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颤中心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 格式:pptx
- 大小:892.62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国房颤中心认证标准中国房颤中心认证标准起草绪言为规范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诊疗,以最大程度降低房颤卒中的发生率,以及由此引发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XXX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XXX、XXX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XXX联合决定,在全国建立若干个房颤中心,旨在加强房颤的规范化诊疗。
现将房颤中心认证标准予以公布,供各地在建设房颤中心时参考。
XXX2017-7-5第一部分:基本条件与资质(150分)房颤中心申请认证之前必须满足本部分的全部条件。
一、房颤中心的组织机构(30分)房颤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房颤患者提供便捷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
但不论何种方式,房颤中心的建设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
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房颤中心及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要求:1.01由医院院长或医疗副院长分管房颤中心,主持房颤中心的建设和重大决策;(3分,资料)1.02书面文件明确房颤中心的工作职责;(3分,资料)1.03明确房颤中心具有调动医院资源为房颤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力;(3分,资料)1.04房颤中心成立并实际运作至少18个月以上才能申请认证。
(1分,资料)说明:1.1-1.4需上传医院正式文件的扫描件。
2.任命房颤中心医疗主任,要求:1.05医院正式任命一名具有心血管内科专业背景的高级职称医师担任房颤中心医疗主任,且该医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必须具备对房颤患者进行诊断及救治(含紧急处理及长期治疗)的能力;(5分,资料)1.06正式文件明确房颤中心医疗主任的职责;(5分,资料)说明:1.5-1.6需上传以下材料:1)明确中心主任职责的正式任命文件2)中心主任的专业资质文件: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3.组建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要求:1.07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熟知房颤基础与临床研究现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3分,资料)1.08成员组成应由心内科、心外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急诊科、老年病科等学科的专家参与;(3分,资料)及专家委员会建设(18分)房颤中心的建设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支持,医院应当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医疗人员,并建立专家委员会,以确保房颤患者得到专业的诊疗服务。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07-02发表评论分享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房颤患者心房血流减慢,易产生涡流,凝血物质在左心耳聚集形成静脉样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脑部,形成缺血性卒中。
和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增高5倍,15%~20% 的卒中由房颤导致,而房颤患者卒中年发生率约为3%~4%。
房颤所致的卒中危害严重,其在1年内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近1倍,复发风险更是增加倍。
抗凝治疗是房颤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
《2012年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房颤指南》、《2012 ESC 房颤管理指南》等均推荐房颤患者应该进行抗凝治疗。
一、我国房颤抗凝现状——不容乐观调查数据显示,2004 年我国抗凝患者的比例仅为2.7%,超过1/3 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近60%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
经过10年的努力,2013年CRAF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抗凝患者的比例达到了22%,抗凝治疗率虽然增加近6倍,但该结果仍不能令人满意。
GARFIELD研究中国亚组数据GARFIELD研究为一项前瞻性伴部分回顾性多中心观察性注册研究,纳入19 个国家540 个医疗机构的10 614例新诊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中国地区共纳入805例患者。
中国亚组数据显示:CHADS2≥2分的患者超过50%,即至少超过一半的患者应进行抗凝治疗;CHA2DS2-VASc≥2分的患者接近80%,应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比例更高,而中国中高危患者中不足1/3接受抗凝治疗,超过1/2的中高危房颤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近1/5 的中高危房颤患者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例不断增加。
CRAF 研究结果CRAF 研究( 中国心房颤动登记研究) 是一项非干预性、多中心、横断面观察性登记研究。
纳入2012年2月~2012 年12月间全国27个省市的111家医院门诊就诊的成人确诊房颤患者进行注册登记,收集访视时及访视前6 个月内的抗凝治疗、INR 监测、血栓相关病史等信息。
