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学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346.50 KB
- 文档页数:49
抗神经元抗体对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诊断的意义吕虹;吴渊;王利娟;张国军【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tection of anti-neuronal antibodies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paraneoplastic syndrome ( PNS) of nervous system ( PNSNS). Methods We detected anti-Hu, anti-Yo, anti-Ri, anti-Ma2/ta, anti-CV2, anti-Amphiphysin antibodies of 68 sera by neuronal antigen spectrum of IgG antibody kit ( amount medical laboratory diagnostics ag);Results Of the 48 PNS samples, 6 (6/48,12. 5%) were positive for anti-neuronal autoantibodies, among which, 4(23. 5%) positive samples were from Group A (demyelinating diseases), 2 (10. 0%) positive samples were from Group C (Guillain-Barre syndrome); samples from Group B (motor neuron diseasse) and D (Healthy control) were all negative. There was a trend of higher ratio of anti-neuronal antibodies positive rate in PNSNS group than healthy control group, although the data failed to reac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anti-neuronal antibodies might be a credible method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PNSNS.%目的:探讨抗神经元抗体谱对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paraneoplastic syndrome of nervous system,PNSNS)临床诊断的价值。
临床血液检验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览表英文简称中文名称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肾脏疾病检验Urea、BUN 血尿素儿童:1.8~6.3 mmol/L;成人:2.3~7.8 mmol/L 1.增高:⑴生理性升高:高蛋白饮食。
⑵肾前因素或全身性疾病:如急性大出血造成低血压和休克、脱水症(呕吐、幽门梗阻、长期服泻等),或循环功能衰竭引起尿量显著减少,甚至尿闭症,使血中尿素氮升高;严重的急性传染病累及肾功能、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蛋白分解代谢过甚,也可使BUN升高。
⑶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及肾结核晚期等。
⑷肾后因素:如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膀胱肿瘤等使尿路梗阻,因尿液排出障碍而使BUN上升。
2.降低:⑴生理性降低:妊娠。
⑵病理性降低:见于重症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Cr 血清肌酐儿童:27~62μmol/L ;成人男性:44~133μmol/L;女性:50~105μmol/L 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形成的肌酐量是恒定的,肌酐在体内不能重复利用,并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排出,因此血液循环中的肌酐含量完全依赖于肾的排泄速度。
测定肌酐主要用来评价肾功能状态。
1.增高:⑴严重肾功能损害或尿液排泄障碍:如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潴留、尿毒症等。
⑵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⑶其他:如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治疗、Ⅱ-Ⅲ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降低:常见于肌肉量减少(如营养不良、高龄者)、白血病、多尿等。
CCR 内生肌酐清除率 1.3~1.7ml·s-1/1.73m2(80~120ml/min/1.73m2)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
1.当患者CCR低于80ml/min时,表示肾功能有损伤。
2.当患者CCR低于50~80ml/min时,表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3.当患者CCR低于25ml/min时,表示肾功能衰竭期。
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实验室检查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血液、尿液、体液等样本的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诊断。
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对于正确理解检查结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是常见的指标。
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0-10.0×10^9/L,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3.8-5.5×10^12/L,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为120-160g/L,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
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感染状况,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感染,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表示免疫功能低下;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可以反映机体的氧合情况,如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可能表示贫血;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凝血功能,如血小板计数升高可能表示凝血功能亢进,而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与出血有关。
血生化指标中,肝功能检查指标(ALT、AST、TBIL、ALB等)和肾功能检查指标(SCR、BUN等)是常见的指标。
ALT和AST是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正常范围分别为10-40 U/L和15-40 U/L,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肝细胞损伤;TBIL是血清总胆红素的浓度,正常范围为5-21μmol/L,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肝胆系统疾病;ALB是血清白蛋白的浓度,正常范围为40-55 g/L,如果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肝功能减退。
