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探究——物质的密度》word教学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节研究——物质的密度》教课说明【教材剖析】本节课是这一章的要点 , 一是密度的观点公式及应用 , 是后边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 ; 二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实验研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 , 经过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 , 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 , 应注意重申公式在计算过程的应用和变形。
在实质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宽泛的应用 , 应注意培育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 使学生知道能够依据密度鉴识物质 , 计算质量和体积。
【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密度的观点、公式和单位,试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天平易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1)经过研究实验,概括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理解科学研究的七个基本环节。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对密度知识的研究与丈量培育学生谨慎仔细、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团联合作的精神。
(2)经过密度知识的宽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擅长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平时社生活的实质问题的优秀质量。
【要点、难点】要点 : (1)理解密度的观点,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 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
难点 : (1)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灵巧运用密度计算公式 , 将密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质问题中。
【学情剖析】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有一些与密度相关的知识经验 , 适合指引就能理解密度的观点 , 得出计算公式。
可是 , 学生因为记不清每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 , 单位换算、公式变形不娴熟 , 同底数幂的计算数学上没讲到 , 因此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 运用知识解决实质问题将会碰到必定的麻烦。
【教课思路】第一让学生从平时生活中发现问题:体积同样的不一样物体质量不一样,质量同样的不同物体体积不一样。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教案(北师
大版初二上)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实验探究明白得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咨询题.
⑵会查密度表,明白水的密度.
⑶能讲明一些生活中与密度知识相联系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体会描述物质性质的方法.
⑵感受科学探究的差不多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对密度知识和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神和团结合作.
⑵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咨询题的良好品质.
⑶培养学生留心观看周围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物理第二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内容简析《探究——物质的密度》是北师大初中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的内容。
科学要领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传授的重要内容。
同时,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更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
在平常传授实践中,我以为,怎样在实际传授中将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西席的传授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要害。
在讲堂传授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实验、探究、历程、要领等方面的因素,议决履历与科学劳动者举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历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要领,明白科学的思想和物质,应成为物理传授的重要使命。
过渡语:《探究——物质的密度》,即学习物质的“密度”,对刚刚学习初中物理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在讲堂传授中,只要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概念建立的历程,理解此中的思想要领,就可以实现难点突破。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传授目标:传授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学习应用“比值”的要领探究物质的密度,建立密度概念。
2.明白密度公式、单位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历程与要领1.议决实验探究的查看和剖析,进步学生的查看能力和对信息举行剖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历程。
三、情绪态度与代价观议决对密度的理解培育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办理平常生活中的实际标题,并乐于探究平常现象中的物理原理,以及此中所蕴含的科学物质。
要领阐释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议决让学生体验探究物理概念建立的历程来学习密度的概念,不仅抵达理解密度概念的目的,而且体验探究历程的程序和要素,即:发起标题→猜测→设计实验→举行实验→剖析论证→交流评估。
在探究的历程中,让学生以实验、讨论、展示等形式到场到学习历程中来,以抵达理解科学要领,培育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传授流程环节一创设悬念情境,激活物理讲堂西席以讲故事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故事产生在2019多年前。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出示肥皂块和泡沫)怎样区别?生:看出来的。
师:(再出示两杯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如何区别?生:闻气味。
师:(展示一个奖牌)大家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材料的?怎么知道?请大家传看。
师:我们有时可以从外观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分辨,例如自来水和矿泉水,外观根本无法区别,所以我们想知道能不能有一个更科学的方法来区分呢?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展示手里的泡沫塑料(一大一小)。
师:你能看出什么不同?生:体积大的质量大。
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定性的关系,大家想不想进一步来看,它们之间有没有一个定量的变化关系?生: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师:大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2.设计实验。
师:现在桌子上给准备了一些器材,愿意研究肥皂块、橡皮块、酒精的同学请举手。
(把学生分组,坐好)师:请各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1分钟)师:我们请同学向大家介绍实验的思路。
生:从小到大选择3块肥皂块,用刻度尺测出每一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每一块的质量,填入表格。
师:其他小组的思路有没有不同的?大家选择的物质不同,但步骤基本相同。
为了加强合作,我们采用小组比赛的方法来做实验,推选一位组长,按照人数做好分工,每个同学都有任务。
看看不同的小组情况是否相同,现在选择器材。
3.进行实验(大约7分钟)。
期间由学生把表格画在黑板上,并不断填写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师:现在大部分小组都做完了实验,我们来看一看各组实验结果。
问:下面每一小组都来分析讨论,你们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2分钟)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分析。
(因为前面有了猜想的基础,其他小组学生可能会用计算器算出。
)生: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说明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师:既然成正比,就有比值,算一算每种物质的比值有什么特点?生:相等。
师:证明刚才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再问:现在综合3个表再来比较,你又得出了什么?生:不同物质,比值不同。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教案
【教学课型】:新课
◆课程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概念建立的意义
【教学工具】:天平、砝码、量筒、刻度尺、装有水的大烧杯、小烧杯、铁块(圆柱体或长方体).三组质量、体积不同的铜块
◆教学情景导入
师:这有两瓶水,一瓶是矿泉水,一瓶是纯净水,请同学判断哪一瓶是矿泉水.(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饮料瓶分别装矿泉水和纯净水)
师:再请同学们判断这个饰品是银的还是白金的?(展示一个抛光的银质的饰品.)