房颤中⼼的理念与实践房颤中⼼的理念与实践2012年09⽉02⽇14:28来源:凤凰⽹健康作者:刘兴鹏⽥颖字号:T|T0⼈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极为常见,⽽且越来越常见的⼀种⼼律失常,曾被著名⼼脏病学家Braunwald称为21世纪⼼脏病中的两种“流⾏病”之⼀。
房颤发病的机制尚未阐明,临床谱极为复杂,治疗⽅法虽然多样但⽬前尚⽆⼀种能彻底终结此病。
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提⽰,⽆论是现阶段给予房颤患者更加合理的治疗与管理,还是将来最终攻克这⼀顽症,成⽴集房颤专病门诊与病房、专业的房颤内外科治疗医⽣团队和护理团队于⼀体的房颤中⼼都将是⼀条重要途径。
本⽂简述房颤中⼼的基本理念及初步实践的结果。
⼀、组建房颤专业治疗团队的必要性1.房颤是⼀种患病⼈数众多、危害极⼤、需要⾼度重视的慢性疾病根据胡⼤⼀教授等的研究,我国成年⼈房颤患病率的抽样调查结果为0.77%。
由于中国⼤陆⼈⼝⾄少13亿,因此估计我国房颤患者⾄少1000万。
然⽽,由于单次⼼电图⽆法诊断出部分阵发性房颤,⽽且相当⼀部分房颤患者因没有症状故不会去就诊,再加之房颤的⼀些易感⼈群,诸如⼈⼝⽼龄化、⾼⾎压、糖尿病、肥胖和睡眠呼吸障碍等的患病⼈数在我国亦成“井喷”之势,因此,我国实际的房颤患病⼈数⽆疑将远超1000万。
在危害性⽅⾯,房颤会显著增加以下⼏种情形:①脑卒中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是健康⼈群的5~17倍!脑卒中患者中⾄少约20%由房颤引起。
与永久性和持续性房颤⼀样,阵发性房颤具有同等的卒中危险,同样,⽆症状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与症状性房颤患者⽆异;②住院率⽬前在国内外的⼤型医疗中⼼,房颤患者均⾄少占因⼼律失常住院者的⼆分之⼀以上。
不仅如此,因该病可以加重急性冠脉综合征、⼼⼒衰竭、⼼肌病等并存⼼脏疾患的症状,故还会导致住院率的进⼀步增加;③死亡率与窦律相⽐,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1倍,这⾜以说明,房颤不是⼀种良性⼼律失常。
此外,房颤的危害还包括⽣活质量和运动耐⼒明显降低,恶化⼼功能下降及导致认知障碍等。
房颤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房颤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房颤中心是指专门为房颤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旨在提高房颤
患者的诊疗效率和治疗质量。
自房颤中心建设以来,我们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不断完善设施、优化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首先,我们对房颤中心的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了中心的定位、功能布局
和服务范围。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确保中心能够提供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介入治疗等在内的全方位诊疗服务。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房颤患者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患者信息的电子化管理,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
其次,我们加强了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建立了多学科诊疗团队,包括心内科、
心外科、心血管病科等相关专业人员,形成了一体化的诊疗模式。
在诊断方面,我们引进了先进的心律失常诊断设备,提高了房颤的早期诊断率;在治疗方面,我们开展了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先进的介入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此外,我们还注重了患者的宣教工作,定期开展房颤患者教育活动,向患者及
家属普及房颤的相关知识,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房颤患者康复管理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康复指导和跟踪服务,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房颤中心建设情况良好,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中心的诊疗水
平和服务质量,为房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
根据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以下是中国心房颤动
防治的现状概述:
1. 心房颤动患病率增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中国心房颤动患病率逐年增高。
据统计,中国超过4000万人患有心房颤动。
2. 诊断和监测水平提升:心房颤动的早期发现和有效监测
对于防治非常重要。
中国医疗技术的进步,如心电图、动
态心电图和Holter监测等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监测心房颤动。
3. 防治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对心房颤动的认知和防治意识
逐渐提高。
医生们也更加重视心房颤动的筛查和干预,以
便早期识别患者并采取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学科多样性:心房颤动的防治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包括心内科、心血管外科、心脏电生理学等。
中国的心脏专科医院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治疗经验丰富。
5. 整体医疗水平需要提高:虽然中国在心脏病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整体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同时,地区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也制约了心房颤动的防治。
总结而言,中国心房颤动的防治现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分配、提高专业医护人员数量和质量、加强公众宣传教育等,以提高心房颤动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