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析-直肠癌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42
结肠癌个案护理个案护理:普外科___于2018年07月28日因结肠癌并急性结肠梗阻及结肠破裂入院。
以下是该研究内容的介绍、目标、病例介绍、入院治疗经过、护理问题及措施、健康宣教、总结和参考文献。
一、结肠癌相关知识概述:结肠癌是发生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
流行病学:近20年来,我国大城市中结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男女比例为1-2:1,4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患上结肠癌,但年轻人患病的趋势也在逐渐增加,其中30岁以下的人群占10-15%。
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
病因:饮食惯(高脂、腌制品)、遗传因素(占20-30%)和癌前病变(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息肉病、克罗恩病)。
病理生理和分型:大体形态分型: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且质地较软。
瘤体较大,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
此型结肠癌好发于右半结肠。
浸润型:肿瘤环绕肠壁浸润并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多发于右半结肠以外的大肠。
溃疡型: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浸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
组织学分型:腺癌(占大部分90%-95%)、粘液癌(预后差)、未分化癌(预后最差)、腺磷癌和磷状细胞癌。
转移途径:直接浸润、淋巴转移、种植转移和血行转移。
___分期:A期:癌肿局限在肠壁内,未超过浆肌层。
B期:癌肿已穿透肠壁,无淋巴转移。
C期:癌肿已穿透肠壁,有淋巴转移。
D期:癌肿已侵犯临近器官且有远处转移。
临床表现:排便惯和粪便性状改变:早期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或稀便。
腹痛:早期症状为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
腹部肿块:通常较硬,可有一定的活动度。
肠梗阻症状:晚期症状一般为慢性、低位、不完全性梗阻。
全身症状:贫血、乏力、低热等,晚期可出现恶病质。
治疗方法:内镜微创、开腹手术、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和直肠癌姑息性手术治疗。
2023-11-06contents •引言•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现状•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干预措施•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干预效果评价•结论与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永久性结肠造口是治疗直肠癌的常用方法之一。
由于结肠造口改变了患者的排便方式,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目的探讨针对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为期12周的自我护理能力干预,包括造口护理知识讲座、个案讨论、技能训练和电话随访等措施。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等指标,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02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现状许多患者对永久性结肠造口的自我护理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许多不当操作和错误习惯。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现状自我护理知识缺乏患者对如何正确操作造口及相关设备的技能掌握不够,容易造成造口渗漏、感染等并发症。
技能掌握不足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自身形象的改变和排便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适应不良对疾病和永久性结肠造口的认识程度影响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疾病知识水平缺乏造口护理的正确培训和指导,导致患者难以掌握相关技能。
技能培训家庭、朋友和社会的支持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积极影响。
社会支持医疗团队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至关重要。
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影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因素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可以减少造口相关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促进心理适应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可以促进他们对自身形象的接受和排便方式的适应,有利于心理康复。
一、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6岁,因“直肠癌”于我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
术后3天,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症状,表现为切口局部红肿、疼痛、有脓液渗出。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37.5℃,心率80次/分,血压120/80mmHg。
二、护理评估1. 切口感染:切口局部红肿、疼痛、有脓液渗出,提示感染。
2. 体温升高:体温37.5℃,提示可能存在全身感染。
