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规模_稳定性与公司绩效_理论与经验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85.03 KB
- 文档页数:10
董事会的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作者:韩志勇洪莹莹来源:《现代企业》2009年第03期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董事会的特征对董事会的作用有着本质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支持小规模董事会,他们认为公司绩效与规模负相关;独立董事的设立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许多研究都支持董事长和总经理分离将会提高公司绩效,也有支持两职合一能提高公司绩效的;董事的薪酬与公司的绩效有一定的关系。
以下就国内外有关董事会的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回顾。
一、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都认为大规模董事会更能提高公司的绩效,因为大规模董事会提供了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决策咨询,帮助董事会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帮助企业获得必要的资源,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建立企业良好的外在形象,降低CEO控制董事会的可能性从而能有效的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
Yermack于1996年首次利用实证分析研究了董事的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董事会规模与托宾Q值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的倒U型曲线关系,因而,董事会规模较小的公司应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公司更倾向于小规模董事。
Eisenberg等采用芬兰中小公司为样本认为公司的绩效与董事会的规模负相关。
Bhagat和black则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绩效指标的选取,采用不同的绩效指标可能获得不同的结论。
Wu考察了1991年至1995期间美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的变动状况,她发现董事会的规模逐渐缩小。
在我国资本市场,孙永祥和章融年以1998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517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即董事会规模越小公司绩效越佳。
沈艺峰和张俊生也发现PT公司和ST公司的董事规模偏大。
于东智用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公司绩效指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的统计数据对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绩效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二次曲线关系。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在董事会特征方面,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独立性、多样性以及薪酬等因素都对企业绩效产生了影响。
董事会规模较小的企业倾向于表现出更好的绩效,而董事会独立性和多样性对企业绩效也有显著影响。
董事会薪酬水平与企业绩效呈现出一定的正向关系。
结论部分总结了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启示和建议。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机制,以及发展更多有效的董事会治理实践。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企业董事会的建设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董事会特征、企业绩效、实证研究、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多样性、董事会薪酬、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研究目的、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总结、启示与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特征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其构成、规模、独立性、多样性和薪酬等方面的特征,都可能影响着公司的经营绩效、财务表现和长期发展。
深入探讨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绩效表现以适应市场需求。
优秀的董事会可以提供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帮助公司制定明智的决策,提高经营绩效。
深入研究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治理建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实证关系,为公司治理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董事会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基于动态内生性视角的经验证据郝云宏,周翼翔(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在董事会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中,以往文献大都先验地把董事会结构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并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静态关系。
本文以我国1999—2008年间沪、深两市50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控制住内生性问题的影响后发现:在当期,董事会独立性对公司绩效无明显的促进效应,不过绩效对董事会独立性却呈现出显著的反馈效应;董事会独立性与绩效之间存在着跨期联系,独立董事比重的提升虽不必然导致绩效的提高,但绩效的提高却导致了董事会独立性的下降;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加对绩效的影响从短期来看有负面的倾向,从长期来看表现的是正面性;无论是长期还是在短期,董事会规模与绩效均无显著关联。
[关键词]董事会结构;公司治理;绩效;内生性[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0)05-0110-11【工商管理】一、引言董事会作为联结股东与经理层的纽带,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公司绩效和股东利益,故长期以来,董事会与公司绩效关系一直是国内外财务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尽管相关文献非常丰富,但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仍处在争议之中,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针对这个问题,Davidson and Rowe (2004)、Wintoki et al.(2010)认为以前的研究结论之所以差异很大,除了缺乏清晰的概念定义、获取数据时间上的不一致以及依赖不完美的研究模型外,还可能受到两个问题的困扰:一是没有考虑到董事会结构的内生属性;二是忽略了董事会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跨期影响的可能。
即董事会结构是动态内生的,在实证中若不加考虑,获得的估计系数往往是有偏的,这在作者以及Tang (2007)、Bhagat and Bolton (2009)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确认。
中小企业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摘要: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核心位置,对公司的运行负有最终责任,其治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公司业绩和股东利益。
本文通过对600家中小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董事会治理能够促进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经营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董事会特征;公司绩效;中小上市公司一、引言二、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我们将影响公司绩效的董事会特征设定为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董事人数、独立董事人数、监事总规模、董事会持股数量、董事前三名薪酬总额六个因素。
