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罪与罚》中的“宽恕”主题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罪与罚:犯罪、救赎与人性探讨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19世纪圣彼得堡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罗迪托·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路历程,深入地探讨了犯罪、救赎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讨论。
罪:犯罪行为及其影响犯罪在《罪与罚》中是一个核心主题之一。
拉斯科尔尼科夫因贫困和思想偏激而踏上了犯罪的道路。
小说生动描绘了他所犯下的谋杀案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包括内心的折磨和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通过描述犯罪行为及其影响,作者试图向读者展示权衡个人欲望和社会规范所带来的挣扎和冲突。
罚: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作为一个心理小说,《罪与罚》深入探讨了罪恶和救赎之间的复杂关系。
拉斯科尔尼科夫以一种犯罪行为背负着巨大的罪恶感,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在整个故事中得以逐渐展现。
同时,小说通过其他角色的形象也表达了对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的思考。
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描写向读者传达人性本质中冲突和挣扎的普遍性。
人性:内心世界的剖析与反思《罪与罚》不仅是一部社会和心理描写的小说,更是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及其他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举止,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小说提供了关于个体自由意志、道德责任和人类存在意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素材。
作者试图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选择和信仰的反思,并探索人性中善恶之间永恒而复杂的纠结。
结论《罪与罚》以其深刻而复杂的犯罪、救赎和人性探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通过对犯罪行为及其影响、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以及人性内心世界的剖析,这部小说引发了无数读者关于道德、责任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欲望与实现社会正义之间,我们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挑战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1.Dostoevsky, F. (1866). Crime and Punishment.2.Jones, M. L., & McDuff, D. (2003). Introduction to Crime andPunishment. In Dostoevsky's Crime and punishmen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pp. 7-33). Routledge.3.Frank, J. S. (2017). Dostoevsky's treatment of the theme of freedomin his novel "Crime and Punishmen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Humanities and Education, 04(01), 7-19.。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揭示与救赎
1. 引言
《罪与罚》是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思考和心理分析的文学巨著。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所揭示的犯罪心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救赎主题。
2. 犯罪心理揭示
•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通过剖析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对于犯罪行为的动机和心理压力。
•对于社会不公正感的反应:作者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角色,展现了一个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并因此怀有仇恨情绪的人,从而导致他产生了对富人进行报复的想法。
•自卑感与虚荣心: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犯罪前后表现出明显的自卑感,同时也浮现出推销自己、显示优越感等虚荣动机。
3. 救赎主题分析
•罪恶的自我救赎:小说中,拉斯柯尔尼科夫通过犯下罪行后内心深刻的悔过和对他人的关爱,试图通过为他曾经伤害的人提供帮助来补救自己。
•宗教信仰与转变:在小说中,拉斯柯尔尼科夫逐渐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在忏悔与赎罪的道路上寻求救赎。
•作为社会问题的思考:小说通过揭示犯罪心理以及探讨救赎主题,呈现了一个对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视角。
4. 结论
《罪与罚》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犯罪心理,并以救赎为主题展开了复杂而引人深思的讨论。
通过分析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和心理压力。
同时,作者还通过描绘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罪恶自我救赎和宗教信仰转变等情节,让我们思考到救赎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
这部作品颠覆了传统的犯罪小说模式,引发了对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罪与罚:内心挣扎中的罪恶与救赎
一、引言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一个被社会压迫和
内心矛盾困扰的人物罗德里克·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关于罪恶和救赎的主题,并展示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和人性探索。
二、罪恶的根源
《罪与罚》通过描绘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深处的挣扎,展示了罪恶行为
的根源。
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不公、贫困以及无助感都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其逐渐堕入犯罪行为。
三、内心挣扎
在犯下杀人等严重罪行后,拉斯科尔尼科夫陷入了内心挣扎和道德良知的折磨。