3. 心理因素:患者担心切口感染影响康复,出现焦虑、恐惧情绪。
三、护理目标1. 控制切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2. 降低体温,预防全身感染。
3. 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四、护理措施1. 伤口护理(1)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避免感染源侵入。
(2)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渗出情况。
如发现渗出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切口局部红肿、疼痛时,可给予局部冷敷,减轻炎症反应。
(4)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
2. 体温管理(1)监测体温变化,每日4次,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趋势。
(2)体温升高时,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敷等。
(3)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3. 心理护理(1)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
(2)向患者讲解切口感染的原因、治疗措施及预后,减轻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3)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4. 营养支持(1)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
(2)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量充足,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3)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饮食结构,如低脂、低盐、易消化食物。
5. 功能锻炼(1)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如翻身、深呼吸等,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五、护理评价1. 切口感染:通过有效的伤口护理和抗生素治疗,患者切口感染得到控制,伤口逐渐愈合。
2. 体温:经过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3. 心理状态:患者焦虑、恐惧情绪得到缓解,积极配合治疗。
遗传与环境分析一个案例
案例:癌症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案:有个家庭,大儿子考大学考到外地,后就留在外地工作了,而小儿子一直在母亲身边。
后来母亲患癌症去世了,紧接着,小儿子也患癌症去世了。
此个案说明,癌症的家族聚集,有遗传的基因缺陷在里边,但“共同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个案:英国的莉亚女士因丈夫患上直肠癌而与之离婚了,她认为,丈夫喜好红肉、嗜酒和辛辣饮食,而且脾气坏,执意吸烟,逐年肥胖,这样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传染给她和孩子,她想摆脱这样的生活环境。
《英国医学杂志》有篇详细阐述“夫妻病”的文章说,从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到缺血性心脏病等,如果夫妻一方患病,另一方的患病率就会增高很多。
原因是,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因为饮食习惯相同、生活方式相近,有许多疾病会同时感染。
而现代遗传学则表明:癌症不仅取决于遗传因素,更主要取决于“受到后天的致癌物和促癌物的作用”。
乳腺癌、肺癌、肝癌、食管癌、子宫颈癌以及结直肠癌等,受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之大。
个案:31岁的“真水无香”(网名)感到一阵阵强烈恶心的情况,已有月余。
她平时很注意保养身体,每天早餐吃杂粮,喝茶,烟酒不沾,每年定期体检,从未检查出过什么大问题。
这一次,她以为呕吐是怀孕的征兆,可是,一检查,结果是:直肠癌晚期!
“真水无香”慢慢拼凑起自己得病的线索:虽然自己有时吃杂粮,但吃肉食非常多,再加上很少运动,身高155厘米却胖达128斤。
而此时母亲告诉她,
她的奶奶死于食管癌,外公死于肺癌,还有一个伯伯也得了直肠癌!她奶奶的食管癌属于“穷癌”,她的直肠癌属于“富癌”。
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报告一、疾病背景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
该疾病通常在肠道内部形成恶性肿瘤,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路径,本报告通过对现有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旨在提供有关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路径信息以及相应治疗策略的建议。
二、疾病诊断与初步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路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就诊、初步筛查、病理检测、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等。
患者首先会到医院寻求医疗帮助,医生会进行初步的检查和筛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结直肠癌的可能。
一旦疑似结直肠癌,医生会建议进行病理检测,通过取得肿瘤样本来确诊疾病。
根据初步诊断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而言,手术往往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旨在完全切除恶性肿瘤。
手术后,医生通常会根据病理报告的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治疗,如放疗、化疗等。
辅助治疗的目的是预防术后复发和转移、降低死亡率。
三、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与困难在结直肠癌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面临一些并发症和困难。