师:我们要区分是哪一种物质,就要找到物质不同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通过研究一些具体问题探究物质的一种特殊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一、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会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密度的测量和计算。
2.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比如铁、铝、木材、水、酒精等等。
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区分不同的物质呢?学生 1:可以通过颜色、气味来区分。
学生 2:还可以通过硬度、状态等。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
那么,如果两种物质的外观非常相似,比如一杯水和一杯酒精,我们又该如何区分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来寻找一种更科学、更准确的方法来区分物质,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的密度”。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1. 提出问题教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大家猜一猜,哪个质量更大?学生:铁块的质量更大。
教师:为什么呢?学生:因为铁比木头重。
教师:很好,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
那么,如果两个物体的体积不同,质量又会怎样呢?比如,一个大铁块和一个小木块,哪个质量大呢?学生思考并讨论。
2. 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教师:同学们可以大胆地猜想一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 1:我猜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学生 2:我觉得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3. 设计实验教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三、学生实验:探讨——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会查密度表,明白水的密度。
3、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进程与方式一、通过探讨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式研究物理问题。
二、初步理解科学探讨的七个大体进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讨与测量培育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通过密度知识的普遍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擅长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对各类物质密度的了解,培育学生留意观察身旁的物理现象,乐于探讨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成立。
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类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咱们能够按照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辨别它们。
比如: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窗明白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按照什么来辨别的?学生回答:能够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按照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窗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何不对?若是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之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窗们一路来探讨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新课教学1:学生预习讲义,问:同窗们观察了图后有什么发觉?(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2:提出问题: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3: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斗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乃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将代表性的猜想与假设列在黑板一侧进行归类。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结论: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1.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表示符号:ρ2. 公式:说明:(1)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体质量、体积、位置、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与物质的状态和温度有关。
(2)对密度公式Vm=ρ的理解。
1、同种物质密度相同,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即当ρ一定时2121V V m m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即当V 一定时2121m m ρρ=; 3、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体积跟密度成反比,即当m 一定时1221V V ρρ=。
们的质量,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观察学生实验情况予以指导。
分析前面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然后分析得出结论。
再计算体积成比例的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分析得出结论。
引出密度的定义, 密度是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的物理意义是: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的多少, ×1033Kg/m3,密度单位的换算过程详细板书出来。
对密度公式做以分析,讲清楚对它的理据。
根据前面的实验数据,按老师要求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计算以后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认真体会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查密度表注意水的密度,要知道它的物理意义。
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过程,自己动手写出换算过程。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三、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导出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难点: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天平、量筒、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讲故事古时候,在地中海上,有一个叙拉古王国,它的国王交给金匠一定质量的黄金,让金匠为自己打造一顶纯金的王冠,当王冠打造完毕交给国王时,国王发现这个金冠精美无比,但国王却怀疑金匠偷窃了他的黄金而用其它便宜的金属偷梁换柱。
国王令人用秤去称,结果王冠的质量与国王交给金匠的黄金的质量是相同的。
那么,问题来了:质量相同能不能说明这顶王冠就一定是纯金做的呢?我们该如何鉴别这顶王冠是否是纯金的呢?黄金这种物质是否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特性呢?2.思维风暴A.一斤的铁和一斤的棉花,哪个质量大?你是怎么判断的?B.铁和棉花是同一种物质构成的吗?C.由此来看,前面故事中用来鉴别王冠是否是纯金的方法靠谱不?D.想一想,一斤铁和一斤棉花,体积是否相等?哪个的体积更大一些?二、新课讲授1.实验探究(1)问题与猜想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有些物质体积不同,质量却相同。
物质本身是否存在某种特性,使其成为区分、鉴别不同物质的方法?如何找出这种特性?为此,我们可能需要测量什么?(2)制定计划根据上面的猜想,设计如下探究方案:①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研究对象;②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③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④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3)收集证据根据实验器材,分小组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4)测量结果说明什么?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你可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后面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
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的应用和变形。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社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 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
难点: (1)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 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知识经验,适当引导就能理解密度的概念,得出计算公式。
但是,学生由于记不清每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换算、公式变形不熟练,同底数幂的计算数学上没讲到,所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会遇到一定的麻烦。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质量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体积不同。
然后把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到物体的体积和质量上。
通过实验发现:1.同种物体质量与
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不同种类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从而发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反映了物质的特性,这就是密度。
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技术中有什么作用?这样就引出了密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