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与认知论文

脑与认知论文

脑与认知论文
脑与认知论文

脑与认知科学概论论文--认知科学概论

班级:计科1502

学生姓名:江煜州

学号:0902150225

目录:

目录: (2)

摘要与关键词: (2)

正文: (2)

历史起源: (3)

研究现状: (3)

研究领域: (4)

涉及内容: (4)

目标意义: (4)

未来愿景: (5)

参考文献: (6)

摘要与关键词:

科技、认知科学、脑和神经系统;

对认知科学范围的了解,还可以从认知科学的内容上来看,到目前为止认知科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感知觉(包括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表象、意识等。这似乎都是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但其实也同样是哲学家、语言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生理学家、人类学家们所关心的内容。只是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对这些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不同罢了。我国学者李伯约指出,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神经科学、人类学和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外围学科。

正文:

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它作为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最初散见40年代到50年代中的一些各自分离的特殊学科之中,60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认知科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然而却为揭示人脑的工作机制这一最大的宇宙之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年来,在大脑处理信息整体运作机制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近年发表的《大脑处理信息量化模型和细节综合报告》等一系列论文综合整理分析已有的各层面的知识,建立有坚实解剖学基础、能联系各层面、量化描述大脑信息处理过程的模型和框架用量化模型结合结构风险最小化相关理论分析说明时序控制作用对大脑高效可靠处理信息的意义;汇总介绍量化模型中的细节;分析了大脑能正确而高效处理信息,使智力能够诞生的原因;分析了理论建立和应用过程的神经生理学原理、只能有相对真理的神经生理学原因;还建立和介绍了另外一种量化分析方案等。

历史起源:

认知是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心智(mind)的过程和活动。一般而言,只要有脑和神经系统的动物都有某种程度的心智。认知科学就是以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认知涉及学习、记忆、思维、理解以及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行为。因此,语言和心理、脑和神经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就人类心智而言,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因此,语言和哲学、文化和进化,以及人所特有的工具——计算机及其科学理论也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对象。

近代以来,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身心问题一直是困扰哲学家的一个根本问题。笛卡儿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反映了人类能够认识自身的本质特征。他的“身心二元论”是“身心”问题(Body&Mind)的一个重要版本。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心理学、脑与神经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科学建立以后,这个问题变成了著名的“脑智”(Brain&Mind)问题。很显然,认知科学对“心智”和“脑智”的研究,与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对身心问题的研究是非常不同的,主要的区别是,认知科学对心智的研究已经不再是哲学的思辨,也不仅仅是心理学、生理学等单一学科的实证研究,而是建立在脑科学发展基础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认知科学的重要进展,得益于脑科学的发展,而脑科学的发展又得益于脑成像技术的长足进步。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l)、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l)、正电子发射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等多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脑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促进了脑和神经科学的发展。脑科学的这些发展,为我们揭开心智的秘密准备了条件。

研究现状:

2000年,当人类刚刚跨人新世纪的门槛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商务部(DOC)共同资助50多名科学家开展了一个研究计划,目的是要弄清楚在新世纪哪些学科是带头学科。

研究的结果是一份长达680多页的研究报告,但结论只有4个字母——NBIC。它们分别代表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信息技术(Informational technol-ogy)和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

这个研究报告是这样来描述NBIC的研究目标的:“在下个世纪,或者在大约5代人的时期之内,一些突破会出现在纳米技术(消弭了自然的和人造的分子系统之间的界限)、信息科学(导向更加自主的、智能的机器)、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通过基因学和蛋白质学来延长人类生命)、认知和神经科学(创造出人工神经网络并破译人类认知)和社会科学(理解文化信息,驾驭集体智商)领域,这些突破被用于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并可能会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物种,其深远的意义可以媲美数十万代人以前人类首次学会口头语言知识。NBICS(纳米—生

物—信息—认知—社会)的技术综合可能成为人类伟大变革的推进器。”[3](P102)这个重要的研究报告中有一句话是非常经典的:“聚合技术(NBIC)以认知科学为先导。因为一旦我们能够以如何(how)、为何(why)、何处(where)、何时(when)这4个层次上理解思维,我们就可以用纳米科技来制造它,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来实现它,最后用信息技术来操纵和控制它,使它工作。”

研究领域:

认知科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包括:语言习得、阅读、话语、心理模型小概念和归纳、问题解决和认知技艺获得、视觉的计算、视觉注意、记忆、行为、运动规划中的几何和机械问题、文化与认知二认知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身心问题、意向性、可感受的特质(Qualia)、主观和客观等等。

涉及内容:

对认知科学范围的了解,还可以从认知科学的内容上来看,到目前为止认知科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感知觉(包括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表象、意识等。这似乎都是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但其实也同样是哲学家、语言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生理学家、人类学家们所关心的内容。只是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对这些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不同罢了。我国学者李伯约指出,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神经科学、人类学和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外围学科。

目标意义:

从根本上说,认知科学的目标就是要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如何完成这个使命呢?目前它是从这样一些方面来进行探索研究的。在基础理论方面,认知科学研究计算与认知、符号结构与认知、心智结构和联结主义、语法理论、模型论语义学和其他语义学、认知科学的实验方法、脑与认知等。