SCR是肾脏滤过功能的指标,正常范围为59-104 μmol/L,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肾脏功能受损;BUN是血尿素氮的浓度,正常范围为3.2-7.1 mmol/L,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肾脏功能损伤。
免疫学指标中,白蛋白、球蛋白、IgG、IgM、IgA等是常见的指标。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正常范围为35-55g/L,球蛋白是除白蛋白外的其他蛋白质总和,正常范围为20-35g/L。
β1和sICAM-1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1年第1卷第2期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TGF—l和sICAM一1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何志义欧阳嶷侯率陈晏李润辉吕昌龙【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一pl(TGF一口1)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lCAM一1)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了32例MG患者及3O名正常对照组(NC)血清TGF—S1和slCAM一1的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MG患者血清TGF—p1明显降低(P<001),而slCAM一1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与轻型组比较,重型组TGF一0l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slCAM一1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动态观察显示,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TGF—p1水平逐渐升高,而slMCA一1水平则逐渐下降.结论TGF—l和slCMA一1可能参与了MG的发病机制,且与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转化生长因子一p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TheDetectionandClinicalSignificanceoftheSerumTGF—plandsICAM一1inPatientswithMyasthe-niaGravisHeZhiyi,Ou3~ngYi,Ih>uShuai,elal(DepartmentofNeurology,TheFirstAffi li—atedHospitalofChinaMedicalUniversity.Shenyang110001)【-Abstractl0bjectiveTostudythepatl~ogenicmechanismandclinicalsignificanceoftrans forminggrowthfactor—pl(TGF—p1)andsoluble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一1(slCAM一1)inmyastheniagravis(MG).MethodsTheTGF—plandslCAM一1levelinserum~,voremeasuredin32patientswithMGand30normalcontrols(NC)byELISAmethodResultsComparingwithNCgroup,FheT GF一0lleveldecreased,andthesICAM一1levelincreasedsignificantlyintheseruulofMG(P<001).TI1clevelofTGF一0landsICAM—IinthepatientswithMGcorrelateddirectlywiththeseverityofthedis—eases.ThelevelofSICAM一1decreased,andtheI'GF—S1levelincreasedaftertreatmentofMG.Con. clusionsTheresultssuggestedtheTGF—p1andslCAM一1systemwasinvolvedinthepathogenicmechanismofMG,andmighthaveanevidentcorrelationwiththeSt%rerityofthisdisease.【Keywords】MyastheniagravisI'GF一0lslCAM一1中图分类号:R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74(2001)O2—0015一O3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免疫细胞因子等的异常变化与其发病密切相关|1j,但是,有关MG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一p】(TGF—p)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lCAM一8)的研究,国外报道极少.为探讨上述两种细胞因子在M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于1995年12月~2000年5月间对32例MG患者血清I'GF一8和slCAM一1水平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1.1.1MG组32例,男20例,女l2例,年龄l4~68岁,平均(30.6±18.9)岁,病程1周~5年.均系我院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肌电图重复电刺激以及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而作者单位:11000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何志义,欧阳嶷,侯率,陈晏,李润辉);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吕昌龙)l5?论着?确诊.参照改良Osserman分型将32例MG患者分为I型8例,Ha及Hb型15例,山和I\型9例,其中12例行胸腺瘤切除术.为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对其中13例进行了治疗后2个月的再次采血.上述患者在首次采血前2个月内未用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1.1.2正常对照组(NC)为健康献血员,共30名,男l8名,女12名,年龄20~53岁,平均(33.1—4-8.9)岁.近期内无感染及服用激素类等药物.1.2方法1.2.1标本的采集及检测MG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均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后置一70℃冰箱待测.TGF一8和slCAM一1水平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IISA方法,试剂盒分别购于深圳市晶生实业有限公司和法国国际技术有限公司(Immunotech).TGF—p1和slCAM—l的全部操作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吸光度.值由美国产EL一309全自动酶标检测仪(Bio—TEKinstruments, USA)测定.根据各稀释标准品TGF一8】和sICAM一1的单16?位以及吸光度A∞5值分别绘制各自的参考标准曲线.从标准曲线上查得待测样品TGF—l3和slCAM一1的含量,单位以/,g/I表示.1.2.2统计学处理本资料以±5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2结果2.1MG患者血清TGF一和sICAM一1水平的测定与NC组相比,MG患者血清TGF—p1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slCAM一1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见表1.