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赏析——王维《汉江临泛》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王维《汉江临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汉江临眺(唐朝)王维楚塞三汀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本诗的感情基调是:5、“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主要特色,请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两句作品析。
6、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
【参考答案】: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4、开朗、乐观。
5、这两句诗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江水流汹涌向天地之外奔腾而去,远山在水气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
6、“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
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气势。
7.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
B。
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
D。
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8.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
”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导语】公元740年(唐⽞宗开元⼆⼗⼋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途径襄阳。
此诗是诗⼈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时所作。
下⾯是分享的唐诗:《汉江临泛/汉江临眺》。
欢迎阅读参考!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 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有⽆中。
郡⾢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留醉与⼭翁。
【译⽂】 汉江流经楚塞⼜折⼊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缥缈若有若⽆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浮动,⽔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翁。
【注释】 汉江:即汉⽔,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流⼊长江。
诗题在元代⽅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远望。
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分为⼆(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的⽆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个个都像在眼前的⽔道两旁漂浮。
临泛江上,随着⼩⾈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
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指汉⽔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
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
⼀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荆门:⼭名,荆门⼭,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九条⽀流,长江⾄浔阳分为九⽀。
这⾥指江西九江。
郡⾢:指汉⽔两岸的城镇。
浦:⽔边。
好风⽇:⼀作“风⽇好”,风景天⽓好。
⼭翁:⼀作“⼭公”,指⼭简,晋代⽵林七贤之⼀⼭涛的幼⼦,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这⾥借指襄阳地⽅官。
【鉴赏】 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诗的⼒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形肖,⼀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作为画幅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称“楚塞”。
[汉江临泛王维]王维《汉江临泛》原
文
《汉江临泛》
作者: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解】:
1、楚塞:楚国的边界。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2、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3、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
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韵译】: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评析】: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
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
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骱嫱辛江势的浩瀚空阔。
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
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出自唐代王维的《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原文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创作背景: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径襄阳。
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注释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
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
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
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
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
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
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
汉江临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汉江临眺》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题又作《汉江临泛》。
汉江,长江最长支流。
源出陕西,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入长江。
临眺,登高望远。
汉江临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汉江临眺》是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
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
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
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
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原文: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
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
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
汉江临眺的作者是谁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于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其亦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还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作品。
汉江临眺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经襄阳。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王维《汉江临泛》阅读鉴赏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题解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
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
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
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写下了这首诗。
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诗题一作《汉江临眺》。
句解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
“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
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
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看到汉江浩荡,浮想翩翩,挥笔写出汉江横亘楚塞,通三湘,穿荆门,连九派的磅礴之势。
试想,人行于江上,纵极目长望,所见终究有限。
王维的高明在于,他一开始就超脱于具体的景观之外,改从大处着笔,将相隔千里之地,纳入一览之中。
起句气势非凡,为全诗奠下了雄壮的基调。
诗人首先铺展出广阔无垠的楚地,以之为画幅背景,接着,他又以可望不可及的远景构图,将人带入迷离恍惚的山光水色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明时暗,若有若无。
江流不断,一直伸向远方,船行中看见两岸山峦,有的近而明,有的远而暗,不断推移变幻。
我们的眼前似乎也随之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
虽只有淡淡几笔的勾勒、渲染,却是气韵生动。
这恰如苏轼所评,王维诗“诗中有画”。
明王世贞也评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王维《汉江临泛》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讲】
①临泛:临流泛舟。
②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此为倒装句,按语义应为楚塞接三湘,荆门通九派。
楚塞:泛指楚地。
三湘:湘潭、湘乡、湘源的合称。
荆门:泛指楚地,与楚塞同义。
九派:众多支流。
“九”泛指众多,并非实指。
清代学者汪中写过《释三九》一文,近代学者刘师培写过《虚数不可实指之例》一文,二者都是考证古文用数字虚指之例,“九”
是最常用于虚指的。
③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指晋代名士山简,代指当下的襄阳太守。
山简做过襄阳太守,常常到襄阳名胜习家池游玩,每去必大醉而归。
王维这一联是说襄阳风景绝佳,当与太守同游共醉。
【名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及注释】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1、汉江:即汉水。
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
临眺:登高望远。
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
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
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
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
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
"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5、“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6、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7、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
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赏析】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
开元二十八年(740),40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诗。
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
《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
汉江临眺《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全部注释1.汉江:即汉水。
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
临眺:登高望远。
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
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
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
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
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
"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5.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
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6.“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7.“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译文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简析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
开元二十八年(740),40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诗。
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
《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汉江临泛》
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释】
①楚塞:楚国的边界。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
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题解】
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
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
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
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写下了这首诗。
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诗题一作《汉江临眺》。
句解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
“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
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
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看到汉江浩荡,浮想翩翩,挥笔写出汉江横亘楚塞,通三湘,穿荆门,连九派的磅礴之势。
试想,人行于江上,纵极目长望,所见终究有限。
王维的高明在于,他一开始就超脱于具体的景观之外,改从大处着笔,将相隔千里之地,纳入一览之中。
起句气势非凡,为全诗奠下了雄壮的基调。
诗人首先铺展出广阔无垠的楚地,以之为画幅背景,接着,他又以可望不可及的远景构图,将人带入迷离恍惚的山光水色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明时暗,若有若无。
江流不断,一直伸向远方,船行中看见两岸山峦,有的近而明,有的远而暗,不断推移变幻。
我们的眼前似乎也随之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
虽只有淡淡几笔的勾勒、渲染,却是气韵生动。
这恰如苏轼所评,王维诗“诗中有画”。
明王世贞也评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两句诗被传为千古佳句,后世诗人多有仿效、借用。
如唐权德舆的“山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宋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随后,诗人将笔墨从远景收回,转写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
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
一“浮”一“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笔下之景生活起来,诗也随之飘逸起来。
自然,这一切都只是错觉,是由于船在波浪中上下起伏,人的视线不停起落升降的缘故。
诗人巧妙地借用这种错觉,进一步渲染出了汉江水势的磅礴。
此时的诗人,或许早已进入了神与物游的境界吧。
果然,他沉浸其中,乐不思归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晋代山简,竹林七贤中山涛之子。
据《晋书·山简传》,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有一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去那里饮酒游乐,大醉方归。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言襄阳风光如此美好,欲留下来与山简共谋一醉,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评解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曰:“右丞五言律有两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
当分别观之。
”这首诗属于后者,气象博大,意境高旷,所表现的美是壮美。
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
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评析】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
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
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 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
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
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语文老师——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
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绝对没有直线。
物理老师——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聚变、衰变,但绝对没有永恒的不变。
化学老师——人生的方程也需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
历史老师——曾经的辉煌,只能说明过去,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
历史的改写,依然要靠我们自己。
地理老师——人生和地质勘探不一样,可以向上看、向左看、向右看,但绝对不能向后看、向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