认知科学的目标和意义还在于,它将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改变21世纪人类的生存方式。

发展认知科学的另一个意义是,它将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说,在21世纪,如果不做认知科学研究,或者不与认知研究相结合,不仅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脑与神经科学无法深入发展,其他传统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科学、教育学的发展也都无法深入发展,因为这些学科的深人发展都依赖脑与心智的开发,因而与认知科学相关。

以哲学的发展为例。在人类认识的早期,人们把自己的意识投向外界,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近代以后哲学研究的对象转向主体自身,研究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这就是近代的认识论哲学;20世纪中叶以后,哲学的眼光开始转向主体与客体的中间环节语言,这就是当代西方的语言哲学;在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过程中,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们发现,语言是心智的反映,而心智又是大脑的功能,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从语言的研究走向了心智和认知的研究。乔姆斯基说:“语言是心灵之镜。”塞尔说:“语言是人类心智的基本功能。”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哲学的对象自然就转向人类自身的心智。塞尔认为,“在认知科学中最重要的发展,是认知科学家从认知科学的计算模型转移到认知神经科学模型。这说明大脑作为认知的基础已经取代数字计算机作为认知的基础。我们将神经生物学的大脑看作人类认知的基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他还说:“最有希望的研究领域就是认知神经科学,而不仅仅是脑的微纳米技术。希望在于认知神经科学,我认为这就是那个将要出现最激动人心研究结果的领域。”

未来愿景:

首先,认知科学研究将要破解人类心智的奥秘,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制造出一种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根据塞尔(JohnR.Searle)的人工智能模型,目前的计算机系统是没有智能的,而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却是具有人类大脑功能的智能系统。只需设想一下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现实生活中可能的应用,认知科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在21世纪的4个带头学科NBIC中,认知科学是最重要的,它是4个带头学科中的带头学科。认知科学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社会科学的发展,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甚至改变我们的物种。

人类心智的奥秘被称为上帝最后的秘密,因为人类心智的奥秘一旦揭开,上帝再无任何秘密可言。所以,有的人(包括有的科学家)断言,认知科学的这个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不是上帝不让我们实现,而是我们自己就做不到。一个系统不可能认识自身的运动,这是系统科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还要试图去认识自身呢?这是因为,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试图认识自身并没有违背任何科学规律。人类就具有认知自身的能力,因为人的思维能够指向自身——这就是自我意识。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和高级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才具有自我意识。不仅如此,人还具有能够反映这种自我意识的、能够自指的语言。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够自指的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所以,人类能够认识自身。

作为科学发展必然产物的认知科学,不仅与科学自身具有同一性,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认知科学甚至可以看作是过去的科学理论的一种“反叛”。在认知科学产生以前,科学理论解决的是认识的普遍性问题:科学原理适用于一切人。认知科学的发展却要解决认识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认知科学会针对每个人开出不同的处方。认知科学是“涉身的”(embodied),它研究与个人的身心相关的认识问题。

参考文献:

《机器翻译的前世今生》2011-09-28 光明日报;

《情感之源:关于人类情绪的科学》美维克托·S·约翰斯顿著,翁恩琪、刘赟、刘华清译。

认知心理学论文

“形式语法”以形式化为标志,“功能语法”以功能作用为标志,这些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语法理论,当然在跟汉语研究结合以后,已经或多或少带有某些中国的研究特色。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它吸收了传统语法、描写语法,以及格语法、认知语法的合理因素,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的语法研究理论。 (一)形式语法与语义可以互为研究的出发点 形式和意义是相互渗透、依存、制约的关系。在研究语法形式的时候,不忘记意义的解释;在研究意义的时候,不忘记形式上的验证。形式和意义可以互为起点和终点,也就是说是个“双通道”,所以我们反对语法研究只能从形式入手这种曾经流行然而不够全面的提法。形式和意义是双向的,而且在语法研究时往往是多次双向,反复双向,不要试图一次验证就会解决问题。因此,语法研究要重视相互交叉渗透性的研究,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汉语语法研究更适合于从语义出发 语法研究当然可以从形式出发,但是,我们更主张从语义出发去寻求形式的验证,事实已经一再证明:汉语语法研究从语义出发是一条捷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义研究也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语义出发去研究形式的表现,研究语义的表达手段,研究语义的细微差别所引起的句法上的变化,以及语义对句法的决定作用。 (三)语义是我们语法研究的重点 相对印欧语来讲,汉语语法是不太讲究形式的,也就是说,汉语语法的形式往往很难把握:一是形式比较隐蔽,比较难于发现;二是形式并不具备普遍性,往往只适应某些语法现象,却解释不了另外一些语法现象;二是形式往往不带有强制性,它不具备印欧语语法那样的“刚性”,而是富于“弹性”,或者叫“柔性”。四是相同的形式常常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形式很难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语义对以汉族为母语的人来讲,却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跟形式相比,语义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 (四)语义研究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 应该允许语法形式研究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应该允许语义研究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当一时找不到形式的验证时。因此特别要加强对句法结构中语义的独立研究,为此,我们提出语义研究的六大课题,特别是其中前两项,语义范畴和语义关系构成了汉语的语义系统的基本框架: 1.重建语义范畴。 2.梳理语义关系。 3.分配语义角色。 4.揭示语义特征。 5.确定语义指向。 6.建立语义结构。。 四、语义语法的研究方法 语义语法的哲学背景就是坚持“两点论”,而不是偏激的“一点论”。两点论就是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也看到它的那一面。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形式跟意义的双向研究 从偏重形式研究转向以语义切入为主,即强调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和语义选择。 (二)共时和历时的双向研究