通过建立以董事会特征为自变量,公司绩效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关联结果。
表1 变量描述指标变量名称符号变量说明被解释变量公司绩效 CP 净利润+财务费用)/平均资产总额解释变量董事人数 X2 包含董事长独立董事人数 X3 独立董事会总人数监事总规模 X4 监事会总人数董事会持股数量 X5 用持股比例来表示董事前三名薪酬总额 X6 这里取自然对数控制变量公司规模 CS 公司资产总计三、理论假设及实证检验我们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董事会特征各个指标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在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需要对各个变量做出实证检验的假设,然后利用统计数据进行确认。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我们对公司绩效与董事会特征的各个变量间相关关系作出如下假设:假设 1:董事长总经理兼任情况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假设 2:董事人数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不明确假设 3:独立董事人数、监事总规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假设 4:董事会持股数量与公司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假设 5:董事前三名薪酬总额与公司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基于上述假设,本文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方程模型,分析董事会特征的各个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方程中,下标i指各个公司,t指年份;β1-7代表回归参数,εit则代表误差项。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X3 9.67E-05 0.002698 0.35837 0.0714X6 6.57E-09 7.32E-10 8.976137 0R-squared 0.73486 Mean dependent var 0.05766Adjusted R-squared 0.78783 S.D.dependent var 0.040176S.E.of regression 0.03877 Akaike info criterion -3.65675Log likelihood 3269.992 Hannan-Quinn criter. -3.64539Prob(F-statistic) 0.07151四、实证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上,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与公司绩效存在着负向相关关系。
会计论文:董事会结构特征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本文站在投资者的角度,针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进行研究,该研究不仅可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促进企业更好的经营管理,而且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从长远的角度看,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价值,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稳健性原则是财务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盈余质量的重要属性。
会计稳健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HamdanA M M,2012)[1]。
会计信息质量对股东、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高质量的财务信息能够为他们提供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而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就会误导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是相分离的,两权分离导致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而会导致他们之间信息不对称(Salami S,2015)[2]。
与外部投资者相比,经理人拥有很大的信息优势,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来获取私利,出现操纵会计盈余的行为,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透明度,使得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无法了解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损害公司价值。
稳健性作为一项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候必须要谨慎,要能及时、准确地确认经济损失。
它能够有效抑制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他们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他们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保护了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企业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其应持有稳健性原则,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Zhong Y 和Li W(2017)[3]认为会计稳健性是财务报告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不能被排除在会计准则之外,对于公司来说,会计稳健性是不可缺少的。
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一、引言在当前全球普遍推行治理改革背景下,董事会独立性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热点话题。
董事会独立性程度的高低、董事会成员组成的稳定性、董事会成员的个人素质等成为衡量公司治理质量的重要指标。
利用现代公司理论,本文分析探讨了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的相关问题。
二、董事会独立性概述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公司的发展和战略方向起着重要作用。
董事会成员的独立性则是影响董事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董事会的独立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董事会成员对公司的利益独立;第二,董事会成员在决策中没有个人利益产生冲突;第三,董事会成员的个人资产、经营实践并不与公司关联;第四,董事会成员没有受到股权集中度的压力。
三、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1. 独立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董事会成员的独立性程度越高,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就会越大。
一般来说,独立性高的董事会可以更客观更理性地制定战略决策,更有效地监管公司经营活动,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指标。
实证研究表明,独立性较高的董事会对公司的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独立性对公司风险控制的作用独立性高的董事会对公司的风险控制作用也越大。
一般来说,独立性高的董事会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做出反应。
这样,在企业面临风险和挑战的时候,独立性高的董事会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应对措施,确保企业稳步前行。
四、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公司治理要强调独立性,从而提高治理效果,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建立健全的董事会任命和选举程序,加强对董事会成员独立性的筛选和监督;第二,建立独立的董事会审计与监督委员会,并建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第三,加强对执行董事的约束力度,严格规范内部管理制度,营造公司内部机制的透明度。
