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5.71 KB
- 文档页数: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房颤是什么意思症状体征要知道
导语:房颤有阵发性的和慢性的,它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的一种,很多器质性的心脏病都可能会导致房颤的现象,患者会出现心慌气短,心悸,乏力,胸闷的
房颤有阵发性的和慢性的,它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的一种,很多器质性的心脏病都可能会导致房颤的现象,患者会出现心慌气短,心悸,乏力,胸闷的症状,需要尽早治疗。
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
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
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
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
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2.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也与心室率快慢有关。
可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加,并可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缺氧及迷走神经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房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心房肌细胞出现不规则的快速收缩,导致心脏的跳动不规律。
房颤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增加患者发生卒中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因此,对于房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我们有必要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房颤的症状主要包括心悸、气短、乏力、胸痛、头晕和晕厥等。
其中,心悸是
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心跳加快、不规则或者有跳动感。
气短则是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律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而产生的症状。
乏力和胸痛是由于心脏排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和晕厥则是因为大脑供血不足所致。
此外,房颤还会增加患者发生血栓形成和卒中的风险,因此,及时发现和治疗房颤至关重要。
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脏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
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和减轻症状。
心脏电生理治疗包括直流电复律和射频消融术,通过改变心脏电生理活动来恢复心脏正常的心律。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和外科手术,对于一些药物和电生理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减轻症状,例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和规律运动等。
总之,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
增加患者发生卒中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因此,对于房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我们有必要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房颤,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最新:急性心房纤颤的概念和临床意义心房颤动(AF)可表现为多种急性医疗和外科疾病。
尽管之前被假设为短暂和孤立的事件,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急性护理或急性疾病中检测到的房颤与长期房颤复发的高风险有关口-15],值得在急性住院和长期随访期间予以关注,并需要具体的指导。
作为对这一主题的专门扩展,超出了现有指南中所述的房颤管理[16-18],本文将专门阐述急性心房纤颤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1、定义急性房颤的定义是在急性护理环境或急性疾病期间检测到的房颤。
在先前的文献中,急性房颤有时被称为继发性房颤。
目前选择放弃〃继发性房颤〃一词,因为通常不清楚在急性护理环境中检测到的房颤是否真的是继发于或可归因于急性问题,并且不会在其他方面出现。
换句话说,AF可能在急性疾病之前就已经存在于患者身上,但之前没有诊断或检测到。
因此,将房颤定性为急性房颤与房颤的背景表现有关,即在急性疾病期间,如因另一种疾病急性住院期间,首次检测或治疗的房颤。
急性房颤可能是阵发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
急性房颤可以由患者有症状地感觉到,或者在节律监测或心电图上无症状地检测到。
急性房颤的进一步特征(阵发性/持续性、有症状/无症状)与现有临床文献一致[18-19]02014年美国心脏房颤管理的指南[16]和2017年欧洲心律学会中提供了房颤的一般定义和分类。
欧洲心律失常协会、亚太心律协会、拉丁美洲心脏刺激和电生理学会关于心房颤动导管和手术消融的专家共识声明[19]。
2、流行病学急性房颤的发病率正在增加[20],并在一系列医疗和外科环境中表现出来。
在医疗患者中,不同患者队列的发病率从1%~46%不等[1,21-24]。
在败血症患者中,急性房颤的发病率随着败血症的严重程度而变化,败血症的发病率为8%~10%,严重败血症的发病发病率为6%~22%,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率则为23%~44%[1-2,23-24]。
急性房颤与住院时间较长有关[23-25],发病率更高[15,21-22,26]和死亡率更匐21,23,26-28],和房颤复发率更高[115]。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辽宁大连庄河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辽宁大连116400)【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66-01 心房颤动是一种较常见的阵发性或持久性的房性心动过速。
其特点为心房肌完全不规则地快速地连续激动,频率为350—600次/分,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
房室传导系统仅能接受部分心房兴奋的传导,房颤时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不觉察,当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时,患者可发生心绞痛、充血性心衰。
心房颤动存在较高的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应治疗原发病和诱因,控制心室率,恢复维持窦性心律,长期抗凝治疗。
1、病因①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多见。
②约有30%患者无原因孤立性房颤。
③自主神经张力异常。
2、诊断①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致的颤动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②超声心动图:用于了解心脏结构及功能,以及房颤可能伴随的器质性心脏病,对发现心房血栓有重要意义3.药物治疗3-1、控制心室率,房颤时最常见的症状,多由于快心室率和不规则心律所引起。
控制心室率有助于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控制的标准是静息时心室率60-80次/次,而运动时90-115次/分。
房颤时心室率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有关,因此,一般采用抑制房室结内传导和延长其不应期的药物,以减慢心室率,缓解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这些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洋地黄类药物等。
1、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长期口服是安全的,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
β受体阻滞剂对控制运动时快心室率的效果比地高辛好,而且β受体阻滞剂和地高辛合用控制心室率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2、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草,通过阻断钙通道,作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o相动作电位,减慢心室率。
对无明显心力衰竭房颤疗效好,作用快。
3、洋地黄:对控制静息时的心室率有效,由于洋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作用是通过增高迷走神经张力实现的,可在伴有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使用。
房颤名词解释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是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心脏的上腔
静脉所在的心房仓库的心肌细胞发生了异常的高频率、无规律的电活动,导致心房无规律地收缩,引起心脏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
房颤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房颤是发病时间少于48
小时的房颤,慢性房颤是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或者已经持
续时间不确定但已经存在的房颤。