脑与认知(自己总结)

第一章 1.智能科学与技术是由脑科学(brain science)、认知科学(cognition science)、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 2.NBIC会聚技术: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生物科技(包括生物制药和基因工程)(biotechnology)、信息科技(包括先进计算机与通信)(informational technology)、认知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on science)。其简化英文的联式为(Nano-Bio-Info-Cogintion),缩写NBIC。NBIC会聚技术代表着研究与开发新的前沿领域,其发展将显著改善人类生命质量,提升和扩展人的技能。(名词解释) 3.脑科学是研究人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性学科。 4.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有两个大的潮流:一是从细胞乃至分子的水平入手,由基础向上,把功能与结构研究结合起来,即所谓的bottom-up,二是从整体入手,用系统的观点,在整体水平以及整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逐渐向下深入,逼近脑研究的答案,称为top-bottom。(什么是自上而下驱动?什么是自下而上驱动?) 5.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实验方法:(简答题) (1)脑电图与脑功能成像技术(EEG)通过在头皮表面记录大脑内部的电活动情况而获得脑电图(治疗脑血管) (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局部神经元兴奋将引进该区域的血流量的增加,而血液中含有氧和葡萄糖,FMRI能检测到大脑的功能性氧的消耗变化情况,清晰地显示高活动量区域的三维图像(空间分辨率1mm、实时跟踪信号的改变、时间分辨率1s) (3)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PET)根据正电子的检测而获得有关大脑活动的信息的实验技术(肿瘤、冠心病) (4)脑磁图(MEG)运用一个超导量子干扰装置来测量闹电活动的磁场变化 (5)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与实际刺激或预期刺激有固定时间关系的脑反应所形成的一系列脑电波,利用ERP的固定时间关系,经过计算机的叠加处理,提取ERP成分,在评估某些认知活动的时间特点上尤为有效。 6.认知科学对于认知现象的研究,按方法论大体可以归结为三种:认知内在主义方法,认知外在主义方法和认知语境主义方法。 第二章 1.脑和脊椎一样,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而脑又由端脑(大脑的基底神经节)、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构成。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 2.人类大脑的三个组成部分:大脑皮层、大脑边缘系统、脑干。 3.左半脑主要具有语言、分析、计算、抽象、逻辑、对时间感觉等思维功能;右半脑具有表象、综合、直观、音乐、对空间知觉和理解等思维功能。在思考方式上,左半球是垂直的、连续的、因果式的;右半球是并行的、发散的、整体式的。(简答题) 4.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一端与脑或脊髓相连,另一端通过各种末梢与身体各器官、系统相联系。(名词解释) 5.事件相关脑电位技术(ERP):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销刺激时,在脑区所引起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是人类身体或心理活动与时间相关的脑活动,可在头皮表面记录到,并以信号过滤和叠加的方式从脑电图中分离出来。(名词解释)

浅谈我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及我大学四年的规划和设想

浅谈我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及我大学四年的规划和设想 论文摘要:计算科学主要讲述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它的发展主线、学科分支、还有计算科学的特点、发展规律和趋势。 论文引言: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和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取得的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应运而生。《计算科学导论》正如此书的名字,此书很好的诠释了计算科学这一学科,并且指导了我们应如何去学好这一学科。使得我们收获颇多。并且让我深深的反思了我的大学生活。正如某些书中所讲的:“计算科学是年轻人的科学,一旦你选择了计算科学作为你为之奋斗的专业类领域,就等于你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一个有志于从事计算科学研究与开发的学生,必须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将来学科的高速发展中,或在计算机产品的开发和快速更新换代中有所作为。” <一> 对计算机及计算机学科体系的理解 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电子数字计算机是20实际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科学与技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半个多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便宜,应用越来越广泛。时至今日,计算机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计算机在诞生初期主要是用来进行科学计算的,因此被称位“计算机”。然而,现在的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了“计算”这个范围,它可以对数字、文字、图形、图像以及声音等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处理。它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种类各式各样,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类。按处理对象可分

脑与认知科学

脑与认知科学的区别 脑科学和认知科学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 一.本质上的区别 脑科学是智能科学的本质基础。大脑是人类的核心,是人类高级于其他物种的本质所在,是人类智能的发源地。众所周知,人们的一切思维、行为都受到了脑的控制。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大脑,让它来支配我们完成各种事务。脑科学的研究是为了赋予机器与人类相近的智能系统,所以要想让机器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我们必须要着手于大脑的探究。? 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中间体。诺贝尔奖的得主弗兰西斯?克里克在其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提出“人的精神活动完全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行为和构成及影响它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性质所决定”。因此建立认知科学的激励的一个更深刻的原因是,人们要深入研究人自己的大脑和精神世界。顾名思义,认知科学是研究人认识和适应周围世界的过程以及与认知过程有关的神经系统及大脑的机理,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作为智能科学的中间体,它以脑科学研究为基础,同时也反作用于脑科学,并未智能科学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的区别

