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与“复调性”4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40
《罪与罚》他那间斗室,是一幢很高的五层公寓的顶楼,就在屋顶下面,与其说像间房子,倒不如说像口柜子。
“我下决心要干的是怎样一桩大事啊,现在却害怕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他想,脸上挂着怪异的微笑,“唔……对啊……事在人为嘛,如果胆小如鼠,定会错失良机……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真有意思,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呢?他们最害怕的是新的步子,自己的新想法……不过话又说回来,我空话说得太多了。
就是因为我净说空话,所以我无所作为。
不过,也许是这样:正因为我无所作为,所以我净说空话。
最近这个月来,我学会了说空话,成天整夜地躺在角落里胡思乱想……嗯,现在我去干什么呢?难道我能干这件事吗?难道这是真的?绝对不是真的。
这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解闷而异想天开。
简直是儿戏!对了,无非是儿戏而已!”拉斯科尔尼科夫//俄语、分裂Раскольников虽然刚才他曾有一瞬间希望与人进行不管什么性质的接触,但当真有人和他说话,才听到第一句,他又突然感到讨厌和恼怒,平常他对所有与他接触或想要与他接触的人,就是怀着这种心情。
我看见,快六点的时候,索涅奇卡起身了,扎上头巾,披上披肩,从家里走了出去,八点多钟才回来。
一进屋,她径直走到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跟前,一言不发地把三十卢布放在她面前的桌子上。
她这样做的时候虽然瞥了她一眼,但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拿起我们那块绿色的德拉德达姆细呢大头巾(这是我们公用的一块头巾,是德拉德达姆细呢的)严严实实地蒙住头和脸,然后躺到床上,脸朝着墙,只是两个瘦小的肩膀和整个身子在不住地颤抖……唉,可怜的索尼娅!然而,他们真是能干,挖出了一口多好的矿井!而且正在享受利益!不是吗,正在享受利益!而且习以为常了。
开头哭哭啼啼,后来就习以为常了。
人这种下流的东西,对什么都会习惯的!索涅奇卡,索涅奇卡·马尔梅拉多娃,只要世界存在,就永远会有索涅奇卡!'为什么从杜什金那里逃走?’'因为那时我怕得要死。
罪与罚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圣彼得堡,主要讲述了一位受贫穷和社会压力驱使而犯下谋杀的青年罪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困扰和道德挣扎。
这部小说通过对人性、道德、社会体系以及法律等课题深入探讨,引发了读者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
内容细节1. 故事背景《罪与罚》讲述了19世纪末圣彼得堡底层社会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描绘城市贫民窟和中产阶级居住区之间的鲜明对比,展示了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加剧带来的社会问题。
2. 主要角色介绍•洛日卡尔·拉斯科尔尼科夫:本书主人公,年轻的贵族后裔,因为贫困而成为大学辍学生。
他在绝望中犯下了一桩令人震惊的谋杀行为。
•陀妮雅·悉达科娃:作为一个贫困的寡妇,她注定被拉斯科尔尼科夫遇到,并对他的心灵产生深刻影响。
•阿尔约纳·伊万诺芙娜:一位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洞察力、虔诚信奉宗教的各类机构(例如医院、监狱等)提供者。
3. 主题与思想•罪恶与厌世:小说通过展现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和良知的折磨来探讨人性中隐藏的罪恶和内心深处的恶魔。
•社会问题与身份认同:作者通过塑造不同社会阶层的角色,揭示贫困、厌世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引发读者对社会体制和身份认同的思考。
•罪行与良知: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犯罪后陷入恐慌,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谴责感。
小说中通过描写他的挣扎,探讨了罪行与道德良心之间的冲突。
4. 文学风格与影响•内心独白:作者采用了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深入揭示了角色的情感和思想世界。
•脱离传统结构: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非线性的故事叙述方式展现小说,使得读者不能轻易预测故事走向,增加了悬疑和紧张感。
•影响力:《罪与罚》被誉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对后来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罪与罚》以其深刻地探讨人性、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而成为一部备受推崇的文学巨著。
对话性:独语与多声——论《罪与罚》对复调理论的运用摘要:对话性是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内容,以“独白”“复调”“多声部”等为审美内涵和哲学价值的批评实践对小说文本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为运用对话理论的典范,囊括了作者、作品人物、读者以及社会语境等之间的多层次、多形式对话。
重新审视巴赫金复调理论针对文本研究呈现出的参与性、开放性对话,可重构超越对话、人文审美的“复调”世界。
关键词:对话性复调理论《罪与罚》一、引言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是俄苏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在所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下文皆简称《诗学》)中首创引用了“复调”和“多声部”音乐领域的概念到文学批评实践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为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创作阐释和文论互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以对话性为主要切入口重新审视小说对于“复调”理论的实践,也是拓展对巴赫金诗学理论的艺术思考新维度。
(一)复调理论巴赫金《诗学》中的“复调”和“多声部”原本都是音乐领域的专业概念,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指一种源于18 世纪欧洲没有主旋律和伴声演奏的复调音乐。
在巴赫金看来,复调小说的主公人无时无刻不在演绎自我与他者以及周围世界的对话。
“主人公关于自身、关于世界的话语,恰如通常的作者话语一样充分;它并不从属于主人公的客体形象,不是作为他的一种性格特征,也不是作者声音的喉舌。
”①在复调理论视域下的小说主人公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在一场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的姿态下完成意识和行动等多层面的对话。
“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之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正的复调,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征。
”②从哲学层面来看,巴赫金复调理论不是僵死的语言学研究延展,而是具有探索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等维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
(二)对话性巴赫金《诗学》中关于复调理论的聚焦在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