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_氧循环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新人教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①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②知道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意义、影响因素③说明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重要作用(二)能力方面:①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②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的能力③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①通过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重要性,增强爱护植被、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②培养辩证的思维观点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呼吸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呼吸作用的实质三.教学过程.精品..精品..精品根据呼吸作用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常采用一定的措施来影响或改变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或品质。
呈现图片:洪涝排水、农田松土;粮食晒干贮存;冷库贮存蔬菜水果等。
你能说出采用的措施及道理是什么吗?由此可见,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有哪些?温度、氧气、水分等谁能再举一些利用呼吸作用原理的例子?过渡:刚才举的事例都是植物的,只有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吗?别的生物要不要进行呼吸作用呢?也要进行,因为生物生活都需要能量。
任何活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一旦呼吸作用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所以,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找学生做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内吹气,看有什么现象出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看来人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样的。
启发过渡:既然所有生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也就是植物、动物、细菌、真菌,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排出二氧化碳,另外,燃料燃烧也消耗氧,排出二氧化碳,这样自然界中不就会造成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氧气越来越少吗,自然界是如何保证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的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计算:1公顷树林的叶片的总面积约为*****~*****平方米,每天能吸收150 ~5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第二节内容。
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为“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意在让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生物能够进行呼吸”这一特征,学生都只是在停留在表象上的认识,无法对其原理进行本质上的理解,因此,需要借助于相关的实验现象进行启发引导,将表象的知识进行本质性的剖析。
理解“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的作用”,需要上一节内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本节内容“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作为知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课标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对之前学习的生物的特征和光合作用知识起到承前作用,也为本教材最后一节“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相关知识,但要理解“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还需本节内容“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作为知识基础才能全面系统把握,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才能更好地为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打好基础。
2.生活经验:生物进行呼吸的现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呼吸的本质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为使学生认知从表象升华至内在本质,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以此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对呼吸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3.生理和心理特点:处在青春期的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主动尝试感兴趣的事物和追求独立思维等特点。
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这些有利特点,安排合理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尝试、独立思考向合作学习转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氧气 二、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碳—氧平衡
2.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措施
(1)寻求国际合作,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植树造林、种草,发挥绿色植物的作用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叶绿体
光能
−−→−有机物+氧气 (储存着能量)
2.光合作用的实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
3.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目标】: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1、认识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时分配】:2课时【教材分析】:通过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多,氧气含量降低的悬念,引起学生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
可将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分成两步进行演示。
首先让学生观察光下金鱼藻放气泡的实验,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然后再做气体燃烧状况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金鱼藻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关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先分别进行分析,再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得出光合作用不但能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植物所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外,还可以供给其他生物使用。
建议教师在学生分析完三个实验后,尽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即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当一个现象由多种因素控制时,应当先研究一种因素,控制其他因素。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装置采集气体,对气体成分进行简单探究,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课本叙述和教师的讲解学习实验过程,获得结论。
教师提供实验装置,并指导学生进行采集,引导学生对气体进行探究。
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实验规程,组织学生讨论。
二、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利斯特里实验2.探究活动通过课本对普利斯特里的三个实验分别进行分析,初步获得光合作用不但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考点十一、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及碳-氧平衡教学目标 1、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实质、意义及在农业上的运用 2、学会探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条件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实质、意义及在农业上的运用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原料:二氧化碳、水 产物:有机物(主要为淀粉)、氧气 条件:光 场所:叶绿体 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表示式:二氧化碳 + 水 淀粉 + 氧气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意义 其他生物基本的食物来源维持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在农业上的应用:合理密植细胞水平: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器官水平:种子等器官的大部分成分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反应式:有机物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场所:主要是线粒体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填表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不同之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叶绿体 光能 探索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储存着能量)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用来构建植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 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 (储存着能量)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知识目标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即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公式。