人类从三个不同层面全面的研究大脑。第一个层面是生物学家和精神网络专家的战场,第二个层面是脑波技术专家和系统论专家的战场,第三个层面是哲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战场。脑科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神经网络复杂构建中的单 个元件神经元以及神经元通信问题的研究。 2.脑科学对有关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的 机制的研究。 3.发育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是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脑高级功能的研究。主要包括:感觉整合与认知的形成机 理;脑高级功能的功能定位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与机理;大 脑神经网络功能连接属性及其动态分析等。 5.脑科学的研究是实现超极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脑科学从 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和整体水平对脑功能和疾 病进行综合研究,并从脑的发育过程了解脑的构造和工作 原理。 认知科学研究目标旨在探索智力和智能本质,建立认知科学和新型智能系统的计算理论,解决对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具有重大意义的若干理论基础和智能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问题。 下面对认知科学的研究方面进行总结。 1.学习与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 2.思维、语言认知问题

认知神经科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认知神经科学》期末复习 一、概论 1.什么是认知神经科学? [ppt]认知神经科学是阐明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和脑机制的科学。其研究模式是将行为、认知过程、脑机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书]认知神经科学是在传统的心理学、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学科交叉的层面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分子(基因)、细胞、网络(神经回路)、脑区、全脑、行为等各个水平上对人类的所有初级和高级的精神活动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包括感知觉、运动、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情绪、意识等—开展研究。简而言之,它是研究脑如何创造精神的。 二. 方法: 2. 结构磁共振成像的空间contrast与功能共振成像的时间contrast 的概念 结构像的空间contrast:结构像一般认为是比较固定的,在短时间内不会变化,所以空间contrast是被试间某个脑区volume大小的contrast; 功能像的时间contrast:功能像在时间维度上是变化的,使用block design/event related design时,可以在被试内做时间上的experimental condition vs. baseline的contrast,当然在这之后也可以做被试间的两个时间上的experimental condition vs. baseline的contrast的contrast。 3. fMRI研究中的多重比较校正的概念。为什么需要做多重比较?常用的矫正方法有哪些(列举3个左右)?(答案1:在我们进行voxel-by-voxel比较时,由于比较次数很多,那么犯I型错误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果还以只进行一次比较的α值为犯I型错误的概率的话,就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所以理论上比较次数大于1次的分析都应该进行多重比较校正。 另外,在fMRI数据分析中,我们相信脑的活动应该在灰质的一定范围内,而不是仅在一个voxel内,所以通过多重比较校正我们可以把这些单个的假阳性voxel排除。fMRI数据分析中常用的多重比较校正有FDR(false discovery rate),FWE(family-wise error)和AFNI提供的校正方法。) 4. 在磁共振成像中的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指的是什么? 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受区域性脑血流(rCBF)、血体积(rCBV)等的变化影响,是随着刺激出现从平稳状态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最后恢复到平稳状态的一条函数曲线。 5. 什么是成像设备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这两个分辨率都应该指设备进行功能成像的描述。 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是指成像设备在什么空间水平上反映大脑活动的信号,也就是能在什么样的空间水平上分辨出不同的信号的变化,可以反映为突触级,神经元级,voxel级,脑回级等空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是指成像设备在脑活动后多长时间内能记录下活动信号,可以反映为毫秒(ms)级,秒(m)级,分钟(min)级,小时(h)级等时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单细胞记录 > 颅内ERPs > 颅外ERPs、fMRI、PET。 时间分辨率:MEG、颅外ERPs > fMRI、TMS、PET。 6. BOLD-fMRI, NIRS, EEG/ERP这三种成像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哪两个之间可以同时记录,好处在哪里?

自动化专业论文

自动化专业论文 自动化,这个概念在上大学前,我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但是在学习了自动化专业概论之后,对于自动化的认识从模糊上升到了比较清楚的层次上,同时也对自动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深入的学习自动化。那么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自动化的认识。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地进行操作或运行。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放大人的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日益机械化的普及,自动化技术也愈发体现它的不可代替的作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的失控。而自动化技术引发的社会机械化,为各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率已达60%-80%的幅度。2、对人类社会时代的影响。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时代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换到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虚拟,就其本身来说,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它首先是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的革命,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发明,它创造了人类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导致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而虚拟则是在思维空间中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性。虚拟这场中介革命,使人类由以前的语言符号文明进入到更高级的数字文明。其次,虚拟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的巨大发展。对于虚拟而言,现实只是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性,在虚拟空间中,还有别的可能性,虚拟使现实中的不可能在虚拟空间中复活、再生、创造发展,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自动化技术影响下,虚拟时代、数字时代即将到来。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中介系统三者社会历史地结合,构成特定时代的思维方式。在大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思维主体以个人为主、以人脑为主,思维客体受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以现实世界为主,思维中介主要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这标志着工业社会时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思维主体则由个人为主发展到以群体为主,以人脑为主发展到以人-机系统为主,思维客体由现实性为主进入到虚拟为主,思维中介系统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转变为自动化技术中介系统和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由现实性转换到虚拟性思维。自动化的广义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在形式方面,制造自动化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代替或辅助人的脑力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论文: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分屏课件设计研究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论文: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分 屏课件设计研究 摘要:作为重要的网络学习资源,三分屏课件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文章以迈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基础对其特点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为设计者设计质量更高的三分屏课件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三分屏课件;设计 引言 三分屏课件是目前网络教学中一种非常流行的学习资源,它包括教师的视频、讲课的powerpoint(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电子文档)、课程纲要三个部分(图1),能为学习者提供画面和语词形式的教学信息,同时学习者也能通过导航自定步调学习,是天生的多媒体学习软件。为了使三分屏课件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如何更好地设计三分屏课件进行了研究。 一、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迈耶将多媒体定义为:用语词和画面来共同呈现的材料。语词指以打印文本或讲话等言语形式(verbal form)呈现材料:画面指用图像形式(pictorial form)呈现材料,如使用静态图形(包括插图、图表图片和地图)或动态图画(包