房颤的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闷、乏力、晕厥等。
此外,房颤还可能导致血液淤滞,引发血栓形成,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房颤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变等。
此外,饮酒过量、药物滥用、糖尿病、肺病等也可能增加房颤的风险。
房颤的诊断主要通过心电图(ECG)检查,可以观察到不规则的心房电活动和心室的不规则心律。
有时需要进行24小时动
态心电图监测,以便更准确地诊断房颤。
房颤的治疗目标包括恢复正常心律、缓解症状、预防中风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电击恢复心律)、射频消融手术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包括控制心室率(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
和抗凝治疗(抗凝血药物)。
电复律是将心脏通过电击恢复成正常的心律。
这需要在医院中进行,由专业医生操作。
射频消融手术是通过导管技术将可导电的射频能量传导到心脏组织中,以破坏引发房颤的异常电路,恢复正常的心律。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心脏病症同时存在。
及时诊断和治疗房颤对于预防中风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心房颤动一、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人平均患病率为8%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随之上升。
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主要涉及自律性增加和折返两个过程。
西医对房颤的治疗主要有三个策略1、预防性血栓栓塞,2、控制心室率,3、纠正心律失常,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祖国医学将此病归于“心悸”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病史: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一时无原发病可查。
病人多有突发或持续性的心悸、胸闷、气急、头晕乏力,症状随心率快慢不致。
听诊特点,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听诊心脏同时计数脉搏,脉率小于心率,称为拙脉。
二)心电图特征:1、P 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2、QRS波群为室上性,振幅可不等,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未经治疗的病人,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心室率较快可达200—300 次/分,易致室颤而猝死。
(三)房颤的分类:无可逆原因的房颤,临床多采用3P分类法: 1、阵发性(Paroxysmal)房颤:持续时间小于2—7天,一般于24小时内自动恢复窦性心律。
2、持续性(Persisten)房颤:持续时间大于2—7天,多需药物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3、永久性(Permanen)房颤: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
继发性房颤:指发生于急性心梗、心脏手术、心包炎、心肌炎、甲亢、肺栓塞、肺炎或急性肺病等情况下的房颤。
一旦病因或诱因得到控制房颤很少再发。
孤立性房颤:(LoneAF)是指年纪较轻(<60岁)无心肺疾病的临床或超声心动图证据的患者,预后较好,发生血栓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性较小。
三、辨证分型心房颤动属中医学“ 心悸”范畴。
以脏腑虚损为发病基础, 常因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劳欲过度、后天失养致使心气不足、血脉瘀阻, 而为心律失常。
房颤记录护理文书摘要:一、房颤概述1.房颤的定义2.房颤的类型和病因3.房颤的临床表现二、房颤记录护理文书的重要性1.记录患者病史2.监测患者病情变化3.制定和执行护理计划三、房颤记录护理文书的常见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2.房颤类型和诊断3.药物治疗和剂量4.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5.心律失常监测和记录6.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和管理7.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四、房颤记录护理文书的更新和维护1.定期更新患者信息2.及时记录病情变化3.调整护理计划4.跟进患者的康复情况正文: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中风等并发症。
因此,对房颤患者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房颤记录护理文书是对患者病情和护理过程的详细记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护理文书能够记录患者的病史,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护理文书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帮助医护人员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最后,护理文书为患者提供了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有利于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房颤记录护理文书的常见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房颤类型和诊断、药物治疗和剂量、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心律失常监测和记录、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和管理、以及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还为患者提供了详细的康复指导。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房颤记录护理文书的更新和维护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定期更新患者信息,及时记录病情变化,调整护理计划,并跟进患者的康复情况。
此外,护理文书应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便为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有效支持。
总之,房颤记录护理文书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治疗专家组前言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F ramingham 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 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1]。
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1]。
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
因此,加强对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自2001 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制订《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以来的5年间,有关房颤的发病机制认识得到了空前的升华,尤其是对源于大静脉及心房内某些特殊组织的异位兴奋灶触发房颤的机制,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证实。
在临床治疗学上,众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结果,已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文献;尤其是经导管消融的研究进展,更是房颤治疗学的亮点,它刷新了治疗策略,变革了人们对房颤的治疗观,为房颤治疗学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工作组在2001 年版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近5年来的相关进展,制订了新的“认识与建议”,其内容涉及背景知识;房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与评价;房颤的治疗;急性房颤的治疗;围手术期房颤处理等方面。
心房颤动的定义和分类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因此,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2]。
房颤的分类繁简不一,迄今尚无普遍满意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使各研究之间可比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颤研究的交流和发展。
鉴于此,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工作组(WGA-ESC)和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建议采用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initial event)、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表1)。
心房颤心电图特点有什么
目前,心房颤动是常见的一种疾病,房颤其实就是心房颤的一种简称,这一疾病的出现会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并且还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那么,心房颤心电图特点有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以下关于这方面的详细介绍。
心房颤心电图特点有什么?