他时常陷入懊悔和自责之中,同时又试图通过辩解自己来减轻内心负担。
这展
示了人性中善恶的复杂交织以及道德观念与欲望之间的矛盾。
四、罪恶的后果
虽然在一开始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惩罚,但他发现内心的困扰并
没有得到解决。
相反,罪恶行为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孤独和痛苦,最终导致了精
神崩溃和自我毁灭。
五、救赎与希望
尽管整个故事充满了罪恶和绝望,但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其他角色的出现,展
示了救赎与希望的可能性。
索尼娅作为一个善良纯洁并且理解主人公内心挣扎
的女孩,试图以爱和关怀来拯救拉斯科尔尼科夫,并唤起其内心深处对善良和
正义的渴望。
六、结论
《罪与罚》是一部探讨罪恶与救赎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内心
挣扎中所展示出来的悖论、痛苦和希望,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罪恶的根源、内心挣扎以及罪恶后果等方面来探讨该主题,并阐
述了救赎和希望的重要性。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篇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批判性,通过主人公罪犯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思想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摧残。
本文将从作品中提炼出的深层感悟和启示进行探讨。
一、人性的复杂性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是一个叛逆者,又是一个独立思考者,同时又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他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为强烈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能够超越传统道德观念的限制,但随着他杀害老妇人以及妓女的行为,他的内心开始越来越被罪恶所侵蚀,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人物形象,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
二、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在作品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所处的社会充满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加剧了人性的扭曲。
而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以自己的方式反抗这一现象,却又陷入了另一种罪恶之中。
因此,作品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痛点的思考与警醒。
三、罪与赎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一个复杂的罪与赎的主题。
虽然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最终被追逐,但他的内心却已经开始悔悟并尝试着补救他的过错。
而在最终的结局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通过自己的爱心和行动,为另一个无辜的女孩赢得了自由,并对自己的罪孽向社会承认和赎罪。
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深刻地诠释了罪与赎的关系,同时也反思了人性中的不足和失误。
四、对自我意识的反思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物,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高于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但随着他陷入罪恶的深渊,他逐渐领悟到自我意识的盲目和局限性,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作品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反省,带给读者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思想启示,提醒人们要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中汲取自我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探究《罪与罚》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简介《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该小说探索了人性、罪恶和救赎等深刻主题,引发读者对道德、心理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
罪恶主题分析在《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下了谋杀罪。
通过描绘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小说探讨了罪行对个体精神状态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感到内疚和良心的折磨,并不断试图逃避或减轻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所带来的负面后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说也探讨了罪恶背后深层次原因。
作者通过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生活困顿、穷困潦倒、对于社会不公正感到愤怒等情况,暗示了环境和社会压力对一个人的影响,引发了读者对罪行产生原因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救赎主题分析尽管《罪与罚》主要探讨了罪恶,但救赎也是小说的关键主题之一。
在面临压力和自责时,拉斯科尔尼科夫开始寻求救赎。
通过与不同人物的交流和经历,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并试图通过忏悔和赎罪来减轻内心的负担。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次要角色,如索尼娅和杜尼亚等人。
他们代表着善良、真诚以及无私的爱。
他们与拉斯科尔尼科夫建立特殊关系,并为他提供支持与希望。
这揭示了救赎之道可能存在于他人友爱和理解中。
思考与启示《罪与罚》中探讨的罪恶与救赎主题引发了读者对伦理、道德以及人性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作品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经历告诉我们,虽然每个人都有犯错以及做出错误决定的可能性,但我们也有机会通过勇气和真诚的自省,寻求救赎。
此外,小说还提醒了我们社会和环境对个人的巨大影响。
在努力理解一个人所犯下罪行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背景、心理状态以及其他可能的原因。
对于发现罪与罚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我们必须持有冷静且审慎的态度。