括动画或录像带)。 迈耶站在“学习者为中心”的立场,对多媒体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基于这样三个假设:①双通道。人们拥有单独加工视觉和听觉信息的通道。②有限容量。人们在每一个通道中间同时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③主动加工。人们进行主动学习,包括注意新进入的相关信息、将所选择的信息组织成一致的心理表征和将其他知识与心理表征进行整合。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迈耶所描绘的人类在多媒体环境下的认知加工过程即选择一组织一整合。最左边的方框表示多媒体信息,根据多媒体认知理论的假设,学习者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通道同时接受信息,画面和语词作为多媒体呈现的方式,从外部世界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允许面面和文本(打印/屏幕)作为精确的时间表象在视觉感觉记忆(上部)保持很短的时间,允许言语和其他声音作为听觉表现在听觉感觉记忆(下部)中保持很短的时间。根据容量有限和主动加工的假设,学习者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学习内容最相关的语词和画面上,这个过程称为语词/画面的选择。一旦学习者从一段多媒体信息中出现的语词和画面中形成相应的基本信息,下一步就是把这些信息组织成一个

LINUX认识论文

一、Linux简介 Linux是一类Unix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统称。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的名字也是“Linux”。Linux操作系统也是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发展中最著名的例子。严格来讲,Linux这个词本身只表示Linux内核,但在实际上人们已经习惯了用Linux来形容整个基于Linux内核,并且使用GNU 工程各种工具和数据库的操作系统。 简单地说,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它主要用于基于x86系列CPU的计算机上。这个系统是由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程序员设计和实现的。其目的是建立不受任何商品化软件的版权制约的、全世界人人都能自由使用的Unix兼容产品。 Linux创始人 Linus Torvalds林纳斯?本纳第克特?托瓦兹(Linus Benedict Torvalds)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市。父亲尼尔斯?托瓦兹(Nils Torvalds)是一名活跃的共产主义者及电台记者。托瓦兹家族属于在芬兰占6%的少数民族芬兰瑞典人。他毕业于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97年至2003年在美国加州硅谷任职于全美达公司(Transmeta Corporation)参与该公司芯片的code morph技术研发。后受聘于开源码发展实验室(OSDL : Open Source Development Labs, Inc),全力开发Linux内核。现任职于Linux基金会Linux的起源 1991年Linus Torvalds为完成自己操作系统课程的作业。开始基于Minix 一种免费小型UNIX系统,编写一些程序。最初该程序只有一万多行,可是在程序完成时。使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程序已经足够实现一个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早期UNIX的主要特色是结构简炼、便于移植和功能相对强大,经过多来年的发展和进化,形成了一些极为重要并稳定的特色,其中主要包括: 1.技术成熟,可靠性高 经过30来年开放式道路的发展,UNIX的一些基本技术已变得十分成熟,有的已成为各类操作系统的常用技术。实践表明,UNIX是能达到大型主机(mainframe)可靠性要求的少数操作系统之一。目前许多UNIX大型主机和服务器在国外的大型企业中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不间断地运行。例如,不少大企业或政府部门,即所谓肩负关键使命的场合/部门将其整个企业/部门信息系统建立并运行在以UNIX为主服务器的Client/Server结构上。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大型企业将其重要的信息系统完全建立在NT 上。 2.极强的可伸缩性 UNIX系统是世界上唯一能在笔记本电脑、PC、工作站,直至巨型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而且能在所有主要CPU芯片搭建的体系结构上运行(包括Intel/AMD及HP-PA、MIPS、PowerPC、UltraSPARC、ALPHA等RISC芯片)。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操作系统能达到这一点。此外,由于UNIX系统能很好地支持SMP、MPP和Cluster等技术,使其可伸缩性又有了很大的增强。目前,商品化UNIX系统能支持的SMP,CPU数已达到几百甚至更多个,MPP系统中的节点甚至已超过1024个UNIX支持的异种平台Cluster技术也

