊院士生卒[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6(01)4.王云才;郭焕成;陈田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机制[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06)5.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5(06)6.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20077.王云才;石忆邵;陈田江南古镇商业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8.刘滨谊;王云才论乡村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2(05)9.王云才;刘滨谊中国乡村景观与乡村景观规划[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3(01)10.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5(03)11.刘大平;李晓霁中国建筑史与文化地理学研究[期刊论文]-建筑学报 2005(06)12.孙筱祥风景园林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和地球表层规划[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2(04)13.Kelly R;Macinnes L;Thackray D The cultural landscape:planning for a sustainable partner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 200014.Antrop M Why landscapes of the past are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2005(70)15.UNESCO.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 200316.Sauer C O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19741.王云才基于景观破碎度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浙江诸暨市直埠镇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11(1)2.王云才基于景观破碎度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浙江诸暨市直埠镇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11(1)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yl20091002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