五、结论通过对董事会独立性的分析,可以发现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公司在优化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只有从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入手,严格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治理效果的优化,既能平衡公司利益关系,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企业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其企业绩效之间的复杂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愈显其重要性。
特别是,合理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的特性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多维度、全方位的视角来探讨这些问题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引言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股权结构与董事会特征已成为决定其绩效的重要因素。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持股比例及其相互关系,而董事会特征则包括董事会的规模、独立性、专业能力等。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治理的核心,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运营效率。
二、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股权结构是企业治理的基础,它决定了企业的控制权分配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确保公司决策的效率和公平性,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1. 股权集中度:适当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减少决策中的协调成本,防止股东“搭便车”的现象。
但在某些情况下,高度集中的股权可能导致控制权的过度集中,增加管理层的代理风险。
2. 股东异质性:股东异质性的存在意味着不同的股东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投资目的。
这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治理结构,减少单一利益群体的控制。
三、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董事会作为企业决策的核心机构,其特征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执行效率。
1. 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适度的情况下,有利于汇聚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高决策的效率。
但过大的董事会可能导致决策过程中的冲突和沟通成本增加。
2. 董事会的独立性:一个独立的董事会能更有效地监督和评估管理层的决策,减少代理风险。
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企业的决策质量通常也越高。
3. 董事的专业能力:董事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其对公司战略的判断和执行能力。
具有专业背景和经验的董事更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四、股权结构与董事会特征的协同效应合理的股权结构和优质的董事会特征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企业绩效的提升。
董事会规模、稳定性与公司绩效:
理论与经验分析3
于东智(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00032) 池国华(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 116025) 内容提要:董事会作为代表公司行使其法人财产权的必要会议体机关,处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规范和经验分析共同表明,董事会的专有特征会对其职能的行使发挥作用,进而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我们的经验分析证实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指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和“公司以前年度的绩效水平越好,董事会的稳定性越强”这两个理论假设。与此同时,“治理改善”和“跳船效应”假设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都未得到证实。关键词:董事会 公司治理 规模 稳定性 绩效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助编号:2003033187)。本文为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2003年年会的会议交流论文,感谢厦门大学黄世忠教授和清华大学谢德仁副教授对本文所进行的评论。同时,也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相关修改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一、文献综述国外的学术界对董事会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其中,董事会的规模常常被视为影响董事会效率的关键因素。但是,在董事会规模和绩效之间关联的经验检验结果却不是很一致。一些研究表明,具有小规模的董事会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市值和运营效率。比如,Yermack(1996)以1984到1991
年度的452家美国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以托宾Q值表示)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的凹型曲线关系。当董事会规模从6人上升到12人时,公司价值的损失相当于董事会人数从12人上升到24人时的损失,即当董事会的规模从小型向中型变化时,公司价值的损失最大。他认为,具有较小规模董事会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市值。此外,在这段时期内,一些计量营运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指标也与董事会的规模是负相关的。而且,在具有小型董事会的公司中,CEO的报酬对公司绩效具有更大的敏感性。相对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更可能变更具有较差绩效的CEO。Eisenberg等(1998)进行的研究进一步地肯定了Yermack的结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规模和中等规模的芬兰公司中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即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市场参与者如何看待董事会是衡量董事会规模重要性的另一种方法。Kini等(1995)的研究表明,在对绩效较差公司的成功竞价之后,董事会的规模通常会缩小。Gertner和Kaplan(1996)以被敌意融资收购后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它们的董事会规模。他们的观点是,与现有的上市公司相比,
这些公司采用“价值最大化”的董事会规模的可能性更大,即样本董事会与类似的公司相比更倾向于缩小董事会的规模。Wu(2000)考察了从1991年至1995年期间董事会规模的变迁。她发现,在这段时间内董事会的规模总体上呈现出缩小的趋势,而且来自积极投资者的压力可以部分解释这
07
于东智、池国华:董事会规模、稳定性与公司绩效:理论与经验分析一规模减缩现象,比如,加州公共雇员退休系统(CALPERs)。她认为,这表明市场参与者认为小规模的董事会在监督经理层方面比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做得更好。然而,国外另外一些经验研究却表明,具有规模相对更大的董事会的公司会取得较高的绩效。比如,Denis和Sarin(1999)发现,增加董事会规模的公司在后续的会计期间获得了更高的市场调整收益率。此外,对董事会交叉任职的研究也可以为“相对规模较大的董事会与公司绩效正相关”的观点提供经验依据。比如,董事交叉任职与有效的资本获取相关(比如,MizruchiandStearns,1988