结论《罪与罚》通过深入探索罪恶和救赎主题,为读者带来了对人性、道德以及社会问题等议题的思考。
作品展示了罪行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并给予了人们追求救赎和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其中所揭示出来的启示,都使得《罪与罚》成为了一部不可忽视且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学经典之作。
罪与罚:罪恶与救赎的心灵之旅介绍《罪与罚》是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年轻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犯下谋杀罪后内心的挣扎和对罪行的赎回。
通过描写主人公与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个故事,深入探讨了罪恶与救赎的心理与道德议题。
主题一:罪恶感与道德观念拉斯科尔尼科夫犯下了可怕的谋杀罪行,在此后内心中产生了巨大的罪恶感。
小说中描写了他如何在内心中不断地反思和折磨自己,试图找到一种解脱罪恶精神困扰的方法。
同时,作者也借此展示了社会对于谋杀行为形成的道德观念以及对犯人进行惩罚和赦免之间存在的冲突。
主题二:社会对罪犯的审判和救赎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被捕后被送上法庭接受审判,同时也受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
作者通过描写法庭辩论以及人们对他罪行的看法,探讨了社会对罪犯的惩罚与救赎之间的关系。
同样重要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提出了个人主动接受救赎和社会给予改过自新机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主题三:心灵的转变与内心的纠葛小说通过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复杂而矛盾的世界,展示了一个精神扭曲、思维混乱的角色形象。
他在屡次试图逃避内心负罪感和恐惧之际,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并力图改变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探索和变革,拉斯科尔尼科夫经历了一段情感上、道德上和精神上激烈而剧烈的心灵之旅。
主题四:爱与原谅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与其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表达了爱和原谅在罪恶行为和赎罪过程中的重要性。
各种人物关系及互动,反映了爱、同情、宽恕和理解对于心灵的救赎作用。
结论《罪与罚》这部作品深刻而复杂地探讨了罪恶与救赎的心灵之旅。
通过主人公内心的挣扎、社会对罪行的审判以及个体意识的转变,陀思妥耶夫斯基引发读者思考道德、良知、爱与原谅等存在主题。
这部小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揭示人性本质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哲学之作。
罪与罚中的道德与复仇前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遍的道德问题:当一个人犯下重罪时,社会是否有权对其进行复仇,以还原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本文将探讨《罪与罚》中所展现的道德与复仇的主题,并深入分析小说中各个角色在面对道德困境和复仇欲望时所做出的选择。
1. 文化背景对道德观念的塑造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在沙皇俄国时期,他创作《罪与罚》时正值19世纪末。
这个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变革不断推动着人们对道德观念重新审视。
受到文化背景影响,《罪与罚》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某些价值观。
2. 道德困境:是愿意承担后果还是追求复仇?小说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因为犯下了一起谋杀罪而陷入了道德困境。
他在心中权衡着是否应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以及是否应接受社会的惩罚。
这种道德困境引发了读者对复仇和正义的思考。
3. 复仇与心灵的纠结拉斯科尔尼科夫决定选择向社会展示他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罪行,并积极悔过自新。
然而,在此过程中,他也面临着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小说展示了复仇欲望对一个人心灵产生的影响,揭示了其带来的重大后果。
4. 道德选择与救赎小说中存在其他角色也面临道德困境和复仇欲望,如索尼娅和官员普利霍多夫。
通过他们不同的道德选择和对待复仇欲望方式,陀思妥耶夫斯基探讨了救赎和奉献对于一个人在道德重建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结论《罪与罚》通过展现道德困境和复仇的主题,引发读者对于道德观念和正义的深度思考。
小说呈现了复仇欲望对个体心灵带来的摧毁力,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真正的救赎与奉献是如何重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
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对道德与复仇这一主题的探索,读者可以反思自己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应该如何选择,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罪与罚中的罪恶感与个人救赎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讲述了主人公罗迪翁·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贫困和社会压力下负隅顽抗并最终承受良心谴责的故事。
该小说涉及到许多关于罪恶感和个人救赎的重要主题。
罪恶感在《罪与罚》中,罗迪翁杀害了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妻女,这个行为带给他强烈的内心折磨和罪恶感。
他开始经历自我审判,良心上的斗争不断困扰着他,并使他陷入了内心的深渊之中。
作者通过描写罗迪翁内心的纷乱思想和对过去行为的悔过来展示他深沉而真实的罪恶感。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罗迪翁产生罪恶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生活在19世纪末的圣彼得堡,社会环境十分恶劣,贫困和不公正充斥着每个角落。
这种社会背景对人们心理产生极大影响。
罗迪翁身处其中,无法忍受贫困和不公正这样的现实,逐渐产生了犯罪的念头。
他试图通过杀害富人来摆脱自己苦难的现状。
这种内心压力加剧了他的罪恶感。
个人救赎虽然罗迪翁初期没有意识到自己罪行的严重性,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开始意识到并承认自己所做出的恶行。
在他被警察逮捕后,他经历着一系列思想和情感上的转变。
最终,在和遇见索尼亚之后,他决定为自己过去的罪行付出代价,并向索尼亚坦白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通过接受责任、悔过和道德重建,并愿意为自己错误行为负责,主人公最终实现了个人救赎。
结论《罪与罚》中的罪恶感和个人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