表1MG患者血清TGF一和slCAM一1水平的测定(±s,I~g/L)与NC组比较*P<0.O1.2.2Osserman不同分型MG患者血清TGF—l3l和slCAM一1水平的比较与I型组相比较,Ⅲ型Ⅳ型组TGF—p1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slCAM一17J(平则明显升高,见表2.表2Ossorrrmn不同分型MG患者血清TGF—B1和slCAM一1水平的比较(i±,/*g/L) 与l型组相比较*P<0.01.2.3MG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F—j3I和slCAM一1 水平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MG患者血清TGF—p1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slCAM一1水平则明显下降(P<0.01),见表3.表3MG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F~B1和slCAM一1水平的比较(i±,I~g/L)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3讨论TGF—p1作为一种重要的内源性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可影响MG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国内张栩J等报告了MG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NC)TGF—p】水平的变化情况,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G患者MNC中TGF—p水平明显增高.国外Link[IJ等报告认为TGF一8在MG NervotJsDiseasesandMentalHygiene,200l,V o1.1,No.2中起着免疫抑制作用.俚上述研究结果均是反映外周血MNC中TGF—p1的含量变化情况,而有关MG血清中TGF—p1的变化如何尚不十分清楚.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G血清TGF—p1的含量明显下降,Osserman分型中,MG重型组I'GF—p1下降明显.而经过2个月后TGF—p1水平则明显升高.这一结果显示血清TGF—p1水平可以反映MG的病情变化,说明该细胞因子的检测对MG的疗效判定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外周血MNC所测的结果相比,本实验具有简便易行,临床应用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有关MG血清TGF—p1浓度降低的机制及其意义如何目前也不十分清楚.有报道3J认为血清FGF—p1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外周血白细胞.在某些病理情况下,TGF一作为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可直接参与和影响周围神经系统的代谢功能.Cre—angeL5J等报告认为TGF—J31在炎性脱髓鞘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被过度利用或受到炎性环境刺激后在组织中积聚,使TGF—j3l被大量消耗,从而导致TGF—j3l血浆浓度下降.随着运动功能的逐渐恢复,TGF—j3l血浆浓度也开始上升,此时周围神经细胞中TGF—plmRNA的表达也开始上调.另外,还有报道认为lL6J TGF—p1在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过程中可能发挥着如下几点作用:(1)抑制T,B淋巴细胞功能.(2)起负性免疫调节作用,以衰减或抑制炎症反应.(3) TGF—p1不仅对致炎性细胞因子TNF—a(肿瘤坏死因子)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而且还可减少细胞间粘附分子如ICAM一1等的表达,从而起到免疫下调作用,以促进炎症的修复.由此,我们推测在MG发病初期,血清TGF—p浓度的降低可能与其参与免疫病理过程中被大量消耗有关,在这一反应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TGF~p在上述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中的修复和保护作用,对于MG的临床治疗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有文献报道J,sICAM一1在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膜炎以及脑缺血损伤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而且,其升高的程度与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TeSar8J8等报道认为MG患者经血浆交换后,血清sICAM~1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的机制可能是由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增加,激活了体内免疫反应系统的活性所致.但是,sICAM一1在MG发病中的详细作用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1年第l卷第2期清slCAM一1水平在MG疾病初期以及重型患者中明显升高,经过治疗后其含量则明显下降.因此,我们认为血清sICAM一1的检测对于判断MG的病情变化可能会成为一个较为敏感和可靠的指标.关于sICAM的来源和功能目前尚未十分明确.有报道-9J认为血中slCAM一1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膜ICAM一1,经酶裂解脱落后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脑脊液中被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也均可产生.其主要功能在于sICAM可介导和参与机体内的免疫性炎症反应,当其被炎症介质(如TNF,IL一8,H2O2等)激活时,血中sICAM的分子数量和功能均显着上调,其结果是将白细胞牢固地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这样, sICAM不仅使白细胞堵塞微循环通道,影响局部血流量,而且还能促进炎性细胞释放大量毒性物质,加重损伤局部血管和神经细胞,从而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我们的研究结果也与上述的论点相吻合,即MG患者病情越重时,血清sICAM水平升高越明显,而当临床症状缓解或改善时,血清sICAM水平又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MG的治疗中,如何抑制或减少sICAM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杨欢El0]等报道认为,用几种主要的抗粘附分子抗体来阻断上述的粘附反应过程或粘附机制中的某一共同环节,从而减少或阻止T,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进程,这样将能极大地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因此,我们相信今后随着粘附分子基因结构的逐步阐明,如果能运用当代先进的反基因抑制技术和方法来达到调节或降低sICAM—l产生的话,将有可能对MG的治疗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均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参考文献lLinkJ,HeB,NavikasV,etaJ.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 lsuppressesautoantigeninducedexpressionofpro—inflammatorycy- tokinesbutnotofinterleukin.10inmuhiplesclerosisandmyastheni- agravis.JNeuroimmunol,1995,58(1):2l~252张栩,孙兆林,丛志强.