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 格式:pdf
- 大小:140.81 KB
- 文档页数:4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历史剧表演概述北方是中国民族多样性的重要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民族群体。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一部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剧表演,通过这个案例展示北方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历程。
背景在中国北方地区,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生活着多个民族,如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
这些民族群体在历史上共同生活并不断交流和融合。
他们既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又与其他民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学习。
表演剧情这部历史剧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时期的北方地区。
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蒙古族家庭展开,通过这个家庭的经历,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一幕:家族生活第一幕中,观众将见证这个蒙古族家庭的平凡生活。
他们在大草原上放牧,生活朴素但充满了乐趣。
这一幕的重点是展示蒙古族传统文化,如民族舞蹈、歌曲等。
第二幕:邻里交往第二幕中,家庭与周边的其他民族进行了互动。
他们与维吾尔族、藏族等进行交谈和交流,分享各自的文化。
这一幕的重点是展示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学习。
第三幕:文化融合第三幕中,家庭成员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融入了这些元素。
他们开始学习汉语,参与汉族的生活方式,并与汉族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一幕的重点是展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与共生。
第四幕:团结抗敌第四幕中,家庭所在的地区遭受了外敌侵略。
在面对危机和困境时,不同民族之间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敌人。
他们以各自的优势互相支持,最终取得了抵抗战役的胜利。
这一幕的重点是展示不同民族之间面对共同敌人时的团结与合作。
表演形式本历史剧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通过舞台布景、服装、灯光和音乐等元素的融合,将观众带入到明朝时期北方地区的场景中。
演员们将通过精湛的演技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事件中的人与事。
演出效果这部历史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表演向观众展示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的加速以及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民族融合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涉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本课的教学板书,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初一历史学科导学案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综合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主备审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教法:采用导学法与诱思法相结合。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单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创设问题情境走进历史1. 由电视节目《开心词典》现场问答导入:⑴猜谜:“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五胡内迁中的一个民族A匈奴B鲜卑C羯D氐E羌⑵我国56个民族中有鲜卑族吗?A有B没有2. 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来到魏晋南北朝探究鲜卑族消失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使带着新奇走进历史检查预习收集问题10分钟创设检查情境整体感知1.学术助理组织学科长检查本组导读单,完成情况。
2.学科长收集组员的生成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生成小组的共性问题。
学生接受检查并展示预习成果合作探究全班展示20分钟创设合作情境小组合作1.针对各组预习中生产的共性问题,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形成班级共性问题。
2.学科长组织本组讨论。
3.教师巡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七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DIV.myFav_1197009420287P.msoNormal{TEXT-jUSTIFy:int 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 -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 v_1197009420287LI.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 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 :"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1970 09420287DIV.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 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1970094202 87DIV.Section1{page:Section1}DIV.myFav_119700942028 7oL{mARGIN-BoTTom:0cm}DIV.myFav_1197009420287UL{mAR GIN-BoTTom:0cm}23视频: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布尔津县初级中学教案
课 题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时及授课 时间 1 课时 2014 年 12 月 日
1、知识与能力: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 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 实。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和历史短剧表演,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 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主动 教学目标 (学 习目标) 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 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 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 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 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 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学 习方法) 教学过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多媒体 讲述、讨论、问题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班级小调查:有没有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姓氏改改?请愿意 的同学举手。
中国有句俗语: “生不改名,死不改姓” 。
但在我 们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为了改变自己本民族落后 的习俗,主动搬家、带头改姓。