作品通过揭示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和承受罪行后所产生的思想变化,呈现了一个关于人性、道德和救赎的深刻探索。
读者通过与主人公罗迪翁的经历共鸣,思考自身道德选择和个人成长中面临的挑战,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罪与罚:罪恶、救赎与道德的深刻思考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罗德里克·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贫困和剥削的背景下,因杀害老妇人而内心挣扎,并通过自责、痛苦以及与索菲娅的爱情救赎自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罪与罚》中涉及到的主题:罪恶、救赎以及道德。
罪恶在小说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下了杀人的罪行。
他为了解决自己物质上的困境和生活的压迫,选择了拿起武器对待无辜者。
但随后,在自觉到被警察追踪和内心愧疚的折磨下,拉斯柯尔尼科夫渐渐发现他无法逃避犯罪带来的后果。
这种对于罪恶行为导致的内心挣扎描绘出一个极端而复杂的心理状态,引发了对罪犯内心黑暗、恶意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救赎随着剧情发展,拉斯柯尔尼科夫逐渐意识到他所犯下的罪恶是不可原谅的,并感受到了持续的内疚和痛苦。
然而,在与索菲娅相遇及其爱情关系中,拉斯柯尔尼科夫能够找到自我救赎的希望。
通过悔过自新、接纳愧疚感以及为自己错误行为负责的态度,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在面对罪孽时寻求救赎。
这一过程让读者反思了人性中的善与恶、改过迁善以及个体是否应该得到宽恕等问题。
道德小说中探讨了许多道德相关的议题。
主要包括:道德标准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人们将“好”与“坏”分别付诸行动时可能带来的后果和社会法律如何影响个体道德选择。
拉斯柯尔尼科夫犯下罪行并亲自承担后果,既触及到了传统道德的底线,也引人思考社会如何对待犯罪,包括惩罚和纠正。
此外,小说通过展示不同角色的行为和选择,强调了道德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重要性,并激发了读者对于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结论《罪与罚》通过对罪恶、救赎以及道德的探讨,提供给读者深刻思考个体与社会、善与恶以及责任与救赎等主题。
小说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经历向我们传递出一个令人震撼的真理:无论我们犯下多么可怕的罪行,内心寻求救赎始终是可能实现的。
以上是关于《罪与罚》中涉及到的罪恶、救赎以及道德主题的详细概述。
《罪与罚》的心理剖析与道德救赎《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心理剖析和对道德救赎的探索而闻名于世。
小说围绕着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及其内心的挣扎展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抉择的艰难。
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贫困的大学生,生活的困境使他陷入了绝望和对社会秩序的质疑。
他心中萌生出一种“非凡之人”的理论,认为那些具有非凡智慧和力量的人有权超越常规的道德准则,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思想成为了他犯罪的动机。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并非出于简单的贪婪或恶意,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的混乱和迷茫。
他试图通过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来证明自己是“非凡之人”,从而摆脱贫困,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犯罪之后,他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解脱和满足,反而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自责之中。
从心理层面剖析,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行为反映了他内心的极度矛盾。
一方面,他渴望摆脱贫困,追求自由和尊严;另一方面,他又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恐惧。
这种矛盾使他的内心饱受折磨,精神几近崩溃。
在犯罪后的日子里,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状态不断恶化。
他开始变得敏感、多疑,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恐惧。
他害怕被人发现自己的罪行,同时又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恕。
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
与此同时,拉斯柯尔尼科夫在道德层面也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救赎之旅。
他的内心始终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是来自他自己的“非凡之人”理论,认为他的行为是合理的;另一种则是来自他的良知和社会道德规范,谴责他的罪行。
在这两种声音的交织中,他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索尼娅,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孩,成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道德救赎的关键人物。
她的爱和宽容给予了拉斯柯尔尼科夫重新审视自己的勇气。
索尼娅虽然身处社会底层,却始终坚守着道德底线,她的存在让拉斯柯尔尼科夫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的力量。
在索尼娅的影响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罪行,并决定通过自首来寻求救赎。
罪与罚:罪犯的内心挣扎与救赎导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Raskolnikov)的罪恶和内心挣扎,展示了罪犯在复杂的道德体系中寻求救赎的过程。
本文将深入分析《罪与罚》中涉及到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和救赎之旅。
主题一:罪犯内心挣扎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主人公,在小说开头就计划并实施了谋杀行为。
然而,他在事后却陷入了极度焦虑和自责之中。
这种内心挣扎体现在他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对自己动机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理念的对抗等方面。
拉斯柯尔尼科夫试图通过理性推导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超人,可以凌驾于善恶之上,并因此有权利杀死富有但毫无价值观和道德感的老妇人。
然而,在实际行动中,他深陷矛盾之中,对自己的理论陷入了怀疑和懊悔。
