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习专用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号考生。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各位老师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一)教材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意境。
”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出示大屏幕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水平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升学生的自学水平。
(2)培养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本课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景物有着特别的情绪,山水景物,以前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数情思。
多情文人与魅力山水结合的成果就是那一篇篇传颂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资料展示: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他以前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不过“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书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很多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课题解读:文题中的“答”是“答复”,“谢中书”是陶弘景的朋友谢徵,曾任中书鸿胪,字元度。
“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答谢中书书一、指导思想本课是文言文,新课标要求:学习文言文“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水平。
”“诵读古代诗文,要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使用。
”本文作者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富有生机的江南山水图,被认为即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如此如诗如画的山水佳作,我的教学着眼点就在一个“美”字,据此,我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名篇。
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为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
本文作者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富有生机的江南山水图,传达了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
本文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学好本文,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借鉴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水平,但是文言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大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准备采用设置情景导入、多媒体音频视频演示、趣味实践活动及游戏竞赛活动等法来实施教学。
对学生实行朗读、翻译法和小组合作法的学法指导,来突破重难点。
四、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积累“歇、颓、鳞、竞、与”等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发挥想象力,品赏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
五、学习重点和难点1、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孔子以前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0、短文两篇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背诵有关诚信的名句
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
将
问。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
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
肥乡区常耳寨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
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水空明,藻、荇交
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
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
事物。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相关文体知识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3、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文中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
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
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
阳秣(mo)陵人,世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作品背景: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本文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而
隐居山林的。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对友人的安
慰,此文正是如此。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题目解说:
书” 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
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教师带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疏通文意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
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全都。 (3)歇:消散。 (4)颓:
坠落。 (5)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6)欲界:人间 (7)仙都:神仙生活的
美好世界,或指天堂(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
康乐。 (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
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沉鳞竟跃使用的修辞手法
借代
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
效果。
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一共六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5句具体写景,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
壁”“青林翠竹”,多视角描写景物。然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从晨昏变化来描写景物。
从第二部分整体来看,前部分写静景,后部分写动景,动静结合充满生气。第二部分中多角度描
写景物,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呈现在人眼前。
第三部分,以感慨收束,呼应前文。
合作探究
问题1、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问题2、作者是怎样写出清丽的山水之美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中,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
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读出了色彩配合之美,你看,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
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读出了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
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品味赏析
1、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如“乱”“交”、“将”、“欲”、“竞”
2、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3、描写山水景物的优美意境
思想探究
用两个问题探讨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问题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
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问题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短文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结归纳: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
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且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
陶弘景为谢徵,也为我们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
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为一体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
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
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
引导学生尝试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