具身认知论

具身认知论 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这一问题,是近年来国外现象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相关研究论文或著作。而这一问题本身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这种情形下,通过探讨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来推进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也富有价值。本文的论题由此得以确立。 当前认知科学正在发生由无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型,而本文致力于从两方面来探讨现象学在这种范式转型中的作用:一方面是现象学对无身认知的批判意义,而另一方面是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对具身认知的建构性意义。本文导言部分提出,当前认知科学正在发生的由无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型,与现象学已发生的从胡塞尔的超越现象学向梅洛-庞蒂等人的身体现象学的发展非常类似,或者说是同型的。 这意味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对传统哲学和胡塞尔思想局限性的批判同样适用于无身认知。另外,绝大多数认知科学家对于身体的理解是含糊的,而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身体以及身体在认知活动中至 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一章中,本文致力于对作为认知科学主导范式的无身认知做出现象学的批判。无身认知的实质是在考虑认知活动或智能活动时,以表征为核心,而忽视身体的关键作用。 在以无身认知思想为指导的人工智能研究背后,有三个未经检验的哲学假设:心理学假设、认识论假设和本体论假设。再将无身认知的哲学思想加以深挖后,会发现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与无身认知具有类似的主张和局限性,因为它们都试

图意义和可理解性奠基于抽象精神结构之上。 另外,本章提出,在具身认知思想的产生中,海德格尔是一个关键的中介环节。因为海德格尔对胡塞尔以及整个传统哲学的批判,正是对无身认知思想的批判。 第二章提出,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对于认知科学的建议是认知的具身性。首先,由于模式识别这种基本的智能或认知活动,是一种身体技能,所以人工智能是否可能的问题,就变成能否制造出人造身体主体的问题。 其次,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认知最终以身体的神经结构为基础。这就是神经具身观,而它一方面支持了现象学的建议,另一方面对身体的神经结构的强调,有遗漏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的危险。 再次,从专家技能的角度来看,技能的本质特征是身体性,因为接受技能的是身体,而新手与专家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拥有能对情境做出不同反应的身体。无身的专家系统无法达到技能的最高阶段。 最后,从身体性与社会性孰先孰后的角度来强化本章主题观点,即认知的具身性。身体性才是基本的,因为拥有一个身体是能被社会化的前提。 第三章首先指出,绝大多数具身认知研究者们都有这样的局限性,即他们都。

《脑与认知科学概论》教材编写体会

《脑与认知科学概论》教材编写体会 摘要:脑与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针对本课程的教材建设是支持该核心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至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综述脑与认知科学的配套教材基于此,作者编写了《脑与认知科学概论》一书,弥补了教材的空缺。本文总结编写该教材的心得体会,分享教材编写经验。 关键词:脑与认知科学;教材编写;智能科学与技术;脑科学;认知科学 脑与认知科学(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作为最具挑战性和最活跃的科学前沿之一,已成为全球性的研究热点。认识大脑从而认识人类自身是摆在各国科学家面前的首要科学使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多国合作的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项目[1]将对人类认知的研究作为这一计划的重点内容;美国将1990-2000年命名为“脑的十年”计划[2];欧洲于1991年开始实施“EC脑十年计划”;日本在1996年推出的“脑科学时代”计划;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将“脑与认知科学”被列为我国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3],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机构也先后部署了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使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自2003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已经有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脑与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至今为止都没有前例将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同时统一到一部教材中进行综合性地论述,作为合适的课程配套教材供教师和学生选用[4]。作者自2008年开始在北京科技大学讲授“脑与认知科学”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作者对脑与认知科学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形成《脑与认知科学概论》一书。 1教材编写构思 《脑与认知科学概论》将脑科学和认知科学作为同等的知识主体进行论述。其中,脑科学是研究人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性学科,它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人脑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5]。在教材中我们将脑科学描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生物学基础。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它探索人类的智力如何由物质产生和人脑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6]。在教材中,认知科学被描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中间件,即从自然智能到机器智能之间的桥梁。

工商管理专业认知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认知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介绍 工商管理专业是职业经理人的摇篮,1999年创设。本专业属于宽口径专业,为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市场的动态需求,教学上除了打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般理论基础外,还把重点放在经济学理论、管理实践环节以及计算机和外语应用等方面。毕业后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我对工商管理的认识 我对工商管理的认识及毕业打算摘要:管理是所有行业大部分的人在职业生涯中苦苦奋斗的重要目标,更应该是我们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追求的一种远景目标。严格来说,工商管理并不能算“专”业,它太综合了,在增强个人适应能力和表面学问广博之外,也制约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是一门文理综合的学科,单是“文”这一块,就涉及到经济、会计、金融、国贸、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社会学、生产运作、英语等十几个专业领域,我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是专家,哪怕谈得上较为精通也应是其中某个专业的学生。本文从工商管理专业介绍、我对工商管理的认识、我的毕业打算三方面谈谈自己在管理学科导论课程中所获的心得体会。关键词:工