主题二:罪犯的救赎之旅随着故事的发展,拉斯柯尔尼科夫逐渐走上了一条寻求救赎之路。
他与索妲脱(Sonia)相遇,并通过她的信仰与善良逐渐认识到自己所犯罪行的荒谬和错误。
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救赎并非来自于社会审判或世俗规范,而是来源于内心真正的改变和自我反省。
拉斯柯尔尼科夫通过承认自己的罪行,并决心为其付出代价而展示了真正愿意接受惩罚和改造的态度。
他在与内在恶劣部分战斗的同时,也在寻求道德觉醒和道德重建。
结论《罪与罚》通过展示拉斯柯尔尼科夫罪恶行为及其内心挣扎与救赎之旅,向读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
作品通过思考个人责任、道德感和奉献精神等主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之间的边界。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挣扎以及他向救赎进发的旅程展示了一个罪犯如何寻求自我救赎,以及真正实现道德改变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通过《罪与罚》,读者对于个人选择、权力和道德规范等话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上是《罪与罚:罪犯的内心挣扎与救赎》所涉及到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罪与罚的道德反思与自由意志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入探讨了道德、责任和自由意志等重要主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发生的事件、角色的行为以及作者的观点进行细致分析,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道德反思和自由意志问题。
主要角色行为和冲突1.罗迪昂·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位年轻坦白而聪明的贫困学生。
他决定犯下一桩谋杀案,试图证明自己是一个超凡人并摆脱社会规范束缚。
2.阿连德拉·伊凡诺芙娜·米尔哈伊洛芙娜:一个善良而慈爱的妓女,成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命运改变和内心重建的关键人物。
3.神父潘多朗尼希:小说中象征着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和宽恕的人物。
他与拉斯科尔尼科夫之间的对话揭示出道德准则和救赎的重要性。
道德反思1.罪与罚:小说以谋杀案为线索,探讨了罪恶行为对犯罪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犯下谋杀案后陷入内心的挣扎和良知的折磨,这引发了人们对伦理、正义和罪责的深层思考。
2.道德规范与个体选择:小说中展示了不同角色对道德规范的看法和选择。
拉斯科尔尼科夫试图通过违背社会准则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超越常人的存在,这促使读者思考道德边界、个体主义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关系。
自由意志问题1.个体责任:小说围绕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否应该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负责展开。
他在自由意志面前做出了决定,并且承担起了其行为带来的后果。
这引发了读者关于自由意志如何影响我们选择以及是否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思考。
2.社会环境对自由意志的影响:小说中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以及内心决策的影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身处贫困、压迫和不公正的社会,这些因素和他内心的挣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自由意志问题。
结论通过对《罪与罚》中各个角色行为、道德反思和自由意志问题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作品展示了人性中困惑与挣扎、好恶之间辩证关系以及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复杂联系。
也呼唤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观,并在现实世界中更加理性地面对我们所选取和承担下约束良知和伦理准则行动。
反思《罪与罚》中的罪恶与救赎1. 引言1.1 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该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对人性、道德伦理等课题的探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罪与罚》中所描绘的罪恶与救赎主题进行反思和分析,以期加深对这一经典作品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为了全面而系统地探讨《罪与罚》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描述小说中的罪行和罪犯形象,并从中反思人性中存在的那些黑暗面。
其次,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主人公对救赎的追求,并思考救赎是否可能实现。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分析《罪与罚》揭示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问题,并探究在不同形式的救赎背后隐藏着何种意义。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结果,并展望《罪与罚》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对现实社会中类似问题的启示,提出一些建议。
1.3 目的通过对《罪与罚》中的罪恶与救赎主题进行深入反思和探讨,本文旨在引起读者对人性、道德以及社会伦理问题等方面的思考。
同时,希望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解读,揭示出作品所追求和传达的价值观念,并探索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应用。
最后,本文还将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罪恶与救赎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促进社会正义和道德观念的可持续发展。
2. 罪恶的描绘与反思2.1 描述罪行与罪犯在《罪与罚》中,作者陀斯妥耶夫斯基通过描述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以及其他角色的罪行,生动地展现了罪恶的本质和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杀害老妇人及其妹妹的罪行不仅体现了他内心黑暗、扭曲和无法控制的一面,而且也呈现出他对权力和支配欲望的渴望。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涉及到其他形式的罪行如偷窃、欺骗等,这些描绘让读者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罪过有更深入的认识。
2.2 罪犯内心的挣扎和冲突《罪与罚》并非只停留在描写罪行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示了一个冷酷无情却又充满痛苦和自责感的残酷谋杀者。