一方面,手术可能会导致术后感染、肠梗阻、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的恢复期也可能比较漫长,患者需要依靠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来减轻症状和加速康复。
另一方面,辅助治疗中的放化疗也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旨在平衡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身体不适。
四、临床路径的优化策略为了优化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路径,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开展结直肠癌防治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水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饮食均衡、定期体检等。
2. 完善筛查机制:制定与现实情况相适应的结直肠癌筛查标准,并加强相关卫生机构的建设,提高早期诊断率。
3. 优化手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分期,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减少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 精细化辅助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辅助治疗方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护理个案学生姓名:范莉完成日期: 2010.9.21病人: 陈连敏床号:350105 年龄: 80 住院号:560905入院日期: 2010.9.13 手术日期: 无过敏史: 无诊断:直肠癌,结肠癌术后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史,否认肝炎,结肠炎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外伤史,近2年前因“结肠癌;肠梗阻”予我院行“剖腹探查+肠减压术+升结肠根治术”,术后病理示(结肠)中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两端切缘阴性,肠周淋巴结2/17阳性,否认其他手术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否认明显的食药物过敏史;否认长期药物使用史,否认药物成瘾,预防接种史不详。
现病史:患者,男,80岁,因“大便次数增多伴里急后重一月”入院,患者一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大便次数增多,10余次/天,量很少,粘液便为主,偶有鲜血,伴里急后重及排便不尽感,偶有大便失禁,无明显腹痛,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无尿频尿急尿痛,遂就诊我院,查CEA:14.8ng/m L↑,盆腔CT示:直肠和膀胱间不规则组织肿块,考虑结肠癌直肠转移,累及膀胱后壁,肛门指检距肛4cm可及一菜花样肿块,考虑结肠癌直肠转移,累及膀胱后壁肛门指检距肛4cm活检病理示:(直肠距肛5cm)腺癌,病理号:2010-26713.今为行放疗。
门诊拟“直肠癌,结肠癌术后”收住入院,患病来,精神稍软,胃纳,睡眠可,小便无殊,体重无明显增减,近两年前因“结肠癌;肠梗阻”予我院行“剖腹探查+肠减压术+升结肠根治术”,术后病理示(结肠)中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两端切缘阴性,肠周淋巴结2/17阳性。
患者“高血压病“半年,一直予“拜新同1#POQD”降压治疗,血压控制欠佳,波动在150/75nnHg左右。
目前的病情:患者,男,80岁,自住院以来,乏力,纳差,大便次数增多,形状为粘液血便,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排便习惯改变,偶有肛门失禁,发抖等临床表现,患者于9.16放疗定位,放疗方式为等中心放射疗法,9.21放疗第四次,设野皮肤出现色紫,未诉其他特殊不适,各项检查均无殊。
结肠癌护理个案绍兴文理学院朱丹丹2010年12月01日一.简要病史患者黄某,女性,26岁,“面色苍白半年,乏力两月”。
患者半年前诱因下出现面色苍白,无其他不适,未及时就诊。
近两月来出现乏力症状,伴有黑朦头晕,偶排黑便,无耳鸣腹泻便秘偏食,无发热,无心悸心慌,无呼吸困难。
仍未及时就诊。
十天后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小细胞贫血,给予葡萄糖亚铁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变。
为求进一步治疗,至我院就诊。
入院后,精神可,小便无殊,睡眠可,体重无无明显变化。
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家族性遗传疾病史。
2010年11月12日查普通肠镜,11月15日差胃肠道增强及肠镜病理检查,11月17日行大便隐血实验,11月17日查血常规及超敏CPR,11月17日查凝血功能及胸片,心电图。
11月18日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加腹部探查。
二.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精神软,面色苍白,呈贫血貌,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张力正常,皮肤完整,心音响亮,腹部平软,无肌紧张,右腹部可摸到一肿块,无下肢水肿。
三.辅助检查1.普通肠镜:结肠不规则隆起病灶:结肠癌?2.胃肠道增强:升结肠恶性肿瘤。
考虑结肠癌或淋巴瘤。
3.肠镜病理报告:肠癌4.血常规:WBC9.82×10^9/L RBC 4.41×10^12/L HGB 96.0g/L PLT 378×10^9/L5.凝血功能:NPT 11.1s,TT 18.3s,TTR1.02;6.胸片,心电图:无殊四.按Marjory Gordon 健康型态评估1.健康感知—健康管理型态患者平素体质好,有医保,对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2.营养—代谢型态身高165cm. 体重:50kg,面色苍白,生化示总蛋白35.88g/L ,血红蛋白69g/L。
平时饮食有规律,无特殊嗜好,无消化系统疾病,目前置鼻胃管,予以百普力流质饮食。
3.排泄型态患者术后卧床休息,术中置导尿管,尿常规正常,大小便量基本与入量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