等)。这也可能是相对规模较大的董事会为此类交叉任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Dan等(1999)运用Meta方法①对131个样本(包含20620个样本点)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董事会规模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正向的系统联系。Chaire等(2002)超越了仅从规模(静态)角度来研究董事会的治理含义,从动态的视角检验了董事会的稳定性(包括规模的变化和人员自身的变化)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二者之间关系背后的治理含义。他们的研究表明,在IPO公司中,这些具有较差初始绩效的公司,其董事会的稳定性较差。公司董事会的稳定性越强,其后续期间绩效的改进越明显。这些结果表明,一些董事会成员主动离开了绩效较差的公司,而不是股东替换了无效的董事会。就笔者涉猎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董事会规模的经验研究涉及较少,对于董事会平稳性的研究更是罕见。就此类研究而言,仅有孙永祥和章融(2000)、沈艺峰和张俊生(2002)进行了经验分析,此外再别无此类成果。孙永祥和章融的分析表明,公司董事会规模与托宾Q值呈现出了反函数关系,但不具统计显著性,而董事会规模与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反函数关系。据此,他们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小,公司绩效可能越佳。沈艺峰和张俊生发现,董事会规模过大可能是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一)董事会规模的公司治理涵义
1.“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更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的观点与证据。一些学者认为,就一定规模的公司来讲,过大的董事会不能发挥最优的功效。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代理理论和组织行为学。比如,Lipton和Lorsch(1992)指出,许多董事会的功能紊乱,而这是由董事数量的上升造成的。他们建议限制董事会的人数为10个,首选的董事会规模应该是8个或9个。他们推测,即使董事会的监控能力会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但是由此带来的成本也将超过上述利益,比如,缓慢的决策制定速度、举行更少的关于经理层绩效的公正性的讨论和对分享风险的偏离。Jensen(1993,P1865)指出,“目前的董事会工作以率直和公正为代价,将更多的重点置于客气、礼貌和谦恭上。当董事会的规模超出7人或8人时,它们有效运转的可能性就越小,就更容易被CEO
所控制”。Alexander等(1993)指出,相对于规模较小的董事会而言,规模相对更大的董事会通常是更多样化、更容易发生争论和更没有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CEO们可以通过一些策略在与董事会成员的交往中获取权力优势,比如结盟、提供有选择性的信息渠道、分化和“征服”等。总之,这些学者都认为规模大的董事会不如规模小的董事会那么富有效率。因为一旦董事会的规模过大的话,
代理问题就会加剧,此时的董事会只是一种象征而不能称其为治理程序的一部分。而且,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可能更容易应对飞速变化的竞争环境,比如,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更有可能在公司绩效
17
2004年第4期①Meta方法是由Hunter和Schmidt(1990)所发明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使研究者能矫正对同一个问题的各项统计研究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获取两个研究变量之间的真实联系。Stauffer(1994)设计的MetaDos程序可以使这一方法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不佳时撤换经理人员。一些国外的证据表明,削减董事会的规模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持有异议的董事和敌意接管者寻求改进陷入困境公司的首选措施。比如,美国快递公司的外部董事于1993年组织实施了公司CEO的离职计划,他们指出董事会规模非常重要,“笨拙的”19人的董事会是实施改变的主要障碍(MonksandMinow,1995);在20世纪90年代的公司治理检查期间,小规模的董事会已经出现在一些
杰出的公司中,包括通用电器、IBM、西方石油公司、金百利舒洁(ScottPaper)、格雷斯公司(W.R.
Grace)、时代华纳、西屋电器等。1995年,Grace公司的董事会人数甚至从22人减少到12人。据报道,机构投资者的压力为这些变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Yermack,1996)。此外,一些拥有相对较小规模董事会的大公司(康柏公司拥有10位董事)近年来的运作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赞誉。2.“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更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的观点与证据。资源依赖理论是“相对较大规模的董事会可能导致更高水平公司绩效”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董事会的规模可以作为一个组织通过与外部环境相联系以获取关键资源的能力的计量指标,它反映了公司订约环境的大致“内容”和董事会服务所提供的专家建议的数量。对于外部有效联系的需求越大,董事会的规模就应该越大。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这一理论观点。比如,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获取外部关键资源(包括来自外部环境的预算数额、外部基金等)的能力密切相关(Preffer,1972,1973;Provan,1980),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缺乏和易变性)会导致董事会规模的增加(Birnbaum,1984)等。而对于前文所介绍的Alexander等(1993)所提出的观点,Ocasio(1994)明确地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指出,“当董事会的规模较大时,在CEO之下的治理联合的平稳性和内聚性能得到很好的竞争。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更可能产生可选择的挑战CEO和对公司施加控制的政治联盟。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也限制了CEO施加社会影响以维系其权力的可能性”。此外,一些证据显示,规模较小的董事会也不是公司治理的万能药。比如,1997年两家遇到大麻烦的美国公司(AT&T公司和Columbia2HCA公司,各有10位董事)就是拥有小规模董事会的大公司;著名的互联网零售商亚马逊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危机,其2001年的股价(10美元)相对于2000年而言(75美元)大幅下跌,公司的亏损额与债务之和更是高达数十亿美元。许多分析人士认为,除了互联网行业低迷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公司高层管理不善造成的。比如,该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过小,而且缺少独立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作为一家雇员达数千名、市值高达40亿美元的大公司,其董事会成员只有5人,这使得董事会无法吸纳新鲜意见和建议。①最后,一些著名公司的治理原则也并不反对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比如,通用电器公司的治理原则中指出,董事会目前有13人,董事会愿意扩大到更大的规模以容纳出色的候选人。3.我们的观点。上述各方观点尽管有所不同,但在董事会规模会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我们认为,就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言,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对其功能的发挥可能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依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当一个特定的工作团体增大时,生产力损失会随之增大。Lipton和Lorsch以及Jensen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组织行为学对公司治理问题的渗透所致,比如,“当团体的规模增大时,他们变得效率更低,因为协调和过程问题超过了来自更多成员带来的好处”(Jensen,1993)。规模过大会导致董事会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并增大协调的困难,这样可能进一步导致许多好的创意与策略因沟通的困难而无法实施。“搭便车问题”同样会造成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的功能障碍。在董事会成员持有微弱股份的情况下,这种问题发挥作用的程度就越大,因为公司经营亏损或项目失败不会使他们承担自身决策所带来的后果,从而使董事会的整体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