《罪与罚》的主题与人物塑造。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重要小说,它通过主题和人物塑造展示了人类的罪恶与救赎。
以下是《罪与罚》的主题和人物塑造的特点:主题:1.罪恶与道德:《罪与罚》的核心主题是围绕罪恶和道德展开的。
小说通过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行和后来的内心挣扎,探讨了人性中的罪恶、良知与道德的关系。
2.救赎与悔改:救赎是《罪与罚》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犯罪后经历了内心的痛苦和改变,通过自我反省与悔改,最终寻求救赎。
小说倡导了悔过与再生的观念。
3.社会和心理的矛盾:作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罪与罚》展示了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矛盾。
小说探讨了社会不公、贫困和压迫等主题,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
人物塑造:1.拉斯科尔尼科夫(Raskolnikov):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贫困的学生。
拉斯科尔尼科夫通过犯罪来实现自己的理论,但随后被良心所困扰。
他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
2.史卡尔梅泽洛夫(Svidrigaïlov):一个堕落和邪恶的角色,曾经有过罪行。
史卡尔梅泽洛夫的形象反映了社会的败坏和道德的崩溃,同时也探讨了罪恶与罪犯的心理状态。
3.索尼娅(Sonia):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救赎之路中的关键人物。
索尼娅是一位娼妓,但她通过发自内心的慈悲和善行,帮助拉斯科尔尼科夫走向救赎之路。
4.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家庭和朋友:小说中还有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家人和朋友,他们的形象呈现了不同的态度和反应,揭示了社会对犯罪与罪人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罪与罚》将人性的罪恶和道德的问题深入地探讨了出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精准的心理描写和复杂的情节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内在战斗,同时也展现了悔改和救赎的力量。
这使得小说具有宏大的哲学视野和深刻的人性洞察。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矛盾与复仇心理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中的道德矛盾和复仇心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背景,小说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道德矛盾的揭示以及复仇心理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背景在谈论《罪与罚》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景信息。
他是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
他对宗教、心理学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运用这些知识构建了他独特而复杂的创作风格。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1. 罗迪昂·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罗迪亚)罗迪亚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个极具复杂性格特点的角色。
他聪明、敏感,同时又有着一种病态的自卑感和白日做梦般的幻想。
他将自己视为超凡人,并以犯罪来实现他内心的理想。
2. 陀妮娅·索洛夫廖芙娜(多莉娅)多莉娅是一个善良纯真的女孩,她对别人始终保持着善意和同情。
在小说中,她被描绘成罗迪亚内心世界的一种美好象征。
3. 彼得·彼得罗维奇·鲍穆热伊斯基(彼得大师)彼得大师是一个身份神秘但有深刻见解的人物。
他提供了许多道德上的启示与忠告,对罗迪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道德矛盾的揭示《罪与罚》探讨了人性中固有且不可避免存在的道德矛盾。
通过罗迪亚这个复杂的角色,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了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
罗迪亚犯下了一起谋杀案,主动选择犯罪行为,但他内心却不断受到良知和后悔的折磨。
此外,小说中还探讨了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制约以及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冲突。
罗迪亚在犯罪之后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重大转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逐渐体现出复杂而真实的道德辩证法。
复仇心理对故事发展的影响复仇心理是《罪与罚》这部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罗迪亚认为通过犯下谋杀来惩罚那些他认为恶劣和不公正的人,这是一种合理的复仇行为。
字《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描写罪犯内心世界的文学巨著。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罪恶和救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小说以贫穷潦倒的学生罗德里克为主人公,通过他的命运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内心矛盾。
罗德里克因贫困和自卑感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杀害了一名老妇人和她的妹妹。
然而,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却是读者最为关注的。
他在犯罪后,内心的煎熬和良心的谴责让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最终导致了他的崩溃和自我毁灭。
通过罗德里克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本质。
小说中所展现的罪犯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深思人性的善恶之间的冲突,以及罪犯在内心深处的渴望得到救赎和改变的愿望。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救赎的可能性。
在罗德里克的故事中,作
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对罪犯的宽恕和对人性的理解。
在小说的结尾,罗德里克在监狱中接受了一位善良的女性的关爱和
帮助,最终得到了内心的救赎和改变。
这表明即使是犯下了罪行的人,也有可能通过内心的挣扎和他人的关爱得到救赎和改变。
通过阅读《罪与罚》,我对人性和罪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