一、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
f波的振幅多在0.1~0.5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0.1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0.1毫伏者称细颤。
二、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
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
三、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四、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颤动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
是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
快速型是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
特快型是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五、QRS波群形态多数正常。
但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应的改变。
六、如房颤的心电图特征中伴有F波,则称之为不纯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颤动。
上文就是专家关于心房颤心电图的一些特点的详细描述,相信现在大家对于心房颤心电图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了吧,希望大家可以多了解疾病,能更正确的判断出疾病,及时的在正规专业医院进行治疗,当然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也要积极的做好相关的保健。
心房颤动【定义】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地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变差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心室律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围。
【诊断标准】心房颤动的诊断必须依据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房颤波可粗可细,有时细至必须用右房或食管内电极方能记录到。
心室律大多绝对不规则。
当心电图显示室上性型QRS,律不规则,又无P波时,应怀疑房颤可能。
房室传导正常且未经治疗的患者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患者并发房颤时,心室率有时可超过300次/分,可致室颤。
房颤时,众多心房颤动在房室结内隐匿传导或阻滞,心室律因而完全不规则。
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发布的2014年AHA/ACC/HRS房颤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1.首发性房颤首次证实,伴或不伴症状。
2.阵发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可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可反复发作。
3.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但≤1年。
4.长程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持续性房颤。
5.永久性房颤指房颤用药物或电转复后不能恢复为窦性心律,或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个能用药物维持,在转复后易复发者,或医生和患者放弃复律治疗的持续性房颤,以改善患者症状为主要目的。
【辨证分型】房颤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湿瘀阻为标。
房颤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同样,其他脏腑病变亦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心,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他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阐述心房颤动听诊特点。
: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听诊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心律绝对不齐:心房颤动时,由于心房电信号的传导和兴奋发生紊乱,导致心脏的
跳动绝对不规律,心律绝对不齐。
这是心房颤动听诊的一个显著特点。
2.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在心房颤动时,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到影响,第一心
音的强度可能会发生改变,出现强弱不等的现象。
这也为心房颤动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3.脉搏短绌:在心房颤动时,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到影响,心脏的有效输出
量可能会减少,导致外周动脉的搏动减弱或者消失。
因此,在听诊时会出现脉搏短绌的现象,即脉率小于心率。
这也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听诊特点。
房颤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房颤的定义和病因
1. 房颤是一种心脏节律失常,即心脏上室混乱地跳动而不是有规律地搏动。
2. 房颤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包炎、心房手术、肺栓塞等。
二、房颤的分类
房颤可根据持续时间和频率分为急性房颤、复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
根据原发病因和心脏结构改变还可分为症状性房颤和无症状性房颤。
三、房颤的症状
1. 不规律的心搏
2. 心跳过快
3. 心悸
4. 胸闷
5. 气促
6. 头晕
7. 晕厥
四、房颤的危害
1. 增加中风发作的风险
2. 可导致心力衰竭
3. 降低生活质量
4. 增加死亡风险
五、房颤的诊断和治疗
1. 诊断: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磁共振成像等。
2. 治疗:抗凝、抗心律失常、控制心率、介入治疗等。
六、房颤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预防
1. 饮食上应避免摄入过多盐分和油脂
2. 保持适当的体重
3. 戒烟、限酒
4.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5. 定期锻炼,保持心脏健康
七、房颤的心理健康
房颤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需要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来应对房颤疾病。
八、房颤的研究进展
目前,房颤的治疗和研究领域正呈现出许多新进展,包括新药物、介入手术和治疗方案的不断更新等。
以上就是对房颤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朋读者可以通过本文了解房颤的基本概况、病因和治疗方式,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房颤的临床表现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初步诊断房颤,但确诊需要心电图检查;对于房颤短暂发作难以捕捉到的患者,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1.治疗原则1恢复窦性心律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也可能持续存在。
2.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
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
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胸外科小型业务学习
时间:2015.2.3 地点:胸外护士站
主讲人:李香芸
参加人员:
学习主题:心房颤动的分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其发生率也增加。
一、分类
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
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二、特点
1、患者临床表现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
心室率不快时可无症状,但多数病人有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等症状,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时可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栓子来自左心房,多在左心耳部。
2、心电图特征
① P波消失,代以f波(心房颤动波)
②f波频率在350~600次/分,且大小不均、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③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
④QRS波形一般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可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快变形。
三、临床意义房颤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等等。
正常人在饮酒、情绪激动、运动或急性乙醇中毒时即可发生房颤。
还与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房颤发生在心脏病变的中青年,称孤立性房颤。