商管理、简介、认识、毕业打算工商管理专业的介绍工商管理专业是职业经理人的摇篮,1999年创设。本专业属于宽口径专业,为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市场的动态需求,教学上除了打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般理论基础外,还把重点放在经济学理论、管理实践环节以及计算机和外语应用等方面。毕业后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我对工商管理的认识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反映这门工作的学科知识,既有管理科学,又有管理艺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的大生产以及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西方现代管理出现向传统管理挑战的倾向,强调管理的软化,重视管理的艺术。工商管理不仅需要“理性”,需要“条条框框”,需要“硬”因素;同样也需要“非理性”,需要“软”因素。管理一词有管辖、控制、处理的意思。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系统进行控制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计划、组织、调节、监督等一系列控制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一词,常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正像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性一样,管理工作、领导工作也有它的管理艺术、领导艺术。所谓管理艺术是管理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才能和技能。是指管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刘晓力 一、认知科学概况 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 心理学进路 语言学进路 生物物理学进路 神经生理学进路 人工智能进路 广义进化论进路 复杂性科学进路 认知科学的起源 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 图灵机概念的产生 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 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 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 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 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 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 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 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 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 1、意向性问题 2、意识问题 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 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 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脑与认知科学课堂笔记由林萍萍整理921计算机模拟人记忆一些

脑与认知科学课堂笔记 由林萍萍整理9.21 计算机模拟:人记忆一些单词,最后正确率80%,让计算机也完成相同任务,最后正确率也是80%。则认为计算机的记忆过程就是人的记忆过程。 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人工智能不是模仿人。有时超过人。比如深蓝。 第二章知觉: 概念: 1.登记到达我们眼睛和耳朵的信息。 2.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些解释。 知觉系统:知识+刺激的作用。 知识的作用:自上而下;刺激的作用:自下而上。(规定如此) 认知心理学强调过去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因此它认为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和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由于信息流程是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这种类型的加工因而称为自下而上加工。如根据图形的直线、曲线、边角等信息知觉图形。 2)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由于是由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这种类型的加工因而称为自上而下加工。 Sensation, Perception & Cognition: 三者的区别: 先知道连续体的概念for example,无意识——意识(非二分,不是说非1即0,界限不明显),是连续体。 感觉——知觉——认知,也是连续体。(感觉:focus on 对比度知觉:focus on identity(what color),pattern(形状,结构),movement,form 认知:further goal)如:连续体的“体”,注意与“连续”二字的对比,则处于感觉阶段。注意是左右 结构,则处于知觉阶段。知道读音,则进入认知阶段。 有时候我们不容易察觉实际上存在的东西。有时候我们能够察觉不存在的东西。(知觉的组织原则,即格式塔原则) 视觉识别模式: 模板匹配模型:条码、支票 原型模型:(highly representation of a pattern, does not need precise, identical match; minor variations are allowed) 区别性特征模型:最先识别特征以及特征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 特征理论的生理学和神经学证据:细胞是分工的→特征觉察器 判断Same or different: PR GM前者用时长 混战场模型:Image demons, Feature demons, cognitive demons, Decision demons(demon 实质上是神经细胞)

《建筑专业认知》论文:对建筑学科的初认知

我心目中的“建筑” 自入学第一次上专业课起,便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什么是建筑?”是自小穿过家乡的街道看到路两旁形形色色、高矮不一的房子吗?或是饱经风霜的历史遗迹?再或是高耸如云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而大一的学习课程中,线条练习、建筑抄绘、素描练习、钢笔画技法又和“建筑”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寻找与探索。心中的那个“建筑”逐渐明晰起来。 建筑是物质的,但它不仅仅是物质,它是具有功能的,能满足人的使用以及审美要求的建筑空间。我们身边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都是建筑,它们功能不同,因而外形、样式、其中房间的设置各不相同。而同样一幢建筑,它们也会因所处环境、设计者意图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再加之富有艺术感的建筑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这就使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建筑也与其时代背景有着极大的联系。故宫的金碧辉煌,卢浮宫的精巧,金字塔的恢弘,“水立方”的优美,台北101大厦的高耸,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铸就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工程技术打造一个个叹为观止的优秀建筑作品。 与居住建筑不同,知春亭属于园林建筑空间。拓印时,我不禁为它勾起的屋檐、齐整的瓦片、精雕细琢的神兽所吸引,再到后来苏州拙政园钢笔画练习,渲染清式垂花门,我

这一感受更加强烈。园林建筑集诗、画、雕刻各种艺术于一体,它不仅仅是容身的建筑空间,更是具有欣赏性的供人感受美的一个场所。而欧式建筑给人的又是另一种感觉,金碧辉煌的外墙,渐变色彩的哥特式立柱,它给人的是古典,简约却又高贵的气氛。 对咖啡馆的设计,使我对建筑这一概念理解更深入,对建筑各要素考虑最多的一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在适用空间内满足供人喝咖啡休息这一基本功能,在设计建筑外形以及内部功能分区时,我注意到建筑结构和材料选取的重要性,我可以选取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也可以选择框架结构,此外,为了外观的别出心裁,我思考了悬挑结构,在尝试和思考中,我逐渐发现建筑各方面要素的密不可分。每一个布局都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当你改动其中一个房间时,采光、流线便相继变化,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我的内部布局好不容易完善好,外形的美观问题又相继而来。通过计算高矮比例,完善建筑外部弧线,在对比各种方案中尽量兼顾对称美和韵律感,再通过建模,用眼睛去感受各个尺度及比例。此外,为了赋予建筑我心中的想法,我将它的外部设计成了明亮色彩的花纹,使其富有活力。我欣赏赖特“流水别墅”材料的质感,所以在外部与内部设计中注意了这一点,使建筑显得精巧,不至于笨重。 入校一年,我也了解并学习了许多优秀建筑师的作品,