部小说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罪恶的复杂性以及救赎的可能性。
它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善恶之间的挣扎,而对于犯罪
者来说,他们也有可能通过内心的挣扎和他人的关爱得到救赎和改变。
这让我对人性和社会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罪与罚:犯罪与赎罪间的道德困境《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洛夫斯基犯下一起双重谋杀案为线索,深入探讨了犯罪与赎罪之间的道德困境。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解析该小说中所呈现的道德难题。
1. 罪恶与正义1.1 罪行成因在《罪与罚》中,主人公导致双重谋杀案的行动是出于哲学上对超人理论和自我价值感的失控。
作者通过描写他内心的挣扎和决策过程,引发了我们对犯罪成因、动机以及道德判断公正性等问题的思考。
1.2 公众意识和社会道德小说中还深入分析了社会对于犯罪行为的反应以及对犯人进行惩治和改造的方式。
这引出了关于社会正义、道德标准和法治的讨论,考察了社会对犯罪行为和犯人的道德责任问题。
2. 犯罪与心理2.1 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心理剖析小说通过主人公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内心独白,深入揭露了他因内心的矛盾和恐惧而逐渐堕入犯罪深渊的过程。
这一情节引发了我们对个体心理发展、道德约束力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的思考,并探索了人性中阴暗面与善良本质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2.2 道德困境与选择权衡小说中,罗斯托洛夫斯基在犯下罪行后,经历了一系列挣扎和内心纠结。
这引出了我们对赦免、赎罪以及个体在面对错误行为时应当如何作出选择和面对后果的思考。
3. 赎罪与救赎3.1 内心觉悟与改变《罪与罚》中,主人公在最终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经历一段艰难的内心探索后,积极寻找赎罪之路。
这揭示了我们对个人救赎、宽恕和重建信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道德判断中是否应给予人以二次机会的问题。
3.2 社会等待与接纳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罗斯托洛夫斯基出狱后在社会中重新融入,并努力为社区做贡献的过程,探讨了社会对罪犯改造和重新回归的态度以及给予他们新生的机会,涉及到包容、宽容和社会道德责任等问题。
4. 当代意义与启示《罪与罚》虽然是19世纪俄国社会背景下的作品,但其所呈现出来的关于犯罪与赎罪之间道德困境仍具有当代意义。
罪与罚中的罪恶与道德自由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深入探讨了人类意识中的罪恶和道德自由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罪恶的定义在《罪与罚》中,罪恶被定义为犯下违法行为或道德上不可宽恕的行为。
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洛夫斯基(Raskolnikov)是一个年轻的学生,在经济困境中,决定犯下谋杀并抢劫一位老妇人。
这种明显的非法行为展示了罗迪昂内心深处的暴力和邪恶。
罪恶与内心挣扎在小说中,罗迪昂经历了内心上对自己所犯下罪行的挣扎和良知的折磨。
他开始受到良心谴责,并逐渐被自己所做之事所困扰。
这种内心战争揭示了人性中对善良和邪恶之间永恒斗争的主题。
罪恶与社会压力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罪犯与警察、法律和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探索了罪恶行为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影响。
通过描述罗迪昂逃避责任的种种尝试以及渐渐意识到自己无法逃脱后果的过程,他揭示了罪行带来的心理负担和社会排斥。
道德自由与言论自由《罪与罚》中还涉及道德自由和言论自由等概念。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向读者呈现不同角色的思想和观点,展示了个体在道德选择和表达上的权利。
这一主题引发了对个体是否有道德自由辩护的讨论。
结论《罪与罚》这部经典小说深刻反映了人类内心中存在着善恶两重性,并倡导在过程中探寻良知、担负责任。
通过描绘主人公内心挣扎、社会压力以及道德自由等方面,该小说引发了广泛讨论,激发了人们对罪恶和道德自由问题的思考。
它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自由时如何平衡道德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
尼采哲学对《罪与罚》的影响1. 简介《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罪恶的主题。
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哲学思想对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及其主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尼采哲学概述2.1 超人(Übermensch)尼采认为,超人是处于价值层次最高的个体,在超越传统道德标准和权威的同时,能够自我创造新的价值观。
2.2 永劫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根据尼采的理论,宇宙中存在无限个可能性,在永劫回归中每一个人都要重复经历过去的一切,并接受生命带来的挑战和痛苦。
2.3 罪与宽恕尼采提出了“放纵式”的道德观念,认为罪恶并非坏事,而人们应该接受自己内在存在冲突的事实,并从中获得力量和成长。
3.《罪与罚》中的尼采哲学影响3.1 主人公的内心斗争小说主人公罗迪翁·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即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角色,他处于道德困境中,在自己的信仰和欲望之间无法选择。
这种内在斗争正是尼采哲学对于个体存在状态的体现。
3.2 超越传统道德规范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试图超越传统道德规范,展示自身作为超人所特有的品质。
他将自己视为上帝般具有创造力和权力,而不受限于传统价值观。
3.3 罪恶与宽恕《罪与罚》探讨了罪恶、赎罪和宽恕等复杂主题。
正如尼采所言,“只有通过经历过错误并从错误中走出来,我们才能成长为更好的个体”。
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通过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获得了力量,并最终实现了一种类似宽恕的救赎。
4. 结论尼采哲学对《罪与罚》的影响在小说中得以体现,通过主人公的内在斗争、超越传统道德规范以及对于罪恶和宽恕的探讨,读者可以看到尼采哲学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这部伟大作品的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上,更是对于人性、道德和存在意义等核心主题提出了独特而深邃的见解。
浅论《罪与罚》中的“宽恕”主题摘要:《罪与罚》描述了俄国农奴制衰落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通过精细独到的人物刻画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展示了作家对疯狂复仇的批判,并提倡用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感化那些被扭曲的心灵。