这个人物是谁呢? 出示孝文帝图像,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度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政权 的时间、都城及统一黄河流域时间。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什么新现象? 3、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迁都到哪里?迁都后带来了什么积极 的意义? 4、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二、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展示:嘎仙洞、拓跋珪 2、出示四幅图片 图片一: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图片二:穿汉族服装的少数名族贵族 备 注 (补充)
图片三: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图片四: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总结: “胡人汉服” 、 “汉人胡食”等现象,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当时北方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3、 学生思考: 根据上述图片, 请你谈谈对 “民族融合” 的理解? 总结: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在长期杂居相处中,彼此学 习、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步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的过程。
过渡:北魏统一后,孝文帝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 是:一个较为落后的民族如何来管理和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 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孝文帝你会怎样做?(出示三种选择方 法:A、以胡治汉 B、胡汉分治 C、胡汉融合)那么孝文帝 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他改革的会从那里开始呢?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展示图文资料: 材料一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材料二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北魏歌谣 材料三 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 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 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魏皇帝孝文帝说: “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于平城。
虽然统一了北方, 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 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
要在此地开展变法改革,一 定很难。
” ) 找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 ① 城地处偏北,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需要。
(从地 理环境看) ②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从巩 固政权看) ③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 化。
(从民族融合角度看) 2、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那些作用?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出示《龙门石窟》照片,指出它就是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 开始动工开凿。
过渡: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进一步加强向汉族学习,采取那 些改革措施? 四、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的风气。
2、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怎样实施的?作为生活习性很久北魏官 员是否很愿意接受这些改革措施呢?请看历史短剧表演: 《一个 北魏官员的一天》 (奴仆)大人,你起床了?小人已将你上朝的裤褶服准备好了。
(北魏大臣) (气愤愤地)混蛋,我不是已经告诉过你,皇上规 定从今天起必须改穿汉服才能上朝吗? (奴仆)小人真是健忘了!请大人息怒,我马上为你准备上朝 的汉服。
(北魏大臣)哎,最近一段时间心理一直不痛快呀,你看本来 我们已多年习惯了穿窄衣短袖裤褶服,现在这宽衣大袖的汉服 穿在身上哪能舒服呢!还有皇上马上规定要所有北朝官员一律 改用汉姓,再阻拦已经没有用了,皇上已决意亲自带头改姓了。
一提起这件事,就伤心呀,我等姓氏受之父母,随便改姓怎么 对得起列祖列宗呀! (奴仆)大人心想开一点,早点上朝回吧! (北魏大臣回来时,一边走,一边摇头哎声叹气) (夫人)大人回来了,怎么老是哎声叹气的呢? (北魏大臣)夫人有所不知呀,今天上朝时,被皇上训斥一顿。
(夫人)你不是对皇上一片忠心吗?怎么会被训斥呢? (北魏大臣)皇上要求我北朝官员上朝时候一律改说汉语,我 年岁大了,和皇上对话时,一时乡音难改,皇上就指责我还留 恋平城生活。
更令人心烦的是,皇上今天又宣布了几项规定, 要求我北朝官员多与与汉人贵族通婚;又命人仿效南齐,重新 制定了一套官制法令,今后鲜卑官制一律取消;还有从现在起 要我们学习汉族礼法,尊从孔子,以孝治国。
你想我们鲜卑族 一直习惯在在马背上冲锋陷阵,臣民勇武剽悍有余,要真讲究 忠孝礼仪哪能那么容易呢? (夫人)我看这些想法也不错的,皇上想移风易俗,用汉族先 进的礼仪文化、政治制度来治理国家,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 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 (北魏大臣)哎,自迁都以来,皇上今天宣布这方面学汉人, 明天又宣布那方面学汉人,弄得我们这些老朽无所适从,我看 是皇上自找罪受!再这样下去会使我们鲜卑族的丧失而使魏朝 成为汉人的天下矣! 3、孝文帝推行这些改革措施有什么作用呢?假如你是当时南朝 大臣,出使北方时,你会有那些新的感受? 展示: “陈庆之语”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 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4、学生活动:如何评价孝文帝? 对于孝文帝改革,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你会同意那 种看法,请你谈谈自己的理由。
看法一: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全盘汉化,使一个有近千 年历史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
看法二:孝文帝改革尽管使鲜卑族不再独立存在,但推动了中 华民族的融合发展进程。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改革家。
教师总结:孝文帝改革虽然距离我们已经一千五百多了, 但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北魏统治,促进了北方民 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 为推动我国历史发展立下了功劳。
五、北朝的更替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
后来, 北魏分裂。
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课件展示北朝更替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
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更深 刻的原因是当时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顺 应这种潮流,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 革,而孝文帝改革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作业: 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二十课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北方统一:北魏政权(鲜卑族)——公元 439 年 2、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迁都:平城——洛阳 2、改革措施:语言、姓氏、婚姻、政治、礼法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