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的变化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5):271.3D'ErasmoE,CellFS,AccaM,eta1.Relationshipbetweenplatelet andwhiteblookcellcountsduringtheearlyphaseofcerebralinfare- tionStroke,1991,22:283~2884赵中,许中,邱晨红,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GF一口l检测的临床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4):2l0~2l2,5CreangeA,BelecL,ClairB.eta1.Circulating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beta1(TGF—p1)inGuillain—BarreSyndrome:decreasedcon- eentrationintheearl:,'courseandincreasewithmotorfunction.J NeurolNeunosurgPsychiatry,1998,64:162~165.6佐藤靖史TGF一口I血管病变.实验医学,1992,10(suppl15):94 ~102.7HartungHP,MichealM,ReinersK,eta1.8olublelCAM一1serum levelsinmultiplesclerosisandviralencephalitis.Neurology,1993,43:2331~2335.8I'esarV,JelinkovaE,JirsaMJr,eta1.Solubleadhesionmolecules andcytokinesinpatientswithmyastheniagravistreatedbyplasmaex. changeBloodPurif,2000,182):115~120.9霍红霉,张志琳,包仕尧.脑缺血损伤与抗粘附分子治疗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4):213~216.10杨欢,李静,肖波,等.T细胞亚群及粘附分子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中的作用.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l:44~47.(上接14页)参考文献lSelhubJ,D'AngeloA.Relationshipbetweenhomocysteineand thromboticdisease.AmJMedSci,1998,316:129~1412金兴中,刘毅.血浆高半胱氨酸和脑卒中的关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94~95.3CornwellPE,MorganSL,V aughnWH.Modificationofhom~'ys. teineinhumanplasma.JChmmagr,1993,617:136~139.4李明珍,王毓明,郑家驹,等.高压液相色谱测定人:[血浆总高半胱氨酸含量.色谱杂志,1999.17:310~311.5UelandPM,RfusmH,StablerSP.etalTotalhomocysteinein plasmaorserum:methodsandclinicalapplications.ClinChem. 1993,39:1764~17796Chamber—JC,McGrego—A,Jeanl—MerleJ.eta1.Demonsteratof rapid—onsetvascularendothelialdysfunctionafterhyper—homoeys. (收稿日期:2000—12—13)beimia:aneffectreversiblewithvitaminCtherapy.Circukation 1999,99(9):1156~l1607StamlerJS,OsbomeJA,JarakiO,eta1.Adversescularrelaxingfac. torandrelatedoxidesofnitrogen.JClinlnvest,l993,53:308~3l8.8EliasPR,HannAC,Gerald—CurtisC.etalAratveinperfusion modelforstudinghomocysteineinducedtoxicity.BioSocieTrans,l994.22:342.9RodgersGM,ConnMT.Homocystein,atherogenicstimulus,re. ducesproteincactivationby~rterialandvenousendothelialcells. Blood,1990,75:895~901.10EversS,KochHG,GrotemeyerKH,eta1.Features,symptoms.andneurophysiologicalfindingsinstrokeassociatedwithhyperho? mocysteinemia.ArchNeurol,1997,54:1276~1282.。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一、本文概述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视神经和脊髓,导致视力下降、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临床实践。
为了规范我国NMOSD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制定了《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NMOSD的最新诊断和治疗建议,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和管理NMOSD患者。
本指南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NMOSD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预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指南也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NMOSD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倡医生与康复科、神经心理科、眼科等多学科团队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希望本指南的发布能为我国NMOS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疾病定义与分类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组以视神经和脊髓为主要受累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疾病谱系涵盖了视神经脊髓炎(NMO)以及其他具有类似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的疾病。
NMOSD 的主要特点包括反复发作的视神经和脊髓炎症,以及高血清学阳性率(如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和高死亡率。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NMOSD可分为典型NMO和非典型NMOSD。
典型NMO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痛、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
非典型NMOSD则可能包括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的受累,如脑干、间脑、大脑半球等,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等。
NMOSD的分类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血清学标志物以及病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对NMOSD研究的深入,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以上内容仅为概述,具体的疾病定义与分类应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业指南进行更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