关键词:《罪与罚》宽恕人道主义
《罪与罚》呈现了俄国农奴制逐步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时期人们的曲折命运,深刻地表达了“宽恕”的主题。
小说中的宽恕主要表现为索尼雅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宽容和解。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穷困落魄的大学生,代表的是有教养的知识分子阶层,但俄国社会长期的动荡不安使其脱离了“人民的根基”,而迷茫地寻找出路。
他为了改变所处的逆境,证明自己有能力改变社会现存的秩序以及自己是“不平凡的人”,其激进的思想促使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同时也无奈地杀了善良的丽扎韦塔,却最终认识到自己犯下的过错并在索尼雅的感召下得到救赎。
彰显了以索尼雅为代表的基督教式的宽恕。
一、宽恕的主体和对象
1.宽恕的主体
作为妓女的索尼雅,首先失去了作为女人的贞洁,其次家庭情况困窘,因而她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更别说爱与关心。
但她并没有像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样走上犯罪的道路,相反,她成功劝说已犯下大错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去自首。
田全金说:“只有自己承受了罪孽,
才被赋予赦免别人的罪孽的力量”[1]索尼雅是误落风尘但仍保持了灵魂纯洁的女人,她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耻辱,她是圣母神女似的女人。
她有爱,有救赎的力量,不仅是自我救赎,还救赎他人。
索尼雅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关怀和引导,使他放弃了自己的理论而复活。
她不是以自己本身的力量,而是凭借神所赋予的救赎力量来拯救堕落者。
索尼雅虽不健全,却拥有毁灭的力量,毁灭拉斯科尔尼科夫心中一度坚守的“信仰”,粉碎拉斯科尔尼科夫一度为自己的行为所做的诡辩。
2.宽恕的对象
拉斯科尔尼科夫被看成是一个靠着妹妹的屈辱和牺牲而活的寄生虫。
她母亲想让他以基督教价值的名义接受妹妹为他做出的牺牲。
但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不允许自己有半点虚伪,并把基督教义称为阴谋家的诡辩。
在母亲无意置于的肮脏语境中,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事情背后的实质,他决不能如同母亲和妹妹希望的那么做,即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他牺牲。
生活中的种种困窘让他焦头烂额,为了摆脱困境、拯救家庭,他几经犹豫最终走上了杀人犯罪的道路。
另一方面又是出自于他要明确自己身份的一种冲动,为了证明自己是超人这种“不平凡的人”。
“在这个阶段,他已经受到一个有英雄气概的政治领袖的自我形象的驱使。
”[2]
因为想摆脱自己的困境、拯救家庭或杀富济贫而杀人,以及为了向自己证明自己是超人而走向犯罪,这种“罪恶”的起源是社会
和个人的不幸以及个人心智和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健全。
“人与人、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对应关系本是一种神性的和谐,一旦这种和谐遭到破坏,恶便产生。
”[3]拉斯科尔尼科夫是感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无援才走上了“恶”的道路的。
他逐渐意识到他要杀人的同时却又对杀人是厌恶并胆怯的,在谋划过程中,含糊地用“那件事”来代替“杀人”,甚至杀人之后,“为杀人做辩护的理论也说得不清不楚”。
二、宽恕的出发点
从社会背景来看,小说写作于动乱的19世纪,此时正是俄国农奴制逐渐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的时期,整个社会都处在混乱与矛盾的景象中,是一个可怕的看不到任何出路的时代。
拉斯科尔尼科夫和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不幸是整个不幸社会的缩影。
所以,批评家皮萨列夫认为,“对社会的失望和绝望是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的原因之一”,[4]但作为人类苦难化身的索尼雅施以的基督教式的宽恕,用她的爱拯救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灵魂,不仅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神秘的核心,也反应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精神体系,那便是东正教神人不可侵犯不会陷落的信仰。
小说都提到了一句基督教箴言,“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5]可见对宗教的信仰,抑或对爱与善的坚守是主体做出宽恕行为而客体“复活”的出发点也是根本要求,这里也体现了小说作者的宗教观念。
三、宽恕的结果
索尼雅从宗教角度宽恕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行,让对方接受她的信仰,最终感化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放弃以往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
拉斯科尔尼科夫跪在索尼雅面前,就是对苦难的躬身顺从和对罪孽的俯首帖耳,是对曾经持有的通过暴力化解困惑与苦难的否定,他想通过个体弃绝自身而更接近于上帝,得到上帝的宽恕。
而索尼雅正是作家特意的安排,也意在表明上帝的慈悲和仁爱以及人格的高度。
从这里来说,索尼雅的宽恕是作为“苦难的象征”的耶稣的本能,是“爱人人”的表现。
索尼雅对拉斯科尔尼科夫施以的宗教式的“恕”最终带领他走向了光明,走出了个人中心主义的沦陷,这也可以看作是作家精神体验的胜利。
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做法都不足取,因为人们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
正是这一点使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和“不平凡的人”的想法崩溃,从而甘愿接受索尼雅的援助以及忍受身心所受的责罚。
总的来说,作者在整部小说中成功地表现了宽恕的人道主义精神,表达了人道主义的宽恕精神比复仇主义所代表的恨更是推向社会走向美好的正确选择。
注释:
[1]田全金.《言与思的越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1 第297页
[2][美]马尔科姆·琼斯.《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陀
思妥耶夫斯基幻想现实主义解读》.赵亚莉,陈红薇,魏玉杰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 第101页
[3]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第79页
[4]郑体代.《俄罗斯文学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第112页
[5][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第281页
[6][英]狄更斯.《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第340页、第341页、第4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