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
多媒体播放设备,演示实验装置,探究实验器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
氮气所占的比例虽很大,请同学们进行资料分析:1.空气中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其中,教师故意设置了两个干扰项:呼出气体和肺泡气体两项为影响学生分析的干扰项,让学生略作思考便会发现吸入气体即是大气的成分,这样用排除法删繁就简就好分析了。
2.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学生活动】学生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很容易回答空气中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
部分学生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有所了解,但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光合作用全过程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主题。
使学生意识到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存在着碳-氧平衡的问题。
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二、演示实验,观察思考【教师活动】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太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然后等气体充满试管容积的1/2左右时,教师取出试管并迅速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试管内,让学生注意卫生香的燃烧情况。
注意:为了保证观察演示实验的成功,要注意如下五点。
①如果教室内光线不够充足,可以用事前准备好的100 W或200 W白炽灯来照射金鱼藻。
②选用500 mL大号烧杯和柄长10.5 cm漏斗。
③要选新鲜的金鱼藻。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课题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教学重点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难点设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方法小组合作;讲授法手段多媒体达标检测必做题书本P131练习题第一、二、三题选做题书P131技能训练教学过程课堂模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展示目标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导学一、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观察演示实验操作,思考:(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或同组讨论.并将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产生了氧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大屏幕上的图P75,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结果小组讨论、交流,不同实验装置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三、1、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1)碳—氧平衡会打破吗?在什么情况下会打破?我们应当怎样预防?(2)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谈谈环境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理。
(3)二氧化碳增多已经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4)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再继续增多,将会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2、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
原因:种植过密,会影响光合作用。
种植过稀,浪费光源。
四、归纳总结:光合作用和反应式中的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状况。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循环教案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回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说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过程。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作用。
2.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通过参加绿化校园或社区活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实验设计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作用。
2.教学难点: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出示图片
请学生看图说话,由此引出“温室效应”,并提出下列思考题: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哪一种?它是怎么产生的?有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减少这种气体?
新课讲授
【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其中1、2两步,课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第3步课上学生分组完成。
)1)取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在甲、乙内装入新鲜菠菜,丙内不放。
通过导管向各个袋内深吐气,使袋内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扎紧袋口。
2)将甲袋放在黑暗处,乙、丙放在光照下。
3)将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内气体分别通入三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内,观察、记录石灰水的变化,分析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步骤1)、2)思考:
本实验中有几个变量?在各组中分别是什么情况?
复习对照实验的概念,帮助学生弄清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说明光照的作用;乙、丙是另一组对照实验,说明植物的作用。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步骤3),记录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由此得出结论: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原料。
进一步提出问题: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是什么气体?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
(布置学生课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课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如下)
提示:
1)氧气能够助燃,可以用带余烬的卫生香或木条复燃的方法进行实验。
2)小动物离开氧气就会窒息死亡。
要求: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实验记录」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介绍该探究实验的一种方法:
「材料器具」
金鱼藻、大烧杯、短颈漏斗、试管、卫生香、火柴、清水。
「方法步骤」(如下图示)
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
在金鱼藻上面倒罩一个短颈漏斗,漏斗颈上套一根灌满清水的玻璃管,玻璃管的另一端用橡皮塞塞住。
把上述装置移至阳光下。
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金鱼藻表面有小气泡放出。
待玻璃管内的液面降低到烧杯液面以下时打开玻璃
管的塞子,迅速把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插进管内,观察现象,发现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气体的是氧气。
总结光合作用反应式:
思考:
1)在室内,特别是在卧室里摆放植物好不好?为什么?
2)在水族箱中常常可以看到除了有鱼还有水草、电灯等,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出示图片请学生补充完整。
总结: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简单的逆反映。
”是否正确?为什么?
【DIY:参与绿化校园或社区活动】
建议同学们组织起来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可以对学校绿化或社区绿化提出合理化建议,也可以参加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活动。
还可以尝试绿化设计,如利用软件进行绿化设计。
五、教后反思
1.初中生物学科中的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的特征,体验生命的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反思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本课的重难点就落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关系上,通过两课时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珍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生命的目的。
2.探究活动则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来达到了解生命现象的过程,但是了解生命现象只是表象,教师更应该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进行探讨、交流,提出自己的设想,以达到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这也更能符合“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