大会议程安排-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二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日程安排 11月28日上午主会场8:00 – 8:20 开幕式主持人:傅小兰 8:00开幕致辞 陈霖院士、广西师范大学领导等 8:20 – 12:05大会报告主持人:陈霖 8:20 基于神经科学的儿童科学教育研究 1 韦钰 2 9:05 从特征折叠衍生蛋白质多样化结构与功能:蝎神经毒素生物活性的分子基础 王大成 9:50 休息 3 10:10 Natriuretic Peptides Modulate the Activity of Retinal Neurons Xiong-Li Yang 10:55 基因、脑与行为 4 刘力 10 11:40 显微脑功能成像(fBMI)展望 陈惟昌陈志华王自强赵天德李红艳 11月28日下午第一分会场14:00 – 16:00 专题报告主持人:钟宁、牟炜民 19 14:00 大脑信息处理的时-空模式研究 王宏刘冲胡振凯王铁柱赵微王志宇 14:15 基于脑电信号的意识任务分析与识别 20 赵海滨王宏 21 14:30 人工神经系统中多模式运动意识信息研究 明东程龙龙周仲兴綦宏志万柏坤 14:45 想象动作中动态脑电的信息熵研究 22 万柏坤綦宏志陈龙龙赵翔 15:00 数字型归纳推理过程的时间分离特性:ERP证据 23 梁佩鹏吴景龙钟宁吕胜富刘际明姚一豫 15:15 记忆过程海马神经元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编码研究 24 刘婷田心

15:30 基于几何图形的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分析 25 李洁张丽清赵启斌张智林 15:45基于PSO-SVM的左右手指运动前准备电位的识别 26 金晶王行愚陈岚兰张秀 16:00 休息 16:15 – 18:30专题报告主持人:钟宁、牟炜民 27 16:15 组合概念解释过程中基于领域的推理 刘烨傅小兰 16:30 中文理解中句法和语义加工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28 朱祖德王穗苹陈烜之肖壮伟向华东张学新 16:45 代词加工中性别信息的获得:ERP研究 29 吴岩王穗苹陈烜之 17:00 汉语情绪信息加工的ERP研究 30 李雪松成敏敏 31 17:15 Layout Geometry Affects the Selection of Intrinsic Frames of Reference in Spatial Memory Wei-Min Mou, Min-Tao Zhao, T. P. McNamara 32 17:30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ERP新旧效应的比较 孟迎芳 33 17:45 言语工作记忆与视觉工作记忆关系的研究 吴文春金志成 18:00 心智认知脑机制的元分析 34 王益文刘岩白云姚志鹏陆祖宏 35 18:15 中学生认知策略发展研究 王恩国 11月28日下午第二分会场14:00 – 16:00 专题报告主持人:胡新天、刘缨 36 14:00 青蛙在噪声环境下的声通讯 余祖林徐智敏沈钧贤 37 14:15 在体斑胸草雀HVC-RA通路不同模式刺激及传递效能比较 廖素群刘文晓肖鹏李东风 14:30 Sodium Channel-Mediated Intrinsic Mechanisms Navigate the 38 Programming of Sequential Spikes Na Chen, Jin-Hui Wang

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简介

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本实验室是以研究脑的高级机能结构为核心,在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信息科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脑功能的发育、认知发展及全脑功能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实验室。本实验室主要有五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大脑的高级机能结构与认知神经科学 研究内容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动物及人的脑为研究对象,应用神经生理学、神经组织解剖学、神经心理学、脑影像学等脑功能研究方法,全面进行大脑的高级结构功能及认知神经科学机制的研究。重点研究脑的系统神经机能结构,主要对学习、记忆、注意、思考等高级机能活动进行脑皮质领域定位。并基于大脑生理学机制及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知觉、注意、记忆、动作、语言、推理、思维、意识乃至情感在内的各个层面的认知活动及脑的高级机能在人的生涯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开发脑的潜能,进行全脑功能、全脑教育、创新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造开发培育脑、提高脑的记忆力、创造力。对音读、速读、速听的大脑生理学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增强学习记忆力的辅助器具,全面进行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培育脑的跨学科的脑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二、认知神经心理与认知发展 研究内容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0—18岁儿童和青少年及成年阶段脑功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规律、发展特点、影响因素、预防方法与对策等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研究:1、儿童大脑潜能与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2、儿童早期脑开发与言语开发的实验研究。3、儿童智力结构的多元智力因素的脑科学研究。4、儿童创造力培养与脑机能的发展规律的研究。5、儿童游戏对儿童脑功能的开发与促进的研究。6、科学用脑与预防脑疲劳的实验研究。7、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研究。8、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支持系统的研究。9、开发儿童右脑,建构认知新模式的研究。 研究方向三、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 研究内容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计算机为研究手段,模拟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建立人工的神经网络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